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李字的由來
關於李的字源,主要有兩種觀點。
其一,在發現的甲骨文有下圖中的字樣,應為甲骨文的李字,其結構是上木下子,表示樹木所結的果實之意。
其二,認為最早的李,當推戰國印里的古金文,是上木下子結構。但在戰國時代陳簠的李卻是左子右木,不是今天的形體;文字學家商承祚說這是桑梓的梓字的古文,可梓直至秦篆才出現,故也無確證。
之後秦時的小篆文字演變,再到漢隸中的李將篆文字形中的上半部分叉形的木的寫成現在的木字形,將篆文字形中下半部分的子的圓形給去掉,寫成現在的子字形。
李
一、一種樹木(名),如李子樹,是指一種生長李子的樹木。
二、與食物有關。古時人們出發、旅行時常帶上些李子作為路途中的食物,所以此字也含有旅行或旅行攜帶的物品的意思(名),如行李,是指旅行時所帶的物品。
三、指姓,這里有一個小故事:在遠古的堯舜時期,有個負責刑事、監獄的官,這個官職叫大理官,其後代以官職為姓,姓理。
在商紂王時期有個叫理征的人被紂王治罪,而其兒子理利貞在逃亡過程中幾乎要餓死時,遇到了一棵李子樹,他以李子為食得以活命,為了報答這棵李子樹,也由於害怕朝廷追殺,就改理姓為李,這就是李姓的來歷(名),如李白,是唐朝的大詩人。
⑵ 李字的來歷
關於李的字源,主要有兩種觀點。
其一,在發現的甲骨文有下圖中的字樣,應為甲骨文的李字,其結構是上木下子,表示樹木所結的果實之意。
其二,認為最早的李,當推戰國印里的古金文,是上木下子結構。但在戰國時代陳簠的李卻是左子右木,不是今天的形體;文字學家商承祚說這是桑梓的梓字的古文,可梓直至秦篆才出現,故也無確證。
之後秦時的小篆文字演變,再到漢隸中的李將篆文字形中的上半部分叉形的木的寫成現在的木字形,將篆文字形中下半部分的子的圓形給去掉,寫成現在的子字形。
(2)誰創造了李字擴展閱讀
李,中國漢字,讀作:lǐ。該字的主要字義是指一種 落葉小喬木,果實稱「李子」,熟時呈黃色或紫紅色,可食:李代桃僵(原用「桃」「李」共患難來喻兄弟相愛相助,後喻互相頂替或代他人受過)。
李氏傳奇群平台了解到:投桃報李。李下不正冠(喻要避免不必要的嫌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為人只要忠誠、正直一定會感動別人)。也是中國姓氏。該字古同「理」,古代法官的代稱。
李氏來源: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⑶ 象形文字中李字的由來
「李」就是一個形聲字。從木,子聲。本義:李樹
——小篆的「李」
《說文解字》:「李果也。從木。子聲。」
⑷ 李字的來源是
李字的來源是(1)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出自嬴姓。皋陶之後,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李氏。傳說殷商末年有理征,其子利貞,改為同音的又春秋時哲學家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李為氏。(2)據《北史.李士謙傳》所載,趙郡李氏,為趙將武安君之後,李左車其先也。(3)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叱[chi]李氏,進入中原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4)唐朝皇帝姓李氏,「李」遂為國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有十六家皆賜「國姓」李氏。此外還有許多家族改姓李氏。由此李氏人口大增。
⑸ "李"字的起源
李姓起源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所建的政權最多,這在中華姓氏中是比較少見的。李姓先後稱帝稱王的多達60餘人,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先談唐王朝,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滅亡,共經歷290年、24個皇帝,前期國勢強盛、疆域遼闊,在7世紀後半葉鼎盛時,北界到達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西北界到達裏海,東北曾到達日本海。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聲威遠播的一個朝代,對外,四夷來貢,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對內,政治修明,人民安居樂業。貞觀、開元之治,名垂史冊,創造了李氏天下的賢明之治。
除了李唐王朝,還有東漢初李憲自稱天子並在廬江郡建立政權,西晉時期李雄建立大成國,隴西李建立西涼政權,隋末李軌割據自稱涼王,李子通在揚州稱吳帝,瓦崗李密在洛口自稱魏公,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後唐,李建立南唐,李希烈在開封稱楚帝,北宋初李順據成都稱大蜀王,黨項人李元昊建立西夏,李自成創建大順政權。
一、「木子」救命成李姓
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族興旺,人數眾多,遠在其他姓之上。據說當今李姓人氏大約有1億,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據史載,李姓原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顓頊有一個孫子叫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理官,專管獄訟推斷,有些像當代的法官,當時盛行以官職為姓,皋陶也就以「理」為姓。
商朝末年,皋陶後裔有一個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進諫紂王,當時紂王暴虐無道,沉湎酒色,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紂王對理征的多次勸諫很惱火,便把他殺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今河南淮陽)人,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家人,於是便逃往豫西。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居住過而後已經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兩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小利貞已經奄奄一息。那裡荒無人煙,根本無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野樹還有一些「木子」(野果),於是採下來吃,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倆逃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戶。為了表示對「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紂王的追捕,自利貞開始改姓李。這就是李姓的起源。
李姓族人形成後主要分成兩支,一支在隴西(今甘肅),一支在趙郡(今河北)。隴西李姓出了李淵一家,建立唐王朝後,得到空前發展。趙郡李姓也成為當地望族,不斷向全國各地擴展,到全國各個角落落戶。大規模的南遷發生在公元880年,由於唐末爆發規模盛大的黃巢大起義,李氏一族為尋求偏安之地而大舉南遷。
歷史上的李姓名人,數不勝數。從春秋時期的李耳(即老子)開始,戰國有大將李牧,漢有「飛將軍」李廣,晉有以《陳情表》聞名於世的太子洗馬李密。唐代更多,有大詩人李白、「鬼才」李賀、李商隱、軍事家李靖、書法家李邕。南唐有中主李、後主李煜,宋有思想家李、女詞人李清照,明代有傑出醫葯家李時珍、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清有戲曲理論家李漁、數學家李善蘭、小說家李寶嘉、洋務派首領李鴻章,近代有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老一輩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愛國人士李嘉誠等。這一大批李姓中的傑出代表,不僅為李氏贏得了榮譽,也為中華民族創建了不朽的功勛。
二、李姓名人
1.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傳說是《老子》一書的作者。
傳說老子是春秋初期周平王時的人,又說孔子曾向他問過禮(孔子是春秋末期人),那麼老子就活了200多歲,有人說他是因為修道養壽才活了那麼大歲數的。後人紛紛效仿,求仙問道成為歷朝歷代許多皇帝和大臣的頭等大事,道教由此興盛。老子也被奉為教主,稱「太上老君」。
《老子》一書是他思想的主要體現。他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觀點,對中國哲學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後世很多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2.一代名君李世民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
李世民早年隨父起兵反隋,戰功赫赫,先後鎮壓和收服竇建德、劉黑闥、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李淵稱帝後,封李世民為「秦王」。太子李建成很忌妒他,聯合另一個弟弟李元吉設計陷害他。
李世民得知後,在玄武門發動政變,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並誅戮兩人的親眷、僚屬多人,事後還迫使高祖李淵交出皇權,史稱「玄武門之變」。
唐太宗善於納諫,他有一個名臣叫魏徵,經常直言進諫,即使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讓。魏徵死後,太宗痛哭著說:「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太宗舉賢任能、量才錄用,採取了一些開明政策和利國利民的措施,經濟得到穩步發展,歷史上稱他統治的時期為「貞觀之治」。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非常羨慕唐朝文化,派大相(相當於宰相)祿東贊帶著黃金5000兩、珍寶數百件去長安向皇室求婚,唐太宗為漢藏兩族友誼著想,答應將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藏後,漢藏交流頻繁,先進的漢族文化傳入吐蕃,對吐蕃生產和文化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3.「詩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大詩人。
年輕的時候,李白就顯露才華,吟詩作賦。25歲時他出外遠游,在長安遇到當時任太子賓客的賀知章,兩人一見如故。賀知章特別欣賞李白的詩,據說他讀到《蜀道難》和《烏棲曲》時,欣喜若狂,認為這樣的詩可以泣鬼神,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拿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賀知章對李白瑰麗的詩歌和飄逸脫俗的豐采感到十分驚異,戲言:「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後來就有人稱李白為「謫仙」。
李白嗜酒如命,不拘小節。他在沉醉時撰寫的詩歌,尤見神采,並且能與沒有喝酒的人議論政事,見解精闢,毫無差錯,人不能及。當時的人稱李白為「醉聖」。
天寶初年,李白得唐玄宗賞識,玄宗常令他撰寫詔書、文誥。當時正是十月,天氣寒冷,筆被凍住不能書寫。唐玄宗下令宮女服侍在李白身旁,拿起筆用嘴呵氣解凍,然後供李白使用,稱「美人呵筆」。
4.皇帝詞人李煜
李煜,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五代時南唐國主,著名詞人,世稱李後主。
李煜不僅擅長詩文、音樂,而且書法極佳,寫字用顫筆作扭曲之狀,十分遒勁,狀如寒松霜竹,取名為「金錯刀」。他精於鑒賞,最不喜唐顏真卿書,說顏書有佳筆而無佳作,得王羲之之筋而失於粗魯,如叉腳田舍漢(莊稼漢)。
李煜以詞著稱於世,卻因詞惹禍身死。宋軍攻破南唐,李煜被俘。他常以淚洗面,詞曲中常流露出濃厚的感傷情緒。一次,他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太宗聽說後大怒,用毒酒把李煜毒死。
5.闖王李自成
李自成,本名鴻基,陝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李自成出身農民家庭,童年時給地主牧羊,後參加高迎祥的起義軍,作戰勇猛,被稱為「闖將」。
高迎祥死後,李自成被推為闖王。1640年,李自成根據部將李岩的策略,針對中原災荒嚴重、河南耕地大半被明朝宗室貴族佔有、廣大農民不得溫飽的狀況,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獲得廣大農民的熱烈歡迎,民眾紛紛投奔起義軍,部隊迅速發展到上百萬人。第二年,起義軍攻破洛陽,殺福王,以王府和富戶的錢糧救濟飢民,百姓唱著「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夾道歡迎李自成的軍隊。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今北京景山)。但起義軍領袖犯了驕傲享樂的錯誤,大將劉宗敏霸佔了吳三桂的寵妾陳圓圓,吳三桂盛怒之下,引清兵入關,後有「沖冠一怒為紅顏」之說。起義軍在清軍和吳三桂軍隊的聯合進攻下,節節敗退,李自成在湖北通縣九宮山兵敗被殺。
參考資料:中華文明網
⑹ 關於李字由來
李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二、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三、郡望堂號
所謂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顯貴姓氏。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祥地的標記,也是氏族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盛與否的反映。 據《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
1、郡望隴西郡:戰國時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 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縣一帶。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4. 渤海郡,西漢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5.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6. 廣漢郡:漢時置郡。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當於今天四川省廣漢縣一帶。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7. 襄城,戰國時魏邑,秦置縣。歷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
8. 江夏郡,漢高帝置。相當於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
9. 梓潼,古縣名,漢代置。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
10. 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帶。
11. 梁國,漢高帝將原來秦代的碭郡改為梁國,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
12. 南陽郡,戰國時秦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四、家乘譜牒
全國:隴西郡李氏族譜總譜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河北:濼縣李氏族譜五卷、濼邑李氏族譜四卷、李氏族譜不分卷、李氏支譜不分卷、李氏家譜不分卷、李氏張恕堂本支譜十卷。上海:李氏家乘一冊、隴西李氏宗譜不分卷、竹岡李氏族譜十卷首一卷。江蘇: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寧李氏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二卷宗圖一卷、李氏三房支譜四卷。浙江:西塘李氏支譜十二卷、嘉興梅會李氏族譜二十二卷、梅會李氏族譜十二卷 。山西:隴西家乘,靜樂岑城李氏族譜四冊。河南:汝州李氏祖譜一冊(汝州李氏應該屬於郡望中的「南陽郡」)
五、歷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論。
李冰:戰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後制定了一些對社會發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時人,曾歷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作戰70餘次,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41
⑺ 神秘的西夏文字到底是誰創造的
神秘的西夏文字是由夏景宗李元昊授意,由大臣野利仁榮仿照漢字的特點創造的。西夏文最大的特點就是繁復,雖然它和漢字在外形上相似,也是方塊字,但是字的筆畫比較多,意思和叫法與漢字也沒有什麼關系。
西夏是在歷史上輝煌一時的朝代,它就像轉瞬即逝的“曇花”,用一霎時的絢麗在歷史上留下了痕跡。雖然西夏文字已經停止使用了,但是它所承載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卻是不可替代的。
⑻ 李字是怎麼來的
李姓起源參考之一
歷史來源 :
一 ; 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出自「嬴」姓。皋陶之後,世為大理(掌管刑法的獄官之長),以官為姓,春秋時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李」為氏,稱李耳。
二 ; 據「北史」所載,趙郡李氏,為趙將武安君之後,李左車其先也。
三 ; 據「魏書」所載,後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叱李」氏,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四 ; 唐朝皇室姓「李...
⑼ 李字的來歷
甲骨文「李」
李,漢語常用字,讀作lǐ,最早見於甲骨文或金文 ,其本義是一種春天開白花的落葉喬木,在夏季結酸甜果子的樹。
《說文解字》認為是「樹木的果實」,字形採用「木」作邊旁,「子」是聲旁。 後因此果酸甜生津,解困解乏,對於徒步長途跋涉的遠古旅人,幾乎是一種必備的慰問品,於是演變成旅人行囊內旅途預備用品的代名詞。
現今主要用作姓氏。
⑽ 李字的由來
李
lǐ
形聲字,上形下聲,從木,子聲。本義指李樹與李樹的果實。
註:「子」古音讀作lǐ(良止切)
甲骨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