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防彈武器是根據什麼發明的

防彈武器是根據什麼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12-01 18:57:08

㈠ 為什麼防彈衣是根據甲蟲發明

甲蟲(Phloeodes diabolicus)是一種堅韌的昆蟲。得益於其幾乎堅不可摧的防彈衣,這種甲蟲可以踩在汽車上或在汽車上撞過去,並活著。

根據動物發明的東西有很多,如雷達是根據蝙蝠發明的,防彈武器是根據甲蟲發明的,電子蛙眼是受青蛙眼睛啟發發明的,受電魚啟發發明了伏特電池,從鳥的飛行原理製成了飛機等。

在2015年,研究人員通過在停車場駕駛一輛惡魔般的鐵甲蟲,親自測試了甲蟲的盔甲。經過一遍之後,它仍然存活,但偽裝成死亡,這是一種眾所周知的防禦機制。

鐵甲是一種陸生甲蟲,因此既不輕便又不牢固。相反,它像坦克一樣建造,基塞洛斯解釋說。為了研究這些水箱,Kisailus和他的同事捕獲了甲蟲,並在電子顯微鏡下對其進行了觀察。他們還研究了甲蟲盔甲的三維模型和計算機模擬。

在甲蟲的坦克狀結構中,兩個微觀特徵使其能夠承受擠壓力。第一個是連接其外骨骼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一系列脊。基西洛斯說:「你可以想像甲蟲的外骨骼幾乎就像兩半翻蓋一樣,彼此疊置。」

㈡ 防彈衣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防彈衣是一種單兵抄防護裝具,它用於防護彈頭或彈片對人體的傷害。

古代戰爭中主要使用矛、弓箭等冷兵器,士兵身披盔甲可有效地保護身體。進入火器時代後,盔甲便漸遭淘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有一些國家研製和使用過鋼或合金鋼製作的胸甲和防彈衣。但由於過於沉重,步兵實際無法使用。

現代防彈衣的雛形出現於上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期間。美軍首先試驗使用尼龍這類軟質合成纖維材料製作防彈衣。但由於尼龍纖維的抗張強度所限,防彈衣重量需4.5公斤以上才能收到好的防護效果。其所帶來的負擔和悶熱感,大大降低了士兵的作戰能力。

直到上世紀70年代,終於出現了名為「凱夫拉」的防彈衣。它的重量輕,吸收彈片動能的能力是尼龍的1.6倍,是鋼的2倍。

直至今日,軍事專家們結合新的高新技術不斷努力開發各種新型防彈衣。

㈢ 根據動物發明的什麼東西

一、烏賊與側壁氣墊船

魷魚是一種神奇的海洋動物,被稱為海洋火箭。它的最高時速可達150公里,這主要取決於它的結構簡單和安全可靠的高速水射流推進器。它被模仿成一個側壁氣墊船,帶有噴水推進器,每秒可達40米,能夠在低於一米深的淺水中加速。

二、魚兒與船

魚有在水中自由移動的能力。人們模仿魚的形狀造船,用槳模仿魚鰭。傳說早在大禹時代,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就看到魚用尾巴在水裡盪來盪去,把木槳放在船尾。經過反復的觀察、模仿和實踐,船舶逐漸變為櫓和舵,提高了船舶的動力,掌握了船舶的轉向手段。這樣,即使在翻滾的河流中,人們也能使船隻自由航行。

三、蝴蝶與衛星控溫系統

當人造地球衛星在太空中受到強烈的陽光照射時,衛星上的各種精密儀器儀表很容易「烘烤」或「凍結」。蝴蝶的體表上長出一層薄薄的鱗片,用來調節體溫。科學家們仿照蝴蝶翅膀的結構,為人造衛星的太陽能表面設計載入了一種和蝴蝶鱗片相仿的控溫系統。

四、蒼蠅與照相機

美國斯坦福大學電腦科學系華人博士生吳義仁,與幾名研究員創制出手提「光場相機」又稱蠅眼照相機。蒼蠅的每隻小眼能獨立成像,並能迅速地分辨物體的形狀和大小。科學家模仿蒼蠅的復眼,製成了「蠅眼」照相機。

這種照相機的鏡頭由1329塊小透鏡組成。它還可以拍攝電影的特技畫面,使電影產生神奇的效果。昆蟲的復眼是由千萬個小眼組成的,由於小眼之間的相互抑制,使眼具有突出影像的邊框、增大清晰度的功能。

五、長頸鹿與宇航員

長頸鹿之所以能將血液通過長長的頸輸送到頭部,是由於長頸鹿的血壓很高。據測定,長頸鹿的血壓比人的正常血壓高出2倍。這樣高的血壓為什麼不會導致長頸鹿患腦溢血而死亡呢?這和長頸鹿身體的結構有關。長頸鹿血管周圍的肌肉非常發達,能壓縮血管,控制血流量。

科學家由此受到啟示,在訓練宇航員對,設置特殊器械,讓宇航員利用這種器械每天鍛煉,以防止宇航員血管周圍肌肉退化;在宇宙飛船升空時,科學家根據長頸鹿利用緊綳的皮膚可控制血管壓力的原理,研製了飛行服「抗荷服」。抗荷服上安有充氣裝置,隨著飛船速度的增高,抗荷服可以充入一定量的氣體。

㈣ 防彈衣是怎樣發明的

防彈衣是一種單兵防護裝具,它用於防護彈頭或彈片對人體的傷害。

古代戰爭中主內要使用矛、弓箭等容冷兵器,士兵身披盔甲可有效地保護身體。進入火器時代後,盔甲便漸遭淘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有一些國家研製和使用過鋼或合金鋼製作的胸甲和防彈衣。但由於過於沉重,步兵實際無法使用。

現代防彈衣的雛形出現於上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期間。美軍首先試驗使用尼龍這類軟質合成纖維材料製作防彈衣。但由於尼龍纖維的抗張強度所限,防彈衣重量需4-5公斤以上才能收到好的防護效果。其所帶來的負擔和悶熱感,大大降低了士兵的作戰能力。

直到上世紀70年代,終於出現了名為「凱夫拉」的防彈衣。它的重量輕,吸收彈片動能的能力是尼龍的1.6倍,是鋼的2倍。

直至今日,軍事專家們結合新的高新技術不斷努力開發各種新型防彈衣。

㈤ 防彈玻璃是誰發明的

防彈玻璃通常是透明的材料,譬如聚碳酸酯纖維熱塑性塑料(一般為力顯樹脂)。它具有普通玻璃的外觀和傳送光的行為,對小型武器的射擊提供一定的保護。
防彈玻璃通常包括聚碳酸酯纖維層夾在普通玻璃層之中。子彈容易擊穿外表的一層玻璃,但堅固的聚碳酸酯纖維層會在它可能擊穿玻璃內在的層之前停止子彈的運動。防彈玻璃通常厚達70毫米至75毫米。
歷史上,防彈玻璃曾由液體橡膠粘在一起的玻璃板料製成。這些大塊的防彈玻璃已經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做了公共的的用途,通常厚達100毫米至120毫米,而且極端重。
單向防彈玻璃
譬如一些銀行防彈車的用途促進了單向防彈玻璃的發明。這種玻璃將抵抗接踵而來的小型武器射擊玻璃的外側,卻會允許在玻璃的對側(里側)的射擊,譬如防衛者從防彈車的里側射擊,從而通過玻璃射擊在外部威脅者上。
單向防彈玻璃通常被製成二層:在外部的易碎的一層和在裡面的柔韌的一層。當一個子彈從外部射出時,子彈會先擊中易碎的一層,並打碎一個區域。這會吸收一些子彈的動能,並且在一個更大的區域傳播動能。當減慢的子彈擊中柔韌的一層時,它就被擋住了。但是,當子彈從裡面射出,它會先擊中柔韌的一層。子彈能把柔韌的一層擊穿是因為它的能量集中於一個小范圍,脆的一層在柔韌的那層向外彈時向外碎裂,而且不妨害子彈的前進。
防彈玻璃在具有玻璃的透光、透像性能的同時,還對槍彈射擊具有防護能力的玻璃。防彈玻璃的防彈原理是它能將子彈的沖擊動能轉化為玻璃的彈性勢能和碎片的表面能。防彈玻璃實際上是由透明膠合材料將多片玻璃或高強度有機板材粘接在一起製成的。一般有以下三層結構:
①承力層:該層首先承受沖擊而破裂,一般採用厚度大、強度高的玻璃,能破壞彈頭或改變彈頭形狀,使其失去繼續前進的能力。
②過渡層:一般採用有機膠合材料,粘接力強、耐光性好,能吸收部分沖擊能,改變子彈前進方向。
在夾層玻璃中夾一層非常結實而透明的化學薄膜。這不僅能有效地防止槍彈射擊,而且還具有抗浪涌沖擊、抗爆、抗震和撞擊後也不出現裂紋等性能。
③安全防護層:這一層採用高強度玻璃或高強透明有機材料,有較好的彈性和韌性,能吸收絕大部分沖擊能,並保證子彈不能穿過此層
防彈玻璃最重要的性能指標就是防彈能力。防彈能力的指標是從兩方面來衡量的,一方面是安全防護能力,另一方面是所防護槍支的殺傷能力。
根據對人體防護程度的不同,防彈玻璃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安全型,一種是生命安全型。安全型防彈玻璃在受到槍擊後,其非彈著面無飛濺物,不對人體構成任何傷害;生命安全型防彈玻璃在受到槍擊後,非彈著面有飛濺物飛濺,但子彈不能穿透玻璃,可能對人體造成二次傷害。防彈玻璃根據防不同槍種防彈能力又有不同的要求。防彈玻璃分為三大系列,第一是航空防彈玻璃,第二是車輛、船舶用防彈玻璃,第三是銀行用防彈玻璃。厚度在18mm至40mm之間。

㈥ 防彈衣是誰發明的

防彈衣是一種單兵防護裝具,它用於防護彈頭或彈片對人體的傷害。

古代戰爭中使用的主要地刀,矛,弓箭等冷兵器,士兵身披盔甲可有效地保護身體,減少冷兵器的傷害。自從出現槍,炮等火器後,這種情況就發生了改變。為防火器,需要重打30-40公斤的甲胄,這將使士兵很難完成各種戰斗任務。於是,進入火器朝代後,盔甲便漸遭淘汰。

但是,人們並未放棄對身體防護裝備的追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人們發現士兵的傷亡大部分是由炮彈,手榴彈。炸彈和地雷的彈片造成的。這期間誕生的鋼盔在實戰中證明了可有效地防護彈片對士兵頭部的傷害。在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戰中,曾有一些國家研製和使用過鋼或合金鋼製做的胸甲和防彈衣。但由於過於沉重,穿著後行動不便,步兵實際無法使用。直至本世紀40年代以前,人們所考慮的防彈衣材料一直未跳出金屬材料的圈子。

現代防彈衣的雛型出現於50年代的朝鮮戰爭期間。美軍首先試驗使用尼龍這類軟質合成纖維材料製做防彈衣。他們發現12層特製尼龍纖維布可收到一定的防彈效果。當彈丸擊中防彈衣時,縱橫交織的多層尼龍纖維象網一樣裹住彈丸,彈丸繼續運動的話就必須拉伸尼龍纖維,尼龍纖維的張力減低了彈丸的運動速度,消耗並吸收了彈丸的動能。由於彈片的動能和運動速度一般比彈丸低得多,所以尼龍防彈衣對彈片的防護作用更明顯。

在60年代的越南美陸軍將M69式尼龍防彈衣列為制式裝備。但由於尼龍纖維的抗張強度所限,尼龍防彈衣要收到好的防護效果,重量需4。5公斤以上。據有關專家的試驗和分析,穿插上這么重的防彈衣,士兵的作戰能力會降低30%以上。在潮濕炎熱的越南戰場上,美軍士兵更是難以忍受尼龍防彈衣所帶來的負擔和悶熱感,而不穿防彈衣在現代戰爭中是很危險的。大量的統計分析表明,現代戰爭中彈片是對士兵的主要威脅,它占導致傷亡原因的3/4其餘的1/4才是沖擊波,槍彈,燒灼等造成的。因此越南戰爭後,人們一直在尋找合適的防彈衣材料。直到70年代,終於出現了較為理想的防彈衣材料-「凱夫拉」。

「凱夫拉」是美國杜邦公司於60年代中期研製出的一種合成纖維,並於1972年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其全稱為「聚對苯二甲醯對苯二胺纖維」,「凱夫拉」是它的商品名。「凱夫拉」的抗張強度極高,是尼龍纖維的2倍多,它的出現使防彈衣的防護性能有了明顯提高。試驗表明,「凱夫拉」吸收彈片動能的能力是尼龍的1.6倍,是鋼的2倍。多層『凱夫拉「織物對槍彈也能收到滿意的防護效果。由於用「凱夫拉」製作防彈衣比尼龍防彈衣重量輕,防彈性能好,所以它受到了許多國家軍隊和警察的青睞。目前除了美國之外,德、法、英、以色列、義大利都研製和裝備「凱夫拉」防彈衣。

近年來的多次局部戰爭中的實例證明,「凱夫拉」防彈衣確實能為士兵提供很好的保護作用。1983年的一天,5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正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接頭巡邏,突然有人投來一枚手榴彈,由於當時美國士兵都穿著「凱夫拉」防彈衣,手榴彈在他們附近爆炸後,居然未造成死亡和重傷,只有未受防彈衣防護的上下肢受了輕傷。

據說美國陸軍器材司令部的納蒂克研究發展與工程中心,90年代又研製了一種被稱做「斯佩克特拉」的纖維,它具有比「凱夫拉」更優越的性能。用這種纖維材料製成的防彈頭盔和背心,在保持與「凱夫拉」製品同樣防護性能的條件下,其重量可減輕1/3。

㈦ 現代防彈衣是如何發明的

防彈衣是一種單兵防護裝具,它用於防護彈頭或彈片對人體的傷害。

古代戰爭中主要使回用矛、弓箭等冷兵答器,士兵身披盔甲可有效地保護身體。進入火器時代後,盔甲便漸遭淘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有一些國家研製和使用過鋼或合金鋼製作的胸甲和防彈衣。但由於過於沉重,步兵實際無法使用。

現代防彈衣的雛形出現於上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期間。美軍首先試驗使用尼龍這類軟質合成纖維材料製作防彈衣。但由於尼龍纖維的抗張強度所限,防彈衣重量需4.5公斤以上才能收到好的防護效果。其所帶來的負擔和悶熱感,大大降低了士兵的作戰能力。

直到上世紀70年代,終於出現了名為「凱夫拉」的防彈衣。它的重量輕,吸收彈片動能的能力是尼龍的1.6倍,是鋼的2倍。

直至今日,軍事專家們結合新的高新技術不斷努力開發各種新型防彈衣。

㈧ 防彈玻璃 發明的故事

20世紀初,法國一座城市接連發生多起車禍,除了直接死傷外,有相當多的乘客是被飛濺的碎玻璃刺傷的。

一位叫貝奈狄特斯的法國科學家注意讀到乘客被玻璃刺傷的新聞,使他回想起做實驗時碰到的一件事。

有一次,他在整理化學葯品時,不小心把一隻葯瓶打翻在地。奇怪的是,玻璃葯瓶竟沒有打碎,只是表面出現些裂紋。他仔細研究了原因,原來這葯瓶曾裝過三硝酸纖維素脂的溶液,溶液已揮發,在葯瓶內壁均勻地附著形成一層薄膜,正是這層薄膜使得瓶子沒有摔得玻璃四濺。

要是在車窗的玻璃里加上一層這樣的薄膜,乘客不就能免遭玻璃碎屑飛濺之苦了嗎?想到這里,貝奈狄特斯連夜試驗,成功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塊安全玻璃。這種玻璃有三層,兩邊是普通玻璃,中間一層是三硝酸纖維素脂,三層緊壓到一起成為整體。安全玻璃外觀上和普通玻璃沒什麼區別,一旦受到劇烈撞擊時,它只會碎裂而不會飛濺。

科學家在科學試驗中的發現和發明,使安全玻璃的種類不斷增多。現代許多交通工具,如火車、電車、汽車的車窗均採用鋼化玻璃製作。許多高級轎車的車窗玻璃還採用安全性能高的防彈玻璃。這種玻璃由三層構成,兩邊是普通玻璃,中間是用玻璃纖維浸漬環氧樹脂製成的防彈玻璃鋼,普通槍彈休想穿透它!

防彈玻璃通常是透明的材料,譬如聚碳酸酯纖維熱塑性塑料(一般為力顯樹脂)。它具有普通玻璃的外觀和傳送光的行為,對小型武器的射擊提供一定的保護。

防彈玻璃通常包括聚碳酸酯纖維層夾在普通玻璃層之中。子彈容易擊穿外表的一層玻璃,但堅固的聚碳酸酯纖維層會在它可能擊穿玻璃內在的層之前停止子彈的運動。防彈玻璃通常厚達70毫米至75毫米。

歷史上,防彈玻璃曾由液體橡膠粘在一起的玻璃板料製成。這些大塊的防彈玻璃已經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做了公共的的用途,通常厚達100毫米至120毫米,而且極端重。

單向防彈玻璃

譬如一些銀行防彈車的用途促進了單向防彈玻璃的發明。這種玻璃將抵抗接踵而來的小型武器射擊玻璃的外側,卻會允許在玻璃的對側(里側)的射擊,譬如防衛者從防彈車的里側射擊,從而通過玻璃射擊在外部威脅者上。

單向防彈玻璃通常被製成二層:在外部的易碎的一層和在裡面的柔韌的一層。當一個子彈從外部射出時,子彈會先擊中易碎的一層,並打碎一個區域。這會吸收一些子彈的動能,並且在一個更大的區域傳播動能。當減慢的子彈擊中柔韌的一層時,它就被擋住了。但是,當子彈從裡面射出,它會先擊中柔韌的一層。子彈能把柔韌的一層擊穿是因為它的能量集中於一個小范圍,脆的一層在柔韌的那層向外彈時向外碎裂,而且不妨害子彈的前進。

㈨ 防彈玻璃什麼時候發明的

㈩ 防彈衣何時發明

作為一種重要的個人防護裝備,防彈衣經歷了由金屬裝甲防護板向非金屬合成材料的過渡,又由單純合成材料向合成材料與金屬裝甲板、陶瓷護片等復合系統發展的過程。人體裝甲的雛形可追溯至遠古,原始民族為防止身體被傷害,曾用天然纖維編織帶作為護胸的材料。武器的發展迫使人體裝甲必須有相應的進步。早在19世紀末期,用在日本中世紀的鎧甲上的真絲也用在了美國生產的防彈衣上。1901年,威廉?麥肯雷總統被暗殺事件發生後,防彈衣引起了美國國會的矚目。盡管這種防彈衣可防住低速的手槍子彈(彈速為122米/秒),但無法防住步槍子彈。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以天然纖維織物為服裝襯里,配以鋼板製成的防彈衣。厚實的絲綢服裝也一度曾是防彈衣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真絲在戰壕中變質較快,這一缺陷加上防彈能力有限和真絲的高額成本,使真絲防彈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美國軍械部的冷落,未能普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彈片的殺傷力增加了80%,而傷員中70%因軀干受傷而死亡。各參戰國,尤其是英、美兩國開始不遺餘力地研製防彈衣。1942年10月,英軍首先研製成功了由三塊高錳鋼板組成的防彈背心。而在1943年度,美國試制和正式採用的防彈衣就有23種之多。這一時期的防彈衣以特種鋼為主要防彈材料。1945年6月,美軍研製成功鋁合金與高強尼龍組合的防彈背心,型號為M12步兵防彈衣。其中的尼龍66(學名聚醯胺66纖維)是當時發明不久的合成纖維,它的斷裂強度(gf/d:克力/旦)為5.9~9.5,初始模量(gf/d)為21~58,比重為1.14克/(厘米)3,其強度幾乎是棉纖維的二倍。朝鮮戰爭中,美陸軍裝備了由12層防彈尼龍製成的T52型全尼龍防彈衣,而海軍陸戰隊裝備的則是M1951型硬質「多隆」玻璃鋼防彈背心,其重量在2.7~3.6千克之間。以尼龍為原料的防彈衣能為士兵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但體積較大,重量也高達6千克。70年代初,一種具有超高強度、超高模量、耐高溫的合成纖維——凱夫拉(Kevlar)由美國杜邦(DuPont)公司研製成功,並很快在防彈領域得到了應用。這種高性能纖維的出現使柔軟的紡織物防彈衣性能大為提高,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防彈衣的舒適性。美軍率先使用Kevlar製作防彈衣,並研製了輕重兩種型號。新防彈衣以Kevlar纖維織物為主體材料,以防彈尼龍布作封套。其中輕型防彈衣由6層Kevlar織物構成,中號重量為3.83千克。隨著Kevlar商業化的實現,Kevlar優良的綜合性能使其很快在各國軍隊的防彈衣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Kevlar的成功以及後來的特沃綸(Twaron)、斯派克特(Spectra)的出現及其在防彈衣的應用,使以高性能紡織纖維為特徵的軟體防彈衣逐漸盛行,其應用范圍已不限於軍界,而逐漸擴展到警界和政界。然而,對於高速槍彈,尤其是步槍發射的子彈,純粹的軟體防彈衣仍是難以勝任的。為此,人們又研製出了軟硬復合式防彈衣,以纖維復合材料作為增強面板或插板,以提高整體防彈衣的防彈能力。綜上所述,近代防彈衣發展至今已出現了三代:第一代為硬體防彈衣,主要用特種鋼、鋁合金等金屬作防彈材料。這類防彈衣的特點是:服裝厚重,通常約有20千克,穿著不舒適,對人體活動限制較大,具有一定的防彈性能,但易產生二次破片。第二代防彈衣為軟體防彈衣,通常由多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製成。其重量輕,通常僅為2~3千克,且質地較為柔軟,適體性好,穿著也較為舒適,內穿時具有較好的隱蔽性,尤其適合警察及保安人員或政界要員的日常穿用。在防彈能力上,一般能防住5米以外手槍射出的子彈,不會產生二次彈片,但被子彈擊中後變形較大,可引起一定的非貫穿損傷。另外對於步槍或機槍射出的子彈,一般厚度的軟體防彈衣難以抵禦。第三代防彈衣是一種復合式的防彈衣。通常以輕質陶瓷片為外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作為內層,是目前防彈衣主要的發展方向。

閱讀全文

與防彈武器是根據什麼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