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上真的有因果報應嗎
有的。因果定律不是佛教的專利,是客觀定律,也不是佛教發明的,而是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發現的,儒家、道教、婆羅門教乃至基督教天主教都發現了這個規律,只不過表述的方式和名詞不一樣而已。
因果報應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和規律。「因」就是起因,「果」就是結果「報應」就是從起因到結果的演變過程,簡單的理解,因果報應就是:好的起因引發好的結果;壞的起因引發壞的結果(當然在實際應用中遠遠不止這么簡單),用現代科學的理論來說,就是「從量變到質變」。
要構成因果,就像種稻子一樣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
1、播種,也就是起因。拿「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來看,其中,「春種」就是起因,也就是你開始起了一個念頭,這個念頭開始發芽,所以就像「一粒粟」一樣種到田裡去了。
2、緣。也就是這個「一粒粟」種下去了以後,它需要很多因素才能發芽,譬如陽光、水分、養料、土壤等,包括還不能被害蟲吃掉,——這一點你特別要注意的是,很多念頭起來為何沒結果呢,因為條件不具足,其實也是有了結果(沒有結果也是一種結果),但是沒有達到你所要的結果,這就是「因緣不具足」。99%的念頭都死在這里了,偏偏別人沒有關注,真正的因果,是「因·緣·果·報」的簡稱,因為簡稱,所以很多人把「緣·報」忽略掉了。
3、時間:為何不是馬上發生呢?很明顯啊,春天種下去,要秋天才發出來啊,為何春夏不發出來呢,因為需要一個醞釀成熟的時間,時間不夠,果也無法形成。
4、結果:「秋收萬顆子」就是結果,一是說明了時間,二是產生了比對,由「一粒粟」增長到「萬棵子」,顯然因果形成,而且還擴大了好多,這就是正確的「因」,能過得到更多正確的「果」;那麼錯誤的「因」呢?由於有違常理,也就收到很多干擾,所以往往結不了正確的「果」,連錯誤的「果」也會受到影響呢。
Ⅱ 大家對因果報應是什麼看法
在印光大師為《了凡四訓》寫的序文里,有這么一句話:
【然狂者畏其拘束。謂為著相。愚者防己愧怍。謂為渺茫。除此二種人。有誰不信受。】
此句說明了兩種不相信因果報應的人,一種是狂,一種是愚。我們捫心自問,是不是屬於這兩種人?
且看老法師的講解。
【然狂者畏其拘束。謂為著相。愚者防己愧怍。謂為渺茫。除此二種人。有誰不信受。】
這是說,那些沒有善根、撥無因果的人,你給他講深講淺都不能接受。我們現在要反過來問,別人接受不接受與我們自己不相干。他做佛,他做他的佛,他墮地獄,他墮他的地獄,與我無關。問題是自己怎樣?這才是接受佛度化的真正緊要處。所以佛所講的一切經論,必須看作是為我一個人講的;佛所制定的戒律,是教給我一個人修的,與別人無關,我們要這樣的直下承當,才能夠得益,才不致於造業。要是不能這樣直下承當,常看某人破了戒,某人做了壞事,你口裡講這些話,就是口的惡業。你意動了這個念頭,是意的惡業,外面境界一動就在那裡造惡業,這叫迷,這就是不覺悟。須知外面善與惡與我們不相干。我應當怎樣呢?『如如不動、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是不迷,如如不動是不造業。心地清凈不染,不為外面境界所動搖,這才叫做會修行。這兩句話很要緊,我們要常常檢點反省。
『狂者』,是指狂慧之人。所謂狂慧,多半是指世間聰明智慧的人,世智辯聰者。這一類的人對於佛的經典非常喜歡,認為這是哲學,很有道理。可是一提到戒律,孔夫子的禮教,他就不願接受。戒律比禮教還嚴格。以為這是不合時宜的生活教條,又何必學它,學它的理論就好。這樣的人,也大有人在,總是自以為聰明,認為戒律是三千年前,外國人的生活規范,我們何必要遵守?佛經的道理不錯,我們可以學學、可以看看,戒律用不著,三代之禮都不同,何況是外國的古禮。我們是現代人,何必要學古時候的禮節呢?現代人見面最敬禮是三鞠躬,我們何必還要跪地頂禮呢?這即是狂者。以為戒律是約束我們、拘束我們的。反而說那些持戒的人著相。《金剛經》里講破相,要離相修行,何必執著戒律,死在戒相之下,有沒有真正死在戒相之下呢?真有!不是沒有。但是對於那些持戒的人,也未必完全都著相,裡面還有極高明的人,他不著相修一切善。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有許多是古佛再來的,絕大多數都是明心見性的人。他為什麼還要斤斤在戒相上計較呢?那是唱戲表演給我們看的。換句話說,我們還沒有明心見性,著相修行對現前有好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縱然不能成佛作祖,絕不會墮三惡道,不受惡的果報,這有什麼不好呢?所以不可被那些狂慧之言所蒙蔽,也認為似是而非的理論很有道理,就把戒律看輕了,這是錯誤的。這是第一類人。
第二類人,是他自己虧心事做多了,心裡有鬼,「愚者防己愧怍,謂為渺茫」,他不敢提戒律,一提戒律,就覺得自己一身都是罪過。但在表面上又不好意思說,說了難為情。因此一談到戒律,就說善惡果報之事渺茫,不足憑信。這個論調與前面不太一樣、意思是一樣的。都是不能夠接受,而不肯斷惡修善,這都是護短,自己有毛病、有短處,而不知悔改。祖師給我們講:除了狂、愚這兩種人之外,有誰不信受呢?那一個人不相信因果報應呢?
『人惟苦不知愧恥耳。知愧便不敢遂過。知恥便不敢因循。有愧恥之心。即為其人入道因緣。』
尤注在此說的愧恥心,就是佛法講的慚愧。有慚愧心的人,就有入道的因緣。換句話說,不知道慚愧的人,入道就很難。
Ⅲ 真的有因果報應嗎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真實不虛,因果報應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次,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說:「有人今世行善,到臨命終時,他反而轉生到地獄;還有一種人,他今世造作了很多的惡業,但是死後卻轉生到天上。」阿難尊者就不理解,為什麼惡人到天堂去了,善人到地獄里去了,原因何在?善惡報應的原理怎麼體現的?
現在社會上一些人看到善人往往受罪、處境不好,惡人往往得勢,就覺得沒有因果報應。由於他就不相信因果,由此推演而不相信凈土法門。這確實是相信因果的瓶頸。俗語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此話雖淺顯,道理卻很明顯。對此嚴肅的問題,如果不能得到理論上圓滿的解答,因果的法則就被推翻了。推翻因果法則,善惡行為都沒有依據,大家就沒有理由要行善。
佛法對此問題的解答:這在法相唯識宗中稱為異熟果。就是你現在造的業,是在不同時空態中報,即是異時異生而成熟果報。凈土宗初祖慧遠大師《三報論》講到因果報應有三種方式:
一、現報,二、生報,三、後報。異熟果即屬於生報或後報。
今世行善,死後墮地獄是由於他今世行的善還沒有成熟,但他前世造的惡先成熟了。他墮地獄是他前世造的地獄因在今生成熟了,他先得下地獄的報。但今世所行善,會在以後時空態受報。
今世造惡,死後生到天堂去是由於他今世的惡還沒有成熟,但他前世善因先成熟了,先成熟則先受報。造惡的人前世的善先熟了,由這個善因生到天上。
這一復雜的格局,我們凡夫看不清楚,就會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律表示很大的懷疑,其實異熟果的情況在我們生命流轉的過程當中出現很多。
例如一個修行人生了重病,那是否表明他修行沒有功夫,或者修行沒有用?戒賢論師是古印度的高僧大德,但是他得了一種病,痛苦到要自X。他要自X時,感得文殊、普賢、觀音等大菩薩現前告訴他:你原來曾作過國王,殺害了很多眾生,按你的殺業本來是要下地獄,由於你今生修道的成就,重報輕受,受人間病苦的折磨,就把你下地獄的殺業給報掉,不是說你修行沒有功夫。而且告訴他:「三年之後,大唐國玄奘法師要來向你求學。」這時候戒賢論師心境才穩定下來,慢慢懺悔業障,繼續修行,病漸漸好起來。三年之後,果然玄奘法師來向他學法相唯識。戒賢論師的弟子向玄奘法師介紹戒賢論師生病的情況,由於實在太苦,那位弟子都哭得說不下去。
Ⅳ 佛教中的因果報應佛家發現的宇宙的客觀規律還是佛家制定的規則呢
1、因果報應是佛發現的宇宙的客觀規律。所以佛教是佛陀發現的,而不是佛發明的。
2、因果報應在現代科學中,也有很近似、很粗淺的描述,那就是「從量變到質變」,雖然不能描述因果的萬分之一,但有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就是,所謂「種好因結好果;種惡因得惡果」,「因」是「量」的疊加,「果」是「質」的積變。大樹很高大,你弄不倒它,你用小刀一刀一刀的割它,這就是在種惡因了,也就是一刀一刀的「量」的累積了,小刀子割上三五年乃至七八年,大樹必倒、必死無疑,也就是樹從活著的到死了的「果」,也就是「質」變了。
3、佛在兩千五百年前發現了,所以就說給眾生聽,所以我們就以為是佛發明或制定的規則。其實因果報應,佛在與不在,說與不說,都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為我們的相信與不相信而改變。
Ⅳ 大家相信世間因果報應嗎
在佛教中就講因果報應,意思是說,人類今生種的是什麼因,來生就結什麼果。傳授教徒要吃齋行善,多做好事,到了來世就有好報。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在教育晚輩的時候也經常講,千萬別做壞事,誰要是做了壞事天打五雷轟,不得好死。這種教人做好事、做善事,不做壞事的理念是可取的,對構建和諧社會沒有壞處,所以,我
們不能完全反對。可以使其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今天我們討論的不完全是這兩種「因果報應」,是筆者經過長期觀察和閱讀悟出的道理,很不成熟,屬一孔之見,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因果報應是存在的。因果報應雖然帶有宗教迷信色彩,但是它不完全是迷信,在人類發展的漫長歷史上,的確存在著因果報應。俗語說,「人行好事莫問前程」、「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間一到、必定要報」就是這個道理。
Ⅵ 相信因果報應嗎
當然要相信。親,因果報應不是佛教的專利,也不是佛教發明的,因果報應是以前的修行者、思想家、哲學家發現的客觀規律,什麼原因導致什麼結果,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用科學的話來說,這叫「從量變到質變」。
佛教同樣也發現了因果報應的規律,對於它的探索,佛祖釋迦牟尼達到了最完善的高度,所以導致很多人以為因果報應是佛教發明的,其實是佛教發現的
Ⅶ 很多人相信這個世界有因果報應,可信嗎
就我個人而言,很多人都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因果報應,那麼到底可信嗎?我的答案是:信的人自然會信,不信的人永遠都是不會信的,但總而言之,就好比一句話所說,不做虧心事,就不用怕鬼敲門,做了虧心事,那麼就一定會遇到不好的事發生,而因果報應也是如此,既然是有因果效益這種說辭,那麼肯定是有得到佐證的,這件事如果你做的有昧著良心,那麼些許在某一天或者某個時候,說直白一點,就是會有報應來找到你的。
既然有因果報應這種說法,也有因果報應這種現象存在,要說到底信與不信,還得歸納於人類,還是那句話,信的人會非常信,不信的人覺得這是什麼瞎道理。
Ⅷ 按照佛教來說「發明唯物主義思想的人」他的罪業是不是很大
道理說錯了,結果導致他人走歪了路,這就是毀人慧命,比殺人身命要嚴重得多,歷史上有一位法師因為講經說法說錯了一個字,就墮落野狐身五百世,可見後果之嚴重,就不用說那些講歪理得了
Ⅸ 世界上有因果報應嗎
當然有啊!
因果定律不是佛教的專利,是客觀定律,也不是佛教發明的,而是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發現的,儒家、道教、婆羅門教乃至基督教天主教都發現了這個規律,只不過表述的方式和名詞不一樣而已。
因果報應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和規律。「因」就是起因,「果」就是結果「報應」就是從起因到結果的演變過程,簡單的理解,因果報應就是:好的起因引發好的結果;壞的起因引發壞的結果(當然在實際應用中遠遠不止這么簡單),用現代科學的理論來說,就是「從量變到質變」。
要構成因果,就像種稻子一樣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
1、播種,也就是起因。拿「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來看,其中,「春種」就是起因,也就是你開始起了一個念頭,這個念頭開始發芽,所以就像「一粒粟」一樣種到田裡去了。
2、緣。也就是這個「一粒粟」種下去了以後,它需要很多因素才能發芽,譬如陽光、水分、養料、土壤等,包括還不能被害蟲吃掉,——這一點你特別要注意的是,很多念頭起來為何沒結果呢,因為條件不具足,其實也是有了結果(沒有結果也是一種結果),但是沒有達到你所要的結果,這就是「因緣不具足」。99%的念頭都死在這里了,偏偏別人沒有關注,真正的因果,是「因·緣·果·報」的簡稱,因為簡稱,所以很多人把「緣·報」忽略掉了。
3、時間:為何不是馬上發生呢?很明顯啊,春天種下去,要秋天才發出來啊,為何春夏不發出來呢,因為需要一個醞釀成熟的時間,時間不夠,果也無法形成。
4、結果:「秋收萬顆子」就是結果,一是說明了時間,二是產生了比對,由「一粒粟」增長到「萬棵子」,顯然因果形成,而且還擴大了好多,這就是正確的「因」,能過得到更多正確的「果」;那麼錯誤的「因」呢?由於有違常理,也就收到很多干擾,所以往往結不了正確的「果」,連錯誤的「果」也會受到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