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

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

發布時間:2021-12-01 10:21:10

1.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外國是怎麼造紙的

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一般是用竹簡記錄文字,而外國一般使用羊皮紙、貝葉以及莎草紙等載體記錄文字。造紙術作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這不僅僅為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文化財富,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其實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的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紙”的先驅,蔡倫只是對以往的技術進行了改善,從而發明了造紙術。

03、古埃及的莎草紙

很明顯,莎草紙就是對莎草進行簡單加工製作而成。因為莎草紙的成本很低,所以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技術並流行於歐洲。但是隨著中國的造紙術不斷流傳,各國人民漸漸地不再使用莎草紙。

2. 造紙術最早是起源於什麼時候

1957年,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古紙,世稱灞橋紙。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發明的紙。經鑒定,該紙是以大麻和少量薴麻的纖維為原料製成的。製作技術較原始,質地粗糙,還不便於書寫。

3. 中國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 寫作:

答案:1800

4. 造紙術的發展歷程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現代工廠

造紙的木材鋸成合適的呎吋後即進行去皮的工序,將原木放入大型滾筒內,滾筒轉動時原木互相磨擦而去除樹皮,脫落的樹皮會用作鍋爐的燃料,去皮後的原木會被切割成1.5到2吋,厚度0.25吋的方形木片,軟木(Softwood)片及硬木(hardwood)片因物理特性不同而需分開處理。

木材由細小的細胞膜質纖維(cellulose fibers)以稱為木質素(lignin)的膠狀物質黏合組成,製造紙漿時利用化學物蒸煮木片分解木質素從而而將纖維分離。將木片放入稱為蒸煮器(digesters)的巨大容器內,其功能類似廚房用的壓力鍋(pressure cooker),木片及化學物在加壓下蒸煮1.5到4小時直至成為濕軟如燕麥片的混合物,分離後的纖維可懸浮於水上。混合物經清洗以去除剩餘的化學物和分解的木質素及漂白至合適的白度(whiteness)。從這里紙漿要通過一系列精煉機(refiners),將紙漿內的纖維壁上線狀元素松閞令表層粗糙,纖維互相纏著成為張狀。接著加上染料(dyes)及其他添加劑使成品的紙張擁有所需的特性。

紙漿以二十份水對一份纖維的比例加水,通過造紙機的成形布或網(forming fabric or wire),紙漿的纖維互相交織而形成紙張及除去大部分水份。以每分鍾3,000呎的高速前進,紙張再通過一系列的吸水布及蒸汽加熱稱為烘乾機(dryers)的滾軸,清除紙張內留存的水份。紙張再經一個塗布工序在紙張兩面添加澱粉溶液,澱粉使紙張表面平滑及將來用於印刷時油墨不會化開,由於塗布過程帶來水份,紙張需重復先前的烘乾程序。烘乾後的紙張再通過沉重而光滑的滾軸進行磨光令表面更加光滑,紙張在後方收集捲成大紙卷,再分割成合適闊度的小紙卷,部分原卷包裝出貨,而部分再加工切成合適呎吋的平張才包裝出貨。

造紙的基本流程 流程介紹:

水力碎漿機:漿板在水力碎漿機內受到撕裂和相互摩擦作用,從而實現紙漿碎解的目的。

打漿: 打漿使纖維產生變形、潤脹、壓潰切斷和細纖維化等作用。通過打漿,可以改變纖維的形態,使紙漿獲得某些特性(如機械強度、物理性能),以保證抄成的紙和紙板能取得預期的質量要求。 凈化: 凈化的目的在於去除紙料中相對大的雜質,如金屬屑、煤渣等。凈化設備的原理是利用密度差來選分雜質。常用設備:錐形除渣機。

篩選: 目的在於去除紙料中相對密度小而體積大的雜質,如漿團、纖維束、草屑等。

常用設備:壓力篩。

流漿箱: 流漿箱是現代紙機的關鍵部位。其結構和性能對紙頁的形成和紙張的質量具有決定形作用。

其主要任務:

能有效的分散纖維。高湍動流漿箱能產生高強度微湍動,可有效的分散纖維,防止纖維沉澱和在絮聚,可有效的提高紙頁的強度。

沿紙機橫向均勻的分布紙料。(決定紙幅的橫向定量分布)

噴漿穩定,確保漿速與網速相協調。(決定紙幅的縱向定量分布)

網部:紙漿在網部脫水成形。上網紙漿濃度 為0.1~1.2%,出伏輥時紙頁干度度為15~25%,成形紙干度為90~95%。由此可見,網部脫水量占總脫水量的90%以上。

壓榨部: 利用機械壓榨作用進一步脫水提高紙幅干度。同時增加紙的緊度及紙的強度,改善紙的表面性質(如平滑度)。機械壓榨脫水在經濟上是比較合算的。紙機壓榨部多提高1%干度。烘缸部蒸汽消耗量減少5%。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壓榨部應盡可能低脫掉水分。採用新式復合壓榨,濕紙頁出壓榨部的干度可達48~50%。

烘幹部的作用:

1. 繼壓榨部後脫出濕紙的水分,使成紙干度提高到92~95%。

2. 提高紙的強度。

3. 增加紙的平滑度。

4. 完成紙的施膠。

壓光: 壓光機用以提高紙的平滑度、光澤度和厚度均勻性。

取卷: 將出壓光機的紙在線捲成捲筒。

復卷: 卷紙機上捲成的捲筒兩邊不齊,而且紙幅太寬,必須縱切復捲成捲筒紙或橫切成平板紙。

包裝: 用定量不小於120g/平方米的包裝紙卷到捲筒紙上,形成外包裝。

5. 中國何時發明了造紙術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是《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因此,後來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據以尊東漢時代的蔡倫是紙的發明者,把他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份。
但自從1933年,已故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淖爾地區發現了一片西漢中葉古紙後,對造紙術的發明問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1957年5月8日,在陝西省西安市郊灞橋磚瓦廠工地古墓中又發現了成疊的古紙殘片88片。這成疊古紙墊在三面銅鏡下面,墊得很厚,雖然已成碎片,但邊沒有完全腐爛。這一發現,更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經考古學家考證,認為這一墓葬不會晚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因此灞橋紙的年代也可大致確定在公元前118年以前。這個時間比蔡倫造紙的年代要早200多年。另外,1973年至1974年,在甘肅漢居延遺址又發掘出兩張西漢後期的麻紙。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6月至9月,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在天水馬灘西漢墓內發掘了一張地質地圖,此紙長5.5厘米,寬2.6厘米。這個最新發現的西漢紙質地圖是目前所街道的最早的紙張實物。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古代在西漢初期就發明了可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 具體是誰,已經無從考證了。

6. 中國的造紙術在哪一年

造紙術介紹造抄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後,紙張便以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後又傳布到世界各地。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編輯摘要

7.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了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由蔡倫改進。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

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

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7)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擴展閱讀:

四大發明:

1、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

前身是司南。

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

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

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Compass)的國家。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

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

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

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

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

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

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

2、一種黑色或棕色的炸葯,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機械混合而成,最初均製成粉末狀,以後一般製成大小不同的顆粒狀,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採用無煙火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軍用發射葯。

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

早期的印刷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木版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刻版印刷術」(亦稱「雕版印刷術」)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後來出現的拓印碑石等。

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之後,逐漸發明了刻版印刷技術。

根據歷史學家鄧廣銘考證,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開始普遍使用。

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物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製的《金剛經》(它全鄭長4877毫米,高244毫米,由七張粘連起來而成一卷。

卷首有釋迦說法圖,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題記。

原藏於甘肅敦煌千佛洞,1899年發現。

1907年為英國人斯坦因盜去,現存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它與造紙術一樣對知識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響。

另外,印刷術的發展與早期的印章無直接關系,古代印章在古埃及、古希臘、兩河流域都有使用。

美國考古學家在中亞土庫曼安納烏曾於2000年10月發掘出距今4300年的中亞印章,其文字仍有待考。

8. 中國的造紙術

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羅河的紙草來記述歷史;在古代的歐洲,人們還長時間地利用動物的皮比如羊皮來書寫文字;而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紙被發明出來了。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後,紙張便以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後又傳布到世界各地。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閱讀全文

與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