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剩餘價值價值的內涵及意義
「剩餘價值」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滅亡。那麼,「剩餘價值」概念是否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又是什麼呢?下面對這些問題試作一下探討。
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
那麼,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究竟是什麼呢?仔細考察「剩餘價值」出現的各種場合,發現其含義並不統一,至少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餘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如工人創造的價值若還不抵其工資,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比工資多,他才創造了剩餘價值。馬克思說: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故對剩餘價值的新舊兩種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區別僅在於:舊解釋是剩餘價值之特殊,無普遍適用性,僅可解釋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而新解釋則為剩餘價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適用性,可解釋一切與自用價值相對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還有第二種含義,是從價值的載體而言,是與「已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這種含義不如第一種含義常見,但在電視、報刊、書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出現。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時之前,中央電視一台的「東方時空」節目曾報道有人回收「電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組裝成一輛摩托車,言此為利用垃圾的「剩餘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顯然並非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而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把廢水的再利用稱為利用水的剩餘價值,把廢料、廢物的回收利用稱為利用物品的剩餘價值,此「剩餘價值」也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
「剩餘價值」的這兩種含義,一個是言人所創造的價值狀況,另一個則是言物品本身的價值狀況,名同而實異,但根據其出現的場合,聯繫上下文,很容易判別其所指何義。因第一種含義很常見,第二種含義較少見,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種含義為依據對剩餘價值展開論述。由此而觀其適用范圍,便可看出:剩餘價值的生產並非僅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在原始社會末期以後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會前期,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尚不能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時候處於忍飢挨餓的境地,故難以創造剩餘價值。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創造的價值除滿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餘,故能生產少量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產生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最明顯的便是戰爭得勝者不再將戰俘殺掉,而是將其用作奴隸為自己生產剩餘價值。封建社會,剩餘價值的生產廣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國家收的各種捐稅,皆來源於農民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的生產,眾所周知,其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資本主義企業的利潤及國家的財政收人皆來源於工人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上文已有論述,廣泛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而且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更加離不開剩餘價值的生產,因那時會出現更多的職業種類,社會分工將更加細密,更多的人將離開物質生產部門而從事文教、衛生、公共服務等工作,如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不能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那麼許多社會必須的非物質生產性的工作將無法開展,整個社會機器將停止運轉。
綜上所述,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剩餘價值」概念的准確解釋,便可使這一概念的理論價值大大提高,不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適用於其他社會,不僅可解釋、解決經濟問題,而且可解釋、解決人生、社會等一系列問題,而使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學說更加完善,大大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
⑵ 剩餘價值是在必要勞動時間里創造出來的
剩餘價值是在必要勞動時間里創造出來的。 (×)
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所創回造的並被資本家無答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剩餘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
恩格斯指出:「資本家所僱傭的每一工人都在做兩種勞動。他的工作時間一部分用來償還資本家所預付給他的工資,這一部分勞動,馬克思稱為必要勞動。但在此之後,他必須繼續工作,而在這段時間內,他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
⑶ 創造出的新價值是剩餘價值嗎
答案:d、剩餘價值和勞動力價值之和
解析: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內,不僅能創造容自身價值,而且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部分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就是剩餘價值.剩餘價值和勞動力價值統稱為新價值,故選擇D.
商品的價值則包括不變資本的價值、可變資本的價值和剩餘價值.所以,答案B錯誤的.
(不變資本的價值叫做舊價值,即生產資料價值;可變資本的價值是指勞動力價值,它與剩餘價值之和叫做新價值.)
⑷ 如何理解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資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麼
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這一觀點是馬列經典作者提出的觀點。它的意思是說,資本是投入生產經營領域或資本運作領域,能夠從勞動者身上榨取剩餘價值的價值。這種價值的外在形式可以是資金和非貨幣資產。
資本的一般性是價值增值、無限循環運動和周轉 ,資本的特殊性是資本家所特別佔有的。其本質是榨取剩餘價值。
資本的特殊性正是體現在它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資本的一般性是指資本它本身也是價值,具有一般價值的基本屬性。
「資本一般是每一種資本作為資本所共有的規定。」 這種資本所共有的規定,即是每一種資本或任何一種資本都具有帶來剩餘價值的功能。任何社會生產都必然存在剩餘勞動,沒有了剩餘勞動,社會就不會繼續存在和發展。馬克思認為: 「一般剩餘勞動,作為超過一定的需要量的勞動,必須始終存在。」因此,資本具有兩重性質,即特殊性與一般性。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實質依然是剝削制度,價值的唯一源泉是勞動,剩餘價值就是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而資本家要想獲得剩餘價值就必須先投入資本購買勞動力,從表面上看就像是資本帶來了剩餘價值。其實剩餘價值產生的道理很簡單,資本家用較少的資本購買了勞動力,讓勞動力提供超過資本家投入資本的價值,這樣就能產生出剩餘價值,也就是最簡單的產出大於投入。表象上說是資本帶來了剩餘價值,實際上是勞動創造了包括剩餘價值的價值。
⑸ 創造剩餘價值的價值是什麼資本
產業循環採取的三種職能形式是: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貨幣資本履行的職能是購買,為剩餘價值的生產創造前提;商品資本履行的職能是銷售,實現剩餘價值;生產資本履行的職能是直接生產剩餘價值。
所以創造聲譽價值的資本是生產資本
⑹ 何謂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剩餘價抄值」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滅亡。
剩餘價值是怎樣產生出來的?
答:①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②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工人在資本家監督下勞動,他的勞動屬於資本家;勞動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
③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生產M.勞動者以其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並轉移舊價值到新產品中,同時,他的抽象勞動則凝結到產品中形成了新價值。所以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
④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製造的超過勞動力價值而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價值部分,體現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
⑺ 剩餘價值的定義什麼
「剩餘價值」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滅亡。那麼,「剩餘價值」概念是否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又是什麼呢?下面對這些問題試作一下探討。
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
那麼,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究竟是什麼呢?仔細考察「剩餘價值」出現的各種場合,發現其含義並不統一,至少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餘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如工人創造的價值若還不抵其工資,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比工資多,他才創造了剩餘價值。馬克思說: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故對剩餘價值的新舊兩種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區別僅在於:舊解釋是剩餘價值之特殊,無普遍適用性,僅可解釋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而新解釋則為剩餘價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適用性,可解釋一切與自用價值相對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還有第二種含義,是從價值的載體而言,是與「已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這種含義不如第一種含義常見,但在電視、報刊、書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出現。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時之前,中央電視一台的「東方時空」節目曾報道有人回收「電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組裝成一輛摩托車,言此為利用垃圾的「剩餘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顯然並非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而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把廢水的再利用稱為利用水的剩餘價值,把廢料、廢物的回收利用稱為利用物品的剩餘價值,此「剩餘價值」也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
「剩餘價值」的這兩種含義,一個是言人所創造的價值狀況,另一個則是言物品本身的價值狀況,名同而實異,但根據其出現的場合,聯繫上下文,很容易判別其所指何義。因第一種含義很常見,第二種含義較少見,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種含義為依據對剩餘價值展開論述。由此而觀其適用范圍,便可看出:剩餘價值的生產並非僅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在原始社會末期以後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會前期,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尚不能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時候處於忍飢挨餓的境地,故難以創造剩餘價值。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創造的價值除滿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餘,故能生產少量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產生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最明顯的便是戰爭得勝者不再將戰俘殺掉,而是將其用作奴隸為自己生產剩餘價值。封建社會,剩餘價值的生產廣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國家收的各種捐稅,皆來源於農民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的生產,眾所周知,其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資本主義企業的利潤及國家的財政收人皆來源於工人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上文已有論述,廣泛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而且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更加離不開剩餘價值的生產,因那時會出現更多的職業種類,社會分工將更加細密,更多的人將離開物質生產部門而從事文教、衛生、公共服務等工作,如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不能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那麼許多社會必須的非物質生產性的工作將無法開展,整個社會機器將停止運轉。
綜上所述,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剩餘價值」概念的准確解釋,便可使這一概念的理論價值大大提高,不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適用於其他社會,不僅可解釋、解決經濟問題,而且可解釋、解決人生、社會等一系列問題,而使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學說更加完善,大大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