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克思中國化提出的標志是什麼
馬克思中國化提出的標志是中共二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判別標准有兩個:一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解決中國問題」;二是開始「創造些新的東西」。
照此標准,中共二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真正肇始:
二大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情況,從理論上解決了當時許多亟須解決的問題,如釐清中國社會的性質、提出黨的最低綱領、指出中國革命的前途等。
也形成了一些適合中國國情的「新的東西」,包括指明中國革命的對象與動力、中國社會各階級的革命地位及作用、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奮斗路徑和目標等。
馬克思中國化的必要性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的思想武器,但這並不意味著能夠自然而然地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所面臨著的各種實際問題,還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情況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對此,恩格斯曾明確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中共二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肇始
⑵ 革命新道路探索歷程對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何啟示
決不允許任何勢力對中國的內政進行干涉,中國要走自己的路,不照搬任何國家的模式。
1.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理論,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毛澤東指出:不論做什麼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關聯,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規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國革命有其自身特殊的發展規律,這種特殊的發展規律根源於中國獨特的國情,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理論正是建立在對中國國情准確的把握和認識的基礎上。
2.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學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革命斗爭提供了重要經驗。暴力革命是社會革命的基本形式,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但是,各國的具體情況不同,離開自己國家的實際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各國用什麼方式達到目的,應當由各個國家的工人階級自己選擇決定。馬克思曾經指出:「工人總有一天必須奪取政權,以便建立一個新的勞動組織;……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斷言,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到處都應該採取同樣的手段。我們知道,必須考慮到各國的制度、風俗和傳統;我們也不否認,有些國家,像美國、英國,……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6]。」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則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勇敢地接受了這一挑戰,並且作出了正確的判斷。
3.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毛澤東說:「不研究中國的特點,而去搬外國的東西,就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於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3]。」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就是中國革命不斷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過程。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的開辟,實現了中國革命由城市向鄉村的歷史性轉變,保存和發展了革命力量。
4.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理論,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起到了啟迪作用。毛澤東指出:「任何外國的經驗,只能作參考,不能當作教條。一定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本國的具體情況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7]。」1982年9月鄧小平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8]。」1984年10月,鄧小平又一次強調指出:「中國革命的成功,是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六年來,中國農村就是根據這樣的原則,取得成功的。最近通過的以城市為重點的改革的決定,也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是我們吃了苦頭總結出來的經驗[8]。」
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個目標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什麼
兩個目標是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
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⑷ 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的內容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1.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理論,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澤東指出:不論做什麼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關聯,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規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國革命有其自身特殊的發展規律,這種特殊的發展規律根源於中國獨特的國情,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理論正是建立在對中國國情准確的把握和認識的基礎上。 2.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學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革命斗爭提供了重要經驗。暴力革命是社會革命的基本形式,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但是,各國的具體情況不同,離開自己國家的實際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各國用什麼方式達到目的,應當由各個國家的工人階級自己選擇決定。馬克思曾經指出:「工人總有一天必須奪取政權,以便建立一個新的勞動組織;……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斷言,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到處都應該採取同樣的手段。我們知道,必須考慮到各國的制度、風俗和傳統;我們也不否認,有些國家,像美國、英國,……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6]。」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則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以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勇敢地接受了這一挑戰,並且作出了正確的判斷。 3.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是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澤東說:「不研究中國的特點,而去搬外國的東西,就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於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3]。」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就是中國革命不斷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過程。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的開辟,實現了中國革命由城市向鄉村的歷史性轉變,保存和發展了革命力量。 4.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理論,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起到了啟迪作用。澤東指出:「任何外國的經驗,只能作參考,不能當作教條。一定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本國的具體情況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7]。」1982年9月小平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8]。」1984年10月,小平又一次強調指出:「中國革命的成功,是澤東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六年來,中國農村就是根據這樣的原則,取得成功的。最近通過的以城市為重點的改革的決定,也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是我們吃了苦頭總結出來的經驗[8]。」
⑸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對指導今天的經濟活動有什麼意義
1.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理論,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毛澤東指出:不論做什麼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關聯,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規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國革命有其自身特殊的發展規律,這種特殊的發展規律根源於中國獨特的國情,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理論正是建立在對中國國情准確的把握和認識的基礎上。
2.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學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革命斗爭提供了重要經驗。暴力革命是社會革命的基本形式,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但是,各國的具體情況不同,離開自己國家的實際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各國用什麼方式達到目的,應當由各個國家的工人階級自己選擇決定。馬克思曾經指出:「工人總有一天必須奪取政權,以便建立一個新的勞動組織;……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斷言,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到處都應該採取同樣的手段。我們知道,必須考慮到各國的制度、風俗和傳統;我們也不否認,有些國家,像美國、英國,……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6]。」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則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勇敢地接受了這一挑戰,並且作出了正確的判斷。
3.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毛澤東說:「不研究中國的特點,而去搬外國的東西,就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於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3]。」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就是中國革命不斷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過程。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的開辟,實現了中國革命由城市向鄉村的歷史性轉變,保存和發展了革命力量。
4.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理論,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起到了啟迪作用。毛澤東指出:「任何外國的經驗,只能作參考,不能當作教條。一定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本國的具體情況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7]。」1982年9月鄧小平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8]。」1984年10月,鄧小平又一次強調指出:「中國革命的成功,是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六年來,中國農村就是根據這樣的原則,取得成功的。最近通過的以城市為重點的改革的決定,也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是我們吃了苦頭總結出來的經驗[8]。」
⑹ 毛鄧三期末考試復習資料
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要中國化?
解答: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主義不是簡單的各種觀點、認識的匯編,不是個別領袖人物言論的集合,而是一個有著嚴密邏輯的理論體系。在這個理論體系中,最根本的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抽象的,要想將之貫徹到具體實踐當中,就必須使之具體化。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是不可能在實際中產生積極的效果的,也是反馬克思主義的做法。馬克思本人在青年時代曾指出:「我不主張我們豎起任何教條主義的旗幟」;恩格斯也明確地表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寧更是強調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於法國,在法國不同於德國,在德國又不同於俄國」。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的實際運用必須隨時隨地以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與一定歷史階段的歷史任務、一定國家和民族的具體情況相結合。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內在需要。
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所出現的許多問題都是此前的國際共運所不曾遇到的。中國的國情與共產主義運動發源地的歐洲的狀況有著很大的不同,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中國,農民階級占總人口的絕大多數,因此,中國革命要想取得勝利,就必須緊緊地依靠農民;中國革命的對象之力量極其龐大,這就決定了領導中國革命的無產階級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中國的反革命力量基本上集中在城市,弱小的無產階級要想在城市迅速地摧毀反革命力量是不可能的,他們只能到中國的廣大農村去發動農民,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起步於非常落後的生產力水平之上,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必須借鑒國內外的經驗,走自己的路等等。中國革命和建設所出現的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就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立足於本國的實際,尋找新答案。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來到中國之所以有這樣巨大的作用,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了這種需要,是因為同中國人民革命的實踐發生了聯系,是因為被中國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文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任何一種思想文化傳播到一個新的民族或地區中,要為該民族或地區的人民接受並發展,就必須與其社會生活和文化傳統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源於西方的理論,是在西方社會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它的思想內容、表達方式與中國文化傳統有著較大的區別,但人類面臨的生存方式的共同性決定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人類思想必然會超越時代和民族的局限。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進步要素具有價值契合。中國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論、無神論、辯證法的傳統,有民主主義、人道主義思想的傳統,有許多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會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馬克思主義很容易在中國的土壤里生根。
怎樣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及其科學內涵?
解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4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頁。)使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經列寧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在其每一表現中都帶有中國的特性,帶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進一步民族化和具體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的雙向運動,它既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又總結實踐經驗以深化對理論的認識並豐富和發展理論,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實際馬克思主義化的雙向結合的過程。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也就是毛澤東強調的「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舊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經濟和文化都十分落後。在我國進行革命,必然遇到許多特殊的復雜問題,靠背誦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國經驗,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要真正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必須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和時代條件,尋找適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特殊國情相結合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毛澤東1942年曾經在一次講話中說過:「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於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8頁。)在這里,「解決中國問題」和「創造些新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個相互關聯的目標。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要把中國革命的實踐經驗提升為理論,也就是毛澤東強調的「使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馬克思主義化。」(《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4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關起門來搞純粹的理論工作,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它的基礎是中國人民的實踐。在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許多具有獨創性的實踐經驗,通過對這些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就會創造出新的東西,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廣義地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包括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總結中國的歷史經驗。毛澤東曾經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大國,積淀著豐富的歷史經驗,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把這些歷史經驗加以認真的概括和提煉,使馬克思主義融入到中華民族的發展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該達到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方法與對於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統一把握。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也就是毛澤東強調的使馬克思主義「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頁。)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傳入中國,要使它能為中國人民廣泛接受,並在實踐中發揮指導作用,必須尋找到一種為中國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這就需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之紮根於中國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長和繁榮起來。
概括地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的問題,同時又使中國豐富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
解答:首先,完整准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內容。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內容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的原理,主要是指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說得再具體一點,世界觀包括歷史觀和自然觀,方法論主要是指自然辯證法和歷史辯證法。關於這一點,革命導師曾經反復予以論述。恩格斯說:「我們黨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有一個新的科學的世界觀作為理論的基礎。」他特別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寧把馬克思主義稱為偉大的認識工具,這里也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功能。他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對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黨的歷史上,毛澤東最早提出學習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鄧小平則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是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核心內容。
第二個層次是經典作家提出的一些重要觀點、重要結論(或者說基本觀點、基本結論)。這些觀點是他們運用基本原理分析不同歷史時期而得出的結論。比如,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分析的關於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關於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問題的理論;關於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理論;關於階級斗爭、暴力革命、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等等。這些重要結論、觀點、思想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
第三個層次為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個別觀點。首先這些個別的觀點和結論,是革命導師在特定的條件下,對具體的歷史事件作出的判斷、預測,考察這些結論和觀點,不能脫離相關的特定的歷史環境。
其次,信仰和捍衛馬克思主義。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知識經濟的到來,經濟全球化的深化,資本主義世界在經濟、政治等方面出現許多新變化,特別是由於蘇東劇變導致社會主義處於低潮,國際和國內出現了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破產論」、「失敗論」、「終結論」等等反馬克思主義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同時也存在著用科學技術新進展和新成果、社會現象的新變化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進行否定的傾向。面對這些挑戰和否定,當代馬克思主義者必
須在結合時代特點深入系統地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有力的駁斥和批判,旗幟鮮明地捍衛馬克思主義。但是,這種批判和駁斥必須具有充分的科學性和說服力,不能是簡單地貼標簽。同時,在國內出現的一系列新情況和新問題,也對馬克思主義提出了新挑戰。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僅使我國的生產力水平、生產關系、基本體制和基本經濟制度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產生了多樣化,出現了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盪的局面,從而對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帶來新課題和新挑戰。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對這種新變化做出正確的回應,向人民群眾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特別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人們的頭腦,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這對鞏固和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極為重大的戰略意義。
最後,豐富、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胡錦濤指出:「理論創新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前提,否則就會迷失方向,就會走上歧途,而堅持馬克思主義又要以根據實踐的發展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為條件,否則馬克思主義就會喪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堅持下去;最廣大人民改造世界、創造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動力和源泉,脫離了人民群眾的實踐,理論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就不能對人民群眾產生感召力、對實踐發揮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為我們樹立了理論創新的光輝典範。他們總是根據時代和實踐的發展,根據最廣大人民的實踐要求,以研究重大實際問題為中心實現了理論創新,從而不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活力和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為什麼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解答:這是因為:
第一,中國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工人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的歷史命運也是同全體人民和整個民族的歷史命運緊密關聯的。共產黨為完成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而奮斗,就是為工人階級的利益而奮斗,同時也就是為全體人民和整個民族的利益而奮斗。中國共產黨是在愛國救亡運動和人民解放運動如火如荼的形勢下登上歷史舞台的,從一開始就同時肩負著階級和民族的雙重使命。1935年召開的瓦窯堡會議就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全民族的先鋒隊。80多年來,黨全心全意地站在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解放與發展的最前列,用不懈的努力,宣傳、動員和組織群眾,領導人民群眾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
第二,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內在要求。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實質在於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為人民服務,其執政使命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把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集中體現這種根本利益的國家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黨如果不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去自覺實現這個要求,就會有喪失執政資格的危險。同時,黨是作為全體人民和整個民族的忠實代表長期執政的,除了國家憲法所指稱的敵對勢力和犯罪分子以外,所有屬於人民范疇的社會成員都是黨執政的社會群眾基礎,黨都要主動與之保持密切聯系。
第三,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也是黨以實現民族振興為己任的必然選擇。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中國共產黨要真正擔負起這一崇高的歷史使命,就要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致力於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不斷開拓民族振興的新思路和新境界;就要以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政治膽識和胸襟,大力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同時又積極主動地利用和借鑒當今世界一切先進文明成果;就要自覺高舉共同理想的旗幟,把整個民族的力量空前凝聚起來,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一切積極因素;就要把全民族各個階層優秀分子積極吸納到黨內來,使自己真正成為中華民族賴以振興崛起的「脊樑」。中國共產黨越是自覺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就越是能夠為民族振興建功立業。
「兩個先鋒隊」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一方面,始終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黨真正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政治前提。黨只有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自覺做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奮斗目標,才能真正擁有當好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所必需的科學指南、政治遠見和博大胸襟。 另一方面,自覺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黨真正成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必然要求。黨只有始終堅持代表全體人民和整個民族的利益要求,才能使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得以充分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黨在工人、農民中發展黨員的同時,也要注意吸收各個階層優秀分子,從而充分發揮工人階級先鋒隊所應有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就能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提高黨在全社會的影響力,把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完成歷史和時代賦予黨的庄嚴使命。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同時代表著中國廣大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不追求特殊利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要求。為了誰、依靠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動力。只有為人民服務,黨才有存在的意義;只有依靠人民群眾,黨才會有力量。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最高原則,把代表工人階級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作為黨的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代表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新時期,黨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是全國各族人民實現自己利益,創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業。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特徵。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黨的根本宗旨的體現。
如何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關系?
⑺ 為什麼說中國革命道路理論是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唯一正確理論
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內無民主,外無獨立,無議會可利用,無組織工人罷工的合法權利。無產階級只能用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在中國主要的斗爭形式是戰爭,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
第二,強大的反革命勢力,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而廣大農村則是他們統治的薄弱環節。無產階級只有在農村建立鞏固的根據地,集聚和發展自己的力量,才能創造促進全國革命高潮到來的條件。
第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有發動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才能奪取勝利。中國的民主革命實質上就是農民革命,武裝斗爭實質上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無產階級要取得民主革命勝利,首先必須深入農村,開展土地革命,把農村改造成為先進和鞏固的根據地,成為促進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
在革命實踐中,毛澤東發現,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應該行得通,主要表現在:
第一,中國是多個帝國主義國家間接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地方性農業經濟和帝國主義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裂政策,造成了白色政權間的長期分裂和戰爭,削弱了白色政權的統治勢力。這個基本國情,是紅色政權在四周白色政權包圍中間發生和堅持下來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中國有著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影響,在那些曾經有過高漲的革命群眾運動的地方,可能首先建立紅色政權。
第三,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沒有解決,而且日益激化,全國革命形勢在不斷向前發展。
第四,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
第五,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正確。
(前三個條件是客觀條件,後兩個條件是主觀條件。)
同時,「工農武裝割據」是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必由之路。在怎樣走包圍城市道路的問題上,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它的基本內容就是: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正確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斗爭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根據地為重要依託,三者緊密結合,缺一不可:
第一,只有進行土地革命,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動員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參加武裝斗爭,鞏固和擴大農村根據地。
第二,只有建立革命武裝斗爭,才能有效地開展土地革命,保衛根據地的發展。
第三,只有建設、鞏固和擴大農村根據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可靠的基礎,武裝斗爭有可靠的依託。
「工農武裝割據」是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必由之路。這是因為只有「工農武裝割據」,才能樹立全國革命群眾的信仰;才能給反動統治階級以重大的困難,動搖其基礎而促進其內部的分解;才能真正創造紅軍,使之成為將來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才能促進革命的高潮。
毛澤東關於紅色政權的理論,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奪取政權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範,實際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論」,體現了「以農村為中心」的思想,標志著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已基本形成。它以獨創性的內容,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的歷史性的轉變,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寶庫,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人民解放斗爭,提供了重要經驗,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
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個目標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各是什麼
兩個目標:
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
理論成果是: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⑼ 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能被中國人民所接受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民族化和具體化。1942年,毛澤東曾經在一次講話中說過:「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於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頁)在這里,「解決中國問題」和「創造些新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個相互關聯、相互一致的目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一方面是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深化對理論的認識並豐富和發展理論的過程。
從馬克思主義開始傳人中國起,馬克思主義就開始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開始了改造中國社會實踐的歷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改造了人們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也以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成果既是馬克思主義的部分內容直接作用於中國實際的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結晶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用於中國實踐的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解決中國實際問題。
⑽ 2010年1月國考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概論標准預測試卷
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要中國化?
解答: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主義不是簡單的各種觀點、認識的匯編,不是個別領袖人物言論的集合,而是一個有著嚴密邏輯的理論體系。在這個理論體系中,最根本的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抽象的,要想將之貫徹到具體實踐當中,就必須使之具體化。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是不可能在實際中產生積極的效果的,也是反馬克思主義的做法。馬克思本人在青年時代曾指出:「我不主張我們豎起任何教條主義的旗幟」;恩格斯也明確地表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寧更是強調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於法國,在法國不同於德國,在德國又不同於俄國」。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的實際運用必須隨時隨地以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與一定歷史階段的歷史任務、一定國家和民族的具體情況相結合。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內在需要。
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所出現的許多問題都是此前的國際共運所不曾遇到的。中國的國情與共產主義運動發源地的歐洲的狀況有著很大的不同,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中國,農民階級占總人口的絕大多數,因此,中國革命要想取得勝利,就必須緊緊地依靠農民;中國革命的對象之力量極其龐大,這就決定了領導中國革命的無產階級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中國的反革命力量基本上集中在城市,弱小的無產階級要想在城市迅速地摧毀反革命力量是不可能的,他們只能到中國的廣大農村去發動農民,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起步於非常落後的生產力水平之上,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必須借鑒國內外的經驗,走自己的路等等。中國革命和建設所出現的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就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立足於本國的實際,尋找新答案。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來到中國之所以有這樣巨大的作用,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了這種需要,是因為同中國人民革命的實踐發生了聯系,是因為被中國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文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任何一種思想文化傳播到一個新的民族或地區中,要為該民族或地區的人民接受並發展,就必須與其社會生活和文化傳統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源於西方的理論,是在西方社會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它的思想內容、表達方式與中國文化傳統有著較大的區別,但人類面臨的生存方式的共同性決定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人類思想必然會超越時代和民族的局限。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進步要素具有價值契合。中國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論、無神論、辯證法的傳統,有民主主義、人道主義思想的傳統,有許多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會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馬克思主義很容易在中國的土壤里生根。
怎樣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及其科學內涵?
解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4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頁。)使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經列寧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在其每一表現中都帶有中國的特性,帶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進一步民族化和具體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的雙向運動,它既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又總結實踐經驗以深化對理論的認識並豐富和發展理論,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實際馬克思主義化的雙向結合的過程。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也就是毛澤東強調的「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舊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經濟和文化都十分落後。在我國進行革命,必然遇到許多特殊的復雜問題,靠背誦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國經驗,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要真正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必須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和時代條件,尋找適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特殊國情相結合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毛澤東1942年曾經在一次講話中說過:「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於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8頁。)在這里,「解決中國問題」和「創造些新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個相互關聯的目標。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要把中國革命的實踐經驗提升為理論,也就是毛澤東強調的「使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馬克思主義化。」(《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4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關起門來搞純粹的理論工作,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它的基礎是中國人民的實踐。在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許多具有獨創性的實踐經驗,通過對這些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就會創造出新的東西,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廣義地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包括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總結中國的歷史經驗。毛澤東曾經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大國,積淀著豐富的歷史經驗,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把這些歷史經驗加以認真的概括和提煉,使馬克思主義融入到中華民族的發展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該達到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方法與對於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統一把握。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也就是毛澤東強調的使馬克思主義「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頁。)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傳入中國,要使它能為中國人民廣泛接受,並在實踐中發揮指導作用,必須尋找到一種為中國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這就需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之紮根於中國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長和繁榮起來。
概括地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的問題,同時又使中國豐富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
解答:首先,完整准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內容。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內容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的原理,主要是指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說得再具體一點,世界觀包括歷史觀和自然觀,方法論主要是指自然辯證法和歷史辯證法。關於這一點,革命導師曾經反復予以論述。恩格斯說:「我們黨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有一個新的科學的世界觀作為理論的基礎。」他特別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寧把馬克思主義稱為偉大的認識工具,這里也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功能。他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對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黨的歷史上,毛澤東最早提出學習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鄧小平則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是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核心內容。
第二個層次是經典作家提出的一些重要觀點、重要結論(或者說基本觀點、基本結論)。這些觀點是他們運用基本原理分析不同歷史時期而得出的結論。比如,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分析的關於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關於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問題的理論;關於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理論;關於階級斗爭、暴力革命、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等等。這些重要結論、觀點、思想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
第三個層次為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個別觀點。首先這些個別的觀點和結論,是革命導師在特定的條件下,對具體的歷史事件作出的判斷、預測,考察這些結論和觀點,不能脫離相關的特定的歷史環境。
其次,信仰和捍衛馬克思主義。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知識經濟的到來,經濟全球化的深化,資本主義世界在經濟、政治等方面出現許多新變化,特別是由於蘇東劇變導致社會主義處於低潮,國際和國內出現了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破產論」、「失敗論」、「終結論」等等反馬克思主義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同時也存在著用科學技術新進展和新成果、社會現象的新變化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進行否定的傾向。面對這些挑戰和否定,當代馬克思主義者必
須在結合時代特點深入系統地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有力的駁斥和批判,旗幟鮮明地捍衛馬克思主義。但是,這種批判和駁斥必須具有充分的科學性和說服力,不能是簡單地貼標簽。同時,在國內出現的一系列新情況和新問題,也對馬克思主義提出了新挑戰。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僅使我國的生產力水平、生產關系、基本體制和基本經濟制度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產生了多樣化,出現了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盪的局面,從而對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帶來新課題和新挑戰。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對這種新變化做出正確的回應,向人民群眾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特別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人們的頭腦,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這對鞏固和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極為重大的戰略意義。
最後,豐富、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胡錦濤指出:「理論創新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前提,否則就會迷失方向,就會走上歧途,而堅持馬克思主義又要以根據實踐的發展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為條件,否則馬克思主義就會喪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堅持下去;最廣大人民改造世界、創造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動力和源泉,脫離了人民群眾的實踐,理論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就不能對人民群眾產生感召力、對實踐發揮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為我們樹立了理論創新的光輝典範。他們總是根據時代和實踐的發展,根據最廣大人民的實踐要求,以研究重大實際問題為中心實現了理論創新,從而不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活力和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為什麼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解答:這是因為:
第一,中國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工人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的歷史命運也是同全體人民和整個民族的歷史命運緊密關聯的。共產黨為完成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而奮斗,就是為工人階級的利益而奮斗,同時也就是為全體人民和整個民族的利益而奮斗。中國共產黨是在愛國救亡運動和人民解放運動如火如荼的形勢下登上歷史舞台的,從一開始就同時肩負著階級和民族的雙重使命。1935年召開的瓦窯堡會議就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全民族的先鋒隊。80多年來,黨全心全意地站在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解放與發展的最前列,用不懈的努力,宣傳、動員和組織群眾,領導人民群眾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
第二,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內在要求。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實質在於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為人民服務,其執政使命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把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集中體現這種根本利益的國家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黨如果不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去自覺實現這個要求,就會有喪失執政資格的危險。同時,黨是作為全體人民和整個民族的忠實代表長期執政的,除了國家憲法所指稱的敵對勢力和犯罪分子以外,所有屬於人民范疇的社會成員都是黨執政的社會群眾基礎,黨都要主動與之保持密切聯系。
第三,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也是黨以實現民族振興為己任的必然選擇。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中國共產黨要真正擔負起這一崇高的歷史使命,就要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致力於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不斷開拓民族振興的新思路和新境界;就要以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政治膽識和胸襟,大力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同時又積極主動地利用和借鑒當今世界一切先進文明成果;就要自覺高舉共同理想的旗幟,把整個民族的力量空前凝聚起來,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一切積極因素;就要把全民族各個階層優秀分子積極吸納到黨內來,使自己真正成為中華民族賴以振興崛起的「脊樑」。中國共產黨越是自覺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就越是能夠為民族振興建功立業。
「兩個先鋒隊」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一方面,始終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黨真正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政治前提。黨只有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自覺做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奮斗目標,才能真正擁有當好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所必需的科學指南、政治遠見和博大胸襟。 另一方面,自覺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黨真正成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必然要求。黨只有始終堅持代表全體人民和整個民族的利益要求,才能使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得以充分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黨在工人、農民中發展黨員的同時,也要注意吸收各個階層優秀分子,從而充分發揮工人階級先鋒隊所應有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就能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提高黨在全社會的影響力,把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完成歷史和時代賦予黨的庄嚴使命。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同時代表著中國廣大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不追求特殊利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要求。為了誰、依靠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動力。只有為人民服務,黨才有存在的意義;只有依靠人民群眾,黨才會有力量。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最高原則,把代表工人階級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作為黨的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代表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新時期,黨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是全國各族人民實現自己利益,創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業。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特徵。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黨的根本宗旨的體現。
如何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