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學生適合的教育讀後感

創造學生適合的教育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11-28 17:25:22

『壹』 創造文明校園讀後感怎麼寫

古人雲:「自修齊,至治平」,只有先學好禮儀,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才能幹大事。禮儀是一種修養,一種文明。「創建文明校園,和諧校園」是老師和同學共同奮斗的目標。和諧校園是老師對學生的關心與教導,是同學在學習上的互相幫助,是同學之間噓寒問暖,是看見老師的一聲問候,是看見紙片主動撿起並丟進垃圾箱的情景...........

雖然我只是一名小學生,但是,我也很想為「創建文明校園,和諧校園」做出我的一份貢獻。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生,正在接受著知識教育,更應該知書達理、舉止文明、談吐得體。我認為首先要從自我做起:不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好好學習,鍛煉身體,見到老師要問好...........在我們的校園里,每個角落都留下了文明的腳印,但也有不良的行為。

下課後,同學們爭先恐後地跑出教室在操場上玩耍。幾個男同學疊了紙飛機在玩,上課鈴一打丟下紙飛機便跑回教室了!紙飛機孤零零地躺在操場上,直到清潔工阿姨把它掃走。雖然同學急著去上課,不是有意丟下紙飛機不管,但是卻影響了校園的整潔。所以我們應該做遵紀守法、遵守學校規章制度、遵從老師管理的文明自覺的好學生,別讓課堂上的老師生氣,別讓管理的班主任費心,別讓清潔阿姨勞累,別給優美的校園添亂,別讓我們快樂的生活打折扣。

同學們,行動起來吧,我們一起努力,把規章制度裝在心上,把文明禮儀展現在我們的言行舉止,做個快樂的學生——一個讓家長,老師放心的文明青少年。

『貳』 《什麼樣的教育是好教育》讀後感

前段時間拜讀了《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一書。全書分為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個部分,圍繞著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通觀全書這是一本有關教師自我修養、教育常識重新確認的好書,書中倡導教師要進行「無為」教育,非常耐人尋味。這里我想就對「無為」教育的理解談談自己的感受
《中國教育報》曾以《不教而教的啟示》為題刊登了這樣一個教育故事:一個女孩初學小提琴,琴聲如同鋸木頭,父母不願聽。孩子一氣之下跑到幽靜的樹林中學練。突然,她聽到一位老年女人的贊許,老人說:「我的耳朵聾了,什麼也聽不見,只感覺你拉得不錯!」小女孩受到鼓勵,於是每天都到樹林里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勵說:「謝謝,拉得真不錯!」終於,家長驚異地發現了女兒優美的琴聲,忙問是什麼名師指點。這時,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樂教授,而且她的耳朵從未聾過。裝耳聾,引導孩子走向自信。她認真傾聽孩子的琴聲,對孩子不斷鼓勵,雖沒有具體施教琴藝,又沒任何說教,但卻給了孩子動力和自信。女孩每天為孤寂的老人拉琴,從中悟到藝術的價值和魅力,琴德、琴藝都得到升華。
這個傳奇故事便蘊含著豐富的「無為」教育的哲理。
「無為」教育,即作為被教育主體的學生,在沒有意識到被教育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受到教育。「無為」教育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無為」思想與現代教育學中「主導、主體」理論的結合。
現代教育理論要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導」要促進「主體」的發展,其真諦應是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則應開發潛在的積極因素,引導其開悟。「無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這一過程是因勢利導,是教育者的「無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為。
可以說,「無為」教育藝術反映了一種特定的教育過程。在教育過程中,如果能較好的運用這一藝術,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叄』 教育讀後感

[教育讀後感]

教育讀後感

放假這兩天,我含著淚水又一次看完了《因持守而美麗一記全身救人的「英雄教師」殷雪梅》這個案例,教育讀後感。她的事跡感動著我,不僅是因為她捨身救人,更重要的是因為她的一生代表著我們千千萬萬的普普通通的在崗教師。

在05年3月31日壯烈的舉動之前,殷雪梅就是我們千萬教師中平凡的一員,是一位執教29年的平凡、朴實、善良的普通教師。29年來,都沒有什麼特別光輝的大事,更沒有英雄式的豪言壯語。她知道,人民群眾把子女送到學校,就是把美好的希望寄託給了學校,寄託給了教師。「教師的責任就是把學生教育好、保護好、培養好」,讀後感《教育讀後感》。她對待學生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她尊重、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她勇於創新,不斷進取,把交給她的任何班級帶好。有人說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得的是一輩子做好事。29年的教育生涯,腳踏實地的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不正是我們教師的職業本質特點嗎!也是我們教師職業行為規范基本要求。我們在崗一天,就該綁緊這弦。教師,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教師在這教育土地上默默地耕耘著,奉獻著自己的一生。
車禍是偶然的,教師的愛和責任是真切的,在危急關頭,教師的捨己救人是必然的。在危險來臨的時候,殷雪梅做到了。「一切為了學生,把愛獻給學生」,「學生的生命高於一切」,「老師在,學生在」,「在危險時刻,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因為我們是人民教師,我們有愛,我們有責任。

殷雪梅用她的壯舉寫完了她一個人民教師的愛與責任。今天我們追隨她的魂。因為她的偉大是寓於平凡之中。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愛與責任是師德之魂。難怪

周濟先生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責任就辦不好教育,要把愛與責任的教育放在師德建設的首位。」讓我們全體教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譜寫好合唱好每一曲教育曲子吧!
〔教育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肆』 什麼是好的教育 劉鐵芳 讀後感

什麼是好教育

教育是國計,教育是民生。不同的發展階段,人們對教育會有不同的價值追求。在教育呼喚均衡化、優質化、多樣化的今天,我認為好教育應該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價值追求——

追求更加公平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是人生公平的起點。好教育追求的公平應該是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一要堅持有教無類,保障機會公平

機會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關鍵,其責任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門來承擔。《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把教育公平作為國家教育基本政策,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薄弱學校傾斜。作為教育行政部門,一定要把教育公平奉為天條,公平配置資源,努力統籌師資、生源、設備、經費等教育資源,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當然,促進教育機會公平,也並不是對教育資源進行平均分配,更不是削峰填谷,教育均衡是揚峰填谷、整體提升、動態發展。

二要堅持因材施教,保障過程公平

促進教育過程公平應該成為每位校長、教師的良知和天職。對一所學校而言,校長只關注幾個重點班,教師只關注幾個尖子生,這是對其他大部分學生的不公平。同樣,只關注到了後20%學生,而忽視了特別有天賦、有個性的優秀學生,也是一種不公平。教育的過程公平有賴於校長、教師去合理配置時間、課程、師資等資源,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實現最優的發展,成為最好的自己。要警醒的是,雖然追求過程公平,但是要注意摒棄平庸發展、統一發展的錯誤觀念,因為學生是生動活潑的個體,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過程公平就要體現在讓每個孩子獲得最適合的教育,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三要堅持人盡其才,保障結果公平

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教育不能苛求他們整齊劃一地達到我們的要求,而應該區別對待。教育應因人而異,因勢利導,人盡其才。更何況社會本身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我們必須樹立人人可以成才和才盡其用的理念,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身心健康、能力作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准。要打破各種束縛,努力形成不拘一格培養人才的局面。

追求更有質量的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獲得優質教育是一項人權。沒有公平的質量不是真正的質量,沒有質量的公平也不是真正的公平。好教育追求的質量內涵是豐富而全面的。

一要人人發展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在教育工作中,百分之一的不合格都不能有。」當前,一些學校仍舊在追求「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以分數作為給學生劃分優劣的唯一依據。甚至一些學校,為了幾個能考上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的學生,從初三、高三甚至初二、高二開始就放棄了其他學生,讓多數人為少數人陪讀。這種將少數人的所謂成功建立在多數人的失敗上,是沒有質量的教育,也是沒有良知的教育。要是這樣早早地放棄學生,那兒童時期留給老師的印象是「淘氣、愚笨、好動」的愛迪生,「懶惰、遲鈍,九歲才會說話」的愛因斯坦,又如何能成為傑出的科學家?因此,面向全體,促進人人發展,不「放棄」每一個孩子,是追求有質量教育的一條基本底線。

二要全面發展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育的本質內涵之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堅持全面發展。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振東先生認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智育沒有德育做基礎,智育就是犯罪的幫凶;體育沒有德育做基礎,體育就是暴力的前衛;群育沒有德育做基礎,群育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美育沒有德育做基礎,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劑。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但是,令人憂心的是,當下基礎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被窄化為智育,甚至只是「唯分數是求」的教育,從而導致德育、體育、美育等成為學校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工作。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自己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三要個性發展

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是現代公民綜合素養的一體兩面,全面發展不是統一發展,更不是平均發展,而是整體發展和個性發展的和諧統一。就像世界上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受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的影響,學生的稟性、天賦、潛能、品行、習慣、性格、氣質等從來就不相同。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學說告訴我們,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興趣、個性、特長。實現學生個性發展,這是未來教育的方向。在教學單位設置上,要積極推進小班化教學,減少大班授課教師無法關照到每個學生需求的弊端。在教學方式上,要採用啟發式教學,提倡用50種方法教育一個學生,而不是用一種方法教育50個學生。在課程設置上,要積極開設選修課程,豐富校內外文體活動,大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評價制度上,要採用多元評價方式,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找到成長的自信。

四要終身發展

基礎教育是為孩子將來的發展提供可能和奠定基礎。應試教育獲取的分數,只是升學的敲門磚,就如車票一樣,上了車就沒有用了。這樣的教育,耗費的是學生最為寶貴的青少年時光。「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這條2012年在微博上流傳甚廣的高考「勵志」口號讓人感到悲哀;衡水中學連跑步都要背書……青春如此凝重和殘酷,教育如此偏離常識,這是身為教育人的恥辱。好的教育要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習慣,健康的心理,強健的體魄,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只有對學生的一生發展負責,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才是負責任的、有良知的教育。

追求以人為本的教育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對象是正在成長的學生,教育的實施者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師,教育的本質是以愛育愛,用靈魂塑造靈魂。以人為本,尤其應該成為好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要為了學生發展

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培養人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是「農業行為」,而不是「工業行為」,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學生從「自然人」變為「社會人」。然而,當今教育的現狀就像易中天所嘲諷的:「中國教育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 還美其名曰『壓力即動力』。至於孩子們是否真實,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沒人去想。在最需要『以人為本』的領域,卻最不拿人當人,這真是一個奇跡!」說的不無道理!我們的教育過於重視知識的掌握,缺乏人性的溫暖,過於強調標准而缺乏個性的培養,學校像工廠,教室像車間,學生像機器。學校教育不應透支學生的未來,不能傷害學生的內心世界,要努力促進學生全面、充分、自由的發展。

二要依靠教師辦學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所以,教師應該是學校的真正主人,我們要樹立全心全意依靠教師辦學的理念。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先後出版《學生第二》、《學生第一》兩本書,有人疑惑,在學校中究竟是學生第一還是學生第二?是教師第一還是教師第二?李希貴解釋說:「從管理學的概念出發,教師第一;從教育學的取向出發,學生第一。」因此,學生是第一,教師也是第一;既要以學生為本,也要以教師為本。沒有教師第一的落實,就沒有學生第一的達成;不以教師為本,就不可能以學生為本。依靠教師辦學,就要努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督促每位教師設計自己的發展規劃;就要民主辦學,健全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廣泛聽取意見,讓教師成為學校的主人;就要努力解決教師的切身困難,為教師排憂解難,讓其身心愉悅,能感受到職業帶來的尊嚴和快樂。

三要實施人性管理

師生既是管理的客體又是管理的主體,是學校管理中最核心的因素,因此,一切管理均要以調動人的積極性為根本。實施人性管理,校長要有三個敬畏:敬畏法律,辦學行為以《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等法律法規為准繩;敬畏規律,按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去實施教育,按照專業發展規律去培養教師,按照辦學規律去推進學校發展;敬畏師生,校長要眼裡有老師,心中有學生,充分尊重師生,公平對待師生,真誠服務師生,最大限度地去滿足師生的需要,使每位教師、學生感受到人文關懷。

追求適應社會的教育

教育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從內部來看,要適應並促進人的發展;從外部來看,要適應並促進社會的發展。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制約著教育結構、內容和手段。因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准。」好教育應該是適應社會的教育,同時應該擁有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要促進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

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協調發展是一個地方好教育的重要標志。就溫州而言,其教育在結構上存在明顯的失調,教育短板問題突出。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學前教育階段要加大投入,合理布局,培養師資,解決低小散、師資不穩定和優質資源不足的短板問題;義務教育要解決城鄉教育差距,加大對薄弱學校和農村山區教育的扶持力度,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職業教育要協調普職比例,改善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和人才培養模式;高等教育要堅持「擴大規模、調整結構、增強內涵、提高質量」的原則,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加強對接地方經濟,提高服務區域產業升級的能力。

二要培養適應社會的各類人才

人才數量取決於教育結構,人才質量取決於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培養適應社會的各類人才,要轉變教育目標,摒棄高分低能的教育,培養品學兼優、實踐能力強的學生。要改進教育內容,重視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藝術教育。要更新教育手段,依靠先進的傳播技術和手段來推進教育變革。

三要營造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

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基礎性、先導性、全面性的作用,就像朱永新先生所說的,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穩定最持續的力量。因此,全社會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為教育發展提供組織領導、人才技術、規劃建設、財政投入和輿論宣傳等方面的強有力保障。唯有如此,才是好教育的堅實基礎。

好教育是國家之需、百姓之盼。在舉國上下共築中國夢之際,我們憧憬好教育,追求好教育,踐行好教育……

希望採納!

『伍』 什麼是教育讀後感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讀後感
新圍小學 賴學軍
教學媒體能使給學生生動形象,給他們以更大的思維空間。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也變得生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可以從各個渠道,,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為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從中懂得了教學媒體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更好的駕馭。

現代的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課堂教學也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生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板書和投影也是教學媒體中很重要的一環,通過板書和投影,把教學內容很清楚的呈現給學生,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與體會。老師講授的知識,剛開始會忘記,而好的板書可以讓教學內容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對於有些稍難一點的知識,不容易的理解的知識,我們教師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作為出發點,用較通俗的語言對教育新理念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為我們教師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啟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學慣用書。有關教與學的理念部分是更為具體、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對指導我們教師開展日常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通過閱讀本書,可以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時代的特點為背景,以現有教育教學理念為起點,以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借鑒,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讓這些教學理念由從抽象到具體,在實際工作中實施這些新的理念:
一、終身學習
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不斷實踐
沒有獲得實踐的教育理念不過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變成現實,就要把教育理念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由實踐來檢驗教育理念的可行性,並在實踐中提煉出適合教學的教育理念。
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實踐,做一個教育改革的身體力行者。
慢慢品味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上有些困難的學生,特別需要板書來幫助他們理解、記憶,,在課後慢慢消化。這就對老師的板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師要事先設計好板書,不但簡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無須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

『陸』 教育告訴我做人的道理讀後感

國慶抽空拜讀了馮恩洪教授所著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感受頗深。
教育的真諦是什麼?我的理解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知識,讓學生擁有學習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學生是否享受學習似乎不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因為讀書就是枯燥的,需要每個人勤奮的。而《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異,教育者對學生的差異不應該埋怨,而是研究差異,關注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情感,激勵學生「你真了不得,你離成功就差一步了」,創建和諧的師生情感,讓教育的感覺不是難受,教育的感受是走進享受。教育者的責任就是讓學生快樂成長。所以教育要讓學生徹底釋放自己潛能,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撬起教育質量的支點在哪裡?在課堂。「撬起課堂教育質量的課堂變革在於,走出講授,走進合作或者差異發展,以釋放學生的潛能。」
課堂是將自然人打造成社會人的主要手段,課堂承擔著個體社會化的第一責任。國內知名教育專家馮恩洪教授就如何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在課堂上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教育。課堂教學改革,必須努力實現使教學面向每一個學生,促進學生主動地發展。課堂教學中,應旨在實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即實現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教學中的主體。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那種無視教學規律的「一言堂」、「滿堂灌」式的作法必須改變。把學生從「應試教育」、「淘汰教育」中解放出來。真正做到面向全體,生動活潑地發展。 2、讓學生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 一堂課教學效果的好壞,首先是看教師能否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所以,教師在課堂上,首要的任務就是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讓課堂真正「活動」起來。 合作性學習是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而不是四個人簡單的作樣子。所討論的問題要具有思辯性,討論時要帶動其他同學共同學習,討論後要進行每組間的組際交流。不要把一看就會,一找就到的問題拿來討論。如果把真正能表現學生不同見解的問題拿來討論,那討論後的學生回答將是各抒己見,百花齊放。這樣,在比較中鑒別,在鑒別中統一認識,這樣的討論才真正有意義。但這樣的討論需要教師認真的備課,了解學生實際,精心的設計才能夠完成。 4、讓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機會。 課堂上,對於教學重點、難點部分的講解、提問,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層次、不同實際。對於疑難問題,只找舉手同學答對就完事是不行的。還要考慮到其他層次的學生,給中等或低層次的學生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了解他們的問題所在,讓大家幫助分析、解決。這樣,才能是真正面向全體;這樣,才能不僅全體都學習,而且力求做到全部都學會。 5、讓每個學生都成為一名天才的想像家。 所說的創造性學習,應該是在課堂上,經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問難,發表不同見解的結果。只要求學生按教師的思路作出預定答案的,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只局限於課本內知識的,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想像力。學生的想像力是相當豐富的。每一名學生都是一名作家,每一名學生都是一名天才的想像家。就看我們的老師能否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啟發學生,並創造條件給學生自由發揮的機會;就看教師能否為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誰做到了這一點,誰的課堂就將是學生展示才華的天地。那麼,他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掌握者,更將是有獨立見解、有創造力的一代優秀人才。 教為了不教,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心系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
掩卷沉思,我們當前的教育確實存在很多弊端,是在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教師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異;對於學生的評價只有理性的對錯,沒有感性的激勵,特別對於學生的 「錯誤」回答,缺少引導,缺少尊重,致使學生在忍受教育,在挫敗中痛苦學習;圍繞中考指揮棒,我們經常性地忘卻學生潛能的發展,只是固執地讓學生在教師設定的學習網內掙扎,這樣的教育能實現教育的真正目的嗎?
「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是一種溫暖,是一種關懷。「適合教育」就是強調以學生為本,追求人文關懷,引導學生的心靈走向真、善、美;強調教育要適合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適合每一名學生的實際需要。作為一名現代教育者,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以適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為走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做好准備,做出貢獻。

『柒』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600字

前不久,我拜讀張平老師主編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感受頗深。全書分為: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個部分,圍繞著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即本書所說的教育細節)。它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教會學生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可以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是我們教師的良師益友。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本書趙國忠認為「最好的教育」是「無為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人心靈的教育。同時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這與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人的心靈,幫助人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的觀點是一致的。我也非常贊同這一觀點。那什麼是「無為教育」?「無為教育」實際上追求的是種無痕教育、適機教育,重視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方式的認同度和接受度,重視教育本身對人的生存、發展、再學習的持久強烈的影響。是一種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主、教師的間接教育為輔的教育。
如何做到「無為教育」?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沖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升華和認識的飛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意圖的隱蔽性
學生喜歡在淡化說教的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參與學習活動,而不喜歡刻意呆板的說教,因為這樣的說教不易於學生理解、接受和內化。教學的目標要通過教師指導下學生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實現,在活動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追求「明確目標與隱蔽意圖的和諧統一」,努力創設一種真實的和不露痕跡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隱性化教育中心情愉快地感悟道德,將正確的道德認識與積極的社會角色意識逐步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念,並指導自身的行為實踐。而不應當由教師講解枯燥乏味的道德觀點和道德規范,不應當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
第二,情境的重要性
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單一而固定,教師就是講解、提問、灌輸,學生則是聽記、回答、接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抑制,處在一種被動的、消極的學習狀態之中,學習效率可想而知。創設情境就是通過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多種多樣的轉換角色的機會,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這塊天地里,充分展示他們的手腳,鍛煉他們的才華。情境的創設,要以「不顯露目的」的間接目的形成學生的無意識心理傾向,誘發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或非理性心理,以無意識導引有意識,以非理性帶動理性,從而在有意或無意中觸動了受教育者的心靈,促使其頓悟,激發學生的潛在智慧,最終使學生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展,真正收到教育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教師行為的示範性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教師對學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徵意義的人物。教師的行為舉止對學生具有無聲的示範作用,這是一種雖無絲毫強制,卻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無聲教育。因為在老師與學生的交往中,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都在起著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作用。因為行動更直接、直觀,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講說教具有更為有力的滲透作用。
第四,學生的主動性
我們要摒棄過去教學中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的情況,要讓學生在教學中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活動的主角,使教學成為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的過程。教師要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促進者,正確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辯證關系,結合不同的教育內容採用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等學習方式,調動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學生喜歡上你的學科。
第五,學習的體驗性
體驗是無為教育的核心。學會做人,主要在生活體驗中實現。親身體驗即通過教育者積極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受教育著自己「內心角色」去感悟,去體會,引導教育對象在親身經歷中實現情感體驗,以此獲得豐富的感受,真切的感悟、內心的感染、心靈的感化,從而將外在的行為規范轉化為內在的道德要求,於不經意中見匠心。在親身的體驗中,學生們能夠在不斷的磨練中使各種能力和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逐步獲得了「我行」「我能行」的意識,自信心倍增。
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我們要大力提倡「無為教育」。當學生有過錯時,要多想辦法,用「無為」的批評教育給學生以良性的刺激。教育無痕,潤物無聲。雖然「無為」卻有著驚人的力量!於無聲處聽驚雷!在心與心的愉悅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升華了,靈魂凈化了,成績提高了。事實說明,無為教育,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可以激發學生的進取心,非常有利於學生的健康發展,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捌』 需要一篇關於五個教育的讀後感,800字左右!急急急!

1.《的教育》講述了一個的安利柯與他的之間發生的一些事情,這每一個故事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不同的:母愛,父愛,友愛……那動人的故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是讓我們學會感恩,培養我們的愛心。
有一次,我正在看《愛的教育》裡面的一個小故事——《卡路。它講述了在別人欺負自己的同學駝背耐利的時候,卡隆勇於幫助他。而在所有人都討厭與耐利成為朋友的時候,卡隆主動坐在他的身邊,成為他的最好朋友。過了一天後,耐利的媽媽找到了卡隆對他萬分感謝,並不好意思地送給他了一個不值錢的東西。但,卡隆並沒有嫌棄這個小小的物品,反而還笑著說了謝謝。
就從這短短的故事裡,我竟流下了眼淚,不為別的,就為卡隆這個樂於助人、對人有禮貌的人!而我除了對卡隆的這種熱心幫助他人的行為感到感動以外,還有對那些欺負耐利的壞小子感到憎恨,他們簡直沒有良心!我不由自主地咬牙切齒起來。
每當我讀到這本書時,書里的每一種不同的愛都讓我耐人尋味。就算是每個配角的一個神態一個動作,都寫得那麼傳神,讓我愛不釋手。我真不得不贊嘆:「這將是我這輩子讀到的最感人的一本書了,它的每一個故事我講銘記於心!」
2.拿起《簡愛》,翻開扉頁,我便看見了一副黑白的素描畫,畫上的姑娘並不十分漂亮,但她長著一雙黑色得深邃的眼睛,她就是本書的主人公簡愛小姐。
我盯著這幅畫看了很久,透過簡愛那雙深邃的眼睛,我看見了她的。失去雙親的簡愛飽受著舅母的虐-待,而她正用她的眼睛瞪著里德太太說:「如果舅舅還活著,他絕不會允許你這樣對待我的 ……」真是個倔強的姑娘,這時,她的眼光里一定充滿了對舅母得不屑與怨恨。
透過這雙眼睛,我又看見了一個金發姑娘是海倫,她已經奄奄一息,手邊的那本小說還翻在那一頁。在管事和校長的漠視下,海倫靜靜地去了,簡愛腫脹著雙眼緊緊抓著她的說,這時這雙眼睛裡充滿了淚水,充滿了對好朋友的不舍,充滿了對困難的堅毅。
透過這雙眼睛,我又看見了羅切斯特先生,他已經被前妻折磨得雙目失明,簡愛卻對他不離不棄,耐心地照料著他,這時這雙眼睛裡充滿了對愛人的深情,充滿了溫柔的哎,簡愛已經成長為一個女人,這是一雙妻子的眼睛。
透過這雙眼睛,我還看見了年邁的里德太太,她躺在病榻上苟延殘喘,簡愛看著她,這時這雙眼睛中已不再有恨,一切也已經淡然。
在這薄薄的一本書中,我讀出一個女子的眼神在升華。
3.
。為了保護環境,國家要取締土法煉鋅,他帶頭推倒了自家的煉鋅爐,重新開發生態產業。村官一當就是二十年,下庄村終於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而他們家的水平卻落到了村民之後。在他去世的時候,他無愧自己村官的職責,但深感對不起自己的家人。
「我做不到的,大家可以不做;我家裡人做不到的,大家也可以頂著不做。」 影片中,普支書最常說的就是這句話,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最記得電影中的一幕:為保護環境,經村領導班子討論,決定拆除對環境污染嚴重的村民們自建的土法煉鋅爐,轉而開發生態產業。村民們不理解,堅決不讓拆,普發興要女兒裕珍帶頭拆除本自家的煉鋅爐,女兒當著全村上千人大哭大鬧,翻出陳年舊事訴苦,甚至躺在地上阻擋工作人員,普發興只能任憑女兒哭天喊地,噙著淚親自跳上駕駛室,開動鏟車,推倒了女兒的煉鋅爐……看著被推倒的爐子,裕珍痛哭著喊:「我咋這么倒霉,攤上你這么個爹啊?!咱家都沒沾上,盡倒霉啊!」看到這一幕,電影院里頓時響起一片抽泣聲,老普舍小家顧大家的決絕、兒女的委屈,讓觀眾的心深深被震撼了。
後來在采訪電影中普發興的扮演者張洪傑時,回想起拍攝這一場戲的情景,張洪傑眼裡仍泛著淚花,他說:「以一位父親的心來想,要做這樣的決定,得下多大的狠心啊!我在演戲的時候心裡都一陣陣狠狠的疼,而普發興同志面對著自己的親身女兒,那會是的一種心情啊!可是為了工作,為了全村人的,他只能做這樣的選擇,這是多麼偉大的情操!我為能扮演普發興感到無比驕傲!」
「共-產-黨員就是要帶好頭。」「多給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群眾在我們心中分量有多重,群眾就把我們看得有多重。」電影中,普發興對自己一手帶著成長起來的年輕黨員阿寶和大學生村官趙曉英這樣說。這應該就是他能在擔任村支書20餘年的時間里,一直將群眾利益、將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無怨無悔付出的信念所在吧。而下庄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村民們普遍過上的好日子和群眾的擁戴,也給了他如此付出最實在的回報。老普支書,他應該是欣慰的。
電影放映結束許久,在場的觀眾仍沉浸在感動和敬佩的氛圍中,沒有人離開。在這一刻,可能每一個觀看了電影的人,都被普發興這個基層黨員幹部在村支書這個平凡的崗位上所做出的這些絕不平凡的事深深觸動著,這應該就是「榜樣的力量」!
青山巍巍英名永存,流水淙淙精神常在。
從焦裕祿到孔繁森再到普發興,一個個為了人民群眾利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黨的好乾部形象,無數次地感動了我們,也一直讓我們感動。特別是普發興,他離我們那麼「近」——就在我們本地祥雲、一個地地道道的村官、剛剛離開我們不久,因而,就更是讓我們零距離的感動。
作為紀實電影作品,既要從紀實的角度忠實原人原事,又要從電影文學的角度進行提煉加工,將二者融合好的不多,寫好並不容易。同時,寫先進人物的作品,既要弘揚主旋律以達到初衷,又要真實感人讓人覺得好看,將二者顧全的不多,做到做好更不容易。
然而令人佩服的是,上述幾點,本劇可以說是努力做了,而且總體上是成功的。一個基本的證明是,普發興其人其事,也許外地外人不熟知,被吸引被感動不足為奇;但在我們本地似乎並不存在這種因素,然而我也被吸引被感動了。這或許多少能說明本劇的成功之處。
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普發興,其實只是一個小小的「村官」——祥雲縣下庄鎮下庄村黨支部書記。

『玖』 學生可以這樣教育的讀後感

這學期讀了《今天可以這樣做教師》這本書,給我們在教育一線苦苦摸索的教師們送來了一劑沁人心脾的良葯。想要做一名好教師,不是簡簡單單的愛學生就可以了。教師的一言一行,具有鮮明的示範性。學生極易照樣接受,很少去鑒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葉聖陶曾經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為人師表首先必須有高尚的人格作保證。教師,作為神聖而光榮的職業,肩負著培養祖國未來的重任,理應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去塑造自己的學生和自己本身。」因此,教師必須重視自身人格修養和素質的提高,要不斷進行世界觀、人生觀改造,不斷進行理論學習,形成自己獨特而鮮明的個性,健康的人格品位。
教師要對學生一生負責,必須重視個人修養,正視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才能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如果言行脫節,說做不一,或者是要求學生這樣做,自己卻那樣做,只能引起學生反感,造成惡劣影響。擁有健康的人格品位,光明磊落,心地善良,誠實正直,才能在學生中樹立威信、得到敬重,起到榜樣作用。走進學生,親近學生,關心愛護學生,蹲下來悉心聆聽他們的心聲,熟悉他們的呼吸,讓他們能夠在及時的肯定和鼓勵聲中他們張揚個性,茁壯成長。身教是教師良好素質的體現。教師的言傳身教,能感染、感化學生,形成號召力;教師良好的心理品格、道德水平、敬業精神等,使學生感到可信、可親,形成凝聚力;教師要求學生做的,自己必須率先垂範,才能使學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約力。
「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人格能夠影響人格,只有教師自己有美好的心靈,才能使別人的心靈更美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必須追求人格的完美。追求人格完美時要做到心中有?兩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別人的長處,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短處。」這是中國教師形象代言人、優秀教師於漪在回答「今天怎樣做教師」這個問題時所作的回答。只有教師自己擁有完美的人格,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生的榜樣。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必須准備好這「兩把尺子」,時時刻刻把自己與其他教師進行測量,找差距,想辦法,改進自己的方方面面,這時給學生的愛才不是籠統的糊塗的愛。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體會到,教師對學生的愛對學生來說是多麼重要。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過這樣一段話:「從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們中間……我的手牽著他們的手,我的眼睛注視著他們的眼睛。我隨著他們流淚而流淚,我隨著他們的微笑而微笑……」學生美好人生的開始,掌握在我們教師手中。因此,對待每一名學生,都要用自己的愛心去呵護。
熱愛學生表現在要尊重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善於發現和發揚學生們的優點,能夠接受來自學生的正確意見,對學生不諷刺、挖苦、歧視、體罰等。
熱愛學生更要表現在嚴格要求學生,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發展。要對學生正確引導,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正確對待學生的不足和錯誤,能對學生進行思想和行動上的正確引導,使他們能健康、活潑地成長。
教師要把愛灑向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偏愛後進或處於困境中的學生,偏愛有缺陷的孩子,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樹立自信,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所謂偏愛,只是給差生關注多一點而已,情感靠近差生一點而已。他們渴望被喜歡、被注意、被關愛。
其實愛的作用是相互的。給學生愛的同時,他們也給了我們許許多多的關心,讓我們很感動。一名好教師,一名愛學生的教師,將學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們,尊重他們,就會成為學生喜愛的教師。

閱讀全文

與創造學生適合的教育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