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土地的神話傳說
一:土地神。
土地神的由來:中國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禮俗。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單位 。《禮記》之《祭法》篇注稱,「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滿百家以上,得立社」。 漢書》之 五行志》又稱「舊制,二十五家為一社」,古人尊天而親地,「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為報答大地之恩賜而奉土祭社,東漢時即稱社神為社公或土地,而稱土地者更甚。社神初無姓名。東晉以後,民間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 。道經《道要靈只神鬼品經》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錄》稱,「 京 師 社 神 , 天 之 正 臣 , 左 陰 右陽,姓黃名崇。本楊州九江歷陽人也。 秩萬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從之 。 明 清以後 民間又多以名人作為各方土地 。
自東晉以後 ,隨著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僚制度的逐漸完善 ,土地神也演變成為在道教神階中只能管理本鄉本土的最低級的小神。東晉的《搜神記》 卷五稱廣陵人蔣子文因追賊而死。東吳孫權掌權後,蔣子文顯靈說道 : 我 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
二,補充土地爺
地神在後世民間被稱為土地,而祭土之神壇(社壇)則演變為土地廟。在中國民間駁雜浩繁的神聖家族中,土地神算得上是最有人緣的尊神了。舊時中國農村的村落里,可以沒有其他神廟,但不能沒有土地廟。土地廟里住著土地老爺,如果廟堂寬敞,供養豐足,他也會把土地奶奶搬來同住。土地爺是一方父母官,地頭上的事,無論大小,他都得管,都管得到。魑魅魍魎、妖怪邪祟之流,也得到土地那裡登記注冊上戶口,因此就連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也有求到他的時候。孫行者保唐朝和尚西天取經,每到一地,碰到妖魔作怪搗亂,總是先喚出當方土地問一番究竟。【起源與形成】 在一般民間的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確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處很多,傳說之多不勝枚舉,此舉中之兩例。
一說為: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零二歲,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發展。
另一說為:周朝上大夫的家僕張明德(或張福德),主人赴遠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張明德帶女尋父,途遇風雪,脫衣護主,因而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僕之封號,上大夫念其忠誠,建廟奉祀,周武王感動之餘說:「似此之心可謂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
三、句芒
句芒(或名句龍)是少昊的後代,名重,為伏羲臣。死後成為木神(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 生長。
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來面目是鳥--鳥身人面,乘兩龍,後來竟一點影響也沒了。不過我們可以在祭祀儀式和年畫中見到他:他變成了春天騎牛的牧童,頭有雙髻,手執柳鞭,亦稱芒童。
句芒的形象若何?據材料,春神句芒的原始形象,是鳥身人面。 《山海經·海外東經》 說: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句芒之鳥身人面,說明居住在東方的大白皋部族,原本是一個以鳥為圖騰信仰的部族,而句芒神也許就是該部族的圖騰神。春神句芒是女性,抑或男性?沒有材料可以說明。但神話中的大白皋部族,已經是個男權部族社會了。還有材料說,句芒神的臉是四方形的。後世的句芒圖,因受神話歷史化和男權社會的影響,除了頭頂上還保留著一些被稱為「芒」的毛發而外,幾乎完全變成了一個古代朝臣的形象。
四、後土
早的土地神是後土,「後」的本義是君長的意思,所以後土意謂土地之長,土地之君,其實並非土地神的名字,而只是土地神的泛稱而已。據說最早擔任後土或土地神之職的是共工的兒子句龍,共工為人身龍身,這作為土地神的句龍自然也是龍身。禹也曾擔任後土一職,禹治水,平九州,禹其實就是大地的奠定者,其擔任後土之神自然是實至名歸。
後土原本只是土地之神的泛稱,但用的多了,就逐漸演變為土地神的名字,而句龍、禹等後土之神反倒被忘記了,後土於是演變為一個具體的神。由於在古人的觀念中,天屬陽,地屬陰,而陽為男,陰為女,因此後來後土逐漸變成了女性,民間稱之為後土娘娘,後土廟中的神像也為女像。
由於人死後葬於土,所以土地之神有負責陰間的事情,因此,後土自古就有管理冥間的職責,後來各地的土地爺、土地公仍繼承了這個功能,所以人死後,都要首先到土地廟報廟,因為讓亡靈向土地爺、土地公報道。
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簡稱「後土」,俗稱「後土娘娘」。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後土信仰源於中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禮記·都特牲》曰:「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古代人們生括有賴於地,故「親於地」,並加以「美報、獻祭」,遂有「後土」崇拜,大約始於春秋時期。
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簡稱「後土」,俗稱「後土娘娘」。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後土信仰源於中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禮記·都特牲》曰:「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古代人們生括有賴於地,故「親於地」,並加以「美報、獻祭」,遂有「後土」崇拜,大約始於春秋時期。
關於後土的記載很多,大多集中在《左傳》、《禮記》、《山梅經》、《淮南子》中,文意大致稱後土為共工氏之子,為中央之神。如: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後土。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後土。後土為社。
《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
《禮記·月令》:「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後土。」 (鄭註:此黃精之君,土官之神也,後土亦顓頊氏之子,曰黎,兼為土官。)
《山梅經·梅內經》:「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郭璞註:生十二子,皆以歲名名之,故雲然。袁珂《山梅經全譯》案:古神話當謂噎鳴生十二歲或噎鳴生一歲之十二月。
《山梅經·大荒西經》:「黎(後土)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此噎鳴,蓋時間之神也。)
《山梅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誇父。後土生信,信生誇父。」郝懿行註:後土,共工氏之子勾龍也,見昭十九年《左傳》,又見《山梅經》。
《山梅經·梅內經》:「共工生後土。」袁珂《山梅經全譯》案:《國語·魯語》雲:「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即此經「共工生後土」之歷史。
《楚辭·招魂》:「君元下此幽都些。」王逸註:幽都,地下後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
《淮南子·天文訓》:「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後土。」
以上關於後土的記載,有的是作為神仙出現的,有的是作為一般人出現的,有的則記官名,均為男性。但是中國古代傳統,以天陽地陰,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後」字均為女人形狀。至於「土」,《釋名·釋天》曰:「土,吐也,能吐生萬物也
「後土」一詞,最早見於儒家幾部經典。如《尚書·武成》有「告於皇天後土」,《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使主後土,以揆百事」,《周禮·春官·大宗伯》有「王大封,則先告後土」等。從這些文句看來,後土是位享有很高權威的統治者。國家有什麼大事,得先報告給他,請他管理。
那麼這位後土究竟是何職務?我們須從史籍上考察。《左傳·昭光二十九年》說,「土正曰後土」。後土既雲「土」,土正又雲「土」,可見他是與土地大有關系。那麼何謂「土正」?不妨先看「正」字是深謀遠慮什麼意思。正者,與副相對也。當是為正職者。《左傳·隱公六年》有「翼九宗五正」句,西晉注家杜預注道:「五正,五官之長」,可見正者確系正職的長官,亦即長官中的最高位者。長官所干者何?自然是領導和管理之事。因而所謂「土正」就是管理土地的最高長官。既然如前所引,土正與後土是畫等號的,那麼這位後土亦即管理土地的最高長官了。可是又有了新的問題,這位最高長官何以冠個「後」字?原來也有其含義。《尚書·大禹謨》曾說,「後克艱厥後,臣克艱厥臣」,克艱者,戰勝艱難之謂也,亦即完成任務之意。翻譯出來是,後完成後的任務,臣完成臣的任務。這里的後與臣明顯是相對的,而臣者,據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臣宰》考證,在春秋戰國時代,是與民一樣「同為錫予之物」,「均古之奴隸」,即廣大勞動群眾。後既然與群眾相對,那當然是群眾的主子了。《尚書》的同篇文字里又有「後非眾」的話,也正好說明了這點。一句話,後就是君主的意思,與正沒有區別,後土就是管理土地的君主,用宋代楊照《重修太寧廟記》的說法,就是「後土為土地最尊之神」。
這位土地最尊之神的後土是男性,還是女性?很值得研究一番。《左傳·昭公九年》說:「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後土」;《禮記·祭法》說:「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此兩書皆把後土稱為共工之子,子者,男子也,故爾後土當為男性。然漢武帝所立之後土祠中,後土的形象為女性,後人稱聖母、娘娘,這又何故?原來古代典籍上也有後土為女性之記載。《文獻通考》載:「漢元帝時祭地,以高後配」,高後者,漢高祖之妻呂雉也,以呂後與大地之神配饗,說明大地之神為女性。《後漢書·世祖本紀》栽:「光武中元元年······高皇後配饗地只,地只者,土地之神也,以高皇後與其配饗,又說明土地之神為女性。《通典》、《晉書》、《宋書》也分別有曹魏明帝、東晉成帝,宋武帝祭祀土神時以祖輩皇後配饗的記載。這些都說明了當時人們把土地之神視為女性,亦即後土是女性了。
至此,後土到底該是男性,還是女性?便成了問題。為了搞清它,須從著名的《周易》說起。《周易·系辭上傳》第五章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宇宙變化的法則,這里是說陰陽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宇宙變化的規律,從而最早提出了陰陽的概念及作用。《周易·系辭下傳》第六章則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 《周易·說卦傳》第十一章紀而又說:「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這就是說,蒼天為陽,為男性;大地為陰,為女性。再者從卦象上看,象徵天的乾卦為≡,象徵地的坤卦為≡≡。郭沫若在《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一文中,就此兩種卦象說:「劃一以象男根,分而為二以象女陰」,也說明天為男,地為女。這種天陽地陰、天男地女的觀點,是我國古典哲學對天地性質的最早的也是最權威的界定,直至今天還沒人能否定。既然大地為女性,那麼大地的至聖代表後土,自然應屬女性了。這樣,後土祠的後土形象為聖母女神,就是很有道理的了。這個由男性之神到女性之神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大地本質的反復曲折的認識過程,是人們的認識能力提高的表現。
既然後土是最高的女性土神,那麼她與女媧氏就自然連到一起了。記載我國遠古傳說的《風俗通義·皇霸篇》引《春秋緯運斗樞》雲,古代所謂三皇的天皇、地皇、人皇,就分別是伏羲、女媧、神農。這里女媧既是地皇,她自然就與土地最尊之神的後土是一個人了。明嘉靖丙辰歲秋重刻的後土祠廟像圖,有「後土皇地只」之言,亦徑直稱後土為皇,更說明後土與地皇女媧不可分開了。也就是說女媧即後土,後土即女媧。這種合二為一的說法能否成立?能。郭沫若在《卜辭中的古代社會》一文中就說:「神話傳說中人物,一人化為二人以上,一事化為二事以上,乃古今中外常有之事。」他經過考證,就得出了「帝嚳與帝舜實為一人」的結論。故我們也完全可以大膽地說後土、女媧確為一人之二稱。這是最順暢的推論,也是最合理的判斷。由此我們也可以說,位於古汾陰今萬榮脽上的後土祠。原來就是女媧 祠。我們從今日始,完全可以把這位土地最尊之神,即最權威的地皇,合稱為後土女媧。
五、城隍神(這應該歸類為相關)
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說文解字》曰:
「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①《周易》亦有「城復於隍,勿用師」之語②「城隍」一詞連用,首見於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③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於堯,始於漢,始於三國諸說,然所據不足,無可憑信。有史可征者,約在南北朝《北齊書·慕容儼傳》載: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儼鎮守郢城,被南朝梁軍包圍,梁軍以荻洪截斷水路供應,形勢危急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於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佑。須臾,沖風歘起,驚濤涌激,漂斷荻洪」④這是關於城隍神顯靈護城的最早記載
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較盛行《太平廣記》卷三百三「宣州司戶」條引《紀聞》稱,唐代「吳俗畏鬼,每州縣必有城隍神」⑤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開元五年(717)張說首撰《祭城隍文》其後張九齡、許遠、韓愈、杜牧、李商隱等繼之。李陽冰、段全緯、呂述等撰有「城隍廟記」杜甫、羊士諤有「賽城隍詩」
唐代信仰城隍神已成習俗,以致「水旱疾疫必禱焉」⑥五代十國時期,城隍神已有封號。據《冊府元龜》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三》載: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詔杭州護國廟,改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順義保寧王,湖州城隍神封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封興德保闉王。漢隱帝乾佑三年(950)海賊攻蒙州,州人禱於神,城得不陷,故封蒙州城隍神為靈感王
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納入國家祀典。據《宋史·禮志八》載:自開寶、皇佑以來,凡天下名在地誌,功及生民,宮觀陵廟,名山大川,能興雲雨者,並加崇飾,增入祀典,州縣城隍,禱祈感應,封賜之多,不能盡錄。宋趙與時《賓退錄》謂宋代城隍:「今其祀幾遍天下,朝家或賜廟額,或頒封爵,未命者或襲鄰郡之稱,或承流俗所傳,郡異而縣不同」⑦趙與時還就聞見所及,列舉有廟額封爵的城隍神達數十個之多
2. 中國神話傳說大地和天空的啟發是什麼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於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
這個成語來源於徐整《三五歷記》,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
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古時候流傳著一個盤古開天地的神話,說的是在天地開辟之前,宇宙不過是混混沌沌的一團氣,裡面沒有光,沒有聲音。這時候,出了一個盤古氏,用大斧把這一團混沌劈了開來。輕的氣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氣往下沉,就成了地。
以後,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氏本人也每天長高了一丈。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很高很高,地很厚很厚,盤古氏當然也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後來,盤古氏死了,他的身體的各個部分就變成了太陽、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
這就是開天闢地的神話。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天地還沒有形成,到處是一片混沌。它無邊無沿,沒有上下左右,也不分東南西北,樣子好像一個渾圓的雞蛋。這渾圓的東西當中,孕育一個人類的祖先——盤古。
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在這渾圓的東西中孕育成熟了。他發現眼前漆黑一團,非常生氣,就用自己製造的斧子劈開了這混混沌沌的圓東西。隨著一聲巨響,圓東西里的
3. 關於神創人類的神話故事有哪些
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各民族都相當豐富,其中有些說法頗為相似,當然不同的也不少,在這些神話里頭,很有趣的,我們可以發現有和進化論不謀而合之處。
歸納各種神話,人類的起源可以分為『呼喚而出』、『原本存在』、『植物變的』、『動物變的』和『泥土造的』五種,現就分別敘述。
《埃及神話》說人類是神呼喚而出的。自古以來,埃及一直是個神秘之地,她是所有古老國家中最自我封閉的,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的文明很難對她發生影響,因此她的人類起源的說法也和別的民眾不同。
埃及人認為遠在埃及於世界上出現之前,全能的神『努 (NU) 』就已存在,他創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喚『蘇比』,就有了風;呼喚『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喚『哈比』,尼羅河就流過埃及,他一次次呼喚,萬物一件件出現,最後,他道出『男人和女人』,轉眼間,埃及就住滿許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將自己變成男人外形,成為第一位法老王,統治大地人類,開創安和繁榮景象。
人類原本就存在著的神話,散見於北美印第安人和紐西蘭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話中說到神創造天地,然後從地下帶領人類上來,生活在大地上。毛利人的神話說『蘭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萬物源頭,當時天和地未分開,四下漆黑,其兒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將天地推開,光明於是出現,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類便被發現,原來他們也是天地所生。
認為人類是植物所變的為日耳曼神話,它說天神歐丁 (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邊散步,看到沙洲上長了兩棵樹,其中一棵姿態雄偉,另一棵姿態綽約,於是下令把兩棵樹砍下,分別造成男人和女人,歐丁首先賦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別賦予理智、語言、血液、膚色等,成為日耳曼的祖先。
人類是由動物變的之神話相當常見。在澳洲神話中說人是蜥蜴變的;美洲神話則說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變的;希臘神話也說某族人是天鵝變的,某族人是牛變的。
我們由這種『動物變人』的神話中,可以發現很接近進化論的說法,尤其是美洲神話中說人是猿猴變的,就完全與進化論相吻合,這種巧合,很耐人尋味。
我國神話論及人類起源的有數種,比較早的說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陰、陽二神)混生,經天營地……類氣為蟲(混濁的氣體變成蟲魚鳥獸),精氣為人(清純的氣體變成人)。』這種說法並未受多大重視。
晚一點的說法則指盤古垂死化為萬物之時,身上的寄生蟲變為人類。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紀:『(盤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人)。 』此種說法也沒有流傳開來。
另一種說法是指人類由黃帝所造,然後由其他的神上駢和桑林賦予四肢五官,見淮南子說林篇:『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這種說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駢和桑林是什麽樣的神,在其他古籍中並無敘述,徒留一個謎。
在所有神話中,『泥土造人』的說法最多,也最為流傳,如紐西蘭神話說人是天神滴奇 (TIKI) 用紅土和自己的血製成;美拉尼西亞人也這樣說;希臘神話說神從地球內部取出土與火,派普羅米修斯和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分別創造動物與人類,並賦予人類種種個性和智慧。
北美洲西部的邁都族印第安人認為當初『大地開創者』創造樹木鳥獸之後,說『我要造人了。』便取些暗紅色泥土攙水,做成一男一女。
在所有神話里,最引人入勝的泥土造人故事,要數我國的女媧和猶太神話(聖經)的上帝。
話說盤古開辟天地之後,不知經過多少年,忽然在天地間出現女媧。女媧在這荒涼天地中感到寂寞,有一天,她對著水,照見了自己,心裡想要是天地間有幾個像自己的,彼此說說話,該有多好,便不自覺的抓泥土,和上了水;照自己的形體捏出泥偶,放在地上,迎風一吹,便成為活跳跳的東西,於是給他起名為『人』。
原先女媧一個接一個繼續不停的造人,但進度緩慢,終於感到吃力,心想要如何快速造人,以填補遼闊的大地時,他背靠山崖,順手摘下藤條,懶懶地在和了水的泥漿里攪著,然後一甩藤條,灑落許多泥點,這些泥點落在地上,經風一吹,都變成了人,於是不停地揮動藤條,大地上的人也不斷的增多了。
聖經里的上帝造人故事記載在舊約的創世紀之中。話說上帝花了五日時間創造了大地萬物,到第六日他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於是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進人的鼻孔後,就成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亞當。
不久便取下亞當的一條肋骨,造成一個女人,亞當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他為女人。』
在女媧和上帝造人的神話里,可以發現共同之處是都按著他們的形像造人,由此可見女媧和上帝的長相和人相似。不同之處在於聖經描述女人是男人肋骨造的,而不是泥土造的。
4. 關於土地的神話傳說急急急急急急!!
中國幾千年下來,有許多可以歸類到山神土地的仙神,一下羅列幾個,可能不全。
一:土地神。
土地神的由來:中國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禮俗。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單位 。《禮記》之《祭法》篇注稱,「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滿百家以上,得立社」。 漢書》之 五行志》又稱「舊制,二十五家為一社」,古人尊天而親地,「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為報答大地之恩賜而奉土祭社,東漢時即稱社神為社公或土地,而稱土地者更甚。社神初無姓名。東晉以後,民間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 。道經《道要靈只神鬼品經》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錄》稱,「 京 師 社 神 , 天 之 正 臣 , 左 陰 右陽,姓黃名崇。本楊州九江歷陽人也。 秩萬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從之 。 明 清以後 民間又多以名人作為各方土地 。
自東晉以後 ,隨著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僚制度的逐漸完善 ,土地神也演變成為在道教神階中只能管理本鄉本土的最低級的小神。東晉的《搜神記》 卷五稱廣陵人蔣子文因追賊而死。東吳孫權掌權後,蔣子文顯靈說道 : 我 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
二,補充土地爺
地神在後世民間被稱為土地,而祭土之神壇(社壇)則演變為土地廟。在中國民間駁雜浩繁的神聖家族中,土地神算得上是最有人緣的尊神了。舊時中國農村的村落里,可以沒有其他神廟,但不能沒有土地廟。土地廟里住著土地老爺,如果廟堂寬敞,供養豐足,他也會把土地奶奶搬來同住。土地爺是一方父母官,地頭上的事,無論大小,他都得管,都管得到。魑魅魍魎、妖怪邪祟之流,也得到土地那裡登記注冊上戶口,因此就連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也有求到他的時候。孫行者保唐朝和尚西天取經,每到一地,碰到妖魔作怪搗亂,總是先喚出當方土地問一番究竟。【起源與形成】 在一般民間的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確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處很多,傳說之多不勝枚舉,此舉中之兩例。
一說為: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零二歲,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發展。
另一說為:周朝上大夫的家僕張明德(或張福德),主人赴遠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張明德帶女尋父,途遇風雪,脫衣護主,因而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僕之封號,上大夫念其忠誠,建廟奉祀,周武王感動之餘說:「似此之心可謂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
三、句芒
句芒(或名句龍)是少昊的後代,名重,為伏羲臣。死後成為木神(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 生長。
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來面目是鳥--鳥身人面,乘兩龍,後來竟一點影響也沒了。不過我們可以在祭祀儀式和年畫中見到他:他變成了春天騎牛的牧童,頭有雙髻,手執柳鞭,亦稱芒童。
句芒的形象若何?據材料,春神句芒的原始形象,是鳥身人面。 《山海經·海外東經》 說: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句芒之鳥身人面,說明居住在東方的大白皋部族,原本是一個以鳥為圖騰信仰的部族,而句芒神也許就是該部族的圖騰神。春神句芒是女性,抑或男性?沒有材料可以說明。但神話中的大白皋部族,已經是個男權部族社會了。還有材料說,句芒神的臉是四方形的。後世的句芒圖,因受神話歷史化和男權社會的影響,除了頭頂上還保留著一些被稱為「芒」的毛發而外,幾乎完全變成了一個古代朝臣的形象。
四、後土
早的土地神是後土,「後」的本義是君長的意思,所以後土意謂土地之長,土地之君,其實並非土地神的名字,而只是土地神的泛稱而已。據說最早擔任後土或土地神之職的是共工的兒子句龍,共工為人身龍身,這作為土地神的句龍自然也是龍身。禹也曾擔任後土一職,禹治水,平九州,禹其實就是大地的奠定者,其擔任後土之神自然是實至名歸。
後土原本只是土地之神的泛稱,但用的多了,就逐漸演變為土地神的名字,而句龍、禹等後土之神反倒被忘記了,後土於是演變為一個具體的神。由於在古人的觀念中,天屬陽,地屬陰,而陽為男,陰為女,因此後來後土逐漸變成了女性,民間稱之為後土娘娘,後土廟中的神像也為女像。
由於人死後葬於土,所以土地之神有負責陰間的事情,因此,後土自古就有管理冥間的職責,後來各地的土地爺、土地公仍繼承了這個功能,所以人死後,都要首先到土地廟報廟,因為讓亡靈向土地爺、土地公報道。
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簡稱「後土」,俗稱「後土娘娘」。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後土信仰源於中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禮記·都特牲》曰:「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古代人們生括有賴於地,故「親於地」,並加以「美報、獻祭」,遂有「後土」崇拜,大約始於春秋時期。
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簡稱「後土」,俗稱「後土娘娘」。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後土信仰源於中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禮記·都特牲》曰:「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古代人們生括有賴於地,故「親於地」,並加以「美報、獻祭」,遂有「後土」崇拜,大約始於春秋時期。
關於後土的記載很多,大多集中在《左傳》、《禮記》、《山梅經》、《淮南子》中,文意大致稱後土為共工氏之子,為中央之神。如: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後土。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後土。後土為社。
《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
《禮記·月令》:「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後土。」 (鄭註:此黃精之君,土官之神也,後土亦顓頊氏之子,曰黎,兼為土官。)
《山梅經·梅內經》:「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郭璞註:生十二子,皆以歲名名之,故雲然。袁珂《山梅經全譯》案:古神話當謂噎鳴生十二歲或噎鳴生一歲之十二月。
《山梅經·大荒西經》:「黎(後土)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此噎鳴,蓋時間之神也。)
《山梅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誇父。後土生信,信生誇父。」郝懿行註:後土,共工氏之子勾龍也,見昭十九年《左傳》,又見《山梅經》。
《山梅經·梅內經》:「共工生後土。」袁珂《山梅經全譯》案:《國語·魯語》雲:「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即此經「共工生後土」之歷史。
《楚辭·招魂》:「君元下此幽都些。」王逸註:幽都,地下後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
《淮南子·天文訓》:「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後土。」
以上關於後土的記載,有的是作為神仙出現的,有的是作為一般人出現的,有的則記官名,均為男性。但是中國古代傳統,以天陽地陰,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後」字均為女人形狀。至於「土」,《釋名·釋天》曰:「土,吐也,能吐生萬物也
「後土」一詞,最早見於儒家幾部經典。如《尚書·武成》有「告於皇天後土」,《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使主後土,以揆百事」,《周禮·春官·大宗伯》有「王大封,則先告後土」等。從這些文句看來,後土是位享有很高權威的統治者。國家有什麼大事,得先報告給他,請他管理。
那麼這位後土究竟是何職務?我們須從史籍上考察。《左傳·昭光二十九年》說,「土正曰後土」。後土既雲「土」,土正又雲「土」,可見他是與土地大有關系。那麼何謂「土正」?不妨先看「正」字是深謀遠慮什麼意思。正者,與副相對也。當是為正職者。《左傳·隱公六年》有「翼九宗五正」句,西晉注家杜預注道:「五正,五官之長」,可見正者確系正職的長官,亦即長官中的最高位者。長官所干者何?自然是領導和管理之事。因而所謂「土正」就是管理土地的最高長官。既然如前所引,土正與後土是畫等號的,那麼這位後土亦即管理土地的最高長官了。可是又有了新的問題,這位最高長官何以冠個「後」字?原來也有其含義。《尚書·大禹謨》曾說,「後克艱厥後,臣克艱厥臣」,克艱者,戰勝艱難之謂也,亦即完成任務之意。翻譯出來是,後完成後的任務,臣完成臣的任務。這里的後與臣明顯是相對的,而臣者,據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臣宰》考證,在春秋戰國時代,是與民一樣「同為錫予之物」,「均古之奴隸」,即廣大勞動群眾。後既然與群眾相對,那當然是群眾的主子了。《尚書》的同篇文字里又有「後非眾」的話,也正好說明了這點。一句話,後就是君主的意思,與正沒有區別,後土就是管理土地的君主,用宋代楊照《重修太寧廟記》的說法,就是「後土為土地最尊之神」。
這位土地最尊之神的後土是男性,還是女性?很值得研究一番。《左傳·昭公九年》說:「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後土」;《禮記·祭法》說:「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此兩書皆把後土稱為共工之子,子者,男子也,故爾後土當為男性。然漢武帝所立之後土祠中,後土的形象為女性,後人稱聖母、娘娘,這又何故?原來古代典籍上也有後土為女性之記載。《文獻通考》載:「漢元帝時祭地,以高後配」,高後者,漢高祖之妻呂雉也,以呂後與大地之神配饗,說明大地之神為女性。《後漢書·世祖本紀》栽:「光武中元元年······高皇後配饗地只,地只者,土地之神也,以高皇後與其配饗,又說明土地之神為女性。《通典》、《晉書》、《宋書》也分別有曹魏明帝、東晉成帝,宋武帝祭祀土神時以祖輩皇後配饗的記載。這些都說明了當時人們把土地之神視為女性,亦即後土是女性了。
至此,後土到底該是男性,還是女性?便成了問題。為了搞清它,須從著名的《周易》說起。《周易·系辭上傳》第五章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宇宙變化的法則,這里是說陰陽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宇宙變化的規律,從而最早提出了陰陽的概念及作用。《周易·系辭下傳》第六章則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 《周易·說卦傳》第十一章紀而又說:「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這就是說,蒼天為陽,為男性;大地為陰,為女性。再者從卦象上看,象徵天的乾卦為≡,象徵地的坤卦為≡≡。郭沫若在《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一文中,就此兩種卦象說:「劃一以象男根,分而為二以象女陰」,也說明天為男,地為女。這種天陽地陰、天男地女的觀點,是我國古典哲學對天地性質的最早的也是最權威的界定,直至今天還沒人能否定。既然大地為女性,那麼大地的至聖代表後土,自然應屬女性了。這樣,後土祠的後土形象為聖母女神,就是很有道理的了。這個由男性之神到女性之神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大地本質的反復曲折的認識過程,是人們的認識能力提高的表現。
既然後土是最高的女性土神,那麼她與女媧氏就自然連到一起了。記載我國遠古傳說的《風俗通義·皇霸篇》引《春秋緯運斗樞》雲,古代所謂三皇的天皇、地皇、人皇,就分別是伏羲、女媧、神農。這里女媧既是地皇,她自然就與土地最尊之神的後土是一個人了。明嘉靖丙辰歲秋重刻的後土祠廟像圖,有「後土皇地只」之言,亦徑直稱後土為皇,更說明後土與地皇女媧不可分開了。也就是說女媧即後土,後土即女媧。這種合二為一的說法能否成立?能。郭沫若在《卜辭中的古代社會》一文中就說:「神話傳說中人物,一人化為二人以上,一事化為二事以上,乃古今中外常有之事。」他經過考證,就得出了「帝嚳與帝舜實為一人」的結論。故我們也完全可以大膽地說後土、女媧確為一人之二稱。這是最順暢的推論,也是最合理的判斷。由此我們也可以說,位於古汾陰今萬榮脽上的後土祠。原來就是女媧 祠。我們從今日始,完全可以把這位土地最尊之神,即最權威的地皇,合稱為後土女媧。
五、城隍神(這應該歸類為相關)
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說文解字》曰:
「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①《周易》亦有「城復於隍,勿用師」之語②「城隍」一詞連用,首見於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③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於堯,始於漢,始於三國諸說,然所據不足,無可憑信。有史可征者,約在南北朝《北齊書·慕容儼傳》載: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儼鎮守郢城,被南朝梁軍包圍,梁軍以荻洪截斷水路供應,形勢危急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於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佑。須臾,沖風歘起,驚濤涌激,漂斷荻洪」④這是關於城隍神顯靈護城的最早記載
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較盛行《太平廣記》卷三百三「宣州司戶」條引《紀聞》稱,唐代「吳俗畏鬼,每州縣必有城隍神」⑤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開元五年(717)張說首撰《祭城隍文》其後張九齡、許遠、韓愈、杜牧、李商隱等繼之。李陽冰、段全緯、呂述等撰有「城隍廟記」杜甫、羊士諤有「賽城隍詩」
唐代信仰城隍神已成習俗,以致「水旱疾疫必禱焉」⑥五代十國時期,城隍神已有封號。據《冊府元龜》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三》載: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詔杭州護國廟,改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順義保寧王,湖州城隍神封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封興德保闉王。漢隱帝乾佑三年(950)海賊攻蒙州,州人禱於神,城得不陷,故封蒙州城隍神為靈感王
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納入國家祀典。據《宋史·禮志八》載:自開寶、皇佑以來,凡天下名在地誌,功及生民,宮觀陵廟,名山大川,能興雲雨者,並加崇飾,增入祀典,州縣城隍,禱祈感應,封賜之多,不能盡錄。宋趙與時《賓退錄》謂宋代城隍:「今其祀幾遍天下,朝家或賜廟額,或頒封爵,未命者或襲鄰郡之稱,或承流俗所傳,郡異而縣不同」⑦趙與時還就聞見所及,列舉有廟額封爵的城隍神達數十個之多
5. 關於中國的神話傳說
盤古開天:話說最早的天地本是合在一起的,宇宙本是一團混沌。在這片混沌中沉睡著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盤古。他的身邊放著一把樣子古怪的斧頭。直到有一天盤古忽然醒來,但是覺得自己所在的空間是那麼的壓抑,於是拿起身旁的斧頭對著周圍的空間一氣亂揮,也不知道揮了多久,反正是把天和地給明確的劃分出來了。但是天與地分開沒多久就又開始慢慢合攏,盤古就用自己的身體來支撐著天與地,就這樣支撐了很久很久,天與地的位置已經被固定住了,但是偉大的盤古卻因疲勞過度,累死了。他死後身體開始變化,骨骼變成了山脈和丘陵,肉身變成了平原和盆地,血和汗水變成了江海,毛發變成了森林,草原和沼澤。他的元神到了天與地的中心處,卻因疲倦睡去。
--------------------------------------------------------------------
女媧造人:在盤古肉身化為大地之後,大地上出現了很多種生物.多了很多年之後,大地上出現了一位同樣偉大的人物--女媧.女媧發現大地雖然有了很多生靈,但是它們缺少著創造能力,於是女媧便用黃泥按照自己的摸樣捏出了很多小人,因為女媧覺得創造的這些人應該和自己有點區別才是,所以把泥人的尾巴改成了兩條後肢(雙足).之後用施放了法術將這些小人變成有生命的活人,並且這些人都具有自己獨立的思想.
--------------------------------------------------------------------
炎帝擊石生火:人類使用最早的火全都是天然火(大多是雷電擊在大樹上所產生的火).有個人便想人類總不能一直依靠天然火吧,所以決定自己要創造一種取火的方法,在一次狩獵中,他一失手未將石制的標槍命中獵物,不過他發現標槍與地上的石頭相擊時產生了火花,於是他就撿了很多那裡的石頭來試驗,結果成功的取得了火.也因為他發現了取火的方法,所以各個部落都一致擁他為王,這個人就是以火德為王的炎帝.之後他又創造了耕種方法並且教會了人類耕種,所以他又被稱為神農.
--------------------------------------------------------------------
神農試百草: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不過因為」病」而早早離開這個世界的人又實在值得同情.神農覺得自己有保護好自己的子民的職責,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尋找治療病患的葯草,找到後他都先自己服用來確定有用與否或者有毒與否.最後終於找到了可以治療很多常見病患的葯草.
--------------------------------------------------------------------
精衛填海:炎帝有一個善良,可愛的小女兒,名字叫精衛.她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希望見道無邊的大海.小女孩一天天張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終於在她認為自己有能力找到大海的時候,她悄悄的離開了部落.最終她找到了大海,她為大海的偉大而陶醉,正當她奔向大海的時候,大海同樣卷著巨浪奔向精衛.最後,大海把精衛帶走了,帶著她離開了這個世界.精衛死前那一刻才醒悟過來.精衛的靈魂因為憤怒而化做一隻青鳥,精衛為了報復大海,決定把大海填平,於是就日以繼夜的含著西山的石頭去填海.
--------------------------------------------------------------------
刑天舞干戈:炎帝得知心愛的小女兒死去的消息,悲痛的得了一種奇怪的病,全身無力,這件事被早想篡位的義和知道後,義和便起兵造反,炎帝被困荒山之中.兵變的事被炎帝最忠誠的戰將刑天知道後,刑天立即帶兵前往平亂.刑天的部下雖然勇猛,但是義和兵眾實在太多,刑天的部隊全部被滅.刑天一怒之下以自己的血祭戰戈,戰戈得飲主人之血不但變的鋒利無比,而且威力無邊.刑天憑一人一戈將數萬叛軍悉數殺盡,義和也死在了刑天的戰戈下.刑天成功的救下了炎帝,但是自己卻因身受多處致命傷,最終全身血淋淋的站著死去.
--------------------------------------------------------------------
黃帝戰蚩尤:也許應驗了那句話,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華夏大地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戰事連連,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華夏被分為五個大部落,這五個部落中以黃帝和蚩尤的部落勢力最大,黃帝因不願看到百姓因戰爭而受苦,便想停止這種戰爭局面,要想叫無休止的戰爭停止談何容易?最後只得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解決.先後分別消滅並收服了那三個較弱的部落.最後集中全力在逐鹿與蚩尤展開決戰.蚩尤兵敗逃跑.黃帝命應龍(應龍:龍族的一類,長著翅膀的龍.在機緣巧合下被黃帝收服.)前往追殺.應龍不負期望將蚩尤殺死並割下蚩尤的頭顱獻給黃帝.
--------------------------------------------------------------------
共工怒觸不周山:多年以後,黃帝的後裔顓頊登位.顓頊頒布了眾多法典將華夏大地治理的很繁榮.法典給大部分人帶來了利益,但是也侵害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共工就是被侵害的最嚴重一人,他糾結了很多人一起起兵造反.一路攻城掠地所向無敵,直逼不周山(王城所在).祝融身為大將,帶兵下山迎戰.祝融武藝與法術厲害無比,而帶兵之道更是遠勝與共工,共工一方全軍覆沒.僅剩共工一人.共工寧死不投降,最後盛怒之下一頭撞向不周仙山.共工法力何等之強?這一撞可不得了,竟將不周山撞翻.這不周山不僅僅是王城所在,也是擎天柱.天門敞開,洪水泛濫,生靈塗炭.
--------------------------------------------------------------------
女媧補天:共工撞翻不周山,洞開天門的事被女媧測算到後便從九重天下凡來制止來自天門的洪水.女媧四處收集五色石,再以五色石煉製成補天石.用補天石將天門補上.
--------------------------------------------------------------------
後羿射日:多年以後(堯帝在位時),天下大旱,原因很簡單,天上同時出現十個太陽.後羿為解決大旱問題,自己鍛煉出一把威力無限的巨弓.後羿在弓上注入法力.然後攜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無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個太陽全射下來,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來,大地將陷入無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個太陽在天上.
--------------------------------------------------------------------
====================================================================
上述神話的時期全是未進入文明的時期.稱為上古神話.
大禹統治華夏時才真正意義上進入了文明時代
2.黃帝和蚩尤的故事詳細版本:
相傳,黃帝和蚩尤的戰爭,發生在涿鹿,蚩尤施展了法術,三天三夜大霧彌漫,對面看不見人。黃帝命令製造一架指南車,識別了方向,大敗蚩尤,最後擒殺了他。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堯(y2o)、舜(sh)n)、禹(y()。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堯死後,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作「禪讓」。
相傳,堯很節儉。他住在茅屋裡,吃糙米飯,喝野菜湯,身上穿著麻布襖。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則。他在歷山耕田,歷山的人不再爭田界,互相很謙讓。人們都願靠近舜居住。舜在一個地方住上三年,那裡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贊揚。堯舜時候,水患嚴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導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後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洪水終於止住,百姓過上了安寧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樹立了威信。
3.干將、莫邪
是兩把劍,但是沒有人能分開它們。干將、莫邪是兩個人,同樣,也沒有人能將他(她)們分開。干將、莫邪是干將、莫邪鑄的兩把劍。干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干將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將很勤勞,莫邪很溫柔。干將為吳王鑄劍的時候,莫邪為干將扇扇子,擦汗水。三個月過去了,干將嘆了一口氣。莫邪也流出了眼淚。莫邪知道干將為什麼嘆氣,因為爐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鐵之精無法熔化,鐵英不化,劍就無法鑄成。干將也知道莫邪為什麼流淚,因為劍鑄不成,自己就得被吳王殺死。干將依舊嘆氣,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卻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干將突然害怕起來,干將知道莫邪為什麼笑,干將對莫邪說:莫邪,你千萬不要去做。莫邪沒說什麼,她只是笑。干將醒來的時候,發現莫邪沒在身邊。干將如萬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兒。莫邪站在高聳的鑄劍爐壁上,裙裾飄飛,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將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從遠處急急奔來。她笑了,她聽到干將嘶啞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淚水也同時流了下來。干將也流下了眼淚,在淚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飄然墜下,他聽到莫邪最後對他說道:干將,我沒有死,我們還會在一起……
鐵水熔化,劍順利鑄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將莫邪,干將只將「干將」獻給吳王。干將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吳王知曉,武士將干將團團圍住,干將束手就擒,他打開劍匣絕望地向裡面問道:莫邪,我們怎樣才能在一起?劍忽從匣中躍出,化為一條清麗的白龍,飛騰而去,同時,干將也突然消失無蹤。在干將消失的時候,吳王身邊的「干將」劍也不知去向。而在千里之外的荒涼的貧城縣,在一個叫延平津的大湖裡突然出現了一條年輕的白龍。這條白龍美麗而善良,為百姓呼風喚雨,荒涼的貧城縣漸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縣城的名字也由貧城改為豐城。可是,當地人卻時常發現,這條白龍幾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張望,象在等待什麼,有人還看到它的眼中常含著淚水。
六百年過去了。一個偶然的機會里,豐城縣令雷煥在修築城牆的時候,從地下掘出一個石匣,裡面有一把劍,上面赫然刻著「干將」二字,雷煥欣喜異常,將這把傳誦已久的名劍帶在身邊。有一天,雷煥從延平津湖邊路過,腰中佩劍突然從鞘中跳出躍進水裡,正在雷煥驚愕之際,水面翻湧,躍出黑白雙龍,雙龍向雷煥頻頻點頭意在致謝,然後,兩條龍脖頸親熱地糾纏廝磨,雙雙潛入水底不見了。在豐城縣世代生活的百姓們,發現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淚張望據說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龍突然不見了。而在第二天,縣城裡卻搬來了一對平凡的小夫妻。丈夫是一個出色的鐵匠,技藝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鍛打掙不了幾個錢的普通農具卻拒絕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幹活的時候,他的小妻子總在旁邊為他扇扇子,擦汗水。
干將、莫邪是一把摯情之劍。
4.百鳥朝鳳
很久很久以前,鳳凰只是一隻很不起眼的小鳥,羽毛也很平常,絲毫不象傳說中的那般光彩奪目。但它有一個優點:它很勤勞,不像別的鳥那樣吃飽了就知道玩,而是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將別的鳥扔掉的果實都一顆一顆撿起來,收藏在洞里。
這有什麼意思呀?這不是財迷精,大傻瓜嗎?可別小看了這種貯藏食物的行為,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可發揮大用處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覓不到食物,都餓的頭昏眼花,快支撐不下去了。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下來的乾果和草籽拿出來分給大家,和大家共渡難關。
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
以後,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6. 在中國神話傳說中人類是由女媧創造的,西方希臘神話中也有這樣一位大地女神,她是
該亞(Gaea):大地女神,混沌之神卡俄斯之女。五大創世神之一,大地的本體,她誕生了天空烏拉諾斯(Ouranos)、海洋彭透斯(Pontus)和山脈烏瑞亞(Ourea)。
7. 誰有關於土地的神話傳說
傳說土地公最忠厚老實,他常常看到三癩子吃魚吃肉,而自己連飯都吃不上。一次,他便問三癩子"你怎麼天天有魚有肉吃?我連飯都沒有吃."三癩子說:"我呀,有個箍子,把箍子箍在頭上,人就會頭痛,他就會做好吃的給我吃。如果你要吃的,我就把這個箍子借給你用。"
土地公借了三癩子的箍子,三癩子並告訴他要箍那些騎馬坐轎的人頭上。一天土地公看見一個騎馬的人,就把箍子箍到馬頭上,馬立刻痛得要命,拚命往前奔。把土地公累得要死,什麼也沒得吃。土地公把箍子取下來,把沒有得到吃的情況告訴三癩子。三癩子說:"你不要箍在走的,要箍在沒走的。"一天,土地公看見稻草扎的人形,他以為是沒有走的人,就把箍子箍在稻草扎的人形頭上,箍了幾天也沒有得到吃的,回來又對三癩子如實說了一遍。三癩子又告訴他:"你要箍會慢慢走的人。"一天,一個討飯的人在路上慢慢走,土地公認為這次看準了,就把箍子箍到這個討飯人的頭上,誰知又箍錯了,沒有得到飯吃。本來討飯人自己都沒有飯吃,那有魚肉給土地公吃!於是土地公把箍子還給三癩子。
老百姓認為土地公很老實,一年到頭總沒有什麼吃,就在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煎荷包蛋送給土地公吃。並把每年這天定為土地公的生日。
8. 「關於神創造人類的神話」故事 1、中國古代的要原文、翻譯、出處 2、國外的直接原文、出處
女媧造人 出自山海經
原文: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做人。女媧造人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縆人也。
譯文:民間傳說,天地開辟之初,大地上並沒有人類,是女媧把黃土捏成團造了人。她幹得又忙又累,竭盡全力干還趕不上供應。於是她就拿了繩子把它投入泥漿中,舉起繩子一甩,泥漿灑落在地上,就變成了一個個人。後人說,富貴的人是女媧親手摶黃土造的,而貧賤的人只是女媧用繩沾泥漿,把泥漿灑落在地上變成的。
9. 創造人類的神話傳說一定要中國的
女媧用自己的精血和黃土、息壤造人。根據傳說,玉帝從火星和水星帶來一對童子,後被放逐到西邊。參考神龜傳說
10. 古代各個民族關於神創造的神話故事
創世神話
開放分類: 神話
關於天地開辟、人類和萬物起源的神話。也稱開辟神話。創世神話是人類幼年時期用幻想的形式對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釋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對天地宇宙和人類由來的原始觀念。
創世神話主要有兩個方面:①解釋和描述天地開辟,包括世界和萬物的形成;②說明人類的起源,包括民族的由來等。
關於天地開辟的神話,各民族的早期幾乎普遍存在。原始人由於生產能力的低下和智力的貧弱,對於自然宇宙的由來是不可理解的。只有以他們貧乏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進行想像和揣測。於是,便產生出這種創世神話。
天地開辟神話,大體可以分為由神來開辟天地、由巨人化生萬物和自然演化而形成世界等三大類。
第一類,以創造神為主體,創造世界。這個創造神的形象和稱謂各有不同。瑤族造成天地和人類的神,叫密洛陀。在神話里,描述她用師傅的雨帽造成天,用師傅的兩只手和兩只腳做四條柱,頂著天的四角,用師傅的身體做大柱撐著中間,天地便造成了。□族開天闢地神話中,創造神為四個人:八哥、典尼、支格阿魯和結支戛魯。主要是典尼。他用銅柱子頂開了東方的天,太陽
就從東方升起了。他又用第二根銅柱子敲開了西方的天和地,頂住了西方的天,晚上太陽就從西方落下去。接著又用銅柱子敲開北方和南方的天和地,這樣天和地就分開了,天和地造成了。白族神話,兩個神開天闢地,他們是用編織的方法,一個編天,一個編地。天編小了,地編大了,合攏時,只好將地收縮,結果,地出現了皺紋,高低不平。
第二類,巨人化生神話,講述天下萬物是由巨人的身體各部所化。如漢族的盤古神話,描述盤古在混沌世界中隨著天的升高和地的加厚長得無限高大。最後,他的眼睛、毛發、四肢、血脈分別變成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江水河流。又如阿昌族神話《遮帕麻與遮米麻》講述這兩位男女神,兩只乳房變成太陽山、太陰山,摘下喉頭當梭子,拔下毛發織大地,臉上流下的鮮血變成大海,女神又用她的肉托起了大地。這種化生神話,有的還描述天下萬物為神人所生。如□族《創造萬物的巨人尼支呷金》中,樹種、蒿枝、野葡萄、牽牛花、野草、蕨草、猿猴、人、駱駝、熊、狗、青蛙、鳥類都是尼支呷金所生。
第三類,自然演變的神話,講述的是想像中的天地自然形成的過程,既不是開辟神的創造,也不是巨人化生,完全是自然演化。如壯族神話《布洛陀與妹六甲》,敘述天地原來是一團旋轉著的大氣,後來變成一個三黃蛋,爆為三片,一片飛升為天空,一片下沉為海洋,一片留在中間,成為人類居住的大地。納西族創世神話《人祖利恩》,把開辟神的出現也說成是自然演化。這個神話中有九位開天之神、七位闢地之神。他們是由混沌中的一團綠氣中的白光,化成美麗的聲音,再由聲音變成一位真神,生了白蛋,孵出白雞而生出來的。
這些開辟神話,在各少數民族的創世史詩和古歌中保留很多,如納西族的《創世紀》、白族的《天地開辟》、□族的《阿細的先基》等就有許多反映,它們經過巫師和史詩演唱者的整理加工,往往更加系統和完整。
人類起源神話有兩種,一種是解釋世界上人類的誕生,講述造人的過程,說明民族的由來;另一種是與洪水神話相聯系,通過洪水後兄妹結合,說明再造人類的過程。在民族創世神話中,人的來源有卵生、葫蘆生、石頭生,以及從山洞或樹木上出來的種種不同說法,但較常見的是泥土造人的說法。瑤族神話《密洛陀》就是講創造大神密洛陀以泥土造人。女媧神話更為典型,女媧開始是造人的始祖,她摶土為人,製造人類。在她身上反映出母系社會的痕跡。後來在一些民族神話中,她又與伏羲結合。人們把現實生活中的摶土製陶等工藝聯繫到造人的過程上,是具有特殊的意義的。
女媧補天 選自《山海經校注》插圖
此外,高山族神話,講述兩位男神,夜裡並枕安眠,他們的膝頭相互摩擦,從膝部生出一男一女,從此繁衍人類。僳僳族的神話,描述人類是由神匠刻木偶而造成的。它們的想像也都是奇特的。
在創世神話中,解釋人類由來和說明民族起源的內容,常常結合在一起,把民族起源和人類由來看作是同時發生的。□族史詩《梅葛》中記載的創世過程。以兄妹成親,生下怪葫蘆,出現八種人,解釋八個民族的由來;白族《天地開辟》講兄妹結婚後,生下十個兒子,又生下十個孫子,各取一姓,說明「百姓」的開始,這是創世神話稍晚時期的發展。至於《太平御覽》中(卷七十八)引《風俗通義》所講女媧造人時又有「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的舉動,把開始的黃土人說成富貴者,把後來的□人說成是貧賤凡庸者,更是較晚的觀念。它已經帶上階級的色彩。據調查,今天,在中國河南一帶仍有女媧神話流傳,並有新的說法。
創世神話具有世界性,它是人類原始時期的意識形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一定的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