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烹飪發明

烹飪發明

發布時間:2021-11-27 22:29:51

A. 烹飪的發展史

中國烹飪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先秦,漢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個時期。

先 秦時期
這是指秦朝以前的歷史時期,即從烹飪誕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止,共約7800年。此乃中國烹飪的草創時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約6000年)、夏商周(約1300年)、春秋戰國(約500年)三個各有特色的發展階段。

(一)新石器時代的烹飪
新石器時代由於沒有文字,烹飪演變的概況,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話傳說以及後世史籍的追記進行推斷。它的大致輪廓是:

1、 食物原料多系漁獵的水鮮和野獸,間有馴化的禽畜、採集的草果的試種的五穀,不很充裕。調味品主要是粗鹽,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2、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磚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還有粗製的缽、碗、盤、盆作為食具,烹調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並重,較為粗放。至於菜品,也相當簡陋,最好的美味也不過是傳說中的彭祖(彭鏗)為堯帝燒制的"雉羹"(野雞湯)。

3、此時先民進行烹調,僅僅出自求生需要;關於食飲和健康的關系,他們的認識是朦朧的。但是,從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築房、伏羲氏教民馴獸、神農氏教民務農、軒轅氏教民文化等神話傳說來看,先民烹飪活動具有文明啟迪的性質。

4、 在食禮方面,祭祀頻繁,常常以飲食取悅於鬼神,求其蔭庇。開始有了原始的飲食審美意識,如食器的美化,歡宴時的歌呼跳躍等。這是後世筵宴的前驅,也是他們社交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新石器時代的烹飪好似初出娘胎的嬰兒,既虛弱、幼稚,又充滿生命活力,為夏商周三代飲食文明的興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二)夏商周三代的烹飪
夏商周在社會發展史中屬於奴隸制社會,也系中國烹飪發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許多方面都有突破,對後世影響深遠。

1、 烹調原料顯著增加,習慣於以"五"命名。如"五穀"(稷、黍、麥、菽、麻籽), "五菜"(葵、藿、 頭、蔥、韭), "五畜"(牛、羊、豬、犬、雞),"五果"(棗、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飴糖、姜、鹽)之類。"五穀"有時又寫成"六穀"、"百穀"、總之,原料能夠以"五"命名,說明了當時食物資源已比較豐富,人工栽培的原料成了主體,這些原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選料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

2、 炊飲器皿革新,輕薄精巧的青銅食具登上了烹飪舞台。我國現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物有4000餘件,其中多為炊餐具。青銅食器的問世, 不僅抻於傳熱,提高了烹飪工效和菜品質量,還顯示禮儀,裝飾筵席,展現出奴隸主貴族飲食文化的特殊氣質。

3、菜品質量飛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由於原料充實和炊具改進,這時的烹調技術有了長足進步。一方面,飯、粥、糕、點等飯食品種初風雛型,肉醬製品和羹湯菜品多達百種,花色品種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較好運用烘、煨、烤、燒、煮、蒸、漬糟等10多種方法,烹出熊掌、乳豬、大龜、天鵝之類高檔菜式,產生影響深遠的"周代八珍"。"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專為周天子准備的宴飲美食。它由2飯6菜組成,具體名稱是:"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母羊羔)、"搗珍"(合燒牛、羊、鹿的裡脊肉)、"漬 "(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乾)、"肝 "(燒烤肉油包狗肝)。"周代八珍"推出後,歷代爭相仿效。元代的"迤北(即塞北)八珍"和"天廚八珍",明清的"參翅八珍"和"燒烤八珍",還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主要是指名貴的食用菌)、"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真"、"瓊林八珍"(科舉考試中的美宴)、"如意八珍"等等,都由此而來。

4、 在飲食制度等方面也有新的建樹。如從夏朝起,宮中首設食官,配置御廚,邁出食醫結合的第一步,重視帝後的飲食保健,這一制度一直沿續到清末。再如筵宴,也按尊箅分級劃類。 此外,在民間,屠宰、釀造、炊制相結合的早期飲食業也應運而生,大粱、燕城、邯鄣、咸陽、臨淄、郢都等都邑的酒肆興盛。

所以,夏商周三代在中國烹飪史上開了一個好頭,後人有"百世相傳三代藝,烹壇奠基開新篇"的評語。

(三)春秋戰國的烹飪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的動盪時期。連年征戰,群雄並立。戰爭造成人口頻繁遷徒,刺激農業生產技術迅速發展,學術思想異常活躍。此時烹飪中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因素,為後世所矚目。

1、 以人工培育的農產品為主要食源。這時由於大量墾荒, 興修水利,使用牛耕和鐵制農具,農產品的數量增多,質量也提高了。不僅家畜野味共登盤餐,蔬果五穀俱列食譜,而且注意水產資源的開發,在南方的許多地區魚蝦龜蚌與豬狗牛羊同處於重要的位置,這是前所未有的。

2、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 鐵質鍋釜(古炊具,斂口圜底帶二耳,置於灶上,上放蒸籠,用於蒸或煮)嶄露頭角。它較之青銅炊具更為先進,為油烹法的問世准備了條件。與此同 時,動物性油脂(豬油、牛油、羊油、狗油、雞油、魚油等)和調味品,(主要是肉醬和米醋)也日風增多,花椒、生薑、桂皮、小蒜運用普遍,菜餚製法和味型也有新的變化,並且出現了簡單的冷飲製品和蜜漬、油炸點心。

3、繼周天子食單之後,又推出新穎的楚宮筵席, 形成南北爭輝的局面。據《楚辭》中的記載,楚宮宴包括主食(4-7種),餚(8-18種)、點心(2-4種)、飲料(3-4種)四大類別。其中的煨牛筋、燒羊羔、燜大龜、燴天鵝、烹野鴨、油鹵雞、燉甲魚和蒸青魚,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而且在原料組配、上菜程序、接待禮儀上均有創新,為後世酒筵提供了藍本。

4、出現南北風味的分野,地方菜種初露苗頭。其中的北菜,以現今的豫、秦、晉、魯一帶為中心,活躍在黃河流域,它以豬犬牛羊為主料,注重燒烤煮燴,崇尚鮮咸,湯汁醇濃。其中的南菜,以現今的鄂、湘、吳、越一帶為中心,遍及長江中下游,它是淡水魚鮮輔以野味,鮮蔬拼配佳果,注重蒸釀煨燉,酸辣中調以滑甘,還喜愛冷食。這一分野到漢魏六朝時繼續演進,由二變四,逐步顯示出四大菜系的雛型。

5、烹飪理論初有建樹,推出《呂覽本味》和《黃帝內經》。《呂覽本味》被後世尊?quot;廚藝界的聖經",戰國未年秦國相國呂不韋組織門客編著。其貢獻主要是:正確指出動物原料的性味與其生活環境和食源相關;強調火候和調味在制菜中的作用,並介紹人了一些方法,歸納出菜占質量檢測的8條標准,並主張"適口者珍",開列出當時各地著名的土特原料,以供廚師擇用,《黃帝內經》是這時期的醫家總結勞動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託名黃帝與歧伯臣之間的對話而 陸續寫成的。它由《素問》和《靈樞》組成,共18卷,162篇。該書除了系統闡述中醫學術理論,從陰陽五行、臟腑(中醫對人體內部器官的總稱),經絡(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幹和分支)、病因、病機(疾病發生和變化的機理)、預防、治則(治病的基本法則)等方面論述人體生理活動以及病理變化規律外,地食養食治方面還依據自然環境與健康的關系,提出了"六淫"(中醫指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氣候太過,使人致病)、"七情"(中醫指 喜、怒、憂、悲、恐、驚等七種情志)、飲食不當、勞倦內傷等病因說,告誡人們注意飲膳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調適。這兩部著述的起點均高、在2200年前可以列為"世界級"的科研成果,它們為先秦時期的烹飪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秦漢魏六朝時期
秦漢魏晉南北朝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六國,上止於公元589年隋文帝統一南北,共810年。這一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早期,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鎮都有較大的發展。民族之間的溝通與對外交往也日益頻繁。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裡,烹飪文化不斷出現新的特色。這一時期的後半段,戰爭頻繁,諸候割據,改朝換代快,統治階級醉生夢死,奢侈腐化,在飲食中尋求新奇的刺激。由此,烹飪就在這種社會大變革中演化,博採各地區各民族飲饌的精華,蓄勢待變,煥發出新的生機。

(1) 烹調原料的擴充
在先秦五、五畜、五菜、五果、五味的基礎上,漢魏六朝的食料進一步擴充。張賽通四域後,相繼從阿拉伯等到地引進了茄子、大蒜、西瓜、黃瓜、扁豆、刀豆等新蔬菜,增加了素食的品種,《鹽鐵論》說,西漢時的冬季,市場上仍有葵菜、韭黃、簟菜、紫蘇(又稱蘇子,種子可榨汕,嫩葉可吃,還可入葯,能鎮咳、健胃、利尿)、木子耳、辛菜等供應,而且貨源充足。《齊民要術》記載了黃河流域的31種蔬菜,以及小盆溫室育功苗,韭菜捉子發芽和韭菜挑根復土等生產技術。楊雄的《蜀都賦》中還介紹了天府之國出產的菱根、茱萸、竹筍、蓮藕、瓜、瓠、椒、茄,以及果品中的枇杷、櫻梅、甜柿與榛仁。有"植物肉"之譽的豆腐,相傳也出自漢代,是淮南王劉安的方士發明的,不久,豆腐乾、腐竹、千張、豆腐乳等也相繼問世。

這時的調味品生產規模擴大,《史記》記述了漢代大商人第年釀制酒、醋、豆腐各1000多缸的盛況。《齊民要術》還匯集了白餳糖、黑飴糖稀、琥珀餳、煮脯、作飴等糖製品的生產方法。特別重要的是,從西域引進芝麻後,人們學會了用它榨油。從此,植物油(包括稍後出現的豆油、菜油等),便登上中國烹飪的大舞台,促使油烹法的誕生。當時植物油的產量很大,不僅供食用,還作為軍需口。有文章介紹說,在赤壁之戰中,芝麻油曾發揮出神威。

在動物原料方面,這時豬的飼料量已佔世界首們,取代牛、羊、狗的位置而成為肉食品中的主角。其他肉食品利用率也在提高,如牛奶,就可提煉出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從酥酪中提制的奶油)。漢武帝在長安挖昆明池養魚,周長達20公里,水產品上市量很多。再如嶺南的蛇蟲、江浙的蝦蟹、西南的山雞、東北的熊鹿,都搖籃上餐桌。《齊民要術》記載的肉醬品,就分別是用牛、羊、獐、兔、魚、蝦、蚌、蟹等10多種原料製成的。

此外,在主食中,由於水稻躍居糧食作物的首位,米製品開始於面製品。菌耳、花卉、葯材、香料、蜜餞等,也都引起廚師的重視。

B. 發明烹調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烹調的發明,是人類進化的一個重大關鍵,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恩格斯曾說:「熟食是人類發展的前提(《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類懂得烹調以後,至少有以下五個方面的進步:(1)改變了生吞活嚼、茹毛飲血的野蠻生活方式,在攝食以維持生存這一主要的生活方式上使自己正式區別於動物。(2)烹而後食,可以殺菌消毒,保障健康;可以幫助消耗,改善營養。這就為人類的體力和智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3)發明烹調法以後,人類漸漸地懂得了吃魚類等水產物,擴大了食物范圍;而且為了就近獲取水產食物,人們開始從山上、樹上遷移到江河岸邊居住,最後脫離了與野獸為伍的生活環境。恩格斯曾經指出:自有了這種新的食物,人們才不受氣候及地獄的限制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4)人類開始吃熟食以後,又逐漸養成了定時飲食的習慣,不再象過去那樣嘴忙手亂地撕嚼食物,而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其他生成活動。(5)通過烹調,人類漸漸地知道使用飲食器皿,進而懂得了生活上的一些禮節,開始向文明人過度了。

C. 烹飪起源於什麼時期

■火的運用 人類由人猿進化為原始人,其間過著數萬年「茹毛飲血、生吞活嚼」的飲食生活。
據考古學家的推測,古代人居住在森林時曾屢次遭遇到雷擊而使森林發生火災,等火熄後回到原處,便聞到灰燼中所發出使人垂涎的獸肉焦味,在極端飢餓的狀態下,嘗食火烤的獸肉遠比生肉美味,而後人們才發明了鑽木起火及敲石生火的方法,於是學會了用火燒烤食物的技術,就這樣開始了「熟食」的生活,可見「烹」字之出現始於「火的運用」。

■鹽的運用 人類開始熟食之初,尚未知道運用調味方法,經過若干年代,居住於海邊的原始人,將他們捕獲的食物放在海岸,等退潮後,在海岸上發現浸在海水中的沙經日曬蒸發後形成白色晶體,這就是「鹽」。
人們便發現沾鹽經烤煮過的食物美味,終於發明了煮熟海水鍊取食鹽的方法,此為「調」的意義之始,可見調味始於「鹽」的運用。

■直接烘烤法(石烹)人類在其發展過程中,對於食物的烹調方法仍不遺餘力的努力研究最原始的烹調方法是將食物放在燒得滾熱的石頭上烤熟,這就是「石烹」,也是人類最早發現而運用的「直接烘烤法」。

■加水烹調法 接著運用智慧,發明陶器,於是做成鼎、鬲、甗、甑等烹調用具,這些都是鍋與爐合並起來的加熱器具,利用水與蒸汽煮炊食物,此即是「加水烹調法」的開始。

■用油烹調法 自人類進入青銅器時代,便開始製造銅鍋、銅刀,並獲知使用動物脂肪的方法,懂得將食物材料切成小塊或薄片,放入油鍋中烹調,這便是「用油烹調法」的開始。

■調用品與植物油的使用 遠在三千餘年前的殷、周時代,卻發明了醬油、醋、果醬、香料等調味品,到戰國時代(西元前403-221年)烹調理論已達全面性的綜合皆段,例如在呂氏春秋一書已述及必須嚴格分開使用「旺火、溫火、小火」之意,並強調酸、辣、咸、苦、甜五味,調和得當方能發揮烹調的精華。

到漢代(西元206-220年)開始使用植物油,到唐宋(西元618-1279年)時代,隨著文化的發展,與亞洲各國建立了貿易關系,烹調技術亦見長足的進步,到了清代(西元1616-1912)烹調技術更臻完美,所謂「滿漢全席」乃當時的代表作。

中國歷代的先祖,經過不斷的努力與創造,為中國帶來了輝煌的烹調技術,也為後代留下多采而豐富的文化遺產。

D. 烹飪發明的重大意義有哪些

烹飪的意義及作用

烹的目的,是將生的原料加熱,使其變成熟的東西。其作用有下列數項:
(1)殺菌消毒:一般而言,生的食物,不論如何新鮮,都可能帶有病菌和各種寄生蟲,若不予殺死,吃的人就容易生病。這些病菌及寄生蟲在80℃左右的溫度中,大部分會死亡,烹處理的目的之一就是殺菌消毒。要注意的是魚和肉是不良的傳熱體,大塊的魚或肉,就算經過長時間加熱,也只有外表的細菌會被殺死,而內部的溫度仍然很低,這樣食物滲出的細菌及寄生蟲仍然存活著。因此,必須延長加熱時間,將肉切成適當大小,予以攪拌均勻,這樣才能達到迅速消滅細菌、寄生蟲的效果。
(2)分解營養成分,幫助人體消化:一般而言,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是指蛋白質、脂肪、糖類、礦物質、維生素、水等。這些成分全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所需要的營養。但這些成分全是以復雜的化合物狀態存在於食物中,不會自動分解。經高溫烹制後,食物會發生復雜的變化,其成分會分解。

(3)引出食物中的香氣:生肉沒有香味,但入鍋加水煮後,雖不加任何調味料,只要煮到一定程度,肉的香味就會四溢,引起人的食慾。其他食物如蔬菜、穀物,也都在煮後會溢出香味,為什麼呢?原來,許多食物都含有各種芳香成分。這些成分經受熱汽化,就放出香味。
(4)混合各種原料的單一味道,做成復合的美味:一道菜式,要使用好幾種原料,而各種原料均有其獨特的味道。烹制以前,各種味道獨立存在,不會與其他味道融合,但加熱後,會發生變化。因物質中的分子經常在運動,溫度提高後,運動更激烈,在這種運動中,一種原料中的分子,會進入種原料組織中,形成了復合的美味。
(5)達到佳餚的色、香、味、形統一:食物經加熱,除引出物料的香氣及復合的味道外,亦能使菜餚的色彩和形狀發生變化,例如,加熱時的火候如果掌握適當,會使炸的東西變成金黃色:炒的青菜變成碧綠色;蝦用強火炒後,會變成鮮紅色:魚肉炒後會變成雪白色。同時,經花刀(裝飾刀工)處理後的原料,加熱後,亦可做成各式各樣的形態,例如麥穗形、蘭花形等

E. 烹飪是誰發明的

世界考古專家很早前就在周口店發現了北京人用火烹飪食物的遺址,而北京人在原始社會時回期只曾活動於如今答中國境內一代,於是歷史將改寫一個流轉千年的公認說法,中國帶給世界最早的文明其實並不是「四大發明」,而是——烹飪!

F. 是什麼契機導致烹飪工具的發明

用火制熟食物與陶器的出現密不可分.新石器時代後,先民們在磨製工具時摸索出"木與木相摩則然"的規律,進而發明了火;在燒烤食物、化腥為熟的飲食活動中,又探索出不少的食物制熟技術.人類最初的熟食法有火烹法、包烹法、石燔法和石烹法.包烹法是用草、泥包裹食物置火中煨烤成熟的方法.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人類發現"包烹法"中包裹於食物上的泥巴或是曬乾的泥巴被火燒之後,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於是原始的陶器在偶然間產生了.
陶器的出現與人類定居的生活方式也有緊密的內在聯系.新石器時代中期,一部分人類的生產方式由原來的採集和漁獵發展為以農耕為主.主食由原來的肉食發展為以顆粒狀穀物為主.這些植物類食物不再適應之前肉食的燒烤類加工方法,需要新的烹飪方式以及器具與之相適應.於是,人類根據自己在長期實踐中,從被火燒過的陶土變得堅硬的現象得到啟示,並模仿自然物外形,用陶土燒製成粗陶器.陶器的發明標志著烹飪器具的誕生,把人類的飲食生活推向一個文明、衛生的新時期
總結,烹飪時對工具的需要,是烹飪工具被發明的契機

G. 烹飪原起源於什麼

人類的飲食由生食到熟食,以至用火、調味、食用原料的發展,吹灶工具的產生,都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的,從而形成了最初的「烹飪」概念。
1、烹飪 周代已由主管烹飪工作的官職,掌管鼎、鍋的用水、用火的多少。並且管理外饗、內饗的烹、煮、辨膳、羞的工作和原料,並管理爐灶。這是烹飪已經成為有組織的活動。西周時代已能達到這個水平。
據史籍記載,夏朝國君少康曾命舜的後裔有虞氏「庖正」(約在公元前2079年)。這可能是我國史書第一次出現關於專司廚師工作的記載,說明當時烹飪已經發達到能夠專業化的程度。
商湯之時,又出現了一位烹飪工作出身的宦臣——伊尹。《孟子·萬章》:「伊尹以割烹而為相。」《史記·殷本紀》也載:「伊尹負鼎俎以滋味為說湯。」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中還詳細記述了以尹說湯時所闡述的各項烹飪理論。是當時烹飪水平的反應。
2、石烹 人類開始用火烹食,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是直接再火上燒烤。之後是以燒石之法傳熱,將食品做熟,被稱為石烹法。
用石料(石板、石塊、鵝卵石等)作為傳熱介質焙熟食品的方法多種多樣。流傳於陝西、山西、山東等地的石子饃、干饃、沙子餅,就是一種。方法是用麵粉加水、鹽和面,擀成餅胚,把洗凈的鵝卵石子放在平鍋里燒熱,把餅胚放在石子上,另在餅上再鋪一層燒熱的石子,上下熱石子將餅焙熟。餅成之後形成凹凸不平的形態,帶有明顯的石子焙熟的特徵。可以久存,是很有特色的食品。另外,至今在雲南的少數民族中也還保留有石烹法製作食品者,如獨龍族的「石板粑粑」,就是用石板加火上燒熱將「粑粑」(蕎麥麵糊攤成)烙熱。而所用的石板,是選用雲南貢山特產的石板,這種石板光滑細膩,火燒不裂。再如,布朗族一種傳統食品,「卵石鮮魚湯」,烹飪方法是在沙灘上刨個圓坑,在坑內鋪上多層芭蕉也貼緊,作為「鍋」。再將河水和新捕道的鮮魚加入「鍋」內。在旁邊燒起火放入鵝卵石燒極熱,取燒熱的卵石子,一個接一個的放入「鍋」內,使水沸騰,將魚煮熟。這些食品都是「石烹」的遺風。
3、陶烹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標志,也是飲食烹飪史上的劃時代大事,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始。中國陶器的起源,從河南新鄭斐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出土的陶器來看,都是比較原始的,其年代為公元前5000多年。之後廣泛分布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如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西安半坡、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直到進入奴隸社會的商後文化,都是陶器發展的時代,也是一脈相承的。
陶器是一種容器,可以盛物,也能用於烹飪。因為陶器的傳熱能力較石料強,耐火性能高,從而使烹飪法為之煥然一新。應用陶器進行烹飪活動,懲治為「陶烹」,或謂之為「陶烹法」。
相傳黃帝「始造釜甑,……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黃帝初教作糜」。 釜、甑都是陶器中的烹任器,用這些陶器「蒸飯」、「為粥」、「作糜」。釜和鼎都是最早出現的煮食物的炊器,其作用如今天的鍋。鬲,是由釜發展起來的三足袋狀的蒸煮器。在陶器製作的初期,人們就懂得了三點支撐的平衡道理,而把三足再做成中空的袋狀,就使內裝的水受熱時增加了受熱面積。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就有如此聰明的設計思想。甑,是一種底部有穿孔的蒸制器,至於釜或鬲上配合使用,是最早的「籠屜」。而甑和鬲相結合就構成了甑,就成了最早的「蒸鍋」
有了陶器製作的烹飪工具,就有了蒸、煮兩種烹飪方法,使得烹飪又前進了一步。

H. 烹調的發明對人類有什麼意義

就業 和 美食啊 意思很大 所以可以好好學一下 現在餐飲行業發展都是很火爆的

I. 發明烹調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烹調的重大意義就是為了百姓能吃好享受烹調的美味

J. 中國人烹飪的歷史

廚師,是以烹飪為職業,以烹制菜點為主要工作內容的人。廚師這一職業出現很早,大約在奴隸社會,就已經有了專職廚師。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廚師職業也不斷發展,專職廚師隊伍不斷擴大,根據有關資料統計,21世紀初,世界廚師隊伍已發展到數千萬人,中國素以烹飪王國著稱於世,廚師力量和人數首屈一指。
廚師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人類的第二父母---世界非政府組織同意將10月20日定為廚師節

閱讀全文

與烹飪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