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叉子是誰發明的
對於刀叉,我們也是有發言權的,因為一開始中國祖先也是用刀叉而不是筷子,也就是說刀叉是中國人發明的,歷史上也曾出土過很多刀叉文物。
距今大約7千年前,為了對付肉食類,新石器時代的人生活當中最好的餐具是刀,只不過當時人們把這種刀具叫做「匕」。
可以想見,聰明的中國古人就把刀最先應用於飲食之中。
中國出土的青銅匕,具有兩種實用功能:一是相當於勺子,二是相當於餐刀,可以切可以撈。
考古發現,從西周到戰國,先後流行過青銅勺形、尖葉勺形和長柄舌形餐刀。窄柄舌形餐刀從春秋到宋元一直用了兩千多年,製作材料有青銅、銀、金等。
在餐具刀之後,接著出現的就是叉子。考古發現證實,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我們的先人就開始使用餐叉了。西北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些骨制餐叉,是三齒狀的。這種餐叉,跟我們現在用的西餐餐叉形狀、大小非常接近。
在我國商代的一些遺址、墓葬中也有出土餐具,都表明商代時刀叉是人們使用的主要餐具。而且當時它和勺子、骨刀同在,表明當時餐叉、勺、刀是三件配套的。另外在洛陽的一個戰國墓里頭出土了50多件銅刀銅叉,說明戰國也用刀叉。
甘肅酒泉出土過東漢銅餐叉,廣東出土過東晉鐵餐叉,甘肅漳縣出土過元代的餐叉,和餐刀一同出土,同時在山東嘉祥也出土了刀叉,還有專門放置刀叉的竹鞘。
被認為是餐具的筷子最早出土文物是安陽殷墟1005號墓發現的6支銅箸頭,所以商代被認為是最早使用筷子的時代,之後筷子逐漸取代了刀叉,戰國時已經成為了主流,從此中國人開始大規模地使用筷子了。
為什麼筷子會取代了刀叉?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結果。因為在商周時期,中國的烹飪技術進入到飲食的文明時期。這個時期吃飯時無需再用刀叉進行分割,因此便使用筷子直接夾入口中。
那麼對於今天使用刀叉的西方人古代社會用什麼吃飯呢?那就是不用餐具!
在很多畫作中,我們可看到在古希臘和古羅馬吃飯都是用手,當時最強盛的羅馬貴族最時尚的吃法也是躺在床上,用手取食物。為了區分地位的高低,王室和貴族是用三個手指,不能像平民用五個手指。所以,叉子一般都是三齒。
事實上西方人用餐叉的歷史並不太長。西方學者認為,西餐普遍用餐叉是16世紀開始的,有的認為還早一點,但頂多能推到是拜占庭帝國時候開始的。
中國飲食文化中刀叉和筷子的使用,傳到了歐洲之後,因為西方飲食特點,刀叉顯得比較實用,可以切肉切麵包,而筷子卻不太實用,所以西方人只接受了東方飲食文化中的刀叉。
⑵ 為什麼中國人發明筷子,而西方用刀叉呢
因為雙方的飲食不同。中國在進入農耕社會之後為了方便吃飯而發明出筷子,而西方的食物主要以肉食為主,所以一直使用刀叉。其實不管是筷子還是刀叉其實都是起源於中國。距今八千多年前,中國人就已經開始使用餐具進食,當時古人使用的餐具名為“匕”。這種餐具既可以當作勺子使用,又可以當作餐刀使用。在位於浙江寧波的河姆渡遺址中就曾出土過“匕”這種餐具。
反觀西方國家,這些國家大多是由游牧民族發展而來的,食物以肉類為主。大塊大塊的肉在煮好或者烤好之後,為了方便進食西方人就需要藉助工具將肉切成小塊。刀叉這樣的進食工具對於他們來說是再合適不過的。
⑶ 刀叉是誰發明的
西方傳過來的,應該問筷子誰發明的
⑷ 刀叉是在何時興起的
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後來走向定居生活後,歐洲以畜牧業為主,麵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進口裡。到了城市定居以後,刀叉進入家庭廚房,才不必隨身帶。由此不難看出今天作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樣,既可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餐具。
大約15世紀前後,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進口裡不雅觀,改用叉叉住肉塊,送進口裡顯得優雅些。叉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但叉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並用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
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游修齡教授認為,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雖然不能將不同傳統的形成和餐具差異簡單對應,但是它們適應和促成了這種分化則是毫無疑問的。筷子是一種文化傳統的象徵。華人去了美國、歐洲,還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們在中國學會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國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⑸ 叉子是誰發明的
刀叉吃飯最早是中國人的發明!
⑹ 西方人從何時開始使用刀叉
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後來走向定居生活後,歐洲以畜牧業為主,麵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進口裡。到了城市定居以後,刀叉進入家庭廚房,才不必隨身帶。由此不難看出今天作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樣,既可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餐具。
大約15世紀前後,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進口裡不雅觀,改用叉叉住肉塊,送進口裡顯得優雅些。叉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但叉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並用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
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游修齡教授認為,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雖然不能將不同傳統的形成和餐具差異簡單對應,但是它們適應和促成了這種分化則是毫無疑問的。筷子是一種文化傳統的象徵。華人去了美國、歐洲,還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們在中國學會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國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⑺ 歐洲人是什麼時候開始用刀叉作為餐具的
[摘要] 筷子、手指和刀叉作為三種餐具,與思維方式有著互為因果的關系。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代表不同的思維方式。筷子文化圈屬於陸地農業文化,是合一自然派,在思維方式方面,綜合思維突出,注重人文精神,重視人際關系,是群體社會、宗族-宗法社會,德治突出。手指文化圈屬於山地沙漠文化,是親證自然派,在思維方式方面,表現為辨證思維突出,重視種姓家族,是家族社會,重視宗教,注重教法,宗教精神突出。刀叉文化圈屬於分割自然派,是海洋工商文化,在思維方式方面,分析思維突出,科學精神發達,重視個體,宣揚自由、民主、人權,是契約社會。從現在來看將來的文化發展,三派的單一發展都不利於整個人類。最終應該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東方的綜合思維方式、辨證思維方式和西方的分析的思維方式結合,即人文精神、宗教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結合是最有前途的。
[關鍵詞] 餐具;文明;思維方式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引言
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我們之所以對它感興趣,起因於美國學者的兩項研究。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歷史學名譽教授小林恩懷特(Lynn White Jr.),1983年在美國哲學學會發表了《手指、筷子和叉子--關於人類進食技能的研究》的演講,描述了筷子、手指和刀叉這個三極世界。這篇學術論文把一件小小的餐具作為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他說,用叉子進食的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用筷子吃飯的人主要分布在東亞大部,而用手指抓食的人多是在非洲、中東、印度尼西亞及印度次大陸的許多地區。至於為什麼產生這樣的區別,現在還找不到准確的答案。用叉子、手指和筷子吃飯的三類人,都曾為維護自己的進食方式採取強硬措施。懷特提到,在洛杉磯的一家菲律賓餐館,乾脆警告不願用手指抓飯吃的食客不要光臨。①他在論文中斷言:"人類選擇筷子進食確實是一種最佳方式。"
⑻ 為什麼中國人發明了筷子,而西方人發明了刀叉
您好
餐刀,筷子都是中國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