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是司南的發明者
司南 發明者 我國祖先
司南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發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還不是指南針。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並發現一種長條的石頭能指南北,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磁石。古代的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形,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我國祖先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叫做司南。
司南的「司」就是「指」的意思。
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書中和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寫的《論衡》書中的記載,以及現代科學考石學家的考證和所制的司南模型,說明司南是利用天然磁石(古代稱慈石,用慈愛來描述磁石吸鐵現象)製成湯勺形,由其勺柄指示南方。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書中和《山海經》書中便有了關於慈石的記載,而在這一時期的《鬼穀子》書中和《呂氏春秋》書中還進一步有了慈石吸鐵的記載。這可以說是古代最早的磁指南器,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其他地方的許多博物館都有司南的模型展出。這里要指出關於指南車的問題,歷史上傳說黃帝(約公元前47世紀)和西周周公(約公元前21世紀)曾製造和使用指南車,但是經過後來的文獻考證和模型製作試驗,都已證明指南車與指南針沒有關系,漢代以後的指南車是依靠機械結構,而不是依靠磁性指南的。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中也有指南車的模型展出。
火葯 發明者 煉丹道士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我國古代著名的煉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陽長期逗留過,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他博涉經史百家學術,通達道經佛典,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攻理論,收集方葯、針炙等內容,編著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被後世尊為"葯王"。他不僅是偉大的醫葯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煉丹家,自號"孫真人"。他是總結以前煉丹家經驗基礎上收集河洛地區和關中地區煉丹家的配方,最後提出硫磺伏火法這種較為管用的配方。總之,火葯的發明與傳播,和孫思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② 司南的發明有何歷史意義
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人們又開始使用了以此為原料水浮式指南針在陰雨天辨別方向。到元代時,航海已完全靠羅盤指南針指引航向。隨著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及應用技術先後傳到阿拉伯地區,並很快傳到了歐洲。
③ 什麼時期發明了司南
司南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一帶。據兩千多年前戰國末期成書的《管子》和《呂氏春秋》記載,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慈石。
司南的磁性指南特性是我國著名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書中和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寫的《論衡》書中「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的記載,考證並復原勺形的指南器具。
磁石的南極(S極)磨成長柄,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傳統上認為的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儀器,叫做司南。其中,「司」就是「指」的意思。
(3)司南的發明與應用擴展閱讀
王振鐸的相關觀點,指南針的發明至早不逾於宋代,此種觀點在其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都有所體現。如在《司南、指南針與羅經盤(上)》一文中所述:「自周末至李唐,古人所稱述之『司南』或稱『指南』為一種辨別方向之儀器,其物便於攜帶及測驗,宛如指南針之用矣。
王振鐸認為在唐朝已經出現了便於攜帶的類指南針儀器,但絕不是指南針。王振鐸把此種物件看作是指南針的過渡形式。王振鐸未明確論斷指南針發明的具體時問,由於缺乏材料,出於科學嚴謹性方面考慮,所以未輕易論斷。
他在《司南、指南針與羅經盤(中)》中說:「(指南)魚法固早於(指南)針法約半個世紀,然此二者先後相互之關系,仍有待史證之發現而說明也。」正是在此情況下說的。另外,在同一篇論文中又說:「中國古代,藉縫紉之鋼針,經人工傳磁,而成人造磁體之指南針,其史證之發現,至今尚未見有早於十一世紀以前者。」
這是以北宋時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一》與《夢溪筆談補》為根據而加以論斷的。這兩篇文章中記載了此種人工傳磁而成人造磁體的指南針。另外王振鐸在此篇文章中批判了英人維烈亞力(Alexanderwylie)所著《中國研究》中所指的唐朝僧一行已經注意到了磁針所指方向與北極之差的錯誤理解。
最後鄭重地提出論斷:「按中國磁針偏向之記載,尚未發現史證有早逾《夢溪筆談》者,存中記其『微偏東』,寇宗爽記謂『偏東』,即指磁針之偏角而言。」這便是王振鐸由於材料所謂限制而不能對中國磁偏角的發現時間有一個確切的認識。
關於指南針的發明時代,王振鐸只是給出了一個大致的推測,在《司南、指南針與羅經盤(中)》中,王振鐸說:「指南針之發明時代,以《萍洲可談》海舶用磁針及沈括謂方家制磁針,信其創始必早。」
指南針的發明應當是一個很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地改進的結果,而不同時期的形式,也應以不同的形式出現,王先生也只能給出一個時間區間。
④ 司南發明於哪個朝代
司南發明於戰國時代趙國。
司南是中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是古代華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一帶。
據近代考古學家猜測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發現的唯一一件實物在四川成都。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現比喻行事的准則;正確的指導。
文獻記載
《論衡》中有「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杓可通勺,故王振鐸先生認為司南是磁勺子,這是司南磁勺子的最重要證據。但杓有第二讀音,念biao(同標),指北斗柄三星,又稱為玉衡。
《甘石星經》有「杓三星為玉衡"。柢通底,指北斗底的璇璣二星,所以劉秉正先生認為《論衡》中的司南應解釋為北斗,當北天的北斗的勺柄指向地面(北方)時,勺底的二星指向南方。
⑤ 司南的發明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人,司南大約是公元前239年前後(戰國末期)發明的
《管子·地數》載:"山上有慈石(即磁石)者,其下有銅金。"這是世界上有關磁石的最早記載之一,說明春秋戰國時我國人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一些了解。
戰國末期,《韓非子·有度》中載有"先王立司南端朝夕",這是關於"司南"的最早記載。《鬼穀子·謀》中也有"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的記載。"司南"是指示方向的器具。
公元前239年我國有關於磁石吸鐵的記載:"慈石召鐵,或引之也。"這是世界上關於磁石吸鐵的最早記載之一。
東漢王充的《論衡·是應》中有司南勺的記載。河南南陽東漢墓出土的石刻上有司南勺的圖畫。司南勺是指南針的前身。磁性指示方向器具的發明是我國古代人民的重大貢獻。
1119年,北宋朱彧(yu)在《萍洲可談》中第一次記載了指南針用於航海:「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指南針於航海的國家,西方公元1190年英國人納肯(Alexander Neckam)才有指南針用於航海的記載。
⑥ 司南是誰發明的
司南其實是40年末才仿製出來的。唯一的根據就是《論衡》里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於是原文說是「投之於地」,有人憑空編出一個底盤來,又加了勺子,自己發明了「司南」。
現在的中國人對「司南」這個東西一定不會陌生,它被認為是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科技成就,它被寫進了教材里,廣泛傳播,或者說這個外型有點另類,但的確很吸引眼球的東西已經成為中國古代科學的標志。
然而,歷史上存在過「司南」這樣東西嗎?
事實上 ,我們在電視、圖片里看到的「司南」,只是現代人製造的模型,從來沒有發現古代司南的實物,也沒有繪畫和雕刻證明存在過這樣東西。
是王振鐸先生在四十年代末,製造了司南模型,這個「司南」由青銅地盤與磁勺組成。地盤內圓外方;中心圓面下凹;圓外盤面分層次鑄有10天干,十二地支、四卦,標示二十四個方位。勺頭為N,勺尾為S,靜止時,因地磁作用,勺尾指向南方。
我們知道,中國最早提到「司南」的是《韓非子》(或者是《鬼穀子》,因該書年代不確定),但這個「司南」並不是「四大發明」里的指南針的前身,而是說指南車,相傳這是黃帝發明的一種指示方向的車,但它的工作原理不是地球磁場,而是機械齒輪,它使得指南車無論如何移動,車上小人的手總是指向南方。指南車,因為是黃帝發明的,所以帶有濃重的政治意味,它在長時間里一直作為皇帝出行時的儀仗,現代漢語中的「指南」,也是從這里來的。
直到宋代之前的古文獻里的「司南」、「指南」都是指機械裝置「指南車」。
東漢時的王充在《論衡是應》中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大意是「把司南放在地上,上面的勺子頭就指向南方」。王充的記錄充分說明,至少在東漢時就已經出現司南。更早記錄司南的是戰國未期的韓非子,他說:「以前的君王們設立司南以便確定早晚」。因為韓非子只提到司南這一名稱,我們無法確定它是否是用磁石做的。傳說黃帝發明了指南車,據後人研究,指南車雖有司南的作用,但原理不是磁石,而是通過一種簡單機械傳動過程使車上的木人始終指向最初設定的南方。至少東漢時發明的司南,隨著使用的普遍,人們對司南工作原理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深入,可能發現了司南批示方向的本質是磁石,甚至磁性,而不是形狀,從而開始了對司南的簡化創新。到北宋時的沈括在《夢溪筆談》出現指南針的記載,其中介紹各種形式的指南針,有放在指甲上的,有放在碗沿上的,有用頭發或細線懸掛的,有插在木塊中漂浮在水面上的,還介紹說當時已經出現專門製作指南針的行業。
⑦ 我國「司南」是誰發明的
司南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發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還不是指南針。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並發現一種長條的石頭能指南北,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磁石。古代的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形,磁石的南極(S極)磨成長柄,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我國祖先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叫做司南。其中,「司」就是「指」的意思。
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書中和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寫的《論衡》書中的記載,以及現代科學考石學家的考證和所制的司南模型,說明司南是利用天然磁石(古代稱慈石,用慈愛來描述磁石吸鐵現象)製成湯勺形,由其勺柄指示南方。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書中和《山海經》書中便有了關於慈石的記載,而在這一時期的《鬼穀子》書中和《呂氏春秋》書中還進一步有了慈石吸鐵的記載。這可以說是古代最早的磁指南器,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其他地方的許多博物館都有司南的模型展出。這里要指出關於指南車的問題,歷史上傳說黃帝(約公元前47世紀)和西周周公(約公元前21世紀)曾製造和使用指南車,但是經過後來的文獻考證和模型製作試驗,都已證明指南車與指南針沒有關系,漢代以後的指南車是依靠機械結構,而不是依靠磁性指南的。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中也有指南車的模型展出。
漢語大辭典:
1.我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杓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2.比喻行事的准則;正確的指導。
3.司南車的省稱。
4.猶司晨。
不知道是誰~黃帝??
⑧ 司南是怎樣發明及運用的
古人把磁石比喻為「慈母」,後人則稱它為「吸鐵石」或「磁鐵」。磁鐵的用途很廣,早在戰國時,就已被人用來做一種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了。
司南是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相傳在4000多年前,在北方中原地區,黃帝和蚩尤發生「涿鹿之戰」,戰斗持續了半年沒有分出勝負。
應該說,黃帝在這場戰斗中能夠取勝,因為他的部落是一個比較強大的部落,而且他代表著正義。
但是,每當戰斗即將勝利之時,總是有大霧迷漫四周山野,讓人辨不出方向,所以總是前功盡棄。黃帝決定派人探個究竟,這霧到底是怎麼引起的。
於是派一個重要將領隨自己上山,偵察蚩尤部落的動靜。
黃帝等人到了山上後,各處山谷里晚霞即將落山,霧悄然彌漫山頭,好像一個惡靈,尋找安息之處,緩緩飄來。只見浪潮起伏,互相追逐,猶如險惡的海面上的波濤,慢慢封閉了所有景物。
就在黃帝准備命令返營時,身邊的大將突然發現了一個奇跡。
黃帝隨著大將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蚩尤的大營中,蚩尤正坐在祭壇上,徐徐作霧,霧從他的口中吐出,飛出營外,縈繞著山川原野。
黃帝這才想起這不是自然界之霧,如想破掉霧,必須造出一樣東西,使人能夠辨別方向,然後才可一舉破之。
黃帝回營後,立即吩咐能工巧匠造指南車,讓指南車認出方向。
在指南車造好後的一個黃昏,黃帝率領部落,大舉進攻蚩尤。
這時蚩尤再作霧已不靈了,黃帝部落在指南車的指引下,在迷霧中大敗蚩尤,結果蚩尤殘敗,黃帝大勝。
在這個傳說中,指南車之說是否確切,還有待考證。然而,利用磁鐵的特性製造指南針,卻是我國人最早發明的。指南針的發明可以追溯至周代,距今已有2500年至3000年的歷史。
大約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就已經發現了磁石和它的吸鐵性。《韓非子·有度篇》記載: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這里的「先王」是周王,「司南」就是指南針,「端朝夕」是正四方的意思,是指指南針的用途。
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在他所著的《管子》一書中有這樣記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
「慈石」就是磁石,「銅金」就是一種鐵礦。可見至少在2600年前的管仲時期,就已經知道磁石的存在,並已掌握了磁石能夠吸鐵這一性能了。
磁石有兩個特性,一是吸鐵性;二是指極性。也就是說磁石有兩極,能夠指示南北。磁石的吸鐵特性戰國時代的先民都已發現,而發現磁石的指極性歐洲則比我國晚得多。
磁石能指示南北的特性,不太容易被發現。因為一般情況下磁力小、摩擦力大,磁石兩極不能自由旋轉到南北向。
我國在戰國時代最早發現了磁石的指極性,並利用磁石能指示方向的性能,製成指南工具司南。司南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
司南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像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而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
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
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24向。
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
據史載,司南出現後,有人到山中去采玉,怕迷失路途,就隨身帶有司南,以辨方向。
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
同時,司南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⑨ 司南的發明有哪些影響
古人把磁石比喻為「慈母」,後人則稱它為「吸鐵石」或「磁鐵」。
磁鐵的用途很廣,早在戰國時,就已被人用來做一種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了。
司南是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相傳早在5000多年前,黃帝時代就已經發明了指南車,當時黃帝曾憑著它在大霧彌漫的戰場上指示方向,戰勝了蚩尤。
在這個傳說中,指南車之說是否確切,還有待考證。
然而,利用磁鐵的特性製造指南針,卻是我國人最早發明的。
指南針的發明可以追溯至周代,距今已有2500年至3000年的歷史。
大約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古人就已經發現了磁石和它的吸鐵性。
《韓非子·有度篇》記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這里的「先王」是周王,「司南」就是指南針,「端朝夕」是正四方的意思,是指指南針的用途。
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在他所著的《管子》一書中有這樣記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慈石」就是磁石,「銅金」就是一種鐵礦。
可見至少在2600年前的管仲時期,就已經知道磁石的存在,並已掌握了磁石能夠吸鐵這一性能了。
磁石有兩個特性,一是吸鐵性;二是指極性。
也就是說磁石有兩極,能夠指示南北。
磁石的吸鐵特性戰國時代的先民都已發現,而發現磁石的指極性歐洲則比我國晚得多。
磁石能指示南北的特性,不太容易被發現。
因為一般情況下磁力小、摩擦力大,磁石兩極不能自由旋轉到南北向。
我國在戰國時最早發現了磁石的指極性,並利用磁石能指示方向的性能,製成指南工具司南。
司南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
司南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像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而且可以自由旋轉。
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
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
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
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24向。
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
據史載,司南出現後,有人到山中去采玉,怕迷失路途,就隨身帶有司南,以辨方向。
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
同時,司南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
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⑩ 司南是誰發明的
司南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具體發明人,因版歷史權久遠,無法考證。
據《古礦錄》記載,司南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一帶。據近代考古學家猜測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實物在四川成都。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磁石的南極(S極)磨成長柄,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傳統上認為的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儀器,叫做司南。其中,「司」就是「指」的意思。
(10)司南的發明與應用擴展閱讀:
司南的缺點:
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
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