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催雨彈發明

催雨彈發明

發布時間:2021-11-21 13:35:17

❶ 降落傘是模仿什麼發明的是誰發明的

降落傘是模仿一些人從房子里用手跳下來,這是降落傘的雛形,降落傘起源於中國。

這是人類應用降落傘原理的最早記錄。據說大約在公元1306年,在元朝皇帝登基的盛大儀式上,朝廷上演了這樣一個節目:雜技演員拿著巨大的紙傘從高牆上跳下來。由於空氣阻力的原理,藝術家降落在地面上,安全可靠,這可以說是最早的跳傘練習。

降落傘最初是阿拉伯人發明的。1000多年前,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一個阿拉伯人用木頭和斗篷建造了一架飛機,這被認為是第一個降落傘原型。

(1)催雨彈發明擴展閱讀:

降落傘的發明與應用:

20世紀30年代,隨著氣球的出現,為了保證漂浮人員的安全,特技表演場中的降落傘開始進入航空領域。據國外消息,當時有人做了一種絲骨架降落傘,放在氣球筐外,處於半開放狀態。

在雨衣下,有一根降落傘繩系在人體上。如果氣球墜毀,降落傘落在地上。這可能是第一個用於航空活動的降落傘。飛機問世後,降落傘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以挽救飛行員在墜機中的生命。1911年,轟炸機機組人員開始配備一個可折疊和包裝飛行員艙內降落傘衣物和繩索的降落傘。

製作材料:

由於降落傘材料中有2/3是紡織材料,降落傘的性能與紡織材料密切相關。紡織材料在航空領域的應用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范疇。降落傘所用的紡織材料最初是絲綢、長絨棉和優質亞麻布,後來被尼龍長絲取代。

隨著芳香族聚醯胺纖維Kevlar-29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出現,降落傘的性能不斷提高和增強。降落傘織物的性能不僅取決於纖維材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降落傘織物的結構。

它們大多採用平紋組織,增加經紗和緯紗的密度,或在平紋組織的基礎上,用較粗的紗線在織物上形成格子狀,以提高織物的強度、抗撕裂性和手感。

❷ 人工降雨炮彈

發明一個新型、人工增雨子彈,一塊木質長方體,中間是空心的,頂端是棉花做成的圓錐狀,下面有三個疊摞的半球體,半球體的上面都是平的,木塊長方體下面,用棉布捂住,棉布的中間有裂縫,裂縫附近兩側、有兩根上粗下細、的木條,細的木條在外側,粗木條的凸出、部位|

|在內側,細木條下端、向內側、有兩根橫向細木條、挨在一起,面部裂縫旁邊銜接、的粗木條向內側突出,下邊的細木條內凹,便於有彈性,彈可彈回去。,有就是布料裂縫兩側向下裝一個粗木條,向內側突出,粗木跳下方庄一個細木條,向內側凹陷,底端再向內側伸展粗木條,也就是一根粗木條的內側,哇一個豎條的孔,底部內側裝個彈簧,

將一個空心的長方體空木盒,上表面切成兩段,並裝有平頂半圓(小頂切平)(圓頂切小平)摞一起,內裝氫氣,下表面切成三段固定小木珠,有浮力、便於調節空氣中、增雨彈的平衡。

將一個空心的長方體盒子,切成上下兩半,下半部分的上端外側頂角,各裝一個向右上方伸的(弧形牛角)細條,頂端往下一點,向右上方伸展細木條,並綁定一個定滑輪。細條弧形牛角(滑輪拴線)的中間,向下申一個細木條,並在末端固定小碟子。

❸ 誰發明了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rain making)

1、如何人工降雨

把天上的水實實在在地降到地面上來,不讓它白白跑過去,這就是人工降雨,但更為科學的稱謂是人工增雨,有空中、地面作業兩種方法。

空中作業是用飛機雲中播撒催化劑。地面作業是利用高炮、火箭從地面上發射。炮彈在雲中爆炸,把炮彈中的碘化銀燃成煙劑撒在雲中。火箭在到達雲中高度以後,碘化銀劑開始點燃,隨著火箭的飛行,沿途拉煙播撒。飛機作業一般選擇穩定性天氣,才能確保安全。一般高炮、火箭作業較為廣泛。

2、人工降雨的條件

人工降雨是要有充分的條件的。一般自然降水的產生,不僅需要一定的宏觀天氣條件,還需要滿足雲中的微物理條件,比如:0℃以上的暖雲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雲中要有冰晶,沒有這個條件,天氣形勢再好,雲層條件再好,也不會下雨。然而,在自然的情況下,這種微物理條件有時就不具備;有時雖然具備但又不夠充分。前者根本不會產生降水;後者則降雨很少。此時,如果人工向雲中播撒人工冰核,使雲中產生凝結或凝華的冰水轉化過程,再藉助水滴的自然碰並過程,就能使降雨產生或使雨量加大。催化劑在雲中起的作用,打個不太確切的比方說,就好像是鹽鹵點豆腐,使本來不會產生的降水得以產生,已經產生的降水強度增大。

3、人工降雨對人無害

人工降雨的原理是讓積雨雲中的水滴體積變大掉落下來,高炮人工降雨就是將含有碘化銀的炮彈打入有大量積雨雲的4000至5000米高空,碘化銀在高空擴散,成為雲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圍迅速凝聚達到一定體積後降落。碘化銀由炮彈輸送到高空,就會擴散為肉眼都難以分辨的小顆粒。

和巨量的水滴相比,升上高空的碘化銀只是滄海一粟,太多了不僅不會增雨反而會把積雨雲「嚇跑」,所以,在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人們絕不會感覺到碘化銀的存在。

此外,炮彈彈片在高空爆炸後會化成不足30克,甚至只有兩三克的碎屑降落地面,其所落區域都是在此之前實驗和測算好了的無人區,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同時,人工降雨已有一段歷史,技術較為成熟,所以對人工降雨人們不必心存疑慮。

運用雲和降水物理學原理,通過向雲中撒播催化劑(鹽粉、乾冰或碘化銀等),使雲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稱人工增加降水。其原理是通過撒播催化劑,影響雲的微物理過程,使在一定條件下本來不能自然降水的雲,受激發而產生降水;也可使本來能自然降水的雲,提高降水效率,增加降水量。撒播催化劑的方法有飛機在雲中撒播、高射炮或火箭將碘化銀炮彈射入雲中爆炸和地面燃燒碘化銀焰劑等。

由於自然降水過程和人工催化過程中的很多基本問題仍不很清楚,人工降水的理論和技術方法還處於探索和試驗研究階段。世界上先後約有8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這項試驗 ,其中美國、澳大利亞、前蘇聯和中國等國的試驗規模較大 。中國一些經常發生乾旱的省、區都開展了這項試驗 ,其中有許多成功的例子。這對於增加降水,緩解乾旱的威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觀點已成為過去。幾千年來人類「布雲行雨」的願望,如今已成為現實。而首次實現人工降雨的科學家,就是傑出的美國物理化學家歐文·朗繆爾。歐文·朗繆爾,1881 年1 月31 日生於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朗繆爾從小對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極感興趣。他年輕時就有一個偉大的理想:實現人工降雨,使人類擺脫靠天吃飯的命運。朗繆爾十分理解乾旱季節時農民盼雨的心情。面對農民求雨的目光,面對茫茫無際的藍天,作為一名科學家他進行了理智而科學的探索。他經過深入地研究,終於搞清了其中的奧秘。

原來,地面上的水蒸氣上升遇冷凝聚成團便是「雲」。雲中的微小冰點直徑只有0.01 毫米左右,能長時間地懸浮在空中,當它們遇到某些雜質粒子(稱冰核)便可形成小冰晶,而一旦出現冰晶,水汽就會在冰晶表面迅速凝結,使小冰晶長成雪花,許多雪花粘在一起成為雪片,當雪片大到足夠重時就從高空滾落下來,這就是降雪。若雪片在下落過程中碰撞雲滴,雲滴凝結在雪片上,便形成不透明的冰球稱為雹。如果雪片下落到溫度高於0℃的暖區就融化為水滴,下起雨來。但是,有雲未必就下雨。這是因為雲中冰核並不充沛,冰晶的數目太少了。當時,在人們中流行著一種觀點:雨點是以塵埃的微粒為「冰」,若要下雨,空氣中除有水蒸氣外還必須有塵埃微粒。這種流行觀點嚴重地束縛著人們對人工降雨的實驗與研究。因為要在陰雲密布的天氣里揚起滿天灰塵談何容易。朗繆爾是個治學嚴謹、注重實踐的科學家。他當時是紐約州斯克內克塔迪通用電氣公司研究實驗室的副主任。在他的實驗室里保存有人造雲,這就是充滿在電冰箱里的水蒸氣。朗繆爾想方設法,使冰箱中水蒸氣與下雨前大氣中水蒸氣情況相同。他還不停地調整溫度,加進各種塵埃進行實驗。

1946 年7 月中的一天,驕陽當空,酷熱難熬。朗繆爾正緊張地進行實驗,忽然電冰箱不知因何處設備故障而停止製冷,冰箱內溫度降不下去。他決定採用乾冰降溫。固態二氧化碳氣化熱很大,在-60℃時為87.2 卡/克。常壓下能急劇轉化為氣體,吸收環境熱量而製冷,可使周圍溫度降到-78℃左右。當他剛把一些乾冰放進冰箱的冰室中,一幅奇妙無比的圖景出現了:小冰粒在冰室內飛舞盤旋,霏霏雪花從上落下,整個冰室內寒氣逼人,人工雲變成了冰和雪。朗繆爾分析這一現象認識到:塵埃對降雨並非絕對必要,乾冰具有獨特的凝聚水蒸氣的作用,即作為「種子」的雲中冰晶或冰核。溫度降低也是使水蒸氣變為雨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不斷調整加入乾冰的量和改變溫度,發現__只要溫度降到零下40℃以下,人工降雨就有成功的可能。朗繆爾發明的乾冰布雲法是人工降雨研究中的一個突破性的發現,它擺脫了舊觀念的束縛。有趣的是,這個突破性的發明,是於炎熱的夏天中在電冰箱內取得的。朗繆爾決心將乾冰布雲法實施於人工降雨的實踐。1946 年時他雖已是66歲的老人,但他仍像年輕人一樣燃燒著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1946 年的一天,在朗繆爾的指揮下,一架飛機騰空而起飛行在雲海上空。試驗人員將207千克乾冰撒入雲海,就像農民將種子播下麥田。30 分鍾以後,狂風驟起,傾盆大雨灑向大地。第一次人工降雨試驗獲得成功。

朗繆爾開創了人工降雨的新時代。根據過冷雲層冰晶成核作用的理論,科學家們又發現可以用碘化銀(AgI)等作為「種子」,進行人工降雨。而且從效果看,碘化銀比乾冰更好。碘化銀可以在地上撒播,利用氣流上升的作用,飄浮到空中的雲層里,比乾冰降雨更簡便易行。

「人工降雨」行動在戰爭中作為一種新式的「氣象武器」屢見不鮮。美越戰爭時期,由柬埔寨通往越南的「胡志明小道」車水馬龍,國外支援越南人民抗擊美帝侵略者的作戰物資,靠這條唯一的通道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但那裡常常出現暴雨,特大洪水,沖斷橋梁,毀壞堤壩,大批運輸車輛掙扎在泥濘的山路上,交通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其破壞程度不亞於轟炸。開始越

方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暴雨茫然無知,後來,經多方偵查才知道,這是由美國總統約翰遜親自批准並實施了6 年之久的秘密氣象行動,即美國在那條路上空進行了「人工降雨」行動。

「天有可測風雲」其含義不僅在於「人工降雨」,它還啟發人們能合理地進行人工控制天氣。朗繆爾對此也作了研究,他希望在暴風雨來臨之前,運用人工控制的方法,將它消滅在萌芽狀態。這一設想不僅合理而且可行,現在已得到了廣泛應用。

❹ 人工造雨是誰發明的

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可謂神通廣大、無所不能,尤其他那能隨時呼風喚雨的本領更讓人神往。實際上,在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呼風喚雨已經不再只是個神話。自1946年,美國科學家文森特•謝弗爾發現了人工降雨的方法後,人工降雨技術迅速在全世界推廣開來。
「呼風喚雨」從影幕上的神話到現實生活中的廣泛運用,人類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摸索和實驗時期,並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1890年,美國國會曾經撥款1萬美元,利用火炮、火箭和氣球,在雲中進行爆炸摧雲造雨的實驗。
1918年,法國科學家們把裝滿致冷物質——液態氣體的炮彈發射到空中,進行爆炸造雨的試驗。
1921年和1924年,美國恰菲教授先後兩次用飛機向雲層播撒帶電沙粒,試圖促使雲層碰撞而降雨。
然而,這些林林總總的人工造雨試驗,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那麼,美國科學家謝弗爾是怎樣成功實現人工降雨的奇跡的呢?說起來,他的這項發明還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在戰爭中的用途十分重要,然而,當飛機進入高空遇到冷空氣時,機翼上常常會出現結冰現象,導致飛機不能正常飛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當時美國紐約州通用電氣公司聘請了著名科學家歐文•蘭米爾博士,年輕的謝弗爾當時是蘭米爾博士的助手。
在大雪紛飛的新罕布希爾山區做實驗時,他們驚奇地發現,周圍雲層的溫度雖然經常低於冰點,但雲中的水分卻不結冰,也未形成雨或雪。這個現象引起了謝弗爾濃厚的興趣。

當時,人們對雨雪形成的根本原因並不清楚。謝弗爾對蘭米爾博士說:「蘭米爾先生,如果我們弄清楚雨雪形成的原因和條件,那麼不就可以進行人工造雨了嗎?」

蘭米爾博士很感興趣地看了看助手,說:「不錯。但到現在為止,人類還不明白雨雪形成的真正原因。不過,最近有一種觀點,認為水滴是凝聚在灰塵或其他物質的細小顆粒周圍的,沒有這細小的內核,水滴就無法形成。」

「那麼,這種觀點有沒有得到實驗證明?」

「有人做了試驗,但並沒有定論,因為實驗結果有時下雨,而有時又不下雨。」

二戰結束後,謝弗爾決心把雨雪形成的原因弄清楚。他用一部能夠製造類似雲中冷濕氣體的機器進行了試驗,並且往裡面投入各種諸如粉塵、泥土、鹽、糖之類的物質,期望能看見水滴的形成。然而,凡是能想到的材料都試過了,試驗的結果卻總令人失望。

一個炎熱的夏日,謝弗爾冒著酷暑繼續在製冷器中做試驗。午飯時間到了,謝弗爾和平時一樣,敞著冷凍機的蓋子就離開了——因為冷空氣下沉,他不必擔心它們會從冷凍箱中逃逸。

午飯過後,謝弗爾又回到製冷器前。他看了看冷凍箱的溫度,「唉,溫度怎麼上升了?」他略微沉思了一下,恍然大悟:原來,冷凍機蓋子沒有蓋上,因而受周圍熱空氣的影響,冷凍箱的溫度也上升了。

為了繼續進行試驗,必須迅速降低溫度。於是,他向製冷器內投入了一些乾冰。在投入乾冰的同時,謝弗爾正好向製冷器內哈了一口氣。就在這時,奇異的現象出現了:製冷器內,在他的哈氣中,謝弗爾看見一些細小的碎片在閃爍發亮。謝弗爾立刻明白了,這正是他望眼欲穿的冰的晶體。於是,他不停地向製冷器內哈氣,並且投入大量的乾冰,不久,冰的晶體就變成了小小的雪花飄盪起來。
謝弗爾激動地告訴蘭米爾:「我製成人造雪花了!」
蘭米爾非常高興:「既然在實驗室可以制雪花,那麼我們不妨到空中試試。」
於是,他們就像天真的孩子盼望聖誕節一樣熱切地期待著冬季的到來——因為只有寒冷的冬天,大氣的溫度才足夠冷。
好不容易盼到了寒冷的11月。這一天,天上飄著雲彩,戶外天氣很冷,但沒有雪花。於是,謝弗爾駕著一架飛機,在雲層上方撒下大量的乾冰。
留在地面觀察的蘭米爾,抬頭密切地注視著天空。忽然,他看見無數的雪花飄飄灑灑地從天而降。這些雪花落在他的臉上化成了水滴。
凍得手腳發紫的蘭米爾高興地沖著還在高空的飛機大叫大喊:「謝弗爾,成功了!我們成功了!」
就這樣,謝弗爾成功實現了用乾冰進行人工造雨的方法,將呼風喚雨的古老的神話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人們興奮地把這一創舉稱為「給雲層播種」。
此後,美國工人伯納德•馮納格特又進一步研究出了用高純碘化銀進行人工降雨的方法,使人工降雨變得更加簡單、廉價。

❺ 越戰中,美軍對越南女兵使用的「空孕催乳劑」究竟有多邪惡呢

自從二戰之後,各國都不敢輕易發動世界大戰,美國雖然沒有挑起新的世界大戰,但總是喜歡發動一些局部戰爭,這其中就包括越南戰爭,全世界都以為美軍會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就連美軍自己也自信滿滿,但是這場戰爭最終的勝利者卻是越南,美軍不僅損失了不少兵力而且面子上也有些難堪。



即使美軍在這場戰爭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美軍還是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不僅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許多參戰的老兵都不願意回想起那段痛苦的回憶,甚至很多人都選擇了自殺。

❻ 降落傘是誰發明的

降落傘是由阿拉伯人首先發明的。在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前1000多年,一名阿拉伯人就用木頭和斗篷製作了飛行器,他的飛行器被認為是降落傘的第一個雛形。

18世紀30年代,隨著氣球的問世,為了保障浮空人員的安全,雜技場上的降落傘開始進入航空領域。

據國外資料介紹,當時有人製成一種綢質硬骨架的降落傘,以半張開狀態放置在氣球吊籃的外面,傘衣底下帶有傘繩,系在人的身上,如果氣球失事,即乘降落傘落地。

這可能是最早用於航空活動的降落傘.飛機問世後,為了飛行人員在飛機失事時救生,降落傘又有了進一步改進,1911年出現了能夠將傘衣、傘繩等折疊包裝起來放置在機艙內,適於飛行人員使用的降落傘,這種降落傘於1914年開始裝備給轟炸機的空勤人員。

(6)催雨彈發明擴展閱讀:


分類

救生傘

它包括座椅穩定傘和救生傘,是用於拯救應急離機的飛行員生命的救生工具。這種傘用紡織材料除必須符合一般降落傘性能外,還應具有輕薄、柔軟性好、斷裂功大,較高的抗撕裂強度和抗拉斷強度,透氣性好,防灼傷性好,抗老化性能好等特性。

傘兵傘

這是傘兵進行空投作戰與跳傘訓練時的穩定減速工具。它是人用傘中攜帶重量最重的一種降落傘,除人體重量外,還需要攜帶一定的武器裝備。

這種傘要求具備安全可靠、適合大負荷和密集跳傘,以及一定的保護色的特點。這種傘對材料要求具有足夠的強力,傘衣的透氣性要適當,傘衣的鼓風袋應採用輕盈、彈性和飄浮性好及強質比高的紡織材料。

阻力傘

這種傘專門用於飛機著陸時配合其他剎車裝置,可縮短滑跑距離。這種傘的特點是動載大、體積小、重量輕、多次使用、使用環境條件差和耐高溫。

因此所使用的紡織材料能經受在粗糙跑道上的拖拉、磨損、斷裂強度要大,經多次使用仍能經受較大的開傘沖擊,要有良好的耐熱性和防灼性,以及較高的抗環境老化性能等。

彈航傘

它是空投各種航空彈降落傘的總稱。彈航傘必須具備安全可靠,航彈離機穩定性好並保證有一定的空中滯留時間,達到戰術的要求。

開傘動載不超過航彈結構及其儀器儀表允許的承受能力,傘的重量和體積盡量小,有良好的防霉和防潮性。對傘衣織物則要求達到斷裂強度、斷裂伸長、透氣量和重量等指標,以及對環境的適應性、耐化學葯物性、抗老化性、縫紉性、耐壓性、復原能力和阻燃性。

投物傘

這是用於空投物資裝備用的降落傘。空投的物資多種多樣,其重量差異大,大的物品:如卡車、大炮、坦克等。因此,傘用紡織材料要求強度高、重量輕、彈性好,具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抗老化性、耐磨性、防灼性、縫紉性和包裝折疊性等。

回收傘

回收傘的作用是保證回收物在完成飛行任務後能安全地回到地面。它除了一般降落傘必須具有的減速、穩定和可靠安全著陸等要求外,還要求解決大過載、氣動熱、粒子輻射、包裝容積的限制等問題。

因此,對降落傘所用紡織材料的強質比、耐高溫、耐炳射性能等方面有特殊的要求,特別是耐高溫性能和火箭發射高度為126千米,箭頭回收傘開傘高度為66千米,開傘速度達到1100米/秒。

為了使降落傘能在火箭、導彈、宇箭飛船等航天器回收中得到應用,必須提高傘衣的耐熱性,常用高熔點聚合纖維織物、金屬纖維織物、陶瓷纖維織物等。

❼ 仿生學發明有那些,是如何發明的。

1、人工冷光

科學家通過螢火蟲的光,發明了一種不傷眼的光人工冷光。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2、水母耳風暴預測儀

海上風暴來臨之前,海浪與空氣摩擦產生8~13HZ的次聲波,人耳無法聽到,而水母特殊的聽覺系統可以聽到這種聲音。科學家通過研究,仿照水母的聽覺系統,發明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


3、探路儀

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內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著它可以發現電桿、台階、橋上的人等。如今,有類似作用的「超聲眼鏡」也已製成。

4、蝴蝶與衛星控溫系統

當人造地球衛星在太空中受到強烈的陽光照射時,衛星上的各種精密儀器儀表很容易「烘烤」或「凍結」。蝴蝶的體表上長出一層薄薄的鱗片,用來調節體溫。科學家們仿照蝴蝶翅膀的結構,為人造衛星的太陽能表面設計載入了一種和蝴蝶鱗片相仿的控溫系統。

5、長頸鹿與宇航員

長頸鹿之所以能將血液通過長長的頸輸送到頭部,是由於長頸鹿的血壓很高。據測定,長頸鹿的血壓比人的正常血壓高出2倍。這樣高的血壓為什麼不會導致長頸鹿患腦溢血而死亡呢?這和長頸鹿身體的結構有關。長頸鹿血管周圍的肌肉非常發達,能壓縮血管,控制血流量。

科學家由此受到啟示,在訓練宇航員對,設置特殊器械,讓宇航員利用這種器械每天鍛煉,以防止宇航員血管周圍肌肉退化;在宇宙飛船升空時,科學家根據長頸鹿利用緊綳的皮膚可控制血管壓力的原理,研製了飛行服「抗荷服」。抗荷服上安有充氣裝置,隨著飛船速度的增高,抗荷服可以充入一定量的氣體。

❽ 降雨彈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在軍事史上,恐怕沒有哪一條小道比「胡志明小道」更為有名了。

其實,這條被稱為「小道」的通道,並非是僅供單人或雙人行走的羊腸小道,甚至也不是只供馬幫往來的山間小路,而是可走卡車的大路。它蜿蜒在東南亞的崇山峻嶺中,時而跨過險峻的高山峽谷,時而穿過茂密的熱帶雨林,寬處可並排開上數輛卡車,窄處就連一輛車也難通過。

在越南戰爭中,這「小道」是北越軍隊的生命線,北越軍隊在越南南方、柬埔寨與美國人作戰,全靠這條小道運送軍隊和給養。這小道是美國人的喪命線,小道上每通過一個軍人,每運過一支步槍,每送過一發子彈,都有可能送掉一個美國兵的性命。

很自然的,掐斷「胡志明小道」,成了美國軍方一項重要任務。他們出動了大批聲名赫赫的「空中堡壘」——B—52重型轟炸機,丟下了數不清的炸彈,換來的卻是這樣一份報告:目前每周通過「胡志明小道」的車輛約為8000輛,僅比轟炸之前的9000輛減少九分之一!

這樣的結果並非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因為「胡志明小道」穿越之處,幾乎皆有茂盛蔥郁的熱帶雨林,美國飛機根本就找不準目標。再說,北越人組織了大批民工待命,一旦道路被炸中,也能很快加以修復。

看來,要用常規炸彈來掐斷「胡志明小道」是不可能的了,那麼,該發明一種什麼樣的炸彈來達到這個目的呢?

1970年初冬的一天,正當美國陸軍武器研究所的專家雷利為此一籌莫展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一則新聞:巴黎奧列機場連日濃霧,飛機無法起降。後來,航空局長聽了一位氣象學家的建議,在跑道上一字排開8台噴氣引擎,一齊開動。不過數小時,9萬平方米的奧列機場上就霧散日現了。因為噴氣引擎發動時要放散熱流,霧其實都是些小水滴,經不起加熱,一烘就沒了。

這則新聞使雷利茅塞頓開:人工既然可以消霧,為什麼不可以搞人工造霧、人工造風、人工造雨啊?如果真能搞出一些可以呼風喚雨的氣象炸彈來,或許真能把「胡志明小道」掐斷呢!

說干就干,雷利和他的同伴順著這條思路開始了他們的「發明工程」。

首先是要確定發明方向。雷利等人花大量精力搜集了「胡志明小道」所經地區的地形地貌資料,分析後認為這一地區山高林密,人工造風不能充分發揮威辦;人工造霧呢,雖然能對車輛通行造成一些困難,但也不起決定性影響。這樣,發明方向自然就要放到人工降雨上來了。因為這一地區西南季風盛行,季節多雨,如能發明出一種降雨彈,就可及時將飄過小道上方的厚厚的雲層截住,並使它變成大雨降下來,那就會對這條鋪築簡陋的道路造成破壞性影響。

發明方向確定之後,還確定了兩點必要的發明要求。一是使用要方便,做到利用現有的軍事技術手段,如飛機、火箭、火炮、探空氣球就可以投放;二是成雨速度要快,不然,等發現雲,投下彈,形成雨時,那片雨雲或許早已越過小道了。

按照這樣的要求,這些美國人決定將降雨彈設計成多種型號的,有炸彈,有炮彈,有定時爆炸的,有定高度爆炸的。他們還做了許多實驗,最後確定在彈體內裝入碘化銀、乾冰、碘經鉛、硫化銅、聚乙醛以及碘酸銀發煙基等填充料,因為它們的降雨速度快。當彈體炸開後,這些填充劑作為凝結核能促使過飽和水蒸氣快速凝結成水滴或冰晶,造成降雨。

為追求多重效果,最後,發明者還在降雨彈的化學成分中摻入了有腐蝕性或致命的化學物質,使人、畜、設備在這種「化學雨」的浸淋中不知不覺地死亡或被消蝕。

1971年6月,降雨彈問世了。美國人連續出動了2600架次飛機,在「胡志明小道」地區投放降雨彈47400多枚,耗資2160萬美元。

這些美元都丟在了「水」里——這期間,寮國、越南、柬埔寨毗鄰「胡志明小道」的地區,不是陰雨綿綿,便是大雨滂沱。泛濫的洪水沖垮了路上的橋梁,被雨水泡透的道路泥濘難行。卡車輪子老在泥水中打滑,車上裝的彈葯全受了潮,地雷踩上去不響,炮彈打出去不炸。軍隊再也沒法在路上急行軍了,一步一跤,走得比爬還慢。

效果報告很快就出來了:目前每周通過「胡志明小道」的車輛僅為900輛左右,只有投彈前的十分之一,「小道」實際上已接近於癱瘓。

❾ 大國聯手反對無效,美軍474萬枚催雨彈引發洪水,究竟怎麼了

這是自媒體時代某些「為了流量,什麼都敢造謠」的公眾號的謠言。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這些官媒,從來沒有發布過這些信息的數據,就算某些「公知」所崇尚的「喂雞網路」,都是沒有這一塊的記載的。而讀完這些謠言之後,發現傳得出極度不走心,把吃瓜群眾倒是唬得一愣一愣的,但根本經不起推敲,下面詳細說說。

(越戰時期的炸彈)

或許有人會說:「它現造呀,1945年美國發明了原子彈,當年不就用在了廣島么?

有道理!問題是——廣島就用了一顆呀!這可是474萬顆

北越在越南戰爭時期,的確受過美軍轟炸,並且投放了80多萬噸的炸葯,炸死了北越2萬多人,但那是美國在炸北越的資源庫與彈葯庫,而不是所說的發了跟蝗蟲過境一個密度的催雨彈。催雨彈是用過的,幾百枚會有,就足夠引起大洪災了,少個萬字才是尊重!

誰都不喜歡戰爭,但不能為了討厭戰爭去造謠。

閱讀全文

與催雨彈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