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摺扇是哪國人發明的
關於摺扇在我國出現的時間,可以肯定的僅是較團扇晚得多,具體時間目前尚無定論。
一種觀點認為出現於南北朝時期。《南齊書·劉祥傳》載:"司徒禇淵入朝,以腰扇障日。祥從側過,曰:'作如此舉止,羞面見人,扇障何益?'"《資治通鑒》卷135齊高帝建元二年"淵入朝以腰扇障日"元胡三省註:"腰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折疊扇。"清錢泳《履園叢話》卷3《考索·扇》中亦主此見。
一種觀點認為出現於唐代。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卷8《器用·宮扇》:"折疊扇貢於東夷,永樂間盛行。……智按:孫面《韻》註:'搊(音同抽)扇。'則唐人已有矣。"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最早出現於北宋。明陸深《春風堂隨筆》(《說郛續》卷20):"今世所用折疊扇亦名聚頭扇,吾鄉張東海先生以為貢於東,永樂時始盛行中國。余見南宋以來詩詞詠聚扇者頗多。余收得楊妹子所寫絹扇面,摺痕尚存。東坡謂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餘,合之止兩指許,正今摺扇。蓋自北宋以有之。倭人亦制為泥金面、烏竹骨充貢。出自東,果然。"
腰扇即摺扇的說法可能是胡三省的想當然之辭,並沒有什麼根據。清桂馥《札朴》卷四《腰扇》條雲:"腰扇如腰鼓,謂中腰瘦減,異於團扇。"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腰扇》:"桂說是也。折疊之扇北宋時始傳入,南北朝時尚未有之。方以智《通雅》33《器用門》、梁玉繩《瞥記》7皆引宋人著作,論證北宋始有摺扇,舉證詳確。然梁氏又引胡氏之此注,以為摺扇'其來久矣',則非是。""腰扇"之名東漢已見,寫作"要扇",其物則先秦已有之。《淮南子·泛論》:"周人牆置翣(音同煞)。"東漢高誘註:"周人兼用棺槨,故牆設翣,狀如今要扇,畫文,插置棺車箱以為飾。"《國語·楚語下》:"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三國吳韋昭註:"屏,屏風也。攝,形如今要扇,皆所以分別尊卑,為祭祀之位。"晉張敞《東宮舊事》(宛委山堂本《說郛》卷五十九):"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漆要扇"即漆飾的要扇。從這些記述可知,腰扇是一種比較大的屏扇,因中腰收縮而得名,主要起標志或裝飾的作用,根本不是摺扇。
方以智的唐代說也是不可靠的。首先,他所說的"孫緬《韻》"實際上並不是唐代孫緬編的《唐韻》(《唐韻》至明已佚),而是宋人編的《廣韻》。其次,《廣韻·有韻》原文是這樣的:"搊,扇別名。"並沒有說"搊"是摺扇。方氏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說:"《唐韻》有搊扇,殆亦摺扇之萌芽乎?"是一副猜測的口氣。方氏將"搊扇"連讀,顯然是錯誤的。《漢語大字典》在"搊"下雲:"一種扇子的名稱。即折疊扇。"《漢語大詞典》"搊扇"條釋為"即摺扇"。截以方氏之說為據,都是有問題的。即便搊是摺扇,那也只能證明北宋有摺扇,不能作為唐代有摺扇的證據。
出現於北宋的說法有明確的歷史記載,可以信從。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六《高麗國》:"(高麗國)使人每至中國,或用折疊扇為私覿(音同笛,相見意)物,其扇用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豪貴,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為金沙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之類,點綴精巧,又以銀泥為雲氣月色之狀,極可愛,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近歲尤秘惜(隱藏珍惜)典客者,蓋稀得之。"宋鄧椿《畫繼》卷十:"高麗松扇如板狀,其土人雲非松也,乃水柳木之皮,故柔膩可愛。其紋酷似松柏,故謂之松扇。東坡謂:'高麗白松扇理直而疏,析以為扇,如蜀中織棕櫚心,蓋水柳也。'又有用紙,而以琴光竹為柄,如市井中所制折疊扇者,但精緻非中國可及。展之廣尺三四,合之止兩指許,所畫多作士女乘車跨馬踏青拾翠之狀,又以金銀屑飾地面,及作雲漢星月人物,粗有形似,以其來遠摩擦故也。"又雲:"倭扇以松板兩指許砌疊,亦如折疊扇者,其柄以銅黶(音同燕,青銅色)錢環子、黃絲絛,甚精妙。"《宋史·日本傳》載:日僧喜因於端拱元年(988)來到宋朝,其供品中有:"金銀蒔繪扇筥(音同沮)一合,納繪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這些記載表明摺扇是北宋時期從高麗和日本傳入我國的。
至於摺扇的發源地,據學者們考證應是日本。摺扇原產何國?這是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明·陳霆《兩山墨談》卷十八雲:"宋元以前,中國未有摺扇之制。"因知摺扇原非中國之物。翻開最新版的《辭海》,"摺扇"條下有如下解釋:"一種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的能折疊的扇子,也叫"折疊扇"。又因用時須撒開,成半規形,聚頭散尾,故又稱'撒扇'或'聚頭扇'。按這種扇出自朝鮮,宋時已入中國。"
高麗的繪畫摺扇始自北宋傳入我國無可置疑。高麗摺扇不僅形制奇特,而且工藝精巧,因此在中國倍受贊賞。然而,求證於文獻史料及考古發現,其歷史最早只能溯至北宋,而在同一時期,日本摺扇亦頻見於載籍。如《宋史·日本傳》所記,《宋朝事實類苑》載汴京相國寺出售日本旋風扇等等。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朝鮮和日本的摺扇,兩者是否具有涵淵關系?抑或是各自獨創而成的?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圖畫見聞志》實際上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了:"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並注雲:"倭國乃日本國也。"
高麗摺扇既然"出於倭國",而又襲用"倭扇"之名,則日本摺扇的歷史自然比朝鮮摺扇更為久遠。這一推斷不僅有文獻可稽,而且還有考古實物可資印證。下面將專門探討這個問題。
從文獻記載看,日本的摺扇從材質可以分為板扇(檜扇)與紙扇(蝙蝠扇)兩種。檜扇的起源一般認為在平安時代(794-1192年),如最具權威的日本史學辭書《國史大辭典》(吉川弘文館)認為檜扇是"九世紀前後日本發明的。"又如著名語言學家松村明編的《大辭林》(三省堂)亦雲:"檜扇為日本在平安前期所獨創。"但是,近年在平城京遺址中發掘出數柄檜扇,從年代可考的伴出品類推,確定為公元747年前後的遺物。從而使檜扇的歷史上溯到了奈良時代(710-794年)。這一重要的考古發現,為摺扇的日本起源說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
檜扇由檜木、杉木等條形薄片疊合串結而成,一般使用5-8塊木片,若將木片增至3倍即稱"三重扇",增至5倍即稱"五重扇"。一般地說,木片越多越代表身份的高貴。木片首端用金屬物綴結,尾短以絲線、皮繩等串系,撒開時呈半規形,合攏時形似條木。
如前所述,檜扇創制於奈良時代,但關於其起源,卻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從朝笏蛻化而來,也有人主張發源於樂器的拍板,還有人認為是翳的變形。
拍板不僅厚實,而且兩塊成一雙,看不出與數片薄木片連綴而成的檜扇有什麼淵源關系;翳是一種用羽毛作成的華蓋,與啟閉自如的檜扇相去甚遠;朝笏是古代大臣拜朝時手中所執的、用象牙、玉石或竹木製成的狹長板子,被用來指畫及記事,倒是與檜扇有些相似之處。
然而,平安時代的貴族往往手執朝笏懷藏檜扇,如果檜扇是從朝笏演化而來,並繼承了朝笏的記事功能,便絕無必要兩者並攜。著名扇史專家中村清兄對此做過詳盡的精闢論述:
"先看檜扇的用途:公卿的檜扇與男子的檜扇原本是白板一塊,必要時才在板面上略記公務要項,此俗由來已久;又持笏之公卿,往往同時將檜扇與疊紙(按:用於記事的備用紙條)藏入懷中,此為朝官之規矩。
"再從形態分析:檜扇之片片薄板形似朝笏,但是平安初期的笏形,大概與襲藏於河內道明寺天神社的菅公笏相仿,所以與檜扇相去頗遠。奈良時代的朝笏,以東大寺正倉院實物觀之,亦與檜扇的板形不太一樣。
"笏扇並攜既然成為慣例,那麼檜扇如源出朝笏,便相當於重復持笏了,這顯然講不通。假若朝笏的功能在於記事,或為了在朝笏的壓紙(按:付箋)上記事,那麼,沒有必要既持笏又攜扇,因為檜扇足以具備朝笏的功能。那麼,為何要屋上架屋般地身攜笏扇兩物呢?檜扇是捲入備用的疊紙中秘匿懷中的,這說明檜扇與朝笏具有不同的起源及用途。可以斷定,朝笏原來不是用以記事之物,而是顯示持有者身份的威儀之器;同時,檜扇的原形當是記事錄物的工具,這些筆記僅供私用,所以才藏匿懷中。"
中村清兄從形制著眼,認為檜扇與朝笏粗看近似而實不相同,並從用途推斷朝笏為威儀公器,檜扇屬記事私具。同時卻指出"公卿所持檜扇之大小與形狀,與奈良時代的木簡極為酷似。"
檜扇不僅形制酷似疊合木簡,其記事之用途抑或與木簡有很深的關聯。我們注意到,最早的檜扇實物是在平城京遺址中發掘出來的,其扇骨的形狀、尺寸及墨書與大量伴出的木簡極其相似。
"簡"是最早的文字載體之一,按材質分為木簡和竹簡。王充《論衡·量知》雲:"截竹為簡,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大者如經,小者為傳記。斷木為槧,片之為板,刀加刮削,乃成奏牘。"在中國,木簡作為常用的載籍形式大致迄於兩漢之朝,其後漸為帛書及紙所取代;然而在日本,木簡一直延用至平安時代的初期。
木簡的書寫空間有限,往往是數枚連記一事,為了避免前後錯亂,將其依序編綴,便成了"冊"。《說文》:"冊(中略)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札即簡之意。現存平安時代的檜扇,木片上方之一側相綴,下方則中間開孔穿索,其形頗似"冊"字之古體。從形制上看,檜扇或是從簡冊衍變而來的,如這一推斷得到證實,那麼檜扇的記事功能,也應該是木簡的遺緒。
檜扇與簡冊的涵源關系,還可以從詞源上找到佐證。檜扇日語讀若"ひあくぎ",有人主張是"日招"或"靈招禱"之意。但是,"あふぎ"與"おうぎ"發音有異,意思也不同,孤上述解釋顯然過於牽強附會。中村清兄將"あふぎ"釋作"仰木",並以地名"仰木"讀做"あふぎ"為證。日本木簡的內容,大抵為奏聞上官、仰求下知之類。木簡之意既在"仰字",仰木或即木簡之意,"ひあくぎ"便可釋作"檜木簡"。
如上所述,檜扇很可能是從簡冊演化而來的,木簡和簡冊雖然都是中國的發明,但將其改造成別具風格、性能優越的扇子,卻不能不歸功於日本人的刻意創新了。
在日本歷史上,檜扇是公卿朝服的必備之品,"《芳抄》"雲:"公卿宿老之人,束帶之時,無論夏冬皆持檜扇,直衣之時猶執之。"意即平安貴族即使著便服時,猶執檜扇以重身份。由於檜扇成為儀禮佩飾,逐漸失去了驅暑招風的實用功能,因而被稱為"冬扇"。
檜扇的種類很多,以華麗的緘絲編綴的檜扇,往往是男女求愛的信物;而在莊重的場合,天皇和皇太子執蘇芳染的赤檜扇,公卿百寮則用白檜扇;還有一種薰香檜扇,據說只限於德高望重的長老使用。
與檜扇的威儀功能相對,蝙蝠扇別名"夏扇",是一種輕巧實用的招涼之具,亦是傳承至今的摺扇的祖型。這種扇子在明代作為貢品大量流入中國,最終取代了傳統的團扇,占據群扇之王的寶座。
蝙蝠扇以竹片、木片、鯨須、鐵片等為骨,單麵糊以紙張、綾羅等,故又有"紙扇"之稱。平安時代的蝙蝠扇,扇骨僅為數根,到了鐮倉時代增至10根,室町時代為12根,扇骨由疏而密,裝飾也愈趨精巧豪華。
關於蝙蝠扇的起源,傳說在神功皇後治世時,丹波的豐丸大人從蝙蝠的手翼獲得啟示,遂仿其形狀創制此扇。蝙蝠的手翼展開時呈扇形,中有5根指骨,由薄薄的翼膜相連,存世的早期5骨蝙蝠扇,可謂與此惟妙惟肖。據明人鄭舜功所著《日本一鑒》考證,日本扇是從蝙蝠形體得到啟示而創制的。早期傳入中國的日本扇,多以鴉青紙做扇面,不僅扇體構造,甚至連扇面顏色也與蝙蝠近似。
據另一種說法,後三條天皇(1068-1072年在位)令工匠修理破損的檜扇,工匠發現扇骨尾端的綴線易斷,便在單麵糊上紙絹,於是創制了蝙蝠扇的雛形。中村清兄否定這種傳說的可靠性,指出檜扇與蝙蝠扇的扇骨構造不同,很可能先有了紙扇,工匠才想到上述檜扇的廢物再生之法。
考慮到檜扇的命名取之於素材,那麼蝙蝠扇的詞源也不妨從這方面著眼考察。蝙蝠扇日語讀作"かわふり"或"かわほり",有人釋作"貼皮"。但"皮"的含義略顯含糊,不能確切表達貼面所用的素材。蝙蝠扇一名紙扇,其貼材主要為紙無疑。依此聯想,"かわほり"或為"かみほり"之音轉。其音轉過程當為かみほり(紙貼)-かわほり-こうもり(蝙蝠)。此外,蝙蝠與"遍福"諧音,在中國被視作吉祥動物,此一習俗也傳到了朝鮮和日本。以蝙蝠命名紙扇,不僅取其形似,更含有祝福的意思。
蝙蝠扇的起源恐怕不會早於檜扇,但也絕對不遲於平安中期。檜扇蛻化於簡冊,而蝙蝠扇很可能從檜扇中派生出來。既然平安時代的公卿有在朝笏上貼紙記事之習慣,那麼出於同一目的,如果在檜扇上貼上備用的疊紙,那就是一把紙扇的祖型。前文已提及,當時公卿將檜扇與疊紙同置懷中,因而兩者的結合有其必然性。這僅僅是一種推斷。但檜扇與蝙蝠扇均具有卷舒自如的特點,同為日本人發明創造,就其形制而言兩者的起源不太可能毫無關聯。
蝙蝠扇一問世,作為實用的驅暑招涼的用具很快得到世人的青睞。而檜扇由於實用功能逐漸退化,最終成為一種象徵性的擺設,蝙蝠扇遂獨行天下。
查稽平安時代的文獻,蝙蝠扇一詞始見於東大寺僧的送宋牒狀中,時在日本永延二年,北宋端拱元年(988)。蝙蝠扇的早期遺品,有嚴島神社襲藏的5骨扇,據傳為高倉天皇(1168-1180在位)的愛物,明治年間被指定為日本國寶。
在源順撰於10世紀末的《和名類聚抄》中,"扇(和名阿不岐)"與"團扇(和名宇知波)"並列見錄,這表明平安中期的日本人已經明確意識到倭扇(おふぎ)與唐扇(うちわ)的差異。在中國文獻中,標注"倭扇"讀音的"黃旗(《武備志》)、昂季(《使琉球錄》)、"枉其(《音韻字海》)、"倭機(琉球國志略))"等,無疑都是日語"おふぎ"的音譯。
中國人很早就注意到日本扇卷舒自如的特點,為其取了一些頗為形象的名稱,如"摺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折疊扇(《圖畫見聞錄》)"、"摺子扇(《大明會典》)"、"聚扇(《癸辛雜識·續集》)"、"聚頭扇(《蓬窗續話》)"、"撒扇(《杖扇新錄》)"等等。
那麼,日本摺扇究竟於何時傳入中國?明人陳霆在《兩山墨談》中稱:"宋元以前,中國未有摺扇之制。"同為明人的陸琛在《春風堂隨筆》中則明言為北宋年間:"今世所用折疊扇,亦名聚頭扇。我鄉張東海先生以為貢於東夷,永樂間始盛行於中國。(中略)蓋自北宋有之。"
陸琛的這段推論,可以從多種文獻中獲得佐證。首先是《宋史·日本傳》所載的日僧牒狀。此僧於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攜徒6人入宋,獻日本史籍《職員令》、《年代記》及中國佚書鄭玄注《孝經》1卷、越王貞撰《孝經新義》第15卷,令朝野之士為之驚嘆。宋雍熙三年(986年),他搭乘宋人鄭仁德的商舶,滿載太宗所賜的蜀版《大藏經》5048卷及釋迦等身立像、十六羅漢畫像等,意氣風發地踏上歸途。熟年後,他遣弟子嘉因、祁乾等人,向宋太宗上表稱謝,並獻寶物多種,據《宋史·日本傳》所錄禮單,其中包括"金銀蒔繪扇筥一合,納繪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謝表署"永延二年歲次戊子二月八日",據此推斷日本摺扇始傳中國不晚於北宋端拱元年(988)。
其次是宋·江少虞的《宋朝事實類苑》(一名《皇朝類苑》)卷60"日本扇"條,稱北宋熙寧(1068-1077)末年,汴京相國寺有售日本扇,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價格昂貴驚人;"熙寧末,余游相國寺,見賣日本國扇者(中略)索價絕高,余時苦貧,無以置之,每以為恨。其後再訪都市,不復有矣。"
最後是北宋詩人蘇軾的《楊主簿日本扇》一詩:
"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
風非扇中出,問風本何從?
風亦不自知,當復問大空。
空若是風穴,既自與物同。
同物豈空性,是物非風宗。
但執日本扇,風來自無窮。"
通過以上的幾種文獻,可以肯定日本摺扇在北宋已經傳入中國。《宋史·日本傳》中關於檜扇的記載尤其值得重視,因為明代作為貢品大量流入中國的幾乎全是蝙蝠扇,而檜扇西漸的史料卻鮮有記錄。
根據上述資料可以得出摺扇應該是日本人發明的
㈡ 摺扇是哪個國家發明的最早起源於哪裡
記得古裝劇裡面常有古代人拿著扇子,那種扇子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摺扇了。小編一直認為那種摺扇是一種很有文化氣息的東西,記得拿著那種扇子的人都是古代的翩翩書生,總之拿著那種摺扇,就有一種整個人很有氣度的感覺。可是,摺扇到底是起源於哪裡,這一點確是眾說紛紜,一直沒有個定論。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摺扇都有哪些來源。
源於西漢說
馮躍利書心經摺扇《漢書》記載:"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自以便面駙馬。"有人據此推斷,便面是摺扇。理由是"駙馬"是揚鞭抽打馬,所以才要合攏摺扇才能趕馬。另一說"駙馬"是輕撫、輕拍。《史記·吳王濞列傳》:"因駙其背"。《三國·魏書·武帝紀》:"駙手歡笑"。唐代人顏師古為之作注:"便面,所以障面,蓋之類也。不欲見人,自以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沙門所持竹扇,上褒平而下圓,即古之便面也。"所以,這里的"便面"不是摺扇,是種上方下半圓的竹扇,直到唐朝僧人依舊在使用。
源於東晉說
《扇子趣話》、《扇子的源與流》等書中認為扇子在東晉已經產生。其主要證據源於《晉書》卷二十九《文苑·袁宏》中,謝安取扇贈袁宏,袁宏答道:"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由於後來摺扇又有"仁風"的雅稱,所以有人認為此處謝安所贈即為摺扇。但是,這從文中並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此處所贈為摺扇。且魏晉時期,清淡之士盛行執麈(zhǔ)尾(一種扇子)談玄論道。《二十二史札記》雲:"六朝人清淡比用麈(zhǔ)尾。"並且,《三國志》和《晉書》中並沒有關於摺扇的記述。
源於南齊說
《蕉窗話扇》中寫:"折疊扇通稱摺扇,古名聚頭扇,又有稱為聚骨扇者,始於北宋,其濫觴則遠在南齊。《南齊書》:'褚淵以腰扇鄣日',《通鑒注》雲:'腰扇即折疊扇'。不過那時還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疊扇……展之廣尺三四,合之止兩指許',市井有制,說明它已不是少數人專用的了。"
關於摺扇的來源至今也沒有一個准確的結論,但是,摺扇是有一定中國特色的一種代表作品,古人把山水畫,詩歌寫在摺扇上,使摺扇內容更為豐富。據說,如果現在還有古代的著名詩畫家在上創作的扇子,現在肯定是價值連城啊。保存下的摺扇也都見證了時代的發展,這些摺扇上面的內容也可以反應出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色。
㈢ 扇子是誰發明的
早在漢朝,就有班婕妤作《團扇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回扇,團團似明月。出答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詩人班婕妤借詠團扇表露受對趙飛燕的醋意。兩千多年前的小女子,吃醋就吃的這么有品位,值得現在相聲界諸藝術家學習.......至於摺扇的發明權,則頗有爭議。當然了,有中國發明的說法,據說晉人袁宏赴任前,大臣謝安相贈摺扇一 把,暗示要"奉揚仁風"。然而日本人稱摺扇是日本的原創。令人震驚的是,有相當一部分沒骨氣的中國人也認同這種說法,即倭人發明摺扇,並在唐代傳入中國,直到明朝永樂皇帝大力推廣,方風行天下雲雲。西歐也有人爭奪摺扇的發明權。
㈣ 扇子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扇子是——中國發明的。
早在漢朝,就有班婕妤作《團扇歌》:「新制齊紈回素,皎潔如霜雪。答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詩人班婕妤借詠團扇表露受對趙飛燕的醋意。兩千多年前的小女子,吃醋就吃的這么有品位,值得現在相聲界諸藝術家學習.......至於摺扇的發明權,則頗有爭議。當然了,有中國發明的說法,據說晉人袁宏赴任前,大臣謝安相贈摺扇一 把,暗示要"奉揚仁風"。然而日本人稱摺扇是日本的原創。
令人震驚的是,有相當一部分沒骨氣的中國人也認同這種說法,即倭人發明摺扇,並在唐代傳入中國,直到明朝永樂皇帝大力推廣,方風行天下雲雲。西歐也有人爭奪摺扇的發明權。
㈤ 摺扇是誰發明的
摺扇的起源於東漢,因為《漢書》記載:「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自以便面駙馬。」有人據此推斷,便面是摺扇。理由是「駙馬」是揚鞭抽打馬,所以才要合攏摺扇才能趕馬。不過有學者認為,「駙馬」是輕撫、輕拍。典故有《史記·吳王濞列傳》:因駙其背,以及《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駙手歡笑。所以,那時用來輕拍馬的工具不一定是摺扇。
㈥ 摺扇是中國發明的還是日本發明的
日本不是摺扇起源來國,因為源根據19世紀日本文獻的日據琉球時期的東恩納家族出版的《東恩納寬全集》第二卷,豐臣秀吉為了獲得地方大名的支持,曾取下腰扇為其寫上「龜井琉球守」幾個字。也就是說在明治維新沒有去中國化前,19世紀時日本人普遍將摺扇稱為腰扇。
而這個腰扇在我國晉代經常提到,晉人曾多處提到過它,如陸雲《與兄平原書》:「一日案行並視曹公器物、床薦席具,有......扇如吳扇、要扇亦在。
這已經證明了日本沿用的是我國晉代的稱呼,要扇就是腰扇,我們南齊的腰扇已經有了現代摺扇的原型。根據19世紀日本《東恩納寬全集》介紹,日本本土將此稱號一直持續到19世紀明治維新去中國化前
㈦ 摺扇到底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摺扇又名「撒扇」、「紙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摺疊扇」、「聚頭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風扇」。是一種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的能折疊的扇子;用時須撒開,成半規形,聚頭散尾。
㈧ 扇子是誰發明的
我國扇子之所以受人喜愛,除了可以扇風納涼之外,還和扇子雅緻精巧和扇面的書畫藝術分不開。扇子在我國源遠流長,據史書稱黃帝作五明扇」,可謂早矣。西周羽製成羽扇」已具有美學裝飾功能『代開始使用輕巧簡便的竹扇,漢代以後又出現以竹為圖框、以綾絹為扇面的紈扇。紈扇又名團扇,宜於書畫,多以骨、玉、象牙等為柄,墜以流蘇,顯得珍貴爾雅,這種扇在我國流行千餘年,特別為閨閣仕女所鍾愛。唐人張彥元《歷代名畫記》載,名士楊修為曹操畫扇,不小心掉了一個墨點,就順勢畫成一隻蒼蠅,可見,至少在魏晉就流行扇上作畫了。摺扇其實源自日本,製造靈感得自蝙蝠翅膀的開合。北宋年間,摺扇作貢品傳入我國,但尚未廣泛使用,至明清就相當興盛,它易於攜帶,又有舒合之妙,成為文人雅士掌中物。扇骨有用象牙、玳瑁、檀香等名貴材料製成,扇面則分灑金、混金、捶金、塗香數種,有的還請能工巧匠在扇骨的面上精雕細刻,成為一件珍貴藝術品,一扇之價,值以百金。摺扇扇面呈半圓弧形上寬下窄向四處呈輻射狀,因而在構圖章法筆墨形象上都別具風韻,北宋始在摺扇上題詩作畫。明清以來文化人都喜歡在扇上舞文弄墨,使扇面書畫藝術在中國大放異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書面扇面雖幅不盈尺,花鳥蟲魚、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態,成為中國繪畫中的一個專門藝術品種。扇子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裝飾品。它以其價美物廉、方便實用、雅俗共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扇子分有摺扇、竹扇、絹扇、羽扇、葵扇和麥稈扇六大類。除了實用性外,作為一種藝術品,它匯集編織、雕刻、書畫、刺綉等工藝技巧,也可作為戲曲、舞蹈、曲藝等表演藝術的道具。它有時候甚至可以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徵。中國民間流傳的活佛濟公的形象,惹人喜愛,它頭戴破僧帽,衣衫襤褸,手持破蒲扇,瘋瘋癲癲,卻愛濟困解難,助人為樂,可謂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三國時蜀相諸葛亮,足智多謀,風流倜儻,輔助劉備建立霸業,每每羽扇綸巾裝束,羽扇常不離手,成了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徵。自扇子傳世以來,相關的傳說趣聞多不勝數。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曾遇一賣扇子的老婆婆,她因扇子滯銷而發愁,王羲之即興為之題字,使得老婆婆的扇子大為暢銷,一時傳為佳話。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並逐漸傳入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扇子的歷史源遠流長,它可上溯到遠古的虞舜時代,晉人的《古今注》中記載舜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作五明
㈨ 摺扇起於何時,由哪個國家發明
摺扇起於北宋,由日本發明。
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是當前可查關於摺扇最古老的文字記錄,其中記述了摺扇的起源國家是日本。摺扇竹木做扇骨,韌紙做扇面,扇面上還要題詩作畫。
摺扇是從日本經高麗傳入我國的。北宋鄧椿在一部關於中國畫史的著作中提到,當時北方有一種高麗扇,用鴉青紙做成,可以折疊,上面還繪有圖畫。這里所說的高麗扇,實際上是從日本傳過去的日本扇。
摺扇在日本被稱作蝙蝠扇,傳入中國後很快就被中國人接受,並根據其形狀稱之為折疊扇、聚頭扇或撒扇。江蘇武進一座南宋墓中出土了一件黑漆奩,上面畫著一個手持摺扇的仕女,扇子有五檔扇骨,白色的扇面上還繪有花鳥。
(9)摺扇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日本早期的摺扇稱為檜扇,由薄片狀的扇骨組成扇面,每根扇骨分離,合攏起來已經和今天的摺扇很相似,但展開的時候形狀並不完美。一些文獻稱,經過逐漸摸索,日本工匠在扇骨上覆蓋貼紙,使扇面成為一體,才形成了後來的新式造型。
和扇在日本不但是納涼的工具,也成為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和扇與腰帶、提袋、木屐一樣,是正規和服的一部分。
據《西宮記》記載,平安初期,每逢夏季,宮廷貴族賜予侍臣摺扇,摺扇成為宮中活動時侍臣攜帶的物品之一。後來宮廷女子也受其影響,經常拿把摺扇,作為身邊的裝飾品。
鐮倉時代日本男子的直衣、狩獵衣的時裝是以扇子為中心。宋元時代也有不少人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揮毫。
吉慶時,日本把摺扇作為贈送禮品之一。摺扇打開時向兩邊伸展,象徵著人走的路愈來愈寬廣、前途日益光明。過去還有一種習慣,公卿用白骨扇子,武士使用黑骨扇子。一看扇子便知其身份。
明治時代,日本的摺扇成為暢銷的貿易商品之一,出口歐洲不少國家。那時,扇子由紙面發展為絹面,很受人們歡迎。待到大正時代,扇子已成為庶民百姓的日常用品,而且在祭祀、宗教法會、民俗活動中廣為使用。
㈩ 扇子是誰發明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並逐漸傳入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扇子的歷史源遠流長,它可上溯到遠古的虞舜時代,晉人的《古今注》中記載舜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作五明 。」明人也有舜始造扇」的記載,說明舜帝時就已經有扇子了。在商周時代,人們用雄雉雞絢麗斑斕的長尾製成了翟扇」,並出現了長柄的雉扇」。扇此時成了帝王威儀的象徵。雉毛扇到唐朝改成了孔雀毛。據考古發現,四川成都出土的戰國銅壺刻有一個僕人手執長柄扇替主人扇風的圖案,這是目前發現較早的扇子形象『末到魏晉南北朝出現了用動物尾毛做成的拂塵,謂之毛扇」。而另一種以禽類羽毛製成的羽毛扇,質地潔白,毛絨柔軟,輕飄舒適。江南地區以白鵝羽毛製成的羽扇最為著名,多作為貢品進貢朝廷。到了漢代,絲織業開始發展,出現了紈扇」,因用潔白細絹製成,故又稱之絹扇」。製作除了用絹外,材料也可用綾、羅、紗等絲織品,又因其團團如明月」,也稱為團扇」。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國古代婦女青睞,作為一種主流而大為發展,它在結構和裝飾上力求精緻、華麗、情趣和小巧,外形上有橢圓、海棠、長方、曲線等形狀。此扇有的以檀香木製成,一扇在手,芬芳四溢,神思清爽,極具情調。大約在宋朝時出現了今日常見的摺扇,因其可折疊,故又稱折疊扇。摺扇方便實用,在民間中廣為流傳。戲曲中的書生,常常人手一把摺扇,成了一種象徵。摺扇繪畫題詩始於明代永樂間,扇面畫使得扇子升華為另一種藝術形式,為歷代收藏家所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