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光纖的發展史
1880-AlexandraGrahamBell發明光束通話傳輸光纖。
1960-電射及光纖之發明。
1960-玻璃纖維的傳輸損耗大於1000dB/km,其他材料包括光圈波導、氣體透鏡波導、空心金屬波導管等。
1966-七月,英籍、華裔學者高錕博士(K.C.Kao)在PIEE 雜志上發表論文《光頻率的介質纖維表面波導》,從理論上分析證明了用光纖作為傳輸媒體以實現光通信的可能性,並預言了製造通信用的超低耗光纖的可能性。
1970-美國康寧公司三名科研人員馬瑞爾、卡普隆、凱克用改進型化學相沉積法(MCVD 法)成功研製成傳輸損耗只有20dB/km的低損耗石英光纖。
1970-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出世界上第一隻在室溫下連續波工作的砷化鎵鋁半導體激光器。
1972-傳輸損耗降低至4dB/km。
1973-我國郵電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開始研究光纖通信。
1974-美國貝爾研究所發明了低損耗光纖製作法――CVD法(汽相沉積法),使光纖傳輸損耗降低到1.1dB/km。
1976-美國在亞特蘭大的貝爾實驗室地下管道開通了世界上第一條光纖通信系統的試驗線路。採用一條擁有144個光纖的光纜以44.736Mbps的速率傳輸信號,中繼距離為10 km。採用的是多模光纖,光源用的是發光管LED,波長是0.85微米的紅外光。
1976-傳輸損耗降低至0.5dB/km。
1977-貝爾研究所和日本電報電話公司幾乎同時研製成功壽命達100萬小時(實用中10年左右)的半導體激光器。
1977-世界上第一條光纖通信系統在美國芝加哥市投入商用,速率為45Mb/s。
1977-首次實際安裝電話光纖網路。
1978-FORT在法國首次安裝其生產之光纖電。
1979-趙梓森拉制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根實用光纖,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
1979-傳輸損耗降低至0.2dB/km。
1980-多模光纖通信系統商用化(140Mb/s),並著手單模光纖通信系統的現場試驗工作。
1982-我國郵電部重點科研工程「.八二工程」在武漢開通。
1990-單模光纖通信系統進入商用化階段(565Mb/s),並著手進行零色散移位光纖和波分復用及相干通信的現場試驗,而且陸續制定數字同步體系(SDH)的技術標准。
1990-傳輸損耗降低至0.14dB/km,已經接近石英光纖的理論衰耗極限值0.1dB/km。
1990-區域網路及其他短距離傳輸應用之光纖。
1992-貝爾實驗室與日本合作夥伴成功地試驗了可以無錯誤傳輸9000公里的光放大器,其最初速率為5Gbps,隨後增加到10Gbps。
1993-SDH產品開始商用化(622Mb/s 以下)。
1995-2.5Gb/s 的SDH產品進入商用化階段。
1996-10Gb/s 的SDH產品進入商用化階段。
1997-採用波分復用技術(WDM)的20Gb/s 和40Gb/s 的SDH產品試驗取得重大突破。
1999-中國生產的8×2.5Gb/sWDM系統首次在青島至大連開通,沈陽至大連的32×2.5Gb/sWDM光纖通信系統開通。
2000-到屋邊光纖=>到桌邊光纖。
2005-3.2Tbps超大容量的光纖通信系統在上海至杭州開通。
2005 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纖直接到家庭。
2012年,中國的光纖產能已達到1億2千萬芯公里,預計到2013年將達到1億8千萬芯公里。
B. 1.光纜什麼時候發明 2.光纜什麼時候開始使用 3.光纜什麼時候開始商用
1976年,美國貝爾研究所在亞特蘭大建成第一條光纖通信實驗系統,採用了西方電氣公司製造的含有光纜144根光纖的光纜。1980年,由多模光纖製成的商用光纜開始在市內局間中繼線和少數長途線路上採用。單模光纖製成的商用光纜於1983年開始在長途線路上採用。1988年,連接美國與英法之間的第一條橫跨大西洋海底光纜敷設成功,不久又建成了第一條橫跨太平洋的海底光纜。中國於1978年自行研製出通信光纜,採用的是多模光纖,纜心結構為層絞式。曾先後在上海、北京、武漢等地開展了現場試驗。後不久便在市內電話網內作為局間中繼線試用,1984年以後,逐漸用於長途線路,並開始採用單模光纖。 通信光纜比銅線電纜具有更大的傳輸容量,中繼段距離長、體積小,重量輕,無電磁干擾,自1976年以後已發展成長途干線、市內中繼、近海及跨洋海底通信、以及區域網、專用網等的有線傳輸線路骨幹,並開始向市內用戶環路配線網的領域發展,為光纖到戶、寬代綜合業務數字網提供傳輸線路。
C. 光纖是誰發明的
1960年,美國人梅曼發明了紅寶石激光器,使人類獲得了性質與電磁波相同、且頻率和相位都穩定的光——激光,但當時這種激光器還不能在室溫條件下連續工作。
由於激光頻帶寬、純度高、不易擴散,具有很好的方向性,因而很快便在通信領域找到了用武之地。
在光纖的傳輸介質方面,人們發現了透明度很高的石英玻璃絲可以傳播光。這種玻璃絲叫作光學纖維,簡稱光纖。光纖一般由兩層組成,裡面一層稱為內芯,直徑一般為幾十微米或幾微米;外面一層稱為包層。為了使光纖在施工的過程中不易被拉斷,通常把千百根光纖組合在一起進行增強處理,製成像電纜一樣的光纜,這樣既提高了光纖的強度,又使光纖系統的通信容量大大增加。光纖的突出優點,是它可以在同一條通路上進行雙向傳輸,利用這一特性,用戶可以通過交互信息系統與對方對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光纖通信。
光纖通信是運用光反射原理,把光的全反射限制在光纖內部,用光的信號取代傳統通信方式中的電信號。但初期的光纖,光在其中傳輸時損耗很大。因此,要想用它來通信是不可能的。
1966年7月,英國標准電信研究所的英籍華人高錕博士和霍克哈姆就光纖傳輸的前景發表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論文,論文分析了玻璃纖維損耗大的主要原因,大膽地預言,只要能設法降低玻璃纖維中的雜質,就有可能使光纖損耗從每千米1000分貝降低到每千米20分貝,從而有可能用於通信。這篇論文鼓舞了許多科學家為實現低損耗的光纖而努力。
1970年,美國康寧玻璃公司的卡普隆博士等三人,經過多次的試驗,終於研製出傳輸損耗僅為每千米20分貝的光纖。這樣低損耗的光纖,在當時是驚人的成就,使光纖通信有了實現的可能。
1970年,美國的貝爾研究所研製出能在室溫下連續工作的半導體激光器,這種激光器只有米粒大小。盡管最初的激光器的壽命很短,但這種激光器已被認為是可以作為光纖通信的光源。由於光纖和激光器的重大突破,使光纖通信有了實現的可能,因此,1970年被認為是值得紀念的光纖傳輸元年。
1970年,突破了光纖和激光器兩項技術難題,光纖通信從理想變成可能,各國電信科技人員,競相進行研究和試驗。光纖通信開始進入實用階段,而且此後的發展極為迅速,其應用系統也已經多次更新換代。20世紀70年代的光纖通信系統主要應用光纖的短波波段進行傳輸;80年代以後逐漸改用長波波段;到90年代初,光纖的通信容量擴大了50倍。到了90年代後期,傳輸波波長更長,並且開始使用光纖放大器等新技術以增強信號、擴大傳輸容量。這時,光纖廣泛地應用於市內電話以及長途通信干線中,成為通信線路的骨幹。甚至美、日、英、法等8國已宣布,今後鋪設長途通信干線不再使用電纜而改用光纜。
D. 光纖通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光纖通信是利用石英玻璃拉製成的導光纖維作為傳輸媒介的通信方式。這里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將激光束限制在光纖芯中傳播,這樣就可以避開大氣的干擾,減少能量損失,從而使信息傳輸的距離更遠。光纖通信中有兩個關鍵性問題:其一,要有高質量的光纖為基礎;其二,要有功率大、效率高、單色性好、壽命長的激光器作保證。現在對這兩方面的問題,人們正在研究和改進之中。
光纖通信和有線電纜通信的過程相似,不過載波是激光(電磁波)而不是電流。它的工作原理大致是:把所傳輸的信息(如聲音)變成電信號,通過改變激光器電流的方法,對激光器發出的細小光束進行調制,受調制的激光束通過光纖維的長距離傳送,經過若干個中繼站到達收信端,再通過收信端光電子管的檢測,就把從光纖維中傳輸過來的光信號還原成電信號,受話器又把電信號轉變為原來的信息(如聲音等)。
光纖是一種細如發絲的玻璃線,能「攜帶」光線。由於激光的頻率很高(波長只有幾微米),一根光纖雖然只有頭發絲那麼細,但它傳輸的信息量卻很大。據初步估算,一根光纖可以同時傳送150萬路電話或2萬個電視節目。如果把幾十根或幾百根光纖維製成一條光纜,其外形直徑也不過1~2厘米,而通信容量卻大得驚人。光纖維也叫「光電線」,簡稱光纖,它是1966年由美國阿穆爾研究所的湯斯發明的。
1977年是光纖通信取得重要進展的一年,美國康寧公司製造出了第一根低損耗光導纖維,它的光能損耗小,使遠距離的光通信有了實現的可能。此外,一種高效率的、能在各種環境下長期工作的半導體激光器也製造成功,它就是雙異質結砷化鎵激光器,這是光纖通信比較理想的光源,通常只要幾十毫安的微弱電流就可以激發它。
1976年,英國有兩個城市間敷設了一條光纜,這個光纖系統能同時提供1920條電話通路。1982年,英國電信電話公司進行102千米光纖無中繼傳輸的試驗,取得了成功。1983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將光纖通信廣泛應用於公用通信網,使用光纜長度近20萬千米。與此同時,日本也大力發展了光纖通信系統,還敷設了一條貫穿日本南北的光纜干線。
我國從1977年以來,先後在上海、北京、桂林、武漢等地建立了光纖通信試驗系統,近幾年來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與通常的通信電纜相比,光纜輕、成本低,能節約大量的金屬資源。從加熱的玻璃棒一端,能拉出透明度極高、長達20千米的光纖來。
光纖通信具有突出的優點:一是傳輸信息的容量大,線。路損耗低;二是在同一條通道上能進行雙向傳輸,用戶能通過交互信息系統與對方對話;三是抗干擾能力強,通信質量好;四是投資少,收效快,敷設方便,保密性好。因此,光纖通信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通信方式,只要不斷努力和改進,它的優點一定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
光纖通信技術的應用,揭開了利用電磁波傳送信息的新紀元。可以預料,它與衛星通信一起,必將對人類社會的信息傳遞帶來無法估量的影響。
E. 光纖是怎樣發明的
光纖光纜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光纖光纜以玻璃作介質代替銅,使版一根頭發般細小權的光纖,其傳輸的信息量相等於一條飯桌般粗大的銅「線」。它徹底改變了人類通信的模式,為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基礎,使「用一條光纖傳送一套電影」的幻想成為現實。發明光纖的,就是被譽為「光纖之父」的華人科學家高錕。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 。
F. 韓國和日本的光纖都是哪年哪月實現光纖到戶的.
光纖現在價格很低(大約每米一芯0.3元人民幣),光纖進戶,現在技術上不是大問題,主要是中國目前網路沒全面開放,還算是壟斷行業,不求上進,所以光纖進戶還要等N年
G. 高錕在光纜問世中的主要工作
高錕被稱為光纖之父
1966年,高錕提出了用玻璃代替銅線的大膽設想: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質,使用光來傳送信號。他當時的出發點是想改善傳統的通訊系統,使它傳輸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對這個設想,許多人都認為匪夷所思,甚至認為高錕神經有問題。但高錕經過理論研究,充分論證了光導纖維的可行性。不過,他為尋找那種「沒有雜質的玻璃」也費盡周折。為此,他去了許多玻璃工廠,到過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及日本、德國,跟人們討論玻璃的製法。那段時間,他遭受到許多人的嘲笑,說世界上並不存在沒有雜質的玻璃。但高錕的信心並沒有絲毫的動搖。他說:所有的科學家都應該固執,都要覺得自己是對的,否則不會成功。
重要轉折
後來,他發明了石英玻璃,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使科學界大為震驚。
高錕的發明使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迅猛發展,這是他始料不及的。他因此獲得了巨大的世界性聲譽,被冠以「光纖之父」的稱號。美國耶魯大學校長在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的儀式上說:「你的發明改變了世界通訊模式,為信息高速公路奠下基石。把光與玻璃結合後,影像傳送、電話和電腦有了極大的發展……」高錕此後幾乎每年都獲得國際性大獎,但由於專利權是屬於僱用他的英國公司的,他並沒有從中得到很多的財富。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極深的高輥 ,以一種近乎老莊哲學的態度說:「我的發明確有成就,是我的運氣,我應該心滿意足了。」
獲諾貝爾獎
高錕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高錕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將獲得今年物理學獎一半的獎金,共500萬瑞典克朗(約合70萬美元);博伊爾和史密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將分享今年物理學獎另一半獎金。
廣州輝鵬希望能幫到您。
H. 希望咨詢一下專業人士,關於光纜中的光纖,日本藤倉光纖和美國康寧光纖相比,哪一個性價比更高或是更貴
藤倉主要是做光纖熔接機的,日本的光纖大廠是住友。康寧是全球最大的光纖生產廠,但從2000年開始已經停產普通光纖了。大部份康寧的光纖都是OEM的,有相當部分甚至就是中國武漢長飛生產的。
從產品質量來說,國產光纜的質量並不比進口的差。如果信心不足,可以選長飛、中天或特發的光纜。光纖是哪家的並不是很重要的事。
一般短距離光纜對系統影響並不大,無需想太多。除非你的應用是在幾百KM或者上千KM的距離,這種時候需要對光纜系統做專門的特殊設計的。
I. FTTH光纖是誰發明的
日本人發明的!小日本發明的皮線光纜!麻袋的,國內生產的皮線光纜還要給小日本專利費呢!
J. 辦日本的NTT光纖
不可以打電話辦理
因為要看你的外國人登陸證
至於價格這個不是你可以選擇的
你所住的房子決定了價格
比如很大的公寓 住戶很多 已經倒入光纖系統的話 就很便宜 3900日元左右
但是很小的公寓 基本沒有幾個人用的話
就不是マンションタイプ 是戸建てタイプ大概每個月要6500左右
如果真的是後面的話
覺得價格無法接受 就上adsl吧
根據帶寬,
價格可以選擇
可以申請的地方 建議你去電器行
比如ヤマダ電機、コジマ電機、ビックカメラ、ヨドバシカメラ、ケーズ電機等都可以
申請的同時加入オプション的話 還有キャンペン,比如買電腦便宜什麼的
オプション用幾個月解約就可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