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發明了考試是誰發明了學校誰發明了作業。
石勒發明了考試, Nevilis發明了作業,學校的發明者不明,但是最早的學校誕生在蘇美爾。
1、石勒發明考試:
石勒在每個郡都設立學官,負責當地的教育工作。並在當地辦學校,每個縣招150人,經過三次考試畢業,作為國家後備幹部來培養。
正是這一政策,使後趙在人才的支持和石虎的暴政下,仍然佔領中原20年。一種改革是不可能馬上實現的。隋朝科舉制度就是在這些嘗試下建立起來的。石勒是先驅者。
2、Roberto Nevilis發明作業:
Roberto Nevilis是一名義大利教師,在1905年首次將家庭作業作為一種懲罰安排給學生。
3、學校:
世界上最早的學校誕生在蘇美爾,這就是「泥版書屋」。這所學校建造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比埃及最早的宮廷學校還要早1000年左右。
(1)誰發明會試擴展閱讀:
早在20世紀初,考古學家在蘇美爾的重要城市舒路帕克發掘出了許多學校的「教科書」。這些泥版「教科書」的時間確定為公元前2500年左右。這也說明這一時期學校已經存在於蘇美爾了。1901加州曾立法廢除家庭作業。
大學在西漢時才得到完善,小學也在石勒興建教育時正式確立,後趙的小學真正起到了教育兒童的作用。(當時小學為文字學的代稱。)
2. 科舉考試是誰發明的
正式開始的是隋煬帝,不過隋文帝也為科舉制奠定的基礎。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後,廣大中小地主的勢力得到加強,要求做官參政的願望也愈加強烈。科舉制度不但能滿足這種願望,而且能更廣泛地發掘、籠絡人才,因此成為政府選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舉制度開始系統和完善起來。在政府各級學館學習的生徒和不在學館的普通讀書人都可參加科舉,此外還有現任官員參加的科考等。
科舉考試中,常見的科目有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科,稍後又開設了制舉和武舉。考中進士只是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下一步還要經過吏部選試合格,才被授予官職。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舉制度有了進一步的變化、發展。科舉考試中,常見的科目有進士科、制科、詞科、明經、三史、明法、童子、武舉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進士、明經等科考試一般分為州試、省試、殿試三級。省試、殿試通過以後,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職。
(2)誰發明會試擴展閱讀
從西漢到南北朝的察舉時代,以推薦為主,考試還只是一種輔助手段。那時的考試內容有兩項:讀書人考試經學,在朝官吏考試章奏。此後薦選時代的考試內容變化不多。
到了以考選為主的科舉時代,舊的考試內容被逐漸豐富。唐朝進士錄取以詩賦為重,從而促成了唐詩的空前繁榮。到了宋元兩朝,經義逐漸取代詩賦成為一種主要的考試內容。明、清科舉考試分量和難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為一種考試的文體格式逐漸發展定型。
總之,中國古代選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不外乎經學(家法、帖經墨義,經疑、經義)與文學(詩賦)。在察舉時代,經學、文學分途;科舉時代,兩者漸漸合一。
3. 考試是誰發明的
考試就是對一個人抄的測試,不是嗎?生活中到處可見測試。當一個人想要知道某件事,想考察某個人時,就想盡辦法測試 所以啊 ,當老師想知道你的學習狀況或者是自己的教學成果時,就開始了考試。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古代老師的提問和叫學生背誦就是一種測試。 後來就形成了一種固定 的測試,就是考試。 如今的考試就是指試卷,其實每一節課老師的提問都是考試。 所以我認為考試是很早很早的,是隨著最初最早的教育開始的。並不是武則天。我覺得最初的老師應該是父母,監考老師也是父母。
4. 是誰發明的考試
中國古代考試作為一種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方法,其歷史源遠流長。但其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大致說來,在春秋以前,出於世官和選舉;漢代推行察舉與徵辟;曹魏時實行九品中正制,這些還不是真正的考試制度。就嚴格意義上的考試制度,是隋唐以降迄於清代所採用的科學制度。因為科舉制度作為選才的主要手段,有嚴格的程序、法定的內容、較為科學的方法,所以說是一種規范了的制度化的考試制度。它實行公平競爭。在考試內容上,明確規定以儒學經典為依據;在考試方法上,有一套諸如「鎖院」、「彌封」、「謄錄」等防弊制度;在制度上防止特權侵入,訂有考試法規和嚴厲的懲罰制度,從法律上保證科舉考試的正常進行。正是由於科舉制度具有上述這些特點,有利於封建統制的穩固,所以,歷來被視為掄才大典,受到隋唐以後每一個王朝的重視。但是,到了近代,由於世變之亟和民族危機的嚴重,加上它自身固有的弊端,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日益顯得不合時宜,並成為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教育發展的障礙,所以,在1905年終於被宣布廢止。 科舉制度雖早已隨封建統治的結束而不復存在,然而,科舉考試中的一些合理的東西卻被承襲下來。民元以後,無論是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還是南京國民政府均設有相關的考試機構,仍沿用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吏和人才。新中國成立後,大體上也是沿用考試辦法來選用人才。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考試制度今後還將被廣泛採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因此,了解一點有關我國考試制度的歷史知識,對於健全和完善我們今天的考試制度仍不失其借鑒和啟示作用。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注意選擇人才。考試的宗旨就是為了取士。但就傳統的政治制度而言,考試制度實由選舉制度演變而來。因此,想了解中國考試制度的起源,就必須先從古代的選舉制度說起。氏族社會時期,出任公職經民主選舉產生。
5. 考試是誰發明的
考試是中國人發明的。
中國是考試的發祥地。作為一個文化早熟型的國家,考試制度的最早淵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1910年出版的《大英網路全書》第11版「考試」條說:「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的制度據公元前1115年的記載,以及對已進入仕途的官員的定期考核據公元前2200年的記載。」考試一詞由「考」與「試」二字組成,《尚書》中有「試可乃已」、「試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等記載,《大英網路全書》的說法是根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西方學者有關科舉的論著而來,而這些論著的說法又是根據《尚書》的記載而來。
「考」與「試」是意義相近的兩個概念,皆有考查、檢測、考核等多重含義。將「考」與「試」二字連用,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該書《考功名篇》說:「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計。」由此可見,最初「考」字更側重於考核政績的含義,「試」字更側重於測度優劣的含義。當「考」與「試」合為一個詞之後,其內涵逐漸演變為特指考查知識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考試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
6. 到底誰發明的考試啊
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官員 , 隋煬帝時期演化成科舉, 武則天又添加了武舉和殿試 1905年廢除,演化為了煩人的考試
7. 是誰發明了考試
網路搜抄索如下:考試是人襲類社會步入強制性腦體分工階段的產物。約公元前2000年,中土治國者以「考「、「察「、「比「、「試「等「實踐「方式選拔人才。漢文帝用「對策「選「賢良方正「,成為考試之濫觴。隨之,董仲舒首創了「考試「的概念。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考試制度以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由「進士科「取代「察舉科「為標志。十六世紀,中國考試制度傳至西方,十九世紀,英國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二十世紀以來,考試隨著社會的發展得到廣泛的應用。 中國人的老祖宗啊,用這樣的方法荼毒了自己人不說,還流傳國外呢!殘害生靈啊!
8. 是誰發明的考試
隋代開創科舉考試制度
隋朝建立之初,也實行過九品中正制。但由於這種選官制度不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隋文帝很快廢除了這種制度,把選官任人的權力集中到中央朝廷的吏部。
開皇七年(公元587年)命各州每年向朝廷薦舉三人做官。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命「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可見這時隋朝已經擺脫了九品中正制的舊路子,開始向科舉取士的新路子過渡。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詔令「文武有職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舉人」。
並明確提出了十科舉人的科目: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儀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意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美秀、才堪將略、膂力驍壯。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又將十科減為四科。分科考試選拔士人的旨意越來越明確。其中仍有「文才美秀」科,即進士科。
進士科以考試策問為主,一般把隋煬帝創設進士科作為科舉考試制度正式產生的標志。科舉考試,把錄取和任用權完全集中在中央。科舉考試取士的特點是錄取標准專憑試卷,專重資才,而不是由地方察舉。所謂聲名德望已不再是主要的依據了。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察舉和九品中正制,雖也含有考試,但是以推薦察舉為主,而隋以後的科舉則以考試為主。這是中國古代選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線。
科舉考試制度的開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門閥士族把持選士的局面,為庶族地主參加政權開辟了道路,擴大了統治階級的階級基礎。這是隋代為了維護與鞏固其統治,在政治上所進行的一項重大改革。科舉考試,畢竟有了相對穩定的客觀標准,輕門第,重才學,任人唯賢,這在中國古代選士制度上確實是一次變革與進步。不過隋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尚屬開創階段,還很不健全。
唐代科舉考試的手續
在隋代開創的科舉考試制度的基礎上,唐代進一步完善了科舉考試制度。
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來源有二:
" 一是「生徒」,即當時在中央官學與地方官學上學的在校生。只要他們在學校內考試合格,便可以直接參加朝廷尚書省主持的考試,也稱為省試。
" 二是「鄉貢」,即不在學校上學的社會知識青年欲參加科舉考試的,可以向所在州、縣官府報考。
報考辦法是:
每年仲冬(農歷十一月),中央官學和州縣學館把通過校內考試合格的「生徒」名單報送至尚書省。「鄉貢」則由各人帶自己的身分材料、履歷證書向所在州、縣報名。州、縣逐級對他們進行考試。合格者由地方官長史舉行鄉飲酒之禮餞行,然後送至京城長安參加尚書省的省試。無論「生徒」或「鄉貢」,送至尚書省報到後,均須填寫姓名履歷及具保結(有擔保人),由戶部審查後,送考功員外郎考試,自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起移試於禮部。
禮部命題考試的時間,大約是每年暮春(農歷三月),所以當時有「槐花黃,舉子忙」之諺,蘇東坡後有「強隨舉子踏槐花,槐花還似昔時忙」之詩。省試發榜後,合格者再參加吏部復試,吏部發榜後,合格者方可授官。簡單地說,報考的步驟是:鄉試(州、縣考試) 省試(尚書省禮部考試) ~ 吏部復試。
唐朝廷規定,觸犯過大唐法令的人、工商之子以及州縣衙門小吏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如將上述不合格的士人推舉到尚書省應試的,無論是學校的祭酒還是地方官長史,都要受罰。所以《新唐書.選舉志》說:「凡貢舉非其人者,廢舉者,校試不以實者,皆有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