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蔡倫造紙故事的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
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 ,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
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蔡倫出身於東漢初年大湊山下從事冶鑄的一個鐵匠世家,他的祖上是打鐵的。衛颯上任桂陽郡太守後,在桂陽設置鐵官,蔡家因此與朝廷官員有了緊密的聯系。
小時候,他在大湊山麓一處被稱作石林的鄉學啟蒙讀書,習《周禮》,讀《論語》,尤其對周邊的生產、生活環境很感興趣,比如冶煉、鑄造,種麻、養蠶。少年蔡倫,已經是滿腹經綸,很有才學 。
根據蔡倫後人的傳說,蔡倫是在18歲以後,由京城到桂陽管理調運采冶鑄鐵的官員推薦,才進皇宮做了宦官。這一年,是漢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從史料分析,蔡倫是中國華南地區甚至江南地區第一位走進朝廷,進入皇宮為官的人 。
他被選入宮後,開始是在皇宮旁舍嬪妃所居的掖庭當差,幾年後提升為出入皇宮、傳遞詔令的小黃門宦官。蔡倫的才華越來越顯露出來 。
系奉竇皇後之命監管宋貴人之事,建初七年,竇後設計誣陷宋貴人,蔡倫「驗實」 。到漢和帝即位時(公元89年),升遷為出入朝廷、侍從天子的中常侍,豫參帷幄之中,成了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參預朝政的高等宦官。
漢和帝剛登上皇帝寶座時,年齡尚幼,蔡倫曾服侍過的竇皇後成為皇太後,把持朝政,皇權旁落外戚竇氏家族。竇太後的同胞竇憲等四個兄弟都為顯貴,擅威權,謀不軌,炎勢傾朝野。
心性秉直的蔡倫看不慣這些,便與大宦官鉤盾令鄭眾首謀,扶助和帝,乘竇憲出征班師回朝之機,收竇憲大將軍印,清除了竇氏專權的弊端,鞏固了和帝的皇權統治。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② 蔡倫造紙的故事
蔡倫,字敬仲,湖南來陽縣人。東漢明帝劉庄年(公元58一75)未,開始在宮掖做事。到漢和帝劉肇即位時,他做了皇帝的侍從宮官,傳達詔令,掌管文書,參與軍政機密大事。
蔡倫很有才學,敦厚慎重,曾多次「直諫皇帝,指出其過失。後加位尚方令,在漢和帝年間即公元97年,掌管皇宮用的刀、劍等器械,這些器械無不精密、堅固,為後世所效仿。
古時的書是相互間用繩子連接的可記載文字的竹片,紙則採用細薄的絲織品,紙貴書重,很不方便。蔡倫便動腦筋想辦法,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等材料製造紙張。公元105年,蔡倫將自造的紙呈給和帝,皇帝很重視。從此,世人部使用這種紙,稱之為「蔡侯紙」。
安帝年間(公元114年),和帝的皇後鄧太後因蔡倫久侍宮中,封他為龍亭侯。以後,蔡倫在長樂宮中專管皇帝的車馬事。公元118年,皇帝見經傳文章多不正規,就命劉珍和良史校訂經文經書中的謬誤,指定蔡倫監管他們的工作。
蔡倫受竇後(漢章帝劉旭後)的微辭授意,誣陷安帝祖母宋貴人。太後死後,安帝親自處理政務,命令蔡倫自己到廷尉處接受處罰。蔡倫蒙受恥辱,遂洗凈身體整戴衣冠,自殺而死。
蔡倫的這段生平摘自被後人視為正史的《後漢書》,《後漢書》上的記載成了後人了解研究蔡倫的主要依據,然而《後漢書》是在蔡倫死後由南朝史學家范曄編撰的,相距300多年了,記載是否准確,後人有些懷疑,通過進一步研究,了解到范嘩等編寫的《後漢書》其大部分原始史料來自劉珍主編的《東觀漢記》其中蔡倫傳是蔡倫死後30年,東漢桓帝命史官曹壽、延篤為蔡倫立傳,收於《東漢觀記》。看來這段記載還是可信的。問題是《東僅觀記》歷經許多朝代,部分內容散失或有殘缺,各種輯本內容不完全一樣。有的輯本中的《蔡倫傳》,對蔡倫造紙一說沒有象范嘩那麼肯定。這就引起後人的種種猜疑。
最早在唐朝,張懷難在《書斷》中說:「漢興,有紙代簡,至和帝時,蔡倫工為之。」北宋的《負宣野錄》中也說紙,舊亦有之,特蔡倫善造爾,非創也。」北宋的蘇易簡在《文房四譜》中說:「漢初,已有幡紙代簡,成帝時有書詔,至後漢元興,中常侍蔡倫以敝布及魚網樹皮而作之彌工,如蒙括以前已有筆之謂也。」南宋的史繩祖在《學齋拈筆》中也說:「紙筆不始於蔡倫蒙括,……但蔡、蒙所造,精於前世則有之,謂紙筆始於此二人,則不可也。」由此可見唐宋以來,確有一些人認為:紙並非始於蔡倫。這一觀點到了當代,爭論更為激烈。原因是一些出土的新發現為上述觀點提供了新的論證。
本世紀以來,我國考古工作者先後發現了十多次古紙出上。其中有1933年在新疆發現的「羅布淖爾紙」1957年在西安灞橋古墓中出土的「灞橋紙」,1973年在甘肅發現的「居延金關紙」, 1978年在陝西發現的「扶鳳紙」, 1979年敦煌出土的」馬圈灣紙」。這些出上的紙被一些人認為是西漢麻紙,即在蔡倫以前就有的紙。
主要是根據這些材料,一些人認為蔡倫是造紙術的改造者,而不是發明者。另外一些人不同意這一觀點,堅持認為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其理由如下:
上述古籍中有關「紙非始於蔡淪」的敘說是因為對紙的定義認識模糊,不加辨別地把前漢與後漢兩個不同朝代、把絲織「紙」與植物纖維紙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紙」混為一談 所造成的。
上述出土的所謂「西漢昧紙」,因為斷代不明確,證據不足,迄今仍無「片紙隻字」證明它們是西漢麻紙。其次歷史文獻上也沒有任何有關西漢麻紙的記載。
雙方爭論最集中的是圍繞著「灞橋紙」展開的,雙方都運用了現代的科技手段對漏橋紙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前者認為灞橋紙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後者認為灞橋紙不是紙,而是一些廢舊麻絮、繩頭等散亂纖維的堆積物、不適於書寫,更談不上代替帛。
這兩種不同的學術觀點展開爭鳴是正常的,通過學術上的爭論,通過考古的新發現,歷史上這一懸案終究會清楚的。無論爭論的雙方情感是多麼激動,言語是多麼激烈,但是他們都承認蔡倫是中國古代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在造紙技術的發明或發展上的卓越貢獻是不容抹殺的。
不管說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還是說他是造紙術的改良者,造紙都是我國的偉大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這一歷史定論是無可非議的。由於蔡倫的努力,人們掌握了用樹皮、麻頭、破麻布、舊魚網等廉價的原料,生產出適於書寫的植物纖維紙,並使這種生產技術推廣流傳開來,這是勿容置疑的蔡倫的重要貢獻。後來人們沿用蔡倫生產紙的工藝,採用竹、藤、稻桿等其它原料,生產出形形色色的手抄紙,這是歷史的事實。蔡倫總括出來的造紙工藝很快地隨著紙張一齊外傳了。至遲在公元285年傳到了朝鮮,後又傳到了日本。大約在唐朝,我國的造紙術傳到了阿拉伯,再由阿拉伯傳至歐洲,在造紙木的外傳中,世界人民部承認這是中國的偉大發明,他們也都知道中國有一個蔡倫在其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③ 蔡倫發明了什麼
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即「蔡侯紙」。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蔡侯紙: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人物評價:
劉光裕:「中國東漢的蔡倫是紙的發明者。由於他發明了紙,從而引起中國以及世界在傳播的媒介技術方面,發生歷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重大變革。蔡倫以其發明,成為改變世界面貌,特別是改變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國第一位偉大發明家。 」
麥克·哈特:「今天,紙張成了我們司空見慣的東西,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紙,世界將會怎樣。 」
④ 蔡倫的事跡
蔡倫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TS'Ai Lun)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紙是我們可敬的蔡倫發明的,真可謂「紙的父親」。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藤紙、魚卵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
紙的發明家蔡倫的名字也許鮮為人知。與他的重大發明相比,他在西方受到忽視的程度的確使人瞠目,有些大部頭的網路全書里甚至沒有一篇短文提及到他,他的名字在標準的歷史教程中也很少提到。由於紙的重要性顯而易知,所以有關蔡倫史料的缺乏會使人們認為他這個人物是純屬虛構。但是經過仔細研究就清楚地說明蔡倫確有其人。他在中國皇宮當過官吏,約在105年他把紙的樣品呈獻給皇帝。中國有關蔡倫發明的記載出現在漢朝正式的史書中,記述翔實可信,沒有一點神秘或傳奇的色彩。中國人總是把紙的發明歸功於蔡倫,他的名字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有關蔡倫的生平人們知道的並不多。中國的史書中提到他是個太監,還提到皇帝對他的發明不勝喜悅,因而對他加以擢升提拔,使他名利雙收。但是由於後來他參與了宮廷政變,因而一跌不振。有的史書中敘述道:蔡倫一被革職就穿上最漂亮的服裝,喝下致命的毒葯。
公元二世紀紙在中國就有了廣泛的作用,不到幾百年時間中國人就向亞洲其他一些地區出口紙。在很長的時期里,他們對造紙技術保密。但是751年有些中國造紙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虜,不久撒馬爾罕和巴格達都有了造紙業。造紙技術逐漸傳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12世紀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裡學到造紙技術。紙的使用逐漸廣泛起來,古騰堡發明現代印刷術印刷術後,紙在西方取代了羊皮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今天紙的使用非常普遍是不言而喻的。很難想像出沒有紙世界會是個什麼模樣。在蔡倫以前的中國,書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這樣的書顯然極其笨重。有些書是用絲綢做的,代價昂貴,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紙未引進以前的大多數書是用牛皮紙和羊皮紙製成的,這兩種紙就是經過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紙取代了希臘人、羅馬人和埃及人喜歡用的紙莎草紙。牛羊皮紙和紙莎草紙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價昂貴。
當然中東農業和書寫實際上比中國起步早些,但是僅僅這一點還不能說明為什麼中國文化一直落後於西方文化。我認為關鍵的原因是在蔡倫之前中國沒有方便的書寫材料。西方世界有紙莎草紙,雖然這種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卻比用木頭或竹子做的書具有無比的優越性。缺乏適當的書寫材料是中國文化進步的一種極大的障礙。中國學者需要用車隨行帶上在我們看來是可憐的幾本書。可想而知,用此依據來掌管政務,是何等的艱難。
但是蔡倫對紙的發明,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由於有了適當的書寫材料,中國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幾百年內就趕上了西方。
(當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就整個發展來看卻是微不足道的。中國在第四世紀雖然不如西方那麼統一,但卻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進步。)在隨後的幾百年中,西方發展得比較慢,而中國卻出現了諸如指南針、火葯和刻板印刷術等重大發明。由於紙比羊皮紙便宜又容易大量生產,所以整個形勢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西方國家開始使用紙以後,就堪與中國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縮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馬可·波羅的著作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在十三世紀,中國也遠比歐洲繁榮昌盛。
那麼中國為什麼最後又落在西方後頭呢?人們說出各種不同的復雜的文化上的原因。但是也許一種單純的技術上的原因就能說明這個問題。在15世紀的歐洲,一個名叫約翰·古騰堡的天才發明了一種可以大規模印刷書的技術,因而歐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中國卻沒有古騰堡,因而中國人仍使用刻字印刷術,其文化相對說來就發展得慢些。
如果有人同意上述分析,那麼他就得同意這樣的結論:蔡倫和古騰堡是歷史上中心人物之二。實際上把蔡倫排得遠遠高於大多數其他發明家還有另一個原因。大多數發明是其時代的產物,即使實際上不曾有那些發明者,那些發明也會出現。但是就紙而言,顯然不存在這種情況。歐洲人在蔡倫以後一千年才開始造紙,而且其中的唯一原因是當時他們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了造紙技術。就造紙而論,其他一些亞洲國家甚至在看到中國造的紙以後自己也不知道怎樣才能造出紙來。顯然發明一種造紙技術是相當難的,它決不會出現在發達程度一般的國家裡,而且需要有天賦的個人做出傑出的貢獻。蔡倫就是個這樣的人,他使用的造紙技術基本上沿用至今(不包括1800年前後實行的機械化)。
上述這些就是我認為應該把古騰堡和蔡倫列入本書前十名當中的理由,而把蔡倫排在古騰堡之前。
蔡倫字敬仲。桂陽郡耒陽(今湖南耒陽)人。約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生;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卒。造紙術。
蔡倫家鄉地處長江以南湘水(今湘江)支流耒水流域,是米穀之鄉。他出身於普通農民之家,從小隨長輩種田。漢章帝劉■(公元56—88年)即位後,派人至各郡縣選聰明伶俐的幼童入宮。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宦者,時年約15歲。當時幼年宦者須習字讀書禮,蔡倫因成績優異,於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黃門。此後他作為黃門侍郎而掌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就座等事。蔡倫初入宮時,章帝妃宋貴人所生皇長子劉慶被立為太子。次年梁貴人又生皇子劉肇(公元79—105年)。正宮竇皇後因無子,遂指使蔡倫誣陷宋貴人「挾邪媚道」,逼令她自殺,太子劉慶被貶為清河王。竇後又指使人投「飛書」(匿名信)誣陷梁貴人,強奪劉肇為養子且立為太子,梁貴人憂死。章帝卒(公元88年)後,劉肇10歲登極為和帝,由竇太後臨朝(公元89—97年)聽政。蔡倫因替竇後盡力辦事,即被拔升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劉肇左右,備顧問、掌理文書,凡下達詔命或百官奏章悉由其傳遞,能出入宮禁。此職權力極大,能參與軍國機務,秩俸二千石,與九卿同等。中國歷史上宦官干預國政,即始於此。
竇太後無視幼帝,愈益驕橫,永平九年(公元97年)卒,和帝親政,廢其太後尊號。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鄧綏(公元80—121年)為皇後,蔡倫旋即投靠鄧皇後。他見鄧後喜歡在紙上舞文弄墨,乃自請兼任尚方令。尚方令為少府屬官,俸祿600石,主管御用刀劍及諸器物,與中常侍高位本不相稱,蔡倫為投鄧後所好,甘屈尊兼就此職。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和帝卒,鄧後所生百日嬰兒即位。不到兩年幼帝再卒,鄧後乃立13歲皇侄劉祜(公元94—125年)嗣位,是為安帝。劉祜為清河王劉慶之子,即位初期(公元105—121年)由鄧太後柄政,故蔡倫又得重用。他不但是中常侍,且被太後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封地在今陝西洋縣,從此進入貴族行列。封侯後不久,約於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倫又被提升為長樂太僕,相當於大千秋。從此他成為鄧太後首席近侍官。他的特殊地位使他不但能隨時與皇帝接近,還能與皇後、皇太後接近,受到滿朝文武奉承。正當他權位處於頂峰時,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後卒。安帝親政後,因蔡倫當初受竇後指使參與迫害其皇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皇位繼承權,乃敕令廷尉審訊蔡倫。他自知死罪,遂自盡而亡。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宦46年,先後因侍奉4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太後而節節上升,位尊九卿,身居列侯,然以慘死告終。他在這方面本不光彩,但他在兼管尚方時,卻因作出推動手工業工藝發展的事而得以留名於後世。蔡倫主管尚方期間,曾「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後漢書·蔡倫傳》後漢書中的這段話有近代考古發掘實物為證。當時所造器物在質量、性能及外觀上確是精工堅密,堪為後世仿效。說明蔡倫在兼任工官時亦盡心盡職。尚方令這項工作使他對工業技術發生興趣,他每有空暇即閉門謝絕賓客,親至現場作技術調查,掌握了有關工業技術知識。他的創新精神,對發展當時金屬冶煉、鑄造、鍛造及機械製造工藝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此時製造的鋼刀以炒鐵為料,經多次鍛打而成百煉鋼。但他對工藝技術的最大貢獻在造紙方面。先秦時中國書寫紀事用的是竹簡、木牘及縑帛。但簡牘笨重,絲織物昂貴,均不便使用。隨著社會經濟及文化發展,需要廉價易得的新型材料取而代之,為此人們作了各種探索。
早在西漢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初就已有了用廢舊麻繩頭和破布為原料製成的麻類植物纖維紙。1986年甘肅天水市放馬灘西漢墓中出土繪有地圖的麻紙,年代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前141年)之時。1957年西安市灞橋也出土不晚於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時的麻紙。另外,在陝西、甘肅其他地方所出土的西漢麻紙,可用於包裝和書寫,確是簡牘、縑帛的理想代用品。東漢定都洛陽後,西漢麻紙技術得以繼續發展。鄧皇後因喜歡文史及紙墨,曾令各州郡勿貢珍品,「但歲貢紙墨而已」,說明公元102年前各地已生產麻紙進貢。凡帝、後喜歡的,蔡倫都在尚方精製。他掌管宮內文書檔案時也深感「帛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於是他決定造出比西漢紙更好的紙。為此,他總結前代及同時代造麻紙的技術經驗,組織生產優質麻紙。鄧太後嘉其能,從此造麻紙技術在各地進一步推廣。蔡倫在主持研製楮皮紙時,完成了以木本韌皮纖維造紙的技術突破,並擴充原料來源、革新造紙工藝。皮紙的出現是一項重大技術創新,蔡倫正是這項創新的倡導者。
造紙術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對促進世界文明發展有重大作用。關於蔡倫與造紙術的關系,當今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他是造紙術發明者,第二種意見認為西漢初已用紙代簡,蔡倫只是造紙術革新者。現在看來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因早在蔡倫200年前的西漢初即已有用於書寫的麻紙。蔡倫的貢獻是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發展,但「造意用樹膚以為紙」者,倒有可能是蔡倫或其尚方下屬。皮紙用樹皮纖維製成,其技術難度比麻紙更大。蔡倫的貢獻就在於使皮紙生產在東漢發展起來。麻紙及皮紙是漢代以來1200年間中國紙的兩大支柱,中國文化有賴這兩大紙種的供應而得以迅速發展。至晉代(4世紀)時,紙已最終取代帛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蔡倫在促進麻紙及皮紙生產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雖不是造紙術發明者,但作為技術革新者和組織推廣者的歷史地位應予肯定。
元初元年(公元117年)鄧太後鑒於內廷所藏經傳傳抄多誤,乃詔儒者劉珍及五經博士等人於東觀校訂,令蔡倫監典此事。東觀是洛陽宮內藏書及著述之所,蔡倫領銜率這批學者校訂,是為了向全國提供經書的標准文本。這次校訂經書的工作,是朝廷提供欽定經傳紙寫本的開端。因完成後要將所抄副本頒發各地方官,從而形成大規模用紙抄寫儒家經典的高潮,使紙本書籍成為傳播文化最有力的工具。東漢紙於20世紀時在西北地區也曾出土。中國造紙術起始於西漢,在東漢時期打下堅實基礎,至魏晉南北朝(3—6世紀)獲得發展,且開始向國外傳播。東漢在造紙史中是承上啟下的階段,蔡倫就是在這個歷史階段成為促進造紙術發展的關鍵人物。
⑤ 蔡倫發明造紙術的故事
蔡倫家鄉地處長江以南湘水(今湘江)支流耒水流域,是米穀之鄉。他出身於普通農民之家,從小隨長輩種田。漢章帝劉■(公元56—88年)即位後,派人至各郡縣選聰明伶俐的幼童入宮。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宦者,時年約15歲。當時幼年宦者須習字讀書禮,蔡倫因成績優異,於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黃門。此後他作為黃門侍郎而掌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就座等事。蔡倫初入宮時,章帝妃宋貴人所生皇長子劉慶被立為太子。次年梁貴人又生皇子劉肇(公元79—105年)。正宮竇皇後因無子,遂指使蔡倫誣陷宋貴人「挾邪媚道」,逼令她自殺,太子劉慶被貶為清河王。竇後又指使人投「飛書」(匿名信)誣陷梁貴人,強奪劉肇為養子且立為太子,梁貴人憂死。章帝卒(公元88年)後,劉肇10歲登極為和帝,由竇太後臨朝(公元89—97年)聽政。蔡倫因替竇後盡力辦事,即被拔升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劉肇左右,備顧問、掌理文書,凡下達詔命或百官奏章悉由其傳遞,能出入宮禁。此職權力極大,能參與軍國機務,秩俸二千石,與九卿同等。中國歷史上宦官干預國政,即始於此。
竇太後無視幼帝,愈益驕橫,永平九年(公元97年)卒,和帝親政,廢其太後尊號。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鄧綏(公元80—121年)為皇後,蔡倫旋即投靠鄧皇後。他見鄧後喜歡在紙上舞文弄墨,乃自請兼任尚方令。尚方令為少府屬官,俸祿600石,主管御用刀劍及諸器物,與中常侍高位本不相稱,蔡倫為投鄧後所好,甘屈尊兼就此職。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和帝卒,鄧後所生百日嬰兒即位。不到兩年幼帝再卒,鄧後乃立13歲皇侄劉祜(公元94—125年)嗣位,是為安帝。劉祜為清河王劉慶之子,即位初期(公元105—121年)由鄧太後柄政,故蔡倫又得重用。他不但是中常侍,且被太後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封地在今陝西洋縣,從此進入貴族行列。封侯後不久,約於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倫又被提升為長樂太僕,相當於大千秋。從此他成為鄧太後首席近侍官。他的特殊地位使他不但能隨時與皇帝接近,還能與皇後、皇太後接近,受到滿朝文武奉承。正當他權位處於頂峰時,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後卒。安帝親政後,因蔡倫當初受竇後指使參與迫害其皇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皇位繼承權,乃敕令廷尉審訊蔡倫。他自知死罪,遂自盡而亡。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宦46年,先後因侍奉4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太後而節節上升,位尊九卿,身居列侯,然以慘死告終。他在這方面本不光彩,但他在兼管尚方時,卻因作出推動手工業工藝發展的事而得以留名於後世。蔡倫主管尚方期間,曾「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後漢書·蔡倫傳》後漢書中的這段話有近代考古發掘實物為證。當時所造器物在質量、性能及外觀上確是精工堅密,堪為後世仿效。說明蔡倫在兼任工官時亦盡心盡職。尚方令這項工作使他對工業技術發生興趣,他每有空暇即閉門謝絕賓客,親至現場作技術調查,掌握了有關工業技術知識。他的創新精神,對發展當時金屬冶煉、鑄造、鍛造及機械製造工藝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此時製造的鋼刀以炒鐵為料,經多次鍛打而成百煉鋼。但他對工藝技術的最大貢獻在造紙方面。先秦時中國書寫紀事用的是竹簡、木牘及縑帛。但簡牘笨重,絲織物昂貴,均不便使用。隨著社會經濟及文化發展,需要廉價易得的新型材料取而代之,為此人們作了各種探索。
⑥ 有關蔡倫造紙的小故事
「蔡倫造紙」的故事出自《後漢書·蔡倫傳》:
原文:
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永豐九年,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
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翻譯:
自古以來都是把字寫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編成冊,那種用來寫字的絲綢叫做紙。絲綢很貴而竹簡又太笨重,並且不便於人們使用。
蔡倫於是想出一種方法,用樹皮、麻頭以及破布、魚網造成紙。元興(漢和帝年號)元年上奏皇帝,皇帝誇贊他的才能,從此都採用他造的紙,所以天下都說「蔡侯紙」。
(6)蔡倫的發明故事擴展閱讀:
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羅河的紙草來記述歷史;在古代的歐洲,人們還長時間地利用動物的皮比如羊皮來書寫文字。
而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
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紙被發明出來了。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蔡倫造紙
⑦ 蔡倫發明了什麼
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⑧ 蔡倫的發明有哪些
蔡倫,中國東漢桂陽(今湖南郴州市)人,字敬仲。大約公元75年(東漢明帝劉庄專永平末年)到了洛陽,隨屬後進宮當了太監。公元79年,和帝劉肇即位,把蔡倫提升為中常侍(宦官中較高的官職),參與國家機密大事,後兼任主管製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監督製造寶劍和其他器械。在擔任尚方令期間,蔡倫經過認真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經驗,進一步改進了造紙技術,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使用和推廣造紙術。因此,後世人都傳蔡倫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1957年,考古學者在陝西長安縣灞橋發現了一座古墓,發現了一面銅鏡下放著成疊的紙,共有88張殘片,被命名為「灞橋紙」。這種紙主要是用麻和少量芒麻纖維製成,是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⑨ 蔡倫的概括故事
蔡倫(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耒陽(今湖南省耒陽市)人。他改進了東漢時的造紙技術,被傳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倫於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漢章帝建初年間,擔任小黃門(較低品級的太監職位)。漢和帝即位之後,升任中常侍,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的謀劃。蔡倫有真才實學,為官盡忠職守,多次不惜觸犯皇帝的威嚴,進諫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
後來,蔡倫擔任尚方令,監督宮廷物品的製作。人們認為就是從這個時候,蔡倫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工藝,並改進當時的造紙技術。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檔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制紙的費用很高昂,而竹簡又笨重,於是蔡倫想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准備了條件。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告給皇帝,皇帝對蔡倫的才能非常贊賞,並把改進過的造紙技術向各地推廣,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倫為龍亭侯,所以後來人們都把紙稱為「蔡侯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