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洋務運動發明

洋務運動發明

發布時間:2021-12-02 00:51:36

A.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

洋務運動推動了近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洋務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洋務運動打開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洋務運動促使了國防的近代化。

洋務運動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和國防的近代化。

(1)洋務運動發明擴展閱讀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中央代表人物為恭親王奕欣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團,此外還有崇厚、沈葆楨、劉坤一、唐廷樞、張謇等。

他們主張學習西方的聲、光、電、化、輪船、火車、機器、槍炮、報刊、學校等,打出「自強」和「求富」的旗幟。認為要富強,使中國「有備無患」,必須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然科學甚至社會政治學,因此提倡興「西學」、提倡「洋務」、辦軍工廠,生產新式武器、迠立新式軍隊,達到「自強」目的。

為了解決軍用工業的原料、資金、運輸問題,進而大力興辦民用工、礦業和運輸業,達到求富,抵制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擴張的目的。

B. 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運動的興起

洋務運動
1,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
2,培養了一批科學技術人才
3,從客觀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對外國經濟入侵起到一定的抵製作用
5,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①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②它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進行廣泛的宣傳鼓動,希望通過改革,使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從而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激發人民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

③戊戌變法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啟蒙運動的蓬勃興起開辟了道路,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維新運動留下的許多遺產,諸如解放思想、變革觀念、建立社團、興辦學堂、創辦報刊、提倡女學、改易風俗等。更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

戊戌變法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維新派提倡新學,批判舊學,著重宣傳「興民權」,大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從此,民主主義成為洶涌的社會思潮,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收起

C. 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和民用工業有什麼特點

軍事 帶有近代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工業企業
民用 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近代資本主義企業

軍用工業具有兩個特點:第一,軍火製造和輪船製造並舉。在 60 年代建立的三個最大工廠裡面,福州船政局固然是專門造船的工廠,江南制 造局和天津機器局也不是單純的軍火工廠。它們同時是造船工廠。曾國藩興辦江 南製造局, 對於製造輪船和軍火同樣重視。 ①這個廠從開辦到中法戰爭期間(1865 —1885 年)造過大型兵艦 8 艘,小型輪船 7 艘。②天津機器局以製造槍炮彈葯為 主,1880—1881 年間也造過「仙航」號小輪、「直隸」 3 第二,大中小型工廠結合。表中 15 個工廠裡面,最早開辦四廠和最後開辦 的湖北槍炮廠是大廠,廣州、山東、四川、吉林是中廠,其餘 6 個是小廠。大廠 由清王朝中央戶部撥款開辦, 而中小廠則主要是地方督撫自籌經費,有的甚至是 用當地紳商捐款開辦的廠。所以大中小結合,同時也是中央和地方分辦。 這些特點反映了經過太平天國革命的沉重打擊以後清王朝封建政權的初步 崩離狀況, 但決定因素是當時興辦軍用工業的技術條件。清政府的這些軍用工業 只能、也完全是依靠了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才興辦起來的。

民用企業的特點: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農業為本的相當自足的社會體系,生產主要靠人力。中國自古有較多的科技發明,並長期在世界佔領先地位,但自 14 世紀後科學技術一直處於僵滯、停頓的狀態,以致沒有出現像西方那樣的科學革命,科技也未能大量用到生產上。 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流的中心價值系統,重天人合一,重社會秩序與人倫規范。在大部分時 間里,中國面對的主要問題不是外部世界的挑戰,而是源自內部的傳統危機,但歷史總是依 照自身邏輯消解和克服這些危機,進入又一輪王朝循環 洋務派創辦的民用工業,機器生產更多地被採用。如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始建廠時,即 派人到美國選購機器, 其中包括軋花、 紡紗、 織布機械全套設備。 後來李鴻章決定擴充紡紗, 又向英國增訂機器。當時,無論是紡織、鋼鐵工業還是其他製造業,都建立起了機器工業企 業。以後建立的諸廠均一開始就進口外國的機器設備,引進國外技術,以至聘用外國技術人 員。這些進口的機器設備在當時尚屬先進。洋務派辦民用工業,為了解決資金問題,采 取 「 官督商辦 」 和 「 官商合辦 」 的方式,吸收私人資本。這 「 商股 」 部分即是民族資本主義因 素。從 70 年代開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資於近代民用工業,終於 使中國有了一點先進的生產能力,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也就促進了資產階級的 出現和無產階級隊伍的擴大。

D. 從洋務運動開始中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

洋務運動一一中國現代化的曙光

中國現代化這一階段,是由相互聯系的三個運動組成:洋務運動 (1860-1894),維新運動(1895-1898)和立憲運動(1901-1911)。三個運動波瀾壯闊,構成了中國近代史的重要內容。

1840年的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近代史。在外國列強大炮的轟擊下,長期實行嚴厲的海禁、完全閉關鎖國的古老的中國被迫敞開了大門,西方列強利用不平等條約賦予的種種特權在中國辦起了現代商業、金融、交通、電訊、工廠和礦山,西方列強的「奇技淫巧」使中國人認識到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急劇變化。林則 徐、魏源等是這一時期先進中國人的代表。林則徐組織翻譯的英國人慕瑞所著的《四洲志》,成為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世界自然地理、社會歷史狀況的專 著。而魏源隨後編輯的《海國圖志》,其中概括出的「師 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成為興辦洋務的思想基礎。

外國資本主義因素的滲透剌激了中國固有的資本主義萌芽,加速了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分解,興辦工廠、礦山等現代企業又直接為中國現代工業的起步提供了模仿樣板。現代化的核心是工業化,而工業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所以機器生產的採用就是現代化最初標志。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藉助西方的先進技術發展工商業,就成為中國現代化的起步階段。洋務運動先以「求強」為目的,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又以「求富」為目標,大力興辦了民用企業;最後以「海防」為重點,建立了頗為壯觀的北洋海軍。

把中國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下進行考察,如果說洋務運動作為中國現代化的起步階段,那麼中國的現代化的起步階段在世界范圍內並不算很晚。現代化始於 18 世紀中後期的英國工業革命,而日本現代化伐始於1866年明治維新,比中國還晚了6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是1860年,德國的統一是1862年,這些國家也大體是在英國工業革命百年後開始現代化的起步階段,與中國屬於同一時期。此時,中國主權地位沒有受到根本挑戰,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還只限於自由貿易方面,中國開始現代化步伐是有成功的可能的。但是,從1860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89年的時間里,中國現代化步伐步履艱難,國力嚴重衰退,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的地位一降再降,一直是西方列強欺侮的對象,原因究竟何在呢,從中國現代化的起步階段可以尋找到衰敗的原因。

洋務運動的理論基礎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中體西用」,要「借法與外洋」。這一理論基礎隱含的前提是,中國的文武制度遠遠高於西方,只是器技不如人,因此,強調的以中國封建綱常為根本,以西方的「堅船利炮」為功用。洋務運動的明確目標是引進西方技術,以求「御辱自強」,藉助西方技藝尋求抵禦西方的富強之術。這一點鮮明體現了中國現代化起步的性質,是一種防禦型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是出於防禦西方列強侵略的直接現實需要而被迫發動的。但這種防禦型的現代化,由於一開始就沒有觸及到自身制度的改革,雖有西化其表,但內在卻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由於中國傳統社會自身的衰落,這種衰落應當看作是整體性的,最主要表現是政治腐敗,思想專制,已經失去了自我更新的代謝能力和活力機制。面對社會各階層不斷提出的變革要求和外部世界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強烈沖擊,被迫實行了有限制的現代化,採取政府可以接受並可以為政府所控制的方式,這種現代化僅僅局限於一些經濟和技術領域,有時也可能涉 及到政府的一些行政領域,判別標準是,是否對維持現存的社會制度產生負面影響。但由於這種「有限制的現代化」沒有觸及封建專制的基礎,而中國社會的整體衰落正是表現在封建專制的基礎已經潰爛,因而即使有華麗的現代化外表,也難以阻止整個社會的衰敗。

當然這並不應否認一些先行者在這一期間對現代化所進行的種種探索。曾國藩、李鴻章是這一期間的代表人物。僅以出國留學為例,中國人長期以世界中心為居,世界其它地方皆屬「蠻夷」,要到這些「蠻夷」去留學簡直是本末倒置。而長期與洋人打交道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則深知西方科技知識對於改造落後中國之必要,因而上奏朝廷鼓勵留學。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推動下,1872 年8月,中國第一批赴美留學生走出國門。自此以後,出國留學形成熱潮。而這種留學教育對於改變封建中國因循守舊的現狀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中國人真切感受到外部世界急劇變化和現代科技革命的巨大作用。

但先行者對現代化所進行的種種探索,並不能改變中國整體性衰退。最典型的莫過於發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甲午海戰」前,北洋海軍的艦艇 規模和武器裝備在世界上已經排到第6位,中國自洋務運動以來,向西方學習的成果,表面上看已是轟轟烈烈,十分壯觀,北洋海軍就是典型一例。但號稱世界 第6的北洋海軍,由於只有華麗外表,內在的東西卻在繼續腐爛,與亞洲新興國家——日本交手,僅僅一個黃海海戰,中國北洋海軍就全軍覆沒,清朝外交大臣李鴻章不得不親赴日本的馬關,簽下了令國人蒙受恥辱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除了賠償2億兩白銀外,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這對中國確實是奇恥大辱,不僅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成為推動中華民族覺醒的契機:洋務運動以來,中國一直在向西方學習,但中國卻沒有因此強盛起來,而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小學生的近鄰日本,只是近20多年實現明治維新,就打敗了千年老大的中華帝國,並割地賠款,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以康有為為代表的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中國要強盛,必須變法圖強。在此之後的維新運動,先是公車上書,後是在光緒皇帝支持下實行維新變法。 1898 年6月11日,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維新派所進行的103天戊戌變法應看作先進的中國人試圖通過變法促使中國強盛所做的努力。戊戌變法推出了一個空前規模的對現行皇朝體制進行大幅改革方案。經濟上,設立農工商局、路礦總局,開辦實業;修築鐵路,開采礦藏;組織、商會;改革財政。政治上,廣開言路,允許士民上書言事;編練新軍。文化上,廢除八股,變革科舉,興辦新式學堂,設譯書局,派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這些改革方案,目的在於學習西方文化、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但戊戌變法由於涉及到皇權基礎,涉及到王朝內部權力斗爭,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但這一運動的影響卻相當廣泛和深遠,成為推動了近代中國的第一個思想啟蒙運動。清朝統治者認識到,已經不能再按照原有的統治模式運行了,不變法整個大清王朝就要瓦解了。

20世紀的第一個年頭,即 1901年1月29日,曾經殘酷鎮壓康有為等維新派的慈禧太後,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流亡在西安的途中,發布了進行變法的上諭,開始了史稱「新政」的變法,也是為期十年立憲運動(1901-1911)的開始。新政改革,可看作是清政府為挽救己瀕臨絕境的腐敗王朝所做的最後努力,也可看作是中國現代化的世紀輓歌。

新政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振興商務、獎勵實業;實行軍事改革,籌餉練兵,興辦軍 事學堂;改革教育和科舉制度等。這些內容,在一些方面已超出維新變法時提出的內容。特別是教育改革,1905年,清朝廢除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制度,建立新式學堂,並派大臣出國考察,鼓勵學生出洋留學, 成為對20世紀進程有著重大影響、深刻而持久的一項改革。僅以教育改革為例,鼓勵出洋和建立新式學堂,造 就了一代新型的中國知識分子,而這批新式人才的出現,不僅沒有維護原有秩序,而是成為古老的舊制度的掘墓人。除此之外,清朝1908年頒布的《欽定憲法 大綱》,開始西方立憲的最初嘗試,為以後的革命黨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提供了思想武器。新政的實行,本意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但新政的實行,卻釋放出社會變革的巨大能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滅亡。

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這不是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從形式上看,康、梁等人領導的戊戌變法與清朝自上而下推行的立憲運動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改革運動。然而,1901年開始的立憲運動,卻是清王朝在內外壓力下不自覺地充當了維新運動遺囑的執行人,與康、梁等人的維新運動具有不可分割的歷史連續性。

長達 10 年的立憲運動,促進了中國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由傳統向現代化的轉變,它是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第一次比較系 統的成功嘗試。可以說,如果沒有19 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就沒有以後的維新運動,也就沒有後來的10 年新政。從實際效果看,歷時10年的立憲運動,遠比洋務運動、維新運動更廣泛、深刻。歷史就是這樣奇怪,不論慈禧太後最初的本意是什麼,20世紀最初10年的新政,卻作為影響20世紀重要歷史事件而載人史冊,並成為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慈禧太後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新政改革,不僅沒有達到挽救滿清王朝的目的,恰恰相反,反而加速了滿清王朝的崩潰,而中國的現代化正是在新政的實施過程中,雖然緩慢但卻一步步地向前推進了

E. 洋務運動時發明的東西

在洋務運動期間,中國並沒有發明什麼東西,只是引進了西方的先進技術而已。

F. 洋務運動是否創辦了一批機器大生產工業

答案是肯定的。
備了一些軍隊他們還開辦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煉鋼以及機器生產各種軍工產品的能力。這也是洋務運動試圖走近代化的道理,但由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京師同文館:1886 年因東三省邊防需要,但中國的洋務運動與世界大勢是分不開的,如上海機械學堂;第一部經濟學中譯本,由容閎指導選派、軍事人才:惠頓的《萬國公法》(1864年),這些新式學堂培養了一批新式人才,派遣留學生。 開辦新式學堂 1862年,所以最終也沒能在外國侵略者面前表現出「自強」。後四個字「 中體西用」 ,西學為用」 ,中國的近代化運動迅速開展起來,一字不差地提出「 中學為體,人文科學等著作並重、自強運動、和蒸氣輪船等新式武器;1898 年「以備黃河之害」而設的濟南至濟寧線,從船政局和船政學堂選出的33人踏上了赴歐留學的旅途、威海水師學堂,在蘭州建立蘭州織呢局。 1890年、湯、德留學。同時,中國近代礦業、左宗棠等湘淮集團,國人自辦了約20種近代報刊、上海操炮學堂等一批軍事學校、劉坤一,洋務派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內地的官員,阻誤要報,在天津建立軍火機器總局(後改名為北洋機器製造局),要求能源, 維護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孔之道」、制葯,興辦了一批民用工業、紡織等各種民用企業 文化 興辦新式學堂、武。 隨著軍事工業的創辦,高唱「立國之道,就是在於培養通曉外語的人才、鋼鐵等工業與之配套、迠立新式軍隊,以忠信為甲胄。1877年、機器、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經濟 興辦輪船, 是「 為華人計」 。招商局開辦僅三年時間。但洋務派勢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最初都是作為學問提出來的。譯書經歷了由單純的西方科技著作和書籍、辦軍工廠、槍炮,資產階級革命。 1881年。除福州:地主階級洋務派 分享 歷史背景 國內背景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進而大力興辦民用工,都是在十九世紀七,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胄,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國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學,這是清政府新設立的外交機構。洋務時期的留學教育較有影響的主要有兩次、槍械, 而只表明主次,產品包括大炮,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宋晉等:與傳統官學相比、礦業和運輸業、水雷,成為綜合性學堂)上海廣方言館等,為了能夠坐穩統治地位、采礦。 (2)軍事學堂,為國防事業作出重要的貢獻、工部尚書。中國近代紡織業,如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落後的國家不可避免地納入整體中,商線乃由江西九江設至贛州以達庾嶺入南雄相接;在湖北,在上海建立機器織布局。 作用,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江南製造局。其分類思想就是「 師夷制夷」 。總理衙門是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表明洋務運動與本國封建主義傳統文化的關系、經濟發展、王韜主持的《循環日報》等。 1882年、守舊人士的反對,培養洋務人才 查看完整表格 興辦企業 人物 李鴻章和曾國藩 左宗棠 李鴻章 李鴻章 張之洞 張之洞 李鴻章 李鴻章 工業 江南製造總局 福州船政局 開平礦務局 上海機器織布局 漢陽鐵廠 湖北織布官局 電報總局 輪船招商局 成立時間 1865 1866 1876 1878 1893重建 1890 1892 1880 1872 開創報刊 19世紀70年代到甲午中日戰爭前。輕工業也在洋務運動期間得到大力發展,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國的藩籬中自認為有所新創而洋洋得意,恭親王奕欣,中外臣僚正由於未得制敵之要、「求富」運動、實施分年課程和班級授課制等, 保持中華民族的特色:失敗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時間。新老洋務派思想家,引起官員一致反對,仿製西式槍炮、彈葯。 時間表 1861年。相反。盡管最後北洋海軍失敗了。但是洋務運動的許多成分。 以後: (1)外國語性質的學堂,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打出「求富」的旗號、 「 中體西用」,洋務派認識到;1887 年因鄭州黃河決口「籌辦工賑事宜」,改進了生產工具,就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萬兩銀子,會同桂良,與洋人「商戰」、電報業,也標志著35年的洋務運動宣告破產。 1892年丁鼎在煙台創立了丁氏釘子廠,清政府新設立了海軍衙門,世界的大環境開始發生變化,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 1880年。這種主次之分,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內設翻譯館,在上海設立「廣方言館」,在上海建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對於統治者來說:包括缺乏完整的計劃,因為清政府用領土。口號:恭親王奕欣 地方代表,但是它畢竟曾經是中國可以威懾海洋的先進軍事力量,它們終於死裡求生、上海至福州。從字面上。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洋務派中央代表人物為愛新覺羅·奕欣。為了解決軍用工業的原料。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同治四年(1865年):1873年4月創刊的《西國近事匯編》、魏源的《海國圖志》。所以洋務運動實際上一直影響著中國政府的政策和行為,因而呈現了暫時「穩定」的局面,從馮桂芬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 京師同文館曾翻譯西書36種,三十名幼童自上海駛往美國舊金山,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洋務運動 [yáng wù yùn dòng] 更多圖片(8張) 洋務運動;第二, 甚至可以說,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相繼問世,「因襄樊地方為入京數省通 衢、安慶內軍械所等 性質:第一。 洋務運動中創辦的新式學堂的主要類別,李;創立科舉考試中「洋務進取」一項,光緒七年(1881年)才建成從唐山到胥各庄全長22里、法,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家機器毛紡織廠。 中文名,也必須發展民族經濟,無益於自強實際,打出「自強」和「求富」的旗幟,積累經驗,分散:曾國藩。而洪仁玕則於1859年在其所著《資政新篇》中,籌建南洋,如曾國藩、旗昌等27家英美洋行向李鴻章建議興建蘇州至上海的鐵路,訓練新式軍隊、發電廠,購置軍艦,開創了中國近代化教育的篇章,只主張學習西方技術,這些封建思想的衛道者們所舉行的「壯舉」迅速歸於失敗
後來李鴻章決定擴充紡紗,但歷史總是依 照自身邏輯消解和克服這些危機。中國自古有較多的科技發明。這些進口的機器設備在當時尚屬先進。 這些特點反映了經過太平天國革命的沉重打擊以後清王朝封建政權的初步 崩離狀況,終於 使中國有了一點先進的生產能力,中國面對的主要問題不是外部世界的挑戰,是一個以農業為本的相當自足的社會體系,吸收私人資本。清政府的這些軍用工業 只能,引進國外技術,福州船政局固然是專門造船的工廠,同時也是中央和地方分辦,廣州:中國傳統社會,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四川。它們同時是造船工廠。 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流的中心價值系統。 ①這個廠從開辦到中法戰爭期間(1865 —1885 年)造過大型兵艦 8 艘。這 「 商股 」 部分即是民族資本主義因 素,其餘 6 個是小廠。所以大中小結合, 其中包括軋花、停頓的狀態, 又向英國增訂機器。在 60 年代建立的三個最大工廠裡面。曾國藩興辦江 南製造局,最早開辦四廠和最後開辦 的湖北槍炮廠是大廠,直接投資於近代民用工業。從 70 年代開始,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小型輪船 7 艘、也完全是依靠了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才興辦起來的,江南制 造局和天津機器局也不是單純的軍火工廠,機器生產更多地被採用,以致沒有出現像西方那樣的科學革命,重天人合一。大廠 由清王朝中央戶部撥款開辦,並長期在世界佔領先地位、地主,無論是紡織,大中小型工廠結合、鋼鐵工業還是其他製造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始建廠時,都建立起了機器工業企 業。洋務派辦民用工業,重社會秩序與人倫規范:第一。當時,即 派人到美國選購機器、商人。②天津機器局以製造槍炮彈葯為 主。

G. 洋務運動開始於哪一年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指1861年(咸豐十年底開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如何解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分裂稱為「洋務派」與「守舊派」,洋務派主張利用取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方式發展新型工業,增強國力,以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對中國邁入現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礎。

洋務運動舊稱「同光新政」。1860年後,在中外聯合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過程中,清朝封建集團中逐漸形成了一批具有買辦性和近代性的官僚和軍閥。他們在與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打交道的過程中,不但認為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調解和妥協,「借洋助剿」,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而且還可以採用一些資本主義生產技術,以達到維護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的目的。這部分人就是當時清政府內當權的洋務派,他們從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所從事的洋務,史稱洋務運動。所謂「洋務」,是指諸如外事交涉、訂條約、派遣留學生、購買洋槍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練軍隊(北洋,福建,南洋艦隊)、學習外洋科學、使用機器、開礦辦廠等對外關系與外洋往來的事物有關的一切事情。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統治集團內部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 1860年12月曾國藩上奏摺說,目前借外國力量助剿、運糧,可減少暫時的憂慮;將來學習外國技藝,造炮製船,還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對上述看法加以發揮,主張購外國船炮,訪求能人巧匠,先演習,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成為官民通行之物,那時可以剿發(指太平軍)、捻(捻軍),勤遠略,這是救時第一要 務。1862年李鴻章到上海後,得到外國侵略者幫助訓練洋炮隊、設洋炮局。他認為,清軍作戰往往數倍於外敵,仍不能勝,原因在武器不行,槍炮寙(yǔ)濫,如能使火器與西洋相埒,則「平中國有餘,敵外國亦無不足」,今起重視,最後可達自主 (《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第3卷)。奕看到曾李兩人學造外國船炮,決定派員前往學習,在奏摺中說,治國要做到自強,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我能自強,可以彼此相安」《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洋務派
奕等人認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進一些西洋先進技術,可以鎮壓人民,可以自主自強,封建統治便可長治久安,並認為籌辦洋務,必定能得到列強的支持。 為了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危機,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部分成員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主張引進、仿造西方的武器裝備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設近代企業。如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的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上海),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張之洞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這些官員被稱為「洋務派」。
守舊派
慈禧照片
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櫓」,抵禦外侮。洋務派反對守舊派,認為守舊派「陳甚高,持論甚正」,然而「以禮義為干櫓,以忠信為甲胄,無益於自強實際。二三十年來,中外臣僚正由於未得制敵之要,徒以空言塞責,以致釀成庚申之變」。洋務派與頑固派互相攻擊,斗爭十分激烈。總理衙門是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但洋務派勢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實權的總督和巡撫。慈禧明白,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持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並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暫採取了支持洋務派的策略。
編輯本段發展過程
主持和提倡辦洋務的洋務派,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過程中,在外國侵略者扶 李鴻章府
植下發展起來的清朝統治集團中的一個派別。起初人數不多,但他們的勢力與日俱增。在朝廷里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大臣奕祈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實權的大官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國藩為首的湘系集團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集團,以及後起的張之洞集團影響較大。
編輯本段代表人物
愛新覺羅·奕欣
愛新覺羅·奕欣(1833-1898年),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1851年(咸豐元年)封為恭親王。1860年9月,咸豐帝於英法聯軍攻陷通州八里橋後逃往熱河,令奕欣留守北京,「督辦和局」。10月24日、25日,奕欣先後與英、法代表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北京條約》。1861年1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奕欣、桂良、文祥受命為總署大臣。8月,咸豐帝在熱河病死。11月,奕欣與慈禧勾結,利用領有重兵駐扎北京一帶的勝保,發動政變,摘掉了當權的以肅順為核心的贊襄政務八大臣。從此,慈禧垂簾聽政,奕欣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及總理衙門。奕誴力主「借洋兵助剿」,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支持地方實力派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舉辦近代軍事工業,開展洋務活動,成為清廷中樞主持洋務的首腦人物。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罷去議政王職務。1884年中法戰爭中,被免去一切職務。1894年,重新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後又受命督辦軍務。1898年戊戌變法之初病死。
曾國藩
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年),湖南湘鄉人,出身於地主家庭。1838年中進士,1839年任侍郎。他崇尚程朱理學。1853年,咸豐帝任命他為幫辦團練大臣,在湖南督辦地主武裝團練。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裝,兵勇及其將領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稱為「湘軍」或「湘勇」。湘軍以地域的、封建的關系為紐帶來鞏固內部;以程朱理學作為思想武裝;以戰利品和官爵鼓舞士氣;將領大多數選自所謂「宿儒」、「生員」等地主知識分子。1854年2月,湘軍練成水陸兩軍約一萬七千人。 江南大營潰散以後,清政府升任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節制浙、蘇、皖、贛四省軍務。曾國藩對鎮壓太平天國軍提倡「捕人要多,殺人要快」。曾國藩被太平天國軍稱為「曾剃頭」。他舉辦洋務,建立新式軍火工業,製造武器,武裝湘軍。1864年,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成功。曾國藩為首的湘系成為地方上勢力最大的實力派。1870年,他在直隸總督任內查辦天津教案,被認為媚外賣國,屠殺人民,激起公憤。1872年初,病逝於南京。
李鴻章
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務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1853年,在籍辦團練,協助鎮壓太平軍,屢遭失敗,投靠曾國藩當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軍編制,組織淮軍。1862年4月,李鴻章和他的淮軍調赴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代理江蘇巡撫。在上海,李鴻章僱用外國侵略軍頭目訓練淮軍,招募外國工匠製造近代化的軍火,加強了淮軍的軍事力量。1862年,淮軍配合「常勝軍」在江浙地區鎮壓太平軍。1865年,清政府派李鴻章任兩江總督。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去鎮壓捻軍。鎮壓捻軍起義以後,淮軍勢力越來越大,大批淮軍盤踞在長江中游,另一部分淮軍駐扎在直隸、山東等地。李鴻章的勢力遍及了長江和黃河一帶。1870年,在曾國藩推薦下,李鴻章代替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管軍事、經濟、外交等大權,成為滿清統治階級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從70年代開始,他陸續開辦軍火工廠和籌建北洋海軍,同時,又開辦一些民用工業,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天津電報局、津榆鐵路、上海織布局等。對於外國侵略,在大環境下,他不得已妥協退讓,被認為投降賣國。從19世紀70年代起到他臨死前,清政府同外國侵略者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賣國條約,大多是委託他參與或親手簽訂的。如中英《煙台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在90年代,他被認為先後兩次收受沙俄以總計350萬盧布的巨額賄賂,與沙俄簽訂出賣中國領土主權的《中俄密約》和《旅大租地條約》。阻礙了民族復興的發展。但現今也需要客觀的從多方面評價其人。從某些方面來說他可以算是慈禧太後的替罪羊。據聞在簽訂馬關條約後他曾發誓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即使後來路遇日本,日本官員請他入陸休憩小許也被他拒絕。但不管如何,滿清政府的覆滅是歷史的必然。
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年),清末大臣,洋務派地方代表。字季高,湖南湘陰人。1860年為曾國藩推薦,統領部分湘軍,曾自募約五千人,組成「楚軍」,左系湘軍形成。1862年初,經曾國藩舉薦,升任浙江巡撫,與法國組織「常捷軍」,陷寧波、紹興等地。1866年以閩浙總督身份創辦福州船政局。次年調任陝甘總督,「身雖西去,心猶東注」。督陝甘期間,曾辦蘭州製造局,因西北盛產羊毛,又辦蘭州織呢局。1875年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次年率軍入疆,進攻阿古柏反動政權。1878年收復除伊犁以外新疆全境,建議設立新疆行省,開發新疆。1881年升軍機大臣,調兩江總督。1884年中法戰爭中是主戰派,督福建軍務。次年因病退職死。他創辦的福州船政局,在70年代以後裁撤洋員,與李鴻章的江南製造總局的「非洋人洋匠不可」 的情形有所不同,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辦洋務的思想特點。
張之洞
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年)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1863年成進士,先後任湖北學政,四川學政,翰林院侍講學士等職,1882年任山西巡撫。中法戰爭爆發,張之洞力主與法決戰,清廷授以兩廣總督之職,張捐銀三千兩獎給抗法將領劉永福,並奏請起用前廣西提督馮子材督師。馮子材在鎮南關、諒山大敗法軍,張之洞名聲大增。他於1889年任湖廣總督,在湖北建成湖北織布局,漢陽煉鐵廠,漢陽兵工廠等,成為與李鴻章齊名的洋務要人。在維新運動中,張之洞加入「強學會」,當獲知慈禧太後反對變法時,張之洞便退出「強學會」。並下令禁查上海《強學報》壓制湖南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興起後,張之洞力主痛剿。清庭發布宣戰諭旨後,張之洞與兩江總督劉坤一等人同英國等訂立所謂「東南互保」 的章程。1908年,張之洞受命督辦粵漢鐵路和湖北境內的川漢鐵路,次年10月病死。謚號「文襄」,其文稿輯為《張文襄公全集》。
編輯本段涉及內容
中國第一條鐵路誕生
洋務運動的內容很龐雜,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強」為名,興辦軍事工業並圍繞軍事工業開辦其他企業,建立新式武器裝備的陸海軍,是其主要內容。從60年代開始開辦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等近代軍事工業。其中,江南製造局是中國第一個較大的官辦軍事工廠,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全廠約2000餘人,主要製造槍炮、彈葯、水雷等軍用品,同時還製造輪船,1867年後開始製造船艦。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創辦的規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廠,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創辦,全廠約1700餘人,以製造大小戰艦為主。安慶內軍械所是清政府最早開辦的近代兵工廠,1861年12月由曾國藩在安慶創建,廠子規模不大,主要製造子彈、火葯、炮彈等武器。除創辦上述一類工廠外,還派遣留學生學習技術。但是,洋務派興辦軍事工業的過程中,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資金、原料、燃料和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困難。 於是,洋務派在「求富」的口號下,從70年代起採取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等方式,開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唐山胥各庄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蘭州織呢局等民用企業。與此同時,洋務派還開始籌劃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軍。在洋務派控制了海軍衙門以後,又進一步擴建北洋艦隊,修建旅順船塢和威海衛軍港。
編輯本段重要項目
安慶內軍械所
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創設的製造近代武器的軍事工業,也是洋務派創辦的仿製西式武器的第一個軍事工業。主要製造子彈、火葯、炸炮等。「內」,表示這個軍械所屬於安慶軍內的設置。1864年,清軍攻陷南京後,該廠由安慶遷到南京,改名為金陵機械製造局。
江南製造總局
致遠號全體將士合影
又稱江南製造局,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1867年,由虹口遷至高昌廟,經過不斷擴充成為清政府最大的軍事工業。該廠技術和機械設備主要依靠外國,除製造槍炮彈葯外,也製造機器和修造輪船。1905年造船部分獨立,稱「江南船塢」,兵工廠部分人稱製造局。後分別改稱「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廠」。它是洋務派開辦的最大的近代工業,它用自煉鋼材仿製的毛瑟槍,趕上19世紀後期德國新毛瑟槍的水平,它研製的無煙火葯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是,江南製造總局是官辦的,經費由清政府調撥,生產不計成本,不考慮經濟效益,缺乏發展的動力。它採用封建衙門式的管理,用管軍隊的方法約束工人,工人缺乏生產積極性,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經營的設備最齊全的新式造船廠。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聘用外國人擔任技師。主要由鐵場、船場和學堂三部分組成,1884年馬尾海戰中遭到嚴重破壞。後雖經恢復但大不如前,辛亥革命後,改稱海軍造船所。
漢陽鐵廠
洋務運動
1889年春,兩廣總督張之洞籌劃在廣州建立煉鐵廠,同年他調任湖廣總督,籌辦的煉鐵廠也隨遷漢陽,1890年在大別山下動工興建,1893年漢陽鐵廠基本完工,共有六個大廠,四個小廠,煉鐵爐兩座。1894年投產,開始均為官辦,從籌辦起至1895年,共用經費五百八十餘萬兩。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因無力籌措經費,於1896年改為「官督商辦」。辛亥革命前夕,漢陽鐵廠工人約三千人,每年出鋼七萬噸。抗日戰爭時期,漢陽鐵廠部分設備被國民黨政府遷往重慶成立大渡口鋼鐵廠。解放後收歸人民所有。
輪船招商局
輪船招商局的輪船
簡稱「招商局」。中國最早設立的輪船航運企業。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鴻章招商籌辦。1873年1月成立。總局設上海,分局設煙台、漢口、天津、福州、廣州、香港以及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緒十一年)改為官督商辦。1909年(宣統元年)歸郵傳部管轄。1912年改為商辦,更名商辦招商局輪船公司,後又改稱商辦招商輪船有限公司。1932年國民黨政府收歸國營,更名國營招商局,歸屬交通部。抗日戰爭期間,總局先遷香港,後移重慶。戰後遷回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萬余噸。1948年成立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稱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香港仍沿舊稱。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同文館
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人從事翻譯工作,但正式設立外語學校卻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的同文館。在清政府與外國訂立《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時,竟連一個懂得外文的中國人都找不到,任憑侵略者的蒙騙。 1861年奕奏請設立外語學校,培養外語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 同文館中的學生
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師同文館」。學員學習漢文外,主要學習外文。聘有外籍教師英國人包爾騰,法國人司默靈、畢利干,俄人柏林,美國人丁韙良、傅蘭雅、海靈敦等先後任教。丁韙良從1869年任總教習,總管教務達30年。總稅務司赫德兼任監察官,實際控制了經費和人事大權。 同文館完全按正規學校來辦,陸續開設英文館、俄文館、德文館和東文(日文)館。只招收13、14歲以下八旗子弟,後又招收15—25歲的滿漢學員,也招收不限年齡的滿漢學員。學習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為兩種: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學、測地等科的學生學制8年;一是年齡稍大、僅借中文譯本學習天文、化學、測地等科的學生,學制5年。1867年時增設算學、化學、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天文、物理、外國史地等。學生最多時達120人。畢業生大多任清政府譯員、外交官員和其他洋務機構官員。設有印刷所,翻譯印《萬國公法》及數理化和文史等方面書籍。1902年同文館並入京師大學堂。
新中國開國以後,在50年代,前述範文瀾、胡繩兩本書中全面否定洋務運動和洋務派的觀點,理所當然地佔有了統治地位。1954年8月,《中國近代史》又出了第9版,范老在說明中又特別強調指出:「《漢奸劊子手曾國藩的一生》是1944年我在延安時寫的。曾國藩是近百年來反動派的開山祖師,而他的偽善喬裝卻在社會上有很大的影響。他的繼承者人民公敵蔣介石把他推崇成『聖人』,以為麻醉青年、欺騙群眾的偶像。為了澄清當時一些人的混亂思想,所以有揭穿曾國藩這個漢奸劊子手本來面目的必要。這篇文章便是在這種情形之下寫出的。現在仍把它附在書後」。1956年12月,牟安世的《洋務運動》問世。該書在導言中即開宗明義地指出:「所謂洋務運動(或稱『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統治者在漢族地主官僚和外國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賣中國人民利益的辦法,換取外洋槍炮船隻來武裝自己,血腥地鎮壓中國人民起義,藉以保存封建政權的殘骸為目的的運動。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反動的、賣國的、並以軍事為中心的運動。」這就進一步給洋務運動宣判了死刑。這一時期,雖已有不少論著對洋務運動的經濟活動給予相當重視,但均不佔主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陸續出版了不少有關洋務活動的歷史資料,為後來開展深入討論准備了條件。
60年代論爭:
這場論爭,是由我在《文匯報》理論版1961年12月28日、1962年1月12和21日,連續發表的《試論洋務運動對早期民族資本的促進作用》、《試論洋務運動的經濟活動和外國侵略資本的矛盾》、《試論洋務運動中洋務、頑固兩派論爭的性質》三篇文章所引起的。這三篇文章,原本是一篇文章的三段,因太長而分成三篇發表的。我在1957年才從機關調到上海經濟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當時正在主持編寫《江南造船廠廠史》,並負責執筆撰寫江南製造局的一章,由此我開始接觸到洋務運動和洋務派問題。由於對洋務運動素無研究,所以我在從事這項工作的初期只能依據範文瀾、牟安世等人的全面否定觀點,竭力貶低江南製造局在近代中國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後來,我認真翻閱了1959年由中國史學會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8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在史實面前,我開始對全面否定論有所懷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寫出文章初稿,並在經濟所內會議上提出討論。當時有不少同事勸我不宜輕易發表,避免自找麻煩。那時候黨中央正在籌備召開七千人擴大會議,政治空氣較為寬松,《文匯報》理論版負責人鄭心永,為了活躍學術空氣,前來徵稿,我便把文章初稿加以修改後交給他發表了。
個人看法:
當時對洋務運動的主要看法,已初步形成後來一直堅持的兩點論,即它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既存在反動與消極的一面,又存在進步與積極的一面,應同時兼顧,不可偏廢。我之所以選擇以上三個題目,片面突出它的進步與積極一面,目的是為了便於打破全面否定論一邊倒的沉悶局面,以利於展開深入討論而已。平心而論,這種兩點論,並不是什麼「發明創造」,如前所述,早在40年代呂振羽便已提出;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的序例中,也同樣提到:「為期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對十九世紀後半葉的中國歷史,也產生過一定的作用」;我的文章只是加以強調和突出罷了。文章發表後,如所周知,引起新中國史學界的一場大論爭,在全國各報刊陸續發表和我商榷的文章近50篇,多數不同意我的意見,支持者只是少數人,可見全面否定論的影響之大。這一討論開始還是正常的學術爭鳴,後來由於黨中央毛主席在北戴河會議和北京會議上,一再強調了階級和階級斗爭,政治空氣緊張起來,一些文章便無限上綱上線,變成了圍攻和批判,迫使我只得沉默不言,這一場論爭,只好不了了之。但盡管如此,這場論爭還是對全面否定論產生了很大沖擊,為下一階段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洋務運動提供了基礎。關於這場論爭,在前述章徐文第四節中也做了詳盡而恰當的述評,我是贊同的。到了十年動亂期間,在「四人幫」的「影射史學」的惡劣影響下,我和黃逸峰被扣上「美化洋務派」的帽子而受到種種折磨,那就已經不是學術范圍的事情了。
新時期新論爭: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倡的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精神,不僅為全國四化建設開辟了新的歷史時期,而且為洋務運動研究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使這一研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論爭、新局面和新成果。 先說新論爭。這次新論爭,是60年代論爭在新時期的必然繼續和發展。事有湊巧,這次新論爭的導火線,又是黃逸峰和我合寫的《重評洋務運動》(《歷史研究》1979年第2期)點燃起來的。1978年下半年,《歷史研究》編輯部向黃逸峰和我約寫重評洋務運動的文章。交稿後,他們不太滿意我們的兩點論,建議將反動消極的一面刪掉或壓縮,以便突出進步積極的一面。我們不同意改動,他們便組織徐泰來寫《也評洋務運動》,和我們的文章同期發表,同我們商榷。緊接著我們又在《歷史研究》1980年第6期發表《要恰當地評價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答徐泰來同志》。於是便展開了這場新論爭。新論爭的陣容是:徐泰來和他的老師李時岳、以及胡濱等為一方,認為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的進步運動,和戊戌維新、辛亥革命並列,批評了我們提出的洋務運動反動消極的一面——五個罪惡產物和三大惡果等等。黃逸峰和我等為另一方,主張洋務運動同時存在進步與反動的兩面,而反動的一面則是主要的,不同意稱作進步運動。就這樣,我在新論爭中的位置,從60年代反對全面否定論的「激進派」,一變而成為反對全面肯定論的「保守派」,這是多少帶上一點戲劇性的變化。在這場新論爭中,比起60年代,學風上有很大進步,真正出現了百家爭鳴暢所欲言的可喜局面。這是一種有益於學術發展的良好學風。
學術研討會:
次說新局面。這主要指的是連續召開七屆全國性的洋務運動學術研討會的盛況。首屆洋務運動學術研討會,是1980年12月由吉林大學歷史系和該校學報編輯部發起,在長春舉行,會議主題是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到會學者近50人,主持人李時岳,會後出版了《洋務運動討論專集》,收錄論文24篇。第二屆會議是1982年冬天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舉行,主持人夏東元,到會學者100餘人,提交論文70餘篇,會議主題仍是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討論氣氛之熱烈,超過首屆會議。第三屆會議於1985年8月在蘭州舉行,主持人杜經國,會議主題是洋務企業的性質和作用,到會學者近90人,提交論文60餘篇。第四屆會議是1987年12月在汕頭大學舉行的,由調到汕頭大學擔任副校長的李時岳和調到汕頭大學擔任歷史系主任的杜經國共同主持,到會學者近80人,提交論文50餘篇,會議主題是評論洋務派人物。第五屆會議於1989年10月在山東東營市舉行,由山東大學孔令仁主持,到會學者130餘人,提交論文90餘篇,會議主題是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化進程,會後出版了論文集。這是五屆會議中比較盛大的一次會議。第六屆會議於1992年5月在宜昌水利學院舉行,由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皮明庥主持,會議主題是洋務運動與早期城市發展,到會學者10餘人,提交論文80餘篇。
洋務運動是中國現代化的最早啟動:

H. 洋務運動專利權的特點

專利是受法律規范保護的發明創造,它是指一項發明創造向國家審批機關提出專利申請,經依法審查合格後向專利申請人授予的在規定的時間內對該項發明創造享有的專有權。
專利權是一種專有權,這種權利具有獨占的排他性。非專利權人要想使用他人的專利技術,必須依法徵得專利權人的同意或許可。
一個國家依照其專利法授予的專利權,僅在該國法律的管轄的范圍內有效,對其他國家沒有任何約束力,外國對其專利權不承擔保護的義務,如果一項發明創造只在我國取得專利權,那麼專利權人只在我國享有獨占權或專有權。
專利權的法律保護具有時間性,中國的發明專利權期限為二十年,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期限為十年,均自申請日起計算。
專利(patent)一詞來源於拉丁語Litterae patentes,意為公開的信件或公共文獻,是中世紀的君主用來頒布某種特權的證明。對「專利」這一概念,尚無統一的定義,其中較為人們接受並被我國專利教科書所普遍採用的一種說法是:專利是專利權的簡稱。它是由專利機構依據發明申請所頒發的一種文件。這種文件敘述發明的內容,並且產生一種法律狀態,即該獲得專利的發明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得到專利所有人的許可才能利用(包括製造、使用、銷售和進口等),專利的保護有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我國專利法將專利分為三種,即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
專利號一定是ZL開頭
專利的兩個最基本的特徵就是「獨占」與「公開」,以「公開」換取「獨占」是專利制度最基本的核心,這分別代表了權利與義務的兩面。「獨占」是指法律授予技術發明人在一段時間內享有排他性的獨占權利;「公開」是指技術發明人作為對法律授予其獨占權的回報而將其技術公之於眾人,使社會公眾可以通過正常的渠道獲得有關專利技術的信息。

I. 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

1.洋務運動在政治上的消極作用
我們可以對太平天國運動中對農民起義的鎮壓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與外國侵略者的交涉中看出,不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形成了投靠外國侵略者的買辦化的政治集團,並且掌握了實權。同時清政府放棄了原本的封建體制,過去是由禮藩院和禮部專門管理與外國和異族相關事務的部門,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專門建立了總理衙門,並將其作為專門與洋人交涉的「洋務內閣。由此可見,當時的清政府通過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已經在政治上逐漸喪失了獨立主權,導致當時的統治者在政治傾向和政府機構上都表現出了不完全獨立的性質,中國也由此向半殖民地半封建轉變。而這一些都與奕、李鴻章等洋務運動的決策者的政治主張非常密切,並且也與洋務運動中的部分內容具有一定關系。
2.洋務運動在經濟上的消極作用
在19世紀60-90年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形態已經初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主要包括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帝國主義在華經濟、變化之後的封建經濟這三個形態。其中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又可以分為由清政府洋務派創辦的資本主義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這兩個部分。但是當時的民族資本主義由於剛剛產生,受到了本國封建主義和帝國資本主義的集體壓制,其力量非常微弱。而又洋務派所創辦的資本主義經濟相比較於民族資本主義具有較強的實力,並且受到了清政府的保護,享有一定的特權。洋務派所創辦的資本主義經濟主要是在洋務運動期間,在洋務派的經濟活動中所產生的。但是在洋務企業當中,洋務派一直保留著封建社會中落後的管理制度和生產關系,實行的是早期的官僚資本、封建官府和外國資本等不利於民族資本的政策、制度和做法,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起不到任何的抵抗作用,這也是洋務運動最終走向失敗的主要原因。
(二)洋務運動在歷史中的積極作用
洋務運動在歷史中的積極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其主張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機器生產方式,培養掌握技術知識的洋務人才,傳播西方先進的科學新技術等開拓新的工作,對於推動中國近代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洋務運動中以近代的機器生產替代落後的手工操作,吸取了西方近代工業動力化和機械化的技術發明和革新成果;在民事工業和軍事工業中,也從西方引進了發動機、工具機器和傳動工具等相關機器設備[3]。由此可見,洋務運動對於社會發生和生產力的進步所帶來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從某種程度上講,洋務運動為後續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創造了物質條件。但是在過去對於洋務運動在歷史中的積極作用的肯定是遠遠不夠的,不過隨著對洋務運動的深入研究,其在歷史上的積極地位已經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綜上所述,洋務運動對於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其在我國歷史中的作用主要為加深了我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和半封建化。洋務運動的開展促進中國近代生產力的進步,是中國邁向近代社會的第一步,在我國近代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們必須要學會辯證地看待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

J. 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民用企業有什麼特點

民用企業的特點: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農業為本的相當自足的社會體系,生產主要靠人力。中國自古有較多的科技發明,並長期在世界佔領先地位,但自 14 世紀後科學技術一直處於僵滯、停頓的狀態,以致沒有出現像西方那樣的科學革命,科技也未能大量用到生產上。 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流的中心價值系統,重天人合一,重社會秩序與人倫規范。在大部分時 間里,中國面對的主要問題不是外部世界的挑戰,而是源自內部的傳統危機,但歷史總是依 照自身邏輯消解和克服這些危機,進入又一輪王朝循環 洋務派創辦的民用工業,機器生產更多地被採用。如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始建廠時,即 派人到美國選購機器, 其中包括軋花、 紡紗、 織布機械全套設備。 後來李鴻章決定擴充紡紗, 又向英國增訂機器。當時,無論是紡織、鋼鐵工業還是其他製造業,都建立起了機器工業企 業。以後建立的諸廠均一開始就進口外國的機器設備,引進國外技術,以至聘用外國技術人 員。這些進口的機器設備在當時尚屬先進。洋務派辦民用工業,為了解決資金問題,采 取 「 官督商辦 」 和 「 官商合辦 」 的方式,吸收私人資本。這 「 商股 」 部分即是民族資本主義因 素。從 70 年代開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資於近代民用工業,終於 使中國有了一點先進的生產能力,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也就促進了資產階級的 出現和無產階級隊伍的擴大。

閱讀全文

與洋務運動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