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魯迅與郭沫若到底有何恩怨糾葛
魯迅與郭沫若同是近代以來的文學大家,然而二人之間卻少有平靜的時刻。二人之間的恩怨糾葛,唇槍舌劍一直沒有停息過,郭沫若甚至曾大罵魯迅是封建餘孽。
究竟二人之間有何恩怨糾葛?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作為文壇後輩,想要嶄露頭角拿前人開刀、拿老前輩做文章是很常見的事情。但郭沫若這三口鍋太沉重了點,二來他找的對象是個有仇必報的人,所以二人之間的仇恨自然避免不了了。
⑵ 如何評價魯迅與創造社之間的論戰
論戰抄本身沒什麼意思,倒襲是論戰之外的其他有意思。
魯迅說不存在革命文學,只存在革命家文學,革命是拋頭顱撒熱血的事,哪兒有空來搞文學,等到革命家們成了功,所謂革命文學者,要麼是書生的痴想,要麼馬屁精的阿諛奉承,「等到陶淵明寫悠然見南山」的時候,也許已經有了些許醉意了,何況他也未必拿鋤頭。
魯迅後來又說,文藝和政治總是說不到一起去的,文藝家總是敏感,大眾還在忍耐的時候,文藝家已經起來大鬧了,這自然為政治家所不許,所以無非是迫害,流放,甚至殺頭,等到大眾終於覺悟,起來革命時,才發現文藝家所說的不錯,將文藝家尊為先賢,但等到革命完成,革命者成了政治家,則不多時文藝家又不滿了,又出來說話,這反倒是革命者~~也就是現在的政治家們所不滿的,於是照樣的殺頭,流放,迫害。事後看來,魯迅每一個地方都說中了。
⑶ 革命文學論爭的介紹
革命文學論爭:指1928-1929年魯迅、茅盾與創造社、太陽社關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論爭。
⑷ 與左聯論爭的自由主義群體有哪些
左聯是中共成立的,主要是在當時比較自由開放的上海租界區,與右翼文人論戰。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是中共於1930年3月2日在上海創建的一個文學組織,左聯辦公地址在上海公共租界區的虹口竇樂安路201弄1號中華藝術大學。
左聯勢力主要是由1926年激烈革命派的「創造社」成員郭沫若,與1928年「太陽社」錢杏邨,「小說月報」茅盾等人為骨幹。
左聯的旗幟人物是「語絲社」的魯迅。左聯的直接領導曾任中共總書記的瞿秋白。而瞿秋白本人甚至經常借用魯迅的筆名來發表文章,而魯迅亦不以為忤。魯迅在1928年從國民政府教育部和大學辭職以後,帶著許廣平母子,一起搬到上海租界區生活。單純以稿費而言,魯迅是無法在生活成本較高的上海租界區生活的。魯迅的收入來源,也有一部分是左聯資助的。左聯的背後金主是蘇俄。
左聯的其它作家有:茅盾,郭沫若,田漢,艾蕪,戴望舒,端木蕻良,關露(著名女特務)、胡風、胡也頻、柔石、謝冰瑩(不是冰心,冰心原名謝婉瑩)、徐懋庸、陽翰笙、、郁達夫、周揚、丁玲、夏衍、馮乃超、周立波、周而復、聶紺弩等人。
左聯的批鬥對象是「新月派」如胡適、徐志摩、梁實秋為首的「資產階級代言人」,以及林語堂的「論語系」。
需要指出的是:徐志摩是花花公子,他更多時間是在泡妞,他基本不參與論戰,但他是有錢的公子哥,是這些作家的「金主」,他創辦了新月等雜志,提供了論戰基地。同時,徐志摩性格比較豁達,有時候也經常聯絡左右兩派作家一起餐敘,從中做和事佬。而胡適雖然也是左聯批鬥對象,但胡適本人名氣太大,胡適本人也極少參與論戰。
魯迅在文學論戰上,一生有四大「敵人」:第一號敵人,現代評論派陳西瀅,這是在左聯成立之前的敵人,當時魯迅還在北京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任職,並在大學兼職教師,而陳西瀅是留洋博士,是教授。陳西瀅也是近代散文四大家之一(鑒於意識形態,中國人很少知道陳西瀅的文學成就)。
魯迅第二、三號敵人:新月社梁實秋和麻醉文學」林語堂;從北京一直轉戰到上海租界區的左聯時期。這兩人也是左聯論戰的最大「敵手」。
魯迅的第四號敵人:錢玄同。他是魯迅曾經的浙江同鄉兼好友。在日本留學時,他與魯迅一起師從章太炎學習訓詁學。在北京時,他們還是《語絲》的共同創辦人。但來到上海後,他對魯迅加入gc陣營,非常鄙夷不屑。錢公開宣布他「不認識有一個什麼姓魯的」。
⑸ 求1928年革命文學派對魯迅、茅盾的批判有關資料拜託各位了 3Q
1928年革命文學派對魯迅、茅盾的批判 魯迅、茅盾同創造社、太陽社的爭論。魯迅肯定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提倡,同時批評創造社作家的文藝思想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魯迅指出他們誇大文藝作用是"爬進唯心的城堡";反對他們輕視生活和文學技巧;強調文藝特徵不可忽視;認為作家世界觀的轉換不可能突變。茅盾在肯定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同時,主張描寫小資產階級的生活和他們的苦悶,也批評了創造社的革命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中的嚴重缺點。 由於創造社太陽社的成員基本上是一批激進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以及「五四」以來的新文學的認識還相當幼稚和膚淺,再加上國際共產主義和無產階級文藝運動中左傾思潮的影響,於是引發了一場錯誤地將矛頭指向魯迅的革命文學論爭。 最先向魯迅發動攻擊的是馮乃超。他在《藝術與社會生活》一文中批評了葉聖陶、郁達夫、魯迅、郭沫若、張資平五個有影響的作家,稱魯迅「是常從幽暗的酒家的摟頭,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他反映的只是社會變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無聊賴地跟他弟弟說幾句人道主義的美麗的說話!隱遁主義!」李初梨則攻擊魯迅搞「趣味文學」,並責問魯迅「是第幾階級的人」,寫的是「第幾階級的文學」,對此,魯迅寫了《「醉眼」中的朦朧》一文進行反駁,這標志著論爭的開始。論爭開展之後,《太陽》、《我們》以及其他刊物都紛紛加入創造社這一邊,集中攻擊魯迅是「時代落伍者」,甚至是「封建餘孽」、「法西斯蒂」式的「二重反革命」。對這些無端攻擊,魯迅都義正詞嚴地給予了反擊,並從1928年起,大量購置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書籍並結合論爭認真攻讀,表現出實事求是、嚴於自我解剖並不斷追求真理與進步的崇高精神。對文藝的一些基本問題,魯迅有針對性地進行了答辯和論證,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批評者的錯誤。譬如,針對創造社太陽社只注重革命文學的宣傳作用,魯迅指出:「一切文藝固是宣傳,但一切宣傳卻並非全是文藝」,針對倡導者們誇大革命文學的社會功能的說法,魯迅則說,他是不相信文藝有旋轉乾坤的力量的。他認為文藝可以改變環境之說是唯心之談。還有關於文藝工作者的思想轉變問題,魯迅也認為倡導者們看的過於簡單化,階級根性的轉變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茅盾因為寫了《蝕》三部曲,描寫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大革命前後的幻滅、動搖、追求的過程,而遭到來自創造社、太陽社的批判,從而引發了無產階級文學能不能描寫小資產階級的問題。茅盾寫了《從牯嶺到東京》一方面肯定文學描寫勞苦大眾是對的,一方面也指出不應將小資產階級拋棄,他們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及斗爭,他們的痛苦也是符合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方向的。
⑹ 評價1928年革命文學派對魯迅矛盾的批判
魯迅、茅盾同創造社、太陽社的爭論。魯迅肯定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提倡,同時批評創造社作家的文藝思想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魯迅指出他們誇大文藝作用是"爬進唯心的城堡";反對他們輕視生活和文學技巧;強調文藝特徵不可忽視;認為作家世界觀的轉換不可能突變。茅盾在肯定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同時,主張描寫小資產階級的生活和他們的苦悶,也批評了創造社的革命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中的嚴重缺點。
由於創造社太陽社的成員基本上是一批激進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以及「五四」以來的新文學的認識還相當幼稚和膚淺,再加上國際共產主義和無產階級文藝運動中左傾思潮的影響,於是引發了一場錯誤地將矛頭指向魯迅的革命文學論爭。
最先向魯迅發動攻擊的是馮乃超。他在《藝術與社會生活》一文中批評了葉聖陶、郁達夫、魯迅、郭沫若、張資平五個有影響的作家,稱魯迅「是常從幽暗的酒家的摟頭,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他反映的只是社會變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無聊賴地跟他弟弟說幾句人道主義的美麗的說話!隱遁主義!」李初梨則攻擊魯迅搞「趣味文學」,並責問魯迅「是第幾階級的人」,寫的是「第幾階級的文學」,對此,魯迅寫了《「醉眼」中的朦朧》一文進行反駁,這標志著論爭的開始。論爭開展之後,《太陽》、《我們》以及其他刊物都紛紛加入創造社這一邊,集中攻擊魯迅是「時代落伍者」,甚至是「封建餘孽」、「法西斯蒂」式的「二重反革命」。對這些無端攻擊,魯迅都義正詞嚴地給予了反擊,並從1928年起,大量購置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書籍並結合論爭認真攻讀,表現出實事求是、嚴於自我解剖並不斷追求真理與進步的崇高精神。對文藝的一些基本問題,魯迅有針對性地進行了答辯和論證,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批評者的錯誤。譬如,針對創造社太陽社只注重革命文學的宣傳作用,魯迅指出:「一切文藝固是宣傳,但一切宣傳卻並非全是文藝」,針對倡導者們誇大革命文學的社會功能的說法,魯迅則說,他是不相信文藝有旋轉乾坤的力量的。他認為文藝可以改變環境之說是唯心之談。還有關於文藝工作者的思想轉變問題,魯迅也認為倡導者們看的過於簡單化,階級根性的轉變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⑺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論爭中魯迅主張什麼觀點
他事實上沒有什麼主張,因為根本搞不清創造社太陽社想干什麼。他給朋友的信中,一再說這些人借罵他豎一個招牌,搞投機。他在論爭的文章中,反復強調這些人沒有創作實績,只是罵,就像近視眼看匾一樣,而且迴避黑暗,滿口勝利。
但其實他也在論爭的文字中,透漏出自己想寫革命文學,比如說,看了李初梨說不是無產階級也可以寫革命文學,自己覺得放心了,可是仍然要問動機,可又有點危險了,雲雲。那篇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更是老頭子對小青年的滿篇調侃,看得我笑死;那篇文章,後來梁實秋都在台灣說,軟的他看不過去,是一種投靠共產黨的表示;可小青年們,仍然不住嘴的惡言惡語,哈哈。
後來爭論被強行終止,並道歉,結束。魯迅在二心集里說,不為自私的目的,而說過我的,我沒齒無怨言。
⑻ 太陽社和創造社
創造社——它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社團,是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7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
太陽社—— 太陽社是現代文學團體。1927年秋成立於上海。發起人為蔣光慈、錢杏□(阿英)、孟超、楊□人等
(1)文化立場之差異:
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
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
太陽社的主要成員大都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從實際斗爭中轉移到上海從事文化活動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們有相似的斗爭經歷和共同的思想基礎,在文學主張與創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傾向:積極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反映工農大眾的生活與斗爭。
如蔣光慈的《短褲黨》等所謂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所以,所謂的「差異」主要是創造社前期提倡的「浪漫主義與唯美主義」文學主張。
到大革命後,兩者都由於受到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左傾思潮的影響,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打起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大旗,走上「唯我獨革,唯我獨左」的道路。
(2)產生原因:
創造社是由留日的知識分子在1921年就建立的。當時在「五四」精神的鼓舞下,反對封建主義,追求「個性解放」符合了中國知識分子精神需求。——
所以創造社在當時能同茅盾的「文學研究會」,魯迅的「語絲社」等一起並肩戰斗。
太陽社是激進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1927年成立的文學社團。由於共產黨的失敗,他們從實際斗爭中轉移到上海從事文化活動,他們有相似的斗爭經歷和共同的思想基礎,在文學主張與創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傾向:積極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反映工農大眾的生活與斗爭。——
所以「他們又難免在激情中夾雜著偏激的情緒」。
後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郭沫若出走日本,田漢等回到書齋)。
然後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
這樣後期創造社同太陽社有了同一的「馬列主義理論基礎」,有了「無產階級文學」的實踐(這都來自蘇聯),為了「掌握無產階級的話語權」,兩者在對「封建餘孽」魯迅進行惡劣的「批判」的階級路線上,聯合起來了。
(3)太陽社於1929年底自動宣告解散,1930年春全部成員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創造社於1929年為國民黨政府封閉,部份成員加入「左聯」。
⑼ 左聯清算初期革命文學創作中的錯誤傾向,通過哪一部
指1928-1929年魯迅、茅盾與創造社、太陽社關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論爭。起因是創造社、太陽社在倡導革命文學時,由於受到國內外革命陣營內左傾思潮影響及自身世界觀原因,在理論主張方面存在嚴重的機械論錯誤傾向,批判清算魯迅、茅盾、郁達夫等,全盤否定五四新文學傳統。魯迅肯定無產階級文學的發生有其歷史背景,批評他們忽視文藝的特徵、誇大文藝的作用及宗派主義傾向,茅盾也批評他們題材過於狹窄和標語口號傾向。這一論爭的性質是革命作家內部的論爭,擴大了革命文學的影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學習,提高了思想認識;論爭中魯迅翻譯了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論》等馬義文藝理論著作,從而為左聯成立准備了條件。
⑽ 太陽社、創造社為什麼攻擊魯迅
魯迅針砭時弊,愛說實話,難免會得罪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