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叉燒包是怎麼得來的
叉燒包,它是由上海的豬油包改良而來的,豬油包略帶些豬油的苦味,還粘牙。廣東師傅舍棄了豬油用料,幾經改良後形成現在松軟可口的叉燒包 勝利賓館建於建國初期,當時是為了適應外事活動和接待華僑、港澳同胞回國觀光的需要而建成的。勝利賓館主要提供粵、京、川、淮揚等中國四大名菜以及各式西餐、中西 自助餐 ,以「新穎、奇特、雅緻、美感」而極受賓館青睞,至於它的茶市點心,如各類包點、干點、濕點及 西點 ,如今在廣州更是數一數二的。
『貳』 錘子、剪子、布這是中國人發明的嗎在世界通行嗎
石頭、剪子、布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石頭、剪刀、布
放大
石頭、剪刀、布
石頭、剪子、布,有時使用其他的次序來表達,如「剪刀、石頭、布」,各地經常有其獨特稱呼(見下文)。這是一種在兒童和青少年中廣泛流傳的手技游戲,有時跟「擲硬幣」、「擲骰子」有相同的功能,就是用來產生隨機結果以作決策。但有時它並不隨機,因為游戲者可以根據經驗,判斷對手的手法,所以說,玩這個游戲是有一定技巧的。
很多情況下,如「飛盤爭奪賽」運動中或「大學辯論賽」賽場上,規則規定用「石頭、剪子、布」來決定那一隊伍先發(多於用擲硬幣的方法)。
「石頭、剪子、布」還在實況角色扮演游戲中起到決定隨機結果的作用,因為「石頭、剪子、布」不需要任何道具。
目錄
[隱藏]
* 1 玩法
o 1.1 規則
o 1.2 口令
+ 1.2.1 跨地區
+ 1.2.2 華北
+ 1.2.3 華東
+ 1.2.4 華南
+ 1.2.5 西南
+ 1.2.6 西北
+ 1.2.7 其他方式的口令
o 1.3 不用手的玩法
o 1.4 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玩法
* 2 策略
* 3 作弊
* 4 變種
* 5 數學及非遞移性
* 6 比賽
o 6.1 國際「石頭、剪刀、布」協會 世界冠軍賽
* 7 歷史
* 8 流行文化中的小知識
* 9 參考文獻
* 10 外部鏈接
[編輯]
玩法
Image:SssStein.jpg Image:SssSchere.jpg Image:SssPapier.jpg
這三種基本手勢(從左到右分別是石頭,剪子,布)能贏其餘兩者之一。
[編輯]
規則
兩個玩家先各自握緊拳頭,然後其中一人或者兩人一起共同念出口令,在說完最後一個音節的同時,兩個玩家出示自己心中想好的手勢(「石頭」、「剪子」或「布」)。
石頭
握緊的拳頭。
剪子
或稱「剪刀」,中指和食指伸直,其餘手指握緊。
布
五指伸直,張開手掌。手心向下,或向上,或豎直(拇指向上)。
每一個手勢代表一個「武器」,互相剋制的原則是:剪子剪不動石頭(石頭勝利);布被剪子剪開(剪子勝利);石頭被布包裹(布勝利)。如果雙方出示了一樣的手勢,就是平局。
通常這種簡短的比賽可能會被重復多次,以三局兩勝或五局三勝來決定勝負。
[編輯]
口令
使用漢語的人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口令。有時,人們利用口令來稱呼「石頭、 剪子、布」這個游戲。
[編輯]
跨地區
1. 「一—二—三!」(來自不同地區的人之間比賽時通常使用的。)
2. 「石頭—剪子—布!」
3. 「猜(Cèi)—猜(Céi)—猜(Céi)!」(北方地區)
4. 「丁(Dìng)—杠(Gǎng)—猜(Céi)!」(山西、內蒙古、安徽等地)
[編輯]
華北
1. 「猜(Cèi)—丁(Dīng)—殼(Ké)!」(北京附近。)
2. 「砸—剪子—包!」 (天津)
3. 「錛—鉸—裹!」(天津)
4. 「恰(qià)—氣(qì)—敲(qiāo)!」(承德,也有將「氣(qì)」讀成帶er音的,即「氣兒(qìr)」)
5. 「嘿—嘍—嘍!」(唐山)
[編輯]
華東
1. 「Qíng—Zōng—Bāng!」(杭州)
2. 「Qǐng—Dóng—Cèi!」(蘇滬)
3. 「Hòng—Lèng—Bā!」(溫州)
4. 「Jiāng—Jūn—Bò!」(浙北)(跟日語里的很像)
[編輯]
華南
1. 「包—剪—揼!」(珠江三角洲一帶)
2. 「程尋磨較叉燒包,老鼠唔食豆沙包!」(廣東,「磨較」亦有作「糯米」,「豆沙包」亦有作「奶油包」或「漢堡包」,或只講「叉燒—包!」或「漢堡—包!」)
3. 「錘子—剪刀—布!」(福建地區)
[編輯]
西南
1. 「剪子—包袱—錘!」
2. 「叮當鈴子—響!」(四川地區)
3. 「石頭—剪子—帕子是包!」(重慶地區)
4. 「Qing Zhong Shi Zai Se!」(自貢地區)
[編輯]
西北
1. 「猜(Cài)—包—吃(Chi)!」(蘭州及其周邊地區)
2. 「猜(Cài)—咚—吃(Chi)!」或者「包剪錘」 (西安)
[編輯]
其他方式的口令
也有使用童謠的方式作為口令的。
[編輯]
不用手的玩法
在中國北方寒冷的冬季,即使在室外短時間伸出手也可能讓人感到不舒服,而本游戲在玩者戴手套的情況下不能順利進行,於是不用手的玩法應運而生。玩者雙腳並攏在原地跳三下以實現同步。在第三跳落地時根據雙腳的位置來表示所使用的「武器」。雙腳並攏是石頭,一前一後是剪子,一左一右是布。
[編輯]
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玩法
澳大利亞人在玩此游戲時的口令經常是「剪刀,布,石頭!」或「布,剪刀,石頭!」 ,重音放在「石頭」(最後一個詞)上。也有喊作「錘子,剪刀,布!」,重音的位置相同。在喊出最後一個詞時(「石頭」或「布」)做出手勢,所以玩者們只能通過兩次喊聲以實現同步。
受到日生巴西人的影響,巴西人在玩此游戲時的口令是「Jan...ken...po!」,重音放在「po」上。在喊出「po」的同時做出手勢。所以,與澳大利亞人的喊法相同,在真正出拳前只有兩次喊聲以實現同步。
在台灣,通常在進行游戲前都不喊口令。在數3聲後,兩個玩者同時做出手勢,做出手勢後手就不允許晃動。外來遊客對此可能會感到很困惑,因為他們往往以為台灣人的第一次晃手是「石頭」,故不少台灣人在與外國人進行游戲時會出「布」開始,以免混淆。
[編輯]
策略
選手之間的策略可包括應用心理學去預測,或者干擾對手的行為。使用迷惑性的語言(例如:「敦厚老實的石頭喲,可是戰無不勝的啊!」)去干擾對手的作法是允許的。
從數學上來講,最優玩法(根據博弈論)其實就是一種隨機的選擇,因此,當排除心理因素後,這是一個簡單並且直觀的游戲,就如同和計算機玩一樣。但是,這里所說的「最優」是指不存在有比期望的隨機概率更好的玩法。然而,對手如果不是採用「最優」策略,而是採用某種「次優」策略的話,採用隨機玩法並不一定是最好的玩法。事實上,如果對手是人或者非隨機程序的話,那麼幾乎可以肯定他採用的是某種「次優」策略,這種情況下,針對對手的弱點可以設計出一個更好的策略。基於這種思路而設計的Roshambot計算機程序,輕松擊敗了人類玩家(甚至包括它的開發者Perry Friedman,他曾經在2001年8月擊敗7名對手,包括前世界撲克大賽冠軍Phil Hellmuth,並贏得800美元的獎金)。阿爾伯達大學的撲克選手Darse Billings組織了一個Roshambot程序大賽,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活動研究這些的非隨機的概率,以及它們在計算機游戲中的其他各種應用(例如,在撲克游戲中,發掘推測對手各種非隨機出牌模式是游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策略)。
11歲的Alice Maclean在2005年提出了一種引人注意的出拳策略。當時拍賣行Christie's和Sotheby's協商,決定採用「石頭-剪子-布」這種游戲來決定如何對珍貴的古董進行分配。Alice Maclean的父親Nicholas當時是Christie's的一名雇員,他向女兒征詢了一些意見。後來根據記者報道,Alice Maclean的策略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法則:「首先每個人都知道你要先出剪刀。出石頭太明顯了,剪刀能夠贏布」。
[編輯]
作弊
剛接觸這項游戲的人通常很快會學得一個技巧,那就是盡量不出布,直到對手認為你可能會出石頭。在多出的毫秒之間,你便可以微調自己的出拳策略。讓對手認為你會出布或剪刀也有一樣的效果;不過,除非你能善加運用「折返」(double-back)策略,不然隱藏出布的念頭極有可能會引發對手也同樣出布的直覺。
出拳之前的開賽儀式是喊口令(「1—2—3,出拳!」),這樣做是為了使比賽雙方同步,以達到同時出拳的目的。這樣做對於初次見面的比賽選手是大有文章可作的,原因是喊口令的速度通常還沒確定下來。口令速度默認是以快者為准。這樣給快的一方帶來好處,也就是他可以掌控比賽的節奏,使得對手花上更多精力去追上進度,而不是集中精神去出招。
[編輯]
變種
見 石頭、剪子、布變種
[編輯]
數學及非遞移性
石頭、剪子、布具有數學上的非遞移性,遞移關系R的定義是(a R b 與 b R c)則a R c。一個集合同時具有反身性、反對稱性與遞移性時,可稱作偏序關系,類似於「大」與「小」的關系。理論上,一個集合里較「大」的元素是比較接近最優化選擇,可是,在這個集合里並不存在。因為石頭、剪子、布都不具遞移關系,如:石頭贏剪刀,剪刀贏布、布贏石頭。因為元素a,b,c都可傳遞到自己身上,所以這個關系可以稱作非遞移性。
[編輯]
比賽
石頭、剪子、布的比賽偶爾在不同地方舉行。有些比賽的網站諷刺其他游戲的網站。真正的石頭、剪子、布的比賽是一個有趣的心理學較量。石頭、剪子、布的策略是隨機地選一個,但是人類不能達到真正隨機,所以比賽的技術在於利用對手的非隨機性。某些有經驗的選手能連續達到比賽決賽就能證明技術能影響比賽結果
在日本, じゃんけん 比賽常常出現在電視綜藝節目,特別是明星之間的比賽。石頭、剪子、布也用來做廣告來爭取觀眾參與游戲。
[編輯]
國際「石頭、剪刀、布」協會 世界冠軍賽
自2002年起國際「石頭、剪刀、布」協會制定一系列用於國際比賽的規則,舉行年度國際性世界冠軍賽還有常年舉辦很多地區性和全國性的活動。該冠軍賽不單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選手,更是爭取到廣泛的國際媒體關注。國際「石頭、剪刀、布」協會的活動以其巨額的現金獎品,精心的舞檯布置和各具特色的選手而名揚四海。
國際「石頭、剪刀、布」協會 世界冠軍賽 自2002年來的賽果
年份 主辦城市 冠軍 性別 國籍
2002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 Pete Lovering 男 加拿大
2003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 Rob Krueger 男 加拿大
2004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 Lee Rammage 男 加拿大
2005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 Andrew Bergel 男 加拿大
2004年起美國電視網(福克斯體育網Fox Sports Net)開始轉播該冠軍杯賽事。
[編輯]
歷史
如同圍棋和麻將,「石頭、剪刀、布」,或「猜拳」,也是由中國人發明的。按照明朝人謝肇浙所寫的《五雜俎》這本書,猜拳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漢朝的手勢令。 在與亞洲交往之前,西方沒有任何有關「石頭、剪刀、布」的記載。19世紀後期的西方的作家在提到它的時候總認為是一種亞洲游戲。中國人和韓國人一般都叫「石頭、剪刀、布」,而日本人則改成了「石頭、剪刀、紙(paper)」。這個事實暗示著「石頭、剪刀、紙」是從19世紀的日本傳入美洲的。
[編輯]
流行文化中的小知識
* 在世嘉 Master System 的游戲《阿歷克斯在魔域里》,阿歷克斯·吉特就跟他的敵人玩上了「石頭、剪刀、布 」。而且,游戲里的大頭目就叫Janken
* 在《That '70s Show》節目中出現過「石頭、剪子、布」的一個比較時尚的變種:「腳、蟑螂、核彈」。腳能擊敗蟑螂,因為腳能踩扁它;核彈贏腳,因為核彈能炸飛它;而蟑螂贏核彈則是因為蟑螂在核彈爆炸後能夠存活下來。
* 皮爾斯·安東尼在他的幻想系列Xanth里弄出了一新游戲變種,叫作「火,水,沙」,以推動情節發展。對於這三種招數相生相剋的關系有兩種看法。美人魚族認為水能滅火,火能融沙,沙能蓋水。龍族則認為火能蒸發水,水能稀釋沙,沙能撲滅火。這種分歧造成了兩種族間長時間的世仇。
* 在電視系列動畫片《南方公園》中,Cartman和他的朋友們常玩「用Rochambeau來決定」的游戲,游戲方法是猛踢對手的檔部,第一個翻倒的人就是失敗者。這個,當然意味著第一個出招的人往往就是勝利者。這是一種選擇的方式,而且稱作Rochambeau(石頭、剪子、布的英文)。但需要鄭重指出的是,這個游戲顯然與於此處討論的實際意義上的「石頭、剪子、布」的游戲不同。
* 在美國電視劇宋飛正傳,Kramer 與 Mickey 猜拳:
KRAMER 與 MICKEY: 石頭、剪子、布(英文為paper,即紙),出拳!
MICKEY: 嗯,石頭贏布!
(Mickey 打 Kramer 的手掌)
KRAMER: 布不是贏石頭的嗎?
MICKEY: 不是,扔石頭可以飛穿紙嘛。
KRAMER: 哪什麼才能贏石頭?
MICKEY: (望一望手) 沒有東西可以贏石頭。
KRAMER: 那好,我們再來。
KRAMER & MICKEY: 石頭、剪子、布(英文為paper,即紙),出拳!
KRAMER: 石頭。
MICKEY: 石頭。
雙方不斷出石頭。
* 在電視連續劇「辛普森一家」里, The Simpsons, Bart Simpson以下簡稱Bart 和 Lisa Simpson以下簡稱Lisa 在9F16一集里玩了一把這游戲, "The Front前線", 以確定在他們寫的腳本Itchy and Scratchy中,誰的名字排頭:
LISA: 看來,只有一種辦法決定這事了,石頭、剪刀、布.
LISA'S 想: 可憐的Bart,很容易就猜到他的招數,他總出「石頭」
BART'S 想:好啊「石頭」,戰無不勝!
BART: 石頭!
LISA: 布.
BART: 啊!
[編輯]
參考文獻
* Sogawa, Tsuneo (2000). "Janken". Monthly Sinica, Vol.11, No.5. (Japanese)
* Culin, Stewart. (1895). Korean Games, With Notes on the Corresponding Games at China and Japan. (evidence of nonexistence of Rock, Paper, Scissors in the West)
* Gomme, Alice Bertha. (1894, 1898). The traditional games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 2 vols. (ditto)
[編輯]
外部鏈接
* 國際「石頭、剪刀、布」協會
* 地方性的「石頭、剪刀、布」變種, 從 "Multiculturalpedia"
* RoShamBo 程序比賽
* BombBeatsThemAll, AIM Rock Paper Scissors bot that allows two people to play RPS over AIM
* 斯坦福大學的 RoshamBot
* Javascript RPS 游戲在 CoolToons
* 用Email來玩的「石頭、剪刀、布」 (二人)
* stensakspapir.dk - 挑戰你的朋友或者看人家玩 (Flash製品)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5%A4%B4%E3%80%81%E5%89%AA%E5%AD%90%E3%80%81%E5%B8%83"
Category: 兒童游戲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5%A4%B4%E3%80%81%E5%89%AA%E5%AD%90%E3%80%81%E5%B8%83
『叄』 拉麵是誰發明的
日式拉麵的起源: 日式拉麵的發源地是橫濱南京街。1871年明治政府與清朝締結友好條約後,將南京街規劃為「清人居留地」,於是本來在外國人家庭當僕役,或是在「外人居留地」負責買辦的中國人,便紛紛聚集到南京街來。這也正是今日橫濱中華街華僑勢力的起點。1876年時,南京街人口只有一千多,十年後就增加到兩千多人。原本專門給中國人光顧的小飯館,1910年時增加到十七家。因為是小飯館,賣的都是麵食、小吃之類的。 1910年左右,南京街的兩大勢力是廣東人與上海人,以及一小部分山東人。麵食當然也就有地方特色,可能有拉麵也有切面,叫法也不一樣。廣東人跟上海人講話,本來就跟「雞同鴨講」類似,可是在日本人耳里聽起來,就通通都變成是「唐語」,管你說的是「拉敏」還是「老敏」,甚或是「拉米」還是「老面」,反正聽在耳里,就是「Ra- Men」。 再說,日本人也分不清切面與拉麵的不同,一律將南京街的麵食稱為「Ra-Men」,時日一久,南京街的上海人與廣東人,便將麵食的名稱統一成「Ra-Men」。而且,廣東面與上海面,起初都是鹹味的湯面,但是日本關東地區是醬油文化,為了迎合日本人,南京街的麵食館,便乾脆也將味道改為醬油味。至於第一個在湯面里加醬油的到底是誰,則無從追究了。 日式拉麵介紹:因為是在動漫區所以呢~~^_^ 在日本,幾乎沒人能抵擋拉麵的誘惑。拉麵館在日本極為普遍。常常擠滿了各種各樣的上班族。吃面的時候,會發出嘶嘶的響聲,這個時候是絕不會有人說你不禮貌哦~日式拉麵中,蕎麥面非常受到人們的喜愛,就連搬家時都不會忘記吃一碗「搬家面」。 除了面條以外,拉麵的湯也非常重要~每家拉麵館都有自己的熬湯的秘方,實屬商業機密,外人無法知道。 在日本的新橫濱還設有一個「拉麵博物館」。館內將日本拉麵分為4種:橫濱拉麵,博多拉麵,札幌拉麵和喜多方拉麵。橫濱拉麵為最出名。橫濱拉麵起源與橫濱中華街,最接近中國拉麵的風味。博多又名福岡,是北九州的大城市,其拉麵因為是用豬骨熬成的濃白高湯佐味而出名;札幌是北海道的第一大城市,當地拉麵一面湯濃郁,面條粗韌勁道而見長;喜多方拉麵比較前面三類略為遜色。 蘭州拉麵的起源: 蘭州拉麵的歷史已經有85年,正宗的蘭州牛肉拉麵,是回族人馬保子於1915年始創的,當時馬保子家境貧寒,為生活所迫,他在家裡製成了熱鍋牛肉麵,肩挑著在城裡沿街叫賣。後來,他又把煮過牛、羊肝的湯兌入牛肉麵,其香撲鼻,大家都喜歡他的牛肉麵,他突出一個清字。接著他開了自己的店,不用沿街叫賣了,就想著推出免費的「進店一碗湯」,客人進得門來,伙計就馬上端上一碗香熱的牛肉湯請客人喝,爽,醒胃。馬保子的清湯牛肉麵名氣大振,馬保子經營到1925年,由其子馬傑三接管經營,馬傑三繼續在清字上下功夫,不斷改進牛肉拉麵,直到後來名振各方,被贈予「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稱譽。識別蘭州拉麵的正宗與否,要一看有沒有進店免費一碗湯,正宗必有湯贈,那牛羊肝的湯是明目的,西域人多目光如炬,顯然與喝此湯有關;二看牛肉拉麵的湯是否清,湯濁就不是正宗了. 有名的味千拉麵: 自1968年創設以來,「味千拉麵」在日本、香港、新加坡、台灣、中國大陸等各地區擁有300多家連鎖店,是日本第二大拉麵連鎖店。該店是味千在上海落戶的第一家。「味千拉麵」自負擁有九州「白湯之雄」美譽,其獨特的白湯採用豬的大骨、肉骨、豚骨及各類魚骨,經長時間文火熬燉而成。其湯頭富含大量「軟骨素」,能提高人體對鈣質的吸收和補償。
『肆』 叉燒包的歷史
【簡介】
[編輯本段]
叉燒包是廣東具代表性的點心之一。以切成小塊的叉燒,加入蚝油等調味成為餡料,外面以麵粉包裹,放在蒸籠內蒸熟而成。叉燒包一般大小約為直徑五公分左右,一籠通常為三或四個。好的叉燒包採用肥瘦適中的叉燒作餡,包皮蒸熟後軟滑剛好,稍為裂開露出叉燒餡料,滲發出陣陣叉燒的香味。
又有一說傳統叉燒包的標准要求是:「高身雀籠型,大肚收篤,爆口而僅微微露餡」。
叉燒包是飲茶時必備的點心。叉燒包亦有急凍後放在超市出售。不過其風味與茶樓內新鮮供應的相去頗遠。
【做法】
[編輯本段]
將麵粉放台板上,放下發粉和少量清水,將麵粉揉搓,搓至麵粉柔軟適中時,隨用一條半濕的毛巾蓋著,讓它自行發酵約四、五小時。待麵粉發酵至一定程度時,即將沙糖、鹼水、豬油一同倒入,並再搓勻候用。肥、瘦叉燒切成小片,用干蔥頭起鍋爆炒,然後加調味料會煮成叉燒包餡料。接著,將搓好的發麵粉分成每個約兩半重之粉團,放在掌心搓圓,並在中間捏成凹形,放入適量餡料,然後將開口處折疊捏合,務使餡料不致散出,包底用白紙墊著,放入蒸籠內,隔沸水用猛火蒸約30分鍾左右即可。
味道美味可口。百吃不厭。
【叉燒包的民間傳說】
[編輯本段]
叉燒包作為其中一種最常見和最受歡迎的飲茶點心,很受小孩子歡迎,亦成為不少坊間傳說的主角。
香港流傳的一些傳說有:
叉燒包用的餡料來歷不明。除了是賣剩的叉燒以外,還可能加入其他不明物料。最廣為流傳的是將叉燒包中的餡料換成人肉,這項傳說後來更被拍成一部電影: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
蒸叉燒包時要灑上水以令包面平滑。以前的酒家沒有噴水的水壺,點心工人會把水吞入口中,然後噴到包上。因此吃叉燒包時要把最表面一層皮剝去。
【文化象徵】
[編輯本段]
在阿濃的《叉燒包和漢堡包》中,叉燒包是祖父的象徵,而漢堡包代表了孫子。
在網路中,叉燒包也表示那些打不開而呈現紅叉的圖片文件
(2)歌曲
[編輯本段]
曲:佚名 詞:艾愛 編:吳智強
叉燒包 誰愛吃剛出籠的叉燒包
誰愛吃剛出籠的叉燒包
還有那蓮蓉包 豬肉包呀
玉薯包呀 豆沙包呀 應有盡有
廣東包 假使說你不愛吃廣東包
還有那各式各樣上海包
讓我來告訴你 有盛前饅頭大肉包呀
盛前饅頭菜肉包呀
* 好朋友 你到底愛吃那一樣
你到底愛吃 那一樣 那一樣
廣東包呀 上海包呀
廣東包呀 上海包呀
* 廣東包 有個人他們愛吃廣東包
有個人他們愛吃上海包
朋友呀 到底愛吃廣東包呀
上海包呀 黃蓉包呀 上海包呀
我最愛吃是叉燒包
重唱 *
叉燒包歌詞
『伍』 廣東人吃的腸粉是誰發明的
廣東人吃的腸粉---腸粉其實是種米製品,因為被捲成豬腸的樣子,所以得此名。據說乾隆游江南發明的。
常常都吃豬腸粉,是誰發明的呢?腸粉(又稱拉腸、布拉腸、豬腸粉):廣東小吃,傳統以碎肉、魚片、蝦仁為餡。也是港式酒樓常見的點心,一般常見的以鮮蝦腸粉、牛肉腸粉和叉燒腸粉為主。香港傳統粥店則會提供炸兩滑腸粉,是在腸粉內包上油條;粥店也有凈腸粉,也是一種街頭小吃,經常配以甜醬﹑辣醬、芝麻食用。中國廣東小吃,傳統以碎肉、魚片、蝦仁為餡。也是港式酒樓常見的點心,一般常見的以鮮蝦腸粉、牛肉腸粉和叉燒腸粉為主。
久而久之,現在拉腸是茶樓、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潮汕地區的拉腸與廣州地區的拉腸製作方式相同,但是由於配料不同,因而口味也有較大的地區差異。傳統的腸粉是將米漿置於布上蒸成,又叫布拉蒸腸粉。廣州經營布拉腸粉比較著名的有「銀記」、「大可以」腸粉等,都美味可口。
香港方面,腸粉亦是傳統粥店中早餐常見的食品。通常早餐吃的腸粉是在表面加入蝦米的齋腸;亦有炸兩滑腸粉,是在腸粉內包上油條。以往經常由流動小販在街角出售齋腸,近年已大部份轉為鋪位經營,一般會將腸粉切斷,吃時再加入芝麻、甜醬及辣醬調味,味道冇得彈。
『陸』 叉燒是什麼,誰發明的
燒包就是用叉燒作餡的包子,廣東傳統點心,早茶「飲啖茶食個包」就是食個叉燒包。 叉燒的傳統做法是把用調料腌好的瘦肉用叉子叉著送到爐里去燒烤並反復刷調料的,所以叫「叉燒」。
『柒』 拆燒和叉燒的區別是什麼啊.
叉燒就是用叉子叉著燒,拆燒就是拆下來燒。
都是燒豬肉。
叉燒是整塊豬肉,腌制後,用叉子叉著在火上燒,其實就是烤。是粵菜。
拆燒是豬肉切走後的帶肉骨,不好上手直接吃,鹵制或煮湯後,從大骨拆下來,紅燒。是維揚菜。
現在的拆燒很難吃到。
原因就在於,拆燒是用煮湯後的骨邊肉製作的,本身煮完湯的肉還能有什麼好口感,於是要加料紅燒,各家有各家的秘方。問題是,現代屠宰技術,造成骨邊肉量本來就少,直接賣醬大骨不好么?費那個勁做拆燒。
那麼有個問題來了:江南地區鹵菜店裡賣的拆燒是什麼?
那個其實是素拆燒。是仿葷素菜里做的最成功的一種。
這年頭美國人吹的人造肉,比比素拆燒,簡直不能提啊。
素拆燒大概是20年前的發明。
之前是有真拆燒賣的,兩者口感還是有差異的。
不過現在年輕人很少吃過真拆燒了,所以完全吃不出素拆燒壓根不是葷菜。
『捌』 客家話 叉燒
我是梅州的客家人。
叉燒的客家話發音是:ca shao,與「擦燒」的音相同。
網路里已經有詳細的說明:
叉燒是廣東特色肉製品,多呈紅色,瘦肉做成,略甜。是把腌漬後的瘦豬肉掛在特製的叉子上,放入爐內燒烤。好的叉燒應該肉質軟嫩多汁、色澤鮮明、香味四溢。當中又以肥、瘦肉均衡為上佳,稱之為「半肥瘦」。以叉燒做的其他菜色包括有:叉燒飯、叉燒包、叉燒酥等等。
『玖』 從哪 可以學 到如何 製作 !!揚州叉燒飯!!呀
不是揚州叉燒飯吧。。。
揚州炒飯吧。。。
你去揚州學咯。。揚州富春的揚州炒飯是最正宗的,你可以去看看
『拾』 叉燒包是張俊明發明的嗎
叉燒包作為其中一種最常見和最受歡迎的飲茶點心,很受小孩子歡迎,亦成為不少坊間傳說的主角。
香港流傳的一些傳說有:
一、叉燒包用的餡料來歷不明。除了是賣剩的叉燒以外,還可能加入其他不明物料。最廣為流傳的是將叉燒包中的餡料換成人肉,這項傳說後來更被拍成一部電影: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
二、蒸叉燒包時要灑上水以令包面平滑。以前的酒家沒有噴水的水壺,點心工人會把水吞入口中,然後噴到包上。因此吃叉燒包時要把最表面一層皮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