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我國研究人員最近幾年創造的火箭

我國研究人員最近幾年創造的火箭

發布時間:2021-11-26 22:13:10

Ⅰ 我國研發的航天火箭都有過哪些火箭發射失利了呢

根據官方資料顯示,我國火箭發射至今年9月份共失利28次。2020年截至目前為止失敗4次。

總結:2020年中國一共進行了27次發射任務,失敗了4次 。但是總體來說,我國火箭發射成功率還是非常高的,我國航天事業正在發展之中,各項記錄也在不斷突破,比如說,我國的快舟系列運載火箭,就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的速度紀錄,該火箭採用了國際首創的星箭一體化技術,在國內首次採用了柵格舵控制技術,是中國首個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能力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快舟系列運載火箭的出現,使中國初步具備了空間快速響應能力。

Ⅱ 我國近年發射的火箭有哪些

1、長征一號是我國第一枚三級運載火箭.它以兩級液體火箭為基礎,加固體第三級.固體發動機由固體發動機研究院研製.全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技術抓總.箭長29.46m,最大直徑2.25m,起飛質量81.5t,起動推力達106 N.二、三級有轉接錐殼相連.第三級與第二級完全分離後,起旋火箭點火,使第三級在空中自由起旋.整流罩用水平拋脫.長征一號火箭具有將300 kg的衛星射入傾角為70°、高為440km的圓軌道的運載能力.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發射中心首次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再次發射把實踐一號科學實驗衛星送入軌道.
「長征一號」的改型,「長征一號丁」,在原一二級基礎上,更換三級固體發動機,將使其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達到700kg~750kg.
2、長征二號兩級液體運載火箭,全箭長約32m,最大直徑3.35m,起飛質量190 t,一級裝有4台發動機,地面推力為2.8×106 N,二級主發動機真空推力7.3×105 N,還有4個可以遙控的游動發動機(總推力4.7×104N),能將1.8 t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1974年11月首次發射,由於一根導線有暗傷,導致飛行試驗失敗.1975年11月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准確入軌.接著,又發射兩次,均獲成功.
隨著衛星對火箭運載能力要求的提高,「長征二號」火箭也作了相應的技術狀態的修改,使技術性能和運載能力均有所改進和提高.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 t左右,命名為「長征二號丙」,多次發射均獲得成功.發射表明:「長征二號丙」設計方案正確,性能穩定,質量可靠,獲得國內外同行的好評.
3、長征二號E即長征二號捆綁火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第一枚推力捆綁式(也叫集束式)運載火箭,它是以經過改進的「長征二號丙」火箭作芯級(一級加長4.6 m,二級加長5.2 m)第一級箭體上並聯4個長15.3 m,直徑2.25 m的液體助推火箭.上面級和衛星都裝在直徑4.2 m,高10.5 m的整流罩內,全箭長49.7 m,芯級直徑3.35 m,芯級一級發動機4機關聯,加上4枚助推火箭,總推力為6×106N,可把8.8 t有效載荷送入200 km的圓軌道,1988年底獲准研製,只用了18個月的時間,實現了預定目標.1990年7月16日首次發射,一舉成功,把一顆巴基斯坦的科學試驗衛星和一模擬有效載荷准確送入軌道.用如此短的周期,研製成功一個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這在我國是史無前例的,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屬罕見,它為我國發展載人航天技術和滿足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的需要奠定了基礎.1992年為澳大利亞發射兩顆美製第二代通信衛星.
這種火箭,如配以中國的固體推進劑的上面級可將3 t的有效載荷送入同步轉移軌道;如配以液氫液氧推進劑上面級,構成「長征二號E/HO」,其同步軌移軌道的運載能力將達到4.8t.
4、長征三號是以「長征二號丙」為原型加氫氧第三級組成的三級運載火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負責總設計和研製第三級,第一、第二級由上海航天局承製,全箭總長44.56 m,起飛質量202 t,起飛推力2.8×106 N,第三級氫氧發動機在高空失重條件下二次啟動.其同步轉移軌道推力為1.4×104N.1984年1月29日首次發射,由於第三級發動機二次啟動不正常,衛星進入近地軌道運行.經過70個晝夜的奮斗,4月8日再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為香港衛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發射了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標志著中國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開始步入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
5、「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甲」是為發射新一代通信廣播衛星而研製的新型運載火箭.它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基礎上,採用了多項先進技術,同步轉移運載能力由原來的1.4 t提高到2.5 t,它是一種大型三級液體火箭,全長52.5 m,直徑和整流罩均超過長征三號,起飛質量241 t,起飛推力3×106 N,火箭質量近40 t,自1986年2月開始研製,重大技術有30多項,其中火箭的三級推力氫氧發動機,冷氦加溫增壓系統,動調陀螺四軸平台,低溫氫氣能源雙向搖擺伺服機構等4項技術已屬世界一流.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傾注8年心血研製的這種運載火箭,至今發射3次,均獲成功,巍巍長箭涉三關,在我國航天史上寫下一頁新的篇章.
首試鋒芒送雙星.1994年2月8日北京時間下午4時34分,最新研製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將一顆「實踐4號」空間探測衛星和一顆模擬衛星送上太空.
前功盡棄經磨難.第二枚「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於1994年11月30日凌晨1時2分在西昌衛星中心發射成功,火箭點火升空後,經過24分鍾飛行,把我國新一代通信衛星「東方紅3號」送入近地點20.58 km,遠地點36 220 km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完成第三次變軌,進入巡航姿態.經過三次變軌後,衛星已在准同步軌道上運行.由於星上姿態控制推力器燃料泄漏,未達到進入同步軌道的目的.1997年5月12日,「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第三次發射,成功地將「東方紅3號」通信廣播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6、長征三號乙我國自行研製、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綁式運載火箭「長征三號乙」於1997年8月20日凌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菲律賓衛星送入軌道,這表明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具備了能把5 000 kg有效載荷送入高軌道的能力.這是長征火箭第46次成功發射,也是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第12次執行商業發射服務合同.
「長征三號乙」火箭全長54838 m,起飛質量426t,可將5000 kg的有效載荷送入傾角為28.5°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它充分繼承了長征系列的芯級除貯箱加長,結構加強及整流罩加大以外,與長征三號甲火箭相同,也具有在真空條件下二次啟動能力的氫氧發動機技術和同軸撓性平台等技術.火箭一級周圍捆綁的4個助推器,與長二捆火箭完全相同.由於捆綁了助推器,其控制和遙測系統在長三甲的基礎上作了相應的修改,是中國長征系列火箭中高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
馬部海衛星是美國勞拉空間系統公司在fs1300平台的基礎上設計的三軸穩定地球同步通信衛星,它共有30個C波段轉發器和24個KU波段轉發器,能向菲律賓、中國和東南亞地區提供語言、圖像和數據傳輸等通信服務.馬部海衛星是亞洲地區功率最大的通信衛星,其最大分離質量約3770kg,在軌道壽命超過12年.它將定點在東經144暗某嗟郎峽 .1997年10月17日凌晨3點13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又一次發射升空,將亞太二號R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遠地點47 922 km近地點201 km,傾角24.4º,衛星質量3 700 kg,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48次發射.
7、風暴一號是兩級運載火箭.由上海航天局研製,火箭長32.6 m,直徑3.35 m,起飛推力2.8×106 N,起飛質量191 t,推進劑為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一級發動機由四台可切向搖擺的游動發動機組成,二級發動機由一台主發動機和四台可切向搖擺的游動發動機組成.制導系統採用平台一計算機全慣性系統,姿態控制採用有源網路校正裝置,貯箱採用主強度鋁合金材料,採用自然增壓方案.「風暴一號」可把1 500 kg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
為了提高運載能力,採用了大幅度減輕結構重量,降低發動機混合比偏差,一級採用耗盡關機.二級主發動開機後採用游動發動機小推力飛行入軌等措施.為了提高軌道精度,採用了速度導引有機結合的制導方法,為了用一枚火箭發射三顆衛星,攻克了結構動力學和多星分離運動學的技術關鍵.
1975年以來,「風暴一號」先後發射了六顆衛星.它們是三顆科學技術實驗衛星和1981年9月20日用一枚「風暴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的三顆衛星.
8、長征四號是一種多用途三級常溫推進劑運載火箭,具有性能優良,結構可靠,成本低廉,發射場通用,使用方便等特點,由上海航天局研製.
「長征四號」採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進劑,全長41.9 m,改進的一、二級直徑為3.35 m,新研製的三級直徑為2.9 m,火箭起飛質量249 t,起飛推力3×106N.「長征四號」在總體上進行了優化設計,加長一級推進劑貯箱4 m,加大一級發動機推力2×105N,三級採用兩台5×104N推力的發動機,減輕結構設計質量約300 kg,使火箭的運載能力大幅度提高,該火箭運送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的運載能力為1 250 kg,運送900 km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運載能力為1 650 kg.「長征四號」在國內大型運載火箭上首次應用了數字式姿態控制系統.三子級全程氮氣壓力值增壓輸送系統,三子級雙向搖擺發動機.無水肼表面張力定箱,三級單層高強度鋁薄壁共貯箱等多項先進技術.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兩次發射太陽同步軌道「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均獲圓滿成功.「長征四號」具有兩種不同直徑的衛星整流罩,可適應不同質量和尺寸的有效載荷,也可一箭多星發射,這為承擔多種衛星的發射業務,特別是為發射同步軌道和極地軌道衛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附:
主要數據 長/m 芯級最大直徑/m 起飛推力/N 運載能力/t 軌道/km
長征一號 29.46 2.25 1.04×106 0.3 400
長征二號 32 3.35 2.8×106 1.8 近地
長征二E 49.7 3.35 6×106 8.8 200
長征三號 44.56 3.35 2.8×106 1.4 同步軌道
長三甲 52.5 3.35 3×106 2.5 同步軌道
長三乙 54.848 3.35 5.0 同步軌道
風暴一號 32.6 3.35 2.8×106 4.8 200
長征四號 41.9 3.35 3×106 1.25 同步軌道

Ⅲ 我國衛星通訊和運載火箭成就

從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以來,中國的航天事業走過了35年的光輝歷程。35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35年,輝煌跨越、飛天夢圓。35年來,中國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中國航天事業眾多的「第一」,見證著華夏民族飛天夢圓的一個個足跡。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於1956年。這一年的10月6日,中國第一所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從此走上世界的舞台。當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於1957年進入太空後,毛澤東同志次年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鄭重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經過科研人員數年的艱辛探索,運載火箭技術取得一定的進展。1965年9月,中國科學院組建衛星設計院,提出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的設計方案。5年後的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1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使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衛星的國家。這顆衛星不僅達到了設計要求,而且重量超過了前4個國家第一顆衛星重量的總和。至今,全世界也只有8個國家能夠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可以想見,「東方紅」1號的升空,在全世界引起了多麼大的轟動,又是多麼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威望。
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東方紅」1號只能在宇宙中播送無線電信號,還談不上衛星技術在國民經濟領域和軍事領域的應用。我國最早研製的應用衛星是返回式衛星,不僅可以進行遙感、微重力實驗和新技術試驗,還可以為其後的載人航天活動打下基礎。從1966年立項起,返回式衛星研製人員先後攻克了衛星姿態控制與軌道控制技術、衛星再入防熱技術和衛星回收技術等一道道難關,首顆返回式衛星於1975年11月26日發射成功,在軌運行了3天,各主要系統工作正常。此舉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這項技術在當時可以說是一道世界難題,美國曾為此付出了13顆衛星的「學費」。就是在今天,掌握它的國家也寥寥無幾。
第一顆通信衛星
通信衛星的出現,使現代通信產生了質的飛躍。不過,這種衛星一般需運行在高約3.6萬千米的地球靜止軌道上,對火箭和衛星的要求很高,目前只有極少數幾個國家掌握了這種衛星的研製和發射技術。
1970年6月,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分別組織隊伍,開展了運載火箭及通信衛星新技術的研究。在掌握了一系列關鍵技術之後,1984年1月29日,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由長征3號火箭發射升空,但由於火箭三子級二次點火未獲成功,衛星未進入預定軌道。同年4月8日,我國又發射了一顆試驗通信衛星,並於4月16日定點在東經125度赤道上空。這是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被命名為「東方紅」2號。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第一顆氣象衛星
從20世紀70年代起,中國開始研製氣象衛星,至1988年9月7日,首次成功發射實驗型氣象衛星「風雲」1A,准確地進入了太陽同步軌道。該星有兩台五通道可見光和紅外掃描輻射儀,掃描寬度達3000千米,可在太空獲得高質量雲圖照片,既能捕捉到鋒面雲系、次序渦雲系、溫帶氣旋、暴雨雲團、赤道輻射帶、熱帶雲圖和台風天氣系統圖像,還能指出地形地貌特徵、海面溫度、海霧、植被、洪水和積雪地面情況。「風雲」1A的升空,使中國成為第三個能自行研製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為了極大地改善區域性短期天氣預報,我國還積極研製靜止軌道氣象衛星,並於1997年6月10日發射成功第一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2A。
第一顆資源衛星
中國於1999年10月14日成功發射了同巴西合作研製的第一顆「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又稱「資源」1號),開創了我國航天遙感新的里程碑。「資源」1號為傳輸型遙感衛星,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為中巴兩國環境監測、防災減災和國土資源綜合調查等重要研究項目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一顆海洋衛星
21世紀是「海洋世紀」。然而,要想對佔地球表面積70.8%的不斷運動著的水體進行全面、及時的了解,靠一般方法是很難的。2002年5月15日,中國發射了第一顆海洋衛星「海洋」1號,運行在高798千米的太陽同步近圓軌道上。與國外同類衛星相比,「海洋」1號譜段較全,可見光和紅外遙感探測並存,對於提取海洋水色和海表溫度等多種信息,能達到更佳的效果,其投入產出比有望達到1∶5.9至1∶10.6。
第一代北斗導航衛星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以及2003年5月25日,中國成功地將三顆北斗導航定位衛星送入太空,自主建立起完善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導航衛星系統是一個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的區域性導航系統,通過雙星定位方式工作。根據需要,我國還將建立其它幾個系統,使數據傳送得更加連貫。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3個國家能夠自主研製生產衛星導航系統。
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
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
返回式衛星技術的成熟掌握以及通信、氣象、資源、海洋、導航等實用技術衛星網路的搭建成功,使得發射載人飛船成為中國人可望又可即的目標。但是,載人航天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七大系統,僅就飛船而言就有13個分系統。在實現飛天夢之前,對各系統的工作性能、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飛船載人環境進行考核是非常必要的。為此,我國航天工作者先後研製發射了4艘無人試驗飛船,以確保載人航天萬無一失。
1999年11月20日,「神舟」1號飛船發射成功,考核了天地往返系統和發射系統以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准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此後,「神舟」2號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神舟」3號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並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和擬人生理信號設備(即「模擬人」),增加了逃逸與應急救生功能。「神舟」4號進行了無人狀態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飛行試驗,在充分繼承前3艘無人試驗飛船成熟技術的基礎上,增加了人工控制和在軌自主應急返回等多項功能。
第一艘載人飛船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號飛船載著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中國成為繼俄美之後第三個將航天員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終於成真。
「神舟」5號在諸多關鍵技術方面又進了一步,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為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做到「平安上去,安全下來」,飛船上配備有多種安全飛行模式。在正常情況下,飛船是完全自動飛行的,當出現故障時,一般都可以自動切換到備份設備上工作,並能由地面通過遙控進行這種切換,或由航天員使用自動駕駛儀表上的控制功能做這些事。

Ⅳ 我國航天發射有望突破40次今年,這是不是要歸功於研究人員

我國航天發射有望突破40次,這些成就要歸功於我們的科學研究人員,因為沒有這些科技研究人員,我們就無法製作出火箭。而且這些火箭和航空機械的研究都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和精力,我們國家都要為這些人員研究撥款。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是建黨以來最幸福的一代人,因為我們不僅享受了國家的政策支持,還享受了這些科技人員們創造出的各種大國重器。我們應該為我們的國家而感到驕傲。我們還要繼續努力,成為能為國家做貢獻的人才。我們不要浪費時光,浪費精力,我們要多讀。讀書多研究來提升自己。

Ⅳ 幾幾年我國發射第一枚火箭

1980年5月18日,我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的第一枚運載火箭獲得了圓滿成功。這枚運載火箭在高空中順利完成了火箭級間的分離、發動機關機和火箭頭體分離等一系列程序,精確地沿著預定軌道飛完全程,最後在預定區域准確入海。這次運載火箭的發射成功,是繼我國進行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武器研究和發射人造衛星成功後,在尖端科學技術領域里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就。

我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後,逐步實現了系列化、通用化和商業化,還開始為國外用戶提供服務。「七五」期間,我國共成功地發射了14顆人造地球衛星,其中12顆是通過運載火箭發射完成的。1990年4月,長征三號火箭將「亞洲一號」衛星送上天,使我國的運載火箭正式進入國際發射市場。1992年,長征火箭又成功發射了「澳星」和「瑞星」,進一步增強了我國航天技術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Ⅵ 哪一年我國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從此開始了中國的"空間時代"

1960年2月19日,上海機電設計院自行設計製造的T—7M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匯簡易發射場試射成功,開始了中國的「空間時代」。這是中國探空火箭技術取得的第一個具有工程實踐意義的成果。「T—7M」火箭是院計劃研製的「T—7」探空火箭的模型火箭。研製的目的在於掌握火箭設計、製造和試驗技術,創造技術保障條件和培養火箭技術隊伍,主要用以研究液體燃料火箭的各項技術和摸索火箭發射場的建設經驗等。

這枚火箭的起飛總重量190公斤,總長度5345毫米,箭體直徑250毫米。火箭飛行高度8—10公里。為了保證主火箭發動機啟動安全和工作可靠,確定採用爆破薄膜作為啟動閥。要求薄膜的銑削深度公差應保證在0.005毫米以內。因機械加工無法實現這一要求,就選用化學腐蝕法加工。研究人員自己動手把針頭磨成微型刻刀,在印刷紙上刻出所需圖案,再印刷到絲絹上,隨後又進行了大量的加工試驗才使爆破壓力精度達到設計要求。當時發射場設施非常簡陋。發電站是用蘆席圍成的,頂上只蓋了一張油布篷。發射場沒有通訊設備,總指揮下達命令只能靠呼叫和手勢;沒有專用的加註設備,加註推進劑是用自行車打氣筒作為壓力源;沒有自動遙測定向天線,靠幾個人用手轉動天線來跟蹤火箭。創業之初,就是靠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因陋就簡,發射了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

Ⅶ 我國衛星通訊和運載火箭成就,謝謝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於1956年。這一年的10月6日,中國第一所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從此走上世界的舞台。當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於1957年進入太空後,毛澤東同志次年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鄭重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經過科研人員數年的艱辛探索,運載火箭技術取得一定的進展。1965年9月,中國科學院組建衛星設計院,提出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的設計方案。5年後的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1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使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衛星的國家。這顆衛星不僅達到了設計要求,而且重量超過了前4個國家第一顆衛星重量的總和。至今,全世界也只有8個國家能夠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可以想見,「東方紅」1號的升空,在全世界引起了多麼大的轟動,又是多麼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威望。
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東方紅」1號只能在宇宙中播送無線電信號,還談不上衛星技術在國民經濟領域和軍事領域的應用。我國最早研製的應用衛星是返回式衛星,不僅可以進行遙感、微重力實驗和新技術試驗,還可以為其後的載人航天活動打下基礎。從1966年立項起,返回式衛星研製人員先後攻克了衛星姿態控制與軌道控制技術、衛星再入防熱技術和衛星回收技術等一道道難關,首顆返回式衛星於1975年11月26日發射成功,在軌運行了3天,各主要系統工作正常。此舉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這項技術在當時可以說是一道世界難題,美國曾為此付出了13顆衛星的「學費」。就是在今天,掌握它的國家也寥寥無幾。
第一顆通信衛星
通信衛星的出現,使現代通信產生了質的飛躍。不過,這種衛星一般需運行在高約3.6萬千米的地球靜止軌道上,對火箭和衛星的要求很高,目前只有極少數幾個國家掌握了這種衛星的研製和發射技術。
1970年6月,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分別組織隊伍,開展了運載火箭及通信衛星新技術的研究。在掌握了一系列關鍵技術之後,1984年1月29日,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由長征3號火箭發射升空,但由於火箭三子級二次點火未獲成功,衛星未進入預定軌道。同年4月8日,我國又發射了一顆試驗通信衛星,並於4月16日定點在東經125度赤道上空。這是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被命名為「東方紅」2號。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第一顆氣象衛星
從20世紀70年代起,中國開始研製氣象衛星,至1988年9月7日,首次成功發射實驗型氣象衛星「風雲」1A,准確地進入了太陽同步軌道。該星有兩台五通道可見光和紅外掃描輻射儀,掃描寬度達3000千米,可在太空獲得高質量雲圖照片,既能捕捉到鋒面雲系、次序渦雲系、溫帶氣旋、暴雨雲團、赤道輻射帶、熱帶雲圖和台風天氣系統圖像,還能指出地形地貌特徵、海面溫度、海霧、植被、洪水和積雪地面情況。「風雲」1A的升空,使中國成為第三個能自行研製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為了極大地改善區域性短期天氣預報,我國還積極研製靜止軌道氣象衛星,並於1997年6月10日發射成功第一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2A。
第一顆資源衛星
中國於1999年10月14日成功發射了同巴西合作研製的第一顆「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又稱「資源」1號),開創了我國航天遙感新的里程碑。「資源」1號為傳輸型遙感衛星,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為中巴兩國環境監測、防災減災和國土資源綜合調查等重要研究項目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一顆海洋衛星
21世紀是「海洋世紀」。然而,要想對佔地球表面積70.8%的不斷運動著的水體進行全面、及時的了解,靠一般方法是很難的。2002年5月15日,中國發射了第一顆海洋衛星「海洋」1號,運行在高798千米的太陽同步近圓軌道上。與國外同類衛星相比,「海洋」1號譜段較全,可見光和紅外遙感探測並存,對於提取海洋水色和海表溫度等多種信息,能達到更佳的效果,其投入產出比有望達到1∶5.9至1∶10.6。
第一代北斗導航衛星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以及2003年5月25日,中國成功地將三顆北斗導航定位衛星送入太空,自主建立起完善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導航衛星系統是一個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的區域性導航系統,通過雙星定位方式工作。根據需要,我國還將建立其它幾個系統,使數據傳送得更加連貫。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3個國家能夠自主研製生產衛星導航系統。
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
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
返回式衛星技術的成熟掌握以及通信、氣象、資源、海洋、導航等實用技術衛星網路的搭建成功,使得發射載人飛船成為中國人可望又可即的目標。但是,載人航天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七大系統,僅就飛船而言就有13個分系統。在實現飛天夢之前,對各系統的工作性能、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飛船載人環境進行考核是非常必要的。為此,我國航天工作者先後研製發射了4艘無人試驗飛船,以確保載人航天萬無一失。
1999年11月20日,「神舟」1號飛船發射成功,考核了天地往返系統和發射系統以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准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此後,「神舟」2號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神舟」3號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並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和擬人生理信號設備(即「模擬人」),增加了逃逸與應急救生功能。「神舟」4號進行了無人狀態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飛行試驗,在充分繼承前3艘無人試驗飛船成熟技術的基礎上,增加了人工控制和在軌自主應急返回等多項功能。
第一艘載人飛船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號飛船載著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中國成為繼俄美之後第三個將航天員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終於成真。
「神舟」5號在諸多關鍵技術方面又進了一步,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為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做到「平安上去,安全下來」,飛船上配備有多種安全飛行模式。在正常情況下,飛船是完全自動飛行的,當出現故障時,一般都可以自動切換到備份設備上工作,並能由地面通過遙控進行這種切換,或由航天員使用自動駕駛儀表上的控制功能做這些事。

Ⅷ 我知道我國研究人員最近幾年創造的神話故事有什麼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遠鏡
北斗衛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飛船,載人航天;我國是世界第三個把飛行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長征衛星,發生成功率、有效載荷都是杠杠的!
嫦娥工程,把飛船發射到月球。
天舟貨運飛船,為太空站提供補給。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太空進行試驗
兩彈一星,國之重器
神威·太湖之光計算機,計算能力世界第一
天河二號計算機,曾經的第一,現在的第二
量子衛星墨子號,世界獨一無二
探索一號深海科考探測器船,探尋水下五千米的秘密
大型客機(C919),世界第三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31次赴南極,踏遍世界五大洋。
巨型戰略預警雷達,世界僅有中美俄三國可造,探測距離5000公里
遼寧航母,大國霸權
東風21D,專打航母的彈道導彈
中華神盾,數量佔世界第二
預警飛機,從進口到出口
四代重殲,世界第二個能造四代重型殲擊機的國家
大型運輸機,戰略運輸
自造航母,百年夢想終成真
歐洲野牛,落戶中國變中國野牛
雙體穿浪導彈艇,世界上第一種雙體穿浪軍用船隻
萬噸大驅,世界只有2個國家能獨自建造萬噸神盾艦
戰略核潛艇,和平捍衛者
和平方舟,世界唯一的專用醫院艦
東風41,只有中國和俄羅斯才有的陸上機動式洲際導彈
機動登陸平台艦,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中國有的半潛式運輸艦。
蛟龍600,世界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
巨浪導彈,世界上只有五個國家能水下發射戰略導彈
航天測量,航天測量船遠望1-7號,海軍天眼。

Ⅸ 中國航天2021開門紅,你知道我國在航天方向創造過哪些成就嗎

中國在近些年來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大發展,這不僅僅是中國從落後衰敗的閉封鎖國之後的一大進步,也是中華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中華民族一直是非常優秀而努力的民族,在過去的年代裡面我們也有過興盛,也有過衰敗,但是在最近的一次衰敗也是讓我們落後了其他國家100年的閉關鎖國。在這100年裡面我們落後人家科技還有生活方面的經濟,我們需要後期不斷的努力才能夠彌補我們的過失。而近幾年來中國得到最大發展也離不開中華人民努力拚搏的精神。我國在航天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說從一開始的長征號運載火箭的發射成功的把我國帶領帶入了航天科技的領域,而在這之後的神舟一號,神舟五號,神舟六號還有天宮一號到如今2021年的首次發射的長征三號乙火箭也預示著我國在航空領域獲得的新發展

閱讀全文

與我國研究人員最近幾年創造的火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