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構建平等,公平,和諧的師生關系
如何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是時代發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在教育過程中,如果師生關系處於一種民主、平等、信任、理解的狀態,那麼它所營造的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從學生的發展角度看,擁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識是學業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和諧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它的宗旨是本著學生自主性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展。下面我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談談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一、熱愛學生
熱愛學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之不能沒有愛,猶如魚塘之不能沒有水,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愛是教育的靈魂,師愛是一種豐富多彩的精神現象,是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凝聚成的一種高尚的教育情操。師愛具有神聖的品質,非凡的魅力,它猶如夏日裡的徐徐涼風,冬日裡的縷縷陽光,沙漠里的悠悠清泉,給學生以溫情和希望。熱愛學生主要是愛護學生幼小的心靈,使他們的心靈不受到摧殘和傷害,教師和學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心靈的接觸,而學生的心靈又是極其嬌嫩、脆弱和敏感的,尤其是自律性差的學生,我們更不能去傷害他。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與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生活,天氣變冷時提醒學生添加衣服,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課外時間對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 及時給學生以關心、幫助、鼓勵和啟迪,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把愛公平地分給每個學生。這樣學生就信任我,也就喜歡我所教的課程。正如魏書生所說:「人心與人心之間,像高山與高山之間一樣,你呼喊什麼,就會得到什麼。」我們真誠地對待學生,用信心和關愛去點燃學生心中的希望,不失時機地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這樣,學生成功了,我們的教育教學也就成功了。師愛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師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是父母之愛與朋友之愛的結合,是人世間最崇高的感情留註:似春雨之潤物,無偏無蔽;似陽光之播撒,均勻流布。師愛是「催化劑」,知識的傳授藉助它的力量會事半功倍,心靈的塑造藉助它的感染會水到渠成。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有那顆與學生溝通的法寶——博愛之心,在教育教學中給每個學生以情意綿綿的愛,再加以各種教育喚醒的手段和方法,從而產生「神奇的教育力量」,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養護每個學生的心靈,與學生和諧相處,讓每個學生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
二、尊重、信任學生
尊重和信任是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梁。尊重學生比熱愛學生更為重要,因為給學生以尊重,學生才能感受到師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著名教育家愛默森說:「教育成功的秘訣在於尊重學生。」優秀的教師不會高高在上,不會威脅或懲罰學生,他尊重學生勝過學生尊重他。教師只有尊重學生,保證每個學生在班級里有自己的位置,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教師尊重學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努力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1)尊重學生的人格
教師必須把每一個學生都看成是獨特而有價值的人,要知道他們能夠自己思考和表達,要相信他們能夠積極地去改善自己的行為。因此,我在平時也很重視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從不壓抑、束縛學生,而是喚醒和養護學生,在自己的心中時刻有每個學生的歡樂和苦惱,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經常與學生談心,和學生一起感受和體驗,以學生的眼光去看「學生的世界」,體驗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期待和泄氣時的心情,及時給學生以關心、幫助、鼓勵和啟迪,去感受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挫折、渴望,真正去體會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需要、情感、態度和發展意向,及其發展過程中的自由創造和選擇,以平等、寬容的態度積極調動每一個學生的情緒,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時刻注意師生交往的質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做學生的諍友,把學生看成是「發展中的人,能發展好的人」。這樣學生對我就比較尊重和信賴,就會用勤奮學習來回答我對他們的關心與期待,從而營造出一種「平等、寬松,富於和諧、真誠、溫馨」的教育教學氛圍。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和教師是平等的人,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2)與學生平等相處
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分別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擔不同的責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學識、經驗和抱負,但就人的價值和尊嚴而言,所有的學生與老師的地位是平等的。作為教師,我們要擺脫絕對權威的觀念,以平等的心態看待學生,要知道教師的職責是培養人才,是要為學生服務。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應切實當好學生的向導,做好學生的助手,成為學生真誠、無話不說的「朋友和知己」。
師生之間不斷溝通、交流,真誠地平等相待,知己知彼,相互尊重,才能增進彼此間的了解與信任,才能有效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與學生和諧相處。
教師要創設平等、民主的課堂氣氛,注意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在平時我很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斷鼓勵學生在開放的氣氛中敞開交流。學生腦子里想什麼,就讓他講什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合作交流,保證學生學習時充滿樂趣。在課堂上,常常採用同桌討論、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和感受到被別人接受。並給學生傳達出這樣的信息:我尊重他的意見,而且相信他的能力。在這樣熱烈、愉快、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中,師生之間就會引發情感共鳴,師生的心理才能產生互動效應,呈現出師生的多向交往,師生交往的效率就會更高。
教師尊重學生,學生才會尊重教師;教師剝奪了學生的尊嚴,學生也會想方設法消除教師的尊嚴,這是師生關系中的黃金法則。只有人與人之間心靈的對話,完整人格的交流,學生才會體驗到做人的全部尊嚴,才會享受到被人尊重的生命快樂,才會使師生關系具有教育意義。
三、欣賞、激勵學生
學生總是期望被教師欣賞,一個關愛學生的教師應有一雙慧眼,撥開雲霧,發現學生的優點,欣賞每個學生的美,並不吝嗇表揚。在教師的心裡,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都應該是最好的,要讓學生感到每付出一份勞動,便會有一份收獲的快樂。
(1)努力挖掘學生的「閃光點」
教師不是醫生,不能總是看學生的不足與缺陷;教師不是警察,不能總是像盯著可疑的人那樣,只看學生檔案中的陰影。教師應該是個尋找寶藏的人,在學生心靈的土地上,尋找生命的精神資源,並把這種潛在的資源發掘出來,變為精神財富。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我以積極的態度關心學生,關注學生的每一個進步而不是退步,以一個欣賞者的身份看待自己的學生,去贊賞學生的觀點,贊賞學生的感情,贊賞學生的個性。常以欣賞的語氣、相信學生能學好的神態、熱情真摯的微笑、信任關愛的眼神、鼓勵和支持的手勢等,讓學生感受到我對他們的真誠的愛。學生由此獲得信心,獲得學習的動力,並感悟到我不但是他們的恩師,而且還是他們的知心朋友,更是他們成功的支持者。如我班學生鄭某學習不認真,酷愛打籃球,家長怕影響學習一直不答應。我知道後,與他父母交流了意見與看法並協調他與父母的關系,最終達成共識,他父母鼓勵發展他的興趣愛好。讓他學習與興趣齊頭並進,共同發展,同時約法三章:學習時間與發展興趣的時間成正比;學習與業余愛好成正比;成績與愛好要雙豐收。在全校籃球比賽中,他表現出眾,從此增強了他的自信心,認為我就是他的知音,在他對我產生「親附」感後,我對他平時重新反復的錯誤進行反反復復的科學引導教育和細致入微的幫助,不斷地關注、提醒和鼓勵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總之,我們應尊重學生,欣賞其亮點激勵其進步,把每個學生的人生價值調動到一個最高點,這正所謂「愛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風更催人」,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去關心他人。當然,教師在對學生表示尊重、關愛、熱情的同時,應對學生的行為方式和學習成績提出高標準的要求。
(2)讓學生體驗成功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長,努力創設有利於他們表現自己特長的機會。每個學生都渴望成功,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尊重,而成功的秘訣就是具備自信心。如果學生沒有成功的體驗,就會認為自己很笨,再努力也沒用,於是會出現一系列問題行為,師生關系很可能會處於敵對狀態。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不斷創造條件激勵學生,使每個學生的特長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品質是多層次的,必然導致學習結果的多層次。我在練習設計時,對同一目標設計出難易不同的幾組練習,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中一組練習。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再根據不同評價對象的學習結果,制定不同的評價標准,不管選擇哪組題目,只要學生做正確,我就給予充分激勵,滿足學生學習中自我表現的慾望,讓所有的學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達到新的目標。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機會,讓他們體驗成功。這樣就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情感交流,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四、寬容學生
寬容是一種智慧,一種美德,又是一種教育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時寬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作為一名教師,以寬恕包容之心對待學生,不僅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給了學生反思自己行為的時間和悔改的餘地,而且能表現出教師的寬大胸襟和巨大智慧,也必然會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擁戴。
寬容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無能的表現,而是一種教育手段。寬容的核心是以加強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為原則,從而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為目的。在日常工作中,寬容表現為「三不」,即「不責學生之小過,不揭學生之隱私,不念學生之舊錯。」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嘗試前進和不斷糾錯的過程,他們是一個在錯誤中學習成長的人群。學生偶有違紀、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學生犯錯誤時,教師切忌與學生計較,當自己的情緒激動時一定要剋制,不要沖動,待情緒穩定時再處理,千萬不要跟學生「過不去」,一味地訓斥、責怪學生,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學生對教師充滿怨恨,甚至明目張膽地與教師作對。不僅教育的目的難以達到,師生關系僵持,反而還容易使學生從教師身上學會了責怪,對學生德行的養成也極為不利,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寬容應以理解、尊重和信任學生為基礎。教師寬容學生的過錯,實際上是把一種信任、一種責任交給學生,而學生得到信任和責任,也會盡最大的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過錯,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如我班學生陳某,家在鄉下,平時很少回家,星期天去他伯伯家,有一次他到伯母那裡偷了200元錢,他要求我給他保密,我答應了他,讓他保證這是最後一次,要求他以認真學習來回報我。在以後的一段時間里我不斷地督促、鼓勵他,他真的變了,經常會問我作業,成績進步很大,我常在班上表揚他,任課老師也問我陳某變化怎麼大。所以只要我們敞開寬容的胸懷,寬容的魅力就會顯現,也就無須費太多的口舌和周折,只要以人格的魅力就可以達到教育目的,並創造一種與學生和諧相處的諒解和寬容的心理氣氛。當然,寬容並不是毫無原則地一味退讓、忍耐,寬容的前提是對那些可以寬容的人和事。寬容的內心是愛,寬容不是去對付,而是以愛心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去包容學生的過失,去化解學生的不良情緒,教師以寬容之心對待學生,也會把這種智慧和美德潛移默化到學生身上,學生就能學會去寬恕別人,就會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就會懂得寬容原來是消除怨恨、責怪和憤怒的良葯,就能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融洽同學關系,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一種立足社會的基本能力。總之,寬容是一種愛,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因此,我們教師不僅要懷著一片愛心去鼓勵、贊揚學生的點滴進步,更要懷著同樣的愛心去批評、指正學生的缺點和過錯,在批評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真摯之情,用教師那顆真誠的心去滋潤學生千萬顆心,營造輕松和諧的教育教學氛圍。
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校園的永恆話題,和諧師生關系的確立有賴於教師自身觀念的更新和素質的提高,學生人格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有賴於教師對學生無微不至的愛和時時刻刻的尊重。讓我們走進每個學生的心田,向學生的心靈播撒陽光,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心靈的呵護。讓我們努力做一位學生信任、喜歡、尊敬的教師,和學生一起快樂地工作,快樂地學習,快樂地生活吧!
❷ 怎樣理解公平對待學生
平等是尊重,是倫理原則上的公正,但並不是抽象意義上的平均。在教育實踐生活中,落實平等意味著如何將「一視同仁」和「因材施教」進行結合。所以,這里的平等指的是學生所得到的人格上的尊重,因材施教則是方法意義上的平等。教師公正有利於良好的教育環境的形成,有利於教師威信的提高,有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這樣看來,在教學教育過程中,教師的公正是一條十分必要的教育原則。一句話,要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就要真愛學生。1、平等地對待學生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學生實際就是教育學所常說的要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問題。從倫理學的角度看,教師要公正地對待學生,首先要真正尊重和信賴學生。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這種平等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人人都應該受到別人的尊重。學生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是有尊嚴的,也應該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來自於教師與家長的尊重。對學生來說,教師是關系最大的人之一,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平等、公正地對待所有學生,尊重他們每個人。2、關愛全體學生,一視同仁 愛學生就要公平對待所有學生,在學生眼裡, 「 公正客觀 」 被視為理想教師最重要的品質之一。他們最希望教師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厚此簿彼;他們最不滿意教師憑個人好惡偏愛,偏袒某些學生或冷落、歧視某些學生。公正,這是孩子信賴教師的基礎。所謂愛無差等,一視同仁,指的主要是教師不能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惡作標准處理師生關系,應當給所有的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教師對每位學生的態度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己的好惡感情,偏袒、庇護一部分學生,鄙視、冷淡另一部分學生,要一視同仁,批評和表揚要恰到好處。學生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個性有不同,能力有差異,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情況有差距。愛聽話懂事的孩子,愛聰明伶俐的學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作為一名教師,如果單憑自己的感情行事,就是一種狹隘的偏愛,一種不公正的做法。教師感情的傾斜,必然也會引起學生的心理傾斜。學生不一定都會明白地用語言來表達對老師的意見,然而他們心理的感受是非常清楚的。你即使採取一次不公平的措施,也會毀掉你長期建立起來的公平聲譽,哪怕你是無心的。對每一個學生一視同仁,就要像一座天平,不偏不移。3、實事求是,賞罰分明學生是從周圍成人的反應——肯定或否定、獎勵或懲罰、贊許或批評中,逐步形成道德認識的。因此,教師應該認真對待學生的每個行為,做出公正的評價。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又不能允許有特殊學生存在。正確的做法,應是對事不對人。一個人犯錯誤,不管他是成績優秀的還是較差的,該批評的都要批評;一個人做了好事,不管他平時是調皮的還是聽話的,該表揚的都要表揚,一視同仁,不帶偏見。4、 長善救失、因材施教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還表現在給每一個學生以同樣的發展機會,長善救失、因材施教。有些學生不善於發言,教師不能因此就不讓他發言,相反,應鼓勵他多發言,多鍛煉表達能力,並加以耐心指導,幫他樹立信心。5、 面向全體,點面結合面向全體,點面結合,就是要教師在個別教學和集體教育中做到教育公正。學生是有差異性的,後進的學生,教師適當的補課和一些特別的關照是應該的,這是為了他們的進步,特別聰慧的優秀生,給他們創造提高的條件,適度的「開小灶」也是公正的,這是因為只有因人制宜才能更好地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這是愛無差等的實質上的公正。一個優秀教師的魅力,絕不僅僅來自淵博的知識,還來自於客觀公正對待每一個學生的態度。公正對於教師有特殊意義,它可以告訴學生是與非,它可以引導學生走向高尚而遠離卑鄙。教師應當記住,自己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為兩句話,即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❸ 教師實現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扮演好教師的什麼角色
按照正常的情況來講,我們評判課堂的好壞標準是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聽的認真,是否能夠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以及孩子們看上去是否聽懂了……所有的評判標准都是以孩子配合老師講課作為基礎的,但是恰恰相反的是,我認為一個有效課堂的基礎條件,必須是老師需要隨時改變自己的角色,做到即可以主持課堂又可以配合學生的境界。因為,老師作為課堂上傳授知識的人,他首先必須很清楚得知道自己的目的,並通過一些教學的技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教師要達到的目的遠遠不只是傳授知識那麼簡單,而是需要引導學生腦子活動起來,學會思考起來。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不需要隨時把控整個課堂的細節,只需要做到在合適的時候適當的轉變自己的角色,當一個老師成功的學會了各種角色扮演之間的互換,那麼這節課堂才有可能成為一次有效的課堂。
那麼,如果來做這個角色扮演前的准備呢?備課是每個老師必備的工作,備課的時候,老師們一般都圍繞著知識點首先進行一些現象分析,然後通過分析得出抽象的知識點,再通過一些具體的題目來強化這個知識點,最後呢,就留一些習題給孩子們來判斷孩子們是否掌握了這個知識點。這是一般教師講課的套路,但是這也是我認為的沒有合理的進行角色扮演的講課,也就是一堂無效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們像是一個接收的容器,教師把各種現象、分析、結果統統倒給了學生,讓學生硬生生的把它裝進去,由於缺乏孩子自己腦子的思維過程,知識點在剛裝進去的時候,會記得一點。但是過一小時,就會漏掉一點,再過一會,再漏掉一點,到最後就所剩無幾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我個人十分喜歡的話,那就是「教師在提供事實上經常是需要慷慨的,而在進行概括上是需要吝嗇的。」如我們需要教給孩子們勾股定律,在講這個抽象的知識點前,可以舉出很多很多奇怪的現象,比如通過告訴孩子們這3條邊的長度來尋找他們之間的規律,比如3,4,5的直角三角形,5,12,13的直角三角形,7,24,25的直角三角形,這時候老師的角色可以是假裝「失憶」,忘記了要教什麼,讓孩子們自己去找答案,在找答案的過程中,老師又可以假裝似懂非懂,以提示孩子們思考的方向。我們可以給孩子舉出大量的符合勾股定律的現象,讓孩子們好奇這些現象之間的聯系,通過調動他們的大腦來思索聯系。在孩子們思考的同時,教師就可以空出時間來細致的觀察每一個學生的神情,其中誰在認真計算誰在摸魚,一目瞭然。在稍有眉目的時候,老師又可以充當老師的角色,舉出更多的現象來驗證孩子們得出的結論,最終,通過教師的角色扮演,學生自己的腦力思維活動,得出的結論就會印象特別深刻。
教學過程中,我們始終不能忘記,教師需要不斷的變換角色,讓孩子始終處於一種發現者的角色,這樣孩子們才會驚喜的發現,學習是那麼的有意義,可以不斷的發現真理,課堂也會變的更有效一些。
新課程標准強調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切實還學習權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從而張揚學生的個性,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更快更好地提高育人質量。要體現這一思想,這就要求教師切實提高素質、真心更新觀念,不斷轉變角色,充分引領學生把課堂學習作為一種自身的內在需要,積極地、愉悅地、緊張地、努力地投入其中以認真地學,使課堂上的每一分鍾都能發揮最大作用。
教師在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中究竟要扮演什麼角色?經過教改實驗,我們倡導教師角色要實現以下轉向。
由控制者到促進者
控制者是傳統教師角色的定位,其特點是:控制學生的時間、空間、思想和權力,培養會聽話、會考試的學生。促進者是現代教師角色的定位,其特點是:解放學生的時間、空間、思想、權利,培養能夠自主發展的人。
強調教師由學生學習的控制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意味著要把學習的自由和權利還給學生。自由是人精神成長的「空氣」,學生在具體教學中的自由包括:一是時間的自由,即學生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二是方式的自由,即每個學生擁有按照自己擅長和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的自由;三是思想的自由,表現在獨立思考、個性化理解、自由表達的自由和權利,質問、懷疑、批判教師觀點或教材觀點及其他權威的自由和權利——不能因為自己見解的獨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而受到精神或肉體處罰以及不公平評價或對待。課堂教學必須把學生的學習權利放在首位,不能以任何理由侵犯或僭越他們的權利。缺乏自由的教學是不道德的教學,這種教學無論多麼「有效」,最終都不利於學生的個性自由健康發展。
由講授者到引導者
講授者是傳統教師角色的定位,它表現為:直接教學,教知識,講知識,把學生教會;引導者是現代教師角色的定位,它表現為:間接教學,教方法,講方法,讓學生學會。教師通過講授,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往往使人產生一種錯覺,似乎學生只要認真聽講就可徑直地獲取知識。而實際上,學生對任何知識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獨立思考上。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感知、觀察、分析、思考,也不能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從講授者到引導者的轉向體現了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獨立性的認可和尊重。從客觀上講,每個學生都有獨立的意向和獨立的能力。獨立的意向主要表現在,學生覺得自己能看懂的書,就不想再聽別人多講;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歡別人再反復啰唆;自己能想出解答的問題就不願叫別人提示;自己會做的事,就不願再讓別人幫助或干涉。獨立的能力主要表現在:第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許多課堂上沒有教過的社會生活知識和能力,絕大部分都是他們在自己的生活和活動中獨立學來的;第二,即便是教師教給他們的東西,也是靠他們已經具有的基礎,運用他們已經具有的獨立學習能力,才能被他們真正理解與掌握。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據此指出,學生在學校的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爭取獨立和日益獨立的過程。從主觀上講,學生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還有賴於教師的培養和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對待學生的獨立性和獨立學習,還要有一種動態發展的觀點。從教與學的關系來說,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從教到學」轉化的過程,也是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斷轉化為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隨著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增長和提高,教師的作用在量上也就發生了相反的變化,最後是學生基本甚至完全獨立。為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學生獨立學習,並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獨立學習,從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獨立性,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
由主角到配角
在傳統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主角,是課堂節奏的駕馭者,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定奪者,學生理當成為順著教師思路亦步亦趨的「仆從」,一切唯教師馬首是瞻:課前按教師的要求預習,課上按教師的組織學習,課後按教師的布置復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全方位地「配合」教師。教師講話時,學生不做小動作、不說話、不東張西望、認真聽老師講;教師提問時積極發言、踴躍回答,還要回答得正確流利;教師讓學生討論時要圍繞主題熱烈討論,不要沉默冷場。如果學生不認真聽講,回答問題錯誤或者發言不積極,沒有達到教師所預設的教學效果,教師就抱怨是學生不配合引起的。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計作出回答,教師的任務就是努力引導學生,直至得出預定答案。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於是,我們就見到這樣的景象:課堂成了演出「教案劇」的舞台,教師是主角,學習好的學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很多情況下只是觀眾與聽眾。
我們知道,課堂教學的主要矛盾是教材與學生的矛盾,課堂教學是圍繞這一對矛盾運動而展開的。其他矛盾都是從屬並為解決這對主要矛盾而存在和發展的。在教材與學生這對主要矛盾中,教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學生是矛盾的主體力量,解決學生和教材之間的矛盾,主要靠學生自身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不能由別人代替。所以,課堂的中心是學生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線,教師的教學及其設計要以學生的學習及其活動作為線索和依據,總之,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教師是配角。
從「配合」的角度講,應當是教師配合學生,而不是學生配合教師,因為課堂的任務和目標是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教師要成為方便學生學習的人,這也說明教學中教師應配合學生。值得強調的是,教師配合學生絕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是消極的,教師的配合是創造適合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教育的根本保障。
教師在角色轉換過程中一定要明白以下個道理:
1、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地方
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直是課堂教學的主宰,是所謂的「主導」,課堂教學時間如何安排、什麼時候學生自學、什麼時候提問學生、提問什麼類型的學生、問題的答案是什麼等等,都是事先經過教師安排好了的,學生的鼻子一直由教師牽著走。在沉重的課業負擔下,學生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個性得不到充分發展,思維得不到應有的鍛煉。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應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因此,新課程標准特別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機統一過程。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教師應該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讓教室充滿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氣氛。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撕掉「神聖不可侵犯」的師者面罩,和學生一道打破課堂的寧靜,走下講壇,與學生共同觀察、討論感受和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教師應努力構築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的和諧、民主、平等教學氛圍,與學生互學互動,合作平等交流,在交流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發表「高見」,允許他們「參政」「議政」,通過師生平等交流,學生個體間、學生個體與群體之間思維的碰撞和相互交流,師生共享了現代知識的精彩與美妙。
2、課堂是學生個體表現、體驗成功的地方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到快樂?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讓學生體驗成功,樹立自信,產生快樂;二是創造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感受快樂。前者主要是通過堅持多發現學生哪怕微小的進步,堅持正面鼓勵的手段,為學生創造成功機會的辦法,讓學生從學習的進步中、從同學的掌聲中得到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自信心與快樂感。後者主要是通過教師堅持多微笑少生氣、多鼓勵少批評的教育原則,堅持師生互相尊重、平等相處的原則,堅持課堂討論問題口氣平等、允許學生質疑老師、問倒老師,創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用課前讓學讓聽音樂、學生輪流表演、講幽默笑話、介紹最新信息等活動調節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給學生創造自由發展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的青少年時代能夠在健康快樂中度過。
3、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
無論老師用何種方式進行教學,都不能忘記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而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識過程,又是學生的發展過程。要讓每個學生有所發展,教師首先要還給學生「主人」的地位,給學生留有充分的學習空間,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全員參與,學生能做到的教師絕不能代替,要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在主動探究新知的過程中,不斷地遇到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實踐問題,就會不自主地表現出認真、緊張、自覺、主動、頑強的心理狀態,變老師教的「枯燥無味的東西」為「新奇有趣的東西」。也就是努力做到:學生能獨立完成的內容,就讓學生動腦、動手去完成;能獨立完成一部分的,就讓學生獨立完成一部分;能獨立完成一點點的,就讓學生完成一點點,真正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我們知道「學起於思」,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做中求知,想中探知。課堂上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才能拓寬思路,獲取新知。
如教學例子:一輛客車里有乘客40人,開到車站時下去18人,上來8人,這時車上有乘客多少人?
學生在找出條件和問題後,紛紛動腦思考解題方法。
有的想:先求下去後剩幾人,再加上車的人,列式:40-18=22(人) 22+8=30(人);
也有的想:先求上來8人後車上共有多少人,再減去下車的人。列式:40+8=48(人) 48-18=30(人);
還有的想:下車的比上車的多10人,車上原有的40人減去多下去的10人,就能求出問題。列式:18-8=10(人) 40-10=30(人)。
同一道題,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點進行思考、分析、判斷、推理,在解題過程中把原有的知識進行組合,找到新的聯系後,發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自始至終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進行動腦探究解題方法與措施,學生才學得主動,學得靈活,學得牢固。
三、教師課堂教學角色實現的對策
1、拉近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
在課堂中,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要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得先創設情境突出「新」字,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新來吸引學生,使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老師應緊扣教材,設之以奇,激之以欲;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或體驗現實的社會生活,或體驗某個典型角色,或體驗某種社會情感。學生通過身臨其境來獲得對於課文內容的真實感受,以此激發學生內驅力,培養品維品質,豐富思想情感,提高學習效果。如:在教小學語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應該以「情」為首,調用多種手段創設情境,運用朗讀形式激發學生對角色感情的理解,從而達到教師情,學生情,課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濃的效果。
2、老師的微笑是學生互動的動力
面帶微笑,這是教師最迷人的職業形象。一位有經驗的教師,在走進課堂之前都要進行情緒調整,避免帶著個人的不良情緒進課堂。經常保持滿面春風的教師,會教出豁達開朗的學生。小學語文教學要使學生個體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善於捕捉亮點,激勵學生。課堂中,教師面帶甜美的微笑、真誠的贊美會讓學生如沐春風,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從而調動自己內在的學習需要,參與到課堂中來,切實做到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3、恰當協調老師與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師的本職是以育人為天職,如何教好自己的每一個學生是每一個教師的重任。例如,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都需要教師的精心講解、引導,實踐和運用,而又由於數學知識貫穿著社會方方面面,因此,對數學知識的正確運用尤其重要。新課改實施以來,更加加強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關注,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反對以往老師只顧講、學生只管聽的教學模式。那麼,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如何看待和處理課堂上的「教」與學生「學」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無論是學生傾聽教師的講解,還是再現教科書的內容,或者參與探究,都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任何一種學習方式都要求教師通過組織課堂教學以喚起、指導學生有效地掌握學習內容。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與學的節奏和諧、相互適應。
和諧課堂教學還要協調好老師教學與學生合作學習之間的關系。老師良好的教學能力為學生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學生合作學習能夠通過交流、溝通更好地促進個體反思、分享各自的知識與經驗從而促進個體的更好發展。和諧的課堂教學應該整合兩種學習方式,並善於在兩種學習方式之間進行自然的轉換與交替,使課堂教學活動形式豐富多彩。
4、處理好課堂中老師與學生的相互評價
教師可以利用科學的、系統的課堂教學觀察表對學生的課堂參與狀態進行評價,也可以通過設計表現性任務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做出評價,配合定期的紙筆測試,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發展過程,為課堂教學計劃的制訂以及進程的調整提供及時而准確的信息。
同時,教師要為學生互評創造機會,全面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學生的互相評價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一種有益的補充,是生生交往的重要表現之一。教師要藉助小組合作活動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互相評價,也可以制訂相應的評價表格規范學生互評的方法,讓學生通過互相評價,增進彼此的了解,實現共同的進步。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段更新教學理念,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傾聽,多給學生一些人文關懷,讓評價語在大融合中不斷生成,不斷完善,不斷超越,以促進學生智慧的生成,情感的涌動,心靈的放飛。
我們知道,對於課堂教學而言,無論教學思想如何更新,教學內容如何變化,教學方式如何改進,其最終目的必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使所有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之中,在知識、能力、方法等方面感到獲得成功的滿足。在情感、思想、態度等方面都有所觸動或提升。自主的課堂是一種具有靈動的課堂,就是學生必須動起來,在動中學習,在學習中發展。教師要努力營造好學生課堂學習的小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民主、和諧、輕松的氛圍中啟迪思維。教學時,教師要善於呈現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思維始終處於積極狀態。自覺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並把潛在的學好的內在動力,變為正在活動的、實實在在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課堂上的閃光點。對學生的學習及時反饋和正面評價,使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和成功的機會。感受到來自教師、同學間的鼓舞,體味到受到表揚和成功的喜悅。以增強他們努力的後勁,從而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使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變會學、願學到樂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
因些教師在課堂教學法中的角色應該是:
一、課堂如戰場
教師應是指揮官——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和學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師要讓學生有足夠多的時間去探究問題,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實際的戰場上,掌握知識,形成能力,體驗情感。學生在課堂上,應處於一種積極主動的地位,學到一定的知識,形成一定的技能,獲得一定的思想熏陶。這就如同打仗,指揮官一般是不會親臨第一•線去打仗的,打仗的主體應是戰士,但作戰的勝負與否,卻與指揮官的指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果指揮官指揮失誤,戰士作戰再勇敢,也只能充當炮灰,整場戰爭就會毀於一旦。我們說,一場戰役的勝利,主要是指揮的勝利。為使作戰勝利,指揮官要有明確的打仗目的,要認真決策攻打方向,即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打仗方法,即用什麼方法去打才有力而有效取得勝利,也就是要有一個准確無誤的作戰方案。』如此,戰士們才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為戰爭的勝利而不懈奮斗。同樣,在課堂上,學生應是「作戰」的主體,教師只是「指揮官」,教師在課堂上只是幫助和引導學生制定學習目標,要完成什麼學習任務,要採用什麼方法達到學習目標,如此,學生學習才能有目的,有方法,有效果。我們說,「學習目標」(注意:是學習目標,而不是「教學目標」,這體現了課堂上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的思想,這一提法是從學生的角度提出的)是一堂課的綱,是一堂課上學生共同追求且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所以,作為教師,課前要充分鑽研教材,了解學情,明確一堂課的「學習目標」——這實際上就是作戰中的「主攻方向」或「主攻目標」,「學習指導」是課堂上為了讓學生能真正盡快有效地達到「學習目標」的方法,其中明確了學習什麼內容,用哪些方法,給多長時間,學後如何檢測等等,「學習方法」是給了學生學習的拐棍,給了學生學習的提示,使學生能夠由此迅速進入「快車道」,在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駛,達成學習目標——這實際上就是作戰過程中的「作戰方案」,就是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學習訓練」是為了讓學生能進一步地鞏固所學,能進——步地得到提升而設計的教學環節,其訓練題要緊扣「學習目標」,體現「學習指導」的思想,這實際上就是作戰中品嘗作戰的「成果」。因此,為了使新課程思想落到實處,教師應做好作戰中的指揮官的角色,充分准備好、指導好「學習目標」、「學習指導」、「學習訓練」,使學生在「作戰」中奮力作戰,不斷走向成功。
❹ 老師對學生平等的例子
本因坊道悅下十番棋,連輸兩局,於是放下身段,和弟子道策研究棋局。終於把對手打到降格
❺ 義務教育的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如何對待學生
1、了解學生。只要真正的了解了每一位學生的教師,才能在教學工作中做到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所以想要教好學生,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情況是基礎。
2、走近學生的心裡。一個真正能走進學生心裡的才師,必然會受到學生的尊重,學生如果喜歡你尊重你,那麼你的教學工作開展起來就會得心應手,而學生也因為喜歡你既而喜歡你的課,從而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3、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有每個學生的特點。我們了解了每一個學生以後就要懂理揚長避短,讓學生努力發揮自己的長處,讓學生可以在相互學習別人的長處中取得進步。
4、對學生要有耐心。做為一個教師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耐力,把教育當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崇高的事業。對待每一個學生都要有足夠的耐心,用心地把自己的知識教給每一個學生,時間長了你就會發覺,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5、做好與學生的溝通工作。溝通是心與心建立的橋梁,每個教師有必要隔一段時間就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該如何去解決,解決後會不會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這樣可以讓教學工作可以順利進行。
教師作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要讓學生全面地、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得到各方面的發展,這就要求教育者必須在教學活動中時時處處以學生為主體。
1、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要以學生為主體。
2、再課堂時間的安排上以學生為主體。
3、在組織形式上以學生為主體。
4、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
❻ 老師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對待每個學生
怎樣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
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不懂愛,就不會愛。了解每一個學生,懂得每一個學生,是更好的愛每一個學生和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的前提和基礎。
有一則材料是這樣說的:「在現實生活中,作為老師,不可能平等、均勻地把精力和關愛分給每一位學生,我們往往不自覺的偏愛自己心目中的『優等生』,久而久之,學生便會認為老師不是以一顆公平心對待自己,而是『偏心』。這種『偏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自身的教育工作都是不利的。比如成績不好,會找個借口說是因為老師偏心……」材料問: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處理?
正如材料所說,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均勻的把精力分給每一個學生,但我想,時間、精力不能平均,愛的質量卻可以平等可以均勻。
要想真正關愛學生,就必須對學生進行最真實最細致的了解,包括他的家庭生活,學生本身性格,目前的心理狀態,對待生活和班級的認知,對待自己的認知,對理想的思考,以及最重要的那就是學生目前最需要什麼:是家庭的溫暖?是老師的關愛?是學習的困境?是友誼的缺失?等等。再者,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學生本身他喜歡和需要什麼樣的對他的幫助方式。也就是說什麼樣的幫助方式是他可以接受的最有效的和對他最有益的……等等,這一切我們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了解。這正如那句老話:磨鐮不誤工——做好這些必要的了解,是實施正確的教育和真正的關愛的開始。
確實,我們都是凡人,在工作中難免會有如材料所說的情形不知不覺間的「偏愛」……我們也還可能對工作有所忽略有所倦怠……但每當如此,我們都要隨時警醒,我們要具備隨時警醒的能力,我們必須具備隨時警醒的能力,不為別的,只為我們身為教育者。
教育,這是一個不同於任何其他職業的職業,這是一個面對心靈的職業,所以我們必須謹慎,必須慎言慎行——每當我們在面對一顆顆正在需要接受知識、素質、和關愛的心靈的時候,我們都需謹慎。
以上是觀念上的認知,而理論是行為的先導。在正確認知的基礎上,我們需要付出努力去實踐,我們需要在實踐中實施正確的教育和不斷的探索能夠實施正確教育的方法。
比如,就一個班級而言,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調查、走訪方式等來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然後花費心思、時間和思考去給學生分組,按不同的需要分組,並給自己的日常工作做好計劃,在哪些時間段內關心哪些類型的學生,用什麼樣的方式給予哪些學生關愛,等等,從而用不同的方式達到最終的效果,那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愛,並能恰當認知自己,成長自己,從而逐漸形成相應的符合主流認知的恰當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如果我們每一位教育者都能這樣去做,去努力。那麼即便我們還不可以說我們已經完全做到了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但我們卻可以這樣說:我們正努力走在「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的教育大道上。這是一個浩大而艱苦的工程,這需要所有教育者的最踏實的努力。
讓我們對自己表示敬意!讓我們對每一位懷有並懂得實施和努力實施這樣的正確的教育的教育者表示敬意!用艾菲爾.科恩的話與大家共勉——「這很難,但仍值得我們全力以赴。」
❼ 教師如何培養學生創造力
教師應該如何發揮學生的創造積極性、培養其創造性的能力呢?這固然可以 從塑造其創造性的人格、訓練其創造性的思維品質入手,但更簡便、直接、 有效的方法是在學生解決課堂學業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其創造性的理解問題和 選擇方法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能創造性加以解決的學業問題和 允許學生大膽思維的課堂情境。下面就是幾種有助於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 方法。 1.為學生創設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機會 (1)對學生進行發散式提問 比如在解決一道課堂常見問題時,不要求學生按書上固有程式給出答案,而 是要「講出你所想到的全部方法」、「列出你所想到的所有事物」、「最大 限度說出你能聯想到什麼」、「你認為還有什麼情況適合於這種辦法」…… 這種提問方式常可以結合「頭腦風暴法」來使用,即鼓勵兩個或更多的人盡 可能多地提出許許多多不同的主意,而教師當時不對任何主意做出評價性反 應。這就大大增加了產生有價值的思想的機會。 (2)提出要求創造性思維才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不僅可以在課堂上提出僅靠現在所學內容解決不了、而必須結合以往知 識或經驗進行整體思考的「思考題」,而且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新穎、有趣 的課外活動,如製作一件獨特的藝術品、幫媽媽管理家庭財政、用自己所學 知識解決農業技術難題等等,使學生突破書本的限制。 (3)重視學生獨特的想法 有些看似簡單的問題,甚至有的問題教師已講了幾十年,但突然間就有個學 生提出了一個很荒唐的問題或答案,這時教師不要輕視、忽略或是譏諷,而 應該給予傾聽和考慮,必要時可以鼓勵學生互相討論或驗證這一想法。因為 教師也往往會因定勢等影響而忽略進一步觀察事物間的關系,而他們所忽略 的又恰恰可能被沒有固有觀念束縛的學生所看到。 (4)允許課程安排和時間的靈活性 過分注重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的課程內容,將會妨礙教師利用學生們自然 而然的想法。因此這一堂課中學生討論如果意猶未盡,不妨告訴學生下一堂 課將拿出部分時間繼續討論,希望他們在兩堂課之間的這段時間把自己的想 法再理順一下或提出更多的想法。另外,為了打破思維定勢和允許靈感的產 生,沒有完成的教學內容或沒有解決的課堂問題也最好擱置一段時間再重新 拿出來。 2.對學生進行創造性解決問題策略的訓練 盡管世界上的發明創造各式各樣、涉及各個領域,但若加以分析比較,還是 可以找到一些共同之處的。比如很多東西是經過對現有事物「反一反」、 「縮一縮」「加一加」形成的:照相機加燈就成了閃光燈照相機、鍾縮小就成 了手錶、「電流產生磁場」的原理反過來就使人發現了「磁場能轉變為 電」。因此用「加一加」、「反一反」等方法思考問題,就可以成為創造性 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當然也就可以對人進行訓練。 (1)檢查單法 檢查單法又稱提示法或檢查提問法,有「創造技法之母」之稱,就是由一個 個固定的思維角度模式組成一個檢查單,每遇到新事物就按照檢查單上所列 進行逐項思考,以期得到創造性的結果。上面所說的「加一加」、「反一 反」 「縮一縮」都屬於檢查單上的項目。此外它還包括:「能否擴大」、 「能否替代」、「能否改變」、「能否綜合」、「能否有其它用場」、「適合 與否」等等。 (2)類比模擬法 也稱原型啟發法或對偶法,就是把眼前所要解決的問題與某類事物相對照, 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如哈維(harvey)通過觀察魚的心臟,並且把它和水 泵聯系起來,從而發現了血液循環現象。具體地說,它可以包括:①擬人類 比:如製造機器人;②直接類比:如由硬甲蟲鑽橡樹而啟發產生的將空心鋼 柱打入岩層後再在其中挖掘的「構盾施工法」;③因果類比:如加泡劑後可 使麵包省料且體積增大從而創造出泡沫塑料、空心磚等;④對稱類比:如狄 拉克從自由電子運動中得到正負對稱兩個能量解,從而大膽提出存在正電子 並最終被驗證為正確;⑤象徵類比:如用風帆簇擁的造型設計建成了悉尼歌 劇院,以象徵這一港口城市的自由和開放。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啟發學生用日 常生活中的事例來做類比,以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學業問題。 (3)移植綜合法 就是將某一學科的理論、概念,或者某一領域的技術發明和方法應用於其它 學科和領域,以產生新的結果。比如現代醫學中的內臟移植手術、克隆技術 等,都是根據了這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理。心理學上也有這樣的事 例:現代信息加工的理論和術語被移植到對人心理過程的分析中,就形成了 新興心理學分支——現代認知心理學。因此教師不妨允許學生借用其它學科 的已有知識來解決本學科的問題。 (4)克弱轉換法 這種方法是在問題得不到解決時,潛心尋覓有關事物的弱點,從而得出創造 性的發現。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有一次聽別人演講中提到非線性方程 中有一種叫孤子的解,他就找來了幾乎所有關於孤子的文獻,花了一星期時 間來挑剔別人的弱點,果然發現所有文獻都是研究一維空間的孤子的,而在 物理學中,有廣泛意義的是三維空間。他從這一弱點入手,很快找到一種新 的孤子理論,並用來處理三維空間的亞原子過程,得到了許多新的科研成 果。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地對所學知識進行置疑,找出現有 方法的漏洞,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5)非邏輯聯想法 據說一個日本人在控藕時放了響屁而受到嘲笑:「嗨,這樣的響屁若對著池 底多來幾個,蓮藕不都會翻出來嗎?」旁聽者由此受到啟發,先用壓縮空 氣、後改用水加壓噴入池底,藕終於完整而清潔地被沖刷上來。非邏輯聯想 的價值就在於它的新穎性,它可以把人的思維從死胡同、牛角尖中拽出來。 一些始料不及的方案正是在不符合邏輯的奇特的聯想中產生的。非邏輯聯想 的一個變式是「卡片亂配法」,就是把事物的每一性質、特點、需要、操 作、要求等分別寫在一張張卡片上,然後把卡片混合在一起並隨意搭配。這 種盲目的排列組合當然時常會驢唇不對馬嘴,但有時就會獨辟蹊徑,帶來意 外的驚喜。 (6)側向思維法 在檢查單法里我們介紹過「反一反」的思維方式,它又稱「反向思維」,是 把已有原理或解題方法顛倒過來以求得新出路。它包括上下、左右、前後、 大小、動靜、有無、是否、正負、內外、長短、好壞、主次等等的顛倒。而 側向思維類似於反向思維,但又因不能說它是反過來的思考,所以稱側向思 維。也有人稱它為「邊緣思考」,就是說把人們通常考慮問題的思路扭轉一 下,換個角度,採用易被人忽視的方法解決問題。 (7)轉熟為生法 前面講過影響人理解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心理定勢」,人們對於熟悉的 事物最容易產生心理定勢,從而固著於此而想不到其它方面,這就是為什麼 日常生活中很多兒童會發表一些成人料想不到的奇談怪論。 避免這種習慣化的心理定勢的一個途徑,就是把熟悉的事物再「變成」陌生 的,用天真的眼光如看待新事物般看待舊事物,多問幾個「為什麼只能這樣 而不能那樣?」或者這樣要求自己:「如果我從未經歷過類似問題,我應該 體驗到什麼?」這種思考方式就可能導致問題的解決脫出平淡、峰迴路轉。 (8)延遲判斷 生活中常會發現,人們花好長時間解決不了一個問題時,把它擱在一邊幾小 時、幾天或幾星期,再來看時卻立刻發現了解決途徑。這種現象心理學稱之 為「醞釀效應」或頓悟。它可能也是由於打破定勢而產生的,也可能與靈感 思維有關。靈感思維是指大腦經過緊張思考和專心探索之後產生思維質變, 在潛意識中將現象與創造物間進行了信息接通。不管是打破定勢也好,還是 靈感思維也好,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間隔:人們需要離開具體情境一段時間, 才能解放思想、打破定勢;而靈感思維所依賴的潛意識活動也需要在緊張思 考後,有意識地轉換環境和情緒狀態,從而得到思想松馳、大腦感受能力的 提高,才能使其活躍起來,易於接受各類信息的誘導。因此當學生面臨難題 百思不得其解時,可以讓他們先擱置一段時間再重新審視,也許就會得到意 想不到的效果。 訓練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許不只上面的幾條,其解決常規問題的策 略也可能導致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因為創造性問題解決與常規性問題解決本 來就沒有嚴格的界限,很多創造就來源於日常的普通問題。因此,培養學生 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與日常教學完全割裂開,而應在課堂上把訓練學 生掌握常規的解題策略與創造性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
❽ 老師對學生說畢竟有時候機會只有一次是說明什麼
說明老師想告訴你面對機會要好好把握,不是每一次都有去學習或是爭取的機會,要好好珍惜這種難得學習的機會
❾ 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實現教育公平
但是作為職業的屬性,教師又最該做到一碗水端平。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都是同樣特別的存在。
如何處理人的基本喜好和職業操守之間的關系,我認為有幾下幾點可供參考:
一、依照具體標准,於大事上做到不偏不倚。比如優秀幹部三好學生的榮譽,那麼它一定擁有一定的標准,用標准來篩選,讓孩子們服氣,也讓孩子們可以看到可以努力達到的一種可能。
教育教學中,老師和學生相處的時間還是很多的,正課照顧不到的學生,我們老師應該在自習課上不上來;今天課上沒和老師互動的學生盡量在明後兩天課堂時間內互動起來。
數學教學有個特點,就是老師要講題多,學生要做題多。一個知識點,沒有兩三道題去訓練,學生是很難掌握的。這就給老師和學生創造了很多互動機會。為公平、不歧視、課堂為大多數學生設計,所以首先了解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不管怎樣認真備課,上好每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