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梁啟超創造的概念

梁啟超創造的概念

發布時間:2021-11-27 06:34:14

『壹』 梁啟超提出了什麼主張

梁啟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

1901至1902年,先後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

歐游歸來之後,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研究重點為先秦諸子、清代學術、史學和佛學。

梁啟超在文學理論上引進了西方文化及文學新觀念,首倡近代各種文體的革新。文學創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及翻譯文學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響最大。梁啟超的文章風格,世稱「新文體」。這種帶有「策士文學」風格的「新文體」,成為五四以前最受歡迎、模仿者最多的文體,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學習和研究。

在書法藝術方面,梁啟超早年研習歐陽詢,後從學於康有為,宗漢魏六朝碑刻。

賦稅思想

他主張賦稅的徵收必須以便民為原則,實行輕稅、平稅政策,而反對與民爭利的「固民所急而稅」的傳統觀點。指出「西人於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稅以便民。中國則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鹽政之類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為便民而起,而中國視為助帑之計,行之而騷擾滋甚者,如今之郵政之類是也。」他提出應仿效英國實行平稅政策,便民利民而後求富強。這是一種把經濟發展放在首位,財政稅收放在其基礎之上的觀點,對當時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梁啟超認為公債也是一種賦稅,所不同的是「租稅直接以賦之於現在,而公債則間接及賦之於將來」,「不過將吾輩今日應負之義務,而析一部分以遺諸子孫雲爾」。但他承認公債對經濟建設具有積極意義,「租稅盡其力於一時,公債將纖其力於多次」,因此他認為公債雖然增加了後代的負擔,但也有利於後代。

梁啟超最早提出中華民族這一概念,被認為是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奠基人之一。,同時梁啟超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學貫中西的大師級人物,在諸多領域都有非凡的思想及學術貢獻。

新聞言論思想

梁啟超不僅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改革家,同時也是新聞史上重要人物,對中國早期報刊政論文有巨大貢獻。從事報刊活動27年,一生創辦領導報刊17種,被譽為「言論界之驕子」,創時務文體,中國早期新聞學者戈公振在《新聞學撮要》中評價:「我國報館之崛起,一切思想的發達,皆由先生啟其端」。

梁認為報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其兩大天職是「監督政府」、「向導國民」。其辦報四大原則:「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正」、「報道確而速」。健全輿論五本:常識、真誠、直道、公心、節制;宣傳藝術:浸潤法、煽情法。

中國早期證券市場

梁啟超說:「華人不善效顰,徒慕公司之名,不考公司之實。」;「托拉斯者,原語為trust,譯言『信』也....,多數之有限公司互相聯合,而以其全全委託少數之人,為眾用信用者。故得是名。」

宣統二年,梁啟超寫了一篇文章談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必須在強而有力的法治國家才能生存。而中國,不知法治為何物。股份有限公司,必須有責任心強因的國民才能夠成功。

『貳』 誰最早在中國歷史上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

最早在中國歷史上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的是梁啟超。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1902年,梁啟超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

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先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其雲:「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

意思是,建立在五個大洲中最大的洲中的最大的國家,是哪個?是我中華;人口占據了地球三分之一的是哪個?是我中華;四千多年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是哪個?是我中華。

接著,梁啟超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位時,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1905年,梁啟超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從歷史演變的角度重點分析了中國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並斷然下結論說中華民族並非一個民族,而是由多個民族組成的。

由此,梁啟超真正完成了「中華民族」一詞從形式到內容的革命性創造。這就是,中華民族指中國境內的所有民族,漢滿蒙回藏等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2)梁啟超創造的概念擴展閱讀:

由於梁啟超崇高的地位和影響,「中華民族」一詞一經提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留日中國學生所辦的報刊當中,無論是《浙江潮》、《江蘇》、《二十世紀之支那》,還是《民報》、《國民報》、《童子世界》,都對民族主義以及中華民族的含義展開了討論。

孫中山、章太炎這些革命黨人從「革命排滿」的立場出發,本來不大關心民族融合問題,但在梁啟超、楊度這些大學問家的影響下,也不得不思考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的問題。

隨著中華民國的創立,孫中山提出了「五族共和」的理論,進一步將現代民族主義落到了實處。中華民族多民族共同體的理念漸漸深入人心,成為國人的共識。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也鄭重宣告:「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用法律形式將民族平等規定下來:"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這就是"五族共和"的思想。

1924年以後,孫中山的"中華民族"理念,逐漸成為了國民黨的行動綱領。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不僅明確認同此一理念,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打出了"復興中華民族"的旗號。

最終把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牢固地確立在最為廣大的中國民眾和海外華僑的腦中與心中的,是這場持久而壯烈的抗日戰爭。

50年代,中國仿照蘇聯的民族政策,斯大林在闡發其民族政策時曾指出,某一群體成為「民族」要具備以下四個標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從共同的文化特徵中顯示出來的共同的心理構成。

於是根據這些標志,中國的語言學家和社會學家對400個需要識別的群體進行了調查。他們除去了一些大民族共同體的分支,最終確認了50多個少數民族。

『叄』 梁啟超是民國最有流量的大佬,他當時首創了什麼

04

郭沫若說梁啟超“在他那新興氣銳的言論之前,差不多所有的舊思想、舊風氣都好像狂風中的敗葉,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換句話說,就是當時有產階級的子弟——無論是贊成或反對,可以說沒有一個沒有受過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禮的。”

誰能敵得過梁啟超這支筆呢?卓如之筆,可敵十方報紙。論戰之中,梁啟超在哪個陣營,哪個陣營就能占據上風。

他是當之無愧的新媒體界的泰山北斗。中國近現代史上,順風倒的無良文人如過江之鯽,此類反動文人猶如喪家之犬,今日在此狺狺狂吠,明日便轉投他處,其行其性,令人不齒。

『肆』 誰最早在中國歷史上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

梁啟超最早在中國歷史上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

中華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啟超在其1902年《論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的著作中提出,相關的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以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中華民族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的有著不同的定義。

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通過對歐洲世界史著作的評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現代意義的「民族」一詞。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將中國民族的演變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

「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後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激烈之時代也」;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開始,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梁啟超在這里反復用了三個「中國民族」,而且從宏觀上勾勒出三個時期的不同特點,顯然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

(4)梁啟超創造的概念擴展閱讀:

民族別稱

中華民族還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這兩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

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

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更願意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太願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即使這些詞最初都是僅僅指漢人。

『伍』 梁啟超創作風格

學識淵博率真風趣,景仰之情。

『陸』 梁啟超提出了什麼觀點

『柒』 誰最早在中國歷史上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的

梁啟超最早在中國歷史上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

「中華民族」一詞最早由梁啟超提出,成為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及建立國族的重要概念。「梁啟超,楊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較早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先驅。梁啟超最早使用「中華民族」,但是梁啟超也創造了東方民族一詞,他於1899年所撰的《東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譯西籍,襲用其體例名義,天野為之所著萬國歷史,其自序乃至謂東方民族」。

1902年,在《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梁啟超寫道:「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生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這是「中華民族」一詞的最早使用。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梁啟超、孫中山等先賢的話語中,漸漸出現了「中華民族」的概念。

1899年,梁啟超在流亡日本時期所寫《東籍月旦》一文中,首次採用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一詞。

到1902年梁啟超思考成熟,終於提出了「中華民族」的說法。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的觀念。

『捌』 梁啟超提出了什麼觀點

梁啟超認為,「救亡圖存」是變法維新的出發點,「變法維新」是救亡圖存的必由之路。首先,他以資產階級進化論的觀點,來論評「變法」是合乎事物發展規律的。其次,他以具體事實批駁了清朝統治集團中的頑固派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謬論。說明法隨時變乃「古今之公理」,法制是不能「一勞永逸」的。最後,他分析中國當時的現狀,指出「非變法萬無可以圖存之理」。 梁啟超認為,中國要「救亡」、「自強」,實行變法,必須改革中國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制度以至國家的政體。首先,變法「必先變人」。其次,變法「必興民權」。再次,變法必須變專制政權的為立憲政體。具體做法是:第一,設立民選議會。第二,制定憲法。第三,實行「三權分立」。 梁啟超借用西方資產階級倡導的「三權分立」原則,結合我國情況,創造了他自己的三權分立說,即由國會行使立法權,由國務大臣行使行政權,由獨立審判廳行使司法權。並且,他把統一「三權」的統治權稱為「體」行使「三權」稱為「用」,即所謂「三權之體皆莞於君主」。這就是說,君主立憲與君主專制的「體」是完全相同的,君主立憲里的「君主」同君主專制里的「君主」一樣,享有最高的權力。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權使用上,立憲政體對君主有某些限制罷了。 梁啟超在法治與人治的關繫上,堅持法治與人治不可偏廢的觀點。首先,他反對只要人治的主張。他認為人治的弊端重重: (一)人治發揮作用的時間短,范圍小,「人亡則政息」,而法治發揮作用的時間長,范圍廣。 (二)人治是一種賢人政治,而世上賢君少於昏君,所以世上多無長治久安之時。 (三)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國大,政務繁,若專靠人治,是行不通的。 其次,他也反對只靠法治。他認為: (一)人能製法,非法能制人。法要由人制定,具備了一定的「德」與「智」的人,才能制定出「善法」,而後才能有「善治」。 (二)「徒法不能以自行」。有善法然後才有善治善法只有由人去妥善運用才可發揮作用。 此外,梁啟超還強調指出:「法不能獨立」,在他看來,道德具有社會制裁力,法律具有國家制裁力,兩者要「相須為用」。 綜上所述,梁啟超具有豐富的法律思想,他在近代思想史上的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玖』 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民族國家」等概念的原因和目的

首先先了解其概念
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中華民族」一詞是由歷史悠久的「中華」一詞和近代以來由西方傳入之「民族」一詞相互結合而成的。中華民族,依照中華民國立國的三民主義,主要以漢為中心主體的民族及其他民族為組成,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定義,則共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梁啟超最早使用「中華民族」。但是梁啟超也創造了東方民族一詞,他於1899年所撰之《東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譯西籍,襲用其體例名義,天野為之所著萬國歷史,其自序乃至謂東方民族」。

民族國家是指近代以來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獨立運動建立起來的,以一個或幾個民族為國民主體建立起來的國家。

他提出這2個概念的原因和目的應該是相同的,就是為了資產階級改良做准備,建議一個民族國家,就必須先提出中華民族這個概念。這也是當時改良派的政治理想,受西方思想影響的結果.

閱讀全文

與梁啟超創造的概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