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袁隆平哪年在美國就任世界級科學院
袁隆平和白春禮於2006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2006年4月25日,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評選揭曉,世界著名雜交水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當選,成為我國農業科學界首位入選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2007年4月29日,袁隆平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在新當選院士就職典禮上介紹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1、袁隆平在中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2、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
3、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採用,並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② 美國「雙料院士」是指的哪兩院我知道一個是科學院,另一個是什麼院
美國科學院、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美國科學院: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縮寫:NAS。1863年3月3日由林肯總統簽署法案創立。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簡稱 American Academy 或 AAAS,又稱「美國文理科學院」。1780年5月4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由馬薩諸塞州立法機構批准成立,首任院長為美國第一任副總統及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參考資料:wikipedia
希望採納
③ 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有什麼區別
袁隆平,江西德安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獲國家發明特等獎(國家科委)、創造與發明獎章(傑出發明家)金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科學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拯救世界飢餓(研究)榮譽獎(美國Feinstein基金會)、日經亞洲獎(日本經濟新聞社)、雜種優勢利用傑出先驅科學家稱號(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國際討論會,墨西哥)、越光國際水稻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事務局)、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中國國務院)、沃爾夫獎(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世界糧食獎(世界糧食獎基金會)等等重要獎項。陳省身,浙江嘉興人,國際數學大師、微分幾何之父、美國科學院院士。曾獲美國國家科學獎(華人中首位)、「沃爾夫獎」和「邵逸夫獎」等多項極高科學殊榮!楊振寧,安徽合肥人,國際級的物理大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因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華人中首位)、美國國家科學獎、美國費城富蘭克林學院頒發之波維爾(Bower)獎等。何大一,江西新餘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到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科學家,也是首先闡明艾滋病毒復制多樣性的科學家,發明雞尾酒療法。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1996年度風雲人物,而成為1960年以來首位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的科學家.獲頒美國總統勛章,並成為唯一登入加洲名人堂的華人,首屆魯丁紐約獎獲得者!李政道,江蘇省蘇州市人,國際級的物理大師,首次登上諾貝爾獎壇的中國人,1964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李遠哲,台灣省新竹市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美國科學院院士,曾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吳健雄,江蘇太倉人,世界著名實驗物理學家,前美國物理學會主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曾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丘成桐,廣東梅州人,費爾茲獎--數學界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卓以和,福建福州人,美國貝爾實驗室半導體研究所所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唯一一個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和美國國家技術獎的華人科學家。姚期智,湖北人,圖靈獎(A.M.TuringAward)--世界計算機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是迄今為止獲得此項殊榮的唯一亞裔計算機科學家,2000年獲此獎項的只有姚期智一人),美國科學院院士。備選:貝聿銘,江蘇蘇州人,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學院院士。
④ 美國科學院院士大約有多少人
美國國家科學院(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縮寫:NAS), 是由美國著名科學家組成的組織,其成員在任期內無償地作為「全國科學、工程和醫葯的顧問」。
美國國家科學院是在1863年3月3日由林肯總統簽署法案創立的。截至到200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有1922名國家科學院院士、93名終身院士,以及341名外國國籍院士。其中有170多名院士曾獲諾貝爾獎。現任院士每年選舉產生新的院士。[1]
⑤ 清華才女連續3年落選院士,遠赴國外,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後來呢
在學術期刊《Nature》上,發布的兩篇關於生物學領域的學術論文在學術界引起轟動,而值得注意的,是發布這兩篇論文的作者,這個作者有什麼特殊性值得被注意?查看作者名才知道,原來發布這兩篇具有重大意義的論文的學者名叫顏寧。
如今的顏寧奮力向前,永不停歇,依舊過得很精彩,依舊熱情澎湃。她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追波逐流,不盲目妥協。堅定地走自己科研的路,紮根於科研,不在乎世人的眼光,這樣的人生態度應該被尊敬。
⑥ 中科院院士在美國是什麼水平
可以對標所謂美國科學院院士,相當於美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6月,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產生。1998年6月,實施資深院士制度。1998年6月,首次有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科院院士。
據2019年11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833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7人,化學部13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5人,地學部138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00人,技術科學部150人;外籍院士108人;已故院士601人,已故外籍院士25人。
增選院士:
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增選名額及其分配在保持基本穩定的前提下,由學部主席團根據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趨勢確定。
院士候選人由院士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學部主席團可根據學科發展需要設立候選人特別推薦小組,不受理本人申請。有效候選人由學部主席團審定。
各學部常務委員會組織院士對有效候選人進行評審和初選,產生初步候選人和終選候選人建議人選。評審和初選必須堅持標准,遵循公正、客觀的原則,對候選人進行全面、科學的評價。
⑦ 美國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
外國著名科學家
牛頓,法拉第,伽利略,安培,赫茲,普朗克,愛因斯坦,倫琴,居里夫婦,霍金,孟德爾,楊振寧。
美國物理學家,發明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1706年1月17日生於波士頓,1790年4月17日卒於費城。父母都是英國移民,以製造蠟燭和肥皂為業。他於12歲到印刷所里當學徒,從那時起,長期未脫離印刷工作。1727年富蘭克林組織一個社團,這是1743年創立的美利堅哲學會的前身。1731年他在費城創辦了北美第一個公共圖書館。1737~1753年任費城郵政局長。約在1744年開始從事電學的研究。1751年創辦了費城學院(後來的賓夕法尼亞大學)。1753年,獲科普利獎章。同年,他還 獲得 哈佛 大學、耶魯大學 的榮譽學位 。
1756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769年當選為美利堅哲學會會長。1772年他還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的外國院士。
他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創始人之一。在美國獨立戰爭中他積極參加反英斗爭。當選為第二屆大陸會議代表,並參加起草了《獨立宣言》。1776~1785年出使法國,促成了美、法同盟的建立。1787年當選為制憲會議的代表,參加起草了美國憲法。他積極主張廢除奴隸制度。
富蘭克林是第一個在純科學領域中享有國際聲譽的美國科學家,是美國電學研究的先驅者。他對電學的研究結果統一了當時混亂的電學知識。他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對說明各種電現象的理論(如電荷的產生、電荷的移轉、靜電感應等)作了比較系統的闡述。最初,他熱衷於發明設計小器件,這給他以後的電學實驗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1745年起他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利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器械進行了各種大膽的新的電學實驗。通過實驗,富蘭克林首先提出電學史上一項重要的假說:電的單流質理論。富蘭克林第一次用數學上的正負概念來表示兩種電荷的性質;同時還發現了尖端放電現象。更重要的是,富蘭克林提出了電的轉移理論。以後,這個理論發展為電荷守恆定律,這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之一。1747年,富蘭克林對萊頓瓶進行了研究,闡明了電容器的原理。在1749~1751年間,富蘭克林仔細觀察和研究了雷、閃電和雲的形成,提出了雲中的閃電和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摩擦所產生的電性質相同的推測。1750年提出了關於避雷針的建議。這一建議首先於1852年在法國馬利大學得到應用。1752年他在費城進行了震動世界的電風箏實驗,證明了他的「閃電和靜電的同一性」設想。富蘭克林還研究了帶電體之間的相互吸引和排斥;不規則帶電導體中的電荷分布;感應起電現象等。富蘭克林創造了許多電學方面的專門名詞。富蘭克林相當廣泛地研究和觀察自然現象。他還闡述了熱傳導理論;研究過利用蒸發取得低溫的方法;近代通風的方法;各種植物的移植;傳染病的防治;墨西哥灣流速和溫度的測量以及北美洲風暴運動的方向等等。富蘭克林著名的發明有搖椅、雙焦距眼鏡、賓夕法尼亞火爐、高架取書架等等。
富蘭克林在哲學上擁護自然神論,承認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客觀性。他也是最先有意識地用勞動時間來確定生產價值的人。富蘭克林預言美國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加的,平均每25年增長 1 倍。這預言已為美國政府在上一世紀的人口普查所證實。富蘭克林電學著作和論文有:《電的實驗與觀測》、《對於導電物質的性質與效應的見解和推測》、《在美國費城所進行的關於電的實驗與觀測》、《論閃電與靜電的同一性》等。
另西門子---發電機
本茨----汽車(內燃機趨動)
貝爾----電話
馬可尼---無線電報
諾貝爾---炸葯
愛迪生----電燈
湯姆遜(1856—1940)英國物理學家。1897發現物質結構的第一種基本粒子一電子。
富爾頓(1765—1815)美國發明家。1807年,富爾頓製成蒸汽汽船。
本茨(1844一1929)德國工程師。1868年,製成世界上第一輛三輪內燃機汽車。
伏打(1745-1829)意大分物理學家。1800年,他製成伏打電堆,不久又發明伏打電池,使人們第一次獲得了穩定而持續的電流。
奧托(1832一1891)德國工程師。1876年,製成第一台四沖程循環的煤氣內燃機。使汽車和其後飛機的問世成為可能。
戴姆勒(1834一1900)德國機械工程師。1883年製成的第一台汽油機,1886年又製成世界上第一輛四輪內燃機汽車。
帕森斯(1854—1931)英國發明家。1884年製成第一台多級反動式汽輪機。
狄塞爾(1858-1913)德國工程師。1897年製造了第一台柴油機。
貝塞麥(1813—1898)英國工程師。1856年發明轉爐煉鋼法。
愛迪生(1847—1931)美國發明家。他一生完成1300多項發明,對人類產生了巨大影響。1897年,他成功地研製出白熾燈。
莫爾斯(1791—1872)美國發明家。1837年,發明電報機,1844年5月24日,拍發出世界上第一封電報。
貝爾(1847—1922)美國發明家。1876年發明電話。
馬可尼(1874—1937)義大利工程師。1895年發明無線電報。1899年3月28日,他成功地實現了無線電通信。
諾貝爾(1833-1896)瑞典發明家。1867年發明安全炸葯。
⑧ 你們覺得美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哪個比較牛
中科院院士比較強。
中科院是國家最高科學機構,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而美國科學院是一個私立機構,每年還需要交會費,主要職能是為美國政府提供免費的咨詢服務,類似於美國政府的義工組織。
所以中科院院士是國家層面認可肯定的,而美國科學院則屬於自己評比,廣泛認可度不如中科院院士。
(8)美國發明科學院資深院士擴展閱讀:
美國科學院華人院士
1、林可勝(1942年)。
2、吳健雄(1958年)。
3、林家翹(1962年)。
4、李政道(1964年)。
5、2004年,王曉東,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6、2006年4月,袁隆平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7、2012年,美國科學院新增選的84名院士中,有八位華人學者:Yuan Chang,美國匹茲堡大學病理系教授;趙華(Chiu, Wah),美國貝勒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董欣年,美國杜克大學生物系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駱利群,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系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等。
8、2013年,新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其中六個華人學者 :陳雪梅(Xuemei Chen),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植物細胞與分子生物學教授。楊薇(Yang Wei),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教授。鄧興旺,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系教授等。
⑨ 美國科研人員有哪些級別
科技人員
1990年,美國共有95萬專門從事研究開發工作的科技人員,居世界首位。該年美國每萬人口中有科研人員39人,每萬勞動力人口中有科研人員76人。同1980年相比,全國科研人員總數增加了46%。
科技人員的分布
1990年美國科研人員7%在聯邦政府機構工作,76%在工業企業,14%在高等院校,3%在其他非贏利機。同1980年相比,各部門科研人員在全國所佔的百分比,只有工業企業上升了4個百分點,政府機構減少了2個百分點,高等院校和其他非贏利機構各減少了1個百分點。
科技人員的培養
美國科技人員主要由大學培養。1992年,美國共有238所主要的培養博士的大學,其中前35名大學所培養的博士占該年全美博士授予總數的43.45%。1992年培養博士最多的前10名大學是: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厄班那香濱伊利諾伊大學、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安阿伯密歇根大學、奧斯汀得克薩斯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雙城明尼蘇達大學、洛杉肌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各校當年授予的博土學位數在560-796個之間,合計占該年全美博士授予總數的16.33%。這10所大學,除斯坦福外,均為州立大學。
1991—1992學年,美國共授予博士學位40歷9個,其中理工醫農博士學位22689個,佔55.8%;碩士學位352838個,其中理工醫農碩士學位97575個,佔27.7%;此外還授予各類醫葯高級專業學位27965個。該學年理工醫農博士學位授予人數最多的學科為:工程(不含建築等)5499人,物理科學(含物理、化學、天文等)4391人,生命科學4243人,醫葯衛生1661人,農業和自然資 源1214人;碩士學位授予最多的學科為:工程25977人,醫葯衛 生23065人,計算機和信息科學(不含通信等)9530人,物理科學 5374人,生命科學4785人。
1992年在美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者的中位年齡,物理科學為 30.7歲,生命科學為32.7歲,工程為31.5歲;從獲得學士學位到 獲得博士學位的中位年數,分別為8.1年、9.4年和8.7年;注冊攻 讀研究生的中位年數,分別為6.5年、6.7年和6.2年;博士學位和 學士學位專業一致的比例,分別為68.4%、53.5%和81.8%;女性 比例分別為『19.7%、39.3%和9.3%;美國公民比例,分別為 54.2%、65.7%和38.7%。從畢業後的就業意向看,工程博士第一 位的選擇是工商業,其次是學校;生命科學博士第一位的選擇是學 校,其次是工商業;物理科學持有這兩種選擇的人大致相當。大約 56%的博士就業後主要從事研究和開發工作。
美國政府每年通過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3000多名博士生、1 萬多名碩士生及l萬多名主要的青年研究人員。從1984年起,國 家科學基金會還設立「總統青年科技獎」,獎勵優秀的青年研究人 員,每年授獎200個,每個得獎者在5年內可獲得獎金10萬美元。 此類措施在造就美國優秀科技人才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科技經費
1993年,美國科研經費總額達1608億美元,超過 了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的總和。美國科研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 的比例,目前約為2.8%。近10年來,美國科研經費(按不變美元 計算)增長速度約為5%,超過了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
科技經費的來源
美國1993年的科研經費,43%來自聯邦政 府,51%來自工業企業,6%來自其他方面。同1983年相比,工業 企業多提供了占總額3%的科研經費,其他方面多提供了2%,聯 邦政府則減少5%。但聯邦政府仍是美國科技經費的最重要的來 源之一。即使扣掉國防科研費,政府仍負擔全國科研經費的 25%,這一比例較日本和德國高出許多。尤其是基礎研究經費,在 美國主要由聯邦政府提供。
美國工業企業33%的科研經費來自聯邦政府(享有聯邦政府科研經費的近一半);非贏利研究機構62%的經費來自聯邦政府,14%來自工業企業,其餘34%來自自身;就高等院校而言,不計設在大學內的聯邦資助研究發展中心,1993年科研經費總額達206億美元,其中聯邦政府提供55.5%(即高等院校使用了聯邦政府該年科研經費總額的16.5%),州政府提供7.9%,工商企業提供7.3%,其他機構和個人提供9。7%,自身提供19.6%。同1983年相比,美國高等院校來自聯邦政府的科研經費相對少了,但來自州政府、工業企業、社會各界和自身的科研經費相對增加了許多。1992年受到聯邦政府科研資助最多的10所高等院校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5.34億)、麻省理工學院(2。50億)、斯坦福大學(2.47億)、華盛頓大學(2.45億)、密歇根大學(2.10億)、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2.03億)、聖迭戈加利福尼亞大學(2.02億)、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1.95億)、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1.92億)、哥倫比亞大學(1.90億)。以上學校占聯邦政府對高等院校科研資助總額的22.72%。據美國科研經費前20名大學統計,它們的科研經費61%來自聯邦政府,占聯邦政府對它們各類資助總額的82%。
科技經費的分配
美國的科研經費,聯邦政府研究機構使用11%,工業企業使用72%,高等院校使用13%,其他非贏利機構使用4%。1993年同1983年相比,各部門在全國科研經費使用分布中的相對比例,高等院校和其他非贏利機構各增加了1個百分點,聯邦政府機構和企業各減少了l個百分點。
美國研究開發3個階段經費的分布,基礎研究佔16%,應用研究佔25%,開發研究佔59%。1993年同983年相比,基礎研究上升了3個百分點,應用研究上升了2個百分點,開發研究減少了5個百分點。就各部門而言,3個階段經費的分布,在政府科研機構,分別約佔20%、28%和52%;在工業企業,分別是5%、20%和75%;在高等院校,分別是66%、26%和8%;在其他非贏利機構,分別是37%、29%和34%。值得注意的是,高等院校承擔了全國一半以上的基礎研究任務;工業企業則不僅是開發、應用研究的主體,而且是基礎研究的主力,其地位僅次於高等院校。
1993年美國聯邦政府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經費,按學科 分,40.64%用於生命科學(包括生物科學、醫學、農業科學、環境生 物學等),21.27%用於工程科學(包括冶金、材料、化工、機械、土 木、航空等學科),17.17%用於物理科學(包括物理學、化學、天文 學等),8.97%用於環境科學(包括地質、大氣、海洋學等),4.35% 用於計算機科學和數學,7.60%用於其他科學(包括心理科學等)。 聯邦政府對大學的科研資助,52.83%用於生命科學,9.86%用於 物理科學,5.96%用於環境科學,5.36%用於工程科學,2.31%用 於計算機科學和數學,23.67%用於其他科學(含國防研究)。
美國政府提出的1996年聯邦科研預算,總額只比1995年增 加2.4%,但各類研究和各部門所分配的經費呈現出不同走向,其 中基礎研究增加3。2%的經費,應用研究增加了不到 l%,開發研 究減少了將近1%。國家科學基金會主要資助大學科研。國立衛 生研究院1996年預算118億美元的科研經費如%也用於資助高 等院校等機構的生物醫學研究。
科研管理體制
聯邦政府在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決策權在總統。柯林頓總統在內閣中設立了部一級的由他親自掛帥的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以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在總統辦公廳內設有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和科技政策辦公室,為總統處理有關科技事務提供咨詢。總統的首席科技顧問相當於總統助理級別,為白宮專職人員,兼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主任及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直接向總統匯報工作並參加國家經濟會議和國家安全會議的最高決策。國家科學基金會等聯邦機構也參與國家科技政策及規劃的制定。
除了上述機構外,還有許多非官方的機構在制定和執行科學技術政策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咨詢作用。其中包括: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科學院、國家醫學科學院、美國科學促進會、各種科學技術協會;美國大學協會、全國州立大學和贈地學院協會,以及一些主要的大學、高技術公司和組織,如電子工業協會、國防工業協會、化學製造商協會等。它們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為總統和聯邦政府在科學技術上提供廣泛的咨詢服務。國家科學院具有雙重職能,既是學術榮譽機構,也是聯邦政府的科學咨詢機構,目前約有1500多名院士,下設23個專業部門。國家研究理事會是其領導機構;由17名理事組成,理事由總統提名並任命。國家工程科學院(目前有院士1,500多人)和國家醫學科學院(目前有院士700多人)的性質與國家科學院類似。
美國國會在國家科技發展中的作用也相當重要。政府的科技立法草案、重要科技機構的設置、重要科技官員的任命以及科技預算等都需要通過國會參、眾兩院的審議和批准。目前,眾議院設有科學、空間和技術委員會,參議院沒有商業、科學與運輸委員會。
科研機構體系
美國的研究開發工作是分散在聯邦政府實驗室、私人工業公司、高等院校和其他非贏利機構這4大類研究機構中獨立進行的。聯邦政府通過研究合同、采購合同和其他政策,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政府以外的科研機構,使全國科技工作成為一個整體。除聯邦政府外,自80年代以來,各州政府為發展本州經濟也開始關心和參與本州重大科技計劃的管理,但一般並不直接成立研究機構。
聯邦政府研究機構
美國聯邦政府現共有13個部和50多個獨立職能部門,其中大約有17個部或獨立職能部門與科學技術關系比較密切。在這17個部門中,尤以其中的6個關系最為密切。美國聯邦政府1996年的科研預算總額為720億美元,其中國防部佔54%,衛生與公共事業部佔14%,國家航空航天局佔12%,能源部佔10%,國家科學基金會佔3%,農業部佔2%。以上6個部門合計,就占該年聯邦政府科技預算的95%。
據不完全統計,聯邦政府各部門所屬的研究單位共有750多個。其中國防部所屬陸、海、空三軍共設l08個研究試驗機構,衛生與公共事業部的國立衛生研究院設有20個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國家航空航天局設有9大研究中心,農業部在國內外設有146個試驗研究機構,商務部下設國家標准局、國家海洋大氣局、專利與商標局、國家技術情報服務中心、國家通訊與信息管理局等科技機構,環境保護局下設14個研究機構。
在聯邦政府所驗屬的實室中,有一種稱為「聯邦資助研究發展中心」的機構,這些機構的經費全部來自聯邦政府的有關部門,如能源部(它有53家此類機構)、國防部、國家航空航天局以及國家科學基金會等。這些研究機構的人員均為政府雇員。但這些機構的行政管理卻由政府以合同形式交由高等院校、私人工業企業或非贏利機構來負責。這些研究機構一般規模龐大、經費充足,主要從事高風險的、長遠的研究和開發。
聯邦政府的科研經費實際上只有三分之一撥給自己所屬的研究單位(其中的四分之一以上又撥給聯邦資助研究發展中心),另外三分之二則以不同形式,主要是以研究合同和研究資助的形式,撥給政府以外的研究單位。以1993年為例,該年聯邦政府科研開支為698億美元,其中聯邦內部機構用去23.86%,如加上全部聯邦資助研究發展中心(9.41%),則為33.27%;工業企業用去44.73%,如加上由工業企業管理的聯邦資助研究發展中心(3.07%),則為47.8%;高等院校用去16.86%,如加上由高等院校管理的聯邦資助研究發展中心(5.31%),則為22.17%;其他非贏利機構用去4.24%,如加上由非贏利機構管理的聯邦資助研究發展中心(l.03%),則為5.27%;此外,州和地方政府用去0.41%,外國用去0.48%。
工業企業研究機構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私人工業企業目前有不同規模的實驗室大約2萬個。它們的研究開發活動大致有兩類:第一類是聯邦政府通過研究合同或采購合同委託企業進行的研究。此類研究開發工作約占工業企業研究開發的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少數工業領域,而且集中在大型公司。第二類是工業企業本身投資進行的研究,范圍較為廣泛,主要集中在化工、醫葯、電子、工業儀器和科學儀器等領域。一般來說,美國工業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集中在高技術產業。例如前些年美國整個製造業的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額的比例平均只有3.7%,而航空航天工業的這一比例高達18.3%,通訊產業的比例也達11.5%。
大型工業企業在美國的工業研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00家最大公司的研究經費佔全國工業研究經費的75%。職工1000人以上的工業企業約佔全國工業研究經費的80%。工業公司的基礎研究更集中在少數大公司。10家大公司的基礎研究就佔全國工業基礎研究的一半左右。
多數大型工業公司都設有中央實驗室或研究開發部,擁有雄厚的研究資金、完善的研究設備和眾多的科技人員。例如,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在紐約州設有中央實驗室,擁有研究人員3000多人,其中4人曾獲諾貝爾獎。1992年,該公司的研究開發經費高達66。44億美元,占其銷售額的10%。有些公司則設有相對獨立的研究機構。例如,貝爾實驗室是1992年研究開發經費高達31.14億美元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所屬的獨立研究機構,被譽為美國的「發明工廠」,曾經獲得2萬多項專利,發明了晶體管、激光、太陽能電池、第一顆通信衛星,創立了射電天文學等。該實驗室現有工作人員2萬多人,其中曾有7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它對基礎研究十分重視,這方面的開支占研究開發經費總額的10%左右。除上述兩家公司外,下列公司1992年科研經費也名列美國前茅:杜邦公司(19億美元),數字設備公司(17.54億),惠普公司(16.2億),伊斯曼柯達公司(15.87億),道氏化學公司(11.59億),聯合技術公司(11.4億),默克公司(11.12億),施貴寶公司(9.93億)。
過去,由於受反壟斷法的限制,美國大企業之間很難合作進行研究。美國國會為了增強工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於1984年通過《國家合作研究法》,為企業之間合作研究掃清了道路。到1987年,在美國司法部注冊的聯合研究公司達360多家。例如,半導體研究公司由國際商業機器公司、英特爾公司、美國無線電公司等35家公司組成。
除大型公司的技術創新外,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近年來也很受重視。美國每年約有6萬個小型技術企業創建。據統計,小企業每年獲得頒發專利的60%,其人均技術成果為大企業的2.6倍。在一定程度上,小企業在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中比大企業更具有活力。
高等院校研究機構
美國1992年共有高等院校3638所,但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125所研究型大學,其中前40名大學的研究經費佔全國高等院校研究經費的52%,前10名大學擁有全國高校:研究經費的20%,它們是: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7.36億美元)、 密歇根大學(3.93億)、斯坦福大學(3.68億)、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3.53億)、麻省理工學院(3.24億)、明尼蘇達大學(3.17億)、華盛頓大學(3.14億)、得克薩斯農機大學(3.05億)、康奈爾大學(2.99億)、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2.96億)。
科學研究在美國高等院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美國高等院校的研究支出占學校總支出的比例,1930年只有3.55%,1940年提高到4.04%,1950年提高到10%,1960年高達18%,1970年又回到10%,1980年為9%,目前約為12%。
美國大學的研究機構大體上可分為4類:①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各院系實驗室,全美約有6000多個;②擁有眾多專職研究人員的獨立研究所,全美約有5000個;③政府在大學中設立的各種研究中心;④工業與大學的合作研究機構。目前在美國高等院校共有19個聯邦資助研究發展中心,其中能源部所設最多,以研究經費計算,佔75%左右。又如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組織籌建並提供資助,由大學或大學集團進行管理。每個中心在5年內可從政府得到1000-1500萬美元資助,同時鼓勵工業界對這些研究中心提供資助。從1985年開始興建,到1990年已建成25個。後來聯邦政府又決定,以工程研究中心為模式,在大學創辦更多的跨學科的科學技術中心,鼓勵大學和工業公司在雙方急需的研究領域進行合作。該類中心亦由國家科學基金會提供部分資助,目前已建成100多個。從1985年起,國家科學基金會還撥款2億多美元,在大學中建立了5個超級計算機中心。例如,設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超級計算機中心,由19所大學組成的大學集團進行管理。從1973年起,國家科學基金會在大學實施「大學——工業合作研究中心計劃」。目前,已建立了45個由國家科學基金會、州政府和工業界共同集資在大學中興建的此類中心。
其他非贏利研究機構
此類機構既不隸屬於政府部門,又不設在大學或由大學管轄,也不像工業企業那樣以贏利為目標。這主要是指各種私人非贏利研究所或公司、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醫院以及某些學會和私人基金會等。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年經費預算在200萬美元以上的非贏利研究機構目前大約有200多個其中有的年度經費預算高達近億美元,比較著名的有:國際斯坦福研究所、德拉皮爾實驗室、巴特爾研究所、蘭德公司、米特公司、麻省總醫院等。此類研究機構雖然數量不多,但對美國科學技術的 發展很有影響,是其他3類研究機構的有益補充。
科技政策
長期以來,美國政府把科學技術看成是實現和保持美國經濟增長和未來經濟繁榮的關鍵因素。研究開發經費占聯邦政府年度預算的比例長期保持在6%左右。當前,提高美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成了全國關注的中心。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發展日益依靠科學技術創新的條件下,經濟競爭力問題實質上歸結為科學技術領域內的較量。
8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科技政策的要點如下:①國防研究是政府研究開發的主要支柱。近年來,隨著冷戰的結束,國防研究開發經費在美國政府科研經費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1988年為 67%,1991年降到60%。美國與國防有關的行業聘用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佔全國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比例,也分別由1987年的16%和 11%下降到1992年的13%和8%。但加強軍事實力,研究和開發先進的武器裝備始終是美國政府在研究和開發領域的首要任務。 ②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基礎研究經費在政府民用研究開發經費中的比例目前已擴大到40%。1995年,費密實驗室發現頂誇克,是基礎研究領域的一個最新重要成果。為尋找這種稍縱即逝的頂誇克,美國政府組織了440名優秀科學家協作攻關。③擴大對大學 教學和研究的投資。④加強對新技術企業的風險投資。美國現有 600家風險投資公司,風險資本總額超過240億美元,支持3000 家新技術企業。⑤調動工業對研究開發的積極性。⑥促進政府實驗室、工業企業和大學之間的合作。⑦積極促進科研成果的商品化。1980年國會通過《史蒂文森·威爾德勒法》,規定將技術向工業和商品化轉移是聯邦政府的實驗室的一項任務, 拿出經費總額的0.5%用於這個方面。1986年國會又通過《聯邦 技術轉移法》,允許私人公司或個人享有在政府資助的研究中產生的專利權,並依法成立了聯邦實驗室技術轉移集團。⑧擴大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美國政府特別強調維護美國的利益,尤其是要保護其知識產權。國務院專門設有海洋、國際環境和科學事務局,主管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