❶ 科技發明知多少
科技發明:電燈
發明人:愛迪生
發明時間:19世紀
特點:
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直接好處: 照明
給人類生活帶來的長遠影響:還是照明
❷ 科技給人類帶來了什麼好處
科技--雙刃劍
當然,那些從科學知識轉化出來的技術成果中,純粹只能作惡的太少。絕大部分既可以為社會造福,也可以危害社會,傷人害命。所以,「雙刃劍」才是它們最准確的比喻。
利用科學發明稱霸世界,是「雙刃劍」的一個例子。最早描寫科學狂人的是凡爾納。他在《世界主宰》中描寫了一個隱身在火山口中的狂人羅比爾。他發明了水陸空三棲航行器,以此為稱霸的手段。不過,凡爾納是個忠厚長者,寫壞人總是寫不到位。這位「世界主宰羅比爾」的形象也十分滑稽。
在威爾斯的《隱身人》中,格里芬隱身後狂性大發,自稱「隱身人一世」。不過,他連一個英國偏僻的村莊都沒有統治得了,就被村民們當成怪物圍捕致死了。
在《大獨裁者》中,前蘇聯作家別利亞耶夫塑造了一個典型的科學狂人形象。德國心理學家施蒂納長期研究動物之間的信息傳遞,終於發明了用腦電波直接控制他人思維的設備。他離開科學界,混入金融家戈特利布門下,先是控制了戈特利布和他的主要助手,再控制商界對手,甚至可以製造股市風波供其獲利。最後,當施蒂納的陰謀被識破後,居然使用這一武器和幾個國家的軍隊對抗,讓進攻的軍隊魂不附體,四散奔逃。只是被蘇聯同行用同等武器襲擊,施蒂納的陰謀才告失敗。而蘇聯科學家則將控制他人思維的儀器改造成造福人類的工具:它大大加快人類個體之間的信息傳遞,協調集體勞動,甚至可以讓一個樂隊不再有指揮。
趙南元曾經說過:由道德狂人和宗教狂人製造的災難和浩劫在歷史上層出不窮,在現實中也比比皆是。而科學狂人卻只出現在好萊塢的科幻恐怖片中。所以,晚近時期,科幻作家筆下利用科學作惡的人,不再是那些動不動就想控制全世界的瘋子。這些惡人要通過手頭的新技術,實現一些較具體,影響范圍較小,但更為現實的目標。
羅賓·科克以「醫學恐怖小說」見長。《死亡激素》是他的一部科幻題材醫學恐怖小說。死亡激素本是人體固有的一種激素,和生長激素一樣由腦垂體分泌,只是要在性激素分泌停止後才出現。醫學家海耶斯受到太平洋鮭魚的啟發,這種鮭魚在產卵後立即死亡。海耶斯最終從鮭魚頭部提取了死亡激素的誘發劑。注射到生物體內,可以使死亡激素立刻大量釋放。
海耶斯供職於一家大型會員制保健中心。一些功成名就的中年人加入這個保健中心,以便得到終生保健治療。然而,一段時間以來,總是有一些中年人突然死亡。他們都有煙酒惡習,但進入保健中心前體驗表明,他們的身體情況還很正常。瘁死時,他們的心血管都極度衰老。這個死亡名單里最終包括了海耶斯自己。這些表面上的正常死亡引起了醫生傑遜的懷疑。他經過反復調查,終於發現是保健中心雪莉等人將海耶斯提取的死亡激素誘發劑暗地裡施給這些人,讓他們早點死亡,以免等這些人衰老以後,被迫大量提供免費葯品。
在小說結尾處,幾個書中人物就死亡激素問題,直接討論起科技的善與惡,要不要設置法律來約束科學家,使他們不能隨心所欲地進行發明創造。這說明,作者在創作時,對科學的善惡問題有自覺的認識。
十九世紀末,摩天大樓在美國誕生,很快便成為科技和財富相結合的象徵。到了二十世紀後半葉,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加入了摩天大樓競賽,高層建築豎起的速度,用「雨後春筍」來形容恐怕不過分。而摩天大樓帶來的高成本負擔和災難隱患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小說《摩天大樓失火記》便以此為題材。
小說問世時,世界第一高樓是芝加哥的西爾斯大廈。作者在故事中虛構了新的世界第一樓,就座落在西爾斯大廈對面,以致於小說最後,搶救隊可以在西爾斯大廈和「世界第一樓」之間架起鋼索救人。這座世界第一樓的老闆為了趕工期,偷工減料,導致電路負載過大,在開業典禮那天引起暗火。摩天大樓特有的「煙囪效應」使暗火逐層向上,直到頂樓。在那裡,數百位達官貴人正在舉行慶祝儀式。由於保安疏漏等原因,等到人們發現大火,已經無法撲滅了。
作品對於摩天樓火災隱患的擔憂是通過消防大隊長的口說出的。火災發生後,消防大隊長來到現場,遇到建築師,質問後者道:你們明知現在消防技術對七層以上的火災無能為力,為什麼還要建造這么高的樓?而在結尾處,他講了一段更為恐怖的話:今天還不錯,只有二百人死亡。以後,類似的火災將會導致成千上萬人死亡。到那時,你們才知道應該建什麼樣的樓!電影拍攝於八十年代,十幾年以後,這段恐怖預言落在世界貿易中心的雙子塔上。911襲擊中,五角大樓的傷亡就遠遠小於世界貿易中心。如果不是高層建築來「助威」,911襲擊可能只是一次放大的洛克比空難。
這部小說後來改編成大腕雲集的電影,頗有影響。只不過小說結尾處,包括州長在內的許多人沒有逃出火海。電影則加了一個比較光明的結尾:搶救人員炸開了樓頂的水箱,澆滅了大火。不過那並不是現實。對於911事件中那樣的熊熊烈焰來說,屋頂水塔里的水真可謂杯水車薪。
1972年,人類跨過了轉基因技術的門坎,地點是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它釋放了一種幾乎無限的可能性:按照人類的需求,將不同物種的基因混合起來,創造自然界沒有的新物種。基因技術一出世,立刻就被運用到農業科技中,創造了大量新物種。它們在提供高產農作物的同時,也製造了針對轉基因作物接受與抵制的大風波。不久前一次武漢農民搗毀轉基因實驗田的風波說明,這場抵制風潮現在已經吹到國內。短篇科幻《替天行道》便是以轉基因作物為素材的。
在這篇小說里,美國MSD生物公司投資二十億美元,研製成功「魔王品系」麥種。它高產、抗病,品質優良。為了防止農民將收獲的麥子留種,MSD公司在魔王麥的基因中混入了導致不孕的毒蛋白基因。這樣,第二代麥種如果沒有公司秘密掌握的特別溶劑來抑制毒蛋白基因,都將無法生長。出於保護知識產權的手段,這本無可厚非。MSD公司一名低級職員負責將它推銷到中國陝西地區。第一年收成極好,第二年,一些農民偷偷留種,結果導致大片麥田失收。雖然MSD公司曾經作過大量預防性研究,但這種自殺基因還是因為某些特別病毒的搬運功能,擴散到其它麥種上。黑色的死亡小麥瘟疫般地傳播開了。
在關於糧食的「壞科學」作品裡,《永生糧》也是很有趣的一例。別利亞耶夫筆下的科學家布羅依爾不僅沒有惡意,甚至連MSD公司那樣的商業目的都沒有。他培養出一種單細胞生物,可以直接從空氣中獲得養分,自身不斷膨脹,並且可以直接食用,成為「永生糧」。然而,這種「永生糧」不僅沒有解決飢餓問題,反而導致農民破產,加重了經濟危機。最後,夏天來臨,適宜的溫度又使「永生糧」飛速滋生,覆蓋了一片又一片土地,成為人造災難。
網路技術自從七十年代出現以來,以井噴的方式向全世界傳播。在筆者認識的人中間,凡是上過網的,沒有一個會選擇從此不再接觸網路。它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但網路也使許多人上癮,成為它的俘虜。如今,網癮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新的教育問題。而據筆者的觀察,成年人中也早已經有著大量的網癮患者,只不過他們獨立負責,不象青少年那樣,有監護人去向社會輿論反映這個問題。
在短篇科幻《藕荷色的蒲公英》中,星河就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網癮現象普遍存在的未來世界。在這個離現在並不遙遠的時代中,上網成癮已經是嚴重的社會問題,甚至需要強制戒斷。和今天的戒毒所一樣,出現了司法體系內的戒網監獄。小說令人怵目驚心地描寫了網路成癮後的反應:晝夜顛倒,無法從業,難以與人交流,著魔般地到處尋找上網工具,甚至用監獄暴動來反抗強制性戒癮。更由於作者使用了第一人稱,從一個網癮患者的角度講這個故事,極好地表現了網路癮的危害。小說中描寫的嚴重生理反應,在如今某些網路成癮者身上多少已經存在了。
作者還設想了未來社會強制戒斷網癮的具體措施:首先要使成癮者基本脫離網路,這是強制性的,有法律作後盾。當然,為了使他們的精神不至崩潰,會在監視下有限制地上網。然後強迫成癮者參加大運動量活動。一個長年坐在電腦前的人,身體情況相當惡化。另外,強製成癮者讀紙印的書,逐漸擺脫對電腦的依賴。
1928年,一次實驗室中的偶然現象,加上英國醫學家弗萊明有準備的頭腦,幫助人類進入了抗生素時代。如今,抗生素已經成為醫生們慣用的武器。然而,濫用抗生素導致細菌耐葯性增加,也形成了新的醫療問題。長篇科幻《生死平衡》描寫的便是這一題材。雖然作者王晉康在科幻圈裡早已很有名氣,但他能為科幻圈以外的公眾所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部小說,因為它涉及了當今科技前沿的一個棘手問題。
小說以中東為背景,描寫了某軍事狂人對鄰國發動細菌戰的故事。與此平行的一條線索,則是皇甫家族對「平衡醫學」的研究。作為一個小說中虛構的元素,平衡醫學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這個元素,講述了他對抗生素濫用問題的關注。通過醫學狂人皇甫右山之口,作者這樣寫道:「耐葯菌株如洪水一樣發展,連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這種普通病菌也有了耐葯菌株,抗生素也奈何不得。治療敗血症的青黴素用量已由幾萬單位加大到幾千萬單位,但死亡率仍回升到抗生素問世前的水平。」《科幻世界》97、5、15頁。
作者甚至虛構了一個腎功能衰竭症患者的病例。這是一個高幹家屬。正是由於她的地位,能夠大量使用新葯,好葯,才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落入到抗生素濫用的陷井中。作者用長長的病歷記錄,描寫她怎麼樣一步步「小病大養」,最終被葯物包圍的可怕結局。
■正方:當人類為科技高奏凱歌的同時,請不要忘記,科技也同樣可以給邪惡的心靈以魔鬼般的力量
人類將毀於科技,還基於現代科技對人類發展的全方位扭曲,這集中表現在社會關系、精神領域和倫理道德三個層面
■反方:科技是保護人類最堅固的盾牌,我們相信,科技的不斷完善,必將把人類帶入一個更加美好和神秘的境界
人類將不會毀於科技,因為科技發展的歷程證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技給人類帶來的難題,都可以通過科技本身的再進一步來解決
吳天(正方一辯):首先,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科技的好處不用我多費唇舌,待會兒對方辯友一定洋洋灑灑,然而常常被我們認為的加以淡化甚至忽略的卻是它的負面影響。不同於其他事物,科技的反面鋒如刃,利如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雙刃劍。然而假如您以為人類已經清醒意識到雙刃劍的存在,那您就有些過分天真了,當人類一次次自豪地表示,新科技正以最快速度加以應用,而表現出我們人類是多麼的高效率時,您可曾想過,這同時也意味著對科技負面效應的來不及了解,或者根本不想了解,正是災難的發端,科技的毀滅性正體現這種趨勢的無以逆轉。
第二,現代科技發展的不確定性,使得科技這把雙刃劍,變成了達摩克里斯之劍。人類對科技的使用早已到了急不可耐的地步,經年累月的堆積,使得科技的負作用正隨時在全球范圍內爆發,這是科技毀滅性趨勢的更深層次危機。
第三,對科技的高度依賴,使得達摩克里斯之劍蠢蠢欲動。人類對科技高度信任而產生的主觀依賴更使利劍能夠任意施威,一觸即發,這第三種趨勢直接導致了科技是有毀滅人類的力量,當人類為科技高奏凱歌的同時,請不要忘記,科技也同樣可以給邪惡的心靈以魔鬼般的力量。
鄭蔚(反方一辯):首先我方要指出科技的負面效用不能歸罪於科技,恰恰相反,那正是人類未能從整體上科學地認識世界,以及不合理使用科技所造成的惡果。
第二,對方辯友高估了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困難,卻低估了人類解決這些困難的能力。目前暫時不能解決的科技難題不等於將來也不能解決。我方認為人類將不會毀於科技,因為科技發展的歷程證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技給人類帶來的難題,都可以通過科技本身的再進一步來解決。70年代,科學家曾經預言,由於科技產品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到21世紀初人類將面臨一個能源危機,而現在,能源的開發和微太陽能源開發,使這種恐慌盪然無存。
第三,科技掌握在人類手中,人類可以通過倫理道德與法律規范來創建一個科學的防範體系,使一個個單項的技術發明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整個體系中得到制約。
簡安均(正方二辯):對方辯友說人類有道德法律,但是道德法律管得住科技嗎?科學家到公海復制人,道德法律可是管也管不住啊。我方認為,人類將毀於科技,還基於現代科技對人類發展的全方位扭曲,這集中表現在社會關系、精神領域和倫理道德三個層面。首先,科技的發展趨勢是有毀滅人類社會生活的潛在威力。其次,科技的毀滅性威力,還表現在它對人類生活的不斷沖擊與毀滅,這集中表現在人類的兩個科技新寵,互聯網和基因技術。互聯網的勇士們早就宣布,要將網路變成一種生活,可是,當虛擬替代了真實,作為社會的人的存在也就消失了,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再看基因技術,生命科技治療疾病,但另一方面卻是在干預自然,製造更完美的人類,但是基因改造的完人究竟是人類還是高科技產品呢?今天基因技術對人類內在自然的改變更直接沖擊人類精神家園的最後一道防線——倫理道德,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全方位扭曲,正毀滅著我們的社會基礎和精神世界。
張文博(反方二辯):剛才對方辯友大大地誇張了科技所帶給人類的負面影響,雖然我們也不能完全排除高科技會帶給人類負面影響的可能性,但是任何科技成果都可能有利有弊,影響並不等於毀滅。
首先科技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
其次,如果沒有科技,人類早就滅亡。科技是保護人類最堅固的盾牌,我們相信,科技的不斷完善,必將把人類帶入一個更加美好和神秘的境界,所以我方認為,人類將不會毀於科技。
付欣(正方三辯):剛才對方辯友犯了兩個錯誤:第一,對方辯友果然洋洋灑灑大談科技的好處,可是科技的好處我方也並不否認啊,只是對方辯友你真的認為,水能載舟,水就一定不能覆舟嗎?第二,對方辯友說,人類是有理性的,但是有理性不代表不滅亡,下面我將從現代科技發展的趨勢出發,論證我方命題。
第一,科技發展正從個人趨勢走向國家趨勢和社會趨勢。個人對科技生活的追求與依賴並非什麼大問題,問題是這種追求與依賴正在以一種獨特的價值觀的形式變成國家趨勢和社會趨勢,科技已經變成這個世界上唯一正確的方向,一切與之違背的思想都要為之讓路。
第二,科技的毀滅性趨勢突出表現在科技被神化,而大自然卻被工具化,正是科技,讓人類不再覺得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正是科技,讓人類覺得手中握有新的上帝,而不斷地把大自然工具化。然而,當自然秩序被打破,請問人類將立於何處?
吉星(反方三辯):剛剛對方辯友把一切錯誤都歸罪於科技,是片面的,是沒有真正理解科技與人類的關系,科技不是水,人類是可以控制科技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它消極的一面。
下面我將從現實的角度出發,來闡述我方的觀點。第一,高新科技的發展使人類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中新網消息,機器人首次在中國協助進行微創外科手術;《自然》雜志報道,細胞大小的一隻納米牛終於誕生了。以上這種種由科技帶給我們的成果,把人類推向一個更加繁榮的起點。
第二,以目前的高科技來解決我們現有的問題,毋庸置疑的,許多問題會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而迎刃而解,小到垃圾已不再污染環境,大到能源危機已不再令人擔憂。
第三,人類在若干年後的科技發展水平,相信是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想像不到的,就像石器時代正在鑽木取火的人類一樣,他們不可能想像得到,現在我們的世界已經有了煤氣和電嘛。人類不會毀於科技,反之科學只會使人類越來越進步。
交鋒
■正方:看看今天的基因技術,已經在沖擊倫理道德這人類精神家園的最後一道防線了,您怎麼辦?
■反方:人類可以控制科技,人類不會毀於科技
陳曉歡:請問對方辯友,今天談「將」是不是談趨勢?
王青梅:我們當然是在談趨勢,而我們所說的趨勢是基於在歷史和現實當中,找到我們的依據來談的將來。
簡安均:謝謝對方同意我方觀點,談將來當然要看趨勢,以現實做基礎,以趨勢做判斷,科技的毀滅性趨勢,對方辯友怎麼看不到。
吉星:可對方辯友就是忽略了歷史,我們要從歷史的方面來證明科技不會毀滅人類。
付欣:對方辯友那個叫趨勢嗎?對方辯友那個叫做看著歷史對未來的幻想。
鄭蔚:對方辯友,我方至少還把我方的推斷基於歷史,而對方辯友卻做出憑空猜測,難怪對方辯友會用這種不科學的方法得出這個不科學的結論。
吳天:我方明明是立足現實看趨勢,對方辯友為什麼看不到呢?請問今天的科技都獨立發展了,這還不是毀滅趨勢嗎?
王青梅:我想請問對方辯友,你想做股市的評估,難道你可以不看過去的歷史數據嗎?
陳曉歡:對方辯友,今天不斷告訴我們,科技有多好,可是好壞並存難道不可能嗎?好壞並存難道不能毀滅嗎?
鄭蔚:我方並不否認好壞並存,但是我方認為的是人類可以控制科技,人類不會毀於科技。
簡安均:對方辯友如果真的認為人類可以控制科技,請明確地告訴我們如何控制。
王青梅:對方辯友一直在羅列科技給人們帶來的各種負面效應,而且一直還在訴說基因技術的危險,完全忽略了基因技術對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如果說基因技術一無是處,那為什麼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還要花十年的時間,用轉基因技術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朵能發光的「胡奇花」?請你做出解釋。
陳曉歡:我們並沒有否認科技帶來的好處啊,可是我抱你的同時,我就不能刺你一刀嗎?我抱你一下,跟我刺你一刀有矛盾嗎?
鄭蔚:對方辯友至今為止,一直在迴避我方提出的問題,如果人類將會毀於科技,那對方辯友是不是認為新加坡政府所實施的科學技術五年計劃是在加速這種毀滅?
簡安均:實施科學計劃跟人類將毀於科技並沒有矛盾啊,我們今天站在這邊,我們就是要了解這個趨勢,對方辯友還沒有看到這個趨勢,為什麼要侃談趨勢以後的問題呢?
王青梅:那對方辯友的意見就是說,科技既然一無是處,那咱們是不是應該停止發展科技呢?
付欣:對方辯友的邏輯真奇怪,一方面他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一方面又在問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還不會走就想要跑,真是奇怪啊。
鄭蔚:我方覺得對方辯友更是奇怪,一方面,一邊說人類將會毀於科技,一方面又不放棄科技,要繼續發展科技,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吳天:不是我們自相矛盾,是因為人在趨勢下,不得不低頭啊,看看今天的基因技術,已經在沖擊倫理道德這人類精神家園的最後一道防線了,您怎麼辦?
王青梅:我想請問對方,具有科學素養的四位辯手,既然科技將毀滅人類,那為什麼我們還要這么刻苦地學習科技知識呢?
總結
■正方:科技在為人類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埋下了毀滅的種子
■反方:我們要追求真理,但是絕不能以個別現象為普遍,也不可能從針眼裡看世界
王青梅(反方四辯):在此我要指出對方辯友所犯的三個嚴重的錯誤:第一,以點概面。片面強調和無限誇大了科技的負面效應。
第二,斷章取義,因為科技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就斷言科技將毀滅人類,完全忽略了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對科技起到的約束和導向作用。
第三,對方是在以停滯的眼光看事物,只指出了科技現在存在的問題,而我方則是以發展的觀點指出了科技具有創新性的本質,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的是日新月異的變化和更新更快解決問題的方法。
下面我將就我方觀點進行總結:第一,人類是有理性的,否則就不會有科技的誕生,我們要追求真理,但是絕不能以個別現象為普遍,也不可能從針眼裡看世界。
第二,科技是可控的,在這一點上,我方已經列舉了大量的事實。在此要強調的是,目前存在的問題通過人類的自律和科技的發展,是完全可以變成可控的,在人類理性和科技發展的雙重保險下,人類將不會毀於科技。
陳曉歡(正方四辯):首先對方告訴我們,未來的科技有多好,可是今天辯題中的這個「將」字,就是告訴我們,站在今天看明天,而不是站在明天看明天。
然後對方又從歷史的角度告訴我們,科技有多少多少好處,我方也不否認啊,可是科技有再多的好處也不能掩蓋它帶來的壞處,今天這場辯論的焦點問題在於科技帶來的壞處是,會還是不會毀了人類,對方辯友卻一再王顧左右而言他,立論偏題是對方辯友所犯的第二大錯誤。
接著對方又天真地告訴我們,科技的發展是可以受到人類控制的,可是我們看到的是科技正在決定政治、經濟乃至一個國家的實力和地位,它早已凌駕於一切道德法律理性良知之上,還有什麼能控制它呢?
總結我方的觀點,首先科技在為人類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埋下了毀滅的種子,現在什麼人都敢講科技以人為本,難道為人服務就叫做以人為本嗎?其次,科技被神化,人卻被工具化,一切以科技優先,這樣的事例在我們的周圍世界比比皆是啊,科技本來只是一種工具,然而當它被神化,人卻被工具化時,這樣的人類本身就是一種毀滅。第三,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主宰著人類的命運,科技發展的獨立性早已超出了人類的控制,而反過來主導著人類,科技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只有敢於承認這個毀滅性的趨勢存在之後,我們才能再對大家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評委亮分
周端昌(評委代表):
在整隊的默契方面,我們評判團覺得,兩隊都有非常良好而且非常強而有力的反駁能力,其中要指出正方在自由辯論方面發揮的能力比較平均,就是說幾乎每一位辯論員都有能力隨時隨地的站起來反駁對方的論調。這場比賽,我個人覺得節奏實在很快,不過因為節奏很快,開始的時候其實很難分出勝負,可以說到第二位甚至到第三位代表發言的時候,還是勝負難分。最後到了第四位和自由辯論之後,尤其是第四位發言人先後辯論之後,我們才覺得形勢比較明朗。在個人的表現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正方的第四位代表,我個人認為,他在辯論方面,非常有人情味,雖然有時論調有點近於強詞奪理,不過在自由辯論那種形式下,有時候是無可厚非的。評委判定:正方勝出。
本報訊2001國際大專辯論會已於本月初在新加坡結束,中央電視台將於國慶節期間播出全部七場辯論的精彩實況錄像。與前幾屆純哲理思辯的內容相比,本次比賽的辯題更貼近現實社會生活。
國際大專辯論會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央電視台和新加坡傳媒集團聯合主辦。此次在獅城舉行,普及推廣華語的主旨甚為明確。參賽大學不僅包括武漢大學、東吳大學和香港大學,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和馬來亞大學,風行漢語的澳洲和北美也有悉尼大學和首次參賽的加拿大溫莎大學參加,著名的英國牛津大學也是頭一遭參賽。四名辯手中竟有兩名不列顛紳士和一名金發飄逸的小姐。
武漢大學辯論隊和馬來亞大學進入決賽,馬來亞大學獲冠軍,武漢大學取得亞軍,三辯余磊被評為最佳辯手。本報獲得授權,將於今日起刊發精彩辯詞。
❸ 能蓋出1萬米高的摩天大樓嗎建築技術是否存在瓶頸
早期一般10-20層的大樓就會被稱為摩天大樓,但到現在通常是指50層以上的大樓!在日本,超過60米的大樓就是摩天大樓,美國則是500英尺(152米),而在中國則一般指100米以上!
無論哪種高層建築,到3千米以上就需要考慮空氣稀薄帶來的高山反應等問題,如果到5千米以上大部分人呼吸都會困難,超過8-10千米,可能會面臨死亡,所以再往上那就是人類禁區了,必須有空氣加壓的處理,否則大樓頂部空氣稀薄,不適合生存!
❹ 摩天大樓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叫摩天呢是形容樓很高還是摩天一詞是是英語音譯過來的
摩天大樓 :
摩天大樓(英文:Skyscraper),也稱作摩天樓、超高層大樓,非常高的多層大樓。起初為一、二十層的建築,但是現在通常指超過四十層或五十層的高樓大廈。隨著高層建築在各地不同的發展,人們所認知的摩天大樓定義高度也略為不同。在中國大陸,建築規范規定100米以上高度的屬於超高層建築;在日本,法規定義超過60米就屬於超高層建築;在美國,則普遍認為500英尺(152.4米)以上的建築為摩天大樓。
歷史世界第一座摩天大樓家庭保險大樓11世紀中央高塔建成時,只有4層,這在當時已是罕見的高大建築了。塔的牆壁用石塊砌築,每層須能承載其上各層的重量。為了使塔身能巍然矗立,最底層的牆不得不厚達5.2米。利用承重牆的建築物至多高5層左右。因為最底層的牆無論多厚也不能支撐更高的結構。只有利用框架支承上層重量,外加較輕的牆壁抵擋風霜雨雪,才可能建築高樓。中世紀的木骨架房屋便是朝這方向邁出的第一步。到了19世紀,鋼鐵產量大增而且性能可靠,才有了根本解決辦法。
第一座整體鐵框架承重建築物,是於1860年在英國希奈斯建成的4層船庫。它高16米,有鑄鐵柱和跨度9米的熟鐵梁,用螺栓緊緊固定。但摩天大樓的產生地是美國。
直到19世紀,超過六層樓的建築物仍相當罕見。人們不願爬太多的階梯,而水壓僅能提升約15米的高度。發達的鋼鐵技術,鋼筋混凝土與抽水泵讓建築極高的大樓成為可能,那些極高的建築物之中有些超過300米高。實際上摩天大樓的發展,主要的因素源於升降機的發明。
摩天大樓首次興起於19世紀末美國紐約市與芝加哥地價昂貴用地不足的區域。為了城市商業發展,增加更多營業面積
紐約帝國大廈興建摩天大樓。
1871年10月8日美國芝加哥發生大火,災後重建時為了節約市中心用地,高層建築應運而生。城市的重建計劃廣泛地採用新的建築技術與新的建材,包含電梯的使用。隨之誕生的芝加哥學派探討了新技術在高層建築上的應用,也探討了高層建築的造型問題。
威廉·勒巴隆·詹尼設計的的芝加哥家庭保險大樓被世界公認為第一幢摩天建築。這座十層樓的大樓建造於1884年-1885年,毀於1931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經濟重心從歐洲移轉至美國,至1929年經濟大恐慌是美國建築的繁榮期,摩天大樓也隨著美國經濟而快速發展。1931年102層的帝國大廈於紐約落成,此後長達40年的時間帝國大廈雄踞世界第一高樓的地位,帝國大廈成為摩天大樓甚至是紐約的象徵。
1974年芝加哥西爾斯大樓竣工,取代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世界最高大樓的地位,也讓世界第一的光榮重回芝加哥——這座被稱為摩天大樓發源地的城市。近年來,亞洲新興國家的經濟實力逐漸抬頭,超高摩天大樓的排行榜,也從原來的美洲獨霸,轉移到亞美爭鋒。1998年完工的吉隆坡雙峰塔將原來競逐世界第一高的美洲大陸,轉移到亞洲。已於2004年完工啟用的台北101,則是現今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
❺ 人類能蓋出1萬米高的摩天大樓嗎建築技術是否存在瓶頸
人類能蓋出1萬米高的摩天大樓嗎?建築技術上是否存在瓶頸呢?
相信大多數70後80後都有一種印象,那就是在我們小的時候看到10層至20層的大樓時,就會稱其為高樓大廈,因為那個時候的房屋普遍高度也不會超過6層,而現在人們所說的摩天大樓通常都是指50層以上的高樓,如果在日本的話,只有超過60層以上的大樓才會被稱之為摩天大樓,美國的標准則是500英尺,即152米或55層,實際上,在19世紀之前,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超過6成的建築物都是比較少見的,那個時候,也只有塔樓這樣的建築物才有可能達到6層的高度。
就算拋開以上這些所有因素,還有一個最大的難題是無法解決的,那就是高原反應,大家可能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為8848米,如果一個人想要登頂的話,就必須要攜帶氧氣,實際上,一個正常的人去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就會出現高原反應,這是因為,隨著海拔的不斷增高,空氣就會越來越稀薄,含氧量只有內地的60%左右,如果到5000米以上的話,由此可見,就算人類能夠將摩天大樓蓋到1萬米的高度,但是,上面根本就不適合人類生存,出於經濟實用性的考慮,也不可能將摩天大廈蓋到那個高度。更何況,還要面臨電梯,供水,材料,設計等等難題。
❻ 搜集關於科技發展的好處的故事,分高啊!!!!!!
很難說哦,在科技發展的同時,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一系列的問題又出現了,大氣污染、氣候變暖等大問題,都嚴重製約著我們未來的安全保障,在科技發展的同時,我們可以控制很多種疾病,在一前疾病是很難看好的,但是科技發展了,疾病反而多了,兩者是同時發展和退步的。沒有發展我們的生活變的平凡,有了發展我們的生活變的豐富多彩接受到了很多新的事物,但都是為了達到最完美的那一天而發展。
現在看來是弊端當前,在不久的將來也許就是利端當頭了。
人類跨入21世紀,世界發生了多少驚人的變化。在人們為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欣喜之餘,又經歷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災難。除了對高科技特別是生物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恐慌之外,戰爭和疾病似乎直接將人類帶到了地獄之門。
2003年SARS的流行,包括對SARS的所有猜測,都直接和人們日益關注的全球問題相關聯: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對生物危害的檢測、評價、監測、防範和治理的科學技術體系,是研究各種生物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應用已有的理論知識,技術、工程設計和設備等,防止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實驗室和環境受到具有潛在傳染性的物質和生物毒害物質的危害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生物安全問題至少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傳染病的巨大危害
傳染病包括人、動物、植物傳染病,尤其是人類傳染病是最重要的生物安全問題,傳染病仍是全球死亡病因的首位,在我國,傳染病仍然嚴重威脅人民健康和國家安全。SARS的流行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明。另外肝炎、結核、流感等傳染病每年仍在全國部分地區、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流行或暴發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潛在威脅
20世紀整個國際社會為禁止生物武器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進展。然而,進入21世紀,生物武器的潛在威脅卻已大大增加,一些國家和地區可能仍在繼續研製和發展生物武器,另外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大增加了生物武器的潛在威脅,以美國「炭疽事件」為標志的生物恐怖對國際安全已經構成了現實威脅。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主任袁國勇是首位分離出冠狀病毒,並發現冠狀病毒變種是SARS病原的學者。SARS病毒屬於RNA病毒,這種病毒的特性就是很容易與其他病毒基因進行重組,進而變成為新病毒。而且許多實驗結果也顯示,以這改變方式產生的新病毒,毒性會比親代病毒更強。許多動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冠狀病毒,而這種病毒又很容易出現變種,極具危險性。因此,袁國勇認為SARS病毒很有潛質,成為除了天花以外製作生化武器的病原。
生物技術的負面作用
生物技術的負面作用主要表現為:一是人們在開發利用生物技術時,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安全問題。正如目前廣受關注的各類轉基因活生物體環境釋放後對生物多樣性所構成的危害。此外,基因工程葯物、疫苗,轉基因食品,基因治療等都可能存在類似問題。生物技術的誤用以及生物技術的非道德應用也可能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體細胞克隆人的研究使是突出一例。
生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
從生物安全的角度來講,外來物種的入侵、生物資源的流失有可能給國家利益造成巨大損害。轉基因生物體環境釋放對生物多樣性帶來很大威脅。
微生物學實驗室的安全隱患
較其他理化實驗室或其他各類實驗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是一個特殊的實驗室,在其中工作的每一個人以及與其接觸的周圍環境,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響身體健康的危險。微生物實驗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僅可以導致實驗室工作人員的感染,也可造成環境污染和大面積人群感染。國內外實驗室意外感染的事故並不少見,嚴重者不得不宰殺成千上萬只實驗動物,甚至導致實驗室工作人員死亡。
目前隨著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生物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整個國家、整個世界政治、經濟、安全與和平的大命題。近年來,特別是美國「炭疽感染事件」後,生物安全問題備受國內外關注,生物安全術語也經常見諸於政府或非政府組織文件,見諸於各類媒體。SARS的全球流行無疑會使全世界各國更加關注生物安全問題,並將其作為國家安全的組成部分。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與日俱增。1996年,我國的塑料包裝用量達243萬噸,年平均增長率超過
20%,特別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線、旅遊景點的垃圾中塑料廢棄物迅速增加。
據調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產量已達300萬噸,其中廢塑料約佔3%,年增
長率達48%。沿海地區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達8-10%。這些廢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體積計算,已達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處理的難度和費用。
由於廢塑料幾百年都難以降解,若丟棄在自然環境中,會給蚊子、蒼蠅和
細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溫床;若埋藏在地下,則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礙植物根
系生長,破壞土壤品質,影響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燒處理,將產生多種有毒氣
體。「白色污染」已成為當前危害我國社會環境的一大公害,嚴重阻礙了我國
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費量約100億只,主要為發泡塑料製品,要禁
止生產和銷售使用這些量大面廣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就要開發生產其替代
用品,綠色一次性餐具由此應運而生。有關專家認為,綠色一次性餐具的開發
與生產正在成為我國新興的環保產業。
12月中旬,科技部會同國家經貿委、環保總局、鐵道部聯合召開了綠色一
次性餐具技術開發交流會,會上,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負責人
王志學以及幾家生產企業的經營管理者。
王志學說:目前我國開發生產的綠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種類,可分為紙
漿類、稻殼類、秸稈類和澱粉類。我國現有上百家企業生產紙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產能力約為30億只。
紙餐具的原料生產過程中污染嚴重,成本較高,且本身強度及防水抗濕
性較差,因此,它的推廣應用有較大的局限性,人們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別
處,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殼為原料生產稻殼類餐具,我國現在有十幾家這種
類型的企業,年生產能力約1.5億只;秸稈類餐具以農作物的秸稈為主要
原料,我國目前也有十幾個廠家,年生產能力達7500萬只;澱粉類餐具以薯類
澱粉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後可做飼料。總而言之,國家對綠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與開發很重視,通過科技攻關、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等科技發
展計劃給予大力支持,不少企業的綠色一次性餐具的生產技術已比較成熟,具
備了產業化的基礎。
武漢遠東綠世界集團公司就是以澱粉為原料,進行綠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關和開發,經濟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該公司總裁蘇笑海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
他原來在湖北輕工學院學的是工藝美術,1984年進武漢大學讀的是哲學碩士
學位,後在德國學習和工作,歐洲的環境保護對他觸動很大,就萌生了回國搞
環保產業的念頭。蘇笑海告訴記者:我學過工藝美術,是位唯美主義者,我今
天投身綠色餐具這樣的環保事業,就是發端於我對美的最初認識;而美學的延
伸,說到底也是一種哲學。
在1992年至1996年間,遠東綠世界公司開發的再生紙板一次性餐具和葦漿
模塑成型餐飲具由於科技含量較低等原因,生產規模一直未能擴大。1996年公
司派員考察了歐洲市場生物降解包裝用品的技術情況,認為開發植物澱粉生產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的一種途徑。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學、機械專家組成,公司重點投資開發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飲用品,該項目
列入1997年度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
他們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結合國內紙餐具的生產工藝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利
用國內資源豐富的紅薯、玉米等澱粉為主要原料,代替了國外單一的價格較高的
土豆澱粉;在紅薯澱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纖維,使餐飲具增加了明顯的強
度,再運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術使產品具有重量輕和柔軟性;增加強度表面噴塗
處理及整形的設備,使生產出的餐飲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熱的功能等。蘇笑
海做了個生動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築材料中的鋼筋水泥,紅薯澱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攪拌進去的各種乾草和植物的根莖就是那鋼筋,這樣才能使餐具的強度明顯
增強。
遠東綠世界生產的以澱粉為原料的餐具產品,委託德國SGS機構參照國際食品
包裝標准進行測試,盛裝在攝氏100度的熱水及熱油二小時以上完全不變形,保
溫性能優異。由於澱粉及添加劑均為天然植物原料,產品降解性能優異,經國家環
境測試中心測試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個月內可以完全降解。
據介紹,由於該項目採用的是植物澱粉和植物纖維,成本較低,每一個有蓋飯
盒成本為0.12元左右,無蓋飯盒及碗、盤成本為0.07元左右,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目前,遠東綠世界公司擬投資1.6億元,興建年產50億雙一次性筷子、35億只各類
碗、盤、盒等產品的大型全降解綠色一次性餐具生產基地,項目達產後,每年可以
新增產值6.25億元,新增利稅約1.3億元。基地的土建工程已於今年3月份動工,
已建成標准廠房2萬平方米,如果後續資金能得到保證,預計1999年底即可達產.
蘇笑海說:我們的科技優勢是明顯的,今後能創造的社會效益也是明顯的:用澱粉
製作的一次性衛生筷子,其功能指標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僅此一項,每年即
可為國家節約木材資源近50萬立方米;集團如果能達產,每年預計要使用20萬噸
以上的紅薯,加工成澱粉原料10萬余噸,還可以使貧困地區10多萬人口脫貧,促
進老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汕頭綠恆實業有限公司從前幾年開始,對稻殼制綠色一次性餐具進行開發,目
前也初步具備了工業化規模生產的能力,公司生產的稻殼制的一次性包裝容器,特
別是提供超級市場使用的食品包裝器皿等產品,已經開始試銷日本、台灣、美國等
地。
綠恆公司生產的綠色一次性餐具,是將稻殼粉碎過篩,然後與幾種可食性的有
機高分子粘接劑加水混合,再經沖壓成型、烘乾、噴塗等工藝,生產出不同形狀的
盤、碗等器皿。
綠恆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紀曉鵬說:一次性餐具以稻殼為原料,不但在我國資
源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後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可謂一舉兩得。
綠恆公司目前已有一條生產線在運營,其投資約為980萬元,生產能力為40萬
個餐具/天,目前達20萬個餐具/天。年產值約為3600萬元,預計投資回收期約
一年半,投資利潤約在30%左右,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已通過了廣東省科委組織的
技術鑒定和食品衛生部門的檢驗。據介紹,該公司為了更好地將產品推向市場,規
模經營,擬在近期內成立集團性公司,並且要投入資金進行技術改造,以期使生產
線的自動化程度更高。
據科技部主持召開的綠色餐具技術開發交流會介紹,1998年7月18日,溫家
寶副總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會議上,專門提出要在一年內解決長江、太湖、
鐵路沿線的「白色污染」,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加強管理,
禁止亂扔垃圾;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三是盡快研製和批量生產替代
品。11月14日,李嵐清副總理在第12次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工作會議上,也
提出發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廣應用問題。看來,綠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領
導同志以及科技、環保等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它作為一個新興的環保產業,可謂
生而恰逢其時,現在,既需要我們能夠攀登科學高峰的科技人員繼續從事攻關和開
發,需要我們懂經營、善管理的企業家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和市場開拓,也需要我
們有遠見卓識的金融家、風險投資家慧眼識珠,給予綠色一次性餐具的產業化以足
夠的資金投入。
我國從事綠色一次性餐具開發和產業化的企業大多目前生產規模較小,抗禦風
浪的能力較弱,而且其中不少是民營企業,需要政府部門給予足夠的產業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導,有個較好的開局,使這個新興的綠色環保產業能得以健康、持續地發展.
❼ 李鴻章在美國首次見摩天大廈,沒有驚訝只說了句什麼話,實在讓人心酸
19世紀末美國第二大城市芝加哥地價昂貴,為了節省土地成本,人們不斷地建設高樓。1871年10月8日晚,芝加哥一個叫凱特·奧利爾瑞的女士不小心將油燈打翻在牛棚,芝加哥發起一片大火,城市內不少商業建築都被火舌緊緊包裹著,芝加哥有2/3的土地都被大火燒過。
芝加哥市長重建芝加哥吸取了這次火災的教訓,改變了芝加哥用木材建造房屋的方式,改成了用鋼筋混凝土建設城市,在這種情況下世界上第一個摩天大樓“芝加哥家庭保險大廈”誕生。
我們不僅建起了摩天大樓,還架起了橋梁,修起了高速公路,開通了海運航運等等。中國不只是在自己的國家建,還伸出友誼之手援助非洲等貧困地區做基建,李鴻章如果能看到現在這一幕就不用再羨慕美國的摩天大樓。
❽ 摩天大樓是誰發明的呢
一般認為是美國建築師威廉•勒巴隆•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1832—1907),是他設計了 10層樓局的國內保險公司大廈(Home Insurance Building)。它於 1885年挺立在了美國芝加哥拉撒爾路和門羅大街交匯處。這棟建築是第一棟全部是 框架結構的建築,完全由鑄鐵、熟鐵和貝西默鋼組成。然而,也有人認為第一個摩天大 樓是由美國芝加哥的荷拉伯特和羅許事務所(Holabird and Roche)設計的。這個公司 是由詹尼的兩個學生創立的,他們設計了框架結構的塔克馬大廈(Tacoma Building)。 塔克馬大廈實際上是於1889年建造完成的。國內保險公司大廈和塔克馬大廈分別於 1931年和1929年遭到毀壞。19世紀末,鋼鐵的使用、安全電梯的發明和中央空調的採用共同使得摩天大樓 的建造成為可能。建造高樓的潮流一經開始就迅速流行起來:另一個芝加哥的公 司伯納姆與魯特(Burnham and Root,伯納姆也是詹尼的學生於1895年建造了14 層樓高的雷恩萊斯大樓(Reliance Building);它也是鋼筋框架結構。摩天大樓的發 展現在還可以從美國芝加哥的蓋奇建築群(Gage Buildings)的建築風格中看見。 蓋奇建築群中的兩棟建築分別是由荷拉伯特和羅許事務所設計的,其中還有一棟 建築是由號稱摩天大樓設計大師的劉易斯•亨利•蘇利文(Louis Henry Sullivan, 1856—1924)設計的。芝加哥由荷拉伯特和羅許事務所設計的其他摩天大樓還包括 馬凱特大廈(Marquette Building,1894)和芝加哥論壇報大廈(the Tribune Building,1901)。
❾ 摩天大樓的歷史沿革
11世紀中央高塔建成時,只有4層,這在當時已是罕見的高大建築了。塔的牆壁用石塊砌築,每層須能承載其上各層的重量。為了使塔身能巍然矗立,最底層的牆不得不厚達5.2米。利用承重牆的建築物至多高5層左右。因為最底層的牆無論多厚也不能支撐更高的結構。只有利用框架支承上層重量,外加較輕的牆壁抵擋風霜雨雪,才可能建築高樓。中世紀的木骨架房屋便是朝這方向邁出的第一步。到了19世紀,鋼鐵產量大增而且性能可靠,才有了根本解決辦法。
第一座整體鐵框架承重建築物,是於1860年在英國希奈斯建成的4層船庫。它高16米,有鑄鐵柱和跨度9米的熟鐵梁,用螺栓緊緊固定。但摩天大樓的產生地是美國。
首座有承重框架的摩天大樓是1884──1885年在芝加哥興建的10層高的家庭保險大樓,設計人是詹尼。下面6層連在一起的鐵柱是熟鐵梁框架,上面4層是鋼框架。從此,鋼框架摩天大樓在美國陸續興建。只要安裝好框架,整座摩天大樓的全部幕牆便可以各層同時分別建築,因此施工進度很快。紐約市55層的歌德式建築伍爾沃斯大廈,3年竣工,高達230米,1913年落成時是當時世界最高的建築物。
紐約市的帝國大廈比伍爾沃斯大廈晚落成18年,工期只用了13個月,共有102層,高381米,是20世紀建築科技突飛猛進的標志。芝加哥的西爾斯大廈,有110層,高443米,1973年落成。每天有12000人在裡面工作,各層總建築面積41.4公頃,為底部佔地面積的100倍。
美國芝加哥是世界上摩天大樓規劃最完整的城市,而中國上海則成為摩天大樓建設最快的城市.
摩天大樓誕生於19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國芝加哥,54.9米高共十層樓的「芝加哥家庭保險大廈」被公認為世界第一座摩天大樓,這座樓由威廉·勒巴隆·詹尼設計,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城區用地緊張,促進商業發展。然而,不到120年,世界各地的摩天大樓早已一次次挑戰了人們對高度的承受力,從第一座超過金字塔的建築——埃菲爾鐵塔,到稱霸了近半個世紀的帝國大廈,直到台北101的出現,再到2010年迪拜哈利法塔以828米、168層的高度雄踞了世界第一高樓的寶座,這是人類史上第一座超過600米的摩天大樓。
直到19世紀,超過6層樓的建築物仍相當罕見。人們不願爬太多的階梯,而水壓式垂直升降機僅能提升約15米的高度。發達的鋼鐵技術,鋼筋混凝土與抽水泵讓建築極高的大樓成為可能,那些極高的建築物中有些超過300米高。實際上摩天大樓的發展,主要的因素源於升降機的發明。
摩天大樓首次興起於19世紀末美國紐約市與芝加哥地價昂貴用地不足的區域。為了城市商業發展,增加更多營業面積而興建摩天大樓。
1871年10月8日美國芝加哥發生大火,災後重建時為了節約市中心用地,高層建築應運而生。城市的重建計劃廣泛地採用新的建築技術與新的建材,包含電梯的使用。隨之誕生的密斯·凡德羅模式探討了新技術在高層建築上的應用,也探討了高層建築的造型問題。
威廉·勒巴隆·詹尼設計的芝加哥家庭保險大樓被世界公認為第一幢摩天建築。這座10層樓的大樓建造於1884年至1885年,毀於1931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經濟重心從歐洲移轉至美國,至1929年經濟大恐慌是美國建築的繁榮期,摩天大樓也隨著美國經濟而快速發展。1931年,102層的帝國大廈於紐約落成,此後長達40年的時間帝國大廈雄踞世界第一高樓的地位,帝國大廈成為摩天大樓甚至是紐約的象徵。
1974年芝加哥西爾斯大廈竣工,取代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世界最高大樓的地位,也讓世界第一的光榮重回芝加哥——這座被稱為摩天大樓發源地的城市。近年來,亞洲新興國家的經濟實力逐漸抬頭,超高摩天大樓的排行榜,也從原來的美洲獨霸,轉移到亞美爭鋒。1998年完工的吉隆坡雙峰塔將原來競逐世界第一高的美洲大陸,轉移到亞洲。位於迪拜、2010年啟用的哈利法塔,則為目前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