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恆德的人物成就
李恆德在國際上最早進行鈹單晶塑性形變研究並闡明了鈹的脆性機制和本質。對中國核反應堆用鑄管的軋制工藝和氫化物分布關系,核燃料微芯試制以及帶電粒子束輻射效應的早期和中國的核材料教育事業都努力作出了貢獻。他是中最早開拓離子束材料改性新領域的專家之一,在中國最早領導開展離子注入金屬材料改性研究,並首先指導研製成具有特色的離子束界面混合的模擬程序。他主持參加了中國第一台離子束輔助沉積設備的研製並利用它開展了一系列單質膜和納米多層膜研究。
李恆德在中國首次利用溶膠沉澱法研製出UO2燃料微球,並利用帶電粒子束研究材料的輻射損傷效應。曾深入研究堆用鋯合金包殼管中氫化物取向分布和軋制工藝及織構的關系,為在實際生產中防止鋯管脆斷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和控制基礎。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在離子束材料改性等方面發表學術論文200篇。專著2本。1989年以來又領導開展了天然生物材料及結構仿生研究。曾獲國家級或省部委級獎勵四項,發表不同研究方向上具有代表性的論文近百篇。
重要科技成果:
1. 磷酸鈣系生物礦物及其仿生制備,教育部科技成果,第一完成人,2002,360-02-10020168-01,馮慶玲。
2. C-N膜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教育部科技成果,第二完成人,2002,360-02-10020167-02,馮慶玲。
3. 固體薄膜中分形生長的研究,國家科技成果,第五完成人,1995,053274.
4. 離子束材料相互作用:非晶化、准晶、分形及氮化物的形成,國家科委科技成果,第二完成人,1991,007099,柳百新。
5. 載能離子束與金屬相互作用的基礎研究,國家科委科技成果,第四完成人,1990,002785,柳百新。
發明專利成果:
1. 用於骨修復的納米晶磷酸鈣膠原基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2002,CN1338315,崔福齋,張偉,馮慶玲,李恆德,蔡強,第四發明人。
2. 納米相鈣磷鹽/膠原/高分子骨復合多孔材料的制備方法,2001,CN1325734,崔福齋,張曙明,廖素三,馮慶玲,李恆德,第五發明人。
3. 離子注入方法改善鈷鉻薄膜的磁性,1989,CN1031440,柳百新,李健,李恆德,第三發明人。 期刊論文 A.核材料:
1. Twinning in Beryllium, H.T. Lee(李恆德), 1952, Research in Progress, JOM,Feb., 1952.
2. Deformation of Beryllium Single Crystals at 25 to 500ºC, 1956,H.T. Lee(李恆德), R.M. Brick, Trans, ASM, 48 (1956) 1103.
3. Zr-4管加工工藝和氫化物取向分布研究,《李恆德科技活動生涯》:29-68,2001,科學出版社。
4. A study of void swelling in electron radiated metals by HVEM, Zhuoyong Zhao, Jilu Fu, Jiguang Sun, Hengde Li , Proceeding 11th. Congress on Electron Micros, Kyoto, 1986.
5. 核技術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1986,李恆德;離子注入和材料的表面改性,李恆德,124,科學出版社,1986。
B.離子束及材料相互作用及應用:
1. Some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Metal Implantations, H.T. Li, P.S. Liu, S.C. Chang, H.C. Lu, H.H. Wang, K. Tao, J. of Nucl. Instr. Meth., 182/183, (1981) 915. 2nd IBMM Conference (1980).
2. Some Practical Aspects of N+ Implantations Various Steels Related to Wearing, Kun Yu, Hengde Li, Xiaozhong Zhang, Jiahe Tian, Nuclear Instr. and Meth. 209/210, 1063-1070 (1983).
3. Studies of Diamond-like Carbon Films Prepared by Ion Beam-Assisted Deposition. Hengde Li , He Xiaoming, Bull. Mater. Sci., 17 (1994) 7, 1415 (India).
4. 載能束對材料的表面改造作用,李恆德,新型材料與科學,科學出版社:133。
5. Modification of Trib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s of Metals after N+ Implantation, Fuzhai Cui, Hengde Li, Xiaozhong Zhang, Nucl. Instru. & Meth. 209/210 (1983) 881.
6. Reverse Sequence of Formation of Titanium Nitrides by Nitrogen Implantation, X. Zhou, H.K. Dong, H.D. Li, B.X. Liu, J. of Applied Phys., 63 (1988) 10: 4942.
7. Formation of Noble-Metal Nitrides by N+ Implantation, X. Zhou, H.D. Li, B.X. Li, Nucl. Instr. & Methods, B39: 583.1989.
8. Bonding Structure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DLC Films Synthesized by Dual-Ion-Beam Sputtering, Xiaoming He, Wen Li, Hengde Li, Vacuum, 45 (1994) 9: 977.
9. Hardness Measurement of Thin Films: Separation from Composite Hardness, J.L. He, W.Z. Li, H.D. Li, Appl. Phy. Lett., 69 (1996) 1402.
10. Nano-indentation study on the mechanical of properties of nanosca on the TiC/Mo Multilayers deposited by ion beam assisted deposition technique , Jing Wang, Wen Li, Hengde Li, Surface and Coating Technology,128-129 (2000) 161-165.
C. 生物材料及仿生研究:
1.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Biomineralized Bivalvia Shells, L.J. Huang, H.D. Li, MRS Symp. Proc., 174 (1990) 101.
2. Observation of the Phase Transition in the Growth of a Biomineralized Calcium Carbonate, L.J. Huang, H.D. Li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 Res. Communications, 176 (1991) 654.
3. Microstructur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arly External Callus after Diaphyseal Fractures of Human Long-bones, H.B. Wen, F.Z. Cui, Q.L. Feng, X.D. Zhu, H.D. Li, Journal of Structural Biology, 114 (1995) 2: 115.
4. Observation of Damage Morphologies in Nacre During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R.Z. Wang, H.B. Wen, F.Z. Cui, H.B. Zhang, H.D. Li,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30 (1995) 9: 2299.
5. Nacre, pearlite and Micro-assembly of Metal Carbide/Metal Multilayers, H.D. Li, F.Z. Cui, W.Z. Li, C.L. Ma, Q.L. Feng, 生體材料(日本, in English), 14 (1996) 1: 29.
6. Comparison of Wear Resistance of Ion Implanted Surgical Ti6A14V with Other Alloys, Jianqiang Zhang, Xiaozhong Zhang, Zintang Guo, Hengde Li, MRS Symp. Proc. 55, (1986) 229.
7. The Functionalization of Titanium with EDTA to Ince Biomimetic Mineralization of Hydroxyapatite, C.B. Mao, H.D. Li, F.Z. Cui, Q.L. Feng, C.L. Ma, J. Mater. Chem., 9 (1999) 2573.
8. Oriented Growth of Phosphates on Polycrystalline Titanium in a Process Mimicking Biomineralization, C.B. Mao, F.Z. Cui, C.L. Ma, Q.L. Feng, H.T. Li, J. Crystal Growth, 206 (1999) 308.
9. Crystal Orientation Regulation in Ostrich Eggshells, Q.L. Feng, X. Zhu, H.D. Li, T.N. Kim,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233 (2001).
10. 生物與材料(第100次香山會議特邀報告),1999,李恆德,《科學前沿及未來》,第4卷,中國科學出版社,1999。
D. 納米材料及其它
1.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Structured Material Based on Tin Oxide, Yude Wang, Chunlai Ma, Xiaodan Sun, Hengde Li,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49 (2001) 171-178.
2. Meso-structured Tin Oxide as Sensitive Material for C2H5OH Sensor, Yude Wang, Chunlai Ma, Xiaodan Sun, Hengde Li,Talanta, 57(5),875-882, 2002.
3.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Mesoporous Silicas Synthesized in a Binary Water-ether Solvent System, Qiang Cai, Yi Geng, Xiang Zhao, Hengde Li,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108 (2008) 1-3: 123-135.
4. Achievement of Thick Mesoporous TiO2 Crystalline Films by One-step dip-coating Approach. Wei Chen, Yi Geng, Xiaodan Sun, Qiang Cai, Hengde Li, D. Weng,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111(2008) 1-3: 219.
5. Gel Electrolytes Containing Several Kinds of Particles Used in Quasi-solid-stat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Yi Geng,Xiaodan Sun, Qiang Cai, Yantao Shi, Hengde Li, Rare Metals. 25 (2006) 6, Suppl. 1, 201.
6. Bio and Molecular Chemistry Pave New Areas for Materials Research and Ecation, Hengde Li, Journal of Material Ecation, 26 (2006) 1-2: 115-120.
7. Patterning of Nano-structured Cuprous Oxide by Surfactant-assisted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Jia Li, Yu Shi, Qiang Cai ,Qianyao Sun, Hengde Li, Crystal Growth & Design, 8 (2008) 8: 2652-2659.
8. Materials research in China, Lian Zhou, Hengde Li, Changxu Shi, Nature Materials, 7 (2008) 8: 603-605.
9. 生物科學給材料科學發展帶來的機遇,2002,李恆德,毛傳斌,《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前沿》,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0. 李恆德,中國歷史上的鋼鐵冶金技術,1951,李恆德,自然科學,17 (1951) 591。 專業著作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李恆德編寫的專業著作共15部,最近情況如下: 專著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十五」國家重點圖書 材料科學與工程手冊(上卷) 師昌緒,李恆德,周廉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4年1月 「十五」國家重點圖書 材料科學與工程手冊(下卷) 師昌緒,李恆德,周廉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4年1月 「十五」國家重點圖書 材料科學與工程手冊(上冊) 師昌緒,李恆德,周廉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4年1月 「十五」國家重點圖書 材料科學與工程手冊(下冊) 師昌緒,李恆德,周廉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4年1月 材料科學與工程手冊 上卷 師昌緒,李恆德,周廉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4年1月 材料科學與工程手冊 下卷 師昌緒,李恆德,周廉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4年1月 材料科學與工程手冊(上、下卷) 師昌緒,李恆德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4年 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前沿 李恆德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年 現代材料科學與工程辭典 李恆德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年8月 現代材料科學與工程辭典 李恆德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 1. 納米晶磷酸鈣膠原基骨修復材料,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第三完成人,2008,2008-F-214-2-01-R03,崔福齋。
2. 高密度封裝的應用基礎研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1998,98-071,馬莒生。
3. 載能束材料科學的若干基礎研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三完成人,1998,98-070,柳百新。
4. 離子束輔助沉積類金剛石等硬質膜研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三完成人,1996,97-059,賀小明。
5. 多功能離子束增強沉積實驗裝置,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第四完成人,1992,機-3-022-04,李文治。
6. 多功能離子束增強沉積實驗裝置,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四完成人,1992,91-03604,李文治。
7. 固體薄膜中的分形生長,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五完成人,1990,90-04505,柳百新。
8. 鈦板和鈦鍍層彩色畫,北京市科技獎,三等獎,第六完成人,章開璉。 2009年獲「美國材料研究學會MRS Fellow終生會員」稱號
2000年獲ISI Citation Classic Award獎
1998年獲何梁何利獎
❷ 中國當代科學家的名字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11.7—1934.7.4),出生於波蘭,是法國的物理學家、化學家。世界著名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被譽為「鐳元素之母」。
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 , 1904-1967),美國物理學家,被譽為世界「原子彈之父」。
「南袁」,即:袁隆平 (1930.9.7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今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當代神農」、「米神」等。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舉世聞名的美國物理學家,為猶太人,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相對論——「質能關系」的提出者,「決定論量子力學詮釋」的捍衛者(振動的粒子)——不擲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美國人,盡管一生只在學校里讀過三個月的書,但通過勤奮好學,勤於思考,發明了電燈、電報、留聲機、電影等一千多種成果,成為著名的發明家,被譽為「發明大王」,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生於不倫瑞克,卒於哥廷根,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高斯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數學家,有「數學王子」的美譽,並被譽為歷史上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和阿基米德、牛頓、歐拉並列,同享盛名。
❸ 中國有什麼之父,都是誰
導彈之父:錢三強
兩彈之父:鄧稼先
鐵路之父:詹天佑
地質之父:李四光
航天之父:錢學森
數學之父:華羅庚
橋梁之父:茅以升
❹ 誰知道工程類知名專家
一、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02人)
丁衡高 於本水 馬偉明 尹澤勇 王 浚 王永志 王玉明 王興治 王哲榮
樂嘉陵 馮培德 盧秉恆 石 屏 艾 興 龍樂豪 關 傑 關 橋 劉怡昕
劉人懷 劉大響 劉友梅 劉興洲 孫敬良 朱英浩 朱能鴻 朵英賢 阮雪榆
閔桂榮 何友聲 吳有生 宋文驄 張立同(女) 張彥仲 張炳炎 張貴田
張福澤 李 釗 李 明 李培根 李鴻志 李椿萱 李鶴林 杜善義 楊士莪
汪槱生 汪順亭 沈志雲 沈聞孫 蘇哲子 陸元九 陳懋章 陳一堅 陳士櫓
陳予恕 陳先霖 陳秉聰 周 濟 周勤之 孟執中 屈梁生 林宗虎 林尚揚
範本堯 姚福生 柳百成 胡正寰 趙 煦 鍾 掘(女) 鍾志華 鍾群鵬
饒芳權 唐任遠 徐玉如 徐志磊 徐濱士 徐德民 塗銘旌 郭孔輝 郭重慶
錢學森 錢清泉 顧國彪 顧誦芬 高伯龍 高金吉 屠基達 屠善澄 崔國良
戚發軔 梁晉才 黃文虎 黃先祥 黃旭華 黃崇祺 黃瑞松 曾廣商 溫俊峰
謝友柏 路甬祥 管 德 潘健生 潘鏡芙
二、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106人)
馬遠良 方家熊 方濱興 毛二可 牛憨笨 王 越 王大珩 王子才 王小謨
王天然 王任享 韋 鈺(女) 盧錫城 葉聲華 葉尚福 葉銘漢 劉 玠
劉永坦 劉尚合 劉韻潔 孫 玉 孫優賢 孫忠良 孫家廣 庄松林 朱高峰
許居衍 許祖彥 鄔江興 鄔賀銓 何新貴 何德全 吳 澄 吳佑壽 吳祖塏
宋 健 張乃通 張光義 張明高 張直中 張鍾華 張錫祥 張履謙 李三立
李樂民 李幼平 李同保 李伯虎 李國傑 李德仁 李德毅 楊士中 汪成為
沈昌祥 蘇君紅 陸建勛 陳 鯨 陳火旺 陳左寧(女) 陳良惠 陳俊亮
陳敬熊 陳德仁 周立偉 周仲義 周壽桓 周炯盤 林永年 林祥棣 羅沛霖
范滇元 鄭南寧 金怡濂 金國藩 俞大光 賁 德 姚駿恩 姜文漢 姜景山
宮先儀 封錫盛 胡光鎮 胡啟恆(女) 趙梓森 趙伊君 鍾 山 倪光南
凌永順 徐元森 柴天佑 郭桂蓉 高 潔 梁駿吾 黃尚廉 黃培康 龔知本
龔惠興 童志鵬 蔡吉人 蔡鶴皋 潘雲鶴 潘君驊 薛鳴球 戴 浩 魏子卿
魏正耀
三、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92人)
丁傳賢 干 勇 才鴻年 毛炳權 王一德 王國棟 王澤山 王淀佐 王靜康(女) 王震西 左鐵鏞 關興亞 劉業翔 劉伯里 孫傳堯 師昌緒 朱永浚
江東亮 閔恩澤 嚴東生 何季麟 余永富 吳以成 吳慰祖 張文海 張壽榮
張國成 張耀明 時銘顯 李大東 李東英 李正名 李正邦 李龍土 李俊賢
李冠興 李恆德 楊啟業 楊錦宗 汪燮卿 汪旭光 沈寅初 沈德忠 邱定蕃
邵象華 鄒 競(女) 陸鍾武 陳 景 陳丙珍(女) 陳立泉 陳國良
陳清如 陳蘊博 周 廉 周光耀 歐陽平凱 武 勝 金 涌 侯芙生
侯祥麟 柯 偉 胡永康 胡壯麒 趙連城 趙振業 聞立時 唐明述 徐匡迪
徐更光 徐承恩 徐南平 徐德龍 桑鳳亭 殷國茂 殷瑞鈺 袁晴棠(女)
袁渭康 顧真安 高從堦 崔 昆 曹湘洪 黃伯雲 黃培雲 傅恆志 曾蘇民
舒興田 董海山 謝克昌 雷廷權 薛群基 戴永年 魏可鎂
四、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93人)
於潤滄 毛用澤 王仲奇 王思敬 王德民 古德生 葉奇蓁 喬登江 劉廣志
劉寶琛 多 吉 孫才新 孫玉發 孫承緯 安繼剛 朱光亞 朱建士 湯中立
衣寶廉 許紹燮 阮可強 何多慧 何繼善 余貽鑫 張光斗 張宗祜 張信威
張勇傳 張鐵崗 李焯芬 李慶忠 杜祥琬 楊奇遜 楊裕生 沈國榮 沈忠厚
蘇義腦 邱中建 邱愛慈(女) 陳毓川 陳念念 陳清泉 陳森玉 岑可法
周世寧 周永茂 周邦新 羅平亞 范維唐 范維澄 鄭健超 鄭綿平 金慶煥
洪伯潛 胡見義 胡思得 趙仁愷 趙文津 聞雪友 倪維斗 唐西生 徐大懋
徐旭常 秦裕琨 翁史烈 袁士義 錢紹鈞 錢鳴高 錢皋韻 顧心懌 顧金才
常印佛 康玉柱 梁維燕 黃其勵 傅依備 彭士祿 彭先覺 曾恆一 童曉光
蔣洪德 謝和平 韓大匡 韓英鐸 韓德馨 雷清泉 翟光明 裴榮富 鮮學福
樊明武 潘 垣 潘自強 薛禹勝
五、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93人)
馬國馨 馬洪琪 文伏波 方秦漢 王 浩 王光遠 王家耀 王夢恕 王景全
王瑞珠 馮叔瑜 盧耀如 葉可明 寧津生 龍馭球 關肇鄴 劉先林 劉建航
劉經南 劉濟舟 呂志濤 孫 偉(女) 朱伯芳 江 億 江歡成 許其鳳
何鏡堂 吳中如 吳良鏞 張 傑 張在明 張祖勛 張超然 張錦秋(女)
張蔚榛 李 玶 李猷嘉 李圭白 李道增 楊秀敏 沈世釗 沈祖炎 沙慶林
鄒德慈 陳 新 陳吉余 陳志愷 陳明致 陳厚群 陳肇元 周 鏡 周干峙
周豐峻 周君亮 周福霖 孟兆禎 林元培 林俊德 歐進萍 羅紹基 范立礎
鄭守仁 鄭皆連 鄭哲敏 鄭穎人 茆 智 施仲衡 趙國藩 鍾訓正 項海帆
容柏生 徐乾清 錢七虎 錢正英(女) 崔俊芝 曹楚生 梁文灝 梁應辰
黃熙齡 傅熹年 曾慶元 程泰寧 葛修潤 董石麟 謝世楞 謝禮立 謝鑒衡
韓其為 廖振鵬 譚靖夷 潘家錚 戴復東 魏敦山
六、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35人)
丁一匯 丁德文 王文興 任陣海 倫世儀 劉鴻亮 孫晉良 孫鐵珩 朱尊權
湯鴻霄 許健民 張 懿(女) 李澤椿 陳克復 陳聯壽 周 翔(女)
周國泰 季國標 郁銘芳 金翔龍 金鑒明 侯保榮 姚 穆 段鎮基 郝吉明
唐孝炎(女) 徐 洵(女) 袁業立 錢 易(女) 顧夏聲 梅自強
蔣士成 蔡道基 潘德爐 魏復盛
七、農業學部(59人)
山 侖 馬建章 尹偉倫 方智遠 王 濤(女) 王明庥 馮宗煒 盧良恕
石元春 石玉林 任繼周 關君蔚 劉 筠 劉大鈞 劉守仁 劉更另 劉秀梵
向仲懷 孫九林 旭日干 朱英國 余松烈 吳明珠(女) 宋湛謙 張子儀
張齊生 張福綏 李文華 李佩成 束懷瑞 汪懋華 沈國舫 沈榮顯 辛世文
陳宗懋 陳俊愉 陳煥春 周開達 官春雲 林浩然 范雲六(女) 侯 鋒
榮廷昭 趙法箴 唐啟升 夏咸柱 袁隆平 郭予元 蓋鈞鎰 傅廷棟 曾士邁
曾德超 程順和 董玉琛(女) 蔣亦元 雷霽霖 熊遠著 管華詩 戴景瑞
八、醫葯衛生學部(101人)
於維漢 於德泉 巴德年 王澍寰 王士雯(女) 王正國 王永炎 王紅陽(女) 王忠誠 王威琪 王振義 王琳芳(女) 盧世璧 史軼蘩(女)
石學敏 劉 耀 劉玉清 劉彤華(女) 劉志紅(女) 劉昌孝 劉耕陶
劉德培 孫 燕 安靜嫻(女) 庄 輝 朱曉東 池志強 湯釗猷 阮長耿
吳天一 吳階平 吳咸中 吳德昌 張 運 張心湜 張伯禮 張金哲 張滌生
李蘭娟(女) 李連達 李春岩 李載平 李瑞麟 楊勝利 沈倍奮(女)
沈家祥 沈漁邨(女) 肖培根 肖碧蓮(女) 邱蔚六 陸道培 陳灝珠
陳亞珠(女) 陳君石 陳洪鐸 陳賽娟(女) 陳冀勝 周後元 周宏灝
范上達 鄭樹森 侯雲德 侯惠民 俞永新 俞夢孫 姚新生 洪 濤 胡之璧(女) 胡亞美(女) 趙 鎧 郝希山 鍾世鎮 鍾南山 聞玉梅(女)
項坤三 唐希燦 夏家輝 桑國衛 秦伯益 翁心植 郭應祿 顧玉東 顧健人
高守一 高潤霖 曹雪濤 盛志勇 黃志強 黃翠芬(女) 彭司勛 曾溢滔
程莘農 程書鈞 程天民 葛寶豐 謝立信 甄永蘇 樊代明 黎介壽 黎磊石
戴尅戎
九、工程管理學部(39人,其中28人來自其它學部)
巴德年 王禮恆 王眾托 王基銘 盧良恕 葉可明 劉 玠 劉人懷 劉源張
劉德培 孫永福 朱曉東 朱高峰 何繼善 張壽榮 李東英 李京文 杜祥琬
汪應洛 沈榮駿 陸佑楣 陳清泉 羅紹基 鄭南寧 金鑒明 饒芳權 徐匡迪
徐壽波 徐濱士 殷瑞鈺 袁晴棠(女) 郭重慶 郭桂蓉 錢七虎 傅志寰
程天民 蔣士成 翟光明 潘家錚
❺ 大國威儀500字讀後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華夏兒女的根,滋養著民族之魂,引領我們千千萬萬華夏兒女在五千年的歷史中應對各種挑戰、天災人禍以及外來侵略,適應形勢的各種變化,創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物質使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出現了無數偉大的人物。
今日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人口最多,正在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在社會主義大國。21世紀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社會主義大國。21世紀頭一個十年,我國GDP「趕日超美」,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步提升。今日的中國是東方雄獅,是初升之日。是騰飛的巨龍!以勢不可擋的姿態,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千年文明古國的大國風范。
「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中華民族廣博深厚的精神是我們民族世世代代生存繁洐發展的思想基礎,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支柱,維系全體人民的精神紐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正在這種情感上近代歷經磨難的中國至今仍屹立在東方,而不是消逝在歷史長河中。
歷代以來,中華民族涌現了一大批具有濃厚愛國主義情懷的仁人志士。宋代「精忠報國」的岳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爾樂」的范仲淹;明代抗擊倭寇的戚繼光;清代從荷蘭殖民地者中誓死守衛,和敵人同歸於盡的鄧世昌;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用筆作抗戰,喚醒民族的魯迅、老舍等人。
新中國成立以後,一大批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建設祖國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兩彈元勛」鄧稼先「中國航天之父」「箭之王」錢學森。榮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最高獎」的師昌緒……他們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不朽貢獻,作為祖國未來接班人的我們,應該從小樹立愛國意識,銘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這些偉人為榜樣,努力學習,為祖國更美麗的明天作貢獻。
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崇禮重德,尊師重道是傳統美德。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文明用語,禮貌待人,樂於助人,熱心公益。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教導我們首先要注重個人的修養,同時培養和諧的家庭氛圍。這樣,國家就會長治久安,人民就能生活幸福,安居樂業。
「百善孝為先」,生活中,我們要尊敬長輩和長輩在一起時,要禮貌,遇見長輩要打招呼;進門出門時要告訴長輩……這些雖然只是一些小事,但這些點滴小事的背後包含的是你對長輩的孝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歷史沉澱讓中華文明散發著悠久的韻味,有著聞名於世界的科學技術—四大學科。三大技術,四大發明。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經、史、子、集、書、從書。其中著名的有十三經,《史記》諸子百家,《詩經》等。
先祖給我們留下的這些寶貴精神財富足以讓我們受用終生。傳承這些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不僅要傳承這些文化,更要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文化創新和發展。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讓我們共築中華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❻ 廣西工匠紀錄片中的楊似玉的具體事跡
他是我國高溫合金鋼的奠基人,發明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師昌緒。他的發明有效地解決了我國航空發動機的「心臟病」問題。他於201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❼ 什麼是失蠟法
失蠟法,是失模法的一種。失模法,就是用耐火造型材料包覆於可失性模之外,成為無范線的整體鑄型。這種可失性模的材料,是所有可融、可揮發、或經燃燒後只剩餘少量灰燼、因而易於清理的可成形材料,例如:堅硬的動物脂肪、蜂蠟、松香、植物纖維等。
早在1980年代,巴納發現,有繩紋提梁的青銅器,提樑上沒有范線痕跡,有些器耳有明顯的粗大纖維遺跡。他認為,這些提梁,是以繩狀物為模,用耐火材料包裹後,加以焚燒,模子被燒成灰燼,清理完灰燼後,在澆鑄成型。
(7)師昌緒發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失蠟法鑄造技術最早見於商代中晚期。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採用失蠟法鑄造青銅器,先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其他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
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然後往內澆灌熔液,鑄成器物。經漢唐到明清,失蠟法被一代代匠人傳承和發揚,歷久不衰。
20世紀40年代,大部分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採用精鍛工藝製造,容易斷裂,一位美國工程師借鑒失蠟法鑄造工藝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這位工程師將此方法改進,命名為熔模鑄造,使之成為生產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的關鍵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引進精鑄渦輪葉片技術的同時,榮科和師昌緒兩位院士聯手,用失蠟法結合石英管填充鑄模,完成精密鑄造後,用氫氟酸腐蝕去除石英管,成功製造出空心渦輪氣冷葉片。
❽ 師昌緒:大科學家的小故事閱讀答案
大科學家的小故事 (27分)
愛因斯坦是當代偉大的物理學家。他遇事愛思考、研究,常常從一點小事中受到啟發。有一次,他要把牆上的一副舊畫換下來。就搬來移架梯子,一步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了一個問題,chén
sī ( )起來,忘記了自己在做什麼。這么一分神,使他從梯子上摔了下來。摔倒地上以後,他顧不得疼痛,馬上想到:人為什麼會筆直摔下來呢?看來物體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路線運動的。愛因斯坦想到這里馬上站起來,一瘸一拐地走到桌邊,提起筆把自己的想法記下來。這對他正在研究的問題——相對論,又很大的啟發。
愛因斯坦是個非常珍惜時間的人。有一次,天上下著毛毛細雨,愛因斯坦頭戴寬邊帽,在橋頭上來回〈渡 踱〉步,時而停下來思考,時而提筆在卡片上寫著什麼。〈湊 揍〉巧,他的一位朋友坐著馬車過來,探出頭來問:「你在這兒干什麼呢?」「噢,我是應約在等一個學生。」朋友下了車又問 瞧 衣服都濕了 一定等了好長時間 不可惜您的時間 這時 愛因斯坦舉起手中的卡片一晃:「不,不!我非常有益的度過了這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我得到了一個出色的想法呢!」
愛因斯坦的生活十分簡朴,穿戴也很普通。他未成名時,經常穿著一件舊大衣,步行在紐約fán huá( )的大街上。有位朋友碰見他,看他穿的大衣破舊極了,就勸他添件新的。他笑著說:「沒關系,反正在紐約誰也不認識我。」數年後,他成為赫赫有名的物理學家,工作、待客仍穿那件舊大衣。一次,他又和那位朋友巧遇。朋友再三勸他換件新大衣,否則實在太不相稱了。愛因斯坦雙手一攤又笑了:「沒關系,反正這里的每個人都認識我了!」
1、給畫線的句子加上適當的標點符號。(3分)
2.在文中找出下面詞語相應的反義詞或近義詞。 (4分)
反義詞: 彎曲—— ( ) 嶄新—— ( )
近義詞: 愛惜—— ( ) 大名鼎鼎—— ( )
5、在文中找出五個表示手部動作的詞語,寫在下面的括弧里。(5分)
( ) ( ) ( ) ( ) ( )
6、文中的「不相稱」指的是愛因斯坦的 與 不相稱。(2分)
7、文中講了三個小故事,請用兩三個詞語把每個故事的內容簡述下來
、給畫線的句子加上適當的標點符號。(3分)
: " , , ? ? "
2.在文中找出下面詞語相應的反義詞或近義詞。 (4分)
反義詞: 彎曲—— ( 筆直 ) 嶄新—— ( 破壞)
近義詞: 愛惜—— (珍惜) 大名鼎鼎—— (赫赫有名)
5、在文中找出五個表示手部動作的詞語,寫在下面的括弧里。(5分)
換、搬、提、記、舉、攤
6、文中的「不相稱」指的是愛因斯坦的 衣著 與 名聲(地位) 不相稱。(2分)
7、文中講了三個小故事,請用兩三個詞語把每個故事的內容簡述下來
1.愛研究、思考
2.珍惜時間
3.生活簡朴
❾ 2011年國家科技技術進步獎,是那兩位科學家
國務院關於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國發〔2010〕4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國務院決定,對為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組織給予獎勵。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科技部審核,國務院批准並報請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授予師昌緒院士、王振義院士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務院批准,授予「基於模擬關系的計算力學辛理論體系和數值方法」等30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授予「鈔票對印技術」等2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授予「催化氧化新材料——空心鈦硅分子篩」等44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授予「大慶油田高含水後期4000萬噸以上持續穩產高效勘探開發技術」等3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授予「三峽輸電系統工程」等31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授予「水稻重要種質創新及其應用」等239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授予德國環境規劃專家克勞斯·托普弗等5名外國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全國科學技術工作者要向師昌緒院士、王振義院士及全體獲獎者學習,繼續發揚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以科教興國為己任,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國務院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❿ 師昌緒院士發明的材料什麼時候生產民用發動機
就是一種比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