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是誰創造的字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 白水縣陽武村人,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 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倉頡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並將這里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 倉頡,歷來被人們尊為「文字始祖」、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人物。 你是否知道,那外國人猜不透玄機的方塊漢字是誰造出來的?在白水縣,有一個婦孺皆知的名字--倉頡,白水人祖祖輩輩把倉頡尊稱為「倉聖」。但是如今,倉頡和那些關於他的傳說還不為人所廣知. 字,是怎麼造出來的? 關於倉頡造字,在白水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遠古時候,蒙昧未開,人們都用結繩的辦法錄史記事。那時候,倉頡還姓侯岡,是黃帝的史官。由於記錄史實的結繩形狀奇異,年久月深難以辨識,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魯迅先生曾對倉頡造字這一史實,作過精闢的論述,意即文字非一人獨創,而是群眾智慧的結晶。但以倉頡為傑出代表的漢文字創造者,終於終結了「結繩記事」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的新紀元,後世譽之為「文字初祖」,中國古代「四大創造之一」,實乃當之無愧。 《史記》、《讀書》、《荀子》、《呂氏春秋》等對倉頡作書造字均有記載。這些都說明倉頡確有其人。
⑵ 鹽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古人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未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內確切說明。
最早使用和容制鹽的是中國人,在古代稱自然鹽為「鹵」,把經人力加工過的鹽,才稱之為「鹽」。中國古代最早發現和利用自然鹽,是在洪荒時代,與動物對岩鹽、鹽水的舐飲一樣,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國古代流傳下的「白鹿飲泉」、「牛舐地出鹽」、「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記載都說明了這一點。 20世紀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最晚在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
中國最早發現並利用的自然鹽有池鹽。其產地在晉、陝、甘等廣大西北地區,最著名的是山西運城的鹽池(即解池、河東鹽池)歷史悠久,在《史記》中有記載,黃帝曾戰炎帝於阪泉,敗蚩尢於涿鹿,後又「邑於涿鹿之阿」。據專家考證:「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澤,一名涿鹿」。而「炎黃血戰,實為食鹽而起」。
⑶ 漢字是誰創造的的
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
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
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3)鹽字是誰創造的擴展閱讀: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漢字是意音文字,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
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里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⑷ 誰發現了鹽,被後人尊稱為鹽王
鹽是被誰發現的?網友深扒歷史,發現鹽的起源!
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調味品。正是因為有了鹽的存在,我們所吃的菜才能夠有這美味的味道。雖然說現如今各種調料湧入市場,但卻始終無法撼動鹽的地位。以至於現如今的人們一直認為吃鹽已經是常識了,那麼嚴,在最初是被誰發現的呢?
其實鹽的起源,還得追溯到幾百萬年前原始人的社會中。我們都知道原始人大都是群居以捕獵為生,而他們在將獵物捕殺之後,便用火源將獵物烤熟吃。在那時他們並不懂得調味品的使用,而在原始部落中,一個名叫夙沙氏的人發現了鹽。那麼他是如何發現的呢?
原來在原始社會不斷分化之後,許多部落從原來的河流山洞地區慢慢向沿海地區發展靠攏。而夙沙氏所在的原始部落,搬離到了海邊。而在一次捕獵的過程中,他將獵物追到了海邊。他發現海邊有一層白白的東西,出於好奇他便嘗了一口發現十分的咸。
於是他便拿了一把帶回自己的部落,在烤肉時他將這把海鹽灑在了烤肉上。品嘗後發現味道果然比之前好了很多,於是他便把這一秘訣告訴了族人,這邊有了鹽的來源
⑸ 是誰發明了吃鹽
不是誰發明的,是逐漸抄發現並使用的。 早在遠古時候人類就已懂得用鹽來保存食物、充當調味料,甚至做一些簡單的醫療。依照自然存在的狀況,鹽又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 人類采鹽最早使用的方法是從含鹽量高的乾涸河床或湖床刮下鹽結晶塊。但沒多久人們便發明了較復雜的產鹽方法。 最常用的鹽是海鹽。海鹽的取得主要是在氣候和地質條件適合的海邊開發鹽田,依靠日曬和自然蒸發,從而使鹽分析出。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海邊都出產海鹽,如亞洲的中國、韓國、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歐洲的地中海沿岸等是海鹽的大產地。
⑹ 字是誰創造的
倉頡造字
這是我們漢字的發明者
倉頡也稱蒼頡,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
早在戰國末年,已盛傳「倉頡造字」的故事,《呂氏春秋·審分覽·君守》稱:「奚仲作車,蒼頡作書,後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淮南子·修務訓》記載:「史皇產而能書。」高誘註:「史皇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故曰史皇,或曰頡皇。」許慎《說文解字·敘》也稱:「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在緯書《春秋元命苞》記載倉頡,他「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⑺ 「鹽」字出現在哪個朝代
在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找不到「鹽」字,只有「鹵」字。「鹽」最早解釋,是(東漢)許慎《說文》:「鹽,咸也,從鹵咸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為:「鹽、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意思是說:鹽就是鹵,自然形成的稱為「鹵」,經過人力加工的就稱為「鹽」。左樹珍雲:「於字從鹵,鹵從西省,下象鹽形;鹵字四點,實象鹽粒,從西省者,鹵出西方,所謂合體象形也。鹽下從皿,皿為食用之具,則是合體而兼會意矣。」
⑻ 鹽的繁體字的來歷,鹽
《說文解字》中記載:鹽,咸也。從鹵,監聲。古者,宿沙初作煑海鹽。凡鹽之屬皆從鹽。
譯文:鹽,鹹味佐料。字形採用「鹵」作邊旁,採用「監」作聲旁。古昔時代,一個名叫「宿沙」的人最早開始通過蒸煑海水制鹽。 所有與鹽相關的字,都採用「鹽」作邊旁。
鹽的繁體字(如圖):
二、組詞:食鹽、海鹽、鹽分、鹽鹵、鹽酸、鹽田、大鹽、鹽巴、咸鹽、井鹽、鹽池、鹽井、岩鹽、池鹽
1、食鹽[shí yán]
無機化合物,成分是氯化鈉,有海鹽、池鹽、岩鹽和井鹽四種。無色或白色晶體,有鹹味。用於制染料、玻璃、肥皂等,也是重要的調味劑和防腐劑。通稱鹽。
2、海鹽[hǎi yán]
用海水曬成或熬成的鹽,是主要的食用鹽。
3、鹽分[yán fèn]
物體內所含的鹽:汗流得過多,會造成體內~和水分的不足。
4、鹽田[yán tián]
用海水或鹽湖水曬鹽時挖的一排排的四方形淺坑。
5、大鹽[dà yán]
用海水熬制或曬制的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