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錄音機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人類開始設想並研製錄音機可追溯到1888年,當時美國工程師史密斯提出了採用磁性媒介物錄音、放音的設想,並建議用含有鐵粉的纖維絲帶記錄和重播聲音,但因效果不佳而告暫停。
不久後,丹麥人波爾森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波爾森是一位電話工程師,他認為讓一條長形的磁性體一邊移動一邊以電話電流來磁化的話,磁性體的各個部分就會被磁化,而磁性體的磁化特性則可以把聲音以剩磁的形式長久地保存在磁性體上,實現錄音和放音的目的。1898年,波爾森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磁性錄音裝置,由於錄音磁性體用的是鋼絲,因而稱為鋼絲錄音機。在1900年的巴黎博覽會上,波爾森展出了他的錄音機,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早先的鋼絲錄音機發出的聲音小、失真大。在20世紀初發明電子管後,波爾森採用了直流偏磁法和電子管放大技術,使錄音機的靈敏度和聲響都大為提高。1927年,美國的卡爾森和卡本特利用交流偏磁法明顯地改善了鋼絲錄音的質量,這在磁錄音技術上是十分關鍵的一步。
1926年,美國人奧內爾發明了在紙帶上塗鐵粉的「紙基磁帶」,但由於紙基機械性能不好,容易折斷,不久就被淘汰了。可奧內爾的方法卻給人以重要的啟發。1930年起,德國的弗勞伊瑪產生了在機械性能好的塑料帶基上塗磁性材料的想法。1936年,弗勞伊瑪的「塑料磁帶」誕生了。磁帶代替了鋼絲後,極大地提高了記錄密度和記錄性能,而且便於剪接和編輯,是錄音技術上的重大革命。以後,磁帶錄音機便漸漸取代了鋼絲錄音機,使錄音機進入了與留聲機競爭的時代。
使磁帶錄音機確立它不可動搖的地位,最終淘汰留聲機的最大功臣當推美國人馬文·卡姆拉斯。
馬文從小就好動,他喜歡自己動手製作各種有趣的小玩藝兒,尤其對新奇的東西十分感興趣。以後,他迷上了當時處於科技發展前沿的無線電技術,他曾製作過靈敏的晶體管收音機,還自製了火花式發射機。馬文每次在試驗時,都會干擾周圍鄰居的收音機使用。每當收音機發出「劈里啪啦」的雜音時,鄰居就要抱怨說:「這一定又是馬文在搞他的發明了,有這樣的鄰居真是不幸。」許多年後,當馬文成了發明名人時,鄰居們常常會自豪地說:「我們有幸與馬文為鄰,他的許多重大發明,都是我們最先獲得信息的。」
馬文曾在1937年改造過鋼絲錄音機,使它的音質有很大提高。當弗勞伊瑪的塑料磁帶錄音機問世後,馬文發現由於在塑料帶上塗的鐵粉材料不很理想,影響了聲音的保真。馬文的發明神經立即被觸動了,他進行了數千種不同材料的試驗,最後找到了較為理想的磁性顆粒——針狀伽瑪型氧化鐵粉。他將這些粉末用凡立水調和後塗抹在塑料帶上,在塗料未乾時即放入磁場處理使所有的鐵粉顆粒按一定的方向排列起來。這種又輕又薄的塑料磁帶錄音質量很好,至今還在被人們使用。
如果說新型鐵粉的發明是馬文刻意追求的結果的話,那麼錄音高保真技術的發明,則可說是他無意中獲得的成果。
在一次試驗中,馬文試圖錄下一個高頻信號,未能成功,但在放音時卻聽到了平時無法錄到的頻率很低的聲音,他甚至還聽到了真空電子管中燈絲振動而發出的輕微的丁當聲。馬文的心狂跳了起來,這不就是自己一直在追求的高保真錄音嗎!馬文立即動作起來,將磁帶用高頻進行處理,然後錄下自己的聲音:「一、二、三、四。」重放時,這聲音果然極其清晰。後來馬文說:「錄音時有一張紙片被我不小心帶落到地板上,放音時我甚至都聽到了紙片落地的聲音。」
後來馬文又發明了有幾個聲道的真實的立體聲錄音技術。他在錄音時採用可錄不同頻率的裝置錄下,再用適應不同頻率的喇叭播放。這樣,人們就是在家中也能得到與劇場相近的效果。這也就是今天錄音機的「高保真多頻道立體聲」技術了。
初期的塑料帶錄音機都是開盤式的,比較笨重。1964年,荷蘭的菲利浦公司發明出盒式封閉型磁帶錄音機,這一發明使老式開盤式錄音機迅速被淘汰,錄音機開始步入普通家庭。現在,它幾乎已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家用電器了。
⑵ 誰發明了第一台錄音機哪一國人什麼時間
1898丹麥科家保森根據史密斯理論研製第台磁性錄音機
1900巴黎博覽展保森發明磁性錄音機由於種錄音機聲音錄鋼絲與留聲機相比具獨特優點博覽受青睞
磁性錄音要用質量高鋼絲鋼帶且非笨重使用起便於1930德弗勞伊瑪提新案即用表面塗鐵粉紙帶或塑料帶代替鋼絲或鋼帶經6努力1936弗勞伊瑪研製磁帶錄音機與磁性錄音機相比種錄音機聲音清晰使用便價格便宜
馬文1937制台採用新原理鋼絲錄音機採用完整磁圈作磁鋼絲穿線圈並與磁圈保持定間隔能利用鋼絲周圍空氣間隔進行錄音層氣隙包圍鋼絲表層所均勻
台錄音機性能要比往錄音機性能聲音逼真音質優美馬文堂兄縱情唱歌再由台錄音機放玩笑說:位『業余歌唱家』演唱水平瞬間提高許倍
馬文台錄音機進行改進並制輕薄塑料磁帶發明高保真頻道立體聲放音裝置
⑶ 中國哪年開始有錄音機
1951年。
1951年和1953年,中國上海鍾聲電工社先後製成了中國第一台鋼絲錄音機和磁帶錄音機。
錄音機,把聲音記錄下來以便重放的機器,它以硬磁性材料為載體,利用磁性材料的剩磁特性將聲音信號記錄在載體,一般都具有重放功能。家用錄音機大多為盒式磁帶錄音機。
盒式錄音機曾在上世紀80年代至2000年左右極為流行。
(3)錄音機是哪年發明的擴展閱讀:
錄制技巧
1、普通語音磁帶:此類磁帶頻寬較窄,動態范圍不大,適宜錄制語音信號,主要有TDK的D系列、Sony的EF系列以及國產大自然AE系列。
2、普通音樂磁帶:此類磁帶頻寬較寬,動態范圍較大,適合錄制音樂節目,主要有TDK的AD系列、Sony的HF系列、Maxell的CD』Ⅰ系列以及國產大自然AD系列。
3、高偏磁帶(鉻帶):此類磁帶頻寬較寬,噪音極低,動態范圍極大,適合錄制動態范圍較大的音樂節目,主要有TDK的SA系列、Sony的UX系列、Maxell的CD』sⅡ系列。沒有國產鉻帶出售。
4、金屬帶:此類磁帶頻寬極寬,噪音低,動態范圍極大,適合錄制動態范圍很大、頻率較寬的音樂節目,可以用作錄音母帶,一般與三磁頭卡座配合使用。市售主要有TDK的MA系列、Sony的ES-Metal系列、Maxell的CD』s Metal系列,同樣沒有國產金屬帶出售。
⑷ 世界上第一台錄音機是誰發明的
波爾森是第一個人使聲音有控制地把變化著的磁場強加到一段鋼絲上的這一想法成為現實.然後,鋼絲上的變化磁場可使聲波再現.這個想法是盡善盡美的,但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關一些缺陷,而且還是很難克服的缺陷,所以盡管波爾森於1898年獲得其裝置的發明專利權.
⑸ 錄音機是誰發明的
1900年,巴黎博覽會展出了保森發明的磁性錄音機。由於這種錄音機把聲音錄在鋼絲上,因此,與留聲機相比,具有獨特的優點。在博覽會上,它受到了人們的青睞。 但是,磁性錄音要用質量很高的鋼絲和鋼帶,且非常笨重,使用起來不方便。於是,1930年,德國的弗勞伊瑪提出了新的方案,即用表面塗有鐵粉的紙帶或塑料帶代替鋼絲或鋼帶。經過6年的努力,1936年弗勞伊瑪研製出了磁帶錄音機。與磁性錄音機相比,這種錄音機聲音清晰,使用方便,價格便宜。 馬文在1937年製成一台採用新原理的鋼絲錄音機。它採用完整的磁圈作為磁頭,鋼絲穿過線圈,並與磁圈保持一定間隔,這樣就能利用鋼絲周圍的空氣間隔進行錄音。因為這一層氣隙包圍在鋼絲的表層,所以它是均勻的。 這台錄音機的性能要比以往的錄音機性能好很多。它聲音逼真,音質優美。馬文的堂兄在縱情唱歌之後,再由這台錄音機放出來,人們開玩笑說:「這位『業余歌唱家』的演唱水平,在一瞬間提高了許多倍。」
⑹ 錄音機的發展史
錄音機問世
話說當年丹麥有位年輕電機工程師Valdemar Poulsen,他利用磁性變化的原理,以鋼琴線製造了一部「錄話機」,1898年獲得專利,這就是1930年代鋼線錄音機的前身。1900年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中,Poulsen展出了他的錄話機,雖然早十年前就已經有著名歌唱家的錄音圓筒出售,科學家仍對錄話機大感興趣,Franz Josef皇帝還留下一段談話,成為現存最早的磁性錄音數據。
圓盤留聲機發明人Emile Berliner同一年到美國設廠生產機器,Poulsen也想跟進,但資金不足,最後工廠落入商人Charles Rood手中。有生意頭腦的Rood以錄話機錄制美國總統的談話,又協助紐約警方偵破黑社會謀殺案,使得錄話機聲名大躁。德國海軍透過丹麥買了幾部錄話機用在船艦上,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就用來記錄摩斯密碼,導致美國運兵船被德國擊沈,戰後Rood被以叛國罪起訴,但到他九十幾歲去世前仍在纏訟中,這是錄音機史上的一段「間諜外傳」。
德國人嘗到甜頭後,開始對磁性錄音展開研究,1927年Fritz Pfleumer成功的以粉狀磁性物質塗布在紙帶或膠帶上進行錄音,希望能取代當時的鋼線錄音機。當時英國BBC廣播公司使用由錄話機改良的巨型Blattnerphone鋼帶錄音機。這種錄音機可切斷鋼帶重新焊接來進行剪輯,但焊接點總會有轟然巨響,操作時又怕焊點斷裂而鋼片橫飛,所以德國人發展的磁帶安全又理想。1932年著名的BASF成功開發出可大量生產的錄音帶,他們與德國最大的電機製造商AEG合作,希望在1934年的柏林無線電展覽中推出「Magnetophon」磁音機,BASF並先行製造了五萬公尺的錄音帶,在塑料材料還未普遍運用前,這是個很驚人的成就。
磁性錄音
1936年英國指揮家畢勤爵士率領倫敦愛樂訪問德國,應BASF邀請,11月19日在該公司Ludwigshafen的大禮堂中進行了一場演奏,曲目包括莫扎特《第39號交響曲》等,這是音樂史上第一次大型的磁性錄音;在大西洋彼岸,指揮家史托考夫斯基1931年的立體聲實驗錄音,以及同年RCA示範的33又1/3轉長時間錄音,都還是直接將聲音刻在蠟盤上。美國人也進行磁性錄音研究,像是Marvin Camras把交流偏壓技術引進鋼絲錄音機,使其頻寬與雜音都達到可收錄音樂的水平。另一家Brush公司也發展出錄音帶,他們委請3M製造一種有光滑表面,厚度為千分之三寸的薄膠帶,柔軟防潮,在上面可塗布磁性鐵粉。這些規格後來持續用了三十年,不過Brush所設計的錄音機Soundmirror卻沒有形成氣候。
二次大戰期間,德國廣播電台已經開始大量運用磁帶錄音機,播出重要軍事將領的錄音,美國人常搞不清楚為什麼希特勒可以同時出現在好幾個地方?直到二次大戰後,終於誕生了第一台可供錄音室用的美國磁帶錄音機。不過在推銷時卻遭遇了一些困難,Mullin想到何不請天王巨星平克勞斯貝所主持的廣播節目試用?1947年夏天,Ampex提供的錄音機派上用場,平克勞斯貝對於剪接方便的磁帶錄音機非常滿意,於是預定秋天起都改用磁帶錄音機。不過工程人員心裡怕怕的,把磁帶的內容又在唱片上刻了一次,再以唱片播出,如此持續了半年多,沒想到這居然是後來音樂唱片製作的標准模式。
匣式錄音帶的出現
Ampex的錄音機是使用錄音帶的全部寬度,單方向錄一次,每次錄完後就要回卷,這樣的方式稱為全軌式(Full Track)。不久就出現了每次只用磁帶一半寬度的半軌式錄音機,錄完後相反的方向可再錄一次,時間也增加了一倍。嘿!對了,既然可以用兩軌,就可以錄兩種不同的訊號,1949年美國的Magnecord公司就開發出一種雙軌式的立體聲錄音機,比第一張商用的立體聲唱片足足早了近十年。有了立體聲錄音機之後,1952年紐約的WQXR電台開始立體聲的FM廣播,1954年Audiosphere也發行了第一卷商業性的立體聲錄音帶,音響世界正式進入立體聲時代,並間接推動了立體聲唱片的發展。Ampex則在磁帶錄音的基礎上,1953年成功開發出彩色錄像機,此後廿年間獨霸市場。
從這時開始,磁帶錄音機進入戰國時代,也進入一般美國家庭中。盤式錄音機效果雖好,要讓一個老爺爺把磁帶東繞西拐的穿過許多滾輪,正確安裝完畢,只怕不太容易,後來克里夫蘭一位發明家George Eash就把一個五寸的盤帶裝到塑料盒中,再加上一些壓輪與導桿,使它很容易就能使用,即使在顛簸的汽車中也能不受影響,Eash這項發明就是我們所說的「匣式錄音帶」。Eash最初遭遇的困難是時間太短,只有三十分鍾,後來經過不斷改良,才能錄下一個小時的音樂。1963年Earl Muntz進一步改良Eash的設計,大量用於汽車、輪船之上。此外,Muntz在匣式錄音機中使用了四聲軌的錄音頭,原本是要延長播放時間,後來卻意外的成為四聲道音響的優良儲存設備,一直到七○年代末期,稱為Fidelipac的匣式放音機還有許多擁護者,形成一種特殊的音樂文化。
不幸的失敗者
另外RCA在1958年推出一種復雜的「革命性」盒帶,大小像袖珍本書籍一樣,可以多個迭放起來,如自動換片機一樣的自動換帶。不過後來發現這些盒帶常常不爭氣的卡在一起,而價格又比盤式帶高出許多,可想而知,RCA鐵定賠了一筆錢。1961年CBS則推出一種自動換帶的裝置,錄音帶尾端固定於卷盤,頭端在播放時捲入機內,唱完後自動卷回盒內,體積非常小。但是這種設計的錄音質量很差,三兩下就消失不見了。製造噴射機的Bill Lear也看好錄音機市場,他與福特汽車合作,直接把改良型八音路匣式錄音機裝到汽車上強迫中獎。有RCA提供音樂軟體,有摩托羅拉負責製造,有福特汽車作為營銷通路,航空大亨最後仍然沒有結果。七○年代SONY為了高音質的目的,推出體積約為卡帶一倍大的超卡帶錄音機,其錄音質量直追高級盤式機,因為其它廠商的抵制,加上買不到軟體與空白帶,超卡帶又成為錄音機史上的曇花一現。
真正成功的產品是Philips北美分公司Norelco在1964年所推出的「攜帶錄音機」,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卡式錄音機。當時盤式錄音機的發展已臻成熟,銷售量達到空前高峰,價格合理的電池式手提盤式機也問世了,照理說Philips沒什麼機會。1965年Ray Dolby博士發明了雜音抑制系統,卻替卡式帶開創了一條生路。1966年Norelco推出了家庭用的卡式錄音座,Ampex隨即推出商業用卡式音樂帶,而日本的SONY、kenwood等廠商快速加入,使得卡式錄音機成長快速,變成擋都擋不住的趨勢。
卡式錄音機的發展方向
卡式錄音機往後發展就圍繞在磁頭的精密度與材質變化、錄音帶磁化物的改善,以及雜音抑制技術等方向打轉了。例如日本Akai所發展的玻璃磁頭,以耐磨好聲著稱;Nakamichi開發的精密磁頭,第一次達到普通帶也有20Hz-20KHz的頻寬。錄音帶也以二氧化鉻取代了常用的氧化鐵,甚至有用鈷、鎳等作為感磁物的錄音帶。雜音抑制系統則從Dolby B、C進步到Pro HX,動態與頻寬都很令人滿意,欣賞最高級的卡式錄音帶,幾乎有LP唱片的感受,這是數字錄音機所欠缺的。
數字錄音機以DAT打頭陣,它的工作原理與錄像機差不多,都是以高速旋轉的磁頭在磁帶上記錄訊號,它可以說是錄音機發展八十多年來最大的突破。無奈DAT效果太好了,即使加上防拷貝裝置,所有的軟體廠商仍然害怕它會造成盜版音樂泛濫,因此極力抵制,最後使DAT只能留在錄音室里為少數人服務。如果讀者中有極端重視聲音質量的,我仍建議購買DAT錄音機,Pioneer有幾款DAT可以用88.2KHz取樣頻率工作,高頻延伸到達40KHz左右,這是目前所有CD遠不能及的。因此要製作私房CD,非DAT不可。偷偷告訴你,音樂前輩曹永坤先生,常常在風衣里藏著麥克風,以DAT收錄現場音樂會實況,效果足以叫人大吃一驚,當然,這種東西只能好朋友自己分享了。
⑺ 錄音機的歷史
早先的錄音機叫留聲機,誕生於1877年,是譽滿全球的發明大王——愛迪生製造的。愛迪生利用電話傳話器里的膜板隨著說話聲會引起震動的現象,拿短針作了試驗,從中得到很大啟發。說話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針產生相應的不同顫動。那麼,反過來,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先的說話聲音。於是,他開始研究聲音重發的問題。1877年8月15日,愛迪生讓助手克瑞西按圖樣制出一台由大圓筒、曲柄、受話機和膜板組成的怪機器。愛迪生指著這台怪機器對助手說:「這是一台會說話的機器」,他取出一張錫箔,卷在刻有螺旋槽紋的金屬圓筒上,讓針的一頭輕擦著錫箔轉動,另一頭和受話機連接。愛迪生搖動曲柄,對著受話機唱起了「瑪麗有隻小羊羔,雪球兒似一身毛……」。唱完後,把針又放回原處,輕悠悠地再搖動曲柄。接著,機器不緊不慢、一圈又一圈地轉動著,唱起了「瑪麗有隻小羊羔……」,與剛才愛迪生唱的一模一樣。在旁的助手們,碰到一架會說話的機器,竟然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會說話的機器」誕生的消息,轟動了全世界。
1877年12月,愛迪生公開表演了留聲機,外界輿論馬上把他譽為"科學界之拿破崙",是19世紀最引人振奮的三大發明之一。即將開幕的巴黎世界博覽會立即把它作為時新展品展出。就連當時美國總統海斯也在留聲機旁轉了2個多小時。
10年後,愛迪生又把留聲機上的大圓筒和小曲柄改進成類似時鍾發條的裝置,由馬達帶動一個薄薄的蠟制大圓盤轉動的式樣,留聲機才廣為普及。
雖然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實現了錄音。但是那時的錄音機主要用機械原理實現聲音的再現。它錄制的聲音音量低,以至錄音時要對著喇叭大聲地喊話。為了改進這種錄音方式,丹麥科學家包爾森利用電話傳聲的原理,開始嘗試用磁性儲存聲音。包爾森用鋼絲做實驗,在磁力的作用下鋼絲會變成磁鐵,磁力消失後,在磁場中的鋼絲仍然會保有磁性,這種保留下來的磁性,叫做剩磁。包爾森把一條長鋼絲纏繞到一個卷軸上,鋼絲通過一個電磁鐵與另一個卷軸相連,錄音話筒與電磁鐵的線圈相連。這樣,通電的電磁鐵就把電話筒里的電磁信號變成磁場,在磁場中的鋼絲受到磁化,產生隨聲音大小而強弱不同的剩磁,聲音就被記錄在鋼絲上了。由於這種磁性錄音要用質量很高的鋼絲和鋼帶,而且笨重不便,影響了這種錄音方式的普及。
在錄音機廣泛普及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美國的無線電愛好者馬文·卡姆拉斯。他在研究錄音信號受損的問題時產生了這樣一個念頭:鋼絲表層的磁性總是一樣的,如果能在鋼絲的表層均勻地錄下聲音,不就可以得到均勻的聲音信號了嗎?當時的錄音機原理是用一根金屬指針作記錄針去接觸鋼絲表面,這樣,只有在兩者接觸處的鋼絲才被磁化,因此產生了錄音不均衡的現象。卡姆拉斯想用一個磁頭去改良它,即用一個完整的磁性圈作為磁頭,把鋼絲穿過磁性圈並使兩者之間保持向等距離,然後利用鋼絲周圍的空氣間隔進行錄音。與前者相比,卡姆拉斯的改進在於在錄音過程中利用空氣間隙代替金屬指針,避免了磁信號的破壞。
錄音機的真正流行和實際應用還是在發明磁帶以後。1935年德國科學家老耶瑪發明了代替鋼絲的磁帶。這種磁帶是以紙帶和塑料袋作為帶基。帶基上塗了一種叫四氧化三鐵的鐵性粉末,並用化學膠體粘在一起。這種磁帶不但重量非常輕,而且有韌性,便於剪切。隨後,福勞耶瑪又將鐵粉塗在紙袋上代替鋼絲和鋼帶,並於1936年獲得成功。紙帶價格便宜,攜帶方便,被人們認同和接受。發明家卡姆拉斯也不甘落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卡姆拉斯發現了一種磁性顆粒,這種顆粒就是氧化鐵粉。他把這種粉末混入亮漆或凡立水中,再塗在紙帶和紙盤上。當塗料未乾時,就將它放入磁場,在磁場的作用下,所有的顆粒就會按一定的方向排列起來。這就是現代磁帶的雛形。 話說當年丹麥有位年輕小笨熊工程師Valdemar Poulsen,他利用磁性變化的原理,以鋼琴線製造了一部「錄話機」,1898年獲得專利,這就是1930年代鋼線錄音機的前身。1900年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中,Poulsen展出了他的錄話機,雖然早前就已經有著名歌唱家的錄音圓筒出售,科學家仍對錄話機大感興趣,Franz Josef皇帝還留下一段談話,成為現存最早的磁性錄音數據。圓盤留聲機發明人Emile Berliner同一年到美國設廠生產機器,Poulsen也想跟進,但資金不足,最後工廠落入商人Charles Rood手中。有生意頭腦的Rood以錄話機錄制美國總統的談話,又協助紐約警方偵破黑社會謀殺案,使得錄話機聲名大躁。德國海軍透過丹麥買了幾部錄話機用在船艦上,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就用來記錄摩斯密碼,導致美國運兵船被德國擊沈,戰後Rood被以叛國罪起訴,但到他九十幾歲去世前仍在纏訟中,這是錄音機史上的一段「間諜外傳」。
德國人嘗到甜頭後,開始對磁性錄音展開研究,1927年Fritz Pfleumer成功的以粉狀磁性物質塗布在紙帶或膠帶上進行錄音,希望能取代當時的鋼線錄音機。當時英國BBC廣播公司使用由錄話機改良的巨型Blattnerphone鋼帶錄音機。這種錄音機可切斷鋼帶重新焊接來進行剪輯,但焊接點總會有轟然巨響,操作時又怕焊點斷裂而鋼片橫飛,所以德國人發展的磁帶安全又理想。1932年著名的BASF成功開發出可大量生產的錄音帶,他們與德國最大的電機製造商AEG合作,希望在1934年的柏林無線電展覽中推出「Magnetophon」磁音機,BASF並先行製造了五萬公尺的錄音帶,在塑料材料還未普遍運用前,這是個很驚人的成就。 1936年英國指揮家畢勤爵士率領倫敦愛樂訪問德國,應BASF邀請,11月19日在該公司Ludwigshafen的大禮堂中進行了一場演奏,曲目包括莫扎特《第39號交響曲》等,這是音樂史上第一次大型的磁性錄音;在大西洋彼岸,指揮家史托考夫斯基1931年的立體聲實驗錄音,以及同年RCA示範的33又1/3轉長時間錄音,都還是直接將聲音刻在蠟盤上。美國人也進行磁性錄音研究,像是Marvin Camras把交流偏壓技術引進鋼絲錄音機,使其頻寬與雜音都達到可收錄音樂的水平。另一家Brush公司也發展出錄音帶,他們委請3M製造一種有光滑表面,厚度為千分之三寸的薄膠帶,柔軟防潮,在上面可塗布磁性鐵粉。這些規格後來持續用了三十年,不過Brush所設計的錄音機Soundmirror卻沒有形成氣候。
二次大戰期間,德國廣播電台已經開始大量運用磁帶錄音機,播出重要軍事將領的錄音,美國人常搞不清楚為什麼希特勒可以同時出現在好幾個地方?直到二次大戰後,終於誕生了第一台可供錄音室用的美國磁帶錄音機。不過在推銷時卻遭遇了一些困難,Mullin想到何不請天王巨星平克勞斯貝所主持的廣播節目試用?1947年夏天,Ampex提供的錄音機派上用場,平克勞斯貝對於剪接方便的磁帶錄音機非常滿意,於是預定秋天起都改用磁帶錄音機。不過工程人員心裡怕怕的,把磁帶的內容又在唱片上刻了一次,再以唱片播出,如此持續了半年多,沒想到這居然是後來音樂唱片製作的標准模式。 Ampex的錄音機是使用錄音帶的全部寬度,單方向錄一次,每次錄完後就要回卷,這樣的方式稱為全軌式(Full Track)。不久就出現了每次只用磁帶一半寬度的半軌式錄音機,錄完後相反的方向可再錄一次,時間也增加了一倍。嘿!對了,既然可以用兩軌,就可以錄兩種不同的訊號,1949年美國的Magnecord公司就開發出一種雙軌式的立體聲錄音機,比第一張商用的立體聲唱片足足早了近十年。有了立體聲錄音機之後,1952年紐約的WQXR電台開始立體聲的FM廣播,1954年Audiosphere也發行了第一卷商業性的立體聲錄音帶,音響世界正式進入立體聲時代,並間接推動了立體聲唱片的發展。Ampex則在磁帶錄音的基礎上,1953年成功開發出彩色錄像機,此後廿年間獨霸市場。
從這時開始,磁帶錄音機進入戰國時代,也進入一般美國家庭中。盤式錄音機效果雖好,要讓一個老爺爺把磁帶東繞西拐的穿過許多滾輪,正確安裝完畢,只怕不太容易,後來克里夫蘭一位發明家George Eash就把一個五寸的盤帶裝到塑料盒中,再加上一些壓輪與導桿,使它很容易就能使用,即使在顛簸的汽車中也能不受影響,Eash這項發明就是我們所說的「匣式錄音帶」。Eash最初遭遇的困難是時間太短,只有三十分鍾,後來經過不斷改良,才能錄下一個小時的音樂。1963年Earl Muntz進一步改良Eash的設計,大量用於汽車、輪船之上。此外,Muntz在匣式錄音機中使用了四聲軌的錄音頭,原本是要延長播放時間,後來卻意外的成為四聲道音響的優良儲存設備,一直到七○年代末期,稱為Fidelipac的匣式放音機還有許多擁護者,形成一種特殊的音樂文化。 卡式錄音機往後發展就圍繞在磁頭的精密度與材質變化、錄音帶磁化物的改善,以及雜音抑制技術等方向打轉了。例如日本Akai所發展的玻璃磁頭,以耐磨好聲著稱;Nakamichi開發的精密磁頭,第一次達到普通帶也有20Hz-20KHz的頻寬。錄音帶也以二氧化鉻取代了常用的氧化鐵,甚至有用鈷、鎳等作為感磁物的錄音帶。雜音抑制系統則從Dolby B、C進步到Pro HX,動態與頻寬都很令人滿意,欣賞最高級的卡式錄音帶,幾乎有LP唱片的感受,這是數字錄音機所欠缺的。
數字錄音機以DAT打頭陣,它的工作原理與錄像機差不多,都是以高速旋轉的磁頭在磁帶上記錄訊號,它可以說是錄音機發展八十多年來最大的突破。無奈DAT效果太好了,即使加上防拷貝裝置,所有的軟體廠商仍然害怕它會造成盜版音樂泛濫,因此極力抵制,最後使DAT只能留在錄音室里為少數人服務。
⑻ 錄音機是誰發明的
1898年12月1日,(丹麥)波爾森(Valdeman Poulsen)發明磁性錄音機:錄音電話機(Tele-graphone),通過磁疇取向記錄、重放聲音。
1901年,伯利納開設勝利公司(Victor),大量生產圓盤式唱片。
1909年,波爾森發明直流偏磁錄音法。
1924年,真空三極體、電磁刻紋頭、MIC等相繼實用化。
1925年,貝爾研究所J·P·馬克斯菲爾德(J·P·Maxfield)採用「電氣灌片」,唱片錄音步入「電氣化時代」。同時,由電動拾音頭、電子管放大器和電動揚聲器組成的「電唱機」逐步出現。
1926年,(美)奧奈爾發明紙基磁帶。
1927年8月,(美)威廉·卡森和卡彭特發明鋼絲錄音的交流偏磁法。
1928年,(德)弗萊馬發明塑料基磁帶。
1930年,(德)德律風根的鋼絲錄音機、勞倫茲和英國馬可尼的鋼帶式錄音機開始上市銷售。
1933年,蘇聯自行設計研製磁性錄音機。
1935年,(德)AEG(通用電氣)公司製成世界上最早的商品磁帶錄音機,帶速76.2cm/s,用BASF的塑料基磁帶,應用廣泛,技術先進。
同時,美國貝爾電話研究所製成鋼絲錄音機;日本電氣、安立電氣批量生產鋼帶錄音機。
1939年,紐約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鋼帶式錄音機立體聲放音表演。
1938年~1940年,德、日、美先後發明磁帶錄音的超音頻交流偏磁法。
1947年,美國3M公司先後生產了紙基和塑料基(塗四氧化三鐵)的商品磁帶;美國霍夫曼製成多聲道磁帶錄音機。
1948年,3M公司生產了塗布茶褐色磁性氧化鐵的塑料基磁帶。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系統(CBS)研究所的P·戈德馬克(P·Gold-mark)研製出密紋唱片。不久,33 1/3RPM的LP與立體聲技術結合,奠定了Hi-Fi的基礎。
1949年,美國生產出商品磁帶立體聲錄音機。
1950年,日本東京通信工業公司(SONY的前身)開始出售日本最早的磁帶錄音機和紙基磁帶。
1951年,上海鍾聲工業社製成我國第一台鋼絲錄音機。
1953年,鍾聲工業社又製造出我國最早的磁帶錄音機----鍾聲591。
1956年,日本通信工業公司製造出晶體管化攜帶型錄音機,可錄放1小時。
1957年,美國出售菲德里派克(Fidelipac)循環卡式錄音機,開始是單聲,後改為4跡2聲道立體聲。
1958年,德國生產帶速不恆定的「輪緣驅動」電池式小型錄音機,為錄音機進入家庭創造了條件。
美國RCA開始出售6.25mm帶寬、9.5cm/s帶速、4跡2CH立體音效卡式系統。
45度/45度 調制的雙聲道立體聲唱片問世。
1960年,日本開始生產主導軸驅動電池式錄音機,如SONY551;3M出售3M卡式系統,帶寬3.81mm,2跡立體聲,單方向用,演奏45分鍾,自動裝帶,自動放音,內部結構精巧。
1963年,荷蘭菲利浦研製出小型盒式磁帶錄音機,帶寬3.81mm,帶速4.76cm/s。
1964年,日本SONY公司生產了記者采訪用的全晶體管攜帶型錄音機,帶速19.05cm/s,小而輕。
1965年,美國里爾·傑特公司製成8跡循環卡式錄音機,立體聲磁頭為4層,為汽車廠接受,已成為IEC標准。
1966年,瑞士庫德爾斯基(Kudelski)公司研製出了記者采訪用Nagra III型全晶體管錄音機。
1969年,日本奧林帕斯和荷蘭菲利浦分別研製出微盒式錄音機,帶寬3.81mm,帶速2.38cm/s,雙面1小時。
1970~1975年,瑞士斯杜德(Studer)公司先後研製和生產了多種廣播和演播室用高質量盤式錄音機,帶速9.5~38.1cm/s,有電子計時器,電子記憶自停裝置。
美國安培(Ampax)公司研製出專業用盤式錄音機ATR-100,採用無壓帶輪、無主導軸驅動機構和高超的電子伺服技術。
1973年,上海玩具元件廠製成我國第一台盒式磁帶錄音機----葵花HL-1型,還先後研製出廣播和專業用攜帶型長城DTL-4型和落地式730型盤式錄音機。
1976年,日本SONY、松下、TEAC 聯合開發出大盒式磁帶錄音機(ELCASET),帶盒尺寸:150*106*18mm,帶寬6.25mm,帶速9.5cm/s,工作時自動將磁帶從盒中拉出,剪接方便。
日本松下生產了DD電機和隔離環傳動機構的U-38系列盤式錄音機RS-I800U,第一次引入微機實施一系列功能控制。
1980年前後,瑞士Studer公司開發出A801、A802等一系列微機控制的專業盤式錄音機。
1967年5月,日本NHK研製出第一台旋轉磁頭式數字磁帶錄音機(2CH,1TRACK,1INCH TAPE)。音響發展史上萌發出了數字化的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