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上最早的電話是誰發明的
目前,大家公認的電話發明人是貝爾,他是在1876年2月14日在美國專利局申請電話專利權的。其實,就在他提出申請兩小時之後,一個名叫E格雷的人也申請了電話專利權。 在他們兩個之前,歐洲已經有很多人在進行這方面的設想和研究。早在1854年,電話原理就已由法國人鮑薩爾設想出來了,6年之後德國人賴伊斯又重復了這個設想。原理是:將兩塊薄金屬片用電線相連,一方發出聲音時,金屬片振動,變成電,傳給對方。但這僅僅是一種設想,問題是送話器和受話器的構造,怎樣才能把聲音這種機械能轉換成電能,並進行傳送。 最初,貝爾用電磁開關來形成一開一閉的脈沖信號,但是這對於聲波這樣高的頻率,這個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最後的成功源於一個偶然的發現,1875年6月2日,在一次試驗中,他把金屬片連接在電磁開關上,沒想到在這種狀態下,聲音奇妙地變成了電流。分析原理,原來是由於金屬片因聲音而振動,在其相連的電磁開關線圈中感生了電流。現在看來,這原理就是一個學過初中物理的學生也知道,但是那個時候這對於貝爾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發現。 格雷的設計原理與貝爾有所不同,是利用送話器內部液體的電阻變化,而受話器則與貝爾的完全相同。1877年,愛迪生又取得了發明碳粒送話器的專利。同時,還有很多人對電話的工作方式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進。專利之爭錯綜復雜,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美國最大的西部聯合電報公司買下了格雷和愛迪生的專利權,與貝爾的電話公司對抗。長時期專利之爭的結果是雙方達成一項協議,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完全承認貝爾的專利權,從此不再染指電話業,交換條件是17年之內分享貝爾電話公司收入的20%。 技術發展 電話發明後的幾十年裡,圍繞著電話的經營、技術等問題,大量的專利被申請,Strowger的「自動撥號系統」減少了人工接線帶來的種種問題,干電池的應用縮小了電話的體積,裝載線圈的應用減少了長距離傳輸的信號損失。1906年,Lee De發明了電子試管,它的擴音功能領導了電話服務的方向。後來貝爾電話實驗室據此製成了電子三極體,這項研究具有重大意義。1915年1月25日,第一條跨區電話線在紐約和舊金山之間開通。它使用了2500噸銅絲,13萬根電線桿和無數的裝載線圈,沿途使用了3部真空管擴音機來加強信號。1948年7月1日,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發明了晶體管。這不僅僅對於電話發展有重大意義,對於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其後幾十年裡,又有大量新技術出現,例如集成電路的生產和光纖的應用,這些都對通信系統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電話在中國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在中國掠奪土地和財富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近代的郵政和電信。1900年,我國第一部市內電話在南京問世;1904年至1905年,俄國在煙台至牛庄架設了無線電台。中國古老的郵驛制度和民間通信機構被先進的郵政和電信逐步替代。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郵電通信仍然在西方列強的控制中。加上連年戰亂,通信設施經常遭到破壞。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出於戰爭需要和企圖長期統治中國的目的,改造和擴建了電信網路體系,他們利用當時中國經濟、技術的落後和政治制度的腐敗,通過在技術、設備、維修、管理等方面對中國的通信事業進行控制。 1949年以前,中國電信系統發展緩慢,到1949年,中國電話的普及率僅為0.05%,電話用戶只有26萬。 1949以後,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復和發展通信。1958年建起來的北京電報大樓成為新中國通訊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十年「文革」,郵電再次遭受打擊,一直虧損,業務發展停滯。到1978年,全國電話普及率僅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佔世界1/5人口的中國擁有的話機總數還不到世界話機總數的1%,每200人中擁有話機還不到一部,比美國落後75年!交換機自動化比重低,大部分縣城、農村仍在使用「搖把子」,長途傳輸主要靠明線和模擬微波,即使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長途電話打不通,15%的要在1小時後才能接通。在電報大樓打電話的人還要帶著午飯去排隊。 1978年,全國電話容量359萬門,用戶214萬,普及率0.43%。 改革開放後,落後的通信網路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加快了基礎電信設施的建設,到2003年3月,固定電話用戶數達22562.6億,移 動電話用戶22149.1億戶。 古今中外,多少人曾經為了更快更好地傳遞信息而努力,在電信發展的一百多年時間里,人們嘗試了各種通信方式:最初的電報採用了類似「數字」的表達方式傳送信息;其後以模擬信號傳輸信息的電話出現了;隨著技術的進步,數字方式以其明顯的優越性再次得到重視,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數字移 動電話、光纖數字傳輸……歷史的車輪還在前進。 百年老電話 電話發明至今,從工作原理到外形設計都有不小的變化,下面就請大家跟隨我們一起去走走這條電話百年發展的道路。這些電話都是世界各地的古董電話收藏愛好者們的藏品。 1878年,手持電話 這部電話是由Werner Siemens於1878年在德國製造的。它的聽筒和話筒是一個,聽話和說話時交替使用。 1879年,盒式電話 這部電話配備了Viact製造公司生產的磁力發電機由紅木製成,還配有一個柱狀聽筒。 1880年,貝爾電話 這是第一種在歐洲使用的電話。它取代了電報,比裝有手柄的磁力發動機電話先進。 1881、1882年,磁力發電機壁式電話 左面的電話稱為美國貝爾型,1881年製造,由位於哥本哈根的國際貝爾電話公司使用。L.M.Ericsson製造。這款電話在上世紀末盛行。 1885年,「埃菲爾鐵塔」磁力發電機電話 這款電話由L. M. Ericsson於1885年製造。在當時這是第一款放在桌面上的電話。麥克風設在旋轉臂上,曲柄用來接通交換機。 1885、1902年,磁力發電機壁式電話 由Ferdinand E. Stensen於1885年在哥本哈根製造,是最早的一部由丹麥人製造的電話。這款是在霍森的Emil Mdlers電話公司製造的。 1885年,木支架桌式電話 生產廠商及產地不詳。 1892年,電動折疊櫥式桌面電話 這種電話多數用於家庭、賓館和電話亭。 1892年,帶聽筒的「埃菲爾鐵塔式」電話 這是一部真正的經典電話,1892年,由L. M. Ericsson製造。這款電話流傳全世界,生產近百萬台。 1893年,「咖啡壺式」電話 這款電話在丹麥只有幾個樣品,對收藏者來說它最富吸引力和收藏價值。 1899年,數字機械牆式電話 這種數字機械電話有牆式和桌式兩種。 1900年,直立桌式電話 這種圓肚形桌式電話是青銅鍍鎳的。在掛桿下面有一塊結實的電木。它還有一個可以炫耀的外設聽筒。 1900年,直立錐形桌面電話 這部電話有個綽號叫「油壺」,都是因為它的外形。 1900年,20線分離電話 本款是所謂的20線分離電話。只能用於內部通話,由L. M. Ericsson瑞典製造。 1901年,磁力發電機台式電話 本款是1901年由Ferdinand E. Stensens Telefonfabrik在哥本哈根製造的。注意看它的聽筒,單獨掛在掛鉤上。可能是因為當時電話接入質量不高,有時必需用兩只耳朵聽。 1902年,Kellogg角落台式電話 這種角落台式電話多數用於家庭、辦公室和電話亭。它是由美國哈得伍得電話公司製造的。是從加利弗尼亞一個小鎮的農夫手中買到的。 1902年,公用電池牆式電話 這種電話不需轉動手柄,拿起話筒直接與接線員通話。它是從舊金山一個古玩店中買來的。 1904年,磁力發電機共線電話 本款電話在1904由L.M.Ericssom製造。此款電話可由四個用戶共享一根電話線。 1753年2月17日,用電流進行通信的設想首次在一本名為《蘇格蘭人》的雜志上提出,文章署名為C.M.。 1784年8月15日,一種叫「遙望通信」的視覺通信方式首次在法國里爾和巴黎之間使用。 1796年,英國人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的辦法,並將之命名為Telephone,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1832年,俄國外交家希林製作出用電流計指針偏轉來接收信息的電報機。 1835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了用電磁學原理用於電報傳輸的電報機。 1837年6月,英國人庫克獲得第一個電報發明專利權,他製作的電報機首先在鐵路上獲得使用。 1837~1838年,莫爾斯又發明了將電流「通」和「斷」來編制代表數字和字母的碼—莫爾斯碼。 1843年,莫爾斯修建成了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的電報線路,全長64.4公里。 1844年5月24日,莫爾斯在國會大廈向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跡!」。
B. 最早的紙是誰發明的
世界史上最早的紙是5600年前的埃及人發明的紙草紙。現遺留下的埃及紙草紙文獻至少有專20萬卷以屬上,被埃及和走私到各國的博物館保存。
中國最早的紙是2200年前,西漢初期的人發明的,但還是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後,被認為是現代造紙術的鼻祖。
簡介: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C. 最早的車是誰發明的
指南車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控制論機械之一。用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的話說,中國古代的指南車「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邁向控制論機器的第一步」,是人類「第一架體內穩定機」。
相傳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國南方有個九黎部族。有一年,他們的首領蚩尤,與炎帝族發生了沖突。於是,炎帝族和黃帝族聯合起來,在涿鹿同九黎族進行了一次激烈的戰斗。蚩尤使用魔法,造出漫天的大霧,把黃帝和他的軍隊團團圍在裡面。正當黃帝愁眉不展、萬分焦急的時候,一個叫風後的臣子做了一輛指南車。有了指南車的引導,黃帝統帥的軍隊沖破重重迷霧,終於戰勝了蚩尤。
據歷史記載,東漢時期傑出的科學家張衡發明過指南車,可是他的製造方法不久就失傳了。到了三國時,有個叫馬鈞的重新造出了指南車。這種車要用馬拉著走。車上裝有一個木頭做的「仙人」,無論車子怎祥改變方向,「仙人」總是面向南方,右手臂也指出南方。即使道路是圓形的,「仙人」也會隨著自動調整,指向南方。這是怎麼回事呢?
指南車與司南、指南針等相比在指南的原理上截然不同。它的車箱里裝著非常巧妙而復雜的機械。是一種雙輪獨轅車。它的中央有一個大平輪,木頭人就豎立在上面。在大平輪兩旁,裝著很多小齒輪。如果車子向左轉,右邊的車輪就會帶動小齒輪,小齒輪再帶動大平輪,使大平輪相反地向右轉。如果車子向右轉,同樣地,大平輪則向左轉。因此,只要指南車開動以前,先讓木頭人的右手指向南方,以後車子不論是向左轉還是向右轉,木頭人的右手就總是指向南方。指南車是利用齒輪的原理造成的。這種齒輪傳動類似現代汽車用的差動齒輪,相當於汽車中差動齒輪的逆向使用原理。這種指南車,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化設備。
根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皇帝的輿架中就列有指南車。可見,指南車最遲在西漢時代就出現了,張衡、馬鈞以後,我國又有一些科學家造出指南車,史書上都有記載。如南北朝的祖沖之、姚興,唐朝的金公立等都曾經製造過指南車,但都沒有留下有關指南車內部構造的記載。直到宋代吳德仁在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燕肅在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又先後製造了指南車。他們的指南車的製造方法和內部結構、部件尺寸在《宋史·輿服志》中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解放後,中國歷史博物館根據歷史文獻復制出了指南車的模型。
指南車設計的關鍵在於對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的應用,這種輪系結構相當於現代機械結構中的差動齒輪系統。中國古人遠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掌握了如此巧妙的機構設計方法,實在令人感到驚嘆。指南車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機械製造的高超水平,是中國古代力學在實際應用中的卓越成就。
D. 最早的中國字誰發明的
倉頡造字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始人,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台,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
相傳 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 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臨於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見一支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幺?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幺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後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下了一場穀子雨獎勵倉頡。這便是人間穀雨節的由來。
從白水縣城出發,沿渭(南)清(澗)公路下洛河,然後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車在高原的溝岔間跑了一個小時左右,才來到了倉頡廟所在的史官村。這座已有1800餘年歷史的倉頡廟已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陵在吳村西側,與倉頡廟西東相望,是一個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陵前翁仲,石獅俱存,並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築,佔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對,雕刻精美雅緻;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築,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台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雄偉壯觀
告別「結繩記事」的年代
中國古書上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等記載,這是早期記事常用的方法,可惜這些物質無法長久保存下來,所以當時的記事情況已無法知曉了。但安陽小屯發現了十五萬片甲骨卜辭,在龜甲與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總字數達到3500個上下。從甲骨文字結構來說,除了象形以外,形聲、會意、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應用。可見在三千餘年前的商代文字已達到了相當完備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個更長的發展過程。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龜甲上刻劃符號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發現了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因而有人認為它們就是早期文字。至於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現的朱書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國的漢字至少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文字的出現既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的結果,所以倉頡很可能是總結整理文字,為漢字的形成作出了貢獻的一個代表人物。
E. 最早的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顯微鏡是列文虎克發明的。
列文虎克是荷蘭科學家,
也是微生物學的開拓者。
他磨製的透鏡遠遠超過同時代人,
他利用自已磨製的鏡片,
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台顯微鏡。
從此人們開始了對微觀世界的探索。
F. 最早的火車是誰發明的
1810年,英國人斯蒂芬森發明了火車.當時的火車很小,也很慢,當時有個人騎馬和火車賽跑,譏笑火車太慢.但直到今天,馬還在以以前的速度在跑,但火車的速度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825年英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鐵路.
G. 歷史上最早的一年是哪一年是誰發明了年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公歷來自於基督教歷法,而基督教歷法又來自於最早的古埃及制定的太陽歷。
H. 計算機最早是誰發明的
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I. 中國的歷法最早是誰發明的
夏禹時期,至今稱:夏歷.歷代都在補充完善,到明崇禎年間,結合西歷制『』時憲歷『』,即延用到今天,已4710年.2013年元月1日始為47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