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雜交水稻的小故事50字
袁爺爺上世紀70年代發明雜交1980年將此作為我國出口的第一項農業專利技術轉讓給美國。2006年,雜交水稻在全球20多個國家開展研究或種植,推廣面積達3000多萬畝,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今年4月29日,袁爺爺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就任世界級科學院——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在就職典禮上,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介紹了袁老師當選的理由: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當時,會場上響起了潮水一般經久不息的掌聲。
② 袁隆平農業方面的小故事(50字以內)
1、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並在此後兩年播種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徹底推翻由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並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2、1966年2月28日,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5月,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同志,獲悉袁隆平發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後,引起高度重視,以科委九局名義致函湖南省科委與安江農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動,指出這項研究的意義重大,如果成功,將使水稻大幅度增產。
(2)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的故事擴展閱讀:
袁隆平的主要貢獻:
1、袁隆平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
2、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
3、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採用,並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4、袁隆平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如1989年在兩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系導致不育的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袁隆平
③ 袁隆平的故事
1、愛提問的學生
1942年初秋,袁隆平從重慶市龍門浩小學畢業,進入復興初級中學。在學習中,袁隆平有個特點,就是喜歡思索,愛提問。
一節數學課上,講「有理數」這一章。老師講了一條乘法的重要法則:同號相乘的數取「+」號,並把絕對值相乘。老師進一步解釋說:「這就是說,正數乘正數得正數,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
袁隆平邊聽邊想,正數乘正數得正數,這好理解;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這是為什麼呢?於是就發問:「老師,負數乘負數,為什麼得正數?」袁隆平盡管沒有從老師的回答中得到滿意的答案,但卻使他對這些抽象難懂的概念產生了興趣,增強了邏輯思維能力。
有一次,老師講到一個世界難題: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覺得不好理解,他認為一個角應該可以三等分,比如一個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規規矩矩的嗎?但是老師說,這樣分不對,就是不能三等分。
為什麼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裡面肯定有道理可講。他自己想不出來,老師又沒有把其中的道理講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個大疙瘩。
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實際上是袁隆平思維發展和心靈成長的標志。他開始對抽象的概念發生興趣,開動腦筋進行思索,強烈的求知慾,使他學到了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2、游泳奪冠
1947年6月,湖北省舉辦全省體育運動會。袁隆平非常喜愛游泳,便向體育老師報名,要求參加預選。老師朝他打量一番後,搖搖頭說:「你個子太小,體力不夠,不行!」他心裡不服氣,心想:自己從8歲開始,在隨父母逃難的途中,就是走水路來重慶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險些被淹死,幸虧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來,才保住了性命。從此自己下決心要學會游泳,今後能遇難救人。
9歲逃難到了重慶,每到夏天,放學回家後自己就要去長江邊的「龍門浩」戲水。漸漸地,他掌握了熟練的游泳技術,甚至可以搏擊嘉陵江和橫渡長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賽的場合去試一試。
預賽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師帶隊,10多個初選上的同學每人騎一輛自行車,奔向比賽的游泳場,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後一位同學的自行車後架上同行。待到達預賽場地時,周老師發現了他,便笑著對他說:你既然來了,也就試試看吧!
結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漢口的預選賽中獲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兩個第一名,而其他同學都名落孫山。接下來,袁隆平又奪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時,袁隆平受到熱烈歡迎,同學們在校門口把他抬起來,使勁地往上拋了多次。
3、立志學農
高中畢業以後,報考哪一所大學呢?這個問題成了袁隆平全家爭論的焦點。當時,在南京政府僑務委員會事務科任科長的父親袁興烈希望袁隆平報考南京的重點大學,日後學成,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
19歲的袁隆平,已有了自己的獨立見解。他想:第一,父親要自己報考南京的重點大學,是希望自己能陞官發財,光宗耀祖。對此,袁隆平毫無興趣。第二,想赴重慶求學。抗日時期的「陪都文化」,對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個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著深厚的感情。第三,在小學階段,一次參觀園藝場時,他對生氣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華秋實的變化規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到這些,他直截了當地對父母親說:「還是讓我報考農學院吧!」
善良的母親講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見你還要認真考慮。當然最後還得由你自己作主!」頗具民主思想的父親,熟悉隆平的個性,既然兒子立志學農,他也不好再提反對意見了。袁隆平就這樣義無返顧地報考並考取了四川重慶相輝學院的農學系,高高興興地跳進了「農門」。
4、服從分配
1953年夏,4年的大學生活就要結束了,袁隆平和其他同學一樣,面臨著畢業分配的選擇。7月下旬,學校在禮堂舉行分配動員大會,向畢業生發出號召:服從統一分配,到農村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袁隆平和每一個畢業生一樣,面臨著一場考驗,思想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他希望自己能留在重慶搞科研工作。但是,祖國急需大批有專業知識的知識分子到基層去,到農村去推廣農業技術,急需大批有專業知識的青年奔赴教學崗位,教書育人,把知識傳播給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他想:自己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自己親眼看到新中國剛剛成立,百業待舉,百廢待興。國家在有許許多多困難的情況下,仍然拿出了不少的錢來修建校舍、培養大學生。4年大學生活中,老師們花費了多少心血傳授知識,培養自己。當祖國和人民需要自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時,我們沒有理由不服從統一分配。
他想到了自己動盪的童年,目睹和親歷了敵機狂轟濫炸我國土和同胞的慘景,這不正是由於當時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所造成的嗎?他看到了抗戰時期的那一代青年,懷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激情和緊迫感,奔赴抗日前線,那是保衛祖國的需要。今天,我們這一代大學生,服從統一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正是建設強大祖國的急需。
思想通了,袁隆平向學校遞交了服從統一分配的決心書。在學校的統一分配下,袁隆平拿著分配通知,來到湖南省農業廳報到了,接著就被派遣到偏僻的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農校教書。
5、俄語教師
1953年8月,袁隆平告別母校西南農學院,走進了安江農校的校園,開始了長達18個春秋的教學生涯。
來校第一個學期,因缺少俄語教師,學校分配他到文史教研組教俄語。性格隨和的袁隆平,盡管專業不對口,但他服從學校安排,愉快地當上了俄語教師。他認為這是自己教學生涯的開端,必須開好這個端。他不因為學校缺乏俄語教師而「濫竽充數」,而把它看成為一次學習的好機會。
有一次,文史教研組晚上開會,他忘記參加。第二天,教研組組長李紀春老師問他,「小袁,昨晚開會,你到哪兒去了?」袁隆平這時才恍然大悟,如實對教研組長說,「李老師,對不起,我備好課後,就只顧去看那一堆外文雜志去了!」他經常是這樣,一鑽進書本,就忘記了其他事情。
不備好課,他從不走上講台。從教俄文字母發音第一堂課起,就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大家反映新來的俄語教師「板書清晰,發音準確,口齒清楚,重點突出,形象生動」。為了激發同學們學外語的興趣,他採取課內師生之間用俄語回答簡短提問,課外教唱俄語歌曲,與蘇聯同類學校同學通信等多種形式,來豐富教學內容,鞏固課堂所學單詞和語法,收到良好效果。連原來對外語不感興趣的同學,也提高了興趣,進步很快。
為了教學和科研,他不僅努力學習俄語,而且刻苦自學英語,不斷提高聽、寫、閱讀水平。通過長期堅持,他可不帶字典閱讀英、俄外文雜志和資料,是全校第一個外語過關的專業教師。他經常以現身說法來啟發教育學生,要刻苦學好外語,多掌握一門外語,就等於多打開一扇獲取知識的窗戶,可以學到更多更廣的科學知識。
(3)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的故事擴展閱讀
袁隆平簡介: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鳳凰財經采訪時發表了對轉基因的看法。對於轉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過安全檢測的轉基因作物,都是沒有問題的。袁隆平表示,轉基因是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9月13日,當選為中國發明協會「會士」。
④ 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時的自信的故事
勇於追求真理、不迷信權威、不因循守舊、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這曾經是世界經典著作中論述的結論。但在20世紀60年代初,袁隆平不迷信權威和書本,從「鶴立雞群」稻株的觀察中悟出天然雜交水稻的道理,從而勇敢承擔起雜交水稻研究的課題,不畏艱難,反復試驗,終於研究成功三系雜交水稻。這一重大突破,打破了傳統經典理論的束縛,他當之無愧成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第一人。但他不滿足已取得的成就,繼續帶領我國雜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兩系法雜交水稻,使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保持了世界領先水平。至此,他始終沒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在67歲的時候又產生一個驚人的想法——挑戰超級雜交稻。這是他在雜交水稻上的又一創新之舉,袁隆平院士說:「我的個性就是總覺得不滿足」。他的「不滿足」激發了他的勇氣和智慧,使超級雜交稻又一再呈現絢麗奪目的光芒。2000年實現了大面積畝產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又提前一年實現大面積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而且達到了日本、IRRI制定但至今尚未實現的標准,再次創造了領先世界水稻超高產競賽的奇跡。有人說,於2006年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是袁隆平院士僅次於諾貝爾獎的一項至高榮譽了,可他覺得這更是一種激勵,他說「我們不能因此止步不前,我們要保持領先地位。」「我們現在有雄心壯志,向更高的高度攀登」。這個高度就是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畝產900公斤。對此,76歲高齡、天性不滿足的袁隆平院士依然信心百倍。
⑤ 袁隆平什麼時候發明的雜交水稻
1973年由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發明秈型雜交水稻。獲1981年國家發明特等獎。該項發明是利用普通野生稻的雄性不育株作母本,矮桿秈稻為父本,經過連續回交,育成二九南一號、V20、珍珠97等保持系及其同型不育系。通過廣泛地測交篩選,選育一批優良恢復系,完成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配製南優二號、三號;秈優二號、三號,V優6號等雜交組合,還研究出一整套有關雜交稻繁殖制種和雜種一代的高產栽培技術。1980年,該發明作為中國第一項農業技術轉讓給美國。
⑥ 袁隆平怎樣發明的雜交水稻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後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並且育 性轉換明顯和同步。
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組成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增產5%~10%,且米質一般都較好,近年的種植面積為6000畝左右。
(6)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的故事擴展閱讀
袁隆平1997年提出「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重視。在他的率領下,先後於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
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也於2014年10月實現歷史性突破,為進一步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⑦ 袁隆平是如何發明出雜交水稻的
雜交抄水稻並沒有在全國地區進行推襲廣。目前國內的水稻種植面積常規稻是2.45億畝,而雜交稻的種植面積是2億畝。全國耕地面積20.23億畝。農財網數據,雜交秈稻種植面積約2億畝,雜交率約67%,粳稻只有不到0.2%是屬於雜交稻。2014—2017年全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前三名都是常規稻,順序為龍粳31、中嘉早17、寧粳4號。雜交水稻是Henry Beachell發明的。三系育種完善雜交育種技術是新城長友發明的。野敗植株的發現者是馮克珊和李必湖。第一個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以及第一個成功的三系組合的是顏龍安,第一個恢復系是張先程。二系法是石明松發明的。
中國種植面積最大雜交水稻的品種是謝華安培育的。 海水稻(耐鹽鹼稻)是陳日勝培育出來的。
⑧ 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的故事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於北平津南北京,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天黨派人士,現在居住在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