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根據解密的資料,為了這顆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28億人民幣。
2,1967年6月17日,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首次氫彈試驗,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政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3,1965年,完成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它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由於蛋白質和核酸兩類生物高分子有生命現象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人工合成了第一個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便突破了一般有機化合物領域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高分子領域之間的界限,在人類認識生命現象的漫長過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最後,合成胰島素工作的簡報發表於1965年《中國科學》(Science China)。
胰島素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結構與功能研究、晶體結構測定等結構生物學亦從此開始。多肽激素與類似物的合成,在闡明作用機理方面提供了嶄新的有效途徑,並為我國多肽合成制葯工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4,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5,1943年我國化學工程專家侯德榜創立侯氏制鹼法,是將氨鹼法和合成氨法兩種工藝聯合起來,同時生產純鹼和氯化銨兩種產品的方法。原料是食鹽水、氨氣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廠用水煤氣製取氫氣時的廢氣。此方法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鹼的成本,克服了氨鹼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譽,得到普遍採用。變換氣制鹼的聯鹼工藝,是我國獨創,具有顯著的節能效果。
侯德榜是我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純鹼工業的創始人。他發明的「侯氏制鹼法」使合成氨和制鹼兩大生產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人類化學工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學術界也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
6,1975年5月北京大學漢字信息處理研究室,由王選教授等主持工作,綜合運用精深的數學、計算機等多學科知識,歷經15個寒暑,研製開發成功「華光激光照排系統」,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辟了通暢大道。對實現中國新聞出版印刷領域的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它引起當代世界印刷界的驚嘆,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1)十二五期間的發明創造擴展閱讀:
侯氏制鹼法的發展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從歐洲進口純鹼的道路被阻斷,而當時壟斷中國純鹼市場的英國卜內門洋鹼公司卻囤積居奇,鹼價暴漲。看到這種情況,范旭東先生於1917年在實驗室成功制出了鹼。1920年成立「永利制鹼公司」,1922年請來侯德榜先生作為技術指導,他全身心的投入制鹼工藝和設備的改進上,終於摸索出了索爾維法的各項生產技術。
1924年8月,塘沽鹼廠正式投產。1926年,中國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和東南亞。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把工廠遷到四川,新建了永利川西化工廠。
制鹼的主要原料是食鹽,也就是氯化鈉,而四川的鹽都是井鹽,要用竹筒從很深很深的井底一桶桶吊出來。由於濃度稀,還要經過濃縮才能成為原料,這樣食鹽成本就高了。另外,索爾維制鹼法的致命缺點是食鹽利用率不高,也就是說有30%的食鹽要白白地浪費掉,這樣成本就更高了,所以侯德榜決定不用索爾維制鹼法,而另闢新路。
他首先分析了索爾維制鹼法的缺點,發現主要在於原料中各有一半的比分沒有利用上,只用了食鹽中的鈉和石灰中碳酸根,二者結合才生成了純鹼。食鹽中另一半的氯和石灰中的鈣結合生成了氯化鈣,這個產物都沒有利用上。
後來他終於想到,能否把索爾維制鹼法和合成氨法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制鹼用的氨和二氧化碳直接由氨廠提供,濾液中的氯化銨加入食鹽水,讓它沉澱出來。這氯化銨既可作為化工原料,又可以作為化肥,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食鹽的利用率,還可以省去許多設備,例如石灰窯、化灰桶、蒸氨塔等。於是他又帶領技術人員,做起了實驗。一直進行了500多次試驗,還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才把試驗搞成功,使設想成為了現實。
這個制鹼新方法被命名為「聯合制鹼法」,它使鹽的利用率從原來的70%一下子提高到96%。此外,污染環境的廢物氯化鈣成為對農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銨,還可以減少1/3設備,所以它的優越性大大超過了索爾維制鹼法,從而開創了世界制鹼工業的新紀元。
B. 列舉20世紀中國的重大發明創造
1、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新型長征運載火箭「神舟一號」,次日15時41分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2、在激光技術方面從1961年中國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製成功,上世紀8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個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3、1975年1月29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試驗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原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
4、中國第一架飛機是工程師馮如在1910年製造的一架雙翼飛機,此後中國只有零星製造飛機,並沒有大規模生產。直到1954年7月11日第一架國產飛機初教5完成試飛,並於8月末開始大批生產。
5、1965年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
(2)十二五期間的發明創造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以階級斗爭為綱、曲折前進的三十年(公元1949-1978)
新中國成立後,百業待興,從1949年開始了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
為了適應未來建設的需要,必須培養各種專門人才。
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以後,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在這條路線的指導下,國家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方針,開展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同時把「引進技術」作為發展科學技術能力的方向。
「一五」計劃完成後,中國的工業技術力量已經比較可觀。1956年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也是同年,中共中央把「百家爭鳴」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方針。
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大躍進」時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轉折時期。調整時期科學技術發展標志的三大成就:核技術、航天技術、人工合成胰島素。
1961年提前完成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十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標志科學技術發展又步入了正常的軌道。
1966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及》,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是科學技術發展受到嚴重挫折的時期。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的幾十年(1978-)
鄧小平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重提他在1975年就曾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從根本上澄清了理論是非,確立了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982年,中共中央明確提出「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方針。
「文革」結束後,雖然也曾發生過關於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的爭論,但通過關於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大討論,在1984年已確立了「有限發展,重點突破」的戰略方針,並以此來發展我國的高技術。在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繫上,確定了「注意基礎研究,加強應用研究」的方針,這些方針的確立,都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C. 中國近現代有哪些重大發明創造
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
1974年秈型雜交水稻育成,是世界上首次育成雜交水稻.
D. 發明創造的事例有哪些
發明創造的故事
高跟鞋
15世紀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將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
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追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就很快地盤行起來了。
雨衣
18世紀,在蘇格蘭橡膠廠的麥金托什因生活窘迫,無力購買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不小心將橡膠汁沾滿衣褲,怎麼也擦不掉,只好穿著這身臟衣服回家。室外陰雨綿綿,麥金托什回到家卻驚喜地發現,穿在裡面的衣服一點沒有濕,他索性將橡膠汁塗滿全身衣服。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膠布雨衣。
剃須刀
1828年謝菲爾德製成一邊有保護的刀片,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1895年,美國一位推銷員吉列偶遇發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賺大錢,想發明一種人人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東西。一天,吉列刮鬍子,佩因特發現剃刀的刀片正適合這種構想。他設計出一種安全剃刀夾持柄,但找不到能製造刀片的廠家。到1901年,他遇見機械師卡森,才解決了技術問題,使鋤形刀架與雙刃可換刀片合成一體,並申請了專利。早在1900年,電動剃須刀已在美國獲得專利,但第一種適於商業製造的電動剃須刀是由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希克設計,並於1928年獲得專利的。
鏡子
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鏡」。14世紀初,威尼斯人用錫箔和水
銀塗在玻璃背面制鏡,照起來很清楚。 現代鏡子是用1835年德國化學家利比格發明的方法製造的。把硝酸銀和還原劑混合,使硝酸銀析出銀,附在玻璃上。
拉鏈
拉鏈是1891年由美國芝加哥機械師賈德森最先發明的。賈德森為了解除每天系鞋帶的麻煩,就發明一種可以代替鞋帶的拉鏈。這種拉鏈是由一排鉤子和一排扣眼構成,用一個鐵制的滑片由下往上拉,就可使鉤子與扣眼一個個依次扣緊。賈德森把樣品送到1893年的哥倫比亞博覽會上展出,得到好評,並因此取得了專利。 如今,拉鏈的品種不斷增多,其應用不只限於日用品,而且已進入科研、醫療、軍事等領域,被某些譽為20世紀科技界的十大發明之一。
冰箱
第一台人工製冷壓縮機是由哈里森在1851年發明的。哈里森是澳大利亞《基朗廣告報》的老闆,在一次用乙醚清洗鉛字時,他發現乙醚塗在金屬上有強烈的冷卻作用。乙醚是一種沸點低的液體,它很容易發生蒸發吸熱現象。哈里森經過研究研製出了使用乙醚和壓力
泵的冷凍機,並把它應用在澳大利亞的一家釀酒廠,供釀酒時製冷降溫用。 第一台用電動機帶動壓縮機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師布萊頓和孟德斯於1923年發明的。後來一家美國公司買去了他們的專利,於1925年生產出第一批家用冰箱。 1.根據海豚的定位系統發明了聲納~ 2.根據鳥巢的結構建造的北京2008奧運會主場管(名字就叫鳥巢) 3.根據變色龍遇到危險變色逃生的啟示人們發明了用與不同地理環境的特種軍服
通過蜻蜓發明了直升機
1907年,世界上第一架像晴蜒一樣的直升機由法國工程師伯雷格和黎歇才研製成功。這架飛機沒有機翼,第一個機臂頭上有兩副能在水平方向上旋轉的四葉螺旋槳。在試飛時發現飛機振動厲害,安全性能差。直到1932年以後,前蘇聯工程師布拉圖欣才設計製造出了一架名為「歐米加號」的高性能直升機。從此,直升機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飛行工具。
通過魚的身體發明了水下動力學
人類的發明——來自動物的靈感 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科學家根據火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科研人員通過研究變色龍的變色本領,為部隊研製出了不少軍事偽裝裝備。科學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美國空軍通過毒蛇的「熱眼」功能,研究開發出了微型熱感測器。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hang)。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
現代的雷達
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魔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組成的回聲定位系統。因為蝙蝠魔在飛行時發出超聲波,又能覺察出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超聲波。科學家據此設計出了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 …科學家通過對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發明了能提高魚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運動形式的無輪汽車(跳躍機)等。 前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企鵝王的啟示下,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王」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的寬闊的底部,直接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撐動著前進,行駛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
E. 列舉20世紀中國的重大發明創造 2 列舉19世紀世界上的重大發明創造
20世紀中國的重大發明創造:
1、人工合成的牛胰島素
1958年,中國科學院在王應睞、曹天欽、鄒承魯、鈕經義、沈昭文等先生的帶領下,提出了「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的宏偉目標。經過短短7年時間,1965年9月17日,我國科學家終於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類生物活性物質。
2、侯氏制鹼法
我國化學工程專家侯德榜於1943年創立,此方法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鹼的成本,克服了氨鹼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譽,得到普遍採用。變換氣制鹼的聯鹼工藝,是我國獨創,具有顯著的節能效果。
3、中國雜交水稻
1973年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種關」,摸索總結制種技術成功。
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增產5%~10%,且米質一般都較好。兩系法雜交水稻為中國獨創,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種上的重大突破,再次體現了以袁隆平為首的中國雜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聰明智慧,繼續使中國的雜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領先水平。
4、青蒿素
青蒿素是從復合花序植物黃花蒿莖葉中提取的有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酯的一種無色針狀晶體,為一種有效的抗瘧特效葯,由中國葯學家屠呦呦在1971年發現。1977和1979年,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在中國《科學通報》與《化學學報》上發表,同年青蒿素的分子式被美國《化學文摘》收錄。
5、漢字激光照排系統
1975年5月北京大學漢字信息處理研究室,由王選教授等主持工作,綜合運用精深的數學、計算機等多學科知識,歷經15個寒暑,研製開發成功「華光激光照排系統」,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辟了通暢大道。
19世紀世界上的重大發明創造:
1、電磁感應原理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2、電話
1876年,定居美國波士頓的蘇格蘭人貝爾試通電話成功,愛迪生等人在貝爾發明的基礎上作了重要改進,使電話通訊很快風行全球的許多國家。1877年,美國建成第一座電話交換台。
3、彩色相機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4、電磁波
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發現了電磁波。利用這種電磁波,義大利人馬可尼制出了無線電通訊設備。1899年,馬可尼在英法之間發報成功;1901年,橫越大西洋發報成功。
5、元素周期表
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先創造,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依相對原子質量大小並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放在同一列,製成元素周期表的雛形。經過多年修訂後成為當代的周期表。
F. 申請的三種專利有什麼區別
三種專利的區別:
1.保護期
我國發明專利的保護期間為自申請日起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保護期間為自申請日起是1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保護期比發明的保護期要短得多。因為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比發明的創造過程要簡單、容易,發揮效益的時間也短得多,所以法律對它的保護期的規定相應也短些。
2.保護范圍
發明包括產品發明和方法發明。在產品發明中,發明既可以針對具有一定形狀的產品,還能針對沒有具體形狀的產品實用新型專利,僅限於產品發明,而且僅限於對產品的形狀、構成或者其組合所提出的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方法不能申請實用新型專利,同時,與形狀、構造或其組合無關的產品也不可能申請實用新型專利。
G. 新中國重大發明創造新一覽表
我這里只有五個抄!
時間 重大發明 發明者 意義
1939 侯氏制鹼法 侯德榜 世界上制鹼工業上的重大突破
1964 人工合成胰島素 鈕經義 為人類認識生命 揭開生命奧秘邁出一大步
1973 中國雜交水稻 袁隆平 為水稻大幅度增產開閉了新的途徑
1992 漢字激光照排系統 王選 為漢字告別鉛字印刷術開辟了通徑
2001 數字機械化 吳文俊 國家和人民在新時期科技和創新的進步
H. 新中國的發明創造新中國20世紀中有哪些重大發明創造
1.袁隆平的雜交水稻——1971年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調省農業科學院雜交稻研究協作組工作。1973年,協作組通過測交找到了恢復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難關。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
2.漢字激光照排技術——中國20世紀80年代初在語文學界出現了「電子計算機是方塊漢字的掘墓人,也是拼音文字的助產士」;「漢字行將就木」等議論。但是,古老的漢字並沒有因此而衰亡,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發明創造了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中文電子出版系統,繼開創世界印刷術之先河的畢升,再創了印刷術的輝煌。尤其是多種漢字輸入法的發明和應用,使漢字輸入電腦速度超過了拼音文字。
3.三峽大壩的修建——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全長約3335m,壩高185米,工程總投資為954.6億人民幣,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線修建成功。
4.銀河計算機——1983年11月我國第一台被命名為「銀河」的億次巨型電子計算機,歷經5年,在國防科技大學誕生了。它的研製成功,向全世界宣布:中國成了繼美、日等國之後,能夠獨立設計和製造巨型機的國家。
5.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根據解密的資料,為了這顆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28億人民幣。1967年6月17日,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首次氫彈試驗,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政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6.侯氏制鹼法——侯氏制鹼法又稱聯合制鹼法,是我國化學工程專家侯德榜於1943年創立的。是將氨鹼法和合成氨法兩種工藝聯合起來,同時生產純鹼和氯化銨兩種產品的方法。
190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 的這一百年被稱為20世紀。其最令人深刻的記憶是前所未見的全球型戰爭與軍事對峙(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以及知識爆炸。在這世紀,影響人們最深遠的是共產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挑戰。
雖然前者對後者的大部分夭折,卻促使後者在經濟與社會上多重的修正與省思。此外,本世紀的殖民主義發展到極致,卻在1960年代後迅速瓦解。而上世紀廣布歐洲的民族主義風潮傳到亞洲、非洲與大洋洲,卻意外導致恐怖主義在全球盛行,尤其透過網路等信息媒體,造成全球性的恐慌,並使下個世紀初蒙上恐懼的陰影。
而知識爆炸使更多人能接受知識,並質疑與檢討各學科的發展和研究。 在藝術上,以美國為發源地的大眾文化成為最為人所知的事物。尤其透過電視、廣播和電影,幾乎全球各地或多或少都受到其影響,甚至視其為「進步」、「便利」和「文明」的象徵。但另一方面,各地的在地文化也利用這些科技媒體宣揚散播於本國或鄰近地區,這種現象尤以日本與法國最為明顯。
此外,本世紀是人類史上流動速率最頻繁的時刻:為了勞動需求、政治庇護與更好的生活品質,大量的華人遷到北美與東南亞,許多土耳其人與北非地區人民移居西歐,不少的西班牙裔透過合法或非法的方式進入美國。這些人口的流動打破過去以種族劃分的地理概念,卻也造成許多工業國家內部的社會問題。
20世紀的殖民主義發展到極致,卻在1960年代後迅速瓦解。而上世紀廣布歐洲的民族主義風潮傳到亞洲、非洲與大洋洲,卻意外導致恐怖主義在全球盛行,尤其透過網路等信息媒體,造成全球性的恐慌,並使下個世紀初蒙上恐懼的陰影。而知識爆炸使更多人能接受知識,並質疑與檢討各學科的發展和研究。
在藝術上,以美國為發源地的大眾文化成為最為人所知的事物。尤其透過電視、廣播和電影,幾乎全球各地或多或少都受到其影響,甚至視其為「進步」「便利」和「文明」的象徵。但另一方面,各地的在地文化也利用這些科技媒體宣揚散播於本國或鄰近地區,這種現象尤以日本與法國最為明顯。
此外,20世紀是人類史上流動速率最頻繁的時刻:為了勞動需求、政治庇護與更好的生活品質,大量的華人遷到北美與東南亞,許多土耳其人與北非地區人民移居西歐,不少的西班牙裔透過合法或非法的方式進入美國。這些人口的流動打破過去以種族劃分的地理概念,卻也造成許多工業國家內部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