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如何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如何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發布時間:2021-11-30 10:33:20

① 如何建立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長效機制

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長效機制。需要國家政府部門和村裡。村委會。雙方共同努力。這樣才能正確的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的。有效機制。

② 如何改善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硬體基礎設施建設是基礎,素質教育和運行管理才是根本!
農村村級經濟薄弱,村民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臟亂差顯現突出,需要長時間教育和引導,再好的設施,建成後沒有有效的管理和運行都白搭。村級根本拿不出錢來保運轉。

③ 怎樣促進良好社會環境的形成與維護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宏偉工程,是我們黨順應歷史發展變化,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我們黨今後一個時期為之奮斗的重要目標。宣傳思想工作必須發揮自身職能優勢,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和諧社會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十六屆四中全會把這「四個尊重」作為「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的前提,進一步突出了「四個尊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性。宣傳思想工作要營造鼓勵人民群眾幹事業、支持人民群眾干成事業的社會環境,營造鼓勵創造、追求創新的社會氛圍,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1、營造合力加快發展的社會氛圍,為發展加油鼓勁。構建和諧社會關鍵在發展,根本在和諧。發展是社會共同利益,是凝聚力量的基礎。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社會處於和諧狀態,才能推動社會經濟更快地發展。宣傳思想工作要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各種載體、各種渠道,在全社會形成大造團結奮進、昂揚向上、凝聚力量的輿論氛圍和大造服務大局、加快發展、合力爭先的社會氛圍。既要充分發揮社會各階層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勵和支持他們為經濟社會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2、營造安定有序的社會秩序,為發展奠定基礎。平安,是發展的前提,穩定是構建社和諧會發展的基石。不穩定的社會環境不可能有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和諧社會是與政治安定、社會穩定、人心思上各項事業健康發展的社會形勢分不可的。因此,要進一步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不斷推進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使社會公平和正義成為人們秉持的一個基本原則,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抓安全生產,維護社會平安穩定,努力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為廣大群眾和域外客商營造安全舒適的人居環境和發展環境,為加快經濟發展新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切實維護群眾利益,為發展排除障礙。維護群眾利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構建和諧社會要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強化幹部服務大局的意識,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資源,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切實解決各種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的問題、苗頭和隱患,讓全體群眾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生態的保護就沒有經濟的發展,沒有環境的效益就沒有經濟的效益。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其實質也就是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其追求目標是達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身的協調與和諧,使之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此我們要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從實現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的高度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努力實現人同自然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環境保障。

1、切實加強環境監管。真正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把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支持環保部門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工作在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構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開展專項整治行動,依法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完善聯席會議制度和案件移送制度,強化部門協作和行政監察,保持嚴查嚴打的高壓態勢。

2、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環境保護工作,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企業環境保護投資的主體作用,依託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增加財政投入,逐步提高環保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思路,圍繞工業結構調整,優化城鄉發展環境,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從嚴執法,全面推進工業污染防治、城鄉環境保護工作。

3、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注重生態環境建設,致力於提高人類的生態環境質量,使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基礎之上。把治理水土流失與調整產業結構相結合,加強生態建設,全力發展綠色產業,加快科技生態示範區建設。有效地解決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需求同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供給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促進經濟社會、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構建節約型社會。建設節約性社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一,在資源、環境制約日益嚴重的今天,堅持節約有助於增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把節約性社會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聯系起來,強化民眾認識大局的意識,進一步認識建設節約型社會不僅是克服當前各地的「水荒」、「電荒」、「油荒」等的應急之舉,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的產業和產品,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但是在城市化進程中存在城鎮體系宏觀布局和規模結構不盡合理,功能不完整,基礎設施落後,環境污染嚴重,輻射、帶動力不強,佔用耕地多,管理水平低等諸多問題。改善城鄉環境質量,提高城鎮總體功能,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維護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已迫在眉睫。

1、強化人文環境建設。當前,人居環境建設往往忽視了人類聚居生活的社會性內容,生活的單調乏味,環境的冷漠、人際交往場所的缺乏已經無法滿足人類聚居中交流的需求。因此人居環境建設應伴隨著社區建設的步伐,把握歷史文化底蘊內涵和現代文明的結合,創造以人為本的、富有民族風格,體現地方色彩和時代旋律的建築景觀。

2、創建和諧社區。社區是社會的細胞,社區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構建和諧社會應把和諧社區建設作為新時期城市管理的切入點,從解決群眾最現實、最關心的就業、保障、入托入學、看病、養老等問題入手,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大力發展便民利民、公益服務和社會保障等各種社區功能,不斷地完善社區建設,逐步形成「難有所幫、殘有所助、孤有所託、老有所醫」的暖融融社區,使困難群眾都能在社區這個大家庭里感受到黨的溫暖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3、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思想道德建設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民思想的重要手段,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宣傳思想戰線要通過開展扎實有效的思想政治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加強法制教育和誠信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努力形成團結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積極向上的社會風尚,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營造融洽的人際環境。

4、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應有豐富的文化提供精神支撐。其核心是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先進文化,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促進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構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終身教育體系;全面繁榮文化事業,加強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努力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

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營造安定和諧的輿論環境

和諧社會離不開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和諧社會離不開和諧的輿論。當前我國正處於體制轉換、結構調整和社會變革的關鍵時期,就業、腐敗、政府效能、貧富差距、社會治安、環境污染等問題,已成為人民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要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就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為社會主義和諧建設提供良好的輿論氛圍和強大的輿論支持。

1、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始終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旗幟鮮明地唱響主旋律,創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文明的行為引導人,著力反映社會發展中積極的、健康的東西,大力宣傳以發展和諧促進社會和諧的思路,宣傳以富民優先、科學優先、環保優先保證社會和諧的方略,宣傳「誠信」、「守法」、「平安」等為載體建設和諧社會的舉措,真正使和諧社會的思想深入人心,增強和諧社會的凝聚力。

2、提高輿論引導水平。近年來,農村徵用土地、城鎮居民拆遷、企業重組改制和破產過程中損害群眾利益等問題的明顯增多。處理這些不和諧的雜音,要求宣傳思想戰線要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提高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工作能力,認真傾聽群眾意見,積極反映群眾呼聲,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事,把各類矛盾和糾紛解決在當地、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同時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加強重大群體性事件報道的管理和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引導完善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快速反映和應急協調機制,積極開展輿論監督,形成有利於和諧發展的輿論氛圍。

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要以培育學習力為目標,以創建學習型社會為載體,營造崇尚學習的文明的環境。緊緊扣住發展這個主題,大力創建「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區」、「學習型機關」,把全民重視學習、開展學習、不斷學習和善於學習作為基本點,努力使學習由個人行為轉向群體行為,使教育由階段教育擴展為終身教育,努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一要以中心組學習為龍頭,不斷提高領導幹部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發揮他們在理論學習的帶頭作用,引導社會各層面向書本學、向實踐學、向成功經驗學,以學習促進工作,以工作促進發展。二搭建平台,組織群眾性讀書活動,促進學習體系社會化,突出抓好學習型機關、學習型系統、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社區、學習性鄉鎮、學習性家庭建設,構築學習性城市的組織基礎。三建立有效的學習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保障機制,強化管理,做到考核幹部要「考學」,幹部述職要「述學」,民主評議要「評學」,形成「著眼發展學,形成引導發展的新觀念;立足發展學形成促進發展新思路;推動發展學,形成加快發展新舉措;服務發展學,形成保障發展的的新環境」的良好局面。

和諧美好的社會,不會憑空而至,也坐等不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需要共產黨人提高執政能力,也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參與。宣傳思想工作要發揮自身職能優勢,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明禮誠信,遵紀守法,人心向上,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快更好地邁向和諧,我們才能早日共享和諧社會的燦爛陽光。

④ 如何開展低碳生活及創造適宜的人居環境

低碳生活用最簡單的節能降耗做起,如家電不用時就關掉總電源不要讓它處於待機狀態;使用節能燈泡;使用能耗小的家電產品等等。人人自覺保持周邊環境衛生,垃圾分類處理。

⑤ 如何以人為本,創建生態宜居城市

現在城市提出以人為本的宜居環境的創造,這是國際化的一個標准,就是要使我們的城市能夠對外開放必須有這樣的條件,我覺得北京是藉助奧運會把自己的城市的面貌上了一個新台階,提出人文、科技、綠色理念建設北京,管理北京,北京通過奧運會,創造了一個完全現代化的新城區。
中央提出來要把宜居城市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或者是把宜居城市作為政策目標,是深刻總結了國內外城市發展規律的經驗後提出的。大家知道最早英國在早期工業化的時候,那時候環境是非常差的,工業在城市的中心,周圍就是地窖式的居民區,這些工人甚至連自來水系統都沒有,還是公共的水井,如果一個水井出了問題,就造成了很多人的災難,統計當時在30年代,40年代一直到60年代,英國先後發生了三次禍亂,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維也納因為鼠疫奪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傳統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城鄉對立的基礎上,廣大農民破產落戶城市,也造成大面積的貧民窟圍繞著中心城市。除了這一個問題以外,我們還有一系列的其他城市問題,就是交通問題,土地利用問題,空氣環境質量問題,水資源短缺問題,流行病猝不及防的問題,所以我們在傳統的工業化道路給我們城市帶來的問題應該反思,一個新的城市發展的道路就是要解決這些城市發展,交通問題,環境問題。
中國政府提出來宜居城市首先是總結了這樣的經驗教訓,另外最近些年來,90年代以後,聯合國的一些組織大力的提倡和呼籲這個問題,我看到的材料就是96年聯合國人居中心在伊斯坦布爾召開聯合國第二界人類住區大會,明確提出了發展「適宜居住的人類住區」。對什麼是宜居性也做了概括性,就是指城市的空間,社會和環境的特點和質量,對人們的個人和集體的幸福感,對所在社區居民的滿足感和獨特的作用。而且在這裡面提出要實現這樣宜居的環境,要實行有效的群眾參與,公眾參與和建設體制機制的變化。首先聯合國人居中心宣言裡面提出了一句環境的創造,首先通過城市的布局來解決,城市的土地使用方式,人口和建築密度,運輸以及人能夠方便的獲得基本物品,以及各種服務和利用公共設施,所有這一切都對城鎮的可居性和宜居性有關鍵性的影響,這是城市化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再一個就是社會質量的狀況和特徵是衡量一個城市是否有宜居性的核心內容,這裡面涉及到的關鍵問題是公平,所有人都應該享受住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權益,享有充分的食物、清潔的水和空氣,享有平等的教育醫療的機會,能平等的取得資源。環境的質量也是構成宜居城市社區的核心標准,環境的標准主要是強調可持續發展,在生產、消費、運輸各個環節當中,以及管理方式當中,要盡可能的利用科學技術,循環利用各種資源,使資源在各地區,各城鎮分布大體平衡,使城鎮生態系統得到尊重和延續,有利於人的健康和生物的多樣性發展,有利於維持時代人類生命和幸福得以保持的空氣、水、森林、土壤的質量。所以綜合起來看宜居城市,從聯合國人居中心的文件裡面他是一個內涵比較豐富的,也是比較寬廣的概念,所以宜居城市不能簡單理解為居住的空間,包含著空間布局,環境質量,社會標准,所以通過聯合國人居中心的文件的敘述,把它概括宜居城市,用四句號概括,首先宜居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間環境,第二宜居城市也是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環境,第三宜居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態與自然環境,第四就是宜居城市還是具有清潔高效的生產環境這樣的一個居民點。
從我們國內的有關專家論述來看,我想在這裡面提到吳良鏞先生主編的《人居環境科學導論》,在這裡面他從人居環境系統裡面闡述宜居城市的理論,在這個導論這本書裡面他吸納了城市科學家,運用他的宜居城市環境系統模型提出了城鎮居民點不論大小,都包含著五大系統,這就是自然系統、社會系統、人類系統、居住系統和支撐系統。這五大系統應該說構成了各居民點的基本的系統體系。只有這五個系統平衡協調的得到發展,城市才能夠健康的發展,如果某一個系統受到了破壞,或者是受到了損壞,這個系統就會不健康,也就不可能再持續,所以宜居城市從這個角度講又是我們人居環境系統的完整的表述,所以吳良鏞院士在這本書裡面明確提出了,處理好人居環境的五個觀點,生態觀、經濟觀,科技觀,社會觀、文化觀,發展人居環境,推動宜居建設的重要原則,為創建宜居城市業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思想基礎。
所以概括的講,強調以人為本,人居環境的宜居城市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很寬的帶有社會學的,也有環境學、工程學綜合的概念。宜居城市是從物質環境,空間布局、社會法制、文化精神、體制機制等方面為市民創造一個效率、公平、和諧、方便兼顧、生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宜居城市和以人為本我認為總體上是一致的。
原來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在建設部的支持下,曾經就宜居城市的科學指標體系問題專門進行了研究,提出了6個一級指標。六個一級指標:
一是社會文化度的評價指標,城市文明、社會和諧、社會文明,公眾參與,美國這個教授講到了西方的規劃的參與,現在我們也提出來,好像在形式上方法上還有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是經濟富裕度的評價指標,這裡麵包括GDP的情況,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的財政收入,就業的情況,以及生活的恩格爾系數,還有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例等等。因為要創造一個宜居的城市,經濟還是基礎,要一定的財力做基礎。
第三就是環境優美度的評價指標,這裡麵包括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和城市景觀,城市景觀上午進行了很詳細的闡述。
第四個就是資源承載度的評價指標,這裡麵包括淡水資源的總量,現在我們全國的城市號稱400個城市缺淡水,15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現在不缺水的城市都是遠距離的飲水,現在我們的水源也不夠,有些水被污染了,所以現在城市發展面臨承載度的問題,另外就是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問題,還有一個用地比例問題,還有居住問題,居住用地比例在城市規劃用地指標體系當中大約是按照國家標准32—33%,加入是人均用地100平米的話,大概是32—35。現在又有居住用地佔的比例很高,並不是比例越高越好,太低也會影響我們的居住環境。另外就是城市的特產資源這方面構成城市的重要條件。
第五是生活便宜度的評價指標,這裡麵包括城市服務設施,交通、商業、市政、教育文化體育,綠色開敞空間,城市住房,公共衛生等。
第六公共安全度評價指標,現在城市的安全還是比較突出的,特別是我們自然災害,包括人為的災害都很多,所以一個城市宜居不宜居、是不是安全還是很重要的,所以這裡面也列出了幾條,生命線工程完好情況,政府應對自然災害了應對人為災害有沒有應對的機制和預案,再一個城市政府最近幾年對公共安全事件處理的情況,用這些大概衡量一下城市的宜居性、宜居度,城市的宜居也不是一個絕對的問題,是歷史的變化而變化,有的城市在這一階段是宜居,下一階段又不宜居了。前段我們研究了一個課題叫做城市承載力的研究課題,在這個課題裡面當時我記得吳良鏞院士提到古代漢朝的時候,東漢、西漢的時候,特別是西漢的時候建立了都城,經過東漢、西漢幾百年,又是三國,又是幾百年動亂,隋朝統一中國的時候,放棄了原來的長安省,在渭河之南新建的大興城,為什麼要新建大興城,當時歷史文獻記載就是經過幾百年,原來的長安城就水咸,不適合居住,所以導致首都搬遷的一個重要因素。
最後我想說一說創造不同特色的宜居城市。因為宜居城市剛才說的這些標准都是統一的,但是我們不是一個統一的標准扣在任何一個城市身上,這個城市能不能做成一個宜居城市,還要結合這個城市的實際進行創造。我有兩個方面,根據不同地區的城市情況創造不同的宜居城市;不要把保護歷史的東西和現代化都市中對立起來,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創造不同特點特色的宜居城市,還要靠我們規劃師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也需要吸收各地的,包括世界各地的經驗,廣大群眾的智慧。

⑥ 創造人居環境作文300字

而這個話題的難處就在它是一個隱含的關系型的話題作文,話題只給出了這個關系的橋梁——生活而隱含的因果關系就是生活的幸福與痛苦跟自己是否積極創造的關系從關系角度出發,本話題就是一個縱向的的話題,過去、現在和未來就是文章的立意點而我們都是生活在現在,都是在為未來創造,我們的努力學習,我們的認真工作,我們的仔細籌劃……都是在創造以後的生活,所以現在的態度是否積極邊決定著以後的生活是否幸福那麼從這個角度出發立意寫成文章是比較新穎的
幸福,是本題的一個著眼潛在著眼點對於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規則,所以作文千萬不能走進討論什麼是幸福的誤區但我們知道,生活大體可以分為幸福、平淡(平淡也有人覺得就是幸福)和痛苦生活是由自己創造,我們可以以幸福為經線,以創造為緯線,編織生活華章首先在選擇一個幸福的標准後,或記敘,或議論,或抒情取材要大眾化也要個性,但不能嘩眾取寵故意唱反調;議論要旁徵博引,注意例子的新穎和代表性;描寫、敘事既要引人入勝,又不能胡編亂造

⑦ 建築設計怎樣體現以人為本,怎樣做到建設良好的人居環境論文類的

我也要寫這個論文呢,該不會是一個學校的吧,題目一模一樣。

⑧ 求一篇關於如何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以及如何使建築設計體現以人為本的論文

又一個湘大的!

⑨ 如何創建良好的人居環境

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是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國近來日趨關心的焦點,尤其是自進入2005年以來,今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就是,「營造世界城市,呵護地球家園」,而有關綠色的、和諧的人居節、人居環境的論壇也在今年扎堆兒召開。於10月3日世界人居日前夕、9月底在深圳舉行的「2005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由於聯合國安南秘書長特別顧問、聯合國副秘書長、全球環境界的泰斗莫瑞斯·斯特朗等一批國內外著名專家的出席而格外引人關注,一些全新的觀點、理念從論壇上頻頻傳出。
「我們全球文明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是取決於城市成功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轉變,中國的城市化進度、規模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所不能相比的,而且沒有跡象表明這一進程將會變緩。」聯合國副秘書長莫瑞斯·斯特朗指出。
著名城市問題專家、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鐵臻斷言,「在21世紀里,一座不適宜現代人生存的城市必將被淘汰,一座壓抑人、限制人的創造性和發展的城市必將衰落。」他指出,「城市要選擇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贏戰略。」
1 保護環境不會阻礙發展
目前,工業化、城市化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全國實現小康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國城市化和城市發展也面臨著重大難題——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重挑戰。
朱鐵臻教授指出,發展與環境二者密不可分,從工業革命開始,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就形成了一個尖銳的矛盾。由於發展模式的選擇不當,造成發展經濟的同時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進而制約了經濟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環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通常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增長方式,高效利用能源、資源,保護修復和改善生態環境,是城市亟待解決的迫切任務。朱鐵臻認為,一個現代城市,能否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能否協調,是否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和人文環境。城市環境又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它是城市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人類的文明與進步需要城市的發展,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又需要良好的環境,這兩者是對立的,又應當是相互統一的。因而,城市必須選擇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雙贏的發展戰略。
專家指出,保護環境不會阻礙發展,我們還可以發現一些經濟的增長點,可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促進環境的發展。
2 科技是可持續的積極力量
「對於積極的、可持續的發展來說,科技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國5000年歷史當中,中國的科技發明史也在世界上非常突出,所以中國應該有能力准備好,有智慧在城市化進程當中做好轉變。」幾位國際環境專家在闡述應對環境問題時,都用大量的事實印證和強調了科技的積極力量。
比如,在美國洛杉磯的中心區聖塔莫尼卡:已將一半的車輛改為使用天然氣,同時也使用其他的環保能源;建起了第一個太陽能驅動的摩天輪;現在正與南加州其他5個城市合作,一起推進通過電解水獲得氫氣燃料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一些新建改建的公共與私人住房用上了天然氣、氫氣而成為綠色建築;私人住房使用太陽能,可以降低2/3的能源消耗,並降低了污染的排放;操場的下面等地方安裝了雨水收集循環系統,收集雨水沖洗廁所,而如果建設了所有這些設施的話,整個城市就不會花費40億美元治理雨水的污染。在北京,3000輛公共汽車已經使用天然氣減少環境的污染。最近,科技的一種進步就是在水過濾過程當中使用薄膜技術,這能夠使水的循環更加高效和經濟。
可以說,科技是構建可持續的人居環境的積極力量。
3 完善人居,公共服務是重頭戲
構建城市人居環境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朱鐵臻對這個問題做了以下解答。
城市人居環境的建設,第一,要以滿足城市居民的需要為尺度,最大程度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
第二,要以安全性為人居環境的突出要素。現代的城市要把安全置於重要的地位,如防洪、防震、防火、防交通事故、防突發事故,等等,都是理想的人居環境不可缺少的。都市人在享受現代化發展帶來的文明之時,又要謹慎地防禦自然的報復和人為破壞所帶來的惡果。最近美國新奧爾良的颶風就是自然的報復,前不久英國的地鐵爆炸就屬於人為的破壞,這都是需要重視的安全問題。
第三,要以文化為基石,構築城市人居環境。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城市的本質就是文化,文化也是人類的生活方式,城市的人居環境一個不可忽視的要求就是文化性。
第四,以方便的公共服務來完善人居環境。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條件是公共服務,其中包括便利的商業網點、健全的醫療保健機構和實施穩定的供電、供水和排水系統,良好的電信服務,高質量的物業管理,較為齊全的學校教育設施以及充裕的公共設施,例如停車場、文化亭設施等。
4 科學規劃是改善人居的龍頭
對於如何構建城市人居環境,不少專家都把做好規劃放在了重要位置。
朱鐵臻認為,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是城市發展的永恆追求,而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則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首要的問題是科學規劃,特別是要做好城市的總體規劃,規劃的核心是搞好城市的總體布局,將城市中的各種物質要素合理地進行空間分布和組合,作為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依據。城市布局發展趨勢是:由分散走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現代城市都呈現出分散化、郊區化的趨勢。新城建設多是脫離舊城進行的,大城市新增部分主要由分布在主城周圍的衛星城來容納;城市中心功能多樣化,由單中心變為多中心,空間結構由向心結構轉向離心結構。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楊慎指出,現在城市的高樓太高,樓房密度太大,人口的密度太大,會對我們城市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城市要建低密度建築,適當地留有空間,留有發展餘地是最大的節約。一些當前看來是合理的東西最後會證明我們是錯誤的。他還強調,在居住區裡面一定要注意不要蓋高層建築,要以人為本。建了高層建築以後,遮陽、遮風、遮視線,對廣大的居民來講是對他們居住權利的侵害,我們不應該建太多的高層,應該防止互相遮擋的現象。建高層,雖然說是節約了中國的土地,但是過多地建高層,以後會給中國帶來很大的負擔。
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生態保護司副司長王德輝說,他參加過很多城市總體規劃的論證,看過很多的文件,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確實在城市建設、人居建設中起著很重要的指導作用,但與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還不太適應。他說,我們在審查城市總體規劃當中發現,以前大部分的城市和社區發展總體規劃缺乏以生態系統的方式做指導,沒有把整個城市和周邊地區作為一個大的生態系統加以規劃和建設。王德輝指出,在科學的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用優化生態系統做指導,及時修訂社區居住建設的規劃是非常重要的。
5 改善人居須落在社區建設上
城市社區是城市的小社會,是城市大社會的基礎,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間和載體。正如朱鐵臻所指出的,「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必須落實在社區生態文明建設上。」
他進一步指出,生態文明社區包括綠色空間系統、水資源系統、廢棄物自理系統、清潔能源系統、道路交通系統、文化活動系統以及社區服務系統。社區建設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轉型期間需要完成的一項重大任務,能有效地促進城市人的全面發展,增強城市群體之間的交流與協作。沒有文明的社區,也就談不上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
朱鐵臻強調,社區建設、環境建設,要避免太多的無謂奢侈和浪費,要更多地關注與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細節,如近人處的建築細節、無障礙設計、體貼人的公共設施、小尺度的綠色和公共空間、精緻而舒適的步行環境等。並且要強化對社區弱者(老年人、殘疾人、失業者等)的支持,體現平等公正的城市生活。我們在深圳桃源居社區看到,他們就注意把居住、就業、文化、商業、娛樂、公共服務等方面綜合在一起,在社區體制創新、建設生態文明社區上走在了全國前列。
6 非政府組織不可小視
從國外改善人居環境的實踐看,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而非政府組織作用也不可小視。美國洛杉磯市長代表、「樹人組織」的創始人和負責人安迪·利普基斯介紹說,「樹人組織」35年來一直培訓公民和學生,如何將社區綠化得更好。在1984年運動會時我們組織了一個世界最大的民間活動,種了100萬棵樹。我們在美國舉辦的最大的一個活動,就是讓100個住房變成循環式的住房,我們也舉辦一些教育的計劃。他說,其實政府在美國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者,在教育民眾方面非政府組織做得更好。我們還與其他一些非政府組織合作,像「恢復海灣組織」,在洛杉磯就有大約100個非政府組織。
實際上,此次論壇就是中外非政府組織攜手合作的一次盛會。此次論壇由聯合國國際交流合作與協調委員會(CCC/UN)、國際建築設計師社會責任協會(ADPSR)、全球生態恢復與發展基金會(GERDF)、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與中國城市建設開發展覽會組委會(CCDE)共同主辦的,主題是可持續的人類社區。這是我國非政府組織在創建可持續的人類社區等領域逐步走上前台的一個新起點,也將是推動我國城市構建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雙贏的人居環境的良好開端。
當然,無論是構建良好的人居環境,還是其他領域,我國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的發揮與國外比,還相差很遠。王德輝指出,我們還要充分發揮國內非政府組織在優美人居建設的重要作用。

⑩ 當代中國應該建立怎樣的人居環境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人們來到城市為了生活,居住在城市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在讓生活更美好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環境、資源等一系列問題交織的復雜局面。這些主要由快速的城鎮化帶來的問題主要包括:城市的人口擁擠、交通堵塞、住房緊張、貧富兩極分化、居民精神衛生狀況堪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以及鄉村的村莊空心化,大量勞力流失後的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問題等等。
城市問題作為人類社會、經濟、技術發展的縮影,開始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城市規劃學、地理學、建築學、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紛紛聚焦於城市問題,然而這些學科只是從政治、文化、社會、技術等各個方面,研究解決城市問題的某一部分或者是某一側面。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時候更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例如,交通出現擁堵,我們就拓寬道路,人口聚集較快,我們就擴展建成區范圍,結果只能城市無序蔓延,交通越來越堵。城市問題與鄉村問題亦是相關關聯的,就城市論城市亦不能解決城市問題。因此,迫切的需要來從整體上、系統化來了解、認識城市問題。
針對我國城鎮化的發展特點吳良鏞先生在道薩迪亞斯的「人類聚居學」的啟發下,發展了適合中國國情的「人居環境科學」,首次提出了人居環境的概念。以試圖從整體上、系統化來了解、認識城市問題,從整體入手考慮我們的生活系統。
人居環境的內涵
人居環境釋義
人居環境,顧明思義,是人類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它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人居小可以指住宅,大可以包含有城市化地區的大城市,是包括鄉村、集鎮、城市、區域等在內的所有人類聚落極其環境。
人居環境構成要素
人居環境的核心是人。
人居環境是滿足人類生存的空間載體。人類作為自然界的改造者,有著其他生物所無法比擬的巨復雜的個體需求及社會網路。人類不僅有著對食物、水、氧氣、睡眠、禦寒等生理需要還有被尊重、被認可、安全、自我實現等心理需求。這就使得人類對人居環境的要求就不僅僅局限於「安身立命」,還要符合人類的美感、社會文化、社會道德以及人際關系特點。因此,人居環境建設必須關心人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強調人的價值與社會公平。這在歷年世界人居日的主題發展歷程中就可見一斑,1986年的主題為住房是我的權利,1989年住房、健康和家庭,1993年婦女與住房發展,1996年城市化、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和人類團結,1998年更安全的城市,2012年改變城市,創造機會。在現階段,城市的無障礙設施的建設情況以及對弱勢群體的關懷程度,已經成為衡量一個社會是否文明的重要標准。
人居環境的基礎是自然,包括整個生物圈。
人的生產生活以及具體的人居環境建設活動都離不開更為廣闊的自然背景。自然指氣候、水、土地、植物、動物、地理、地形、資源等使得聚居產生並發揮其功能的基礎。在全球城市人口比例迅速增加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全球變暖、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化減少等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相繼出現。人工構築系統,是人類有目的的維持生存,改造自然的產物。
人工構築系統包括建築物、構築物及支撐系統。建築物、構築物只要指住宅建築、商業建築、辦公建築及公共服務場所等一系列為人類生產生活活動提供支持的人工化的空間。支撐系統主要指人類住區的基礎設施包括資源供給系統——水及能源供給(電力、熱力、燃氣等);運輸系統——陸路(公路、鐵路)、水路(航運)及航空運輸系統;信息系統——通訊、計算機軟硬體系統以及人工智慧系統等。人工構築系統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人工成果,它不僅包含有物質內容,同時也包含有精神內容,建築早已由「遮風雨」、「避寒暑」的庇護所,發展為建築藝術,在滿足人們生理需求的同時給予人類美的感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建設迅猛發展,1995年至1999年中國城鎮建成住房22.1億㎡,約合3000萬套,佔1949—1995年共46年間城鎮住宅建設總量的56%。社會全力向人人有屋可居的目標發展的同時,卻帶來了「千城一面」的尷尬境地。城市歷史如何傳承、城市文化如何體現?不僅城市如此,鄉村也未能倖免,如何創造藝術的空間形態已然成為當前熱議的另一課題。
二、從古代理想人居環境模式探討理想人居環境具備要素
桃花源可以說是古代人理想的人居環境典範之一,自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描述了一個極其優美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後,後人多將「世外桃源」作為自己理想的家園,在陶淵明對這個理想家園的細節描述中,體現出了古人對理想人居環境具備要素的一些基本認識。
1、優越的自然環境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理想的人居環境首先是自然條件良好、地產豐饒的。有平坦寬廣的土地,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空氣清新,河水清澈,綠樹成蔭,斷無喧囂之聲,可耕可漁,以保證足夠的食物,有桑樹、竹林,以保證衣飾、房屋之建造。
由此可見,優質的自然環境與富饒的物產能保證「豐衣足食」是理想人居環境的第一要素,無論是在傳統農耕社會亦或是現代生產效率極大提高的工業化社會都是極為重要的。
2、優美的人工景觀
《桃花源記》描寫發現桃源的過程中有一段先抑後揚的景觀表述。「漁人」逆水行舟,「緣溪行」並「忘路之遠近」,說明溪流較長且人跡罕至,同時「漁人」所行進的河流極可能為在峽谷之中,地物參照較少,才導致漁人「忘路之遠近」。在這個狹長的通道中,漁人「忽逢桃花林」,在溪水兩岸幾百步以內均為盛開的桃花,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景色蔚為壯觀。因「中無異樹」可推斷,此處桃花林為人工景觀,人工景觀的桃花林可視為桃花源的邊界。桃花「林盡」就是溪流源頭,「便得一山,山有小口」,漁人舍船從口入,起初極為狹窄,在走了數十步之後,豁然開朗,平曠的桃花源展現在了「漁人」的眼前。
這段表述中人工景觀的桃花林是個非常重要的標識,表明了古人在桃花源的伏地之外就已經開始精心營造人工景觀。「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雖聊聊數語,卻也勾勒出一份宜人的田園景觀,這表明古人在追求「豐衣足食」的生理需求的同時,亦追求著詩意的聚居體驗,以滿足更高層次的審美的需求。
3、怡然自樂的社會美
桃花源的主人是為避秦時之戰亂而隱匿於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絕隔」。由此可見桃花源是個沒有紛擾、社會局勢的安定與和平,沒有苛捐雜稅的農耕社會,它有秩序、有組織,人們平等、自給自足的社會。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自然淳樸,「見漁人,乃大驚」,「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的主人隱匿於此「絕境」就是不願外人打擾,然對於「漁人」這位原本應不受歡迎的「外來客」卻是如此盛情款待,民風之淳樸可見一般。而「漁人」停留數日離開時,桃花源的主人亦是充分信任他,請他「不足為外人道」。「漁人」卻是「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這個可以形容為背信棄義的行為與桃花源的主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由此可見理想人居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便是和諧的社會關系,人們之間相互信任、互相協作、平等自由。
如何構造當代理想的人居環境
重視綠色發展,低碳生活減少環境污染
當越來越多的「毒氣」、「毒水」、「毒水稻」等「毒」事件見諸於報端,人們對自己未來的生存憂心忡忡。然而全球環境問題的嚴峻情況,遠非我們目之所及的這么簡單。以全球氣候變暖為例,已然威脅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深度觸及農業和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水資源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整個星球的未來都充滿了危機。
唯有使經濟發展能夠實現資源利用最少化,對環境的破壞最低化,才能保障我們星球的未來發展,才有理想人居環境存在的基石。
提高綠地率,減少建築密度,創造適宜的空間環境
目前隨著城市建築環境的不斷擴大和硬質鋪裝面積的增加,整天處在水泥森林裡的人在城市中的綠色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小了,也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城市空間被大量的高樓及硬質鋪裝所覆蓋,更多的人們工作和生活在城市高空,俯視到的多是黑色瀝青,灰色混凝土,各類牆面。
提高綠地率,減少建築密度,創造適宜的空間環境,改善日趨惡化的人類生存環境空間;改善城市高樓大廈林立,改善眾多道路的硬質鋪裝而取代的自然土地和植物的現狀,已經迫在眉睫。
注重社區文化構建,增強居民歸屬感
文化是社會的靈魂,社會越發展,文化的地位與作用就突出。理想人居環境的構建同樣離不開文化的內涵,社區文化建設是人居環境建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和諧社會構建的引導與支撐。社區文化有助於增強社區的凝聚力、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得社區成員能夠意識到自己是社區的一員以及自己作為社區成員的權利與義務,進而越能自覺主動關心社區事務,積極參與社區開展的各項活動,改善社區環境,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與人居環境。
小結
良好的人居環境是由自然、人工環境、人類及人類社會這三部分組成的,任何一部分的失控都將是毀滅性的災難,構建良好的人居環境也宜從此三方面著手。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有什麼不明白的還可以追問!

閱讀全文

與如何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