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善於觀察生活,更不善於發現問題,也就談不上解決問題了(即抗小發回明創造)。
教師答平時要訓練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周圍的事物,從而最終形成觀察的習慣,為搞小發明創造創設了必要的條件。總之,把哪些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有什麼不方便,落後的地方提出來,即產生了選題。如有個同學發明的「防燙手熱水袋」,就是他用熱水袋裝水的時候經常燙到手,於是就分析了原因,把原來的熱水袋加以改進。因此可以說,選題並不難,只要留心生活中的事物,有什麼不太「對勁」的地方,然後在分析原因,也就產生了「選題」。
2. 科學家之所以有許多發明創造,首要的工作是
關注現象,提出問題.
科學探究的七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問題。也就是探究什麼,針對什麼現象設問。
第二要素是猜想與假設。實質上就是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猜想。
第三要素是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這一環節是教學的核心。教師啟發學生討論、思考,讓學生理解實驗研究方案,積極投入探索學習.
第四要素是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在實驗中加強實驗規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導,實驗數據及時填入記錄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與論證。實質就是對探究的數據進行描述,對探究現象歸納總結的過程。
第六要素是評估。評估的實質是對探究的反思過程,討論科學探究中所存在的問題、獲得的發現和改進建議等。評估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養成對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結果有評估的意識。
第七要素是交流與合作。全班或同一組內圍繞得到什麼結論,如何得出結論,有什麼體會等問題進行討論與交流。探究實驗是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完成的,教師要注意加強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這個環節還要求學生能對探究過程做出簡單報告。
(2)創設發明擴展閱讀
各個要素在整個思維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各個要素在整個思維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探究過程中側重培養的能力也不同。
1、提出問題是探究的基礎。問題是思維的動因,是探究的起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多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盡可能地鼓勵或啟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是科學探究的核心環節,能使探究者明確探究方向,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探究;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猜想時教師要努力為他們創設情景,讓學生思維充分發散,鼓勵大膽猜想,不要怕錯。
同時也要注意猜想的指向性,猜想應有根據,而不是胡猜妄想。學生的猜想應該是根據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和日常生活經驗或實事,運用科學的方法或直覺進行猜想。根據新的課程理念,學生的生活經驗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所以應讓學生大膽猜想。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方案是探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是從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與假設具體化、程序化。由於這個環節具有較強的創造性,並且直接影響著探究的結果,教師應在充分尊重學生思維的自主性、多樣性的前提下給予積極的指導,使他們的設計向著有利於探究成功的方向發展。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是科學探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猜想與假設的正確與否,計劃與方案是否可行,探究能否得出結論都必須通過這一環節來檢驗與支持。
在這個環節中能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與運用,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這一環節應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去觀察,去體驗,去思考,教師不要做過多的統一示範,切忌教師做一步學生跟著做一步。
5、分析與論證是科學探究中總結規律,得出結論的環節。這是一個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思維過程,是認識的飛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會得到有效的培養,學生不僅得出了最終的探究結論,更重要的是學會了運用歸納、比較、推理等各種思維方法。
6、評估是貫穿於整個探究過程中的一個要素。
在整個探究活動中教師是一個評判者,學生也要對自己、對他人、對所經歷的探究過程進行評判。探究者或老師對探究方法、探究過程、具體措施、收集的信息、探究的結論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態度與精神進行及時的評估,能起到進一步優化探究方案,提高科學探究水平與能力的作用。
評估作為探究的一大要素側重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信息交流的能力。這個環節,可採取學生自評、小組評估、教師評估、綜合評估等多種形式。針對不同的探究活動,評估的形式可靈活多樣,一個探究過程中可以多種評估方式相結合。
7、交流與合作也是在整個探究活動中都要體現的要素。
物理的大多數探究活動,一般都要分成探究小組,每個探究小組成員有不同的分工,為了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成員在各負其責的同時要把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及時反饋給全組,以便組內的交流與合作。
交流與合作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概括、信息交流的能力。教學中可採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派代表作中心發言和搶答式發言等多種形式。在交流過程中要堅持平等與尊重的原則,既要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要讓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
在課堂教學中,這幾個要素並不是每節課都要同時體現,也不可能全部都體現。要結合課堂內容,選擇適當的側重點,突出科學探究的某個或幾個要素,就是一堂探究課。
當然,對於不同的探究實驗[比如「大探究」(完整探究)、「小探究」(部分探究),探究過程應有所側重,並不是所有探究都需要探究過程的七個要素麵面俱到,應該視實際情況而定
3. 關於兒童與發明
那隻是千分之一的 天才 了
這樣的人後天培養才有可能了
4. 創造與創新和發明有什麼不同
三者在釋義、出處上有所不同
一、釋義
1、創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
2、創新:拋開舊的,創造新的。指創造性;新意。
3、發明:創造出從前沒有 的事物或方法。專利上指對產品、方法或其改 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發明可以獲得專利權。說明;發揮。
二、出處
1、創造:
出自:元末 脫脫、阿魯圖等《宋書·禮志五》:「至於秦漢 ,其(指南車)制無聞, 後漢張衡始復創造。」
譯文:到了秦漢,他(指南車)制度沒有聽說,東漢張衡開始重新創造。
2、創新:
出自:唐 李延壽《南史·後妃傳上·宋世祖殷淑儀》:「據《春秋》, 仲子 非 魯惠公 元嫡,尚得考別宮。今貴妃蓋天秩之崇班,理應創新。」
譯文:據《春秋》,仲子不是魯惠公元嫡,還得考別宮。現貴妃是上天的秩次的崇班,管理與創新。
3、發明:
出自:南朝 梁 沉約 《上注制旨連珠表》:「連珠者,蓋謂辭句連續,互相發明,若珠之結排也。」
譯文:連珠的,這是辭句連接在一起,互相啟發,如珠子一樣的排列在一起。
(4)創設發明擴展閱讀
一、創造近義詞
創設[ chuàng shè ]
1、創辦。
2、創造(條件)。
二、創新近義詞
更始[ gēng shǐ ]
除去舊的,建立新的;重新起頭。
三、發明近義詞
發現[ fā xiàn ]
1、經過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沒有看到的事物或規律。
2、發覺。
5. 科學家的發明創造
愛迪生 電燈
自從法拉第發明電機後,愛迪生就決心製造電燈,為人類帶來內光明。
愛迪容生在認真總結了前人製造電燈的失敗經驗後,制定發詳細的試驗計劃,分別在兩方面進行試驗:一是分類試驗1600多種不同耐熱的材料;二是改進抽空設備,使燈泡有高真空度。他還對新型發電機和電路分路系統等進行了研究。
愛迪生將1600多種耐熱發光材料逐一地試驗下來,唯獨白金絲性能量好,但白金價格貴得驚人,必須找到更合適的材料來代替。1879年,幾經實驗,愛迪生最後決定用炭絲來作燈絲。他把一截棉絲撒滿炭粉,彎成馬蹄形,裝到坩鍋中加熱,做成燈絲,放到燈泡中,再用抽氣機抽去燈泡內空氣,電燈亮了,竟能連續使用45個小時。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的白熾燈問世了。1879年除夕,愛迪生電燈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燈火通明。
為了研製電燈,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連續幾天試驗,發明炭絲作燈絲後,他又接連試驗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最後又選用竹絲,通過高溫密閉爐燒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絲,裝到燈泡里,再次提高了燈泡的真空度,電燈竟可連續點亮1200個小時
6. 兒童與發明的故事
1821年的一天,德國有個農家女孩拿著媽媽的木梳在家門口玩耍。玩膩了,她想出個新花樣:找來兩張紙片,一上一下貼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唇邊,誰知竟嗚哩嗚哩吹出聲了。一個叫布希曼的音樂家路過,被這奇妙的聲音吸引住了。他仔細觀看了女孩的「傑作」,回家後,綜合女孩的木梳、中國古笙和羅馬笛的發音原理,製成了第一支口琴。
無獨有偶,聽診器的發明靈感也來自兒童。一次,法國醫生雷內克到一位患心臟病的貴婦家去診病。由於病人過於肥胖,傳統的叩診法無法測得准確的心率,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貼在患者胸部聽診,醫生十分為難。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群孩子在一根圓木的一頭用針刮劃,而另一群孩子把耳朵貼在另一頭。出於好奇,他湊上前去,竟清楚地聽到了圓木那頭的聲音。這件事啟發了雷內克,不久,聽診器問世了。
一次性成像照相機是美國人蘭德的發明,提醒他進行這項研究的是他的小女兒。一天,蘭德和女兒去公園游覽。他給女兒拍了許多照片,拍完後,孩子急切地向爸爸要照片。孩子的要求促使蘭德花了好多年工夫研究一次性成像問題,終於在1947年成功地研製出一次成像照相機。
非裔美國人畢寇是位身手不凡的機械師。他的兒子是個報童,整日奔波送報,腳踏車上的鏈條常常脫落,兒子為此十分苦惱。於是,畢寇用塑膠做了些齒輪,再用木工工具加工,給孩子造了世界上第一輛「兩輪傳動」的腳踏車——用踏板的力量同時帶動兩個輪子,這種車能暢行於郊外崎嶇的小徑。
與前幾位相似,發明隱形眼鏡的比斯特得益於兒子的惡作劇。一天,他正聚精會神地讀報,突然,鼻樑上的眼鏡被調皮的小兒子打落在地。比斯特正要發火,小兒子卻拾起碎鏡片,貼在眼前大叫起來。比斯特拿過鏡片,果然看到了地上爬行的螞蟻,他靈機一動,既然碎鏡片可以脫離鏡架看東西,把它裝在眼球上,看東西不是更方便嗎?就這樣,隱形眼鏡誕生了。
7. 創造學,設計一個小發明.然後寫實驗報告
本項實驗分為三個階段。
(一)准備階段(1991—1992)
這一學年,做了三項准備工作。
1.設計方案
設計方案是實驗的藍圖,直接關系實驗的成敗。首先,我們明確了問題(如前所述),確定了課題,選定了自然實驗方法,也做出了消除無關變數干擾的規定,進行了前測。進而,對幾個相關的基本概念進行了界定。
(1)創造能力
創造是指人類運用腦力與體力生產前所未有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社會活動。所謂創造能力是指創造者所具有的順利完成創造任務的本領,亦即個性心理特徵。
創造能力可分為高低不同的兩個層次。相對於全人類來說的首創性,稱為人類首創性;相對於某一人類個體來說的前所未有的首創性,稱為個體首創性。中小學生的首創性大多屬於後一層次。創造能力是多因素的綜合能力,主要包括發現、發明、創作和創造性組織能力,其核心是創造思維能力。
(2)學習能力
這里所謂學習能力是指在校學生順利完成各項學業任務的本領,亦即個性心理特徵。一般地說,學習能力高低與學習成績好壞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因此,本項實驗以社會公認、易於量化的學習成績代作學習能力指標。
(3)同步增長
這里的同步增長是同步超常增長的簡稱,是指創造能力與學習能力相互促進、大幅度共同提高的創造教育的客觀效果。量化指標是:實驗班與對比班相比,創造能力測試成績達到差異顯著水平;中考、高考平均總分超出5分。
2.培訓師資
實驗的自變數均須通過教師達於學生身上,而教師們的教育觀念和方法與實驗要求之間存在著很大差距。所以,培訓師資成為實驗成敗的關鍵。培訓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以創造學為基本內容的一般培訓;第二步是依據不同的實驗任務而分別進行的特殊培訓;第三步是上崗前的演練性培訓;第四步是在實驗開始後針對具體問題的培訓。
3.出版教材
高中實驗班需用的創造學理論教材和配套的電教片,早已出版。1993年,我們又出版了《中小學生創造智慧超常增長訓練》一書。這樣,初高中實驗班都需要用的訓練教材也有了。
(二)實驗階段(1992—1995)
1992年夏天,在初一和高一確定的實驗班和對比班,學生基礎條件是均衡的,實驗三年,師資力量也保持均衡。前測之後,實驗開始。在三年實驗期間,三大實驗主體,操作六大系統,按照設計方案,實施實驗。
1.校長操作的決策指揮系統
以校長為首,建立創造教育的決策指揮系統,工作分為相互聯系的四個方面。
(1)校長帶頭,轉變觀念。校長帶領領導班子成員,學習創造教育學等有關理論,分析傳統教育弊端和現實表現,轉變教育觀念。
(2)培訓師資,明確目標。在轉變觀念基礎上,使教師明確:開發學生創造潛能是一切教育行為的共同目標。然後,針對具體情況,認真落實。
(3)組織實施,注重激勵。以追求實效為出發點,制定規劃或條例,對創造教育的目標方法和評價等問題,尤其是獎勵問題,做出具體規定,大家共同遵守。
(4)及時反饋,開展研討。創造教育一經實施,就要及時反饋。出現缺點和問題,分析原因,研究對策。遇到疑難問題,走出去,請進來,向專家、學者求教。
(5)鼓勵科研,多出成果。鼓勵教師參加創造教育科研,並為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創設各種各樣的良好條件。其目的是:不僅要培養出類拔萃的學生,也要造就教育家型的校長和教師。
8. 創造是什麼
創造的意思: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詞語】:版創造
【拼音】:chuàng zào
一、創造基本釋權義: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二、創造引證解釋:
發明;製造前所未有的事物。
秦牧 《青春的火焰》:"有人用水稻和高粱雜交,創造了平均每穗三百粒的記錄。"
三、創造用法示例:
1、機會是自己創造的,而不能一味的等待別人的賜予。
2、生活里沒有奇跡,大部分的時候奇跡是你自己創造的。
(8)創設發明擴展閱讀
創造近義詞:獨創、創設
一、獨創
【詞語】:獨創
【拼音】:dú chuàng
【釋義】:獨自製造,也指獨特的創造。
示例:
1、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來自他們的博學。
2、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了一個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獨創精神。
二、創設
【詞語】:創設
【拼音】:chuàng shè
【釋義】:開始建立等。
示例:
1、僅在南航權證的創設上,券商就獲得了高達150億元的收益。
2、從課堂的教學情景創設,到社會的教學情景創設,都環繞著充分認識應用材料的主題,使學生主動地了解材料、分析材料、應用材料。
9. 如何創設有利於創造性產生的環境
由於創造性是一項主觀標准,因此需要提出一些輔助標准,以利於准確、一致地判斷。這些標准也就是具有創造性的各類技術方案。
1、開創發明,如汽車、激光器等。
2、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技術效果的技術方案,如炸葯。
3、克服技術偏見的技術方案,如具有一定粗糙度的電刷。
4、解決了人們長期渴望解決的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液氮冷凍法在牲畜身上打烙印。
5、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的技術方案,如當年的磁化杯,今天的摩托羅拉翻蓋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