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做茶是誰發明的

做茶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11-26 06:40:33

『壹』 茶是哪個國家發明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從而發現了茶的葯用價值。從此,茶從我國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

一個叫祁葉的人,他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發現茶葉的,那個時候茶不是象現在一樣經過翻炒的,是從茶樹上摘來放進茶具裡面就泡的!

到了三國、兩晉以後,茶文化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發展起來,茶人茶事多有所見。

唐宋時期,是茶文化的興盛時期。茶文化發展到這一時期,飲茶之風已遍及全國各地,茶一下子成為舉國之飲。而且,這時出現了被譽為"茶聖"的陸羽及其《茶經》,將茶文化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由於茶人輩出,使飲茶之道如對水、對茶、對茶具、對煎茶的刻意追求達到了一個極盡高雅、完美、精妙的地步,以至於到了唐朝後期和宋代,茶文化中出現了一股奢靡之風。
禪僧們為了更好地參禪也開始大量地飲茶,他們對茶的研究、理解和追求,迥異於世俗之人,宗教色彩和禪宗思辨的介入,使中華茶文化史上出現了一種特有的現象:茶禪一味。

明清以後,茶文化似乎出現了一種返樸歸真的現象,刻意追求好水的人少了,一味講究貢茶的事也少了,茶人更追求、講究的是茶的本身至味和內在意味,並藉以實現精神上的追求,得到心靈的撫慰,或尋求一種物我合一的化境。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在現代社會,茶文化更起著豐富文化休閑生活,促進茶葉經濟貿易的發展和推進國際文化交流的作用。二十一世紀的茶文化規模將更大,涉及領域更廣,功能更顯著,傳統與現代融合更為緊密,茶文化將成為世界性文化。

共0

『貳』 茶葉是誰最早發明出來的

神農有個水晶肚,達摩眼皮變茶樹,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
1、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2、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 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已有飲茶習俗。
4、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
(1)達摩禪定: 傳說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使中國,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前三年達摩如願成功,但後來漸不支終於熟睡,達摩醒來後羞憤交加,遂割下眼皮,擲於地上。不久後擲眼皮處生出小樹,枝葉扶疏,生意盎然。此後五年,達摩相當清醒,然還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達摩採食了身旁的樹葉,食後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達摩採食的樹葉即為後代的茶,此乃飲茶起於六朝達摩的說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並說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
(2)孫皓以茶代酒: 根據《三國志·韋曜傳》中說,吳國皇帝孫皓率群臣飲酒,規定赴宴的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韋曜酒力不勝,只能喝二升,孫皓便常密賜茶荈以代酒。由此可知三國時代,當時上層社會飲茶風氣甚盛,同時已有「以茶代酒」的先例了。
(3)王肅茗飲: 唐代以前人們飲茶叫做「茗飲」,就和煮菜而飲湯一樣,是用來解渴或用來佐餐的。這種說法可由北魏人楊銜之所著洛陽伽藍記中的描寫窺得。書中記載說當時喜歡「茗飲」的,主要是南朝人,北方人日常則多飲用酪漿,書中尚記載了一則故事:北魏時,南戶齊朝的一位官員王肅向北魏稱降,剛來時,不習慣北方吃羊肉、酪漿的飲食,便常以鯽魚羹為飯,渴則飲茗汁,一飲便是一斗,北魏首都洛陽的人均稱王肅為「漏厄」,就是永遠裝不滿的容器。幾年後,北魏高祖皇帝設宴,宴席上王肅食羊肉,酪漿甚多,高祖便問王肅:「你覺得羊肉比起鯽魚羹來如何?」王肅回答道:「莒附庸小國,魚雖不能和羊肉比美,但正是表蘭秋菊各有好處。只是茗葉熬的汁不中喝,只好給酪漿作奴僕了。」這個典故一傳開,因此茗汁方有「酪奴」的別名。這段記載說明了,茗飲是南人時尚,上至貴族朝士,下至平民均有好者,甚至是日常生活之必須品,而北人則歧視茗飲。其次當時的飲茶屬牛飲,甚至有人飲至一斛二升,這與後來細酌慢品的飲茶大異其趣。

『叄』 茶水是誰發明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版一權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師,......茶蜜......皆納貢。」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肆』 茶飲是誰發明的

司馬相如曾經編寫了一本少兒識字讀物《凡將篇》,這裡面剛好有個「荈」字,也專就是各種茶葉屬史書常提出的最早的「茶」字。

還有在漢賦寫作上可與司馬相如並稱為「揚馬」的揚雄,他編寫了一本叫《方言》的書,書中記述:「蜀西南人謂荼曰蔎。」

最早對茶有過記載的王褒、司馬相如、揚雄均是蜀人,可見是巴蜀之人發明飲茶。

『伍』 茶葉是誰發明的

茶葉的起源無從考究。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5)做茶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茶葉形態特徵: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長4-12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側脈5-7對,邊緣有鋸齒,葉柄長3-8毫米,無毛。

花1-3朵腋生,白色,花柄長4-6毫米,有時稍長;苞片2片,早落;萼片5片,闊卵形至圓形,長3-4毫米,無毛,宿存;花瓣5-6片,闊卵形,長1-1.6厘米,基部略連合,背面無毛,有時有短柔毛;雄蕊長8-13毫米,基部連生1-2毫米;子房密生白毛;花柱無毛,先端3裂,裂片長2-4毫米。

『陸』 茶葉 是誰發明的

茶起源於中國,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最早可以追述到石器時代的炎帝神農氏。根據找到的大量實物證據和文史資料顯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飲茶的習慣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人們普遍認同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在歐洲,可笑的英國人說飲茶的習慣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是印度,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所謂的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為茶的發源地在印度。但是有人指出這些茶樹種其實是英國人從中國偷過去栽種的,而且在幾千年的茶歷史中在印度從未發現過有野生茶樹,也沒有人在當地制茶,怎麼這么巧,侵略東南亞的英國人一來就有野生茶樹了。而且他們都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錯誤,包括茶樹植物在內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類的歷史都要長,不能說哪裡有茶樹,哪裡就是制茶、飲茶的發源地。人類制茶、飲茶的最早記錄都在中國,最早的茶葉成品實物也在中國。根據可靠地考古發現,中國才是飲茶的真正發源地。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而且年代更為久遠。在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樹,按照英國人的邏輯,浙江的發源地身份就更加可信了。現在中國的野生大茶樹集中在雲南等地,其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於茶樹的起源,有這幾個學說: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怎樣鑒定茶葉的好壞?
【九項指標】
外形五項:整碎、色澤、嫩度、條形、凈度;
內質四項:湯色、香氣、滋味、葉底。

『柒』 茶是怎樣發明的是誰發明的呢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發源終極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由於如斯,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進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貴重產品進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 一笥"和「 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 "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發源的?對這個題目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題目」。由於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假如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題目的回答有多種謎底: 1.祭品說:這一說法以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終極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以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品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品,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終極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鐵觀音批發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熟悉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仍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捌』 茶是誰發明的

唐代陸羽《茶經》稱"茶之飲,發乎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中國是發現與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茶樹原產於中國的西南部,雲南等地至今仍生存著樹齡達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樹。四川、湖北一帶的古代巴蜀地區據歷史的記載是中華茶文化的發祥地。從唐代、宋代至元、明、清時期,茶葉生產區域不斷擴大,茶文化不斷發展,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茶,這一古老的飲料,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茶的發現與利用
中國是茶的故鄉。經過漫長的歷史跋涉,現在茶已經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中紮下了根,茶葉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如以神農時代開始算起,在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始於原始母系代族社會,距今大約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
神農嘗百草的傳說與茶的發現
據茶史考證,最早利用茶的為神農氏——"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也就是遠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傳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農時代。
一說,神農為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嶺去採集草葯,他不僅要走很多路,而且還要對採集的草葯親口嘗試,體會、鑒別草葯的功能。有一天,神農在采葯中嘗到了一種有毒的草,頓時感到口乾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著坐下,閉目休息。這時,一陣風吹來,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著清香的葉子,神農隨後揀了兩片放在嘴裡咀嚼,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頓時感覺舌底生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他感到好奇怪,於是,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神農便採集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後來將它定名為"茶"。這就是茶的最早發現。此後茶樹漸被發掘、採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葯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
二說,天神所賜,神農發現。當時神農氏給人治病,不但需要親自爬山越嶺採集草葯,而且還要對這些草葯進行熬煎試服,以親身體會、鑒別草葯的性能。有一天,神農氏采來了一大包草葯,把它們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幾堆,就在大樹底下架起鐵鍋,放入溪水,生火煮水。當水燒開時,神農打開鍋蓋,轉身去取草葯時,忽見有幾片樹葉飄落在鍋中,當即又聞到一股清香從鍋中發出,神農好奇地走近細看,只見有幾片葉子飄浮水面,水中湯色漸呈黃綠,並有清香隨著蒸汽上升而緩緩散發。他用碗舀了點汁水喝,只覺昧帶苦澀,清香撲鼻,喝後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頭腦也更清醒了,不覺大喜。於是從鍋中撈起葉子細加觀察,似乎鍋邊沒有此樹,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邁心善。采葯治病之苦,賜我玉葉以濟眾生」。自此,一邊繼續研究這種葉子的葯效,一邊涉足群山尋找此種樹葉。一天,神農終於在不遠的山幼里發現了幾棵野生大茶樹,其葉子和落入鍋中的葉片一模一樣,熬煮汁水黃綠,飲之其味也同,神農大喜,遂定名為「茶」,並取其葉熬煎試服,發現確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認為是一種養生之妙葯。據說,當年神農發現的這種「茶」,就是今天被人們稱作茶的樹葉

『玖』 茶葉是誰發明的

中國是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葯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沖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干凈。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中國茶葉的影響

世界各國的制茶技術,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我國。

805年:唐代時,日本和尚最澄大師及806年空海大師,留學我國研究佛學,歸國後,將我國茶葉蒸青綠茶的制茶技術傳入日本。

1811年:榮西和尚留學回歸日本,將鍋炒茶製法傳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葉產制技術傳入印尼。荷屬東印度公司派茶師傑哥遜前後六次來我國學習研究,每次均帶回茶種、制茶技術工人及器具。

1833年:蘇俄來茶我國采購茶籽與茶苗,1848年開始採摘,依照我國茶葉製作方法開始生產。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發展委員會,即派秘書哥登來我國學習茶葉產制技術。購買茶籽及茶苗,並尋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山等地茶師及工人,到大吉嶺等地發展茶業。

1835年:宇治山本氏,傳回我國覆蓋茶園「玉露茶」的製法。

1836年:哥登氏帶回我國茶工,在阿薩姆勃魯茶廠中,按照我國紅茶製法,試製成功,日後發展成今天的阿薩姆紅茶。

1866年:斯里蘭卡正式制茶始於特羅氏。學習我國武夷岩茶製法,試製成功。至1873年後才仿效印度的機械製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東非洲茶葉的發展,已由我國輸入茶葉生產技術。

1898年:日本開始仿製我國紅茶、綠磚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國珠茶製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國浙江龍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茶業者等退出印度、錫蘭的茶葉經營,將技術與資本等,轉移投資於肯亞等新茶區的開闊,才大量生產紅茶。

『拾』 茶是誰發明的

PS:茶本身是一種植物,是由大自然所生,因此不存在是由誰發明的。內
1.
據《神農百草集》容記載:"神農日嘗百草,得荼而解之"(荼tu
古時茶的別名)
由此可知茶是由神農發現的。
2.
此問題與陸羽無多大關聯,因陸羽對茶喜愛,遂專心考察研究,著得《茶經》一書,舉世聞名。故此後人稱他為「茶聖」
3.
在西漢甘露年間在四川雅安縣名山區有一位修行之人叫吳理真,他在蒙頂山的上清峰手植七棵茶樹,開創了人工種植的先河。
4.
現今喝的茶是由此結合製成。
++++其實,我們現在所喝到的茶背後有很多歷史。這也是我國茶文化的精髓所在。++++
...THE
END...

閱讀全文

與做茶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