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學政治課怎樣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內容
《在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與實;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一.精心籌劃,有序開展課題研究工作;1.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課題立項;2.2010年12月,課題組對思想品德老師進行了;3.撰寫開題報告;2011年2月,撰寫課題開題報告;4.制定階段性實施方案
123
《在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的階段性總結 課題負責人: 銀川市十三中 黃曉冬 趙帥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逐漸滲透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如何貫徹這一理念,其中創造性使用教材顯得尤為重要.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本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的組織教學,拓展教學空間。教師應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問題、需要以加強對學校所處地域的本土資源的整合來開展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品德的形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性使用教材意味著教師要尊重教材的原則基礎上,能夠適度調整教材知識結構、努力補充新鮮內容、積極開發並整合教學資源,形成符合課標、聯系學生實際的新教學資源。
一.精心籌劃,有序開展課題研究工作。
1.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課題立項之後,組織成員以集體、個體不同形式進行有關文獻的學習與研討。主要學習的文獻有:《有效教學的實踐與反思》——余文森,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學習方法報●教研周刊》第20期供稿文/陸永德;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吳春蓮 ,《吉林教育》;鍾啟泉、張華主編的《課程與教學論》;伍可嘉《淺談如何使用小學數學實驗教材》;《思想品德新課程標准》等。通過學習,夯實了理論基礎,了解這一課題的研究狀況。
2. 2010年12月,課題組對思想品德老師進行了「如何使用教材」的相關內容的問卷調查以及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學習狀況」的問卷調查,並對調查結果整理和分析反映出這樣的問題: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對於如何使用教材相當糾結,雖然新課改已經開展了很多年,但是這些教師對「教教材」仍然情有獨鍾;還有一部分教師,步子邁得很大,出現了不用教材的現象。因此,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能夠幫助教師解決是「用教材」還是「教教材」 的困惑。從學生的調查問卷反映出,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思想品德課學習對自己的成長是有幫助,表示願意學習思想品德課,但是對於思想品德課又不感興趣,主要原因就是教師的授課方式比較傳統,有些甚至「一言堂」,使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脫離學生的生活,學生的實際,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能解決學生想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如何讓學生對思想品德感興趣,創造性使用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3.撰寫開題報告。
2011年2月,撰寫課題開題報告。我校校長因為曾承擔過多項自治區級課題,對課題研究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因此為課題組做了《如何進行了課題研究 》的報告,並對我們的課題的研究進行了針對性指導。
4.制定階段性實施方案
2011年3月,制定了階段性的實施方案。確定了2011年上半學期7-9年級六個班學生和三位老師,按照方案要求,定期召開課題會議,把課題研究納入教研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中,並在教學中進行行動研究。
5.開展日常的行動、個案研究。
2011年4—6月,利用周周備課組活動進行集體備課,並輪流上研討課,探究如何使用教材?提煉方法和策略,並對上課效果進行反思和評價。
在這個過程跟蹤部分學生進行個案研究,及時觀察、調查,記錄,反饋,反思。
6.創新思品課對學生的評價方式。
期中考試改變以往用一張試卷考察評價學生的模式,考察學生分為三部分平時表現20分,小組節目表演50分,論文30分。 這一評價方式和創造性使用教材有關系嗎?我認為有很大的關系,創造性使用旨在激發學生的興趣,讓教材對於學生的價值觀、情感、態度能夠起到正面的影響,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怎樣考察這一效果呢?一張試卷是很難考察的,所以創新考察、評
⑵ 結合政治教學課,談談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應該注意哪些原則
從課程實施的活動空間來看,課堂是最主要的基地。課堂教學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資源是課堂資源。課堂主要是由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四要素整合起來的生態環境,課堂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是指對以上四種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把握政治科課堂教學資源開發利用的原則
新課程賦予課堂教學資源以豐富、廣延和開放的特點。 面對諸多可利用的資源,我們首先面臨的是如何選擇課堂教學資源開發的內容。在選擇課堂教學資源時,我們必須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一)興趣性原則。任何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都必須考慮是否能激發學生內驅力,產生學習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一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思維就會激烈沖盪,產生難以想像的創造力。
(二)廣泛性原則。新課程為我們開發課堂教學資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除了依託教科書、發掘學生、教師等資源外,我們還應以整合的大課程資源觀,廣泛開發其他課程資源,互相配合。如今,現代視聽技術、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等也已整裝待發,可以便捷、高效地為課堂教學提供了開放的資源。
(三)開放性原則。課堂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要以開放的心態對待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盡可能開發與利用有益於教育教學活動的一切可能的課程資源,不論以什麼類型、形式存在的課程資源,不論是校內的、校外的,城市的、農村的,中國的、外國的,只要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都應是開發與利用的對象。
二、政治科課堂教學資源開發利用的途徑
(一)大力開發教師自身資源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和促進者,是課程的開發和研究者,因此大力開發教師自身資源是課堂教學資源開發的題中之義。
1、更新傳統教學觀念,樹立現代教育理念
當前高中政治教學中仍存在著「重知識內容和結論,輕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重認識教學輕情感、意志和價值觀的培養」的現象。而新一輪課改則強調要求學生在經歷和實踐中自我領悟,在反思學習中重構自己的經驗,從而形成自己的行動策略和方式,與此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自我探索及學習能力。長期以來,政治課遠離學生實際,使學生普遍失去了學習政治的興趣,從教學效果看也不盡如人意,往往出現政治科考試成績與學生實際政治思想水平相脫節的現象。諸如此類現象,歸根到底都是因為我們的高中政治教學指導思想偏頗所致。這就迫切要求我們政治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政治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學科基本概念和原理,還應該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主自己的信念,轉化成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培養學生養成符合社會主義的道德標准和良好行為習慣。也就是說,不但要讓學生學到政治理論知識,還要教會學生用這些知識認識和分析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讓他們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問題,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問題,用自己的實踐去改變行為。
2、改革教學方式方法,豐富課堂教學
傳統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滿四十分鍾,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和消化時間,這種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從而失去學習政治的興趣。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群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徵。因此,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必須改革高中政治課教學方式和方法,打破以教師為單一主體的教學模式。一要,結合政治新教材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分析現實社會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於將當今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時政熱點與書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結合起來。二要,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想方設法讓他們動起來。比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在同學面前談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讓大家一起討論研究問題之所在,並從課本中尋找解決的辦法。三要,將群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內容和事例的設置強調體現學生的個性差異,這就要求在政治教學中要針對不同生活經歷、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的學生,進行多側面、多樣化的個別教育,以此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政治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個人的進步。
3、發揮自身特長,重視對教學活動的總結和反思
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教師要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根據自己的特點,發揮自己的專長,挖掘自己的潛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注意學習其他教師好的教學經驗,分享他人的教學成果,做到取長補短和精益求精,注意發揮群體合力。同時,高中政治課時效性強,教材與時俱進,教學經驗以及教學新技能、新方法、新策略和新理念等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總結和學習,教學中的不當或有待改進之處要通過總結和反思加以完善。
(二)充分挖掘學生資源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政治課堂如何有效地開發利用學生資源對於踐行「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具有重要意義。學生本身是課堂生態環境構建的主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至少表現為三種教學資源:一是基礎性資源,二是差異性資資源,三是動態生成性資源。
1、開發利用學生的基礎性資源
基礎性資源是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所表現出來的一般水平信息,指大部分學生所有的生活經驗積累,這是順利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共同發展不可缺少的資源。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建立「全體」和「主體」意識,「面向一切學生」,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採取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誘導學生在學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談談自己的想法,源源不斷地反饋信息,促進學生之間產生積極有效的、高質量的互動,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2、開發利用學生的差異性資源
學生是獨特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和差異性。不同學生由於遺傳素質和所受環境影響的不同,在個性方面也表現為個性差異,如有的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突出,有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突出,有的學生表達能力強,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強。把學生差異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學價值,有利於多樣化、個性化人才培養。學生間的差異互動有利於生成合作交往、共生共長的教與學過程。教師作為學生差異資源的組織者、開發者和促進者有利於真正實現教學相長。樹立學生差異資源觀有利於促進每個人全面和諧發展。因此,課堂教學應卓有成效地開發和利用學生差異性資源。
3、開發利用課堂動態生成性資源
所謂課堂動態生成就是指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合作、對話、碰撞的課堂中,現時生成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它隨著教學環境、學習主體、學習方式的變化而變化,根據教師的不同處理而呈現出不同的價值,使課堂呈現出動態變化、生機勃勃的新特點。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段話啟示我們: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按照預設的教學方案機械、僵化地傳授知識的單線性的過程,而應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要考慮不同的學生會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會出現哪些解決方法,各種方法展現後怎樣促進學生與課堂各要素(不同學生、教師)的交互作用,幫助學生生成新經驗,即我們要把單線型備課變成多線型備課。這也就要求我們多一份對教學路徑的預設、多一份對教學的動態生成。因此我們的預設應該是空間型的,即預設應設置一定的空間,給予一定的彈性,而不應該把每一步都預設。只有這樣,才會使教師的教學既胸有成竹又不乏靈活機智。
(三)開發利用政治教材資源
教材是學校教育中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溝通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媒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材主要指文字型課本和輔助教材的總稱,狹義教材主要是指學校教學使用的教科書。本文指的教材是指狹義的教材。毋庸置疑,教材是至今使用范圍最廣泛、對學生影響最大的課程內容載體。長期以來,人們把教材看成是匯集了人類知識精華的著作,在教學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是教學的出發點、內容和依據,提倡課堂教學應「以本為本」、教師備課首要應「吃透教材」,學生學習應「圍繞教材」、學校考試應「緊扣教材」,試題答案要和教材「保持一致」。這種傳統教材觀顯然與新課改精神不相符。首先,教學的目標不僅是傳授知識,還包括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發展。教學的內容不僅是寫在書本上的知識,而且包括「蘊含書本知識後面的、在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活生生的問題和對這些問題的回應」。其次,學生的學習不是簡單的接受,而是一種基於原有的思維框架的基礎上的有意義的重構,教學過程不應該只是一種從教材到教師再到學生的單向傳遞過程,而應該是學生、教師、教材以及環境之間的多向互動和探究的過程。第三,知識信息極度豐富的現狀使教材無法包容政治學科知識的全部,或甚至僅僅是主要部分。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資源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網路為政治學習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豐富的信息來源,這是時代的新產物並很快地發展壯大,成為政治課程的重要的環境資源。教師通過計算機技術製作政治課件,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更多的資料。通過政治教學軟體,可以使學生更為直觀、迅速地了解政治,賦予政治課新的生命;通過網路,學生可以訪問全國各地的政治教育網站、政治資料資料庫、圖書館、檔案館等。充分利用政治學習資源,充分利用遠程教育中的政治課程,使政治課不僅僅局限於課堂、局限於學校,而是朝著更大的空間去發展。當然,對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的利用不能走死胡同,先進的技術只是我們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它從根本上不能取代教師地位,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條件和自身特點採取適當的多媒體、網路手段,為教學錦上添花,而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一味地追求課件的美觀、新奇而忽視其實用性。
教師擁有什麼才能教給學生什麼,教師擁有智慧才能給予學生智慧的啟迪。作為政治教師,面對課堂極富變化、充滿氣息的資源,必須因地制宜地進行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改革政治教學理念,提高政治課堂效率,才能真正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動者。
⑶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總結課後習題的知識點,看看包含哪些,自己舉幾個例子,進行重難點講解
⑷ 如何創造性使用教材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教教材,新課程要求教師用教材教。品德教材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實現了教材功能的轉變,它不是教師的教本、學生的學本,不是師生課程生活的指揮棒,不是指令性課程範式下的產物,而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範例,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之一,它極具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空間。這就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教材觀,擯棄那種教教材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既能以教材為載體,又能創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一、結合學生實際,適當重組教材。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新教材的板塊內容編排比較合理,但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和組合,這樣一來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大膽打破教材的框架結構,重新整合。
我曾聽過兩位教師執教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規矩與方圓》之活動主題三《法律保護你我他》。
另一位老師則對教材所呈現的內容進行適當重組,把能整合的話題內容整合在一起。教師從新買的衣服出現了質量問題引導學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關規定,消費者有權要求退貨,接著引導學生從自己生活實際中舉例說明,同時通過開設模擬法庭,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自身的觀察、調查、了解等活動和組織互相交流,深化他們的生活經驗,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強化他們的法律意識,增強了他們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教師的教學活動流程非常清晰,雖然沒有把所有的法律常識一一呈現,但在有效的教學活動中,更能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尤其是開設模擬法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更充分的體現,同時,教師還注重了法律意識的滲透和培養,讓學生學會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我們的學生基礎較差,教師要將新教材的內容面面俱到地教完,學生接受起來就比較困難。與其如此,還不如大膽刪去一些難度大、學生接受不了的內容,或者用相對簡單的材料來替換,或者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事件、場景、材料來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
另外, 現代社會通訊和媒體非常先進,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見識是比較廣的,教師可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和適當的補充,適時增加相關的有益內容,或讓學生在閱讀、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展開討論。
可見,教師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確立起自己作為課程教材的創造者和實施主體的意識,擺正教材作為工具的地位,學會用教材來教,在內容上關注兒童的實際,設計上注重以主體活動的方式呈現,將教學的目光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調節教學內容,讓學生有了真實有效的體驗,真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二、結合校班實際,適當整合教材。
品德課程強調以主題活動等實踐形態呈現,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創造性使用教材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根據校班實際,追求最適合自己班級的有特色的教學。
例如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們去環球旅行》中共包含了地球有多大、飛越太平洋、和非洲朋友共舞、迷人的歐洲風情、世界真奇妙五個活動主題。這五個活動主題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我先組織學生完成第一個活動主題,從宏觀整體的角度,初步了解地球上有關國家、人口、種族、民族和語言的概括及千姿百態的地形地貌。接下來的第二、三、四個主題內容的學習,均以旅遊日記的形式呈現。我便根據本班學生喜歡閱讀課外書、個性強、富有表現力、有競爭意識等,將全班學生分為美洲組非洲組歐洲組三大組去比賽。組織學生通過探究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由組長組織組員分工合作,觀察、收集、調查、整理資料及設計問題答辯和貼近主題式的才藝表演等,較好地引導學生主動體驗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給學生一周的時間准備。課堂上,我採用一組多種形式的研究學習成果匯報,其他組提問,教師只在關鍵處、困惑處給予點撥引導。這樣,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這些有代表性國家和地區各自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內容,從而了解世界的多樣性。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呈現美洲、非洲、歐洲等地的風俗習慣活動主題時,學生有話可說,有理可辨,他們擁有的信息是多元的,在課堂教學中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學生通過匯報、交流、質疑、釋疑等綜合表現來相互評價,綜合評定,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學生興致很高,而且收獲的不僅僅是教材中提供的信息。這也能體現品德課程的綜合性、活動性。
通過實踐,我們發覺,教師在組織實踐活動前,要准確全面地把握目標,在目標的指引下指導學生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真實有效的豐富的體驗和感悟。
三、結合本地實際 ,適當增減教材。
課程標准指出,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的資源是本教材創造性使用的途徑,為了能更好地符合學生和本地的情況,我們在使用教材時要做適當增減,況且品德課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也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使他們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我們都知道,我國城鄉差別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各地名情風俗不盡相同,教材難以完全兼顧北方和南方、城鄉與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有趣的家鄉風情》之活動主題一《我喜歡過年》,講的是如何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同樣的春節,各地名情風俗不盡相同,北方人春節看冰雕、貼窗花、包餃子、趕廟會等,而我們海南春節貼春聯、放鞭炮、看瓊劇、看公仔戲、舞龍、調聲、吃年糕等,教師還可適當補充海口萬春會、府城換花節、文昌糖糕、用魚祭祀等名俗習慣簡介,引發學生對自己在城裡或在鄉村分別是如何過年的情景的回憶,激發學生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
這樣,基於品德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綜合性的特點,本著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原則,選取了本地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例子及與教材主題相聯系的活動,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豐富的活動中得到真切的體驗。
總之,新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之一,但並非唯一。教師是教材的實施者,也是教材的再創造者,更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新理念倡導教師運用新教材要有新思路,要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教材中的學習資源是有限的,而教師和學生由此創造的學校資源是無限的,教師用教材教,要結合聯系生活實際,捕捉生活動態,激活教材,舍取補充貼近兒童現實生活,對學生真正有指導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使原本純而又純的書本鮮活起來。
⑸ 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學會什麼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應該是創造教材,沒看見這個選項呢
⑹ 新課改教學中如何創造性使用教材
在新課改形勢下,教師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1、創設情景教學。教學新理念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應該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以學生為中心,既要考慮到教學內容能夠被學生所接受,還要考慮到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觸及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積極思考,所以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生動有效的活動情景,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置學生於具體的情景中,激發學生求知慾望,才能使學生更輕松地學懂知識。否則,過分生疏而復雜的內容會使學生望而生畏,過分簡單機械或無意義的操作又無法激起思維的浪花。
2、依據實際情況教學。
新課改指出教師在用教材作為培養學生的工具時,要結合實際情況而有所創新。而實際情況一般涉及到學生情況、教學環境、教學資源等等。下面我從三方面來談談教師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1)依據學生實際情況施教。
我們面對的學生,因地區、民族的不同等都不同,他們各有各的特點。盡管新一輪課改要求教材具有多樣性,盡可能地適應大部分地區的學生,但我國幅員遼闊,不可能也不能編排出適應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學生的教材。即使選到了最適用的教材,教學質量還要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創造、實施的質量和效果。因此,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須依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心理特徵、學習規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一年級語文第一冊拼音時,發現拼音教學過於集中,一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於是她就把後面的主要以識字為主的內容提上來,拼音與識字互為交替,依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分散處理,學生學起來就感到輕松好懂。
(2)依據本地區教學環境施教。
目前,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已逐漸被變世界為學生的教科書所取代,依據教學環境確定教材的取捨是非常重要的,而環境涉及到學生所在社區、學校、教室、家庭等多種因素。其中每個因素又牽涉到經濟、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問題是很復雜的,所以優化育人環境有
利於提高教材對學生的適應性。在新一輪課改理論指導下,如果教師能結合環境借教材施教可收到更好的效果。
⑺ 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歷史與社會教科書
教科書是教師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教學工作,並不僅僅是照本宣科,而是一種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過程。特別是在《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徹底擺脫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高度關注課程標准,准確把握教科書的編寫意圖,呈現教科書內容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強化課程資源開發的意識和能力。只有做好了這些,才能有助於新課程理念的貫徹和實施,才能發揮新課程的價值和功能。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的意義
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不僅是新課程改革中對教師在教材使用方式上的要求,也是課程、教科書和教學方式的變革的必然要求。
1、課程改革的要求。新課程的理念認為,課程的內容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生成的、不確定的,而教材作為課程內容的一個重要載體,同樣具有生成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在對待教材的態度上,就不應該把教材再奉為「聖經」,僅僅是「教教科書」,而是應該根據自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並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主動、合理、創造性地豐富和調整教材內容,使教科書內容更有利於達成理想的課程目標,從而學會「用教科書教」。
2、教材改革的要求。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化之一,是教材呈現出多樣化。變化之二,是教材的功能定位也逐漸由「控制」和「規范」教學,轉向「為教學服務」。例如,《歷史與社會》新教材,一改過去人文學科那種以現成的、「定論」方式把課程內容給予學生、讓學生接受的方式,而是以案例、情境和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總之,教材的改革,使教師擺脫了教材的束縛,大大地拓展了教師教學的創造性空間,也為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條件。
3、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要求。隨著人類逐步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呈現出多元化,特別是《歷史與社會》學科,學生在學習某項內容之前,在其腦海里可能已有大量的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就不應該再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教材內容的解讀和傳授上,而是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材內容做出適當的取捨,並結合一系列教學活動的設計,使之更有利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的教學策略
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和教科書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科書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的空間。具體的教學策略包括:
1、認真研究課程標准
教師的教學工作,一定要重視課程標準的作用,應該以課程標准為指導,按照課程標准對教學的總體要求去實施教學。同樣,要想創造性地使用《歷史與社會》教材,也必須從貫徹和執行課程標準的角度去創造性地使用。
首先需要教師認真研究課程標准,然後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科書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對教科書內容的重新設計一般包括:調整進度、適當增減教學內容、重組教學單元,以及整合內容等等。
2、把握教科書的編寫意圖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鼓勵教材的多樣化。目前,《歷史與社會》學科已經編寫出三套教科書。這些教材雖然都體現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但在教科書體系和內容呈現的方式上卻顯示出各自的特色。因此,把握所使用教科書的編寫意圖,是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的關鍵。
以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教科書為例。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必須對該教材的編寫意圖有以下幾點認識:
首先是教科書的內容框架。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教科書是按照《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編寫的。《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綜合社會科課程框架體系,即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以人類社會特別是中國社會的發展為主軸,整體設計課程內容。根據這一課程框架體系,教材內容依次設計了三個主題——「我們生活的世界」、「我們傳承的文明」、「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通過這三個學習主題,教科書就將歷史、地理和其它人文學科的知識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旨在使學生學習和掌握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概念,培養他們從多學科的角度,全面觀察、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是教科書的內容組織。新教科書首先精選了社會、地理、歷史、政治、經濟等不同學科的一些核心概念,然後以此來進行單元內容的設計。地理知識選擇的核心概念是「社區和區域」;介紹歷史知識的內容時,「延續」和「變化」又成為這一部分的核心概念;在對「社會生活領域」的內容學習時,這一部分由於涉及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精神生活等幾個不同領域,因此社會、規則、選擇和精神又成為這一部分的一些核心概念。新教科書將這些學科概念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旨在使學生准確把握這些學科的本質特徵,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遷移,並使其獲得終身學習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還有是教科書內容的呈現方式。一是淡化學科規范,教材內容呈現出情境化、案例化和問題化,如對七年級下冊「社會生活領域」的內容進行設計時,不是簡單地對公民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准進行敘述和說明,而是主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案例、情境和問題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規范和標准,最終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和行為方式。二是增加了實踐活動的內容,即在每個單元的最後,都設計了一課「綜合探究」的內容,如「我們生活的世界」主題下「綜合探究」活動的設計,旨在使學生獲得探究知識的三把鑰匙,即了解地理空間的鑰匙、了解過去的鑰匙、了解現實社會的鑰匙,學生獲得了這三把鑰匙,也就獲得了自主學習、獨立探究的能力。
總之,教師只有了解了新教科書的這些編寫意圖,才能更准確、更有效地對教科書內容進行創造性的加工和處理。
3、創造性地呈現教科書內容
所謂創造性地呈現教科書內容,就是教師要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方式呈示課程內容。教材必須進入學生的視野,也就是說教材不能是教師強行塞給學生,而學生又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的材料。教材必須取自於學生的生活、周圍的社會環境,由教師自然地呈現後立即就能抓住學生心靈,並促使他們投入身心地去深入探究的材料。
4、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豐富教科書內容
教科書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在《歷史與社會》新教材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發現,僅僅利用教材上呈現的內容,不利用其他的資源,實施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一個重要要求。因此,教師要想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還必須學會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以不斷補充和豐富教科書的內容。
1、利用圖書館和教師自己擁有的資料補充教科書內容。
2、利用教學軟體、互聯網資源補充教科書內容。
3、利用鄉土資源補充教科書內容。
總之,創造性地使用《歷史與社會》教科書,對教師的知識面、教育教學能力以及課程資源的開發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對於習慣於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師來說,短時間內肯定難以適應,因此,這就需要承擔本學科的教師,一方面要認真研讀新課程的理論書籍,積極參加各種新課程的培訓班,參加優秀教師教學觀摩活動,另一方面,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量力而行,逐步前進。
⑻ 如何創造性的使用高中《思想政治
首先,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堅持認識與客觀物質世界相符合的思想,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人的認識活動是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滿足人們的現實需要。因此當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與當前的時代背景相結合,面對人們的困惑,要先找出問題的根源,從根源來解決人們面臨的困惑,加強人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以創造性的思維和方法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片面的照搬課本知識忽視人們的社會生活,要求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融會貫通。 其次,發揮主體的能動性。馬克思的實踐觀強調發揮人的能動性,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理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最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堅持認識論的辯證發展過程,主張在實踐的過程中檢驗認識的真理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經不能適用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必須要進行創新。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化教學手段也層出不窮,如多媒體教學、遠程課堂教學等。學校在加強傳統教學的同時,也要重視現代化教學,將其納入教育工作中,不應將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課堂,使思想政治課教學更加靈活多變,調動大學生的上課積極性,達到大學生認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共同參與,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參與其中,隨時隨地可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