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乘號是三百年前哪一位數學家最先使用的
英國數學家奧屈特於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另一乘號「·」是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
2.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數學家是誰
引言:數千年的中國數學發展史,很多著名的數學家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數學財富,同時也使中國古代數學在世界數學史上占據不可忽視的地位。
商 高
商高是公元前十一世紀的中國人。當時中國的朝代是西周,是奴隸社會時期。
在中國古代大約是戰國時期西漢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記錄著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對話。商高說:「…故折矩,勾廣三,股修四,經隅五。」
商高那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3(短邊)和4(長邊)時,徑隅(就是弦)則為5。以後人們就簡單地把這個事實說成「勾三股四弦五」。
由於勾股定理的內容最早見於商高的話中,所以人們就把這個定理叫作「商高定理」。
關於勾股定理的發現,《周髀算經》上說:「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由生也。」「此數」指的是「勾三股四弦五」,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勾三股四弦五這種關系是在大禹治水時發現的。
劉徽
劉徽(生於公元250年左右),他的生活年代主要是在三國時期。其出生地大約為今山東淄博市淄川人。劉徽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也佔有傑出的地位.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我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
九章算術》約成書於東漢之初,共有246個問題的解法.在許多方面:如解聯立方程,分數四則運算,正負數運算,幾何圖形的體積面積計算等,都屬於世界先進之列,但因解法比較原始,缺乏必要的證明,而劉徽則對此均作了補充證明.在這些證明中,顯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創造性的貢獻.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進小數概念的人,並用十進小數來表示無理數的立方根.在代數方面,他正確地提出了正負數的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的法則;改進了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在幾何方面,提出了「割圓術」,即將圓周用內接或外切正多邊形窮竭的一種求圓面積和圓周長的方法.他利用割圓術科學地求出了圓周率π=3.14的結果.劉徽在割圓術中提出的「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這可視為中國古代極限觀念的佳作.
《海島算經》一書中, 劉徽精心選編了九個測量問題,這些題目的創造性、復雜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當時為西方所矚目.
劉徽思想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他是我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
劉徽的一生是為數學刻苦探求的一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張邱建
張邱建,北魏數學家,貝州清河人。他從小聰明好學,酷愛算術。一生從事數學研究,造詣很深。「百雞問題」是中古時期,關於不定方程整數的典型問題,邱建對此有精湛和獨到的見解。著有《張邱建算經》3卷。後世學者北周甄鸞、唐李淳風相繼為該書作了注釋。劉孝孫為算經撰了細草。算經的體例為問答式,條理精密,文詞古雅,是中國古代數學史上的傑作,也是世界數學資料庫中的一份遺產。
賈 憲
賈憲,中國古代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曾撰寫的《黃帝九章演算法細草》(九卷)和《演算法斆古集》(二卷)(斆xiào,意:數導)均已失傳。
他的主要貢獻是創造了「賈憲三角」和增乘開方法,增乘開方法即求高次冪的正根法。目前中學數學中的混合除法,其原理和程序均與此相仿,增乘開方法比傳統的方法整齊簡捷、又更程序化,所以在開高次方時,尤其顯出它的優越性,這個方法的提出要比歐洲數學家霍納的結論早七百多年。
秦九韶
秦九韶(約1202--1261),字道古,四川安岳人。先後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貶至梅州,(今廣東梅縣),不久死於任所。他與李冶,楊輝,朱世傑並稱宋元數學四大家。早年在杭州「訪習於太史,又嘗從隱君子受數學」,1247年寫成著名的《數書九章》。《數書九章》全書凡18卷,81題,分為九大類。其最重要的數學成就----「大衍總數術」(一次同餘組解法)與「正負開方術」(高次方程數值解法),使這部宋代算經在中世紀世界數學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關於一次同餘組解法問題,西方到18,19世紀才獲得相同的定理;至於求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英國數學家霍納在1819年才發表與『正負開方法』一樣的霍納法。秦九韶在多元一次方程組和幾何測量方面也有創新。他是世界上最偉大數學家之一,《數書九章》標志著中國的古代數學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李冶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號敬齋,金代真定欒城人,曾任鈞州(今河南禹縣)知事,1232年鈞州被蒙古軍所破,遂隱居治學,被元世祖忽必烈聘為翰林學士,僅一年,便辭官回鄉。1248年撰成《測圓海鏡》十二卷,其主要目的是說明用天元術列方程的方法。「天元術」與現代代數中的列方程法相類似,「立天元一為某某」,相當於「設x為某某「,可以說是符號代數的嘗試。李冶還有另一步數學著作《益古演段》(1259)也是講解天元術的。最大的貢獻是發現了列方程的方法中所起的作用,使地開方式與現代求解方程的方法一致。在歐洲,直到16世紀才出現類似的代數學方法。
朱世傑
朱世傑是元朝一位傑出的數學科學家。
朱世傑,字漢卿,號松庭,燕山(今北京)人氏。他長期從事數學研究和教育事業。他的主要著作有《算學啟蒙》三卷和《四元玉鑒》三卷。
朱世傑在數學科學上,全面地繼承了秦九韶、李冶、楊輝的數學成就,並給予創造性的發展,寫出了《算學啟蒙》、《四元玉鑒》等著名作品,把我國古代數學推向更高的境界,形成宋元時期中國數學的最高峰。
《算學啟蒙》這部書從乘除運算起,一直講到當時數學發展的最高成就「天元術」,全面介紹了當時數學所包含的各方面內容。它的體系完整,內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是一部很著名的啟蒙讀物。這部著作後來流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出版過翻刻本和注釋本,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而《四元玉鑒》更是一部成就輝煌的數學名著。它受到近代數學史研究者的高度評價,認為是中國古代數學科學著作中最重要的、最有貢獻的一部數學名著。
《四元玉鑒》成書於大德七年(1303),共三卷,24門,288問,介紹了朱世傑在多元高次方程組的解法——四元術,以及高階等差級數的計算——垛積術、招差術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
朱世傑和他的著作《四元玉鑒》享有巨大的國際聲譽。近代日本、法國、美國、比利時以及亞、歐、美許多國家都有人向本國介紹《四元玉鑒》。在世界數學史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除了以上成就外,朱世傑還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許多值得注意的內容:
1.在中國數學史上,他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正負數乘法的正確法則;
2.他對球體表面積的計算問題作了探討,這是我國占代數學典籍中唯一的一次討論。結論雖不正確,但創新精神是可貴的;
3.在《算學啟蒙》中,他記載了完整的「九歸除法」口訣,和現在流傳的珠算歸除口訣幾乎完全一致。
朱世傑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數學成就,為推進我國古代數學科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朱世傑不愧是我國乃至世界數學史上負有盛名的數學家。
由於朱世傑和其他同時代數學家的共同努力,使宋元時期的數學達到了光輝的高度,在很多方面都居於世界前列。
祖沖之和其子祖暅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祖籍是現今河北省淶源縣,他是南北朝時代的一位傑出科學家。他不僅是一位數學家,同時還通曉天文歷法、機械製造、音樂等領域,並且是一位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 π 叫做"祖率".
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採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恆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原理,在西文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但這是在祖氏以後一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為"祖暅原理".
他在以下三方面對我國古代數學有著巨大的推動::
一是圓周率的計算.他算得 3.1415926<π<3.1415927且取為密率。的取值范圍及密率的計算都領先國外千餘年.
二是球體積的計算.祖沖之與他的兒子祖恆一起找到了球體積的計算公式.這其中所用到的「祖恆原理」,「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即等高處橫截面積都相等的兩個幾何體的體積必相等.直到一千一百年後,義大利數學家卡瓦利里(B.Cavalieri)才提出與之有相仿意義的公理.
三是註解《九章算術》,並著《級術》.《綴術》在唐代做為數學教育的課本,以「學官莫能究其深奧」而著稱,可惜這部珍貴的典籍早已失傳.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這些成就,使得這個時期在數學的某些方面「中國人不僅趕上了希臘人」,甚至領先他們一千年.
楊 輝
楊輝,中國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在13世紀中葉活動於蘇杭一帶,其著作甚多。
他著名的數學書共五種二十一卷。著有《詳解九章演算法》十二卷(1261年)、《日用演算法》二卷(1262年)、《乘除通變本末》三卷(1274年)、《田畝比類乘除演算法》二卷(1275年)、《續古摘奇演算法》二卷(1275年)。
宋元數學四大家之一的楊輝,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排出豐富的縱橫圖和討論其構成規律的數學家。楊輝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給出了如此豐富的縱橫圖和討論了構成規律的數學家。楊輝除此成就之外,還有一項重大貢獻,就是「楊輝三角」。
楊輝的數學研究與教育工作的重點是在計算技術方面,他對籌算乘除捷演算法進行總結和發展,有的還編成了歌決,如九歸口決。他在《續古摘奇演算法》中介紹了各種形式的"縱橫圖"及有關的構造方法,同時"垛積術"是楊輝繼沈括"隙積術"後,關於高階等差級數的研究。楊輝在"纂類"中,將《九章算術》246個題目按解題方法由淺入深的順序,重新分為乘除、分率、合率、互換、二衰分、疊積、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類。
他非常重視數學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在《演算法通變本末》中,楊輝為初學者制訂的"習算綱目"是中國數學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
趙 爽
趙爽,又名嬰,字君卿,東漢末至三國時代的吳國數學家。他在數學上的最大貢獻是研究《周髀算經》中取得的成就。他所作的《周髀算經注》中有一篇《勾股圓方圖注》全文五百餘字,並附有雲幅插圖(已失傳),這篇注文簡練地總結了東漢時期勾股算術的重要成果,最早給出並證明了有關勾股弦三邊及其和、差關系的二十多個命題,他的證明主要是依據幾何圖形面積的換算關系。
趙爽還在《勾股圓方圖注》中推導出二次方程 (其中a>0,A>0)的求根公式
在《日高圖注》中利用幾何圖形面積關系,給出了「重差術」的證明。(漢代天文學家測量太陽高、遠的方法稱為重差術)。
黃宗憲
黃宗憲,字玉屏,號小谷,中國清代湖南新化人。他是丁取忠的學生,亦是以丁取忠為首的白芙堂數學學術團體的重要成員。在他多部著作中以《求一術通解》(1874)最為重要,由左潛參定。在該書中,黃宗憲對秦九韶的「求一術」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他不僅解答了一次同餘式組問題,還用「求一術」解決了二元一次不定方程問題。
徐光啟
徐光啟(1562.4.24—1633.11.8),字子先,號玄扈,上海人。他在介紹西方自然科學和發展我國農業、水利、天文、數學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貢獻,是我國明末傑出的科學家。
徐光啟在數學方面的重要貢獻是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前六卷。他的譯文質量很高,許多數學上的專門名詞和術語,如幾何、點、線、面、平行線、鈍角、銳角、三角形、四邊形等等,都是由他首先使用,並沿用至今。另外,他還有《測量異同》和《勾股義》等數學著作。他把中西測量方法和數學方法進行了一些比較,並運用《幾何原本》中的定理把我國古代一些證明方法嚴格化。還創造了一些新的證明系統,為我國後來的數學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3. 中括弧是公元17世紀英國數學家誰最先使用的
[]是中括弧,又稱方括弧是17世紀,英國數學家韋達在計算時最先採用了它.
故選:C.
4. 5個數學家的故事
1.女數學家阿涅西20歲就寫出了高數教材,使得整個歐洲數學界為之贊嘆!阿涅西出生於義大利的一個小城,家境比較殷實,她不到10歲就能自由談論哲學邏輯,11歲就學會了5種語言,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天才。
她的爸爸特別欣喜,邀請社會名流來家裡聚會,途中捧出小天才阿涅西進行一番「才藝表演」。根據一些歷史資料,9歲的阿涅西就能在客人面前對於女性高等教育權利的問題展開一番長達一個小時的演講,而15歲的時候,他的領域擴展到了數學、幾何,甚至是化學、機械等等,整個博羅尼亞的權威學者,都到這個小姑娘家和她談笑風生。
2.數學家厄多斯是一個「流浪」的數學家,他的一生風塵僕僕,只為追尋數學的奧妙。
70年代楊振寧看望姜立夫老師
姜立夫先生教學質量特別高,根本的原因在於他有淵博的數學知識。西南聯大的數學系中,學生最愛戴的「數學三老」,其中之一就是姜立夫先生。上課的時候,姜立夫先生板書整潔,作圖認真,而且會有計劃地使用黑板空間,甚至連使用的數學符號和粉筆的顏色都特別講究。他邊寫邊講,從來就不會啞場,特別的是,他從來不會照本宣科,沒有教材的時候,就在小日歷本上寫個講授提綱。
4.數學家錢德拉塞爾的人生可以說是特別坎坷,他的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而他,蟄伏50年之後終於被諾貝爾獎認可。
他的導師愛丁頓一開始對於他的論文,和他進行過很多討論。但是在上台時,愛丁頓卻把錢德拉塞卡的推論批得一文不值,甚至當場把他的論文撕成了兩半。錢德拉塞爾則全程處於懵逼狀態。
後來錢德拉薩爾選擇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科研方式,選擇的科研項目都是脫離熱點,遠離大眾。同時他幾乎每10年都會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重新投入新的研究領域,特別是在1969年出版的《平衡橢球體》更是解決了困擾眾多數學家近一個世紀的難題。
直到1983年,距離他登上前往英國的輪船53年後,這位「神童」的理論才被諾獎所認可。同時事實證明了愛丁頓的錯誤,也證明了錢德拉塞卡是對的。
5.數學天才伽羅瓦生於法國大革命的風雲年代,伽羅瓦是一位共和主義者,也因為這個,他在學校裡面,終於7月王朝的校長所打壓。
後來,伽羅瓦被退學甚至被捕進入監獄,在苦悶的服刑與研究的日子裡,他遇到了一個令他狂熱的醫生的女兒。出獄不久後,他就因為這個女人經歷了一場決斗,對手是一名軍官。
卡羅拉也意識到了自己一個文弱書生一定會失敗,所以在決斗的前夕,一夜無眠,奮筆疾書。他只想在天亮之前,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心血記錄下來。這種急切的心情,不但反映在手稿潦草的字跡上,甚至沖出了公式定理的桎梏,被他毫不掩飾地寫在一旁的空白處:我沒有時間了,我沒有時間了…...
(內容轉載自數學經緯網)
5. 編程語言是誰發明的
我也抄一下。
奧古斯塔·阿達·金,勒芙蕾絲伯爵夫人(Augusta Ada King, Countess of Lovelace,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名奧古斯塔·阿達·拜倫( Ada Byron),通稱阿達·洛芙萊斯(Ada Lovelace),是著名英國詩人拜倫之女,數學家。計算機程序創始人,建立了循環和子程序概念。
為計算程序擬定「演算法」,寫作的第一份「程序設計流程圖」,被珍視為「第一位給計算機寫程序的人」。為了紀念阿達·奧古斯塔對現代電腦與軟體工程所產生的重大影響,美國國防部將耗費巨資、歷時近20年研製成功的高級程序語言命名為Ada語言,它被公認為是第四代計算機語言的主要代表。
在1842年,人稱「數字女王」的阿達·洛芙萊斯(Ada Lovelace)編寫了歷史上首款電腦程序。
在1834年,阿達的朋友——英國數學家、發明家兼機械工程師查爾斯·巴貝其(Charles Babbage)——發明了一台分析機;阿達則致力於為該分析機編寫演算法,並於1843 年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套演算法。
巴貝其分析機後來被認為是最早期的計算機雛形,而阿達的演算法則被認為是最早的計算機程序和軟體。
1852年,阿達為了治療子宮頸癌,卻因此死於失血過多,得年36歲。無獨有偶,她與她父親拜倫死於相同年齡,一樣死於治療中的失血過多。她留下了兩個兒子與一位女兒—安妮·布蘭特貴女。
依她的遺言,阿達葬於諾丁漢哈克諾的聖 瑪麗亞·抹大拉教堂,長眠在父親的身旁。
在1842年與1843年其間,阿達花了9個月的時間翻譯義大利數學家路易吉·米那比亞對巴貝奇最新的計算機設計書(即分析機概論)所留下的備忘錄。在這部譯文里,她附加許多注記,內容詳細說明用計算機進行伯努利數的運算方式,而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腦程式;因此,阿達也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巴貝奇在他所著的《經過哲學家人生》(Passages from the Life of a Philosopher, 1846)里留有下面的述敘:
倫敦科學館分析機復製品
「我認為她為米那比亞的備忘錄增加許多注記,並加入了一些想法。雖然這些想法是由我們一起討論出來的,但是最後被寫進注記里的想法確確實實是她自己的構想。我將許多代數運算的問題交給她處理,這些工作也與伯努利數的運算相關。在她所送回給我的文件,更修正了我先前在程序里的重大錯誤。」
阿達的文章創造出許多巴貝奇也未曾提到的新構想,比如阿達曾經預言道:「這個機器未來可以用來排版、編曲或是各種更復雜的用途。」
她死後一百年,於1953年,阿達之前對查爾斯·巴貝奇的《分析機概論》所留下的筆記被重新公布,並被公認對現代計算機與軟體工程造成了重大影響。[2]
在1980年12月10日,美國國防部製作了一個新的高級計算機編程語言——Ada,以紀念阿達·洛芙萊斯。
在微軟的Wins產品里也可以找到阿達的全息圖標簽。
英國計算機公會每年都頒發以阿達命名的軟體工程創新大獎。
6. 常用的數學符號是誰創造出來的
人們會計算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已經有好幾千年的歷史了。
但是使用+、-、×、÷等數學符號卻是近幾百年的事。那麼,這些符號是由誰創造出來的呢?
加、減號(+、-),是15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曼首創的。他在橫線上加一豎,表示增加、合並的意思;在加號上去掉一豎表示減少、拿去的意思。
乘號(×),是17世紀英國數學家歐德萊最先使用的。因為乘法與加法有一定的聯系,所以他把加號斜著寫表示相乘。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認為「×」易與字母「x」混淆,主張用「·」號,至今「×」與「·」並用。
除號(÷),是17世紀瑞士數學家雷恩首先使用的。他用一道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表示分解的意思。後來萊布尼茲主張用「:」作除號,與當時流行的比號一致。現在有些國家的除號和比號都用「:」表示。
等號(=),是16世紀英國學者列科爾德創造的,他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
中括弧()和大括弧(),是16世紀英國數學家魏治德創造的。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7世紀的數學家哈里奧特創立的。
這些數學符號既簡單,又方便。使用它們,是數學上的一大進步。
7. +是誰創造的.
數學除了記數以外,還需要一套數學符號來表示數和數、數和形的相互關系。
數學符號的發明和使用比數字晚,但是數量多得多。現在常用的有200多個,初中數學書里
就不下20多種。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
例如加號曾經有好幾種,現在通用"+"號。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意
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說,賣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賣了多少。以後,當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時候,
就在"-"上加一豎,意思是把原線條勾銷,這樣就成了個"+"號。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
的;一個是"· ",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象拉
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 "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
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
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
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才根據群
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平方根號曾經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兩個字母合並起來表示,十七世紀初葉,法國
數學家笛卡兒在他的《幾何學》中,第一次用"√"表示根號。"r"是由拉丁字線"r"變,"--"是
括線。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
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
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菱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
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至於≯""≮"、"≠"
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弧"{ }"和中括弧"[ ]"是代數創始人之一魏治德
創造的。
8. 數學運算符號的來歷是什麼
1、「+」號,是15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創造的。在橫線上加上一豎,表示增加。
2、「-」號,也是魏德美創造的。從加號中減去一豎,表示減少。
3、「×」號,是18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最先使用的。它表示增加的另一種方式,所以把加號斜過來寫。
4、「÷」號,是18世紀瑞士人哈納創造的。它表示分解的意思,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
5、「=」號,是16世紀英國學者列科爾德發明的。
(8)創造並最先使用語言的數學家擴展閱讀
數學符號化讓人們以約定的、規范的形式來表達數學思想。它以濃縮的形式表達信息,從而加快了數學思維的速度,推動了數學的發展。要做好常用數學符號的教學,須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正確使用數學符號的關鍵是要讓學生理解數學符號的含義及實質。教學概念本身是抽象的,而數學符號往往又是數學概念的代表。因此,要弄清楚每個教學符號的含義及實質。
嚴格遵守數學符號的書寫規則,以期養成一絲不苟的良好習慣;一個表達中的數學符號體系要統一;要使學生遵守符號大小寫的書寫習慣,不要把常用的數學符號寫得過大或過小或與一般寫法不同。
2、要使學生明確符號化思想的意義與實質。我們應該意識到數學教學中無時不在使用數學語言,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及學生間的交流、合作都會用數學語言,因此教師需要啟發學生把「數學問題」譯為數學語言,讓學生對數學符號化思想及具體的數學符號就有了較為完整的、透徹的理解,並能運用它解決問題。
9. 數學家們為研究古希臘三大尺規作圖難題花費了兩千年時間,( )創造並最先使用( )的超越性
這個不會啊。
10. 常用數學符號是誰創造出來的
加?減號(+?-),是15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曼首創的?他在橫線上加一豎,表示增加?合並的意思回答;在加號上去掉一豎表示減少?拿去的意思?
乘號(×),是17世紀英國數學家歐德萊最先使用的?因為乘法與加法有一定的聯系,所以他把加號斜著寫表示相乘?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認為"×"易與字母"X"混淆,主張用"*"號,至今"×"與"*"並用?
除號(÷),是17世紀瑞士數學家雷恩首先使用的?他用一道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表示分解的意思?後來萊布尼茲主張用":"作除號,與當時流行的比號一致?現在有些國家的除號和比號都用":"表示?
等號(=),是16世紀英國學者列科爾德創造的,他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
中括弧([])和大括弧({}),是16世紀英國數學家魏治德創造的?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7世紀的數學家哈里奧特創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