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產生於何時為什麼歐洲稱中國為「絲國」
中國古代的紡織技術,歷史悠久,聞名於世。遠在六七千年前,人們就懂得用麻、葛纖維為原料進行紡織。公元前16世紀(殷商時期)產生了織花工藝,公元前2世紀(西漢)以後,隨著提花機的發明,紡織技術迅速提高,不但能織出薄如蟬翼的羅紗,還能織出構圖千變萬化的錦緞,使中國在世界上享有「東方絲國」之稱,對世界文明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是世界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元前4世紀,希臘人克特西阿斯就稱中國為「塞勒斯」(Seres),意即絲國。這說明我國的絲織品早就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也說明絲綢之路早有開端。
㈡ 列舉古代中國紡織業發展艱難曲折
第一、原始社會:
一是發現了一些紡織工具。
二是在考古發現中,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繭殼,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發現絹片、絲帶、絲線等。
說明中國古代的紡織業開始的時間很早,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開始了中國的絲織業。應該說,我國是世界上的最早的養蠶織綢的國家。
第二、商周時期,絲織業在經濟生產中已經相當重要,因而,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如:在商代,有負責指導蠶桑生產的專職官員。而在周代,周禮中記載中的「國有六職」中,包括紡織生產。
第三、漢代,中國的紡織技術相當發達。
其表現有二:
一是馬王堆漢墓的考古發現,即所謂的素紗單衣,和起戎棉。這充分說明了在漢代,絲織業所擁有的高超的技術。
二是在漢代,開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充分說明了漢代紡織業的影響波及海外。
(2)古代染織的給當今創造了怎樣的前提擴展閱讀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手工紡織業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在近5000年以前,已能織造麻布和絲綢。經過長期的發展,到商周時代,規格化的絲綢或麻布已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廣泛流通;從漢代到唐代,大量的精美絲織品經海路、陸路向外輸出,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到了兩宋和元代,隨著棉花在中原地區和長江流域廣泛種植,手工棉紡織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明清時期,中國手工紡織業無論工藝技術、產品質量,還是發展規模,都在全世界領先。
手工紡織業的起源很早
中國各族勞動人民的紡織生產實踐,在世界各民族中,起源很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開始了萌芽狀態的手工紡織活動。
到了新石器時代,隨著農牧業的發展,人們逐步學會種麻、育蠶、養羊等培育纖維原料的方法。那時已利用較多的紡織工具,產品較為精細,並且除了服用性以外,已開始織出花紋,染上色彩。
根據考古研究,我們的祖先最早掌握紡織技術是用於麻類纖維和織物,時間可以上溯到距今5000年左右。河南三門峽廟底溝(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和陝西華縣泉護村(約公元前2300年)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在陶器上面發現了布紋痕跡,每平方厘米有經、緯線各十條。
江蘇吳中區草鞋山遺址發現的葛織物是距今最早的葛纖維利用物證,該遺跡反映的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
一般認為養蠶與繅絲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是稍晚於麻紡織的一項發明。一些事例證明,我們的祖先約在5000年前,就已經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養蠶織綢了。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跡中發現絹片、絲帶、絲線等絲織品,距今約4700年。
與麻葛不同,絲綢產品具有優良舒適的服用性能和美觀的裝飾效果,特別受到青睞,一直是達官貴人享用的高檔服飾用品,因此得到了很快的推廣。這促成了後來歷朝歷代的官營織造機構的精工細作,產品不斷向高檔化發展,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譽。
㈢ 中國在古代紡織絲織品成就
絲綢之路
㈣ 我國古代紡織業能夠持續不斷發展的原因
由於政府的支持和桑棉的興旺才得以發展
㈤ 古代美洲的染織工藝的發展情況如何
古代美洲的染織工藝極為發達,它在世界染織工藝設計的發展歷史中佔有重要一席。由於沙漠地區乾燥的自然環境以及古印第安人以織物包裹屍體的喪葬習俗,加上此類織物均以優質的棉紗、羊駝毛等織成,牢固度較好,因此,兩千年前的織物至今仍完好如新。此類織物不僅可供製作服裝和其他日用品,而且在葬儀、成人禮、祭祀、饋贈等場合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當時的社會對此類織物的需求量極大,僅包裹一具木乃伊就需30平方米的棉布,而且該地的習俗是必須將最好的織物獻給死者。以上社會背景促進了紡織業的蓬勃發展。
㈥ 古代緞類紡織是怎樣發展的
緞是一種比較厚的正面平滑、有光澤的絲織品。常用蠶絲及其他纖維用緞紋織成,經緯組織緊密,表面平滑、有光澤。
緞屬於比較好的蠶絲織品,真正的緞料都是桑蠶絲的。它的紡織特點是經緯絲中只有一種顯現於織物表面,並形成外觀光亮、平滑的絲織品。
緞類織物是絲綢產品中技術最為復雜、織物外觀最為絢麗多彩、工藝水平最高級的大類品種。其組織全部或大部分採用緞紋組織經絲略加捻,緯絲除縐緞外,一般不加捻。古代文獻中已出現緞,當時寫作「段」,但是很多人認為當時僅是作為絲織物的泛稱。比如元代法令文書的分類匯編《元典章》中工部有「段匹」條。又如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乃服》中對緞的記載:
凡倭段……經面織過數寸,即刮成黑色。
《元典章》和《天工開物•乃服》中的「段」,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緞,它是一種較為厚實的、具有緞紋組織的面料,正面光滑,色澤溫潤,風格高雅。
緞織物最初也叫紵絲,後來才改稱為緞,北京明代定陵出土的紵絲,就是做工、質地均極講究的五枚緞絲織物。
從我國紡織發展歷史上看,緞在我國有比較悠久的歷史。緞織物起於唐代,興盛於宋元時期,明清時期成為絲織品中的主流產品。
根據出土文物來看,緞織物最早出現在唐代。緞在唐代是絲織物的一大類,與羅、錦、綾、紗、縠並列,並有錦緞、綉緞、烏絲欄素緞等品種。
唐代還在緞的織造基礎上發展演變出獨具特色的緞紋組織。它是在斜紋組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組織特點是相鄰兩根經紗或緯紗上的單獨組織點均勻分布,且不相連續。緞紋區別於平紋和斜紋在於上線跳線更長,並且斜紋夾角更小,光澤更強,更光滑,更美觀。
因為緞紋組織單獨組織點常被相鄰經紗或緯紗的浮長線所遮蓋,所以織物表面平滑勻整,富有光澤,花紋有較強的立體感,最適宜織造復雜顏色的紋樣。
緞紋組織的這些特點與多彩的織錦技術相結合,成為絲織品中最華麗的「錦緞」。唐代右司郎中張元晏對一件緞制服裝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很能反映緞織物的特點和它的可貴之處:
雀鳥紋價重,龜甲畫樣新,纖華不讓於齊紈,輕楚能均於魯縞,掩新蒲之秀色,奪寒兔之秋毫。
宋元時期,緞織物達到鼎盛期。首先是兩宋遼金時期,緞的品種增加很快,如條紋緞、透背緞、拈金番緞、銷金彩緞、細色北緞等。這一時期的緞製品非常華麗,柔軟而有光澤,如果再同多彩的織錦技術相結合,就是絲織品中最華麗的「錦緞」。
到了元代,緞匹的種類頗多,有納石矢、青赤間絲、渾金搭子、通袖膝袖、六花四花、纏頂金緞子、絨錦、草錦等。出土的元代實物中有正反五枚暗花緞。
宋元以後,緞類織物日趨普及,不僅有五枚緞和各種變則緞紋,八枚緞也開始被大量應用。
到明清時期緞十分流行,包括我國著名傳統品種妝花緞、閃緞、宋錦緞、摹本緞。明代以前多五枚緞和六枚緞。清代開始有八枚緞,且應用較多,緞織物逐漸成為絲織品中的主流產品。緞織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動了我國古代絲織業的發展,豐富了我國古代絲織產品的種類,進一步改進了服裝面料的質地和工藝。同時,緞織物在歷史上也曾隨著其他物品輸出國外,在世界上具有相當的影響。
㈦ 簡述中國古代在冶煉、紡織、制瓷等手工業部門中的主要成就
1、冶金技術
商周時期青銅冶煉鼎盛,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開始發展,兩漢時期已經高爐煉鐵、炒鋼技術,南北朝時期發明了灌鋼法。
2、制瓷業
新石器時期開始製作陶器,到了東漢技術成熟,開始生產青瓷;魏晉南北朝製成白瓷,為制瓷業開辟廣闊前景。
宋時期陶瓷大放異彩,遍全國,多名窯,定窯、汝窯、哥窯、官窯、鈞窯是北方五大名窯;明清朝其種類多,青花瓷、彩瓷、琺琅彩技藝高超。
3、絲織業
四五千年前開始養蠶繅絲,商朝發明了織機,西漢時期長安東西織室有數千工人,紡織工藝達到新高,唐朝吸收波斯風格,宋朝吸收花鳥畫風格了,明清紡織業鼎盛,政府設織造局。
(7)古代染織的給當今創造了怎樣的前提擴展閱讀:
在中國古代,手工業長期附屬於農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農業和小手工業緊密結合的「男耕女織」的經濟形式。
廣大農戶生產自己消費的大部分手工業產品,所用原料也大都是自己種植和採集所得。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年代,這些產品有時也進入流通領域。
明中葉以後,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中,民營手工業甚至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全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
盡管中國古代手工業很發達,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場合,手工業服務於農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㈧ 在古代,印染業的發展怎樣
隨著染色工藝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發展,我國古代染出的紡織品顏色也不斷地豐富,出現了紅色、黃色、藍色、綠色等顏色。
我國在織物上印花比畫花、縀花、綉花都晚。現在我們見到的昀早印花織物是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印花綢被面。
唐代的印染業相當發達,除織物上的印染花紋的數量、質量都有所提高外,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藝。特別是在甘肅省敦煌出土的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團窠對禽紋絹,這是自東漢時期隱沒了的凸版印花技術的再現。
從出土的唐代紡織品中還發現了若干不見於記載的印染工藝。至宋代,我國的印染技術已經比較全面,色譜也較齊備。
明清時期,染料應用技術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乾隆時期的染工有藍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紅坊,染大紅、露桃紅;有漂坊,染黃糙為白;有雜色坊,染黃、綠、黑、紫、蝦、青、佛面金等。
明清時期的印花技術也有了發展,出現了比較復雜的工藝。至1834年法國的佩羅印花機發明以前,我國一直擁有世界上昀先進的手工印染技術。
造紙術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窟中就有唐代凸版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總之,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