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觀察力是培養各種創造型人才

觀察力是培養各種創造型人才

發布時間:2021-11-26 21:55:52

1. 培養敏銳的觀察力(洞察力)

洞察力
即指深入事物、問題的能力其實洞察力其實更多的是參雜了分析和判斷的能力,可以說洞察力是一種綜合能力。要深入事物或問題
首先自己要積累很多必要的知識,要不你沒法深入
而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所以要提高洞察力
你得具備相當的閱歷,這點很重要。再者,遇到問題一定要
集中注意力,去反復認真思考,從而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判斷。所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思考問題、處理事物
也是很重要的。自己的實際經驗
也可以成為洞察力的一部分,當你接觸的事物多了,處理過的問題多了,一旦在次遇到類似的事物,便能瞬間明白其中的道理,看穿事物的「真相」。總結:豐富的閱歷、集中的注意力、很多的生活經驗,是提高洞察力的關鍵。

2. 如何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就是從一般事物的普遍性中發現特殊性,進而再將特殊性提煉出來進行普遍推廣。例如:瓦特從水壺蒸汽(普遍性)推動壺蓋振動(特殊性)的現象得到啟迪,進而發明了蒸汽機,並被推廣運用在國民經濟建設的過程中(特殊性被普遍推廣運用)。由此可見創造性思維的陪養需要經過如下幾個階段:
1、好奇心的培養
好奇心是人們對新事物或處在新的外部條件下的事物所產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好奇心是人們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
2、細致深入的觀察能力的培養
觀察力是指人腦通過感知器官(眼、耳、口、鼻、舌、身)對事物所進行的觀察、分析和判斷能力,通過觀察事物現象去發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進而歸納和總結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新生事物(創造與發明);
3、堅實的綜合性知識的培養
綜合性知識指人的常識性知識與相關的專業性知識的集成,人只有具備了常識性知識與相關的專業性知識才能進行廣泛的的聯系思維與構思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此創造與發明才能獲得深厚的知識支撐;
4、敏銳的聯系思維能力的培養
聯系思維是指一種運用事物存在著普遍聯系的哲學觀點,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就是努力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從對立中發現統一、從分離中發現滲透、從特殊性中發現普遍性、從普遍性中發現特殊性,以聯系、聯想的思維方式尋求發展和創新的機會;
5、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的培養
邏輯思維指人們通過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事物的生存與發展過程進行演繹還原,進而發現哪些缺失環節,最終將真相呈現於世的思維方式。這一過程中要求人們對於事物的性質屬性具有極高的歸納總結能力,就是從紛繁的現象中去發現和提取哪些決定事物生存、發展趨勢的重要因素並對之進行總結歸納,針對性的尋求解決方法。

3. 簡述學生觀察力的培養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觀察力

1、 觀察就在身邊。

引導學生觀察他們最喜歡的、最感興趣的事物。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直觀具體、色彩鮮艷、形式新穎的事物,最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然而小學生喜新奇,但觀察事物時往往籠統、不精細、不注意事物的特點,不善於區別事物之間的差別。如觀察貓呀,狗呀,小蜻蜓,小蝌蚪什麼的,對生長在農村的孩子來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也就熟視無睹了。但當問起如公雞每天叫幾次,是否天天是定時的?貓走起路來為什麼沒有聲音,為什麼能很輕易的爬到樹上?小蝌蚪長大了,尾巴哪兒去了?最後又變成了什麼?這些問題孩子們感到很平常,但又回答不上來,這樣逐步把小學生的觀察積極引導到有目的有意識的具體細致觀察的軌道上。通過重新細致觀察,學生發現了許多新東西,學到了許多新知識。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又有了新的認識,觀察興趣與日俱增,觀察得也具體細致了。因此說社會生活是學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觀察社會生活,才能獲取寫作的素材。學生觀察得越細,對被觀察的事物就越了解,了解得越深入,感受也就越深刻,產生的疑問也就越多,思維也就越活躍,理解得越透徹,寫起來也就越有興趣,越能把握事物特徵,這樣才能使其更生動形象的躍然於紙上,給讀者留下深刻映象。

2、積累語言文字孕育寫作興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書中善於發現名詞佳句,摘抄與積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知識的「營養」為我所用,豐富的語言積累是寫好作文的基礎,這就要引導學生遨遊書海,汲取豐富生動的語言,把優美詞句,語段摘錄下來,盡可能背下來,做到信手拈來即可舉一仿三依葫蘆畫瓢,貼切的表達出內心的所感所想。為能更好的促進學生語言積累教師可以適當開展各項活動,持續鞏固學生的興趣,如課前三分鍾,讓學生輪流展示積累的好詞佳句好句好段,並加以及時點評,指導應用長此積累,學生在習作時想引用某些佳句好段,便得心應手了。

3、組織活動激發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

一首動聽的歌曲;一幅生動的圖畫;一件精緻的藝術品;一段精彩的畫面等等,都可以成為學生觀察的對象。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處處留心皆文章」認真的指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物和景,就會有所發現,手頭的寫作素材就豐富了。如:新學期的第一天,同學們踏進校園,都會發現學校變了樣,沿著校園牆角的花壇里也種滿了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尤其是花壇里開得正歡的朵朵花兒,芬芳艷麗,香氣逼人,它們正昂著頭在春風中翩翩起舞,迎接著我們的到來。更為我們的校園增添了無限生機。面對此情此景,所有的人都感到為之清新。上課第一天我就組織學生認真觀察校園春景。觀察後,再在課堂中讓學生口頭表達出來,篇幅不需要太長,但能深刻形象的表達出所看到的景物的特點及自己真情實感。有一個同學這樣說:「我最欣賞的是旗桿兩旁花壇里前一大片鮮艷的一串紅,葉子並不十分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花。那鮮艷的小花,開得小巧別致,長在翠綠的莖上,就像一串串用綠線連起來的紅鈴鐺。仔細觀看,花兒裡面還藏有嬌嫩的花蕊。微風拂過,花兒輕輕搖曳著,好像一個好客的小姑娘在向你微笑、點頭」……。

4. 培養幼兒觀察力有什麼積極作用

觀察活動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不僅僅意味著用眼睛看,還包括用耳朵聽、鼻子聞,以及其他感覺器官的參與。雖然孩子通過眼睛這個感官獲得的知識佔全部知識的80%,但是離開了其他感官的積極參與,這80%的知識就要大打折扣。家長要注意誘導孩子運用全部感官積極地參與觀察。其次,觀察是智力活動的一種形式。智力活動一般還包括記憶、想像、注意、思維。在觀察的同時,這些智力活動也都在共同參與,離開了其他智力因素的參與,觀察便不能進行,觀察力的培養也無從說起。再次,觀察既是一種智力活動,幼兒通過這種活動,誠然可以獲取知識,但觀察力的強弱卻並不是與知識的多寡完全成正比的。家長在指導孩子觀察的過程中不能把注意力僅集中在知識的積累上,而應更重視觀察能力的形成與提高。孩子觀察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它還與孩子的情緒、興趣、意志、動機、個性等相關,在培養孩子觀察力的同時,這些非智力因素同樣也在起著積極的作用。

孩子家長和教師要根據上述特點,有意識地指導孩子的觀察。

要幫助孩子確定明確的觀察目的,並時時加以提醒;

要培養孩子的觀察興趣,選取他們最喜歡的那些活的、動的、色彩鮮艷的、大的、清晰的、新奇的、未見過的事物進行觀察;

要教會孩子觀察的方法,可以用實際動作配合觀察,如用手指點畫面引導眼睛仔細看的方法,又可以用觀察事物各個部分和觀察事物整體相結合的方法,也可以用比較事物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方法。這樣就能夠提高孩子的觀察力,促進他們的觀察從最初的雜亂無章、毫無秩序變成始終一貫、朝著一個方向有目的、有系統的活動,使得他們能順利地獲得比較完整的、概括的印象,不斷擴大和豐富知識經驗。

5. 結合實際舉例說明如何發展小學生的觀察力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地,並且有思維和語言參與的知覺過程,是知覺的高級形式。觀察力是指有目的、主動地考察事物並善於正確發現事物各種典型特徵的知覺能力,是促使觀察保持高效率和順利進行的重要證。觀察力在人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力,引導幼兒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事物,客觀嚴謹地認識事物,是一個教師必備的素質。那麼,怎樣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呢?我們可以結合以下幾個方面來對幼兒進行觀察力的培養:一、利用幼兒好奇心,提高觀察力。
幼兒的天性是對周圍世界好奇。對於幼兒好奇心、求知慾,家長要積極保護和利用。當幼兒問「是什麼?」、「為什麼?」,除了一些不能通過觀察得出的結論,家長都不必急於將答案告訴他,而應引導他自己去觀察、去發現。如早上送幼兒上幼兒園,遇到大霧天,幼兒會問:「為什麼昨天路旁的樹木花草、行人車輛看得清楚,今天卻看不見?」家長不應急著把答案告訴他,而是反問到:「對呀,你看看到底是為什麼?」,幼兒觀察後說:「今天有一層東西擋住了眼睛,這層東西是什麼?」家長可以告訴幼兒:「那叫霧。」接著還可反問:「天上什麼時候有霧?霧後天氣會有什麼變化?」經常讓幼兒自己去觀察和思考,那麼幼兒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會自己留意去觀察、去找答案。二、讓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認識活動,培養觀察興趣。可以為幼兒選擇一些色彩鮮明和會活動的東西作為觀察對象。在引導幼兒觀察時,力求讓幼兒的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認識活動。如觀察水果時,可以讓幼兒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口嘗,從而獲得各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也可以帶幼兒到大自然中去,認識大千世界,親眼看看破土而出的各種各樣的禾苗與小草;親耳聽聽優美動聽的蟬鳴鳥叫;親手摸摸飽滿飄香的麥粒谷穗;親口嘗嘗涼而爽口的雪花冰塊,從而認識春夏秋冬四季。成人還可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來感染幼兒,使他產生喜歡看的願望。當幼兒產生興趣後,注意力就會集中。
三、教幼兒有目的全面細致地觀察。幼兒觀察的條理性差,這就需要培養幼兒觀察的系統性。為此,要引導幼兒有目的的、全面而細致地觀察某一事物,就要遵循由近及遠、由表及裡、由局部到整體或由整體到局部,由明顯特徵到隱蔽特徵的觀察原則。如:觀察大公雞,可先引導幼兒觀看雞頭、雞身、雞腳,以後再進一步觀察公雞和母雞有什麼異同。邊看邊引導,還可提出一些問題讓幼兒回答。這樣幼兒的觀察力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由於自己從事的是幼教工作,我發現學齡前期兒童智力迅速發展,主要表現在隨意運動及口頭言語的發展,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及想像力的發展,創造力的萌芽及發展,好奇多問是其特點,這是學前幼兒智力開發的基礎。三歲以後的幼兒的觀察逐步轉變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有目的、有組織的過程,開始形成為初步有方向的自覺的觀察能力。觀察是獲取周圍世界信息的源泉;是兒童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重要開端。因此,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提出:「觀察、觀察、再觀察。」幼兒從其一出世起,就積極地向周圍世界進行探索。

6. 如何培養孩的觀察力和創造力

經常熏陶更他說你看這個這個這個……最好是從觀察人開始,可以讓他辨別人的表情等;經常讓他玩一些游戲,搭積木就不用了吧,台反復了,可以做些想像力方面的……嗯!

7. 觀察力究竟是什麼怎麼去培養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觀察是有意識有計劃持久的知覺活動,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基礎,它作為一種認識方法,在人的一切實踐活動中,有著廣泛的適用性,特別是對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
那麼怎樣培養精確的觀察能力呢?
回憶法:這是達.芬奇常用的一種方法。他曾讓學生先注意某個物體,然後閉目回想它的所有細節,之後重新看這個物體,檢查一下頭腦中的表象有多少和原物符合,有多少不符合。做這種練習,可以自我檢索,簡便易行。如果有幾個人一起互相問答,切磋琢磨,效果更好。

程序法:指的是按一定順序觀察。有人做過一個試驗,讓小學四年級學生,分兩組觀察一隻小烏龜。甲組不做任何提示,然後讓他們描述,結果只能說出4條腿、一個硬殼、脖子能伸縮等最粗略的特徵,很不細致,也不準確。乙組讓他們按頭、軀干、四腳、正反面的順序進行觀察,結果大不相同,單是頭部就能按順序說出:頭呈三角形、眼睛黑亮像一粒米大小、鼻孔細小像兩個小針眼、嘴緊閉著像一條線一樣……這種順序,可按空間部位的不同,排出觀察者或被觀察物體的觀察順序,也可以按時間來說,排出時間先後或情況變化的順序。

做記錄:記錄有利於收集和整理,也能促進觀察的細致和准確,同時表達能力也受到訓練。具體方法很多可以靈活掌握,如做卡片、寫摘要、記日記、整理分析材料等。 觀察的成功要依賴一定的知識、經驗和技能,更需要思考。因此,還必須開闊思路,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人的觀察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學習中培養,在實踐中鍛煉起來的。 特別是對學習自然科學的人來說,觀察力尤其重要。要從小養成自覺地、認真地觀察各種自然現象的習慣、興趣和能力。通過直接體驗,積累對自然現象的感性認識,培養對事物進行科學觀察的能力和習慣。為了有效地進行觀察,更好地鍛煉觀察力,掌握良好的觀察方法是必要的。
①確立觀察目的。對一個事物進行觀察時,要明確觀察什麼,怎樣觀察,達到什麼目的,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才能把觀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以抓住其本質特徵。目的性是觀察力的最顯著的特點,有目的觀察才會對自己的觀察提出要求,獲得一定深度和廣度的鍛煉。反之如果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對事物熟視無睹,你的觀察力就得不到鍛煉。例如,你想要辦一個新的商店,需要從別的商店獲得一些商品陳列的經驗,此時,你去觀察一定帶著目的性。只有帶著目的性的觀察才是有效的觀察,才能盡快提高自己的觀察力。
②制訂觀察計劃。在觀察前,對觀察的內容做出安排,制訂周密的計劃。如果在觀察時毫無計劃,漫無條理,那就不會有什麼收獲。因此,我們進行觀察前就要打算好,先觀察什麼,後觀察什麼,按部就班,系統進行。觀察的計劃,可以寫成書面的,也可以記在腦子里。
③培養濃厚的觀察興趣。每個人由於觀察敏銳性的差異,在同一件事物的觀察上出現不同的興趣,注意到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點。因此,培養濃厚的觀察興趣是培養觀察能力的重要前提條件。為了鍛煉觀察能力,必須培養每個人廣泛的興趣,這樣才能促使人們津津有味地進行多樣觀察。同時,還要有中心興趣。有了中心興趣,就會全神貫注地對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的觀察。 有的同學喜歡觀察星空,特別是對銀河、火星、月亮等觀察興趣很濃,能長期堅持並寫出觀察日記。這樣就可以增長知識,打開思路。有的同學對植物很有興趣,注意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從播種、發芽到發育、成熟,並做了大量觀察日記。教師也經常給以指導,輔助以必要的知識。這樣做不僅極大地培養了學生們的觀察興趣和持久的觀察力,也提高了他們對事物發展全過程的表達能力。 觀察興趣,還能激發同學們的求知慾。 少年兒童對自然界的岩石、流水、風、雨、霜、雪、露、電、雷、動植物等都很有興趣。時間久了,觀察的興趣和習慣就養成了。
④觀察現象,探尋本質。觀察力是思維的觸角,要培養同學們的觀察力,就要善於把觀察的任務具體化,善於引導他們從現象乃至隱蔽的細節中探索事物的本質。
⑤培養良好的觀察方法。大多數同學缺乏生活經驗和獨立、系統的觀察能力,在觀察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或者看得粗心、籠統,甚至觀察的順序雜亂無章。 一個良好的觀察者必須具備觀察事物的技巧,掌握適當的觀察方法。
觀察方法很多,這里介紹主要的幾種:
A.自然觀察方法。就是對大自然中所存在的東西進行觀察。如在田野或植物園里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在森林和動物園里觀察動物的活動情況等等。自然觀察應注意選好觀察點和觀察對象,做好記錄,並應進行多次原地或異地觀察。
B.實驗觀察法。就是通過做實驗的方式進行觀察。如解剖觀察或化學實驗觀察等。
C.長期觀察法。就是在較長的時期內,對某種事物或現象進行系統觀察。如氣象觀察、天文觀察等等。進行這類觀察時要耐心細致,觀察點一經確定,不能隨意變更。
D.全面觀察法。就是對某一事物的各個方面都進行觀察,求得對該事物全面了解。
E.定期觀察法。就是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對某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
F.重點觀察法。就是按照某種特殊目的和要求對事物的某一點或幾個方面做重點觀察。
G.直接觀察法。這是一種觀察者深入實際,親自動手做實驗取得第一手資料或直接經驗的觀察方法。
H.間接觀察法。這是一種利用別人觀察成果,得出深刻結論的觀察方法。
I.對比觀察法。把兩個以上的事物有比較地對照進行觀察。
J.解剖觀察方法。把觀察對象分解成兩個以上的部分進行觀察。
⑥掌握豐富的知識經驗。知識經驗和良好的觀察是辯證統一、互為因果的。一方面,良好的觀察力是我們獲得豐富知識和經驗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又是我們提高觀察力的重要因素。一個人的觀察總是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在觀察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這不僅有利於觀察的順利進行,同時也有利於觀察力的不斷提高。
⑦遵循感知的客觀規律。觀察和觀察力是在感知過程中提高的。因為,為了培養觀察力,就必須遵循感知的一些規律。也就是說感知的一些規律也成為觀察的基本規律。感知規律主要有以下七條:
A.強度律。對被感知的事物,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感知得清晰。一般人對雷鳴電閃是容易感知的,因為它的感知強度很高,而對於昆蟲的活動,如對螞蟻行走的聲音就難以覺察。因此,在實踐中,要適當地提高感知對象的強度,並要注意那些強度很弱的對象。
B.差異律。這是針對感知對象與它的背景的差異而言的。凡是觀察對象與背景的差別越大,對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對象與背景的差別越小,對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例如萬綠叢中一點紅,這點紅就很容易被感知。鶴立雞群,也是屬於這類情形。但是在白幕上印白字,則幾乎無法辨認。
C.凡是兩個顯著不同甚至互相對立的事物,就容易被清楚地感知。因此,在觀察中要善於用對比的方法,把具有對比意義的材料放在一起,甚至還可以製造對比環境。例如觀察的高矮對比,色彩對比。
D.活動律。活動的物體比靜止的物體容易感知。魔術師用一隻手做明顯的動作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另一隻手卻在耍手法以達到他的目的。所以,在觀察中要善於利用活動規律,達到觀察目的。
E.組合律。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凡是空間上接近、時間上連續、形式上相同、顏色上一致的觀察對象容易形成整體而為我們清晰地感知。因此,在實際觀察中,要把零散的材料或事物,按空間接近、時間連續、形式相同或顏色一致的形式組合起來進行觀察,從而找出各自的特點。例如在一堆亂物件中選大小相差不遠,顏色相近的若干件,排列起來比較,就可看出彼此的差異。 組合律,要求在觀察中根據事物的特點進行適當的組合、編排,形成系統,分門別類。
F.協同律。指在觀察過程中,有效地發動各種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協同活動,這樣可以提高觀察的效果。也指同時運用強度、差異、對比等規律去觀察對象。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就曾要求人們盡可能地運用視、聽、味、嗅、觸等感官進行感知。我們學習要做到「五到」,就是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目的是要通過多種感知的渠道,提高觀察的效力。
G.養成持久的觀察習慣。貝弗里奇說:「培養那種以積極的探究態度觀注事物的習慣,有助於觀察力的發展。在研究工作中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比擁有大量的學術知識更重要,這種說法並不過分。」一個人有了持久的觀察習慣,他能克服觀察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障礙和困難,把觀察進行到底。而觀察力就正是在這種「鍥而不舍」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無論做什麼事,只要能堅持下去,就會取得成功。習慣成自然,觀察力貴在培養,更重要的是能養成長期觀察的良好習慣。

觀察應注意些什麼呢?
A.忌漫無目的。許多人在觀察事物時,東張西望,漫無目標,他們觀察過的事物如過眼煙雲,腦子里沒有留下絲毫印象,因而總形不成觀點。
B.忌片面觀察。有的人觀察事物,只注意它的正面,不注意它的反面;只觀察表面,不觀察內部;只注意現在,不注意過去;只去注意事物的一個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由於這種片面觀察,他們所觀察到的往往是一些假象,因而得出了錯誤的結論。中國古代兵書上有疑兵計和兵不厭詐的謀略,就是故意利用一些手段混淆敵人的視聽,破壞他們的觀察能力,引導他們做出錯誤的判斷。比如《三國演義》中「張飛獨斷當陽橋」的故事。曹操看見張飛雄赳赳,橫槍立馬在橋頭之上,又看見張飛身後的樹林背後塵埃蔽日,似乎埋伏有大隊人馬。他又想起關羽曾經告訴他的話:「吾弟張翼德於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這時張飛連吼三聲,聲如巨雷,勢如猛虎,曹操立即轉身逃走,退兵30里。曹操這時犯的就是片面觀察的錯誤。
C.忌無重點。有人雖然去觀察事物卻不帶目的性。一古腦兒地觀察,把所有現象都收留,囫圇吞棗,結果抓不住重點,浪費時間,觀察結果不理想。
D.忌走馬觀花。有人觀察事物,不深入、不細致,只是粗略地瀏覽一下。這樣既得不到具體印象,又遺漏許多細節,使觀察結果一般化。
E.忌不用心思。有人在觀察中,不用心去分析、去比較,也不思考事物的來龍去脈,因而也得不到令人信服的結論。中學生因為興趣廣泛,性情活潑,最容易在觀察中出現這樣的錯誤,他們往往憑借一時的好奇心,不做更深入的探求。
F.忌半途而廢。有人在觀察中,遇到復雜和難於解決的問題時,便停止觀察,結果常常功虧一簣。 此外,觀察過程中還應忌情緒不穩定。有人在愉快時就有興趣觀察,不愉快時就心情煩躁,觀察不下去,甚至在某種特殊情況下,由於心情緊張而根本無力進行觀察。有人對智力較高的中學生進行調查和觀察,發現他們一般都有較強的自控能力,情緒穩定,不忽冷忽熱,在遇到困難時能堅持下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8. 如何培養觀察力

1、激發觀察的動機

觀察的進行需要興趣的參與,有了觀察的渴望才能夠更細致地觀察,可以為自己確立觀察事物的目的,尋找自己對事物的好奇之處,這樣投入觀察時也會更加細致。

2、多感官同時參與

在觀察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各種感官,讓眼睛、耳朵、鼻子等等感官同時參與,同時也要充分調動大腦,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充分地參與觀察的過程,長此以往,觀察能力會有大幅提高。

9. 觀察力的培養的步驟

人的觀察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學習中培養,在實踐中鍛煉起來的。
特別是對學習自然科學的人來說,觀察力尤其重要。要從小養成自覺地、認真地觀察各種自然現象的習慣、興趣和能力。通過直接體驗,積累對自然現象的感性認識,培養對事物進行科學觀察的能力和習慣。為了有效地進行觀察,更好地鍛煉觀察力,掌握良好的觀察方法是必要的。
一、確立觀察目的。對一個事物進行觀察時,要明確觀察什麼,怎樣觀察,達到什麼目的,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才能把觀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以抓住其本質特徵。目的性是觀察力的最顯著的特點,有目的觀察才會對自己的觀察提出要求,獲得一定深度和廣度的鍛煉。反之如果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對事物熟視無睹,你的觀察力就得不到鍛煉。例如,你想要辦一個新的商店,需要從別的商店獲得一些商品陳列的經驗,此時,你去觀察一定帶著目的性。只有帶著目的性的觀察才是有效的觀察,才能盡快提高自己的觀察力。
二、制訂觀察計劃。在觀察前,對觀察的內容做出安排,制訂周密的計劃。如果在觀察時毫無計劃,漫無條理,那就不會有什麼收獲。因此,我們進行觀察前就要打算好,先觀察什麼,後觀察什麼,按部就班,系統進行。觀察的計劃,可以寫成書面的,也可以記在腦子里。
三、培養濃厚的觀察興趣。每個人由於觀察敏銳性的差異,在同一件事物的觀察上出現不同的興趣,注意到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點。因此,培養濃厚的觀察興趣是培養觀察能力的重要前提條件。為了鍛煉觀察能力,必須培養每個人廣泛的興趣,這樣才能促使人們津津有味地進行多樣觀察。同時,還要有中心興趣。有了中心興趣,就會全神貫注地對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的觀察。
四、觀察現象,探尋本質。觀察力是思維的觸角,要培養同學們的觀察力,就要善於把觀察的任務具體化,善於引導他們從現象乃至隱蔽的細節中探索事物的本質。
五、培養良好的觀察方法。大多數同學缺乏生活經驗和獨立、系統的觀察能力,在觀察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或者看得粗心、籠統,甚至觀察的順序雜亂無章。一個良好的觀察者必須具備觀察事物的技巧,掌握適當的觀察方法。
六、遵循感知的客觀規律。觀察和觀察力是在感知過程中提高的。因為,為了培養觀察力,就必須遵循感知的一些規律。也就是說感知的一些規律也成為觀察的基本規律。感知規律主要有以下七條:
A.強度律。對被感知的事物,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感知得清晰。一般人對雷鳴電閃是容易感知的,因為它的感知強度很高,而對於昆蟲的活動,如對螞蟻行走的聲音就難以覺察。因此,在實踐中,要適當地提高感知對象的強度,並要注意那些強度很弱的對象。
B.差異律。這是針對感知對象與它的背景的差異而言的。凡是觀察對象與背景的差別越大,對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對象與背景的差別越小,對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例如萬綠叢中一點紅,這點紅就很容易被感知。鶴立雞群,也是屬於這類情形。但是在白幕上印白字,則幾乎無法辨認。
C.凡是兩個顯著不同甚至互相對立的事物,就容易被清楚地感知。因此,在觀察中要善於用對比的方法,把具有對比意義的材料放在一起,甚至還可以製造對比環境。例如觀察的高矮對比,色彩對比。
D.活動律。活動的物體比靜止的物體容易感知。魔術師用一隻手做明顯的動作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另一隻手卻在耍手法以達到他的目的。所以,在觀察中要善於利用活動規律,達到觀察目的。
E.組合律。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凡是空間上接近、時間上連續、形式上相同、顏色上一致的觀察對象容易形成整體而為我們清晰地感知。因此,在實際觀察中,要把零散的材料或事物,按空間接近、時間連續、形式相同或顏色一致的形式組合起來進行觀察,從而找出各自的特點。例如在一堆亂物件中選大小相差不遠,顏色相近的若干件,排列起來比較,就可看出彼此的差異。
F.協同律。指在觀察過程中,有效地發動各種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協同活動,這樣可以提高觀察的效果。也指同時運用強度、差異、對比等規律去觀察對象。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就曾要求人們盡可能地運用視、聽、味、嗅、觸等感官進行感知。我們學習要做到「五到」,就是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目的是要通過多種感知的渠道,提高觀察的效力。
G.養成持久的觀察習慣。貝弗里奇說:「培養那種以積極的探究態度觀注事物的習慣,有助於觀察力的發展。在研究工作中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比擁有大量的學術知識更重要,這種說法並不過分。」一個人有了持久的觀察習慣,他能克服觀察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障礙和困難,把觀察進行到底。而觀察力就正是在這種「鍥而不舍」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閱讀全文

與觀察力是培養各種創造型人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