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印刷術發明的過程

印刷術發明的過程

發布時間:2021-11-30 14:43:11

1.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過程

在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前,傳統的雕版印刷術一直佔領著印刷市場的主導地位。雕版印刷最早出現在隋朝。先是把木板刨平,然後在木板塗一層漿糊,再把寫好的確文稿翻貼在版面上,刻字工人把字一個個刻出來。待到印刷時,將油墨塗在制好的文字版上,再蓋上白紙,用刷子輕輕刷平,文字就印在紙上了。雕版印刷比手工抄寫方便很多,對我國早期的文化傳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雕版印刷的不足越來越明顯了,不僅笨拙費力,又浪費材料,每一版只能用一次,而且存放不便,如遇錯別字又極不易更改。據史料記載,在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一部《大藏經》的印刻,立時12年,雕版達13萬塊之多,可見工作之繁瑣。
畢異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印刷工作的人員,更是越發感到雕版印刷的弊病急需改進。他認真總結前人和自己工作中的經驗,反復琢磨,試圖找到更先進的方法,但卻一直未能有所突破。直到有一天,他看見一群小孩子在他家門口玩捏泥巴,才豁然開朗。孩子們用泥巴捏出了各種動物、樹木、房子、椅子等東西,然後,就把這些東西隨心所欲地進行排列,編出不同的故事來。畢舁看著看著,靈光一現,心想:如果用泥巴捏成一個個的字,然後再排列成句子,不就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了嗎?
想到這一方法後,畢舁立刻著手實踐起來。他經過不斷實驗,反復摸索,最後還是決定用泥巴,不同的是,他在泥巴裡面加入了一些膠水。這樣,即容易刻又刻不壞。他先把泥巴切成小方塊,在上面刻上字,燒硬,冷卻,再將刻好的單字按韻排好。以便查找。印刷時,按文章找出活字,將其排列在鐵板上,四周用鐵框固定。除此,他還在鐵板上預先鋪一層紙灰、松脂和蠟混合成的黏合劑。然後,把活字版放在火上烤,黏合劑熔化時,就用平板將單字牢牢地壓平,等冷卻後,每一塊活字版就成了一個堅固的整體。接下來,只要在版上刷上油墨,敷上紙,輕輕一壓就可以了。等印完後,再用火將鐵板烤熱,黏合劑熔化後,就可以將活字取出來,保存,以備下次使用。為了提高效率,畢舁採用兩塊鐵板,一板印刷,一板排字。交替使用,使印刷速度大為提高。
畢舁發明的這種膠泥活字印刷術概括起來有五大步驟,即製作活字、排版、印刷、拆版和活字歸韻,比起雕版印刷,這種方法製版迅速,印刷質量高,而且可以重復使用,節約了材料又縮短了印刷周期,堪稱印刷史上劃時代的突破。
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更是印刷史上的偉大創舉,為全世界文化知識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 中國古代印刷術的發展經歷了那幾個主要階段

一、活字印刷術

北宋仁宗慶歷元年至八年間,即公元1041-1048年間,一位名叫畢升的普通勞動者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

二、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在唐朝中後期已經廣泛使用。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發現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剛經」末尾題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樣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


(2)印刷術發明的過程擴展閱讀

關於活字印刷的記載首見於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

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鬆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行印刷。

3. 印刷術的演變過程

世界科技發展 印刷術介紹

隋唐五代印刷
隋唐五代歷三百七十九年(公元581-960),是雕版印刷的早期階段。從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來看,唐代的雕版印刷品主要是一些讀物、日常和宗教用品,如佛經、佛像、歷書、語言文字工具書以及票據等。除了純文字的讀物外,還有圖文並茂的插圖本。這些印刷品在當時的社會有很大需求量。

在唐代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五代十國(10世紀)印刷,出現了新的突破。由政府刊刻的儒家《九經》是印刷業的一個創舉。因為印刷的范圍從此大大拓寬,更進一步被用於刊印聖賢之書。雕版印刷的普及,更為兩宋的印刷黃金時代奠下了基礎。

附:

玄奘取西經

玄奘(公元602-664年),俗姓陳,名褘,洛州人(今河南),十三歲即受度為僧。玄奘有感當時的佛教典籍疑惑甚多,認為是佛教典籍翻譯的差誤引起,遂決定西行至天竺(印度)求法,用梵本經籍來釋疑。

據文獻記載,玄奘西行取經回來後,曾於公元658-663年間用回鋒紙印刷菩薩像,發給僧尼以及在家的信眾。印刷品每年要用五匹馬來運載,而且每年所派發的數量都沒有剩餘。這不單表明唐初的印刷技術已經達到一定水平,而且大眾對有關佛教的印刷品也有一定的需求量。

《九經》的印刷

《九經》指以下九部重要的儒家經典:《易經》、《書經》、《詩經》、《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儀禮》、《禮記》、《周禮》,總共130卷。《九經》的刊刻是中國印刷史中的重大事件,它是由五代後唐(公元923-936年)的宰相馮道(公元882-954年)奏請國子監刊刻的。

《九經》要先經過文字校勘、注釋,成為標准版本後,才能刊印。《九經》的刻印從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起,直至後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止,共享了二十一年的時間。馮道在目睹《九經》刻印本後的第二年(公元954年)便與世長辭,他多年的心願總算在有生之年實現。

宋元印刷

兩宋時期,雕版印刷技術更趨成熟,北宋時發明了活字印刷技術;元朝時王禎完善活字印刷,製造了轉輪貯字盤,加快了撿字速度。除了有單色印刷外,更有復色印刷,在印刷品裝訂與裝幀方面也有新的突破。

宋朝印刷品內容擴及儒、釋、道及諸子百家所有領域,舉凡文史、哲學、地理、詩文、小說、戲劇、星象及音樂之類的刊本,應有盡有。特別是出版了更多的科技和醫學著作。除了書籍和版畫的印刷以外、還有紙幣的印刷和發行。

宋元以來出版中心散及全國四面八方,印刷用紙質量和品種超過以往歷代,形成官刻、坊刻及私刻的印刷網路。由於印刷術的普及和進步,使這一時期的印刷品趨於完美,成為後世典範,為明清兩代的發展奠下了基礎。

附:

王禎轉輪貯字盤

宋代用帶有許多抽屜的大木櫃貯存活字,檢字工取字,放在檢字盤中,再排版。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王禎在安徽旌德縣時,親自設計製造木活字三萬個,排印了《旌德縣志》,全書六萬多字,不到一個月就印出一百多部,速度快,質量又好。

王禎在排字技術上,又創造了可以轉動的貯字盤,或稱轉輪字盤。其狀似圓桌面轉盤,盤的直徑七呎,軸高三呎多。盤內用竹條劃分成許多的格子,格子按照各字音韻的順序編號,按韻歸入格中。

排版時,由兩人合作,一人看文章、喊號,另一人坐在兩個貯字盤的中間,轉動左右輪盤,按照報出的號把字模選出。排字工人由是不用走來走去的選字,從而節省了人力和時間,這是排版技術上的一大進步。

最早的紙幣--交子

宋代由於工商業的發達和印刷業的繁榮,開始出現紙幣,以代替古代沿用的金屬貨幣。紙幣最初由四川商人使用,後由地方政府接管。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先由四川印發"交子"作為紙幣,效果良好,及後推廣於其它地區。

宋代雖然曾印發大量紙幣,但實物遺存甚少,只有北宋所印"交子"的印版拓片及南宋「行在會子庫」印版實物能夠保存下來,其版材為金屬(銅)。鈔面可能是以朱墨間錯的多色印刷,印文或用屋木人物。

十二世紀時北宋發明的金屬活字,在印刷紙幣時,得到應用。在印刷紙幣前,需要將銅活字放在版上,表示票面字型大小和官員花押。宋、金、元、明的印鈔均利用銅活字進行。

遼代印刷(公元907-1125年)

契丹族建立的遼國,於公元十世紀達到鼎 盛。他們重視佛教,大量吸收中原文化,除大 量印刷佛經外,也印刷儒家經典、各類史書、 詩集及各種工具書。

遼代印刷業最發達的是燕京(北京)、范陽 (涿洲)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帶。在當時的燕 京,已有多間民間作坊,說明當時北京的印刷 已經十分興盛。遼代的大型印刷品為《契丹藏》 (《遼藏》)卷軸裝,約五千餘卷。

在山西應縣木塔中,還發現幾件印刷敷彩 佛畫,為印刷黑白底紋後,再用手工塗彩而成。

金代印刷(公元1115-1234年)

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金世祖完顏旻稱帝,正式成立大金國,天會三年(公元1125年)滅遼,天會四年佔領開封,形成南宋和金朝長期對峙的局面,並且設北京為中都,成為當時的政冶中心。

金代對印刷十分重視,設國子監,主管書籍的印刷。據載,金國子監所印的書有六經、《十七史》等書三十餘種。

金民間印刷業,遍及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等北方廣泛地區,尤以平陽一帶最為興盛。

平陽(今山西臨汾)及其附近分布了較多的印刷作坊,數量及質量可與建陽相比。黑水城出土的《四美人圖》即來自平陽著名印刷作坊姬家。平陽民間印刷的《金藏》,工程巨大,歷三十多年才刻印完成,現存約四千多卷。這證明當時平陽一帶集中了一批精良的刻版工匠。

《大藏經》

女真族與漢族、契丹族一樣信奉佛教,各地寺院藏有印本佛經圖,有的寺院自行籌資印經。最著名的是公元1148至1173年在河東天寧寺(今山西運城西南)所刻印的金版《大藏經》,收佛典6900餘卷,作卷軸裝。公元1933年此金版藏經於山西趙城廣勝寺被發現,又稱《趙城藏》。

西夏印刷(公元1032-1227年)

以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西夏,居今寧夏一帶。他們信奉佛教,除使用自己的文字外,也使用漢字。

西夏建國以後,開始刻印書藉,而且印量很大。政府機構中,設有紙工院和刻印司等,可見西夏政府很重視印刷。

西夏印刷品中佛經數量最大,非宗教著作中有字書、儒家典藉、歷史書、政治書、兵書和歷書等,有西夏文,也有漢文。既有木刻本,還有十二至十三世紀的木活字本和泥活字本,如1991年寧夏發現的西夏文木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續》和1989年甘肅武威出土的西夏文泥活字本《維摩詰所說經》。

明清印刷

明清兩代的印刷,不但在數量、題材及產地分布上超過前代,而且印刷品的藝術性也非前代可比,在技術方面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明清期間的木雕版印刷技術更趨成熟,插圖本著作驟增,由於多色套印的發展,使整幅美術作品能用印刷形式表現出來。歷史上的泥活字和金屬活字得到全面復興,出現了用木活字和銅活字大規模印刷的高潮。

明清時形成橫平豎直、橫輕豎重的方形標准印刷字體,是印刷術進步的標志。書籍裝訂方面,包背裝和線裝成為主流。歷史上沒有任何朝代像明清時那樣出版題材廣泛的通俗讀物,尢其是插圖本戲曲、小說、畫冊。此外,經史子集、釋道、科學技術、地方誌、譜牒、叢書、類書、西洋著作及各種用少數民族文字

編成的作品,甚至天主教讀物,都無所不包地出版。

附:

西式印刷東漸

清代末年,西方印刷技術和設備輸入中國,遂漸取代雕版技藝。一些圖像著作都改用石印。但木刻雕版的技藝依然延續到現在。

從一些清代宮廷刻印的版畫中,可以看出這時的印刷技藝已受到西方技法和內容的影響。

印刷術在西方

十五世紀後期及十六世紀早期,印刷術的傳播對西方的思想和社會都有深刻的影響。它激發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而這兩個運動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印刷術的發展。西方學者曾指出,"西方世界現代文明進程中的幾乎每一項成就、都以不同的方式與印刷術的引進和發展有聯系。"首先,印刷術能使書籍廣泛發行,這意味教會對知識的壟斷被打破,從而為發展新學問開拓道路。另一方面,印刷術促進了歐洲民族文學的發展,從而促進民族主義興起。由於當時的書籍多以不同的歐洲民族語言出版,不同民族的語言詞彙、語法、結構、拼法和發音等可透過印刷品得以固定,這不單促進通俗文學的發展,還促使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確認。

宗教改革與印刷

歐洲印刷術的發展與宗教改革有密切的聯系。1517年馬丁.路德發出宗教改革聲明之前,一定數量的通俗版聖經己經出版。宗教改革其中一個導火線是要反抗教會濫用職權,特別是出賣"贖罪卷"以獲利。另一方面,印刷術也使宗教改革的思想能以小冊子和傳單等印刷形式而廣泛流行。 所以,歐洲宗教改革者

馬丁.路德在提到印刷時認為"它是上帝無上而終極的恩典,使福音得以傳播"。

4. 印刷術的發展歷程

印刷術的發展歷程:

中國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隨著紙和墨的出現,印章亦流行起來。

4世紀時,道教徒把印章放大,以印製文字稍多的符咒。這實際上是一種以蓋章的方式印刷文字的方法。

與此同時,石碑拓印也在發展,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把紙鋪到版印刷,即為雕版印刷術。

考慮到雕版印刷術從發明到完善應用,從在民間流行到引起統治階層和知識階層的重視和記載,其間必有一段相當長的發展時期,因此,專家們認為雕版印刷術的誕生年代大約是在公元7世紀前期的唐朝初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

套版彩色印刷術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術,它是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復雜、高精度的印刷技術。

它採用分色分版的方法,在一張紙上套印出多種顏色。其具體的操作程序是:按原稿顏色的多少,分別刻成相同規格的版,然後,再按顏色的先後次序逐塊印刷。套版的規格尺寸都要求准確地固定在相宜的位置,保證在印刷過程中不能有絲毫的移動。

在古代缺少精密量具和卡具的情況下,必須依靠熟練的技藝來完成,所印出的成品稱為套印本。套版印刷術發明的初期,一般只能印刷朱、墨兩種顏色的套印本,稱為朱墨本,或叫雙印。後來,技術日臻完善,繼而發展成用四色、五色來套印稱為四色本、五色本等。

套版彩色印刷術誕生於我國,但到底發明於何時至今仍無明確結論。根據歷史記載,北宋時期(960—1127年)已出現了銅版印刷的青、藍、紅三色 「交子」,但未發現實物。看來,套版彩色印刷技術的發明不晚於此,確切年代還有待於考古發現和研究。

今天能見到的套版彩色印刷品大多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這段時間是我國套版彩色印刷術的發展時期,很多印刷品極為精美。到了清代,四色套印、五色套印甚至更多種顏色套印的技術已經成熟,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活字印刷術:在活字印刷中,活字的製作技術是關鍵。我國古人曾用粘土、木材、銅、錫、鉛等原料,進行了許多嘗試,也曾成功。畢升所發明的膠泥活字印刷術的基本原理類似於近代的鉛字的排版印刷。

他用膠泥製成一粒粒活字,經火燒硬,排置於一塊帶框並鋪有松香、蠟和紙灰混合土的鐵板內,用火加熱,待混合土熔化全,即用一平板將其壓平。類似鐵板可備多套,一版印刷,一版排字,以提高印刷的速度。

活字一般都要燒制多套,常用字往往多數十個,以保證不缺字。而生、冷、僻字,則隨用隨燒,極為方便。畢升不僅發明了膠泥活字,並且還用這種方法印過書。

在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中國還出現過不少其它材質的活字,有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和鉛活字等等。但只有木活字流傳了下來。至於近代西方鉛活字印刷的引入。

(4)印刷術發明的過程擴展閱讀:

為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加強館際交流合作,宣傳中國印刷術發明對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的貢獻,中國印刷博物館代表團應邀參加了韓國舉辦的直指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

在10月2日舉辦的印刷文化的保護與傳播研討會上,包括中國印刷博物館在內的全球40多個印刷博物館和相關機構圍繞印刷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這一議題進行了研討和交流。

研討會上共有來自6個國家的8名代表作了主題演講。

如韓國韓語博物館學者的《李氏朝鮮早期的書信、印刷及紙張》,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學者的《十九、二十世紀埃及和阿拉伯世界印刷術與知識發展》,德國克林斯博爾博物館學者的《對印刷術的一些思考:誰印刷?什麼是印刷?為什麼印刷》。

韓國國立科學博物館學者的《韓國為印刷文化傳播與保護所做的努力》等。中國印刷博物館研究員李英發表了英文演講《印刷術啟迪世界文明》。李英在演講中闡述了中國印刷術的發明發展歷程,「以紙墨、雕版、活字為主的技術發明,極大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中華印刷術的發明,引領和啟發了世界其他地區印刷術的發展,對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起到了巨大作用」。與此同時,李英對古老文明的現代意義進行了思考。李英說:「在印刷術的故鄉,以中國印刷博物館為代表的機構和個人正在為推動印刷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而努力。」

據了解,在「專業化+大眾化」「知識性+趣味性」的指導思想下,中國印刷博物館將優秀印刷文化帶進了校園、軍營和社區,在社會上取得了良好反響。由該館主辦的「中華印刷之光」巡展已在美國、德國、英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展出。

此外,中國印刷博物館正在籌劃創辦《世界印刷文化》雜志,成立印刷術相關課題小組,建設印刷文化遺產保護實驗室。今年6月,由中國印刷博物館牽頭,國內16家印刷博物館相關單位聯合成立了「全國印刷博物館展示聯盟」。

5. 印刷術發展的五個過程是什麼

1、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銅印。

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

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2、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3、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

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5、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6. 印刷術的過程

中國發明的活字版印刷術,在國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成為現代印刷術的主流。對中國古代活字版印刷術,有突出改進和重大發展的是德國人谷登堡,他創造的鉛合金活字版印刷術,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直到現在,仍為當代印刷方法之一。
谷登堡創建活字版印刷術大約在公元1440~1448年,雖然發明活字版印刷術晚了400年之久,但是,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進、脂肪性油墨的應用,以及印刷機的製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奠定了現代印刷術的基礎。各國學者公認,現代印刷術的創始人,是德國的谷登堡。
谷登堡用作活字的材料是鉛、錫、銻合金,易於成型,製成的活字印刷性能好,像這樣的配比成分,甚至到500年後的今天,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在鑄字的工藝上,谷登堡使用了鑄字的字盒和字模,使活字的規格容易控制,也便於大量的生產。谷登堡還首創了脂肪性油墨,大大地提高了印刷質量,脂肪性油墨也一直沿用至今。谷登堡發明的印書機,雖然結構簡單,但改進了印刷的操作,是後世印刷機的張本。以上這些都是畢升發明活字版印刷術所沒有的,也是畢升活字版印刷術沒能廣泛流傳的技術原因。谷登堡的創造,使印刷術躍進了一大步。
谷登保首創的活字印刷術,先從德國傳到義大利,再傳到法國,到1477年傳至英國時,已經傳遍歐洲了。一個世紀以後傳到亞洲各國,1589年傳到日本,翌年,傳到中國。谷登堡的鑄字、排字、印刷方法,以及他首創的螺旋式手板印刷機,在世界各國沿用了400餘年。這一時期,印刷工業的規模都不大,印刷廠多為手工業性質。
1845年,德國生產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機,這以後才開始了印刷技術的機械化過程。
1860年,美國生產出第一批輪轉機,以後德國相繼生產了雙色快速印刷機,印報紙用的輪轉印刷機,到1900年,製造了6色輪轉機。從1845年起,大約經過一個世紀,各工業發達國家都相繼完成了印刷工業的機械化。
從二十世紀50年代開始,印刷技術不斷地採用電子技術、激光技術、信息科學以及高分子化學等新興科學技術所取得的成果,進入了現代化的發展階段。70年代,感光樹脂凸版、PS版的普及,使印刷邁入了向多色高速方向發展的途徑。80年代,電子分色掃描機和整頁拼版系統的應用,使彩色圖像的復制達到了數據化、規范化,而漢字信息處理睡激光照排工藝的不斷完善,使文字排版技術產生了根本性的變革。90年代,彩色桌面出版系統的推出,表明計算機全面進入印刷領域。總之,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印刷技術也迅速的改變著面貌。

7. 活字印刷術發展過程有哪些

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唐朝的雕版印刷術 ,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在唐朝中後期已經廣泛使用。中國宋代的一介布衣升升發明了泥活字,德國人古登堡最終集大成發明了鉛活字。鉛活字印刷術經濟實用,促進了歐洲出版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歐洲的現代化,風靡全世界。

8. 怎麼做印刷術的發明過程

當今時代印刷術已經相當發達,3D列印技術的成熟,標志著傳統印刷技術已經達到了巔峰,對印刷術的革新發明空間已相當狹窄,其發明過程只有在原有基礎上做深入探索,「壓縮」程序,簡化過程,做到更簡潔方便印刷是發明方向。重點是怎麼使成本降低、耗材環保節能、普及程度更加廣泛、鏈接到手機、U盤、相機等方面。努力吧,祝你成功!

9. 印刷術的發明過程是什麼簡寫。

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唐朝的雕版印刷術 ,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唐朝發明了雕版印刷術,而且唐朝中後期已經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宋朝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宋朝沒有普遍使用活字印刷術。宋朝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中國宋代的一介布衣畢升發明了泥活字,德國人古登堡最終集大成發明了鉛活字。鉛活字印刷術經濟實用,促進了歐洲出版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歐洲的現代化,風靡全世界。

10. 印刷術的演變過程

印刷術最早可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兩河流域人民使用滾筒印章製造印刷品,主要用作裝飾品和巫術。
雕版印刷最早是出現在中國,是拓石和印章兩種方法逐步發展而合成的,是經過很長時間,積累了許多人的經驗而成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現存最早文獻和最早的雕版印刷實物是在600年,即唐朝初期。
7世紀,唐朝初期出現雕版印刷。沈括《夢溪筆談·技藝》:「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9),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1241年至1250年楊古為忽必烈的謀士姚樞用活字版印刷朱熹《小學》、《近思錄》和呂祖謙的《經史論集》等書散布四方。
宋代就有木活字本。其中常被人們提到的是被稱為宋本活字本的《毛詩》。由於該書的《唐風·山有樞》篇內的一版中「自」字橫排著,完全可以證明是活字版。
中國金屬活字的早期記載,於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在《造活字印書法》(1298)中談到:「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
元朝已有雙色紅、黑套印之書籍。
明朝時期,出現了雙色、四色套印的印刷品,能印出多層次的彩色印刷品。
德國約翰內斯·古騰堡(1397-1468)發明鉛活字版。
19世紀初期,改良鉛活字製作技術並傳播至世界各地。
1804年,英國人查爾斯·斯坦厄普(Charles Stanhope)針對活字版弊,發明泥型鉛版印刷術。
1829年,法國人謝羅發明紙型鉛版印刷術。
1855年,法國人M.Cillot發明照相銅鋅版印刷技術。進一步發展的凸版印刷術。
1871年,美國人B.B.Blackwell改良紙型鉛版印刷術,創用薄鉛版,墊以木底印刷。
1882年,德人縻生白克(Meisendach)發明照相網版印刷術,將照相製版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閱讀全文

與印刷術發明的過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