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創造條件

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創造條件

發布時間:2021-12-01 02:39:17

『壹』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從哪些方面改進預算管理制度

改進預算管理制度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這種表述是首次出現在黨的重要文件中,凸顯了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及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意義。
第一,從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看,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財政是政府執政的物質基礎,是政府配置資源的主要方式,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財政應該「有財有政,不能有財無政」。財政是政府執政理念的物質體現,因此財政體制的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第二,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同時也是我國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最好借鑒。無論從中國的歷史還是國外的歷史來看,我們都可以看到財政改革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大問題。中國歷代的太平盛世後面都有一個好的財稅體製作為支撐。同樣,無論是法國的大革命,還是美國的進步時代,都可以看到財稅體制改革的正反經驗教訓。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反映了對財政體制及其改革重要性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第三,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財政收支的規模和范圍,實質上就是政府作用的具體體現,無論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都需要對財政體制進行相應的改革和調整。因此財稅體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意義十分重大,是破解許多重大問題的切入點和突破點。
二、改進預算管理制度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作為國家財政最基本的制度,預算制度是否先進、現代化,反映出一個國家治理水平的高低。預算制度是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縱觀現代各國的預算管理模式的演進,以「新績效預算管理」為方向的預算改革,明顯存在以下趨勢:一是從投入導向預算轉變為結果導向預算;二是具有使命感的預算;三是從年度預算轉向年度預算與中長期預算相結合;四是注重公民參與的預算。
當前我國財政預算管理制度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一是全面性、規范性不夠。雖然從2011年取消了預算外資金,但是對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障預算有待進一步規范。二是預算的公開性、透明度較差。無論是按國際通行的標准衡量,還是國內學術機構的測算,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預算的公開性和透明度都還需進一步加強。三是預算管理偏重收入管理和當期管理,對支出管理、政策績效以及長期的動態管理重視不夠。由於預算平衡和控制重點放在年度收支平衡,預算執行出現「順周期」問題,不利於依法征稅和財政政策效果。預算管理偏重當期收入,導致對政府績效的評價出現偏差,有的地方政府和部門為了當期政績和收入,不惜過度舉債,甚至寅吃卯糧。
今後我國的預算改革要順應發展的潮流,做好以下改革:一是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審核預算的重點由財政收支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二是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年度預算審核重點由收支平衡轉到支出政策上,收入預算從任務改為預期,預算確定的收支平衡狀態在執行中有可能被打破。為確保財政的可持續,就要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一方面是建立跨年度彌補超預算赤字的機制,另一方面是建立中長期重大事項科學論證的機制,對一些重大項目不能一年一定政策,要有長遠考慮,通過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強化其對年度預算的約束性,增強財政政策的前瞻性和財政可持續性。三是實施全面規范的預算公開。現在的預算公開更多的是財政收支情況的報賬,簡單公開賬目。以後預算將更多地推進政策公開,增強預算的透明度,讓公眾更好地了解預算。四是清理規范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GDP掛鉤事項,切實增強財政投入的針對性、有效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同時,各級財政部門要繼續把這些領域作為重點予以優先安排,確保這些領域事業發展的正常投入。五是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建立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
三、應重視預算改革對其他領域改革的牽引和帶動作用
預算改革作為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不僅對財稅體制改革具有推動作用,而且對其他領域的改革也有明顯的牽引作用。例如,1880年至1920年被稱為美國的「進步時代」,在此之前的美國腐敗橫行、假冒偽劣猖獗、重大災難屢屢發生,社會矛盾異常尖銳,但危機也是轉機,美國在這個時期進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制度建設,奠定了其現代國家的基礎,而「進步時代」中最重要和根本的進步就是美國預算制度改革,進而推動了美國現代國家制度的形成。可以說,沒有預算改革,就沒有美國的現代化。
把預算制度改革作為深化全面改革的切入點,特別是推動民主政治建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因為:第一,預算制度是國家政治體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亞於選舉制度、政黨政治、議會制度和輿論監督制度。第二,從收入和支出兩方面改造財政是遏制腐敗、加大政府透明度、調節收入分配、緩解社會矛盾、增強國家能力的制度條件。不改造公共財政,無論是基層民主,還是更大范圍的民主,都難以發揮實效。改造公共財政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政治改革的過程。第三,改進預算制度是低調的,不會過分提高人們的期望值;同時它是具體的,比抽象談論「政治民主」更容易操作;而且它是務實的,可以在不太長的時間里產生看得見的變化。因此預算改革是民主政治建設的最佳切入口。
預算改革的每一步可能是艱難的,因為它涉及各方面的利益調整,特別是要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籬,但是可以預見,預算改革的每一步,都將成為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堅實腳步。

『貳』 十八大提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內容

十八大會議提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三項內容:

一、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強化預算約束、規范政府行為、實現有效監督,加快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現代預算制度;

要完善預算編制機制,提高編制精準度;要健全預算執行機制,強化預算執行監督;要健全績效管理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建立預決算審查監督機制,增強監督實效。

(2)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創造條件擴展閱讀:

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放在財稅體制改革三大任務之首,凸顯出這項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

將義務教育、學生資助、基本就業服務、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障、基本衛生計生、基本生活救助、基本住房保障等八大類、共18個事項納入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范圍,並規范支出責任分擔方式,標志著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

參考資料:網路-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叄』 結合《政治生活》的知識,談談為什麼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是關系國家治理現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針對現行財稅體制存在的弊端,我們作出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決定.(2分)
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通過落實決定精神,深化改革,建立科學的財稅體制有利於為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公平等提供製度保障.(2分)
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遵循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2分)
④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2分)

『肆』 如何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一、改進預算管理制度
1. 推進全口徑預算管理,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
財政預算作為政府財政收支的基本計劃,規定了預算年度內政府財政收支工作的范圍、方向與重點,預算管理制度的健全與否事關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國預算制度中存在的諸如預算編制不夠科學、預算約束軟化、預算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不僅導致財政資金沒能花在「刀刃上」,而且容易滋生腐敗、影響政府形象。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的關鍵就在於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即將全部政府性資金納入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社會保障預算、國資經營預算這四大類預算之中,把全部的政府收支關進制度的籠子,加強對財政資金的管理與監督,注重財政資金投放的合理性,提高資金使用的效率和透明度。
2. 改變審核預算的重點,關注支出預算和政策
目前,我國預算審核包括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三個方面,並以收支平衡作為審核預算的重點。當經濟下行時,為控制赤字、完成預算,財稅部門不得根據經濟形勢適當地減少財政收入,這無疑是使原本就不景氣的經濟「雪上加霜」;同理,當經濟過熱時,財稅部門也不得通過適當增加財政收入的方式來抑制經濟高漲。政府收支活動的相對固化,帶來了政策執行中的「順周期」問題,阻礙了財政政策宏觀調控職能的實現。因而,將審核預算的重點從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使財政收入從任務變為預期,有利於政策「逆經濟風向行事」以發揮宏觀調控職能。
3. 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保證財政可持續性
盡管我國現行的年度預算平衡機制能較好地保證預算年度之內財政收支平衡的實現,但其弊端也日益突顯:其一,這種財政收支的短期行為使財政政策無法在更長的年度內有效、靈活地應對經濟周期;其二,若審核預算的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以往收支平衡的狀態將被打破,並且為進行宏觀調控及保障民生領域的財政投入,財政赤字將成為常態,這使年度預算平衡機制愈發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因此,應改年度預算平衡機制為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從中長期對財政收支和財政政策進行統籌與規劃,避免短期行為的發生。同時,需相應地建立起跨年度彌補超預算赤字的機制,[1]控制財政預算周期內的收支平衡狀態和赤字規模,以確保財政的可持續性,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
4. 重點支出脫鉤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增加地方財政支出的自主性
目前,我國由法律、法規規定必須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的重點支出事項包括教育、科技、農業、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幾乎涵蓋了民生領域的各個方面。這種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的方式在保障財政資金投入的同時,也帶來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對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活動的過多干預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政府支出結構的固化,不利於地方統籌安排本地的財政活動,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錢不能花在「刀刃上」;二是由於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導致各地區在民生領域的財政投入差距過大,這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相違。故應使重點支出脫鉤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以增加地方財政支出的自主性。需要注意的是,《決定》提出了「一般不採取掛鉤方式」,這意味著某些支出事項仍與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
二、完善稅收制度
《決定》)明確提出「深化稅收制度改革」、「穩定稅負」、「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等改革目標,並將增值稅、消費稅、個人所得稅、房地產稅、資源稅等具體稅種或稅種的具體要素的改革納入到我國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議程之中。任何一項改革,必須首先要明確改革的方向與任務。總體而言,我國下一階段稅收制度改革的方向與任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堅持結構性減稅,保持宏觀稅負水平基本穩定或穩中有降
《決定》明確提出了「穩定稅負」的改革目標,結合當前我國宏觀稅負水平相對過高的現實情況,在推進稅制改革的過程中,應堅持結構性減稅的基本原則,以保證宏觀稅負水平基本穩定或穩中有降。對於結構性減稅的理解,要把握住以下三點:
第一,結構性減稅的關鍵在於「減稅」,即無論對稅制如何進行結構性調整,最終一定是要實現減稅,而不能出現所謂的「結構性增稅」的結果。第二,對於結構性減稅,在強調「減稅」的同時,決不能忽略「結構性」調整的深刻內涵,即結構性減稅講求的是實行「有減有增」的改革:一方面,出於增強經濟活力、推動經濟增長的考慮,應適當降低間接稅的稅負,另一方面,鑒於強化收入分配調節、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應適當提高直接稅的稅負,並且直接稅、間接稅內部也應相應地進行「有減有增」的結構性調整。第三,盡管「結構性減稅」的最終落腳點是「減稅」,但這絕不意味著稅收收入絕對額的減少,結構性減稅主張的是稅收收入的增幅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幅相適應或比之略低,而非稅收收入絕對額的減少。總之,結構性減稅一定要求減稅,但我國目前並不具備大幅減稅的基礎和條件,因此,「有減有增」、保證宏觀稅負水平基本穩定或穩中有降是理性的選擇。
2. 推進稅制結構轉型,不急於求成亦不走極端
2012年,我國直接稅與間接稅收入比重之比為38:62,而根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報告》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政府財政統計年鑒》中的相關數據測算得到的73個國家2010年的平均水平為46:54。我國目前這樣一種直接稅收入比重過低而間接稅收入比重過高的稅制結構格局,既不利於收入分配調節,又容易推高物價、抑制經濟活力。[2]因此,我國稅制改革的又一重要任務或者說方向就是適當降低間接稅的收入比重,同時適當提高直接稅的收入比重,①[①直接稅、間接稅收入比重的調整與前文中提到的直接稅、間接稅稅負的調整有不同的內涵,以直接稅為例:直接稅收入比重=直接稅收入/稅收總收入;直接稅稅負=直接稅收入/直接稅稅基,二者的分母不同。
]實現稅制結構的轉型。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稅制結構轉型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急於求成。一方面,稅制結構轉型必然依賴於具體稅種或稅種的具體要素的改革來實現,而這些改革舉措的推出必須理性地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要求以及改革的基本條件是否完備,不可貿然地強推;另一方面,間接稅與直接稅二者的收入佔比的對比關系處於此消彼長的動態調整過程,這兩個方面共同決定了稅制結構的轉型應該走一步看一步,不能操之過急。第二,現階段我國的稅制結構轉型不能搞平均主義,更不能將其推向另一個極端,現實的國情和稅情決定了在我國現階段甚至今後一定時期內,間接稅收入比重在一定程度上高於直接稅比重是合理的,是符合現實需要的。因而,適當提高直接稅收入比重、適當降低間接稅收入比重正是改革的關鍵所在。
3. 注重稅制效率與征管效率的「雙率協同」
所謂稅制效率,主要是指稅收制度的安排能夠滿足國家為履行職能而對資金的需要,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而征管效率,則是指稅收徵收管理機制的設計,要能夠保證稅收收入的應收盡收,使稅收政策(包括稅制安排)的意圖得以實現。注重「雙率協同」,實際上就是要求在保證稅制效率與征管效率各自實現的基礎上,努力推動稅收制度與征管機制之間能夠相互適應、互不脫節,即實現稅制效率與征管效率的協調配合,彼此兼顧,從而減少稅收流失、降低徵收成本,使稅制更為合理,征管更加有效,稅收收入更有保障,稅收職能得以更好發揮。具體地說,一方面,在稅制制定時,應充分考慮稅收征管的實際能力和水平,在強調自身效率實現的同時,也要兼顧征管效率的實現和提升;同時,在稅收征管實踐中,應及時地總結經驗、教訓,為稅制的完善反饋更多的有益信息,從而實現稅收制度調整與征管機制調整之間的良性互動。
三、推進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
1. 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匹配的制度
目前,我國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不適應的矛盾突出,這正是在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進程中應放在首位、著力解決的問題。造成事權與支出責任不適應的原因有二:其一,政府、市場的職能邊界較為模糊,主要表現為政府包攬的事項過多,對市場競爭領域過分介入;其二,由於各級地方政府在承擔本級事權的同時,下級政府還處於上級政府的絕對領導之下,加之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劃分缺乏明確的法律界定,使上級政府可以很容易地將本應自身承擔的支出責任轉嫁給下級政府。
事權和支出責任不適應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政府在支出責任上的「缺位」和「越位」,其中尤以「缺位」為突出:屬於上級政府事權、應由上級政府承擔全部支出責任的事項,或屬於共同事權、應共同承擔支出責任的事項,上級政府往往將全部或部分的支出責任推給下級政府承擔,導致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支出責任不斷下移。這造成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的支出責任與財權不匹配,財政運轉困難,並引致地方政府紛紛避開公共財政預算的約束,另闢財源,從而形成土地財政、地方財政問題突出的局面。因而,完善我國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突破口,在於解決事權和支出責任不相適應的問題:只有在建立起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的基礎上,才能根據政府間事權的劃分,合理安排各級政府的財權,並根據財政收入與支出責任之間的缺口,確定轉移支付資金的規模。
2. 分權而非分錢,合理配置政府間的財權
自1994年我國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以來,各級地方政府基本上依照中央對地方的做法,與下級政府劃分收入,由此造成在政府間支出責任層層下移的同時,財政收入層層向上集中,地方政府本級財政收入與支出責任間的資金缺口過大使轉移支付日益成為其主要的財力來源。過度地依賴於轉移支付資金不僅抑制了地方的積極性,而且使各級地方財政喪失了相對獨立的財權,使分稅制名不符實,成為分錢而非分權的體制安排。
因而,完善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指導思想應是分權,而非分錢。分權意味著通過合理的機制設計和制度安排,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財政自主權,使地方政府能夠自主地提供本級公共物品和服務,增加地方經濟活力。同時,分權並不等於放權,理順政府間的財政關系,並不是要從中央財政手中剝奪財權置於地方政府,重回1994年之前的老路上去。[3] 2012年我國中央財政收入在財政總收入中的佔比為48%,按照國際經驗,不論是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央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我國的國情決定,在目前階段不僅不能弱化中央政府財權,反而應適當地上收部分財權以進一步加強中央財力集中度,在保證在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同時,切實保障民生領域財政投入的效果。
3. 逐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發揮其再分配職能
在我國事權與財權失衡的現實格局下,轉移支付已由對分稅體制予以修正補充的機制,轉變成了對基層政府進行財力分配的主導機制。[4]我國現行的轉移支付,從規模來看,總體量明顯過大;從結構來看,一般性轉移支付應有的主體地位不突出,而專項轉移支付項目過多、過濫,且管理不規范。因而,應從轉移支付的規模和結構入手,逐步完善我國的轉移支付制度,促其再分配職能的發揮。具體地說:
第一,適當縮減轉移支付總體規模。在事權上移和財權上收的動態調整過程中,應合理地把握事權上移和財權上收的度,使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缺口得以縮小,進而縮減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總規模,減少地方對轉移支付資金的依賴;第二,在轉移支付結構上,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機制,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的相對比重,強化轉移支付均衡財力的功能,並強調其科學性;第三,適當縮減專項轉移支付規模,清理、整合、規范專項轉移支付項目,逐步取消競爭性領域專項和地方資金配套,增強其規范性。

『伍』 十八大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具體內容

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構建地方稅體系,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

『陸』 我國為什麼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出於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原有的同稅體制已經不適應現在的形勢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我國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初步確定了中央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但由於相關方面的改革沒跟上,中央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一直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這方面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這種狀況不僅造成行政運行效率偏低、國家政策目標難以實現等問題,而且影響全國市場統一、司法公正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因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二是健立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科學的可持續的財政制度。
體繫上要統一規范,即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管理制度,公平統一、調節有力的稅收制度,中央和地方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功能上要適應科學發展需要,更好地發揮財政穩定經濟、提供公共服務、調節分配、保護環境、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的職能;機制上要符合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要求,包括權責對等、有效制衡、運行高效、可問責、可持續等一系列制度安排。
三是建立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稅收制度。
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將國防、外交、國家安全等關系全國政令統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事務,集中到中央,以提高全國的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在明晰事權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中央承擔中央事權的支出責任,地方承擔地方事權的支出責任,中央和地方按規定分擔共同事權的支出責任,中央可以通過安排轉移支付將部分事權的支出責任委託給地方承擔。還要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應在保持現有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總體穩定的前提下,圍繞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考慮稅種屬性等因素,深化稅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體系。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全國統一市場、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現代財政制度,建立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稅收制度。

『柒』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從哪些方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一、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二、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預算制度
三、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
四、健全政府采購政策

『捌』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有哪幾點

  1. 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強化預算約束、規范政府行為、實現有效監督,加快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現代預算制度;

  2. 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優化稅制結構、完善稅收功能、穩定宏觀稅負、推進依法治稅,建立有利於科學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體系,充分發揮稅收籌集財政收入、調節分配、促進結構優化的職能作用;

  3. 調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間財政關系,在保持中央和地方收入格局大體穩定的前提下,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合理劃分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促進權力和責任、辦事和花錢相統一,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玖』 如何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來源:財稅派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日前正式發布,從中可以發現財稅政策改革在宏觀政策當中所佔的影響逐步在提高。

分析人士表示,《決定》首次將財政定位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表明財稅改革涉及公共資源配置體系與機制,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聯動效應,財稅改革將是未來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所在。

《決定》再提「完善稅收制度」,預示著稅制改革將加速。財稅專家表示,增值稅方面,鐵路和郵電通信業有望明年初納入營改增試點,金融業營改增也在積極調研中。增值稅稅率也將適當簡化;房產稅立法提上日程,但先行先試仍有必要,該項改革或在明年擴大試點范圍和力度,短期目標指向增量房;煤炭資源稅改革推向全國時機已經成熟。

「營改增才邁出了第一步,作為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下一階段的擴圍是必然趨勢。」國務院參事、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認為,下一階段建築業及金融保險等領域的「營改增」都有望得以漸進推進。

而對於為社會各界所普遍關注的個人所得稅,劉桓認為,這一稅制的改革還在繼續。對於下一階段的關注點,他建言,與其在個稅起征點的高低上爭論不休,不如關注制度設計的合理性,使該項制度真正能夠起到有效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

「環境稅可能會被提上日程。」劉桓分析,隨著中國對於生態文明的日益重視,環保稅開征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已經顯現。

剛剛閉幕的三中全會亦提出,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對於房產稅,劉桓認為,隨著時機的日益成熟,該項稅種試點的擴圍已經「不可避免」。「中國房地產調控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作為調控的一個重要手段,房產稅有利於改變人們對於房地產發展的預期、改變房地產脫離其本來屬性,變為投資品的趨勢。」劉桓指出,他預計,房產稅的推進在最近一兩年「會有大的動作」。

從財政的角度來說,《決定》有一個前所未有的表述,即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處理的最基本資源配置,即公共資源,這拉動了整個資源配置,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在《決定》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舉措中,「完善立法」位列首位。

除加快修訂預演算法、推進稅收立法等財稅法治化進程外,賈康指出,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也至關重要。

「以後司法系統應該將地方政府剝離開經濟案件的審判。如果不剝離,地方司法系統的審判權,會因為地方保護主義、地方局部觀念,影響對經濟案件判決的公正性。建立現代財政制度需要司法系統做出改善。」賈康強調。

此外,明確事權是深化分稅制改革中制度設計和全程優化的始發環節。

賈康認為,只有各級政府間事權劃分合理化,支出責任才可能合理化,把某類事權劃分給某級政府,不僅僅意味著該級政府要承擔支出責任,更要對公共產品的質量、數量和成本負責。

在預算改革中,《決定》明確提出「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其中,「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被業內專家關注。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認為,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意味著未來將編制中期預算。中期預算,簡單來說是一種預算收支安排超過一年的財政計劃,旨在為政府及各部門提供各財政年度中的支出預算必須遵守的預算限額,從而有效控制這些部門不斷增長的財政支出。

事實上,財政部對中期滾動預算有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並且已在個別地區試點,試點范圍很小,下一步中期滾動預算納入改革值得期待。

『拾』 十三五期間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有哪些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第十五章加快財稅體制改革
圍繞解決中央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完善地方稅體系、增強地方發展能力、減輕企業負擔等關鍵性問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財稅制度。
第一節確立合理有序的財力格局
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結合稅制改革,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完善增值稅劃分辦法。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規范一般性轉移支付制度,完善資金分配辦法,提高財政轉移支付透明度。健全省以下財力分配機制。
第二節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
建立健全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相互制約、相互協調機制。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加大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的統籌力度,完善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編制制度。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加強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計劃的銜接。全面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建立政府資產報告制度,深化政府債務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規范的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建立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和財政庫底目標余額管理制度。擴大預算公開范圍,細化公開內容。
第三節改革和完善稅費制度
按照優化稅制結構、穩定宏觀稅負、推進依法治稅的要求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建立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現代稅收制度,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全面完成營業稅改增值稅改革,建立規范的消費型增值稅制度。完善消費稅制度。實施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逐步擴大征稅范圍。清理規范相關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開征環境保護稅。完善地方稅體系,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完善關稅制度。加快推進非稅收入管理改革,建立科學規范、依法有據、公開透明的非稅收入管理制度。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完善稅收征管方式,提高稅收征管效能。推行電子發票。
第四節完善財政可持續發展機制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修正不可持續的支出政策,調整無效和低效支出,騰退重復和錯位支出。建立庫款管理與轉移支付資金調度掛鉤機制。創新財政支出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產品提供,使財政支出保持在合理水平,將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確保財政的可持續性。

閱讀全文

與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創造條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