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回族的產生帶來了什麼影響
在祖國多民族大家庭中,回族是一個人口較多,大分散小聚居,生活在全國各地的民族,共有860.1 萬多人。寧夏回族自治區有回族152.5萬多人,是全國人口最集中的一個回族聚居區。
在祖國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回族人民在各廠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元代,在地多人少的邊疆地區,特別是西北、雲南等地,回族人民和當地各族人民一起,披荊斬棘,在荒蕪不毛之地開墾出大量耕地,興修了不少農田水利設施。回族政治家賽典赤·瞻思丁在雲南當政期間,領導回族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興建了昆明地區的水利灌溉系統工程:修築了松華壩水庫,開鑿了盤龍江、金汁河等6條人工河流,開水岔河12條,造地河72條,既可泄洪,又可灌溉;同時,用了三年時間對滇池及其下游水系進行了綜合治理。這些工程至今仍發渾著巨大的作用。明代,寧夏回族和漢族人民共同開鑿了大清渠、惠洪渠、七星渠、昌潤渠等,多次整修了古老的秦渠、漢渠、唐俠渠,把寧夏平原建成了"塞上江南"。
回族素以手工業技術聞名於世。元代回回工匠製造的"回回炮","聲如雷霆",威力無比,在中國兵器史上有獨特地位。回族的紡織物,多被視為珍品。明代,回族精湛的制葯、制香、製革、制瓷技藝馳名中外;回族製造的青瓷被稱謄為"回青",以精緻高雅著稱。清代,回族的采礦冶金業具有相當大的規模,采冶技術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
回族尤其善於經商,珠寶、金銀、玉石是回族的傳統經營項目,所以有,"識寶回回"之說。中華民族的一系列重大發明,如造紙術、指南針、火葯等,經過回族商人傳播到歐洲及世界各地;阿拉伯及歐洲的醫葯、天文學、數學、建築學、工程技術等也通過回族商人引進中國,極大地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回族人民具有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光榮革命傳統。歷史上,回族人民曾多次參加反帝反封建斗爭。如元末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明末的農民大起義。在太平天國革命期間,雲南和西北回民聯合當地各族人民發動的反清大起義和雲南杜文秀領導的回民起義。1855年,新疆塔城回族礦工聯合當地各族人民,掀起了反抗沙俄貿易官員的斗爭,趕走了侵略者。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回族將領左寶貴率部援朝抗日,堅守平壤城,激戰四晝夜,最後英勇殉職。五四運動中,一批回族愛國志士投入運動,馬駿、郭隆真、劉清揚等成為運動的領導成員,並和周恩來等發起組織了早期馬克思主義團體"覺悟社",後來他們都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優秀黨員和領導人。在紅軍長征途中,不少回民踴躍參加紅軍,並在陝甘寧地區建立了回民騎兵師和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自治政府。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回民建立了數十支抗日武裝,其中以冀中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抗日英雄)、渤海回民支隊和陝甘寧回民騎兵團影響最大。解放戰爭時期,這些回民部隊被編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歷史上,回族出現了許多傑出人物,對中華民族的各項偉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元代天文學家札馬魯丁編制了《萬年歷》,並在北京首次建立了觀象台,發明製造了渾天儀、地球儀和觀象儀等七種天文儀器,在中國天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回回人亦黑迭爾丁是元代著名的建築學家,他是元大都(今北京)宮殿和整個城市的規劃設計者和建設領導者,為以後北京故宮及整個北京的城市建築發展奠定了基礎。元代的回回人薩都刺是著名詩人、詞人,其作品氣勢奔放,細膩俊逸,為歷代所贊譽傳頌。回回人馬九皋也是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多種散曲、小令為後代重視。回回人贍思是元代的著名學者,精通水利、天文、地理、算學等,著述豐富,涉及面廣,多已失傳,僅存的《河防通議》是治理黃河的重要文獻。回回人高克恭與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頃齊名,存世的有《煙山圖》、《墨竹坡石》等數十幅作品,被視為稀世珍寶。前面提到的賽典赤·瞻思丁是元代著名政治家,出任陝西、四川、雲南平章政事(是全省的最高軍政長官)時,政績顯著,為祖國的統一、發展做出了貢獻。明代的回族學者李贄是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他的《李氏藏書、等八種著作,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偉大的回族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在近30年時間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先後訪問30多個國家,開辟了多條國際航線,促進了國際經濟文化的交流,這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創舉。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回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回族除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尊奉《古學經》、聖訓,履行五大功課等以外,還有些特殊的風俗習慣。從飲食上說,回族人以米、面為主食,副食為牛、羊、雞、魚和各類蔬菜,不吃馬、驢、騾、狗肉,不吃動物的血液和自死動物及兇猛禽獸的肉,尤其禁食豬肉。
回族的男性普遍戴白色的無檐小圓帽,俗稱。"小白帽",它是回族男性的裝飾和標志;回族婦女一般都戴披肩蓋頭,只有臉部外露,老年人用白色蓋頭,中年人用青色,姑娘用綠色。回族特別講究飲食衛生,特別愛清潔,每天都要洗滌和沐浴,並且只用流水沖洗,不用臉盆和"回頭水"洗滌。
❷ 回族的創始人是誰
「回回」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指的是「回鶻」,即維吾爾族。元代的漢文史書中,便把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西亞、中亞的各族穆斯林均統稱為「回回」。這時「回回」的涵義是西亞、中亞和新疆的穆斯林了。歷史上,蒙古文史料中的Sartqul一詞,常用來指中亞一帶的穆斯林商人,即指「回回」。明代《回回館雜字》(漢語、波斯語分類詞彙),《高昌館雜字》(漢語維吾爾語分類詞彙)中,「回回」一詞都被寫作musulman(穆斯林)。迄今,在不同的地區,各民族語中對回族還有各自不同的稱呼。如藏族稱回族為kace,據說是因西藏的回族中有一部分來自克什米爾而得名。在有的蒙古族地區,蒙古族把回族稱作為Hotun,據說那裡的部分回族來自新疆和田(Hotan),Hotan在蒙古口語中因母音和諧的關系讀成Hotun了。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把回族稱作 Tung'gan-Tung'gen,有人解釋為由於新疆的回族來自潼關或「東甘」(甘肅東部)而得名,有的解釋為Tung'gan來自turupqalgan(留住下來的)。四川涼山的彝族多稱回族為Maja(馬家),因回族中馬姓多而得名。 雲南佤、 傣等少數民族稱回族為 Basi, Basi 來自parsi、Farsi(波斯),是因為雲南回族中有一部分來自波斯。各民族對回族的不同稱呼,多少也反映出了回族的族源、職業及遷徙等情況。
寧夏回族歷史淵源流長,最早可上溯唐末。「絲綢之路」從西漢初辟始,就一直是連接歐亞陸路交往的交通大動脈,寧夏正處在這條商路的必經地區。唐代盛世使絲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活躍,而當時同樣強大且與唐接壤的大食國民、包括當地波斯人及已經改信伊斯蘭的中亞各族穆斯林,在這支異常活躍的絲路商業大軍中占很大的比重。他們從西域經河西走廊,入涼州(今甘肅武威)、景泰,之後過黃河到靖遠,越干鹽池、西安州到今海原縣城,穿莧麻河到黑城、三營固原城,而後過開城、瓦亭、三關口出寧夏境,又經甘肅東部進入陝西,最後到達唐京長安。其中也有部分人在寧境長期逗留,成為這里最先的一批回族先民。
元朝是西域回回人大量進入中國的時期,也是寧夏有大量回回進入的發軔期。1227年蒙古軍滅夏,簽發大批「回回軍」進駐其地,屯墾牧養,以資守御。
明代對回族所採取的懷柔政策,使回回民族族體穩定發展,人口迅速繁衍。明初,不斷有大批「西域回回」歸附,被安插到靈州及固原等州縣,在原有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比較大的回族聚居點。到明代中後期,史書中已有了回族族體的正式記載。
❸ 回族的形成說明了什麼
我國歷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是各民族的總稱。從歷史上看,每一個民族,都各有其形成、發展、演變、融台以至消亡的過程,情況是錯綜復雜、很難一概而論的。就回族這個民族而言,我認為,它的興起,它的形成,它作為一個民族出現於中國社會,主要是由於伊斯蘭教的傳播,由於穆斯林的大量涌現和繁衍。換句話說,就是伊斯蘭教對我國回族的形成,占據主要的、決定性的因素。
從發展歷程考察 是先有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群,與漢族及其他民族雜居共處,通用漢語後,遂漸形成回回民族 十三世紀初葉開始,來自西域各國被稱為「回回人」的穆斯林,無論從數量、能量和社會影響上看,都是一種不可低估的崛起的勢力。這種情況,為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到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達,蒙古貴族集團征服了蔥嶺以西、黑海以東的穆斯林聚居區的各民族。一批批中亞細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被遷徙到東方來。他們包括各個階層、各種身分的人:有大量被簽發的軍士、工匠,被俘虜的夫役婦孺,有被邀請的上層貴族,有應聘的科技人員,也有自願東來搞貿易的商賈。其人數之多,遠超過唐、宋以來人華穆斯林人數的總和。動輒便以萬千計,如 1220年撒馬兒罕之役中,成吉思汗便虜取工匠和供軍役的人各三萬多人,即便是上層人物來華,如著名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1211一1279)一家東來時,也率千餘騎。中統年間(1260—1263),光是首都的回回就達2953戶。 這些回回人當時被列為「色目人」中的一種,按元皇朝統治者劃分的等級,他們的政治地位雖比蒙古人低,卻比一般漢人高。他們中的軍士被編人「探馬赤軍」,「上馬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牧善」;有的逐漸從屯戍轉為農墾,並形成回回人聚居的許多村寨、據點。回回工匠被編人官局製作各種絲織品、工藝品;軍匠則被徵集製造火炮等武器;仍然有相當數量的回回商人從事海上貿易。此外,科學技術人員在天文、歷算、醫葯各方面也都被組織到有關機構中任職並發揮作用。回回中的中層、上層人物,被大量任命為各級地方政權的達魯花赤,以至中央機構要職,據粗略統計,僅在中央擔任丞相、平章政事等要職者就有三十二人。在京師,為培養掌握回回語文的翻譯人員,還專門設置了回回國子學。表明元代回回人不僅在經濟上、政治上,而且也在學術文化上都有了立足的基礎和生存的條件,這是形成民族共同體的必要前提。 從分布地區看,回回人足跡遍及全國。在寧夏、甘肅、新疆、陝西等都有回回農墾區;在河南、山東,多有回回屯田;在雲南,興修水利、灌溉良田,回回是主力軍。文獻資料中有不少記載,如:「令回回皆以中原為家,江南尤多」(周密:《癸辛雜識續集》);又如「元時回回遍中國」(《明史》卷332《西城傳》);並認為西域回回人「擅水陸利,天下名城巨邑,必居其要津,專其膏腴」(許有壬:《西域使者哈只哈心傳》)等等,都說明元代回回遠非唐、宋時代可比,他們不再是只局限於沿海城鎮從事貿易活動的客商或外僑,而是深入各地,遍布城鄉,兵、農、工、商、仕各行各業應有盡有的社會力量,是色目人中有其顯著特色的一個主要品種。 這些人,盡管一開始社會地位就有高低貴賤之分,職業身份有文武粗細之別,成就影響有深淺遠近之升,東遷緣起亦有寵辱甘苦之差,不可一概而論。但卻有一個內在的共同點:伊斯蘭教徒。他們中也可能包括少數宗教職業者,但絕大部分都並不擔負傳教的使命。強烈、深厚的宗教意識、情感使他們中的大多數始終保持著虔誠的信仰。在他們聚居的城鎮鄉村,為舉行宗教儀式和便於社會聯系,他們紛紛興建清真寺。在風俗、習慣、飲食禁忌各方面,他們都具有源於教律規定的特色。在元代,一般通稱他們為回回人,誰也不能否認,正是以這些誠篤的穆斯林為主體,傳宗接代,子孫繁衍,不斷壯大、發展而形成後來的回族。
❹ 回族的起源是什麼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學術界一般認為回族大致形成於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備時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終形成的時期。各地回族還以不同的形式參加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為回族人民的徹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回族的先祖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時期來到中國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他們往往集中住在稱為「番坊」的居住區內,接受當地政府的管理,同時享有一定的自治權。番坊居民眾多,史載唐末僅在廣州一地就多達十餘萬。
回族的禁忌:
1、在飲食方面,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兇猛禽獸,自死的牲畜、動物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煙、喝酒等。豬是回族群眾最為敏感的一個問題,也是回族風俗習慣中最主要的問題之一。長期以來,無論遇到什麼壓力和阻力,始終未改變回族禁養豬,禁食豬肉的習慣。
2、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等。
3、在社會行為等方面,禁止放高利貸,玩賭等。
❺ 回族的祖先是哪些民族組成的
波斯,阿拉伯,漢族,蒙古族,維吾爾
❻ 回族的民族起源是什麼
1.回族的起源與形成。回族的族源比較復雜。就構成的成份來看主要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亞人。
就遷入我國的時間來看主要有兩個時期:早期的是從唐初至宋末的五六百年間,從海上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商,最後留居在廣州、泉州、楊州等地的阿拉伯人。後期的,也是最主要的是十三世紀中葉被蒙古族先後征服的蔥嶺以西、黑海以東中亞和西亞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除阿拉伯人、波斯人外,還有其他一些民族。
這些征服的民族,由於各種原因隨蒙古軍從陸上經過新疆來到中國。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被蒙古族征調過來的「西域親軍」中的「回回軍」。
這些在不同時期、經不同線路到中國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經過與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特別是與漢族一百多年的溶合演變,到明代時終於形成了一個獨立民族,因「回回軍」而得名回族。
2.回族地理分布的歷史演變。回族目前的分布除主要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外,還有甘肅臨夏、新疆昌吉兩個回族自治州和甘肅張家川,青海化隆、門源、大通、民和,新疆焉耆,河北大廠、孟村等八個回族自治縣,貴州威寧、雲南巍山和尋甸等3個回族彝族自治縣。
此外在河南、 山東、安徽、湖北等省還有以民族鄉和與漢族雜居等形式的零星分布。
總之大分散、小集中,是回族最基本的分布特點。分散范圍之廣,分布地區之多,都是其他民族所不能相比的。回族這種分布局面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的。
其一,是本族先民遷入的時間和路線不相同。從海上來的分布在東南沿海各主要城市,從陸路來的主要在西北及內地一些城市。
其二,是本族先民的職業成份復雜,遷入中國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亞人,包括軍士、工匠、商人學者、貴族、掌教和普通的老百姓。由於職業和生活的需要,對於居住地的環境要求也就不同,因而開始就分散在許多地方,奠定了大分散的分布特點。例如,軍士主要駐防在河西走廊與寧夏、河南、山東、河北及雲南等地。
後來這些分駐各地的軍士,除了小部分過著兵農合一的生活,被稱為「屯戍」人戶外,大部分隨地入社,成了普通農民,他們或聚居,或雜居。商人、工匠等又多分居在各個城市和交通要道上。貴族和學者多住在各級政治中心城市。
其三,是宗教信仰的凝聚作用。回族雖然從一開始就居住分散但卻沒有被同化或融合,反而始終保持一個獨立民族的特點,使大分散中的小集中能夠存在下來,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伊斯蘭教的信仰成為回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質的一個基本條件。
分居各地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建築清真寺院,並圍寺而居,在多民族的環境中,自成格局,儼然是一個個小的阿拉伯世界。
其四,是特殊的社會政治地位。由於隨蒙古軍東來的許多回回人對元朝的開國及其軍事、政治、經濟都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回回中的上層人物直接參與了元朝的政事,被朝廷作為「色目人」,給予高於漢人一等的社會地位,享受特殊待遇。
這也成了促成回族民族自我意識形成的一個因素,使得回族不管在什麼地方都能保持著本民族的獨立性。
❼ 回族是怎樣形成的
回族的由來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也有稱作「回民」的。「回回」這一名稱的由來與回族的族源是兩回事。
「回回」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指的是「回鶻」,即維吾爾族。元代的漢文史書中,便把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西亞、中亞的各族穆斯林均統稱為「回回」。這時「回回」的涵義是西亞、中亞和新疆的穆斯林了。歷史上,蒙古文史料中的Sartqul一詞,常用來指中亞一帶的穆斯林商人,即指「回回」。明代《回回館雜字》(漢語、波斯語分類詞彙),《高昌館雜字》(漢語維吾爾語分類詞彙)中,「回回」一詞都被寫作musulman(穆斯林)。迄今,在不同的地區,各民族語中對回族還有各自不同的稱呼。如藏族稱回族為kace,據說是因西藏的回族中有一部分來自克什米爾而得名。在有的蒙古族地區,蒙古族把回族稱作為Hotun,據說那裡的部分回族來自新疆和田(Hotan),Hotan在蒙古口語中因母音和諧的關系讀成Hotun了。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把回族稱作 Tung'gan-Tung'gen,有人解釋為由於新疆的回族來自潼關或「東甘」(甘肅東部)而得名,有的解釋為Tung'gan來自turupqalgan(留住下來的)。四川涼山的彝族多稱回族為Maja(馬家),因回族中馬姓多而得名。 雲南佤、 傣等少數民族稱回族為 Basi, Basi 來自parsi、Farsi(波斯),是因為雲南回族中有一部分來自波斯。各民族對回族的不同稱呼,多少也反映出了回族的族源、職業及遷徙等情況。
寧夏回族歷史淵源流長,最早可上溯唐末。「絲綢之路」從西漢初辟始,就一直是連接歐亞陸路交往的交通大動脈,寧夏正處在這條商路的必經地區。唐代盛世使絲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活躍,而當時同樣強大且與唐接壤的大食國民、包括當地波斯人及已經改信伊斯蘭的中亞各族穆斯林,在這支異常活躍的絲路商業大軍中占很大的比重。他們從西域經河西走廊,入涼州(今甘肅武威)、景泰,之後過黃河到靖遠,越干鹽池、西安州到今海原縣城,穿莧麻河到黑城、三營固原城,而後過開城、瓦亭、三關口出寧夏境,又經甘肅東部進入陝西,最後到達唐京長安。其中也有部分人在寧境長期逗留,成為這里最先的一批回族先民。
元朝是西域回回人大量進入中國的時期,也是寧夏有大量回回進入的發軔期。1227年蒙古軍滅夏,簽發大批「回回軍」進駐其地,屯墾牧養,以資守御。
明代對回族所採取的懷柔政策,使回回民族族體穩定發展,人口迅速繁衍。明初,不斷有大批「西域回回」歸附,被安插到靈州及固原等州縣,在原有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比較大的回族聚居點。到明代中後期,史書中已有了回族族體的正式記載。
❽ 回族的祖先到底是什麼
回族是以中東阿拉伯、波斯族系為祖先。
回族源於唐宋時期的西北「回紇」、「回鶻」、「大食」諸郡。元世祖忽必烈攻滅大理國後,任命回回人賽典赤為行省長官,以後才大量遷入。
由於長期與漢族及其他民族雜居,衣著打扮與當地民族基本一致,如迪慶的回族,酷似藏胞;西雙版納的回族婦女,穿窄袖緊身上衣,下著統裙,猶如傣家女;白族地區的回族著白裝;漢族地區的回族著漢裝。
遇有紅白喜事或節日,男子喜戴小白帽,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講究衛生,不吃豬肉。
(8)回族的創造了什麼擴展閱讀
回族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981.68萬人(2000年,不包括台灣省),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其主要聚居區,全區擁有回族人口186.25萬,佔全國回族總人口的18.9%。
回族人口在20萬以上的地區還有: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安徽、山東、河南、雲南、甘肅和新疆等。以東、中、西三大地區來看,回族人口在西部地區最多,占其總數的60.75%。其次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最少。
回族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區,南方分布的回族人口較少。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在56個民族中,回族按省區市顯示出的人口分布離散度僅次於漢族和高山族,位居第三,這表明回族是我國分布最廣的民族之一。
❾ 回族是怎麼誕生的(古代的什麼民族轉化過來的)
回族是由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遷徙至我國繁衍生息轉化而形成的民族。回族的誕生過程: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根據現有史料,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陸續由海路來華,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及長安等城市定居。
他們建築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禮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並建立公共墓地。他們被稱為蕃客或土生蕃客,被視為回回民族的先民。宋代東來的猶太人,由於宗教上的親近關系,後來也成為回族一部分。
13世紀初葉,蒙古軍隊西征期間,一批批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斷被簽發到中國來。他們主要以駐軍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學者、官吏、掌教等不同的身份,散布在全國各地,成為形成回族的主體人群。
元、明以來,不少蒙古貴族及其士卒因接受伊斯蘭教信仰而逐漸同化於回回之中。另外,由於通婚和政治等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原因,回回中不斷吸收了一些漢族的成分。
明代仍有大量的人群融入回族。如原籍為阿拉伯、波斯、西域突厥諸種和東南亞的「歸附回回」,還有僑居的「寄住回回」,他們往往以「貢使」形式進入中國,使團成員多達數百,貢事完畢,有的返歸本國,有的則僑居或定居中國。
(9)回族的創造了什麼擴展閱讀
回族人口的分布特徵為:
1、回族「大分散,小聚居」格局集中表現在回族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和民族鄉的分布上。
2、回族自治地方一共有14個,其中,1個自治區,2個自治州、11個回族自治縣(包括聯合);其中1個自治區、2個自治州和6個自治縣(回族自治縣共11個,包括聯合)均在西北。
3、全國有回族鄉140個,西北地區只有37個,西南地區有28個,華北地區有27個,華東地區有12個,東北地區有5個,中南地區有31個。
4、在183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大約有97個城市的主要少數民族是回族,尤其是東中部城市,回族占的比例更高。
4、在全國還有4個城市的行政建制上專設回族區,分別是洛陽市的瀍河回族區、鄭州市的管城回族區、開封市的順河回族區、呼和浩特市的回民區。
❿ 回族是怎樣形成的,前身是什麼
是一群 信仰伊斯蘭的民族 由於長期地民族大融合 分散在全國各地 解放前 都叫 他們"回回" 回回 從來沒有建立過自己的國家 命運比較悲慘 也從來沒受到過尊重
解放後 民族政策一出台 選來選去 把 寧夏 定為 回族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