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讀書的廣播稿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所以,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愛讀書! 」
我愛讀書,因為書讓我增長了知識:我知道了我們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知道了當今社會科學發展的突飛猛進;知道了我們中國的強大。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我正式如此。因為我暈車,所以沒去過 多少地方,但對其它地區的人情風俗,名勝古跡,名人偉人等我都了如指掌, 因為我愛讀書。 我愛讀書,因為書豐富了我的情感世界。我同情小凡卡的不平凡命運;我 關心阿廖沙酸甜苦辣的生活;我敬佩晏子巧答楚王的機智勇敢;我欣賞宋慶齡、 華羅庚那種愛國精神;我喜歡林海音求知的慾望;我痛恨外國列強在我們中國 的土地上為所欲為,無法無天問我為什麼知道這么多——因為我愛讀書。
我愛讀書,因為書幫我樹立了遠大的理想。我記得司馬遷曾經說過:「人 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啊,有許多人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著,奮斗著。馬克思為了寫《資本論》花了約 40 年的時間;錢學森為了回國為國家 做貢獻而不惜忍受牢獄之苦;江姐、劉胡蘭、董存瑞等一個又一個英雄人物為 了新中國的成立而拋頭顱,灑熱血這些人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惜一切代價, 他們都是我們的榜樣,是他們幫我樹立了遠大的理想,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21 世紀的新中國而讀書!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知識的海洋,一個人如果不讀書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一樣。所以,同學們,多讀書吧!為了我們的祖國越來好。
⑵ 愛因斯坦發明了什麼定律
論愛因斯坦與相對論
年 月 日清晨,巴西南部一個叫做索不拉爾的偏僻村莊里。太陽剛剛升起。上帝賜予了當地人永久的寧靜,在他們眼中,世界不過是藍天,麥田,草原,綿羊,僅此而已。甚至剛結束的硝煙彌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彷彿也是天邊的傳說。
但他們還是一大早就被人吵醒了,門口來了一隊行裝古怪的外國人。有的操著蹩足的葡萄牙語向他們問好,有的打著手勢借水喝,更多人在忙著架設天文望遠鏡和照相機。
中午時分,燦爛的陽光慢慢開始變暗,本世紀一次著名的日全食發生了。圍觀的人群騷動了起來,紛紛在胸口畫著十字,有人急忙去找牧師,而那些外國人則胸有成竹地開始進行觀測。
他們是一支天文觀測隊,來自遙遠的英國,此行的目的是驗證一個德國人的奇怪理論。
很快數據得到了處理,而且底片也沖出來了。
領隊的教授是一個標準的英格蘭紳士,雖然紳士們最推崇沉著冷靜的作風,但是教授的目光明顯流露出期待和不安。當他將濕漉漉的底片放在燈下時,很快教授先生的手連同大鬍子都激動地抖了起來,宇宙有界還是無界,我們所屬的空間平直還是彎曲,牛頓思想勝利還是被顛覆,都取決這幾張小小的底片了。他深吸一口氣,睜大了眼睛。
很快,即使離屋子五十米以外的地方都可以聽到一聲毫無風度的嚎叫:「我的上帝,難道那個叫愛因斯坦的德國人到底說中了?!」
在兩張重疊的底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筆直的星光在穿過陰影中的太陽時,竟然發生了偏轉,偏轉角是 秒。
英國皇家學會的大廳里,坐滿了英倫三島的科學精英。他們有的可能意識到這會是個不平凡的日子,特地換上節日才穿的西裝。
當大會主席湯姆遜爵士,扶了扶眼鏡,慢吞吞地宣布這次大會的議題是《廣義相對論在天文學上的驗證》時,底下的學者們就開始竊竊私語,而後聲音愈來愈大,有的甚至不等主持人的召喚隔著橡木桌就站起來大聲辯論,湯姆生幾次搖鈴試圖控制局勢都未成功,他遺憾地搖搖頭,向旁邊的幾位委員尷尬地笑笑。
但是當著名的天文學家愛丁頓勛爵,這次天文測量的總領隊出席在會場時,下面頓時靜了下來。他滿臉風塵,聲音低啞而且發言簡短,但縱使會場離他最遠的人也聽清了這樣幾句,「……鐵一般的事實……光線彎曲了……與愛因斯坦博士的計算結果完全一致……」
會議開到很晚,沒人提前退出會場,甚至沒有人站起來發言。鮮紅的地毯,昏黃搖曳的燭光,將沉思中的學者們的臉襯得或明或暗。沒人感到飢餓,沒人感到倦意,更為糟糕的是工作人員似乎也受上了物理學家風范的影響,粗心得連晚餐也忘了上。但人們根本顧不上這些,從白發班駁的老學究,到頗富朝氣的新銳,都在默默地思考著,激動著。
無論是贊成派還是反對派,都清楚這的確是重要的一天,不僅二十世紀物理學的一代巨人就此崛起,而且是他,愛因斯坦,親手掄起大槌,將牛頓苦心創建,業已竣工百年的經典物理學的大廈砸開第一道裂紋。
牛頓也錯了?物理學就此混亂?末日就此到來?呵,依撒克•牛頓,我們心中的神祗,我們都是你忠實的追隨者,你會怎樣指示我們呢?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大廳正中牛頓的巨幅畫像上。
牛頓不說話,他只是高深莫測地笑著。
在倫敦,第二天影響甚大的《泰晤士報》頭版頭條的報道是《光線彎曲了,牛頓神話的破滅》,盛贊愛因斯坦是繼牛頓之後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更正了人類的時空觀,拓展了人類的思維世界,並且斷言他的相對論產生的影響決不會只囿於二十世紀。很快,從躑躅在倫敦街頭的商販,到面目黝黑的煤炭工人,都隱約知道了科學界最近發生了驚天動地的事,至於對其它人有什麼影響,一時還領悟不到。畢竟,這離相對論的副產品之一——原子彈的誕生,還有漫長的二十六年。
在大西洋彼岸的紐約,慣用嘩眾取寵手法的《紐約時報》的頭條標題是「俄國爆發革命」,但接下去以更大的標題寫道:「愛因斯坦的勝利」,「恆星在不在它們應在的位置上出現,但是似乎不必擔心。」按照他們的報道,公眾們已開始懷疑九九乘法表的正確性,學生們則開始拒絕作幾何題,又據稱,愛因斯坦在把他的著作交付出版商時,警告說全世界僅有 個人懂相對論,但出版商樂於承擔這個風險。
在巴黎,沙龍里「相對論」立時成了最時髦的詞語。雍容的女貴族可以一邊撫著懷中的哈巴狗,一邊和女友們眉飛色舞地談論「相對論」,如同在談論昨夜剛上演的歌劇。她們並不需要紙和筆。
在柏林,官方機構正在為難是否宣傳這位並不是日耳曼人而是猶太人的傳奇科學家的時候,大街小巷的啤酒館里的人都在神秘而興奮地談論著愛因斯坦和他的相對論。是的,自從一戰以德國的慘敗而告終後,很久沒有這樣激動人心的話題了。一個德國人能受到戰勝國的推崇,真是少見。一夜之間,即使是小學生也把愛因斯坦那著名的公式寫入了練習簿。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剛散盡。為民族主義所鼓動的人們在狂歡或狂悲過後,卻發現轟轟烈烈的一戰除了大口徑重炮,齊柏林飛艇,滿目瘡痍的建築物和以百萬計親人充當的炮灰以外,委實沒有剩下什麼。理性終於在人們的冷靜中回歸,科學再度被擺上至高無上的地位。
不管怎麼講, 年的愛因斯坦如日中天。
街頭的電車剛剛停穩,就下來一個穿褐色風衣,頭發凌亂的中年人。剛才在電車上,警惕的售票員幾乎把他認作小偷,因為他實在很少見這種脖子上扎著領帶,腳下穿著拖鞋的人。不過要是他知道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教授,一定會驚訝得說不出話的。愛因斯坦先生剛剛從他朋友洛侖茲教授的電報里得知廣義相對論被證實的消息,他不過微微一笑,自然,一切都在意料中了。
心情畢竟很好,他邊走邊哼著舒伯特的小夜曲,但是沒過多久聲音就小了下去。愛因斯坦,這位歷史上出名的智者,又一次晃著碩大的頭腦陷入沉思,他在想些什麼呢……
年 月 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誕生於德國南部一個寧靜的小城烏爾姆。和牛頓一樣,這個註定要震撼世界的人的童年並未有任何特異之處。
他的父親海爾曼•愛因斯坦雖說是一位商人,但是他年青在學校里展現的數學方面的才華是有目共睹的。而他的母親艾爾莎則是音樂愛好者,並經常在家庭聚會大聲朗誦席勒的詩篇。父親的數學才華加上母親的藝術天賦,照理小愛因斯坦應該聰穎過人。然而這個孩子天生沉默寡言,以致憂心的母親一度懷疑他是否有智力障礙。
但是當他的母親奏起鋼琴時,小愛因斯坦就會側過腦袋傾聽。他的湛藍的目光顯得很是深邃,孩子顯然是聽懂了。這就是美呀。也許他畢生所追求的自然界和諧的美就根源於此。
很快愛因斯坦就發現小城的環境並不適合他。彎曲而狹窄的街道,庄嚴的哥特式教堂,威武雄壯的炮台,這里似乎更適宜培養出一批熱血的日耳曼戰士,而不是他這種視自由為生命的思想家。在宏大的閱兵式上,普魯士軍官刻板的軍令,士兵們單調的步伐,往往成為孩童們模仿的對像。而這時可憐的愛因斯坦緊張地抓住大人的手,他要回家。軍號和刺刀是他厭惡了一生的東西。
在學校的情況似乎也妙不到哪裡去。他是一個猶太人,而歐洲排猶的習俗由來已久。周圍同學有意無意的傷害,使小愛因斯坦更加孤僻。老師們也沒有注意到蜷在教室一角的他,在老師看來,不能掌握拉丁文語法的孩子是沒有前途的,而且小愛因斯坦回答問題時總顯得很遲鈍。他們並不能理解這是愛因斯坦思考比同齡人深刻得多的緣故。
這期間也發生了觸及愛因斯坦終生的事。
他的父親送給小愛因斯坦一個羅盤針。不管他怎麼撥動指針,它永遠只朝一個方向。這在大人們看來是司空見慣,但在孩子的眼裡充滿了神奇,一定有什麼神秘的力在推動它,怎麼才能找到這種力呢?孩子為這苦惱了一段時間。
在他升入中學的時候,他第一次接觸到了幾何。這更是一個充滿魔力的世界。書上各種復雜的定理歸根到底由幾個公理推論而出,一切是那麼的簡明,而證明過程又嚴格得無可挑剔,自然界有它獨特的秩序美。
更令小愛因斯坦驚奇的是自然界竟也會騙人!人們通過粗淺的直覺經驗得來的結論往往是那麼的不可靠。上帝不僅淘氣,而且吝嗇,他經常會把真理像皮球一樣踢向更深處,然後轉過身向人們扮個鬼臉。人類對真理的追尋如同與上帝的角力。」或許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根本就有偏差,因為它不過是建立在幾個公理之上的,如果這些公理本身也有漏洞呢?」當小愛因斯坦擺弄著圓規和三角板的時候,心中升起這樣的念頭。當然他沒有說出來,說出來也只會導致大人緊張地伸出手去摸他的額頭,沒有人相信若干年後這個羸弱的孩子會輕輕掀翻整個人類的世界觀。
對於愛因斯坦而言,長期音樂的熏陶賦予他美感與想像,對常見事物的深思訓練了他的洞察力,而幾何題迷宮一樣的推理使他的思路更加縝密。他無疑是幸運的。
然而愛因斯坦還是不能足夠敏銳地回答老師的問題而遭白眼,還是不得不交出自己精心製作卻依舊醜陋的泥捏小板凳而遭同學們嘲笑,拉丁語的課文念得結結巴巴,算術考試也由於馬虎而錯誤百出,整個少年時代,學業不過平平。
從 年到 年,愛因斯坦求學於瑞士蘇黎士工業大學,這是他一生中十分平靜和愜意的地方。
瑞士立國數百年,自由的氛圍歐洲無國可及。愛因斯坦在這里聽不到士兵們無休止的沖殺聲,空氣清新,陽光也分外的和媚,即使巡邏在街頭的警察也是步履緩慢,眼角蘊含著笑意。
在這里,愛因斯坦的自由散漫發揮到極致。他可以穿著拖鞋進出教室,可以蓬頭垢面地整天窩在實驗室,可以和同學們在一起自由討論,可以不去上自己不喜歡的課。他甚至對數學這樣重要的課都去敷衍。在他當時看來,物理世界是簡單而優美的,上帝只垂青 、 、 、 ……,而數學只是徒增形式上的復雜。這甚至影響他多年以後的研究工作。
用現在的眼光看來,當時無論數學還是物理都發展得遠不夠充分。到二十世紀末,我們才發現數學和物理交叉愈來愈深。以前只是物理簡單地從數學中尋找工具,而現在甚至物理可以導致數學中的突破。
我記得在一次報告中,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伸出雙手,這樣說道:「物理學和數學猶如一根樹枝上的兩片葉子。」
可是一般說來,極富洞察力具有哲學家氣質的人,並不一定很勝任細瑣而又精密,邏輯性強的數學推理工作。
從來沒有人能兼兩者之長,牛頓不能,愛因斯坦也不能。
更主要的是愛因斯坦發現展現他面前的數學分支繁復,數論,幾何,拓撲等等,任意一門就會耗盡一生的精力。這情形猶如布里丹之驢。這頭可憐的驢子因為擺在它面前的兩堆稻草同樣厚而無法選取吃哪一堆,最終活活餓死。
但是,愛因斯坦很快就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了。考試之前,他對著自己散亂不堪的筆記發愣。幸好他的老朋友格羅斯曼先生是一個生來與愛因斯坦處處相反的人,他的筆記和他的人一樣,光鮮齊整,一絲不苟。當愛因斯坦在發展廣義相對論時發現幾何知識欠缺而找其時已為數學教授的格羅斯曼援手時,這已經是十幾年以後的事了。
愛因斯坦用格羅斯曼的筆記馬虎對付了考試,但這並未改變老師對他的看法。在教授們眼中,他懶惰無比,性格怪僻,而且他是唯一與教授打招呼用「喂」的學生。這也是愛因斯坦雖然聰明絕頂,卻不諳世事,天真得如同孩子的緣故。
他的數學老師閔可夫斯基看見愛因斯坦從實驗室裡衣冠不整地跑出來,便將他擋住:
「愛因斯坦,你也許是個聰明人,但你決不適合搞物理,為什麼你不嘗試一下其它職業,比如學醫或者法律呢?」
「也許吧。」愛因斯坦淡淡地回答道。
僅僅幾年後,閔可夫斯基為他「並不勤勞」的學生的狹義相對論搖旗吶喊,並為此名動四海時,一位記者不合時宜地問道:
「教授先生,您何以曾斷言愛因斯坦不適合從事物理工作呢?」
「他太懶了,至少在當時。」教授聳聳肩。
不幸的是這位閔可夫斯基先生不久就身纏沉痾,臨死前曾大發感慨:在相對論剛出世的年月就死去,真是可惜呀。
也不能說愛因斯坦在這幾年無所事事,他主要的精力花在實驗室里,當時全世界的物理學家都在疲於奔命地尋找以太,他也曾設計過幾個實驗,顯而易見,簡陋的條件和根本不存在的以太使他的努力徒勞。
他也經常和他的朋友們去一個叫做「都會」的咖啡廳。他們在這里經常進行哲學話題的探討,一次同學介紹了馬赫的作品《力學》給他。馬赫是對牛頓的經典力學開炮的第一人,他尖銳地抨擊了牛頓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觀念。
愛因斯坦如獲至寶,馬上拿回去通宵閱讀。馬赫的思想赫然如黑夜中的明星,空間也是絕對的,時間也是絕對的,既然都是絕對而孤立的,那麼我們怎麼能感覺到時間和空間的存在呢?
夜已經很深了,愛因斯坦屋內的燈光依舊閃爍,這位思想的巨人,又開始磨礪他的曠世利劍了。
當愛因斯坦走出校門,卻悲慘地發現自己畢業即失業,而且父親在義大利辦的公司也破了產,絲毫幫不上忙。他曾努力地申請留在蘇黎士工業學院教書,但是高高在上的教授們冷漠地拒絕了他。沒有人喜歡一個離經叛道的鬥士。
秋天晚上的瑞士已頗見寒意了,我們的愛因斯坦先生披著深色的風衣,手中的舊皮箱里盛著全部的家當,涼風拂著亂發,靜靜地走在漫長的街道上,路燈劃下斜斜的影子。
真是安靜呀,事實上終其一生,愛因斯坦都是在這種靜謐中度過,這不僅是指外部環境上的,更是他內心深處的。無論他是在日內瓦時的窮困潦倒,或是在柏林時的譽滿全球,還是在普林斯頓時的無人喝彩,孤獨的感覺始終如影身隨。
後來他曾反復說過自己最希望的職業是看守燈塔,洶涌而漆黑的海面上一盞明燈,指引了航船的同時也照亮了自己的內心,那裡更像是一間祈禱室,可以靜靜地聆聽上帝的指示。他甚至不願意接受作為教授這項職業所領的薪水,而寧願把物理學研究作為業余愛好。看來顯然是受了中世紀的大哲學家斯賓諾沙的影響,這位先哲的正式職業是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偏僻的眼睛店裡磨鏡片。
可是現在真是發愁呀,轆轆的飢腸,妻子焦灼期盼的眼睛,還有她肚裡的孩子……
迎面刮來一張殘破的報紙,愛因斯坦沒精打采地一瞥,上面印著份招聘啟事:「伯爾尼專利局,徵聘二級工程師,須受高等教育,精通機械工程或物理學……」
愛因斯坦眼睛一亮。
很快伯爾尼專利局的職員們迎來了一位新同事,這位同事似乎格外地忙。工作十分賣力不說,還經常和夫人一起排隊買麵包,或者推著嬰兒車在公園閑轉,而在上班時還偷偷地在紙上寫寫畫畫。幸虧他的上司一點兒也不知道這位年輕的專利審查員完成任務是多麼迅速,不然他這種拙劣的表演很快就會露餡的。
其時已經是 年,愛因斯坦 歲。當時他久已遠離的物理學界正處於更大的混亂中,尋找以太的實驗徹底失敗,一些物理學家提出種種解釋。比如愛爾蘭物理學家斐茲傑諾提出,運動的物體可能因為以太風壓縮而變短,但這遭到更多人的反駁。不僅如此,幾年以前,倫琴發現的 射線更使人覺察到物質內部有更為基本的結構,而普朗克在 年提出的量子論,也已經掀開了物理學新的篇章,只是當時沒有人意識到罷了。無論怎樣,用「山雨欲來風滿樓」來形容當時的情形是再恰當不過的。
然而愛因斯坦在學術上處於十分封閉的狀態,他沒有機會聽取報告,也沒機會參加學院的討論班,和他交往頻繁的不過是一些民間物理學愛好者。但是這並不能阻止他向物理學的塔尖邁進。
他一直在苦思「以太之迷」,而且他走的道路與所有人的都不同。還在他中學的時候,他一度對邁克斯韋的電磁理論崇拜之致。這並不是因為它能解決很多實際問題,比如導致電磁波的發現。愛因斯坦看中的是公式本身具有完美的對稱性,但是顯然這種協變性與牛頓的經典理論是相沖突的。
比方說,按照牛頓力學的觀點,如果一個人站在速度為 的車上以相對於車以 的速度向前拋出一個皮球,在地面靜止的人來看,球的速度是 加 等於 。任何初通物理的人都會得出這個結論。然而,我們知道光也是一種電磁波,它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如果那個站在車上的人拿的是支手電筒,那麼在地面上的人看來,光的速度是多少呢,還是 加上 嗎?還能簡單地疊加嗎?
要是你以 的速度追上一束光,你會看到怎樣的景象呢,你會看到光波在原地不動地抖動嗎?
愛因斯坦進行了一次冒險,他寧願為了從對稱性這種單純的美學觀點出發,而放棄掉人們習以為常的經驗。他也是信仰上帝的,但他不是信仰那個只手捏控人類命運的上帝,而是那個在萬物的有序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
我們稱之為冒險,是因為僅僅在幾十年後,兩個在美國留學的年青人在研究基本粒子中「 之迷」的時候,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簡單地說就是對稱性的破壞,在當時激起軒然大波,按照普通美國人的解釋是他們又推翻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事實上推翻的不是相對論,而是從古希臘文明以來人們對自然界恆久抱有的美麗幻想。彷彿無數物理學家費勁心機終於戰戰兢兢揭開上帝——這位夢中情人頭上的面紗,卻失望地看到一張坑坑窪窪的老嫗的臉。
這兩個值得全人類驕傲的年青人都是中國人,他們一個叫李政道,一個叫揚振寧。
觀念上的重大修改無疑引起很多麻煩,對於新觀念的創始人來說更是如此。很快愛因斯坦的頭腦里塞滿了以太,量子,時間,空間這些東西,以至於給他的孩子小漢斯拿著奶瓶餵奶時也時常走神。而邏輯上的混亂讓愛因斯坦更是無所適從。
他疲倦地從辦公室回到家裡,頭腦里天旋地轉,然而憑直覺愛因斯坦逐步認定有種極平常的經驗在作祟,究竟是什麼呢?他越想越困,眼睛慢慢快要闔上了,這時,廚房裡傳來妻子米列娃的呼喚,「阿爾伯特,吃飯的時間到了,還不快收拾桌子?」
「時間!?」宛如流星劃過腦際,愛因斯坦幾乎從椅子上跳將下來。他匆匆翻開牛頓的《自然科學的哲學原理》。在上面牛頓以確鑿的口氣寫道:
「絕對空間就其本性來說與外界任何事物毫無關系,它永遠是同一的,不動的。」
「絕對的,真實的數學時間本身按其本性來說是均勻流逝的,與外界的任何事物無關。」
「在運動系和靜止系坐標變換時,顯然,時間是不變的。」
不會是這樣的,一定不是這樣,愛因斯坦一邊埋著頭,一邊踱著步,一個在運動著的車上的人看到的時間,與在地上靜止的人看到的時間未必相同,嘿嘿,根本不存在絕對的空間和絕對的時間,既然如此,我們費力尋找的以太,刻意想測量出地球相對於絕對空間的速度,都是徒然。以太不是找不到,而是根本就不存在!!
在一個月內,名不見經傳的愛因斯坦向德國最有聲望的雜志《物理學年鑒》 發表了四篇論文。他挑出分量最輕的一篇,內容是通過中性物質的稀溶液的擴散和內摩擦來測定原子的大小,寄給了他的母校蘇黎士聯邦工業學院,毫不費力地取得了博士學位。另一篇是關於研究懸浮微粒的布朗運動的,也開辟了一個新方向。
第三篇是著名的光電效應,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光量子的理論,在發展與相對論並稱二十世紀物理學兩大基石的量子力學中意義重大,幾年後單憑此而不是相對論就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其實就愛因斯坦的貢獻來看,一生完全可以五次登上諾貝爾獎的領獎台。光量子理論;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統計物理中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還有我們熟悉的激光的理論工作也歸功於他。
第四篇的論文名字很樸素,叫《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然而稍通物理學史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篇驚世駭俗的文章,它宣布了狹義相對論的誕生。在這篇文章里,愛因斯坦沒有賣弄令人目眩的數學技巧,平實而又深刻是愛因斯坦論文的一貫風格。讀懂它並不需要高深的數學知識,但更需要革命性的思想和與日常經驗決裂的勇氣,尤其是在當時。
愛因斯坦提出的假設很簡單,第一,我們無法確定相對靜止的物體到底是處於靜止狀態還是勻速運動狀態。因為絕對靜止的空間不存在了,一切靜止都是相對的。第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永遠不變而且不可超越,它與光源的速度無關。也即,對於站在地面上的人看, 的車上發出的光和即使以光速飛行的火箭(當然是不可能的)上發出的光的速度是一樣的,均為 。
從這兩個假設出發首先得出的古怪結論是:所謂「同時」是相對的!假設我們站在地面上,一架飛機從我們面前勻速飛過。在我們地面上的人看來,我們右邊的人揮起手的「同時」左邊的人彎下腰,而在飛機上的人則堅決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我們右邊的人先揮手,而左邊的人後彎腰。與此相反,在飛機上的人認定機頭處空中小姐不小心打破只碟子的「同時」機尾處的乘客點燃支香煙,而地面上的人異口同聲地說碟子先落在地上然後香煙才被點著。
荒謬嗎?我奉勸各位不要帶著秒錶上飛機一證真偽,因為「同時」事件在另一群人眼中的時間差是千萬分之一秒,你可不具備那個反應能力。而這又是由於飛機的速度盡管達到幾百米每秒,比起光的速度, ,還是望塵莫及的。不過這樣也不錯,至少平時說「這兩件事同時發生」時不用再地加上諸如「在我們這群相對靜止的人看來」之類的復雜狀語了。
為了更好地解釋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設計了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所謂思想實驗,就是在地球上的實驗室無法實現的條件下作的假想實驗,因為跨入二十世紀以來,人們對通常狀態下的物質研究幾乎窮盡,動輒就研究絕對零度的低溫或者上億度的高溫,速度接近光速的運動或者萬萬分之一米長度的空間。這對愛因斯坦這位思想大師來說輕車熟路,並很快成為他在學術上進攻或者防守的利器。
愛因斯坦這樣假設:」觀察者 站在鐵路邊上,在沿火車前進方向上有一個點 ,在運動相反方向同樣距離上有一點 ,某一時刻 和 同時閃電,觀察者 自然認定這兩個點是同時閃光的,因為光的傳播速度不變,而他又恰好站在兩個閃光點的中心。」
「假定在閃電時,有一列車從 點到 點方向運動。在兩道閃電的一剎那,在火車內的觀察者 恰好在與地面觀察者 相對的位置上,但 正向閃光點 運行,而離開閃光點 ,自然他看到 點的閃光比 點的早,但他知道他是在運動中的,根據自己運動的速度,也很容易得出兩道光是同時發生的結論。」
但根據前面兩個基本假設,同樣可想,火車是靜止的,而地面正在向後運動。因此,火車上的觀測者 是相繼看到那些閃光的,因而他得出 點發光比 點早的結論。他又知道自己的位置是在兩個閃光的中間,由於他認為自己是靜止的,所以他不得不斷定他看到的頭一個閃光比他看見的下一個早。」
有趣的是地面上的觀測者 也不能不同意這個結論,他的確看見兩個閃光是同時發生的。但既然現在他是被假定運動著的。當他考慮到光速和他是在向發光的 點運動著這一事實,也作出 點閃光比 點早的結論。
總之一句話,對於閃電是否同時發生的問題,我們不能一口咬定是或不是,而是要就選定的參考系來回答。
你可能已經迷惑了,但再往下推導更會導致你意想不到的結論。比如說「尺縮效應」和「鍾緩效應」,「質增效應」。
「尺縮效應」指在你面前有把尺子,當它相對你運動的時候,你會發現它的長度縮短。
而「鍾緩效應」指在運動的參考系裡時鍾會變慢。比如,在地面上和飛機上各有一人手那時鍾,這時飛機上一隻雞蛋落在機艙的地板上。從雞蛋脫手的那一瞬間開始,機上和地上的人同時開始記時,到落地時止。結果是地面上的人測出的時間長一些。換句話說,在地面靜止的人看來,處於運動狀態的物體時間變慢。其實「鍾緩效應」的道理很簡單:假如你坐在一個光速火箭中飛行,並且射出一束激光,那麼在太空中靜止不動的人就應該看見光以兩倍光速飛行,而事實上光速在所有參照系中永遠保持恆定不變,即 ,所以根據 , 變大且 不變,則 變小,即時間變慢。
「質增效應」是指運動中的物體質量增加。譬如一筐一斤重的雞蛋,如果它飛得足夠快,我們在地面上靜止的人稱來重量會達到五斤。它飛得更快的話,會毫不猶豫地將地球上最大的磅秤壓歪。但它永遠也到不了光速,不光是雞蛋,任何有質量的物質的速度都絕對達不到光速。因為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 (這將在後文提到),當物體運動的更快時,能量 增大,則質量 也增大。當一個物體接近光速時,它的質量上升得越來越快,它需要越來越多的能量才能進一步加速上去。事實上它永遠不可能達到光速,因為那時質量會變得無窮大,這就需要無窮大的能量才能做到。光也是一種物質,它的速度之所以能臻極限,原因就是光本身靜止時是沒有質量的。當然,你若據次推理出質量越小的物質跑得越快,顯然是荒謬的。正是這個原因,相對論限制任何正常的物體必須永遠以低於光速的速度運動,只有光或其他沒有質量的波才能以光速運動,這導致了光錐的最終產生。
⑶ 電燈的發明時期是多久
電燈的發明
燈是人類征服黑夜的一大發明。19世紀前,人們用油燈、蠟燭等來照明,這雖已沖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類從黑夜的限制中徹底解放出來。只有發電機的誕生,才使人類能用各色各樣的電燈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變為白晝,擴大了人類活動的范圍,贏得更多時間為社會創造財富。
真正發明電燈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國發明家愛迪生。他是鐵路工人的孩子,小學未讀完就輟學,在火車上賣報度日。愛迪生是一個異常勤奮的人,喜歡做各種實驗,製作出許多巧妙機械。他對電器特別感興趣,自從法拉第發明電機後,愛迪生就決心製造電燈,為人類帶來光明。
愛迪生在認真總結了前人製造電燈的失敗經驗後,制定發詳細的試驗計劃,分別在兩方面進行試驗:一是分類試驗1600多種不同耐熱的材料;二是改進抽空設備,使燈泡有高真空度。他還對新型發電機和電路分路系統等進行了研究。
愛迪生將1600多種耐熱發光材料逐一地試驗下來,唯獨白金絲性能量好,但白金價格貴得驚人,必須找到更合適的材料來代替。1879年,幾經實驗,愛迪生最後決定用炭絲來作燈絲。他把一截棉絲撒滿炭粉,彎成馬蹄形,裝到坩鍋中加熱,做成燈絲,放到燈泡中,再用抽氣機抽去燈泡內空氣,電燈亮了,竟能連續使用45個小時。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的白熾燈問世了。1879年除夕,愛迪生電燈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燈火通明。
為了研製電燈,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連續幾天試驗,發明炭絲作燈絲後,他又接連試驗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最後又選用竹絲,通過高溫密閉爐燒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絲,裝到燈泡里,再次提高了燈泡的真空度,電燈竟可連續點亮1200個小時。電燈的發明,曾使煤氣股票3天內猛跌百分之十二。
繼愛迪生之後,1909年,美國柯進而奇發明了用鎢絲代替炭絲,使電燈效率猛增。從此,電燈躍上新台階,日光燈、碘鎢燈等形形色色的燈如雨後春筍般登上照明舞台。
燈使黑暗化為光明,使大千世界變得更光彩奪目,絢麗多姿
⑷ 四大發明分別是什麼時代什麼人發明的
我國四大發明分別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造紙術是由東漢蔡倫改進的。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指南針的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具體人不詳。火葯是中國漢族煉丹家孫思邈發明於隋唐時期。活字印刷術是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
(4)等到黑夜發明擴展閱讀:
四大發明的影響
1、造紙術影響
從6世紀開始,造紙術逐漸傳往朝鮮、日本,以後又經阿拉伯、埃及、西班牙傳到歐洲的希臘、義大利等地。1150年,西班牙開始造紙,建立了歐洲第一家造紙廠。此後,法國(1189)、義大利(1276)、德國(1391)、英國(1494)、荷蘭(1586)、美國(1690)都先後建廠造紙。
到16世紀,紙張已流行歐洲。中世紀的歐洲,據說抄一本《聖經》要用300多張羊皮,文化信息的傳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圍極其狹小,紙的發明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育、政治、商業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2、印刷術的影響
中國的雕版印刷大約在11世紀以後由阿拉伯傳的歐洲,12世紀左右傳到埃及,隨著造紙術的傳播,紙張先後取代了埃及的紙草,印度的樹葉以及歐洲的羊皮等,引發了世界書寫材料的巨大變革,14至15世紀歐洲開始流行印刷術。
印刷術傳到歐洲後,改變了原來只有修道士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後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3、火葯的影響
中國在唐朝時期就已發明了火葯,並最早用於軍事。10世紀初的唐未,出現了火炮、火箭,宋時火器普遍用於戰爭。蒙古人從與宋、金作戰中學會了製造火葯、火器的方法,阿拉伯人從與蒙古人作戰中學會了製造火器。
歐洲人大約於13世紀後期,又從阿拉伯人的書籍中獲得了火葯知識,到14世紀前期,又從對回教國家戰爭中學到了製造火葯、使用火器的方法。火器在歐洲城市市民反對君主專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火葯的發明大大的推進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
4、指南針的影響
南宋時,指南針普遍應用於航海,同時傳到阿拉伯。13世紀初指南針傳入歐洲。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導致了以後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
⑸ 發明的故事和發現的故事
牛頓——萬有引力的發現
人們都知道從蘋果落地中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其實那不過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為宣傳自然科學而編的故事。
在牛頓之前,人們已經知道有兩種「力」:地面上的物體都受重力的作用,天上的月球和地球之間以及行星和太陽之間都存在引力。這兩種力究竟是性質不同的兩種力?還是同一種力的不同表現?牛頓在劍橋大學讀書時就考慮起這個問題了。
牛頓23歲時,鼠疫流行於倫敦。劍橋大學為預防學生受傳染,通告學生休學回家避疫,學校暫時關閉。牛頓回到故鄉林肯郡鄉下。他仍沒有間斷學習和對引力問題的思考。
那時,鄉下的孩子們常常用投石器打幾個轉轉,之後,把石頭拋得很遠。他們還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從頭上轉過,而牛奶不灑出來。
這一現像激發了牛頓關於引力的想像:「什麼力使投石器裡面的石頭,水桶里的牛奶不掉下來呢?」這個問題使他想到開普勒和伽利略的思想。他從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廣寒的月球,直至龐大的地球,進而想到這些龐然大物之間力的相互作用。這對牛頓抓緊這些神奇的思想不放,一頭扎進「引力」的計算和驗證中了。牛頓計劃用這個原理驗證太陽系各行星的行動規律。他首先推求月球和地球距離,由於引用的資料數據不正確,計算的結果錯了。因為依理推算月球圍繞地球轉,每分鍾的向心加速度應是16英尺,但據推算僅得13.9英尺。在失敗的困境中,牛頓沒有灰心,反而以更大的努力進行辛勤的研究。
1671年,新測量的地球半徑值公布了。牛頓利用這一數據重新檢驗了自己的理論,同時,還利用他自己發明的微積分處理了月一地關系中不能把地球看作質點時,重力加速度的計算問題。有了這兩項改進,牛頓得到了兩個完全一致的加速度值。這使他認為,重力和引力具有相同的本質。他又把基於地面物體運動的三條定律(即牛頓三大定律)用於行星運動,同樣得出滿意的正確結論。
牛頓整整經過了7個春秋寒暑,到他30歲時終於把舉世聞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全面證明出來,奠定了理論天文學、天體力學的基礎。
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宣告了天上地面的萬物都遵循同一規律運動,徹底否定了亞里士多德以來宗教勢力宣揚的天上地下不同的思想,這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飛躍。
瓦特
2、瓦特——發明蒸汽機
瓦特(1736~1819),英國著名的發明家,生於英國造船中心格拉斯哥附近的格林諾克小鎮。他的父親當過造船工人,祖父叔父都是機械工人,由於家庭的影響,瓦特從小就熟悉了許多機械原理和製作技術。
瓦特是一個智慧非凡的孩子,他勤奮好學,勇於探索,對發明創造最感興趣。有一天父親的朋友前來做客,正好看到小瓦特坐在爐子旁邊發呆,手裡拿著筆和紙,地上有許多畫過的圖。他好心地說:「小瓦特應該上學了,別光在家用玩耍來打發寶貴的時光了。」父親莞爾一笑,說:「謝謝你,我的朋友。不過,你還是看看我的兒子在玩什麼吧……」原來,小瓦特在設計各種各樣的玩具,還畫了許多圖樣,這年小瓦特才剛好 6 歲整,客人吃驚地說:「這孩子真了不起!」
又有一次,家裡人全出去了,只留下瓦特一個看門。他獃獃地看著爐子上燒水的茶壺。水快燒開了,壺蓋被蒸汽頂起來,一上一下地掀動著……他想:這蒸汽的力量好大啊。如果能製造一個更大的爐子,再用大鍋爐燒開水,那產生的水蒸汽肯定會比這個大幾十倍、幾百倍。用它來做各種機械的動力,不是可以代替許多人力嗎?這就是後來人們傳說中的「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故事。小瓦特是這樣設想過,只不過真正試制蒸汽機,卻是後來的事情。
小瓦特為搞發明創造,發憤學習科學知識。他 13 歲開始學習幾何學;15歲讀完了《物理學原理》;17 歲開始當學徒工。此後,他才真正投入了蒸汽機的研製和發明,一發而不可收。
1757 年瓦特到格拉斯哥大學當教學儀器修理工。那裡既有完備的實驗設施和各種儀器,又有許多著名學者和專家,這些都給瓦特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學校還專門為他創辦了實驗車間。1769 年,瓦特在大量試驗的基礎上,經過了無數次失敗,終於製成了一台單動式蒸汽機,並且獲得了第一台蒸汽機的專利權。1782 年瓦特又研製成功一種新式雙向蒸汽機,並且可以廣泛地應用在各種機器上;1788 年,英國政府正式授予瓦特製造蒸汽機的專利證書;從 1775 年到 1800 年,瓦特和波爾頓合辦的蘇霍工廠,就製造出 183 台蒸汽機,全用於紡織業、冶金業和采礦業,到了 19 世紀 30 年代,蒸汽機推向了全世界,從此人類社會進入了「蒸汽時代」。造福於人類的發明家——瓦特永遠被後人敬仰。
富爾頓
3、富爾頓——輪船的首創者
富爾頓(1765~1815),美國著名工程師。1807 年,他利用英國機器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蒸汽機輪船「克萊蒙脫號」,是世界上輪船的首創者。他為世界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富爾頓出生於美國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讀書很少,父母沒有錢供他去學堂學習,他後來取得的成就,全憑個人的奮斗。小富爾頓從小就愛幻想,譬如,當他幫助大人幹完農活之後,常常一個人坐在農家閣樓上,在帶有木格條的小窗戶中,向田野望去,看蔚藍色的天空,苦思冥想,一坐幾個鍾頭。
有一天,天氣晴朗,河水清澈。小富爾頓和鄰居大叔一起駕著小船到河的上游去找活干。他們開始悠閑地撐著篙,逆流而上。小富爾頓到離開自己村莊的外地去,心情格外高興,情不自禁地唱著美國鄉村的民謠。河水的「嘩嘩」聲和小富爾頓的悠揚、婉轉的歌聲交織在一起,令人心醉。早晨的太陽愈升愈高了,陽光灑在水波中,像碎銀灑在綠色的緞帶上。突然,水流湍急,小船在河中打轉,富爾頓和鄰居大叔拚命地撐篙,汗水濕透了他們的衣服,但船僅能艱難地移動。小富爾頓心裡想:撐篙太費力了,假如有一種東西能讓船自動行走,該多麼好啊!他想像的翅膀在河中飛翔,他好像看見在河中出現了一隻自動行駛的船。他的神思又回到現實中來,對鄰居大叔說:「大叔,撐篙又費勁,又緩慢,如果有一種東西能讓船自動行走,該多麼好啊!」
鄰居大叔正用力撐著篙,聽了小富爾頓的話,情不自禁地笑了。他用手背擦擦自己臉上的汗水,笑著說:「假如有一種東西能讓船自動行走,那這樣東西是什麼呢?」
「是啊,這東西是什麼呢?」小富爾頓的臉剎那間紅了起來,他用勁地撐了一下篙,低下了頭,又陷入了沉思。
自此以後,「怎樣使船自動行走?」就成了小富爾頓苦思冥想的中心問題。致使他長大以後,努力奮斗,終於成為製造人類第一隻蒸汽機輪船—— 「克萊蒙脫號」的著名科學家。
貝爾
4、貝爾——電話發明家
貝爾(1847~1922),美籍英國電話發明家。22 歲時,任美國波士頓大學的語音學教授。
貝爾少年時代天資平平。上小學時,學習成績在班裡倒數一二名。他不但學習不好,而且淘氣、貪玩。書包里常常裝著老鼠、麻雀這類小動物。有一次,老師還在台上講課,貝爾書包里的老鼠鑽了出來,在教室里亂竄亂叫
引得同學們鬨堂大笑,亂成一團,老師狠狠地訓斥了他。
後來,父親把貝爾送到倫敦祖父那裡,由嚴厲的祖父直接管教。祖父是位嚴格而又倔強的老頭。但他知識淵博,教育耐心。很快,小貝爾喜歡起他的祖父,對學習有了興趣,道理明白了不少。
他變了,不僅學習成績好,有發明創造的熱情,而且品德優良,經常助人為樂。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孤獨老人用笨重的水磨在磨面,小貝爾很同情他,約了一群少年夥伴來幫忙。後來,小夥伴們嫌推磨太苦,紛紛不幹了,只有小貝爾一人堅持下來。
回到家裡,小貝爾想,怎樣才能使水磨省勁呢?為了設計新水磨,他翻閱了大量資料,設計圖畫了一張又一張。經過 1 個月的反復琢磨,草圖終於設計出來了。幾個工匠看了很稱贊。在工匠師傅的努力下,省力的水磨製成
了,鄉親們十分感激他,小貝爾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小貝爾年少時,愛好演講。他父親是一位演講家,貝爾少年時代,就組織「少年技術協會」,每周演講一次。他很有演講才能,22 歲被美國波士頓大學聘請,當了語音學教授。父子二人成為美國饒有名氣的演講家。
1875 年 6 月 2 日,28 歲的貝爾經歷千萬次的失敗,終於製成了有線電話。這一天,他和華特生正在進行新的實驗。貝爾把一些部件放入硫酸里,不小心,硫酸滴到了他的腿上,他十分疼痛,無意地連聲呼救:「華特生,快來,我需要你!」聲音通過電線傳到了華特生的耳朵里。就這樣,人類第一部有線電話製造成功了。
阿基米德
5、阿基米德——洗澡發現了定律
阿基米德(約前 287~約前 212),古希臘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曾發現杠桿定律和阿基米德定律,終身從事物理和數學的研究。
阿基米德出生在古希臘的一個天文學家的家庭里,從小就受到全家人的寵愛。父親為了使他早日成才,在起名字上絞盡了腦汁,經過反復選擇,在他出生的第 10 天,取名阿基米德。希望這名字給他帶來幸福,並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希臘人。
阿基米德的童年,是在保姆和奴隸們的照料下度過的。全家人對他要求很嚴,行走坐立、穿衣吃飯都有規矩,不準他淘氣,也不許他交壞朋友。他8 歲時進了學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奴隸的陪伴下走很長的路到學校上課。阿基米德的家裡很富有,但他從不騎馬或坐車。
阿基米德學習非常刻苦,有時看書,一看就是一天。隨著阿基米德年齡的增長,他的許多與眾不同的地方開始顯露出來。他把大部分時間用在思考、探討、學習和寫作上,極少想自己的事。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常常忘記吃飯,忘記洗澡。連穿衣服、脫衣服這類事情,都得由別人幫助來做,只要他一思
考問題,就會忘掉自己的一切。
阿基米德對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的研究簡直著了魔,與它們形影不離,一天總畫呀畫呀,那麼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好像周圍的一切都不存在了。有一次,在他跨進浴盆洗澡時感覺到身子入水越深,水越往外溢,身子就越輕,突然,他興奮地大叫一聲,從浴盆里跳出來,一絲不掛地在大街上奔跑,一邊朝家跑嘴裡一邊喊:「我想出來了,我想出來了!」
人們望著這個赤身裸體奔跑著的怪人,非常驚異,他們哪裡會想到,阿基米德就在洗澡時,發現了一條重要的流體靜力學規律——「阿基米德定律」,即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被物體所排開的液體的重量。
電燈的發明
燈是人類征服黑夜的一大發明。19世紀前,人們用油燈、蠟燭等來照明,這雖已沖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類從黑夜的限制中徹底解放出來。只有發電機的誕生,才使人類能用各色各樣的電燈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變為白晝,擴大了人類活動的范圍,贏得更多時間為社會創造財富。
真正發明電燈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國發明家愛迪生。他是鐵路工人的孩子,小學未讀完就輟學,在火車上賣報度日。愛迪生是個異常勤奮的人,喜歡做各種實驗,製作出許多巧妙機械。他對電器特別感興趣,自從法拉第發明電機後,愛迪生就決心製造電燈,為人類帶來光明。
愛迪生在認真總結了前人製造電燈的失敗經驗後,制定發詳細的試驗計劃,分別在兩方面進行試驗:一是分類試驗1600多種不同耐熱的材料;二是改進抽空設備,使燈泡有高真空度。他還對新型發電機和電路分路系統等進行了研究。
愛迪生將1600多種耐熱發光材料逐一地試驗下來,唯獨白金絲性能量好,但白金價格貴得驚人,必須找到更合適的材料來代替。1879年,幾經實驗,愛迪生最後決定用炭絲來作燈絲。他把一截棉絲撒滿炭粉,彎成馬蹄形,裝到坩鍋中加熱,做成燈絲,放到燈泡中,再用抽氣機抽去燈泡內空氣,電燈亮了,竟能連續使用45個小時。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的白熾燈問世了。1879年除夕,愛迪生電燈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燈火通明。
為了研製電燈,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連續幾天試驗,發明炭絲作燈絲後,他又接連試驗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最後又選用竹絲,通過高溫密閉爐燒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絲,裝到燈泡里,再次提高了燈泡的真空度,電燈竟可連續點亮1200個小時。電燈的發明,曾使煤氣股票3天內猛跌百分之十二。
繼愛迪生之後,1909年,美國柯進而奇發明了用鎢絲代替炭絲,使電燈效率猛增。從此,電燈躍上新台階,日光燈、碘鎢燈等形形色色的燈如雨後春筍般登上照明舞台。
燈使黑暗化為光明,使大千世界變得更光彩奪目,絢麗多姿.
⑹ 點燈是怎樣發明出來的
由於小時候家裡非常窮,即使是那些蠟燭與煤油對於愛迪生家來說,也是一種奢侈品。這些在愛迪生年紀的心靈之中,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也使得他日後,將光明帶到了人間。
從小愛迪生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尋找一種方法,滿足在漆黑的夜裡產生足夠的光亮。對此,愛迪生每天都陷入到了思考之中。最終,他想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方法,那就是將電源與能夠發光的物品連接到一起。由於當時的電非常便宜,因此,愛迪生想利用電帶給貧困的人們以光明。
剛剛過了20歲的愛迪生,就開始了對電燈的研究。做了無數次的實驗,首先用竹棉,再接下用石墨、鉭等等超過千餘處的物質,作為電燈絲的材料。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愛迪生經常會廢寢忘食,甚至與助手們一連5個晝夜都沒有休息。到了1877年,愛迪生開始了對弧光燈的試驗。當時的愛迪生提出,要將電流分流,將變弧光燈改成白光燈。在隨後進行的實驗中,這項實驗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不過,在實驗的過程,他們卻遇到了難題。當時必須找到一種燃燒到白熱的物質做燈絲,並且這種燈絲必須能夠在每1000小時2000度的燃燒。另外,這種燈絲還必須能夠承受住日常的碰撞,不僅成本要低,還要保證其的開與關不影響到其他燈的正常運行,保持燈與燈之間具有獨立性。
接下來就需要符合這些要求的燈絲了,愛迪生先使用炭化物質,實驗失敗之後,他又利用熔點高的金屬鉑與銥的合金做成燈絲,然而,他做了1600種不同的實驗都以失敗告終。愛迪生晝夜不停的做著實驗,當時愛迪生的助手都感到了心灰意冷。但是,只有愛迪生卻堅持不懈。
就這樣,經過了十多年的研究,到了1879年的時候,愛迪生將碳絲作為電燈絲,並且成功將其點燃了40個小時。並於當年的10月22日,愛迪生將第一盞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實用價值的電燈點亮。
這些成就並不能令愛迪生感到滿意,他還想著如何延長電燈絲的壽命。之後,為了使得電燈絲的壽命得到延長,愛迪生又重新做了大量的實驗,當時他用6000多種纖維材料作為電燈絲的實驗。
愛迪生的晚年依然在不斷地探索與追求
到了1880年上半年的時候,他所做的白熱實驗都沒有任何進展。一天,當愛迪生正在實驗室里做實驗時,無意間用一把芭蕉扇邊上的一條竹絲撕成細絲,對這條竹絲炭化之後,用做燈絲,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終,愛迪生找到了日本的竹絲作為電燈絲,並且這種竹絲製作出來的燈絲可以持續使得1000多個小時,實現了電燈線長時間使用的目的。這次實驗成功之後,這種用竹絲做成的燈絲,被人們使用了很多時間。直到1908年鎢燈絲的出現,才將竹燈絲取代。
愛迪生的一生,都用到了為人類尋找光明的實驗之中。他做實驗所乃至的筆記簿達到了200多本,記錄了4萬余頁的實驗。曾經的三年時間里,他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18至19年小時,每天都是到了清晨三、四點的時候,愛迪生才會在做實驗所用的桌子上躺下,甚至他還將凳子當睡床。
由於愛迪生堅持不懈的努力,才使得人類將漫漫黑夜變得如白晝一樣。也正是愛迪生堅持,才能夠人類世界帶來了無限光明。
愛迪生發明的弧光電燈
愛迪生發明的白光電燈
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已經習慣了夜間生活,習慣了燈火通明。然而,如果沒有愛迪生發明的電燈,那麼,也許人類到現在到了夜裡還處於一片黑暗之中。正是愛生發明了電燈,才給人間來了光明。
也許大多數的人都電燈都沒有太深的概念,但是,如果哪天整個世界都沒有了電,那麼世界就會陷入到一片漆黑之中。如果不是愛迪生堅持不懈的努力,人類就不可能享用著電燈帶來的快樂。
無論人們做什麼事情,都應當有一種持之以恆的精神。對於自己認定了的事情,就應當用心、盡全力的去完成。只有這樣的話,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⑺ 愛因斯坦發明電燈的故事
電燈是愛迪生發明的
愛迪生這位偉大的發明家的一生中,發明了許多東西,然而,能夠立即得到人們熱烈歡迎的,卻只有電燈。因為電燈的好處是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它的出現,意味著人們又有一輪太陽,人們的活動不再受到黑夜物制約了。
早在1821年,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因此很不實用。
「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愛迪生暗下決心。
於是,他開始試驗作為燈絲的材料:用傳統的炭條作燈絲,一通電燈絲就斷了。用釕、鉻等金屬作燈絲,通電後,亮了片刻就被燒斷。用白金絲作燈絲,效果也不理想。就這樣,愛迪生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為電燈的前途黯淡。英國一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一些記者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對失敗,面對有些人的冷嘲熱諷,愛迪生沒有退卻。他明白,每一次的失敗,意味著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愛迪生的老朋友麥肯基來看望他。愛迪生望著麥肯基說話時一晃一晃的長胡須,突然眼睛一亮,說:「鬍子,先生,我要用您的鬍子。」麥肯基剪下一綹交給愛迪生。愛迪生滿懷信心地挑選了幾根粗鬍子,進行炭化處理,然後裝在燈泡里。可令人遺憾的是,試驗結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頭發試試看,沒准還行。」麥肯基說。
愛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動了,但他明白,頭發與胡須性質一樣,於是沒有採納老人的意見。愛迪生走身,准備為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思地幫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線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線,為什麼不試棉線呢?」
麥肯基毫不猶豫地解開外套,撕下一片棉線織成的布,遞給愛迪生。愛迪生把棉線放在在U形密閉坩堝里,用高溫處理。愛迪生用鑷子夾住炭化棉線。准備將它裝在燈泡內。可由於炭化棉線又細又脆,加上愛迪生過於緊張,拿鑷子的手微微顫抖,因此棉線被夾斷了。最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愛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線裝進了燈泡。
此時,夜幕降臨了,愛迪生的助手把燈泡里的空氣抽走,並將燈泡安在燈座上,一切工作就緒,大家靜靜地等待著結果。接通電源,燈泡發出金黃色的光輝,把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13個月的艱苦奮斗,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但這燈究竟會亮多久呢?
1小時,2小時,3小時……這盞電燈足足亮了45小時,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後來被人們定為電燈發明日。
「45小時,還是太短了,必須把它的壽命延長到幾百小時,甚至幾千小時」愛迪生沒有陶醉於成功的喜悅之中,而是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天,天氣悶熱,他順手取來桌面上的竹扇面,一邊扇著,一邊考慮著問題。「也許千篇竹絲炭化後效果更好。」愛迪生簡直是見到什麼東西都想試一試。試驗結果表明,用竹絲作燈絲效果很好,燈絲耐用,燈泡可亮1200小時。
經過進一步試驗,愛迪生發現用炭化後的日本竹絲作燈絲效果最好。一於是,他開始大批量生產電燈。他把生產的第一批燈泡安裝在「佳內特號」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員有更多的工作時間。此後,電燈開始進行尋常百姓家。
後來,人們便一直使用這種用竹絲作燈絲的燈泡。幾十年後,又對它進行了改進,即用鎢絲作燈絲,並在燈泡內充入隋性氣體氮或氬。這樣,燈泡的壽命又延長了許多。我們現在使用的這是這種燈泡。
⑻ 等到舊的黑夜過後會是新的白晝這是什麼歌
歌曲:裂縫中的陽光
歌手: 林俊傑
專輯: 《因你而在》
發行時間: 2013-03-12
裂縫中的陽光 - 林俊傑 (JJ Lin)
詞:吳青峰
曲:林俊傑
編曲:林俊傑
製作人:林俊傑
有多少創傷卡在咽喉
有多少眼淚滴濕枕頭
有多少你覺得不能夠
被懂的痛 只能沉默
有多少夜晚沒有盡頭
有多少的寂寞 無人訴說
有多少次的夢 還沒做 已成空
等到黑夜翻面之後
會是新的白晝
等到海嘯退去之後
只是潮起潮落
別到最後你才發覺
心裡頭的野獸
還沒到最終就已經罷休
心臟沒有那麼脆弱
總還會有執著
人生不會只有收獲
總難免有傷口
不要害怕生命中
不完美的角落
陽光在每個裂縫中散落
嗚嗚
Yeah
就算一切重來又怎樣
讓你的心在我 心上跳動
每個逐漸暗下來的夜 一起走過
等到黑夜翻面之後
會是新的白晝
等到海嘯退去之後
只是潮起潮落
別到最後你才發覺
心裡頭的野獸
還沒到最終就已經罷休
心臟沒有那麼脆弱
總還會有執著
人生不會只有收獲
總難免有傷口
不要害怕生命中
不完美的角落
陽光在每個裂縫中散落
不如就勇敢打破
生命中的裂縫
陽光就逐漸灑滿了其中
(8)等到黑夜發明擴展閱讀:
《裂縫中的陽光》是林俊傑演唱的一首歌,由吳青峰填詞,林俊傑譜曲,收錄於個人專輯《因你而在 Stories Untold》中,專輯於2013年3月13日正式發行。
⑼ 有一首歌歌詞是別等到最後才發覺林俊傑唱的
是《裂縫中的陽光》。
歌名:裂縫中的陽光
演唱:林俊傑
作曲:林俊傑
作詞:吳青峰
有多少創傷卡在咽喉,有多少眼淚滴濕枕頭
有多少你覺得不能夠,被懂的痛只能沉默
有多少夜晚沒有盡頭,有多少的寂寞無人訴說
有多少次的夢還沒作,已成空
等到黑夜翻面之後,會是新的白晝
等到海嘯退去之後,只是潮起潮落
別到最後你才發覺,心裡頭的野獸
還沒到最終就已經罷休,心臟沒有那麼脆弱
總還會有執著,人生不會只有收獲
總難免有傷口,不要害怕生命中
不完美的角落,陽光在每個裂縫中散落
就算一切重來又怎樣,讓你的心在我心上跳動
每個逐漸暗下來的夜,一起走過
等到黑夜翻面之後,會是新的白晝
等到海嘯退去之後,只是潮起潮落
別到最後你才發覺,心裡頭的野獸
還沒到最終就已經罷休,心臟沒有那麼脆弱
總還會有執著,人生不會只有收獲
總難免有傷口,不要害怕生命中
不完美的角落,陽光在每個裂縫中散落
不如就勇敢打破生命中的裂縫,陽光就逐漸灑滿了其中
(9)等到黑夜發明擴展閱讀
《裂縫中的陽光》是林俊傑演唱的一首歌,收錄於個人專輯《因你而在 Stories Untold》中,專輯於2013年3月13日正式發行。
《因你而在》是林俊傑2013年發行的創作專輯,由他親自擔任製作人,共收錄了11首歌曲和一段純音樂 。
該專輯在QQ音樂年度盛典、音悅V榜年度盛典、KKBOX數位音樂風雲榜、新加坡e樂大賞等多個頒獎禮中被評為年度「最佳國語專輯」,林俊傑也憑借該張專輯獲得第25屆台灣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獎。
《裂縫中的陽光》是慢板的R&B作品,沒有選擇情歌的主題,而是傳遞著溫暖勵志的正能量。這首歌提醒我們在逆境中不忘初衷,不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