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造紙術發明怎麼做

造紙術發明怎麼做

發布時間:2021-11-18 20:08:56

⑴ 蔡倫是如何發明造紙術的

王充寫《論衡》的時候,雖然已經有了粗糙的麻紙,但是還不適宜於寫字,他的書是寫在竹簡木牘上的。王充去世後不久,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造出了適宜於寫字的紙。從此以後,紙、墨、筆、硯就成了中國人寫字的主要文具用品,合稱為「文房四寶」。文房四寶不是同一個時候發明的,它們的出現有早有晚。筆和硯出現較早,墨和紙出現稍晚,按出現的順序排列,應該是筆、硯、墨、紙。

文房四寶出現以前,人們最初把字鑿刻在龜甲獸骨上,這就是甲骨文。後來又把字鑄在青銅器上,這就是金文,或叫鍾鼎文。春秋時候,筆出現了,刀筆並用,把字刻或寫在竹簡木牘上。最早的筆叫「聿」,是蘸了漆寫字的。有了筆,很快就有了硯,那是用來調漆的。秦朝守長城的大將蒙恬改進了筆,做成了現在我蔡倫們常見的毛筆。筆改進以後不久,墨出現了。用硯磨墨,毛筆蘸了墨寫字,就比用漆方便得多了。但是木簡木牘太笨重,所以人們又把字寫在絹帛上。秦漢時候,絹帛和簡牘並用。絹帛雖然輕便,卻也有價格昂貴的缺點,所以人們一直想尋找一種像絹帛那樣輕便而價錢又便宜的東西用來寫字。西漢時候,已經出現了用麻造的紙。這種麻紙很粗糙,還不適宜於寫字,蔡倫就在用麻造紙的基礎上,繼續不斷地進行新的試驗。

蔡倫字敬仲,是東漢和帝劉肇至安帝劉祜時候的一位宦官。他為人正直,敢於給皇帝提意見,很得漢和帝的信任。蔡倫又是善於發明創造的人。他看到寫字用的簡牘太笨重,絹帛太昂貴,而當時已有的麻紙又不適宜於寫字,就下決心一定要造出一種既便宜又便於寫字的紙來。

蔡倫先仔細研究了前人造紙的經驗,知道了製造麻紙的原瑚就是把麻的纖維搗爛,壓成薄片。因為工藝很簡單,造出來的紙就很粗糙。蔡倫想,如果把工藝搞得精細些,造出來的紙也許就會細膩而便於寫字了。於是他開始把麻搗得很爛,壓成很薄的紙。這樣做,紙是比較細膩些了,但是還不夠理想,因為麻裡面還有不少粗纖維搗不爛,所以做成的紙仍然不適宜於寫字,並且把能織麻布用的麻來造紙,成本也不便宜。

蔡倫進一步想,麻能造紙,是因為它有纖維,那麼破布、破魚網、樹皮、麻頭等不值錢的東西,也都含有纖維,是不是也能用來造紙呢?於是他又動手去做試驗。他把破布、破魚網、樹皮、麻頭等東西收集起來,先泡在水裡,洗去污垢,再放在石臼里搗爛成漿,然後壓成片,做成了紙。這樣用不值錢的東西做原料造紙,紙造成了,成本也降低了。但是先前的缺點還存在,仍有一些搗不爛的纖維混在裡面,做成的紙還不夠光潔,還是不適宜於寫字。

為了把纖維搗得更爛,使造出來的紙更加細膩光潔,蔡倫又在造紙用的破布、破魚網、樹皮、麻頭等原料中加進了帶腐蝕性的石灰等東西,一起放在石臼中春搗。結果,不但原料搗得更爛了,並且還意外地出現了漂白的作用,使得搗成的紙漿變成了白色。可是用這樣的紙漿直接壓製成的紙,仍然不能除掉那些實在搗不爛的粗纖維,並且由於放了石灰等東西,做成的紙又出現了許多細小的顆粒。

蔡倫又接著做試驗。他把搗爛了的紙漿兌上水調稀,放在一個大木槽里,然後用細簾子去撈那浮在上面較細的紙漿。等細簾子結了一層薄薄而又均勻的紙漿以後,把它晾乾,揭下來就成了一張潔白細膩的紙。這樣蔡倫改進造紙術的試驗終於成功了,造出了便於寫字用的紙。這時候是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

蔡倫把自己改進造紙術的經過上奏漢和帝。漢和帝聽了很高興,叫蔡倫繼續改進,擴大造紙的規模,造出更多更好的紙來。蔡倫沒有辜負漢和帝的信任,果然造出了更多更好的紙。蔡倫在漢安帝的時候被封為龍亭侯,所以人們就把蔡倫造的紙叫做「蔡侯紙」。

蔡倫改進造紙術時試驗成功的那一套操作過程,後來的人又不斷地加以改進和完善,造出來的紙越來越精美。造紙用的原料,也因為各地方的出產不同,又有所擴大,如出產藤的地方,用藤皮作造紙原料;出產竹子的地方,用竹子作造紙原料;出產楮〔chǔ〕樹較多的地方,用楮皮造紙;沿海地方,用海苔造紙。

造紙術的改進,對筆、墨、硯的要求提高了,使得筆、墨、硯也不斷地有所改進,文房四寶之間形成了十分密切的關系。造紙術的改進,寫字容易了,著書寫文章的人越來越多,文化更加飛速地發展起來。造紙術的改進,對於中國的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也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東漢以前,中國已經有了一些書法家和畫家。東漢以後,有成就的書法家和畫家更多了。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紙的用途也逐漸多起來,它不光是文房四寶之一,並且也能作包裝食物和其他物品等用途。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沒有文化的人,也是離不了紙的。

蔡倫改進的造紙術,最早傳到東鄰朝鮮,通過朝鮮再傳到日本。大約在唐朝的時候,造紙術通過西域傳往歐洲。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終於傳遍了全世界,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⑵ 蔡倫是怎麼發明造紙術的

大約公元57年前後,蔡倫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家,從小家境貧寒,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在永平末年(75年)入宮做了太監。進宮之後,蔡倫做了小黃門,職位相當低。但他頭腦靈活,機敏多才,做事又小心謹慎。到了公元89年漢和帝即位後,蔡倫即被升為中常侍,掌管文書,傳達詔令,並時常參與國家機密大事,後來又升至尚方令,負責皇室器皿的製造,尚方是專門生產御用品的機構,資金雄厚,技術完備,這給蔡倫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環境。

蔡倫在少年時代就對造紙有著濃厚的興趣,做過許多次試驗,雖然未能造出紙來,但卻讓他對造紙的材料和一些基本工藝有了很深的了解。進宮後,他看到皇帝批閱的奏章大多用的是竹簡或木牘,極為笨重,也有用縑帛的,但由於成本太高。難於在民間普及。於是他利用做尚方令的有利條件,認真揣摩過去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經過長期反復實驗,對造紙的原料和工藝都進行了改革。他把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等作為造紙的原料嘗試造紙,這樣,即擴大了原料的來源。又降低了造紙的成本。

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將他造的優質紙張進獻給漢和帝,漢和帝用後,覺得紙張輕薄而不透漏,寫起來非常舒適,對蔡倫大加贊揚,並通令推行全國。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蔡倫因造紙有功,被封龍亭侯,人們便把這種紙稱作「蔡侯紙」。經過他的改進,不僅紙張的質量大大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許多,於是很快就在全國流傳開來。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和火葯、指南針、印刷術一起,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⑶ 造紙術是怎麼發明的

火葯、造紙術、印刷術和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這是我們上小學時就學習的知識。火葯源於煉丹家的誤操作;印刷術和指南針都是老祖宗們殫精竭慮的集體智慧的結晶。那麼,紙作為一種經濟適用的書寫材料,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呢?眾所周知,蔡倫和造紙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在我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史上,書寫材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制約文化發展的一個瓶頸。以我國為例,我們的老祖宗們,先後試用過龜甲、獸骨、青銅、竹簡、木簡和絹帛等材料,比如我們最早發現的文字,就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所以又稱甲骨文。後來經濟發展了,就在青銅器上刻字,以流傳後世,尤其商朝居多,因為商朝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已爐火純青,各個君主都喜歡在青銅器上鑄銘文來為自己歌功頌德;秦始皇每次批閱奏摺時,都要讓兩個甚至更多的宮人擔擔子,裡面是竹木筒的奏摺,奏摺越多,擔子越沉重;又如宮廷內用絹帛寫字,很是輕便,但卻不易保存,尤其是絹帛造價昂貴,尋常百姓家用不起,只能供少數達官貴人使用。由於竹木簡、絹帛等這些材質脆弱、造價昂貴等原因,一直難以真正適應文化發展的需要。於是發明一種新的書寫材料,既經濟又適用,不僅能為統治階級所用,普通百姓也用得起,就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在這樣日益高漲的呼聲中,先人們為此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和努力,終於,這一難題被東漢時的蔡倫和他所率領的能工巧匠們攻克了!

蔡倫是東漢桂陽人,桂陽,就是現在的湖南郴州。蔡倫自幼家境貧寒,為了糊口,他只得進宮當了太監。在宮內的日子裡,蔡倫曾負責皇家手工作坊的工作,這為他日後發明新的書寫材料——造紙術提供了方便的試驗的場所。

為了能造出物美價廉,適合百姓們用的書寫材料,蔡倫和他所率領的工匠們進行了長久的嘗試,反復比較多種原材料,以及他們相互搭配的比例。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蔡倫的勤勞感動了上蒼,他研製出了紙——一種經濟適用的書寫材料,而且是不論帝王將相還是尋常百姓都能用得起的書寫材料。

這是公元105年,蔡倫和許多能工巧匠一起,經過無數次試驗,終於摸索出了一套先進的造紙方法。這種方法的原材料,是樹皮、麻繩、破布頭、舊漁網等,和以前的龜甲、獸骨和後來的竹木簡、絹帛相比,可謂是造價低廉,而且不必受資源和環境的限制了。

蔡倫造紙的工序是,把原材料洗滌,切碎,浸泡漚制,再把經過處理的原材料中加入石灰漿,放在大鍋中蒸煮,反復地用力搗,以分離其中的纖維組織,製成紙漿,再撈出紙漿,均勻地平攤在很細密的簾子上,濾去水分,晾乾,再揭下來,這就是成品紙張了。

當蔡倫把歷盡艱難研製出的第一張紙獻給漢和帝時,漢和帝喜出望外,立即下詔讓全國各地都按照蔡倫的方法推行造紙。自此,造紙術在神州大地得到了廣泛地推廣,龜甲、獸骨早已不再使用,竹木簡和絹帛也退出了書寫材料的歷史舞台。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不僅對我國古代的文化發展和重要文件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更對世界科學文化的發展和傳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公元6世紀時,造紙術傳入了日本、朝鮮、越南。公元751年時,又向西傳入了阿拉伯地區,後來,阿拉伯人又把造紙術傳到了歐洲。

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勤勞的勞動人民獻給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貴的禮物。現代的造紙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可以生產出各種各樣精美的紙張,如新聞紙、相紙等越來越多的分門別類的專用紙張,但在根本上,紙的生產原理並沒有發生改變,還是延續蔡倫造紙的方法,改變的只是技術和工藝。這也充分地說明了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而智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勤勞智慧的人民。造紙術的誕生,改變了人類書寫材料的歷史,並且直到今天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意義重大。造紙術的誕生,不僅是蔡倫個人勤奮努力的結果,更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蔡倫作為造紙術發明的領軍人物,將被永遠銘記在史冊中。

⑷ 造紙術的發明

西漢成帝元延元年 西漢麻紙 已經可以用於記錄了

⑸ 造紙術是怎麼發明的呢

紙的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韓信在未發跡之前「乞食漂母」的漂母,大概就是以此為生的。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藉助竹器瀝干絲縷也是此法的一個重要步驟,它是造紙中抄紙的原型。我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1958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1973年在甘肅金關出土,為西漢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⑹ 我國的造紙術是怎樣發明的

(個人的文史方面實在不佳,說的都是白話)
1造紙術的發明:古代人們寫字是在竹簡上。比如大臣們上奏摺給皇上。少量文字還可以,文字要是很多,對於書寫者和閱讀者都很費勁、麻煩。書寫工具逐漸就用布和紙代替。
2造紙術的傳播:紙比布輕,製造工藝也優勝於布。就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3貢獻:你試想一下,要是現在寫字還是在竹簡上,人類文化會發展這么快?

⑺ 造紙術是怎樣發明的

最初的紙是作為新型的書寫記事材料而出現的。在紙沒有發明以前,我國記錄事物多靠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牘、縑帛之類。商代的甲骨文、鍾鼎文實物資料,本世紀以來不斷出土;戰國到秦漢的竹簡、木牘和帛書、帛畫,近年來也有大量出土實物。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縑帛昂貴,簡牘所佔空間很大,都不便於使用。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尋找廉價易得的新型書寫材料。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終於發明了用麻繩頭、破布、舊魚網等廢舊麻料製成植物纖維紙。
關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多是沿用公元五世紀的歷史家范曄(398—445)在《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認為紙是東漢的宦官蔡倫(62—121)於漢和帝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發明的。但是本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實踐動搖了蔡倫發明紙的說法。1933年新疆羅布淖爾漢烽燧遺址中出土了公元前一世紀的西漢麻紙,比蔡倫早了一個多世紀。1957年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再次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紀的西漢初期古紙。經筆者對這紙的分析化驗,確認它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薴麻的纖維所製成。繼這之後,1973年在甘肅省居延的漢代金關遺址、1978年在陝西省扶風中顏村的漢代窖藏中,也分別出土了西漢時的麻紙。值得指出的是,1986年甘肅天水市附近的放馬灘古墓葬中更出土西漢初文帝、景帝時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的繪有地圖的麻紙,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1990年冬在教煌甜水井西漢郵驛遺址中發掘出三十多張麻紙,其中三張紙上寫有文字。這些事實有力地說明了,早在公元前二世紀,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而且當時造出的紙已經可以用於書寫。
但是早期的西漢麻紙仍有待進一步改進。到了公元二世紀,在東漢宮廷中任尚方令的蔡倫,憑借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監制並且組織生產了一批良紙,於永元十七年獻給朝廷,從此造紙術在國內推廣起來。同時,東漢還進而用樹皮特別是楮皮造紙,擴大了原料來源。從這個意義上說,蔡倫在歷史上是作為良紙的監制者和推廣者的身分出現的,這些活動在客觀上對造紙術的發展有利,因此他的作用不應該完全抹殺。
漢代麻紙製造過程,根據我們的實驗研究,大體上是把麻頭、破布等原料先用水浸,使它潤脹,再用斧頭切碎,用水洗滌。然後用弱鹼性草木灰水浸透並且蒸煮,這可以說是後世鹼法化學制漿過程的濫觴。通過鹼液蒸煮,原料中的木素、果膠、色素、油脂等雜質進一步被除去,用清水漂洗後,就加以舂搗。搗碎後的細纖維用水配成懸浮的漿液,再用漏水的紙模撈取紙漿,經脫水、乾燥後就成紙張。如果紙表皺澀,還要砑光,方能書寫。
漢代勞動人民用簡單平常的設備,從紡織廢料中用化學和機械加工方法使纖維原料更生,製成植物纖維紙,在化學史和工藝史上的確是件值得大書的一項成就。這里有兩個技術關鍵。一是用化學方法把纖維原料中的非纖維素成分去掉,再用強力舂搗使純纖維素大分子被切短和分絲。二是設計出一種多孔的平面篩,使紙漿能在篩面上滯流,把大部分水濾出後,含少量水的纖維便留在篩面上,再經乾燥脫水,就構成一張有一定機械強度的紙。這種平面篩就是抄紙器,是現代長網和圓網造紙機的原始雛型。

⑻ 造紙術是如何發明的

在沒有紙的年代中,人們在竹簡以及木簡上「寫」字。字數少的一本「寫」在竹簡上,就要車拉馬馱了。

公元前2世紀有了絲棉紙,可是價格相當昂貴,不可以大量生產。以後有人用大麻的纖維作原料造紙,可是紙的質量太差。

直到東漢時期,蔡倫在學習及總結前人的造紙經驗的基礎上,改進了造紙技術。最終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以及破布等作原料,從而造出了「蔡侯紙」。這種紙能稱得上「物美價廉」,因此被人們廣泛使用。隋唐時,造紙技術已經非常發達。此後,我國的造紙術,經朝鮮、日本傳到歐洲。紙的發明,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造紙術發明怎麼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