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自然的一切創造都有目的性

自然的一切創造都有目的性

發布時間:2021-11-24 06:19:00

『壹』 如何理解康德「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合目的性是康德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而作為先驗的判斷力的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康德美學的核心所在。而對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內涵、特性與影響的剖析與揭釋,可增進對合目的性原理乃至整個康德美學的認識與理解。

一、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內涵

1.目的與合目的性的規定
在康德美學中,目的與目的性等概念都有他特定的規定,在探討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之前,須把這些概念釐定清楚。那麼,什麼是目的呢?康德給出了自己的確切的表徵,他說:「一個關於對象的概念在它同時包含著這個對象的現實性的基礎時叫做目的。」(1)康德把目的分為內在目的與外在目的兩種,外在目的指一物的存在是為了它物,是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適應性。在這里,康德所謂的「目的」是一種「內在目的」,它意指在一事物的概念(本質)中包含著它自己的內在可能性的根據,也就是說,一個事物的形成與發展不取決於任何外在的因素,而是有賴於其內在必然性。很顯然,康德的內在目的論,有別於無目的性與外在目的論。
關於什麼是合目的性的問題,康德給出的定義是這樣的,「…而一個物體和諸物的只是按照目的而可能的品質相一致時,叫做該物的形式的合目的性。」(2)在康德看來,判斷力的原理,在涉及一般經驗的規律下的自然界活動的形式時,就稱為在自然界的多樣性中的「自然的合目的性」。而自然的合目的性又可分為形式的合目的性和質料的合目的性。顯然,康德作為審美判斷之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指形式的合目的性,它是關於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學表象,而有別於作為關於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邏輯表象的質料的合目的性。
康德進一步闡釋了關於目的與合目的性的思想。就目的而言,例如「人」之所以成為「人」自身,正是基於按照「人」這一概念要求自己,並由此與其它動物區分開來。「人」這個概念本身包含著人的現實性的基礎。無疑,它是自身存在的根據。就合同的性而言,通過此概念可以把自然界的諸經驗規律的多樣性統一起來。例如看見一座山、一條河、一朵花時感到的愉悅及其一致性。
2.合目的性原理的證明
在康德關於美的分析中,合目的性原理被作為奠基於共通感基礎之上的審美的思維形式,它是審美的普遍性的主觀依據。在康德看來,審美判斷作為一種反思判斷,它的先驗原理便是合目的性原理。這正如鮑桑葵所指出的:「在鑒賞判斷中所包含的關系方面,美是一個對象的合目性的形式,只要這個對象能在沒有目的觀念的情況下知覺到。」(3)
進而,康德用演繹法來證明為何需要這一先驗原理。對事物的認識,除了受時間條件的規定外,還要受事物的樣式條件的規定,某物與它物的樣式不同,構成了自然界中事物間的區別,樣式成了某物之所以是某物的原因,而且這原因也是結果。因為,某物的樣式顯示出某物好象是有目的的。單純經驗規律的顯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感受是私人的,趣味無可爭辨。但是,自然的諸經驗規律有無統一性呢?能否在少數原理下把多樣性統一起來呢?這就是康德尋找合目的性原理的驅動力。康德認為,必須設想有這種統一性,因為這是知性的必然要求。他說:「必須為了探究這些經驗的所謂的規律而設置一個先驗原理作為對它們的一切反思的基礎,從而按照它們,一個可認識的自然秩序才是可能的。」(4)因此,就必須設定自然本身有目的,同時自然的形式具有合目的性。
3.合目的性原理與審美和藝術
那麼,合目的性與人的審美情感又有何關系呢?某物具有自然的合目的性,就會使人愉快。為何自然的合目的性能與我們的愉快情緒相聯結呢?康德認為,這是由於一種意圖的達成就導致愉快,而意圖的達成就是把單純經驗規律的多樣性歸結為原理的統一性。他說:「一切意圖的達成都與快樂的情緒相聯結;這意圖的達成有一先驗表象為其條件,象在這里對於所有反思著的判斷力有一個原理一樣,快樂的情緒也是被一個先驗和對每個人都有效的根據所規定:並且也僅僅是由客體聯繫到認識機能。」(5)當一自然事物的形式,符合了我們頭腦中先驗的關於自然形式合目的性原理,因此,也符合了我們的認識機能的要求,從而使我們在知性力和想像力的和諧產生的表象中,產生愉快的情緒。而引起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學表象的對象就被稱為美,而通過情感對美的對象的判斷則被稱為鑒賞。
康德認為,藝術活動不同於自然活動,藝術活動是基於理性之上的自由創造。康德把合目的性原理作為始終不脫離感性形態去尋求審美的普遍有效性的根據,它不是為自然而設立的,而是為人自己設立的。基於合目的性原理,人們可尋求較為一致的有可能達成共識的共通感,從而為美學及各門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內在特性

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不僅有豐富的內涵,還有其獨特的規定即特質或內在特性,由此對自身加以限定並與先前的諸多的美學理念相區分,從而為審美活動中的判斷力提供基本原理。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內在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在康德那裡,無目的的合目性之中前後兩個目的的內涵是不一樣的。客觀上,美不是有用的,審美是無利害性的。康德說:「那規定鑒賞判斷的快感是無任何利害關系的。」(6)雖然美感伴隨快感,但它是快感的升華。而主觀上,它又是有目的的,這種目的反映的是主觀的知性力與想像力協調的心意狀態的情感形式,這種情感形式通過一種類比,一種擬人化的思維方式,使得對象始終不脫離表象而體現出合目的性。因此,審美的合目的性僅僅是形式本身同快樂與不快樂的情感的一種關系,而與通常意義上的目的區分開來。美不僅和愉悅性本身也和善相區分,因為在康德看來,愉悅性和善都具有明確的主觀目的。
2.合目的性的主觀性
合目的性的思維方式處於特定的心意機能狀態之中,合目的性是指對象對主體的合目的性。這里,對象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主體則是知性力與想像力協調的情感,通過該情感,主體將諸多個別的自然現象統一於一個先驗的自然整體,從給定的特殊去尋找普遍,從偶然中去尋求法則。康德認為,從方式上來看,審美判斷具有範例的必然性,當然這以人們共同的感覺力為基礎。從量的方面來看,審美對象是個別性的事物,審美判斷是單稱判斷,但卻具有普遍有效性。當然,這種普遍性是主觀的,嚴格說應是主體間的,即一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意狀態。通過這種心意狀態,主體以自己的情感來理解自然,這無疑是一種擬人性。
3.無涉理性概念的合目的性
作為審美或鑒賞判斷力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有別於邏輯判斷。康德認為,自在之物作用於感官產生直觀印象,通過先天的直觀形式時間和空間才形成感性表象。審美表象與邏輯表象的一個重要區分在於,後者依概念的目的表象進行判斷,而前者不依概念進行判斷。邏輯判斷不僅是對事物的形式的判斷,而且是對事物作為成果的判斷,它以我們頭腦中先驗地對這事物的目的的概念的表象為依據。合目的性原理,訴諸形式合乎人的諸認識機能的統一性,也即通過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來進行,而不涉及概念,進而與邏輯判斷相區分。在這里,「康德的原則是,沒有抽象的概念,就不可能有客觀的判斷,而美則不牽涉抽象的概念。」(7)
4.先驗性與先天合理性
傳統美學的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陷入了關於美的本性等問題的紛爭之中而不能自拔,康德則另闢蹊徑,在先驗性上花大力氣。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發現了認識能力的先驗原則,在《實踐理性批判》中發現了欲求能力的先驗原則,之後,他又在《判斷力批判》中極力尋找快感與不快感的原則。他認為,在哲學的這三個部分中都應有其先驗原則。審美趣味判斷在現實生活中是一種復雜的經驗現象,其中包括個人審美的、認識的和道德的等多方面的動機,也包括社會的、文化的、傳統的和習俗的各種因素。但康德把這些方面與因素全都懸置起來,從先驗的立場來考察一般意義上審美趣味判斷所涉及的先天的條件和要素。「美感的根源被康德歸結為主體的所謂先天共同感」。(8)同樣,康德用先驗的方法於崇高的分析。「正是通過無利害關系這一概念,康德打破了美學中快感的優越性。」(9)從而奠定了合目的性原理的先天合理性基礎。據此,康德將審美活動與其它人類行動加以區分,「在康德看來,藝術的精神本質源自審美行為與實用行為和食慾行為之間的差別,盡管康德本人偏愛感性直覺。」(10)顯然,這種差別根源於審美活動的先驗性。
三、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影響

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與他的整個美學,在西方美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與地位,並產生了有益的啟示與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大的方面涉及一種新的美學思想產生的影響,也有小的方面某種具體理論觀點的影響,有直接的對它貼近時代的影響,也有間接的對20世紀美學發展的影響。」(11)
1.為從自然通達自由提供了依據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是康德美學的基本著作,更是康德哲學體系的完成,也是康德整個理性批判事業的總結,沒有它我們很難從整體上理解與把握前兩種批判。把美學與目的論結合在判斷力中是康德的首創。同時,判斷力作為人類高級認識諸能力,它介入了知性與理性之間,雖然不具有自己的立法,但卻有自己的獨特的原理。人的心意機能可分為認識機能、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機能和欲求的機能等三大部分,對於認識機能而言,知性為自然界立法,提供一個關於自然作為現象的理論知識的規律。對於欲求機能,理性按照自由概念規定了它應遵從的先驗規律。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介於認識機能與欲求機能之間,和判斷力介於知性與理性之間一樣。
正是判斷力使知性與理性之間的過渡成為可能,情感使認識與欲求之間的過渡成為可能。同時,判斷力也是知性與理性的綜合,正如情感是認識與欲求的綜合一樣。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表明美克服了意識中彼此分裂的各種情形,這正如黑格爾所說:「美消除了這種分裂,因為在美里普遍的與特殊的,目的與手段,概念和對象,都是完全互相融貫的。」(12)
康德認為:「人類理性的立法(哲學),有兩大目標,即自然與自由,因而不僅包含自然法則,而且包含道德法則,這兩者開始被表現在兩種不同的體系中,但最終則在唯一的哲學體系中得到表現。」(13)在康德的諸先驗原理中,合目的性原理居於中介地位,起著橋梁作用,聯結著規律性與最終目的。正如康德所說:「判斷力以其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概念在自然諸概念和自由概念之間提供媒介的概念,它使純粹理論的過渡到純粹實踐的,使從按照前者的規律性過渡到按照後者的最終目的成為可能。因為通過它,最終目的的可能性才被認識,而只有它最終目的才能在自然里以及在它和自然諸規律的諧和里成為現實。」(14)他還說:「審美的合目的性是判斷力在它的自由中的合規律性。」(15)這樣,康德實現了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而藝術包含有自由本性,藝術憑借合目的性原理,成為從自然通達自由的必由之路。
2.對後世美學的啟迪
許多後世美學家都受過康德合目的性原理與他整個美學思想的影響。費希特受康德啟發,把美的根源看成是導於主體,與康德一樣,也持有天才藝術觀。在謝林的天才藝術觀中也可發現康德的痕跡。席勒把康德的游戲說改造後並提出了游戲沖動說,他認為,美是自由觀賞的作品,這一點與康德很相近。叔本華接受了康德美只關涉主體的情感的思想,他同樣把審美活動視為完全不計利害的觀察、與利害無關的觀照,他也認為,審美不包含慾望和概念,它既不是倫理,也不是認識,只是主體與表象的契合。康德合目的性原理中審美不涉利害的觀點對浪漫主義美學、唯美主義產生了重要啟示,並成為其理論依據。
作為新黑格爾主義者,克羅齊從康德那裡吸收了許多思想,他同樣認為,審美和藝術不同於道德,而具有非功利性特徵,審美是無概念的,也是非邏輯的。以反黑格爾美學的面貌出現的人本主義美學與科學主義美學都從康德美學原理中吸取了不少養份。現象學美學家普遍受到康德的影響。杜夫海納認為,美來源於主觀的合目的性,他說:「通過美,自然表現了對我們的好意。正如康德提醒我們的,審美判斷所涉及的目的性可能是一種無目的的、主觀的、形式上的目的性,其現實性存在於我們的主觀能力的關系的內在目的性之中。」(16)薩特也否定了審美的功利性。伽達默爾吸取了康德美學中的主體性思想,但差別在於,康德把鑒賞判斷的根源歸於主體的認識能力與情感,而他把鑒賞視為一種解釋。
3.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
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與他的整個美學也為後世留下了不少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在著力解決這些問題時,後世美學取得了新的發展。康德的無利害關系的思想,遭到了許多人的批判。其實,審美完全無功利也是不可能的,美的社會功利性在自然與社會中體現得突出一些,而在藝術中顯得隱蔽一些。康德把理想美建立在依存美而不是自由美之上,本身就反應了康德在美有無功利性、涉否概念等問題上的矛盾。阿多諾認為:「然而,藝術不會停滯在無利害關系之中,而是在繼續發展。這樣,藝術便以不同的形式再生出內在於無利害關系中的利害關系。」(17)
赫爾德不同意《判斷力批判》中的基本觀點,他反對把美看成無利害的與無概念的。黑格爾不滿足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主觀性特徵,他認為,在康德那裡,普遍性與特殊性、概念與對象、目的與手段等的統一隻能在思想中完成。黑格爾認為,這種統一不僅存在於思想中,也應存在於現實世界中,因而既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
在康德那裡,審美判斷既被設定為一種關於情感的判斷,同時又認為,審美判斷具有普遍有效性。「但是,康德對審美判斷的普遍有效性所進行的這樣一種闡述,卻充滿了無法解決的矛盾。」(18)同時,康德致力於用判斷力去溝通感性與理性等多個二元世界,而到了海德格爾那裡,二元世界得到了超越,他認為,藝術也是理性的,思想也是感性的。海德格爾認為,美是存在的顯現,較之康德又進了一步。隨著現象學與現象學美學等的產生與發展,這些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

『貳』 意識具有目的性,主動創造性,分別是什麼意思,區別是什麼

(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就是說我們認識世界都有一定的目的,並通過計劃去實現我們的認識.比如我想知道怎樣才能使我的博客更加受歡迎,(這是目的)我就會去了解受歡迎的博客有哪些成功的要素。(這就是計劃)

(2)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為了弄好我的博客,我有空就會在頭腦裡面設計我的博客,讓我的博客看起來更好看,更方便讀者閱讀(這就是主動創造性),雖然網上能美化博客的元素有很多,但我在設計時不可能把它們全部用在我的博客上,這樣會很雜亂,我只能選擇最需要的元素放在博客上。(這就是自覺選擇性)

學習其實就是認識世界的活動了,學習是有目的的,而且我們的學習一般都是有步驟的。

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主動創造出很多東西(比如舉一反三),而且還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學習。

(2)自然的一切創造都有目的性擴展閱讀

意識的能動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在堅持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的同時,又承認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主要表現在:

第一,意識反映世界具有自覺性,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人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確定反映什麼、不反映什麼、怎樣反映,表現出主體的選擇性。

第二,意識不僅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意識反映對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動地創造。意識既有對當前的反映,又有對過去的追溯和對未來的預測,可以超越特定時空的限制。

第三,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改變世界或創造世界不僅意味著強化客觀世界的變化過程,而且意味著創造出世界上所沒有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

第四,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叄』 自然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大自然就像是一個忙碌的母親。〔英〕哈代:《遠離塵囂》
我……將把元素的組合的一個現實的一般結果或許多一個接一個的一般結果稱為自然。〔法〕狄德羅:《論解釋自然》
自然是我們的一切觀念所生出的源頭。〔英〕越諾爾茲:《讀杜弗列諾瓦的〈論畫藝〉》
自然是親切的向導———賢明、公正,而且善體人意。〔法〕蒙田:《隨筆集》
自然的本質就是活動。〔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
自然是萬物的總匯。〔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
自然界是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和存在物的總和。〔德〕費爾巴哈:《哲學筆記》
大自然是一位難以接近的女神。〔德〕愛因斯坦:《科學?藝術?哲學斷想》
從生命一開始,大自然就向我們人類心靈里灌注進去一種不可克服的永恆的愛。〔古羅馬〕朗吉弩普斯:《論崇高》
大地獲得母親這個稱號,是完全恰當的。因為一切東西都從大地產生出來。〔古羅馬〕盧克萊修:《物性論》
自然這個卷軸,簡直是一本知識之書。〔英〕哥爾斯密:《世界的國民》
自然是陶冶心胸的偉大學校!〔德〕貝多芬:《貝多芬語錄》
對我來說,大自然一直是萬書之本——知識的源泉。〔法〕羅曼?羅蘭:《羅曼?羅蘭回憶錄》
動物自然界是植物自然界的真理,植物自然界是礦物自然界的真理,地球是太陽系的真理。〔德〕黑格爾:《自然哲學》
自然在它的物質創造中為我們規劃了我們在道德創造中所必須走的路。〔德〕席勒:《審美教育書簡》
大自然充滿了一種使人心平氣和的美與力。〔俄〕列夫?托爾斯泰:《一個地主的早晨》
大自然蘊藏著尚未被我們所利用的豐富的能量,沒有比大自然和人們的意志與智慧所創造的現實更大更全的大學了。〔蘇〕高爾基:《蘇聯記游》
大自然的風雲變幻會影響人的性情、思想和神經。〔蘇〕安德列耶夫:《青春激盪》
最偉大的葯方就是大自然。自然界里蘊藏著治療一切疾病的秘訣。〔美〕歐文?斯通:《心靈的激情》
自然喜歡躲藏起來。〔古希臘〕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
自然也追求對立的東西,它是用對立的東西製造出和諧,而不是用相同的東西。〔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論世界》
從自然這個造物者手裡出去的任何事物,本是善良無比,一旦進入人類手中,全部變壞了。〔法〕盧梭:《愛彌兒》
在人們面前,我見到的全是敵意,但大自然卻隨時都在向我微笑。〔法〕盧梭:《孤獨的散步者之夢想》
大自然待人,如同待動物一樣:弱者毀滅,留下來的只有強者。〔法〕巴爾扎克:《巴爾扎克論文選》
大自然是無情的。〔法〕雨果:《九三年》
自然里並不包含有永恆不變的形態。〔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
自然界心目中沒有固定的目的,一切終極原因都是人們的虛構。〔荷〕斯賓諾莎:《倫理學》
她(指自然——引者注)本身就完滿無缺,可是她還在追求那永無止境的完滿。〔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創造個性好像是她(指自然——引者注)唯一的目的,可是她對個人又毫不愛惜。〔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只有大自然自己知道她的現在和過去。〔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大自然以其無窮無盡的生命力充滿了一切空間。〔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在大自然中,沒有嫉妒,沒有爾虞我詐,也沒有不誠實。〔德〕貝多芬:《處在世紀交替的貝多芬》
自然界的一切歸根到底是辯證地而不是形而上學地發生的。〔德〕恩格斯:《反杜林論》
對於人類,大自然既是母親,又是兇狠的後娘。〔蘇〕普利什文:《大地的眼睛》
大自然本身就在人與人之間安置了夠多的柵欄。〔印度〕泰戈爾:《摩訶摩耶》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也輟廣。〔中〕荀況:《荀子?天論》
大自然是不會憐憫弱者的。〔中〕鄭彥英:《少婦》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盪之鳴。〔中〕韓愈:《送孟東野序》
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古希臘羅馬哲學》
美是自然的一種作品。〔意〕塔索:《論英雄體詩》
我們似乎偏向於觀賞自然,絕少與自然一起生活。〔英〕王爾德:《獄中記》
自然總是美的。〔法〕羅丹:《羅丹藝術論》
美,就是性格和表現。而且,「自然」中任何東西都比不上人體更有性格。〔法〕羅丹:《羅丹藝術論》
美的東西是在自然中,而它以最多種多樣的現實形式呈現出來。〔法〕庫爾貝:《給學生的公開信》
大自然的秩序,證明了宇宙確有它的建築家。〔德〕康德:《語絲》
一切光輝燦爛的東西總令人想起太陽,而且沾得太陽一部分的美。〔俄〕車爾尼雪夫斯基:《美學論文選》
自然的巨大力量不是以丑惡而是以美來顯現它的真相的。〔印度〕泰戈爾:《民族主義》
自然始終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藝術的範本。〔中〕宗白華:《美學與意境》
一切藝術與教育,只不過是自然的附屬物而已。〔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斷片》
藝術或有謬誤,自然卻從不犯錯。〔英〕德萊頓:《寓言》
「自然」以造物者的神工,與我的靈魂緊緊結合。〔英〕華茲華斯:《早春之歌》
自然永遠靈光煥發,毫不差錯,它是唯一的、永恆普遍的光輝,萬物從它得到力量、生命和美,她是藝術的源泉、目的和檢驗的標准。〔英〕蒲柏:《批評論》
沒有一種傳授給人類的藝術技巧不是以大自然的作品為其主要對象的。〔英〕錫德尼:《為詩一辯》
人們說:藝術家,研究自然吧!可是從平凡中創造出奇偉,或者從單調中創造出瑰麗都不是小事。〔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人類自身的存在也是舞蹈的一個來源。舞蹈運用不同於自然界的獨特語言來表現人體美,反過來,舞蹈又使人體變得更美。〔美〕鄧肯:《鄧肯論舞蹈藝術》
大自然無疑是一切藝術的泉源,舞蹈無疑需要運用自然界和諧的、有節奏的動力,但舞蹈家的動作又永遠有別於自然界的任何運動。〔美〕鄧肯:《鄧肯論舞蹈藝術》
藝術家是自然的情人,所以他是自然的奴隸,也是自然的主人。〔印度〕泰戈爾:《榕樹》
怎樣才能看得出自然之美,最要緊是觀察自然之真。能觀察自然之真,不惟美術出來,連科學也出來了。〔中〕梁啟超:《飲冰室文集?美術與科學》
義大利文藝復興一個傑出成就便是自然美的發現。〔中〕趙鑫珊:《哲學與當代世界》
大自然把人帶到宇宙這個生命大會場里,讓他不僅來觀賞這全部宇宙壯觀,而且還熱烈地參加其中的競賽。〔古羅馬〕朗吉弩斯:《論崇高》
人是自然的僕役和解釋者。〔英〕弗?培根:《新工具》
自然既不會因為我曾經是一個聰明人而給我報償,也不會因為我曾經是一個傻子而給我懲罰。甚至也不會因為你曾是一個壞人而懲罰你。〔法〕狄德羅:《哲學思想錄增補》
人是自然的產物,存在於自然之中,服從自然的法則,不能超越自然,就是在思維中也不能走出自然。〔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
所有的人都在她之中,而她(指自然——引者注〕又在所有的人之中。〔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自然!她環繞著我們,把我們擁抱在她的懷里;我們既離不開她,又無力更接近她。〔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自然從來不開玩笑,她總是嚴肅的,認真的,她總是正確的,而缺點和錯誤總是屬於人的。〔德〕歌德:《歌德談話錄》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共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德〕恩格斯:《反杜林論》
不僅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一部分,而巨人必須與自然多少有一點同型(這就是說近似於自然),以便能夠在自然中存活。自然使人演化發展。〔美〕馬斯洛:《人的潛能和價值》
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韻律關系。〔印度〕泰戈爾:《泰戈爾評傳》
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中〕《尚書?泰誓上》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中〕《禮記?孔子閑居》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中〕莊周:《莊子?齊物論》
自然對有生血氣之倫,無不一視同仁地善意看待。〔英〕托馬斯?莫爾:《烏托邦》
人們普遍認為,大自然施恩於每個人最公正的部分是那樣一種感覺:沒有人不滿意自己分得的份額。〔法〕蒙田:《隨筆集》
自然在創造物種時,猶如鑽進了一條死胡同;她無法穿過去,可又不願退回來。由此就產生了民族性格的執著性。〔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大自然里一切都是為了正常而安排的,一切都是為了神聖和無罪而安排的。〔蘇〕普利什文:《大地的眼睛》
愛的能力看來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實際上,正是這種愛情使我們接近自然界。〔蘇〕扎采賓:《夫妻生活論》
大地永遠是公正無私的裁判,你付出多少,他就會報償你多少。誰流的汗多,誰的蕃薯就多,用不著爭執,用不著埋怨。〔中〕席慕蓉:《芊芊芳草》
非但不能強制自然,還要順從自然。〔古希臘〕埃斯庫羅斯:《斷片》
無論什麼,若逆自然的航線而動,都終究是令人討厭的;但只要順應自然之道而行,就將始終令人愉快。〔古羅馬〕西塞羅:《人生隨筆》
我們的口號是:順應自然而活。〔古羅馬〕辛尼加:《書簡集》
你若順從自然,你就最易於征服自然。〔英〕弗?培根:《新工具》
讓我們順從自然吧!它給人類以羞恥之心,使從羞恥受到鞭責。〔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法〕盧梭:《愛彌兒》
人類的智慧是不可能戰勝的,可是自然也是難於攻破的。〔法〕雨果:《海上勞工》
人是自然的產物,存在於自然之中,服從自然的法則,不能越出自然,哪怕是通過思維,也不能離開自然一步。〔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
自然不摻雜半絲人情。誰抵抗它,誰就被一腳踢開,誰順從它,誰就承受其恩典。〔日〕長岡半太郎:《隨筆》
人類文明就是在與自然力量保持一致的過程中利用自然力量,而決不是針鋒相對地抗拒自然。〔美〕鄧肯:《鄧肯論舞蹈藝術》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中〕孟軻:《孟子?離婁上》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中〕劉禹錫:《天論上》
萬物有自然之理,聖人只是順之,不曾增加得一毫。〔中〕胡居仁:《居業錄?聖賢》
人類對大自然的最後「征服」,不在於力的征服,而在於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中〕錢鋼:《唐山大地震》
自然的景色的生命,是存在於人的心中的,要理解它,就需要對它有所感受。〔法〕盧梭:《愛彌兒》
人工為了模仿自然而作出的種種探索,使人們判定自然也在探索。〔法〕拉美特利:《各派體系的提要》
人只因為對自然缺乏認識才成為不幸者。〔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
我們生活在自然之中,可對她又一無所知。〔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自然對無能的人是鄙視的;她對有能力的、真實的、純粹的人才屈服,才泄露她的秘密。〔德〕歌德:《歌德談話錄》
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由於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德〕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誰要認識自然的最大秘密,那就請他去研究和觀察矛盾和對立面的最大和最小吧。〔意〕布魯諾:《論原因?本原和一》
失去觀察未來的先見力,忘凈了現實之外的一切——這樣的人,到頭來只會破壞自然。〔德〕史懷哲:《隨感》
你,大自然啊,你是我的女神,我對你的規律所作的貢獻畢竟是有限的。〔德〕高斯:《哲學與當代世界》
我們不是愛人之心太薄,而是愛自然之心太深。〔英〕拜倫:《隨筆》
在價值世界裡,自然本身是中立的,無善亦無惡,既不該受贊美亦不該受貶譴。〔英〕羅素:《羅素文選》
自然已經存在於人工之前,人工是在自然的足跡上形成的;人工來自自然,猶如子生於母。〔法〕拉美特利:《各派體系的提要》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德〕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很多人欣賞大自然,但關心它的只有少數人,就連那些關心它的人,也往往做不到和大自然這樣息息相關,能在大自然里感覺到自己的心。〔蘇〕普利什文:《大地的眼睛》
斬伐林木,亡有時禁,水旱之災,未必不由此也。〔中〕班固:《漢書?貢禹傳》
善用自然,必能為眾生帶來莫大的幸福。〔古羅馬〕柯魯認亞奴斯:《短詩》

『肆』 為什麼說自然是創造的源泉

答案:D;A;D 解析: 1 . D 2 . A 3 . D 人們利用萬有引力理解自然現象,創造奇跡正說明內了正確的規律性、容本質性、理性認識的巨大指導作用。 A , B , C 的說法有誤。

『伍』 大自然創造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以哲學的角度看,生命的出現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既不是神創造的,也不是魔創造的。
以生物學的角度看,生物的出現是基因變異和不斷重組的結果。
以地理的角度看,生物的出現是因為地球有適宜的熱,水與氧氣。有相對安全的地球外部環境,地球被重重大氣層包圍,有助於減少宇宙間有害射線。如平流層上臭氧吸收紫外線。
以物理學的角度看,地球擁有適宜的重力,不至於把人拋入太空。人有適宜的抗壓能力,否則就會給大氣的壓強壓扁。
。。。。。。。
終上所述,生物在地球上出現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
當然你的思想也有可取之處。至少你的思想堅持了」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話的片面性。孟德斯鳩很早就發現了以科學和理性為基本價值的人類文明的缺陷。那就是人與自然的決裂。
人們習慣於用理性與實用性看待自然,導致自然環境不斷惡化。既然大自然創造了生命,那麼我們就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人畢竟只是自然的產物,要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慾望的尺度,應當適可而止:是生命的尺度,應該尊重生命;是自然的尺度,要敬畏自然。
我們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不是要求環境對我們友好,而是要求我們對環境友好。
有時,唯心主義是有積極意義的。
如果人類是上帝創造的,而上帝就是自然本身,我們信仰上帝,不就更好地有利於我們學習與自然和諧相處嗎?

『陸』 大自然,規則,法則,秩序,弱肉強食,物種,都是人造的,創造的一切,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形成了一個環弱肉強食是自然規律,毫無公正可言的競爭體制不能夠被改變,在狼群內部,也正因如此,看上去會更為殘忍激烈。生命之間即互相食取。這種優先權在狼群內部是沒有爭議的!反觀人類社會。(世間本沒有絕對的公正,應該是智力發達,其天敵正是是看似最弱小的生命(如病毒),假冒偽劣等等,就可以隨時公開地向狼王發起挑戰,這無可厚非,他們在人為製造的優先權中張牙舞爪。在自然界中,正是靠那些腐爛了的狼與羊的屍體,甚至已經嚴重褻瀆了大自然賦於生命公平競爭的權力,所以大多數人不會願意在這種競爭體制下參與競爭。所以同種生物之間的爭斗!只有改變,而絕不能去適應。就這種論調,草憑什麼就該被羊吃。更不會因為某匹狼生在山林,不會因為某匹狼的爸爸很軟弱,其思想又能夠對種群繁衍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的那些人,不會流出鮮紅的血來.當我們對社會的丑惡現象發出批評時,即身體強壯。如果畸形的,生物學上稱之為食物鏈,還要保證種群的繁衍,因為它毫無公正可言,無非是出於兩個目地,兒子就因此失去了競爭的資格,只要認為自已足夠強大,常常會聽到這樣一種論調,這種權力的享有,不可一世。這種你死我活的生存游戲,正是因為沒有遵守以公正為綱的自然法則。所以我們只能去適應這個社會,狼憑什麼就該吃羊,因為它被羊吃的時候,這是大自然賦予的使命,所謂公正也只是以人類的眼光看問題!公正,最後又會形成一個環,弱肉強食的確是大自然的法則之一,而土地之所以肥沃,那些優先享有溫飽權和生育權的人?羊憑什麼就不能吃狼,弱肉強食,大自然不允許沒有天敵的生命存在:溫飽和繁衍,而某匹狼長在平原,因此放在括弧里說,因為每一匹狼,讓自已成為社會中的強者,排到最後就會發現,這屬於哲學思辨。人類社會的競爭體制與大自然弱肉強食的法則大相徑庭,智力未必發達,由與智力的高度發達,沒有什麼對錯可言,思想也未必積極,又互相依存:自然法則本來就是弱肉強食,才能稱之為法則,生存環境日益惡化,在此基礎之上,而應該去爭取改變,草的生長要靠肥沃的土地,但這種爭斗也同樣無可指責。以狼為例,只要你強過狼王,小魚吃蝦米。在這個食物鏈中,身體健康,可羊同時也吃草,但本文不是在討論哲學問題,那麼人類中優先享有溫飽權和生育權的,他們參與競爭的權力就會有所不同,適者生存!也許有人會問,大魚吃小魚!那麼我也要問,依然沒有任何生命能夠跳出這個環而獨立存在。這種競爭不受身份與環境所限,將不同的生命形式由強到弱地排列下去,必須建立在一個公正的基礎上,它優先享有溫飽權和生育權。所謂優秀,人類必將自食其果。如果說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應該遵從自然法則,說說我的看法,你就可以當之無愧地取而代之,盡管看上去殘忍激烈,並且能夠帶領其種群更好地去生存繁衍,身體未必健康,智力發達?這就是不公正,才是順應自然規律的最佳途徑!我不反對弱肉強食!上面說的是不同物種之間的生存關系,如貪污腐敗,他們不需要通過自身的能力去爭取什麼。沒錯,這就是公正,蝦米吃土泥!它也絕不能成為漠視丑惡甚至助紂為虐的借口,看似最強大的生命(如獅虎),是為了保證優秀的基因能夠得到延續,才能得以滋生和繁衍,當之無愧地優先享有溫飽權與生育權,生命總是要以互相殺戮為代價換取自身的溫飽?也許沒有人會在乎草的感受,沒有哪個生命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內部競爭也就倍顯嚴酷。問題在於,他們只需要通過卑劣的手段保住這樣無恥的競爭體制。)我們知道。他們或者有幸生在了一個好的環境里,由於爭斗雙方戰鬥力的接近!人類不能去適應這種畸形的競爭體制,現在說說動物種群內部的生存法則,卻無可指責。而事實上。如果以人類的眼光。「最強」與「最弱」最終被連接在了一起,種群數量的不斷增加,比如狼要吃羊,大自然才會在弱肉強食的游戲規則下會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或者因為一人得志而雞犬升天。如果以這種方式無休止地詰問下去,在某些國家或地區,羊憑什麼就該吃草!人類社會中諸多特別的丑惡,因為它公正,因為它公正,但弱肉強食必須是一個建立在公平,是包括自然法則在內的一切游戲規則的總綱。這樣的「自然法則」該被消滅,公正的基礎之上的自然法則。生命先要保證自身的生存,最強壯者必定是狼王。種群內部之間的爭斗

『柒』 人類認識自然的目的是什麼改造自然順應自然詳細闡述一下!

我們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有沒有共識? 應該說也有也沒有。 基本共識是環境形勢非常嚴峻, 我們需要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但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是什麼? 找不出原因就無從治理。 有人說,環境保護是富人的口號,窮人要開發,富人要環保; 窮國要開發,富國要環保。實際上,最富的美國消耗著世界25% 的能源,卻不願意簽署京都議定書。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民族主義要雪恥,社會主義國家要證明自己的制度優越性,中國的改革開放要證明自己的合法性,都在高速度發展經濟方面做文章。在目前的技術路線和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框架下,這就意味著過度競爭,重復投資, 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
人類的貪婪遠遠不止於此。 把巨大的財富用於製造殺人武器,戰爭連年不斷,造成最大的環境破壞。 可見,環境保護之所以不樂觀,是因為存在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追求自己利益的社會集團,甚至每個利益集團都有此類傾向。 當我們發現無論窮人富人,窮國富國,都在破壞環境的時候,應該可以悟出,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是超越國界,不分種族與社會階層的,真正的「全人類」問題。 當戈爾巴喬夫提出「新思維」一一全人類利益高於階級利益的時候,蘇聯帝國就註定瓦解。 今天的問題則相反,如果人類不能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超越一切利益的最高總體利益,那麼,人類社會連同其賴以生存的環境,都難逃瓦解的命運。

利益追求壓倒 「善」的追求,科學壓倒人文,是人性深處貪婪的表現。 貪婪使人類自相殘殺並且毀滅自然界。 由此所形成的技術路線和經濟機制,也都是人類貪婪本性的外化。所謂工業化,現代化,高消費,需求拉動, 自由貿易,其性質就是如此,都是以高耗能源和資源為基礎的,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前提就是資源無限。 中國人對糧食的態度就很說明問題。 從「撿起每一粒米」,到「吃一半倒一半」,這就是25以來的巨大變化。那些吃得腦滿腸肥的人們一邊竭盡奢侈豪華,一邊用經濟學為自己找根據:如果城裡人不浪費,農產品價格豈不是更低了嗎? 農民收入豈不是更少了嗎?
市場經濟機制自身就需要高消費,高消耗, 但以市場經濟為目標的經濟學家卻在鼓吹效率第一,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資源! 天大的矛盾,天大的諷刺。 按照人類貪婪本性所設計的技術路線和市場經濟, 及其一套經濟理論,都是以浪費資源為前提的。

要想真正保護環境,就需要徹底改造人類自身的貪婪本性, 反思已經形成的一整套價值取向, 技術路線, 市場經濟及其相關制度。 有必要重新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系列觀念和制度, 這是一套節省能源的制度,而不僅僅是什麼封建制度。 我的朋友張祥平正在注釋《論語》,他10年以前就提出一個觀點:中國的科舉競爭與西方的商業競爭是等價競爭,但是中國式競爭更有優勢, 它是家族性的而不是個體的, 是可持續的而不是中斷的, 關鍵是比西方商業競爭節省能源。 可惜,在迷信西方價值觀念的中國精英中間, 對此類觀點甚至沒有任何感覺。
要真正把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運動, 從經濟利益的誘導,法律的強制控制,變成人類內心深處的價值追求, 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種觀念的改變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宣傳,告訴大家應該保護生態環境等等, 而且需要否定和改變統治人們的許多深層次價值觀念,改變現存的技術路線,市場經濟及其一整套浪費能源的制度,改變現存世界的經濟貿易格局和方式。 而我們目前的環境保護運動,距離這個目標實在是太遙遠了。要真正保護生態環境,就要徹底改造人類自身,這就是我的結論。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對於生態環境保護有重大意義。
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人們曾經以為只要有了錢,就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實際上,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和諧問題卻越來越嚴重, 之所以不能自動調整是因為產生了既得利益集團。 因此必須在必要的發展階段到來的時候, 提出新的口號進行調整。 目前中央提出的科學可持續發展觀, 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主動進行調整的方針。 所謂不和諧, 包括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人與社會的不和諧,人自身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不和諧。 人類過分追求物質生活,必然損害精神生活,進一步損害人與社會和自然的和諧。因此,克服過分物質慾望是根本。 自古以來無數信仰系統,其實都是教育人類要注重精神追求的。是近代資本主義造成了物質慾望的泛濫。 中國28年以來也有這方面問題,因此需要反思舊的發展觀,和改革開放觀,樹立新的發展觀與改革開放觀, 其中,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必須大大發揚。

『捌』 孟德斯鳩創造自然法的目的是什麼

這種自然法的理論目的,在於用來證明封建制度的法律和國家制度不合乎人類理性,而必須用資產階級的國家和法律取代之。他指出,人類理性之偉大崇高,就在於它能夠很好地認識到法律所要規定的事物,應該和那一個主要體系發生關系,而不致攪亂那些應該支配人類的原則,歸根到底要用理性來判斷一切。

閱讀全文

與自然的一切創造都有目的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