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古科技文化成就(按朝代順序)七年級
中國歷史科技文化主要成就
(一)夏商周
炎黃子孫創奇跡,五千年中華文明史。
奴隸社會夏商周,始有文化與科技。
夏朝已經有歷法,人們開始用銅器。
商朝發明甲骨文,記載日食與月食。
商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造型奇。
工藝高超花紋秀,青銅鑄造興盛期。
西周織機能提花,前776(年)月食記。
(二)春秋
春秋文化發達始,《詩經》最早詩歌集,
全書三百零五篇,多為西周春秋詩。
道家老聃《道德經》,儒家學派孔子始;
大軍事家名孫武,《孫子兵法》早著世;
九九乘法口訣表;慧星早歐兩千餘;
發明創造數魯班,攻城器械木雲梯,
木人木鳥木車馬,後世木工尊祖師。
(三)戰國
戰國時期數七雄,屈原《離騷》負盛名,
《孫臏兵法》名著作,司南指向已發明。
神醫扁鵲反迷信,望、聞、問、切診疾病,
丸、散、膏、丹湯葯液,華夏中醫祖師稱。
《黃帝內經》經典書,病理病侯三百種。
馳名中外都江堰,設計主持秦李冰。
三十七次日食測,魯國三十三次證。
魏人石申楚甘德,《甘石星經》定恆星,
八百恆星書中載,一百三十位測定。
天文歷法利農業,春夏秋冬季分清。
思想學派各主張,墨、儒、道、法百家爭。
古代文化瑰寶最,宴樂銅壺銅編鍾。
(四)秦朝
前221(年)秦統一,築接燕趙城萬里,
統一字幣度量衡,秦兵馬俑世奇跡。
(五)漢朝
前202(年)西漢立,兩漢長達四百餘,
文化科技成就多,各族經濟有聯系。
《史記》巨著司馬遷,敘史黃帝--漢武帝。
《九章算術》專書著,二百四十六個題。
蔡倫改進造紙術,原料易找價便宜。
天文歷法張衡精,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一千七。
"醫聖" 尊稱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醫理。
華佗最早麻醉術,創造體操"五禽戲".
王充唯物著《論衡》,自然現象日、月食。
劉邦建漢王莽敗,班固《漢書》斷代史。
(六)三國
東漢結束三國續,魏蜀吳國三鼎立,
科技文化促交流,發展生產與經濟。
馬鈞翻車指南車,攻城輸轉發石機。
鍾繇精心研書法,隸書轉化楷字體。
劉徽計算圓周率,一四一六近似值。
(七)晉朝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魏晉各家集精華,
創立獨特書風格,行草若雲驚天下。
顧愷之,擅繪畫,線條優美形神佳,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體物精微"妙技恰。
(八)南北朝
民族融合南北朝,各族人民都勤勞,
科學文化得發展,社會生產有提高。
南朝數學祖沖之,前輩成果多吸取,
天文歷法機械學,發明創造出奇跡;
一四一五九二六,一四一五九二七,
精確推算圓周率,比歐洲早一千一(百年);
《綴術》數學專書著,作為教材傳朝日。
北魏農學賈思勰,研究農諺和農業,
最早耕作栽培法,《齊民要術》全總結。
唯物思想數范縝,發表著名《神滅論》,
繼承荀況王充等,思想遺產多寶貴。
北魏雕刻高水平,雲崗石窟規模雄,
藝術寶庫圖精巧,洛陽龍門也著名。
(九)隋朝
雄偉壯觀趙州橋,隋朝王匠李春造,
拱肩加拱減壓力,殃存(世界)最好最古老。
歷經一千三百年,中外橋史位重要。
隋朝發明雕版術,印《金剛經》質量好。
605(年)鑿大運河,南北交通立功勞,
三次派人到流求,五層樓在戰艦造。
(十)唐朝
唐朝分科辦醫校,政府編寫《唐本草》
比歐洲早八百年,著名"葯王"孫思邈,
醫學著作《千金方》,五千處方八百葯。
唐朝已經制火葯,唐末軍事始用早。
燒制著名"唐三彩",工藝技術顯著高。
天文學家僧一行,子午線長最早定。
隨唐南北又統一,繁榮經濟廣疆域,
封建文化達高峰,成就最大數唐詩;
傳世詩人二千二,留詩四萬八千餘,
內容藝術都完美,李白、杜甫、白居易……
散文韓愈柳宗元,"泰山北斗"名聲譽。
顏真卿,柳公權,"顏筋柳骨"書法奇。
著名畫家閻立本,"畫聖"尊稱吳道子,
隋唐敦煌莫高窟,藝術寶庫世珍異。
(十一)宋朝
宋史學家司馬光,《資治通鑒》世流芳;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汴京繁華全都裝;
北宋遍用指南針,各國大船敢遠航。
《夢溪筆談》沈括著,十二氣歷史首創,
早於英國八百年,自然科學最輝煌;
北宋畢升印刷術,亞歐非洲傳播廣,
比歐洲早四百年,世界文化貢獻長。
宋朝散文進步大,思想現實確表達;
文壇領袖歐陽修,反對空虛辭藻華,
蘇洵、蘇軾和蘇轍,王安石、曾鞏文章佳,
唐代韓愈柳宗元,合稱唐宋八大家。
(十二)元朝
元朝戲劇最發達,涌現大批劇作家,
關漢卿寫《竇娥冤》,思想藝術閃光華。
元科學家郭守敬,創新編制《授時歷》,
精密推算與今同,比公歷早三百年。
元紡織家黃道婆,學習新技實踐中,
創造發明軋棉機,革新工藝適棉農,
傳授黎族紡織術,"烏泥涇被"遠近名。
(十三)明清
明成祖時國力強,鄭和七次下西洋,
1405-1443年,遠洋航行世首創。
《本草綱目》李時珍,葯物研究再創新,
行醫走訪集驗方,詳述各種色彩味。
明末清初宋應星,《天工升物》農工經,
工藝網路全書譽,巨著暢銷日、法、英。
近代科學徐光啟,知識廣博學外技,
《農政全書》農學論,有注有圖有道理。
明清小說最繁盛,眾多作品都著名;
施耐庵寫《水滸傳》,《三國演義》羅貫中,
吳承恩作《西遊記》,曹雪芹著《紅樓夢》
《儒林外史》吳敬梓,《聊齋志異》蒲松齡。
黃宗羲,顧炎武,潛心學術向進步,
封建腐朽敢抨擊,學問踏實名書著;
王夫之,講唯物,重視實踐事學術;
明末清初思想家,一代宗師尊"三儒".
㈡ 這是什麼是什麼朝代發明的應該怎樣用
指南車又稱司南車,是中國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一種裝置。它與指南針利用地磁效應不同,它不用磁性。它是利用齒輪傳動系統來指明方向的一種機械裝置。其原理是,靠人力來帶動車輛行走(《宋史》則說原有「駕士」十八人),由車輪的轉動來帶動齒輪的轉動,再由齒輪的轉動來帶動車上的木人指示方向。不論車子轉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終指向南方,「
關於指南車的出現時間,有四種說法:一、西晉崔豹所著《古今注》及《志林》等
日本指南車復原模型
古籍說黃帝與蚩尤作戰時,蚩尤作大霧,黃帝造指南車為士兵領路。二、《古今注》及《鬼穀子》等古籍說周公(即周武王弟)作指南車,是因「越裳氏」來進貢,迷失了歸路,周公造「五乘」指南車,為他們引路。三、劉仙洲在所著《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中說指南車的發明應以古籍《西京雜記》記載為據,定為西漢。四、王振鐸在所著《科技考古論壇》中說「創造指南車者,當以三國時馬鈞為可信」,並引《魏略》所記來加以證明。
㈢ 隨朝發明了什麼,建築了什麼,文學是什麼,史學是什麼,
開創了科舉制度
隋是承前啟後的一個朝代,文帝與煬帝共在位三十八年。在這三十八年中,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所鞏固和發展。首先在政治方面,隋朝調整了中央與地方的統治機構,恢復了被廢除多年的三師、三公、九卿的舊制。確立了三省、六部新制,增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通過制定《隋律》穩定了社會秩序。另外,開設了科舉制度,為以後中國封建社會人才選拔方式提供了一個藍本。在經濟方面,文帝下令整頓戶籍,清查人口,繼而推行均田制,調整賦役。與此同時,為了恢復農業生產和加強漕運力量,於開皇四年(584年)開「廣通渠」引渭水直達潼關。 後煬帝大業四年(608年)又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自輝縣至涿郡,長達兩千餘里,這就是現在所謂的京杭大運河。另外,由於隋朝以前連年的戰亂,各朝沒有統一的幣制和度量衡,這極大的影響了市場商品的交易與流通。因而,隋朝建立以後首先宣布禁用舊錢,統一發行合乎規格的「五銖錢」,嚴懲私鑄錢幣。同時,還規定了標準的銅斗鐵尺,頒行全國。這樣以來,為經濟的持續穩定地增長創造了良好條件。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隋朝的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如著名天文學家劉焯制訂的《皇極歷》,他計算的歲差與現代計算出的准確值相差無幾。而在工程建築方面,最突出的成就莫過於河北趙縣安濟橋的興建。這座由李春監造的石橋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空撞券橋」。他的興建比歐洲同類建築泰克河上的塞雷橋早了近800年。隋代的繪畫、音樂、舞蹈等各方面也涌現出一大批傑出的代表人物,如畫家展子虔和他的《游春圖》等。
在短短三十幾年中,隋王朝恢復了幾個世紀以來因割據紛亂幾乎中斷的對外關系。通過「絲綢之路」的商業往來,促進了中國與西亞的相互交流,為後世盛唐打下了一定的基礎。隨著對外關系的改善和交流的發展,當時的地理學也有了較大的發展。煬帝下令撰寫的《區宇圖志》共1200卷,是一部圖文並茂的全國地理專著,在中國地理學發展史上佔有相當的地位。
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兩世而亡的朝代。它與另一個兩世而亡的朝代秦相比,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隋與秦都是憑借強大的武力統一分裂多年的中國,而緊接著完成一系列改革,使經濟得以發展。與此同時,又對人民大施徭役,致使民不聊生,終於使政權毀於一旦。然而,也正是憑藉此時國家對物資財富豐盈的積累,為後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從而,帶來了隋之後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文化。
http://tieba..com/f?kz=181516380 這里還有更多關於隋朝的資料
㈣ 哪個朝代發明了哪些東西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
四大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發明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
畢升在北宋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指南車是我國古代的文化瑰寶之一,是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的傑出代表。但是,從宋代以後,指南車就失傳了。而指南針迅速推廣,造成明清兩代人們普遍將指南車與指南針混為一談,形成了一場為時達數百年之久的誤傳。實際上,指南針是利用磁鐵的指極性,而指南車是利用機械裝置實現定向性的,兩者的原理和構造完全不同。
古籍上關於指南車的記載相當多,但分歧較大,直到現在,許多學者對它的看法也不一致。首先,指南車的用途是什麼?是指南(方向)用的嗎?一些學者就指出:指南車是中國古代皇帝大駕出行時儀仗車的一種,既不用於實測方向,更不用於指導實踐。那麼,指南車是誰最早發明的?相傳為黃帝所作,也有的說是周公所作。實際上,大約是西漢問世。《西京雜記》一書中說:「司南車,駕四,中道」。以後,東漢張衡、三國馬鈞都曾造過指南車。據說,馬鈞的指南車,是上裝一木人,下連磁石,不管車子向什麼方向行駛,木人的手始終向南指著。然而,這種說法是不大可靠的。指南車到底是什麼樣子?《晉書·輿服志》上才較為明確:「司南車,一名指南車,駕四馬,其下制如樓,三級;四角金龍銜羽葆;刻木為仙人,衣羽衣,立車上,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稍後的南朝時期的宋、齊也有指南車。《宋書·禮志》說:「其制如鼓車,設木人於車上,舉手指南。車雖回轉,所指不移。」《南齊書·祖沖之傳》也說:「沖之改造(指南車之)銅機,圓轉不窮而司方如一。」
其他史籍對指南車的記載也還有不少,但是一般都只限於外形、性能、製造過程、使用情況等,還夾雜一些傳說故事。一直到宋代,對指南車才有較詳細的記述。《宋史》、《愧郯錄》對燕肅和吳德仁製造的兩種指南車的內部傳動系統,以及大小、規格、型制等,均有較為具體的記載。我們從中了解到指南車的結構和原理,大體是這樣的:車身為一轅雙輪車,車箱為重構結構,上立一木人,引臂南指。車箱內部設置有一套可自動離合的齒輪傳動機構。當車子行進中偏離正南方向,向東(左)轉彎時,東轅前端向左移動,而後端向右(向西)移動,即將右側傳動齒輪放落,使車輪的轉動能帶動木人下方的大齒輪向右轉動,恰好抵消車輛向左轉彎的影響,使木人手臂仍指南方。當車子向西(右)轉彎時,則左側的傳動齒輪放落,使大齒輪向左轉動,以抵消車子右轉的影響。而車子向正前方行進時,車輪與齒輪系是分離的,因此木人手臂所指的方向不受車輪轉動的影響。如此,不管車子的運動方向是東西南北,或不斷變化,車上木人的手臂總是指向南方,起著指引方向的作用
若指南車真在黃帝時被發明,那就是黃帝時期最早了.
㈤ 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據《古礦錄》記載,指南針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據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道:磁山(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據《古礦錄》記載:《明史地理志》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又《明一統治》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又《古礦錄》記載:《明一統治》稱:磁山,在縣西南30里,土產礦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針的故鄉。
典籍記載有關指南針的事情和典籍作者,全都在古代邯鄲為中心的燕趙文化區域內; 在可考典籍范圍內記載的中國古代指南針,全都是用天然磁石磨製而成;且根據先秦典籍記載,產天然磁石的只有武安磁山(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可能製造司南的地方,只能在以邯鄲為中心的燕趙文化區域內,武安極有可能就是指南針的故鄉。
司南
㈥ 造紙術大約再什麼朝代發明的
1、時間: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2、簡介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3、意義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㈦ 四大發明都是什麼朝代發明的,都是誰發明的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
四大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發明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
畢升在北宋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指南車是我國古代的文化瑰寶之一,是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的傑出代表。但是,從宋代以後,指南車就失傳了。而指南針迅速推廣,造成明清兩代人們普遍將指南車與指南針混為一談,形成了一場為時達數百年之久的誤傳。實際上,指南針是利用磁鐵的指極性,而指南車是利用機械裝置實現定向性的,兩者的原理和構造完全不同。
古籍上關於指南車的記載相當多,但分歧較大,直到現在,許多學者對它的看法也不一致。首先,指南車的用途是什麼?是指南(方向)用的嗎?一些學者就指出:指南車是中國古代皇帝大駕出行時儀仗車的一種,既不用於實測方向,更不用於指導實踐。那麼,指南車是誰最早發明的?相傳為黃帝所作,也有的說是周公所作。實際上,大約是西漢問世。《西京雜記》一書中說:「司南車,駕四,中道」。以後,東漢張衡、三國馬鈞都曾造過指南車。據說,馬鈞的指南車,是上裝一木人,下連磁石,不管車子向什麼方向行駛,木人的手始終向南指著。然而,這種說法是不大可靠的。指南車到底是什麼樣子?《晉書·輿服志》上才較為明確:「司南車,一名指南車,駕四馬,其下制如樓,三級;四角金龍銜羽葆;刻木為仙人,衣羽衣,立車上,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稍後的南朝時期的宋、齊也有指南車。《宋書·禮志》說:「其制如鼓車,設木人於車上,舉手指南。車雖回轉,所指不移。」《南齊書·祖沖之傳》也說:「沖之改造(指南車之)銅機,圓轉不窮而司方如一。」
其他史籍對指南車的記載也還有不少,但是一般都只限於外形、性能、製造過程、使用情況等,還夾雜一些傳說故事。一直到宋代,對指南車才有較詳細的記述。《宋史》、《愧郯錄》對燕肅和吳德仁製造的兩種指南車的內部傳動系統,以及大小、規格、型制等,均有較為具體的記載。我們從中了解到指南車的結構和原理,大體是這樣的:車身為一轅雙輪車,車箱為重構結構,上立一木人,引臂南指。車箱內部設置有一套可自動離合的齒輪傳動機構。當車子行進中偏離正南方向,向東(左)轉彎時,東轅前端向左移動,而後端向右(向西)移動,即將右側傳動齒輪放落,使車輪的轉動能帶動木人下方的大齒輪向右轉動,恰好抵消車輛向左轉彎的影響,使木人手臂仍指南方。當車子向西(右)轉彎時,則左側的傳動齒輪放落,使大齒輪向左轉動,以抵消車子右轉的影響。而車子向正前方行進時,車輪與齒輪系是分離的,因此木人手臂所指的方向不受車輪轉動的影響。如此,不管車子的運動方向是東西南北,或不斷變化,車上木人的手臂總是指向南方,起著指引方向的作用
若指南車真在黃帝時被發明,那就是黃帝時期最早了.
㈧ 地動儀是哪朝發明的
司南是我國春秋復戰國時代發明的一制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還不是指南針。
地動儀 張衡 東漢時代
候風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又一傳世傑作。在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濫、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