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明的民族政策或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
(2)藏族;文成公主
(3)遼 ;阿保機 ; 金; 阿骨打
(4)澶淵之盟 ; 岳飛
(5)特點:有戰有和,和為主流
❻ 請你列舉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少數民族及其建築物
按北-西-南的地理順序介紹少數民族聚居地的代表性建築。北(蒙古包),西(羌藏碉樓),南(傣族竹樓、白族瓦房、彝族土掌房、哈尼族蘑菇房)
1,蒙古包
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在類似於蒙古包的帳房內。
2.羌族碉樓
在羌語中,碉樓被稱為「鄧籠」,意為美麗、高貴的房子羌族人有「依山而居,壘石為屋,高者十餘丈」的習俗。碉樓的高度在十米至三十米之間。用於御敵、貯存糧食和柴草。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平頂房,呈正方形。多數為三層,每層高約三至四米。有著強烈傳統民俗文化。
碉樓根據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功用,共分為家碉、寨碉、阻擊碉、烽火碉四種。 家碉在羌峰寨最為普遍,多修在住宅的房前屋後並與住房緊密相連,一旦戰事爆發,即可發揮堡壘的作用。古時,羌峰寨還有這樣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誰家若生了男孩就必須建一座家碉,同時要埋一塊鐵在建碉的地基下,男孩每長一歲,就要增修一層碉樓,還要把埋藏的那塊鐵拿出來鍛打一番。直到孩子長到十八歲,碉樓才封頂。在為孩子舉行成人禮儀式時,將那塊鍛打了十八年的鐵製成鋒利的鋼刀送給他。在當時,如果誰家沒有家碉,那兒子連媳婦都娶不到。可見羌族的建碉風氣早已深入人心。 寨碉通常是一寨之主的指揮碉(也常祭拜祖先用)。阻擊碉一般建在寨子的要隘處,起到「一碉當關,萬人莫開」的作用。烽火碉多在高處,是寨與寨之間傳遞信號用的,同時也能用於作戰。 羌峰寨建設碉樓的主要建築材料有石、泥、木、麻等。他們將麥秸稈、青稞稈和麻稈用刀剁成寸長,按比例與黃泥攪拌成糊狀,便可層層錯縫粘砌選好的石料。它那金字塔式的造型結構決定了它穩如泰山般的堅固,加上精湛的工藝,堅固耐腐的材料,素有「百年碉不倒」之說。即使在冷兵器的年代裡,用火炮轟也難以傷它筋骨。一般建一座軍事碉樓至少耗時兩到三年。 每座碉樓的門都設在離地面數米高的地方,門前放置一活獨木梯,供人上下;一旦抽走獨木梯,攻者想要進入碉樓,那可比登天還難。碉門十分矮小,成人也須躬身出入,門板堅實厚重,亦有多道帶機關的門閂(木製門鎖)。碉內分有若干層,每層都有碉窗(用作近距離作戰時投擲巨石打擊敵人)和槍眼。居高臨下,遠可射,近可砸,敵在明,我在暗,以守代攻,游刃有餘。
3.藏族碉房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典型的藏族民居用土石砌築,形似碉堡,通稱碉房。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一般為2至3層,也有4層的。通常底層做畜舍,上層住人,儲藏物品,還有設經堂的。平面布置逐層向後退縮,下層屋頂構成上一層的曬台。廁所設在上層,懸挑在後牆上,廁所地面開一孔洞,排泄物可直落進底層畜舍外的糞坑中,以免除清掃的麻煩;設有兩層廁所的,上下層位置錯開,使上層污物能暢通無阻地落到底層糞坑。
4.傣族竹樓
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築形式。傣族人民居住區地處亞熱帶,地溫高,據說竹樓利於防止酷熱和濕氣,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傣族村寨多則二三百戶,少則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別致的竹樓組成。村邊都有防護林帶。每家竹樓四周,都用竹籬圍著。籬內種植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竹樓下有較大的空地作院子。整個竹樓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一般作關牲口和堆柴禾用。竹樓由二十至二十四根柱子支撐。屋內橫梁穿柱。有的橫樑上雕刻著花紋。離地七八尺處鋪樓板或竹蔑,將樓房隔為兩層。屋頂用茅草編織的草排或木片覆蓋,近年大都改為用瓦頂。
5.白族瓦房
白族的住宅,因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技術水乎不同,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房屋形式。高寒山區的白族人民多居住單間或兩間相連的「垛木房」或「竹籬笆房」。壩區白族人民多住土木結構的瓦房。其布局則採取「三房一照壁」和「一正兩耳」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院落寬敞,陽光充足。多數人家還設有花壇,種植山茶、石榴、掛花、香橡等花木,花草芬勞四溢,環境優美舒適。白族人民十分重視照壁、門樓的建築。照壁用白灰粉刷,由名人題寫「萬紫干紅」、「旭日東異」或「福」、「壽」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大宇。四周山牆也一樣彩畫著各種山水、花鳥、蟲魚圖案,每個角落的裝飾都很講究,給人以生動活潑、均勻對稱、和諧優美的感覺。面富於獨特風格的門樓,其建築裝橫更傾注了白族人民的藝術智慧。一般都是斗拱重疊,飛搪串角,附以泥塑、木雕、石刻、凸花青磚、大理石等組合的立體圖案,。其造型之優美,結構之嚴謹,可與內地殿閣婉美。許多門扇是由錢空三層的花、鳥、蟲、魚、人物等以及浮雕圖案所組成,顯得玲現剔透、精巧優美。有的門樓、隔扇不用一顆鐵釘,僅以鑿出卯眼相接,卻十分堅固牢實。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水平。
6.彝族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為彝族先民的傳統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層層疊落,相互連通,遠遠看去甚是壯觀,後期彝漢混居,融合了部分漢族民居的特點,逐步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築,堪稱民居建築文化與建造技術發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梁,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曬場。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擔上墊木,鋪茅草或稻草,草上覆蓋稀泥,再放細土捶實而成。多為平房,部分為二屋或三層。
7.哈尼族蘑菇房 房屋建築以土石為主要牆體材料。屋頂有平頂的「土掌房」和雙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頂房較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頂曬糧,空間得到充分利用。蘑菇房造型美觀,別具一格。冬暖夏涼,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牆、竹木架和茅草頂成。屋頂為四個斜坡面。房子分為三層:底層關牛馬堆放農具等;中層用木板鋪設,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有一個常年煙火不斷的方形火塘;頂層則用泥土覆蓋,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❼ 現在世界你認為應該怎樣看待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創造的文明
人類社會,是一個文明不斷發展進步的社會,也是一個多種文明百花盛開、爭奇斗艷的社會。但是,如何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卻始終是困擾人類自身的大課題。21世紀的到來,把這一課題更加緊迫地擺到了我們面前。國際社會越來越強烈地呼喚著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順應這一潮流,我們有必要在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兩個新秩序之外,進一步把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的要求,明確地提到國際社會的面前。
一、人類世界面臨的一個大課題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不同類型文明所構成的共同體。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在創造著自己的文明。由於地域、歷史、傳統的不同,以及種種現實因素的影響,不同區域、不同時期、不同傳統的人類社會共同體,總是在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以及相應的語言、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倫理、宗教、公共機構、國家、政治、法律、技術等文化體系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獨特性。往更高層次發展,還進而構成一些不同的文明類型。百花齊放,百花盛開,整個人類文明表現出了鮮明的多樣性。
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列舉了21種文明類型,從現存的西歐文明、遠東文明、基督教文明上溯到古代,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雖然他的分類和闡釋不能說完全科學,但卻毋庸置疑地肯定了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存在。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論,其觀點有很多偏頗,但其理論的基礎,卻是以不同類型文明的存在為前提的。他認為:「村落、地域、族群、民族性、宗教團體,在不同層次的文化特殊性上,都有其獨特之處。」「盡管文化的界域很少像國界那般鮮明,但是文化的區別卻是實實在在的。」
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的一個基本特質。從古到今的人類社會,從來就沒有出現過一個大一統的文明類型。相反,每種文明都在頑強地表現著自己的多樣性。在多樣性中存在,在多樣性中發展,在多樣性中前進。
多樣性的文明又不是相互隔絕的。各種文明之間,自誕生以來,就以生活交往、經濟活動為紐帶,進行著不同形式的聯系和交流。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文明水平的提高,社會聯系的緊密,這種交流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層次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從而也越來越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早在15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時就指出:「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
到今天,人類文明的相互關系就更加密切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交通和通訊方式的巨大改進、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推進,整個世界已經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一個小小的「地球村」的概念,就足以把人類相互關系的現狀和未來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種全球化的趨勢,既打破著傳統的經濟上的壁壘,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著精神、文化上的壁壘。各個國家在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教育、軍事以及社會生活方面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的相互交往,無不或多或少地與「文明」二字聯系在一起。科技、文化、教育本身就屬於「文化」、「文明」之列,自不待說,就是經濟、政治、軍事,其實也離不開「文明」,毋寧說,它們所有一切內涵的背後和深層,都是某種類型的文明作為底蘊。文明,滲透在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也滲透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群體的交往、交流之中。
文明的多樣性,當然也就意味著差異。既有內容的差異,也有形式的差異,還會有發展水平的差異。正是有種種差異,才會有交流,才會有相互借鑒和相互學習。與此同時,這種差異,在一定條件下也難免不發生摩擦和沖突。
於是,這就提出了一個如何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問題,實際上,也就是處理各種文明相互關系的問題。
在幾千年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各種文明之間的關系曾經處於非常復雜的狀態。很多文明都能夠友好相處,平等交流,互相學習,自然交融。但也有一些,由於相互之間的差異,曾經對於國家、民族間的矛盾沖突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的甚至打著文明的旗號進行對外擴張和侵略。
當今世界,文明的交流和發展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各種文明的相互關系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和特點。從主流的一面看,由於各國文化交流的擴大,交通和通訊工具的改進,信息傳輸的增大和快捷,各國文化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出現了加速融合的趨勢。世界文明的精華,不斷擴展到全球的各個角落,為整個人類所共享。但從另一面看,世界不同文明的關系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健康乃至很危險的傾向。某些發達國家,抱有根深蒂固的「西方文明優越論」,企圖把少數國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矛盾歸結為優秀文明與落後文明的沖突,以此證明新霸權主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就有了更加重要和緊迫的意義。
二、關鍵是如何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
文明的多樣性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正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關鍵是如何認識和對待這種多樣性。
首先,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應該有一個科學的價值評價。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不僅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且是促進世界文明進步發展的一個積極和重要的因素。
關於人類起源是多源還是一源,尚難定論,但人類文明的發展卻無可置疑地是多線條的。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這種發展並不排斥其他文明的發展,也不必然地以其他文明的衰亡為前提。相反,各種文明的發展可以是並行不悖的。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又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結果,不管主觀上的意願如何,每一種類型的文明都會從其他文明中吸取養分,同時,也會給其他文明以不同程度的影響。
比如,東方民族的許多重要發明,如阿拉伯數字、指南針、火 葯和紙等,曾經給西方文明以決定性的影響。伊斯蘭文明與西方長達數世紀的交流,給中世紀歐洲在數學、科學、醫葯和農業方面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到近現代,迅速崛起的西方文明給東方國家以很大影響,而東方文明也仍然以不同方式給西方以一定影響。例如,中醫中葯這一純粹中國的東西,如今已受到西方許多人們的歡迎。人類文明,正是在這種多樣性的交流、融匯中不斷前進的。不同類型的文明,既有其獨到的特徵和表現形式,又有許多人類共同的東西。經過長期的交流,這類共同的成份越來越多,它們就構成人類文明的共同和基本的財富。如從哲學上看,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錫克教和道教等,都對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處理社會關系的准則、婚姻家庭的規范、生活的目標和意義等,提出了許多共同的觀點,從而具有某些共同的價值。
因此,世界文明的總體內容和價值,既是由各種文明中的共同價值組成的,又是由不同文明色彩紛呈的多樣性予以豐富、融匯、促進和發展的。人類文明是普遍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普遍性寓於多樣性之中,多樣性也離不開普遍性。在多樣性中形成和融匯普遍性,這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多樣性首先是一個積極的因素。
第二,要正確認識文明差異與國際沖突的關系。
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有差異,在一定條件下當然會發生摩擦和沖突,由此,也就可能構成近年來人們常說的「文明的沖突」。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認為,在冷戰結束後的世界新形勢下,國際沖突的根本原因將不再是意識形態或經濟因素。人類的最大分歧和沖突的主導因素將是文化方面的差異。文明的沖突將主宰全球政治。
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提示了國際政治沖突中的文化因素和冷戰後國際政治沖突的新特點,這對於我們全面分析國際關系中的復雜現象是有益的。但是亨廷頓並沒有能揭示冷戰後國際沖突的真實根源,進而,他也沒有能正確闡明世界各種文明之間的相互關系。
文明類型之間沖突的深刻性、廣泛性和持久性是不能低估的。歷史上,人類各個部族、民族、國家、地區之間曾經發生過無數的戰爭和暴力沖突。如果從其社會歷史根源來分析,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文化沖突的因素在內。但是,縱觀世界歷史,嚴格來說,所謂文化或文明的沖突,只是造成某些戰爭或暴力沖突的背景之一,而這些戰爭或暴力沖突的最直接、最主要、最根本原因,還在於利益,在於經濟利益或某種程度上國家、民族利益的矛盾,在於某些社會勢力追求財富、土地、權力,擴張自身利益的貪欲。
比如,歷史上發生的許多宗教戰爭,形式上是不同宗教或教派之間的沖突,文化沖突的色彩很濃,但究其實質,仍離不開物質利益。
近現代西方列強對亞非拉廣大地區的殖民侵略,往往打著傳播文明的旗號,但實際上誰都不難發現它們掠奪財富、搶占市場、剝削和奴役殖民地人民的真實目的。否則,為什麼要殺戮那麼多土著居民?為什麼要將千百萬黑人變為奴隸?為什麼要向中國輸出鴉片,甚至將人類文明的瑰寶圓明園付之一炬?這些強盜般的行徑與「傳播」文明有何共同之處?
戰後幾十年蘇美之間的對抗,意識形態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意識形態的背後還是利益的爭奪。美國積極推行遏制政策或「超越遏制」的政策,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自己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持續多年的阿以沖突,固然是具有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民族之間的沖突,但其爭奪的焦點之一,仍然是中東的土地、河流,各自國家的領土范圍,特別是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
其實,人類歷史上的各種暴力沖突,並不僅僅發生在不同文明類型的民族和國家之間,實際上還大量發生在相同文明類型的國家之間。幾百年來,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頻繁發生,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們都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歐洲君主們互相聯姻,在外交文書上常以兄弟相稱,但在戰場上的廝殺卻絲毫也不遜色。所以,亨廷頓也承認,以往的王侯相爭、民族國家相爭、與意識形態相爭衍發的沖突,「大抵是西方文化的內部沖突。冷戰如此,兩次世界大戰如此,較早的17、18乃至19世紀的戰爭皆如此。」
所以,文明的沖突並不是各種暴力沖突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也不是不同文明相互關系的唯一方面。用「文明的沖突」來概括文明類型之間的全部關系並總結各種沖突的模式,是不全面的。
那麼,在冷戰結束以後,文明的沖突是否將取代政治沖突、經濟沖突而成為國際政治的新的主要模式呢?這要作具體分析。應該承認,亨廷頓指出了今後世界沖突的一個重要的作用因素。這種不同文明類型價值觀之間的摩擦會在深層次上制約著不同國家、民族、地區間的政治、經濟、外交關系,由發達國家代表的西方文明將會依仗其經濟優勢不斷侵蝕各種非西方文明。這種沖突構成國際政治中一種內在的應力結構,也構成非西方文明面臨的一種現實的威脅。但是,文明的沖突一般均表現在不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摩擦和碰撞中,它帶有一種潛移默化的特點。如果說在世界政治事務中發生什麼外部形式的沖突,那麼,可以斷言,其主要的原因仍然是基於現實的利益。亨廷頓所劃的文化斷層線內的各種沖突,可能具有更多的文化背景和「文明沖突」的色彩,這種背景和色彩將會使這些地區的沖突更加復雜、更難以解決。但歸根結底,它們仍然不可能超越政治經濟的現實利益而真的成為純粹「文明的沖突」。只要現實的利益問題得以解決,一切文明或文化問題的霧紗都會消退。
第三,既要看到各種文明之間差異、矛盾、沖突的一面,更要看到統一、共存的一面,積極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
在某些情況下發生的「文明的沖突」、或利益沖突背後潛藏的文化因素,雖然是客觀存在,但都只是各種文明類型相互關系中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其全部方面。所以,我們既要看到各種文明之間差異、矛盾、沖突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們統一、共存的一面。總的來說,多樣性的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只要正確處理,它們並非不能和睦共存。如果只講一面,不講另一面,是不恰當的,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由此,我們對待文明多樣性的根本出發點,應該是促進各種文明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吸收,做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而不是有意無意地擴大各類文明之間的矛盾、沖突,甚至排斥、壓制某一些文明的發展。
正確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就要積極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學習和交流。強調多樣性,要求尊重這種多樣性,決不意味著世界上的各種文明都要把自己封閉起來。每種文明都要不斷地與其他文明進行信息、能量、資源的流通和交換,才能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否則,就會自生自滅,走上衰退、消亡的道路。
所以,對外開放已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共同趨勢。每一種文明客觀上都在加強與其他文明的交流,都在向其他文明學習,同時,也在不斷拋棄自身落後於時代的東西。在這種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同文明的碰撞和沖突。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的影響和侵蝕也必然會加大。對此,我們應該有充分和清醒的認識。注意區分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對策。對確實先進的文明,要大膽接受,對魚龍混雜而來的糟粕,則要堅決抵制。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
第四,全面客觀地看待東西方文明的差異和長短優劣。
當代西方文明,實力雄厚,影響巨大,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認真研究學習和借鑒其科學技術、管理方法、市場經濟的規則和方法等等文明的精華,是我們當前突出的任務。
但另一方面,也應該注意,在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西方文明並不是一種最健康、最完善、最積極、最有效的文明類型。相反,東方文明固然有其弱點,但在強調集體主義、互助互愛、情感、家庭、秩序等方面的價值、觀念,卻不斷證明其不僅對於經濟的現代化,而且對於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特別是創造良好的生活質量、保持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平衡、維護社會各個層面的穩定等,都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而這些正是崇尚極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西方文明所缺乏的。所以,東方國家和民族應該有充分的自信力,相信自己的文明不會被西方同化,而只會在兼收並蓄、熔東西方文明精華於一爐之後,煥發出更大的光采,對現代化建設起更大的促進作用。
三、時代呼喚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
放眼21世紀的人類社會,在全球性經濟和政治聯系不斷加強的同時,各種文明的關系也愈益突出和深入。如何處理各種文明類型的相互關系,已經成了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
世界豐富多彩的文明之間,既有交流、合作的必要,又有發生矛盾、沖突的可能。兩者怎麼統一?關鍵是建立制度、程序和規范,也就是說,要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
所以,我們在繼續倡導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同時,應該進一步提出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的要求。
首先,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需要。
當代世界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越出國界,形成國際化的生產和經營,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織的復雜局面。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越來越多地與外部資源的利用和國際市場的開發聯系在一起;而其國家利益和安全,也遇到了更大的風險和挑戰。經濟全球化,似乎是純粹的經濟問題,但其實,它也是一個文明問題。
世界范圍的市場經濟怎麼運行?各國的經濟貿易按什麼規則往來?股票、證券、匯率、投資市場怎樣健康發展?等等,都涉及到各種價值理念、制度體系、運行規則問題。世界貿易組織制定的大量規則,既是根據經濟活動的需要建立的,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結晶。它反映了人類對於世界范圍內經濟活動規律性的認識所達到的水準。這些規則的確立,事實上也是不同文明磨合的結果。而它的付諸實施,仍將會觸及到不同文明對於同一個事物、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認識、不同觀念問題。在每一樁買賣、每一次談判、每一個協議的背後,我們都會發現不同文明的影響和作用。為了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了使這樣的全球化更加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和處於貧困狀態中的人民,為了使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更加規范有序,我們就不能不加快國際文明新秩序的建設。
第二,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國際政治關系健康發展的需要。
目前全世界有60億人口,1萬個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或部落,200個左右依據不同的政治理念而建立的國家政權,數百個為不同利益而結合的國際組織,5000多種語言,5000多種宗教信仰。如此眾多、不同形式的人類共同體,怎樣才能和平共處於一個星球上?
聯合國和其他類型的國際組織,從某種角度搭起了世界政治體系的框架,而無數的憲章、條約、協議、聲明、公告等等,編織起了國際政治關系的經緯。所有這些,同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是與當代世界的現實相適應的一種政治文明。世界需要和平、安全與穩定。而這一切,不能僅靠武力來獲得和維持。更多的,它需要人類文明的提升和應用。制定更加詳盡、嚴格的文明規則,大力促進國際文明新秩序的建設,才能夠使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相互之間的利益契合關系,才能對相互之間的文明抱有更加友善的態度,才能使用文明的手段而不是戰爭、掠奪等非文明的手段解決相互之間的矛盾沖突。
第三,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科技革命發展趨勢的需要。
科學技術本身就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科技領域的革命性變革,不僅會通過改變社會的生產方式而影響人們的價值體系,而且也會通過改變社會的生活方式而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從更廣闊的領域來看,它還深刻地影響到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格局。僅從100多年來電話、電影、電視的發明和發展,就可以看到科學技術的每一個重大突破,將會給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帶來多麼巨大的變化。
利用科學技術的成就,人們可以共享人類文明的成果,加深相互的理解和信任,不僅推動社會的發展,也促進人類精神的升華。當然,作為某種程度上的雙刃劍,科學技術也會被某些勢力用來誤導人們的精神生活,甚至從事邪惡的活動。因而,如何在科技領域按照文明的要求,制定更加科學的規則,引導和建立國際文明的新秩序,也成為一個迫切的要求。國際間的科技合作如何開展?知識產權如何保護?科技成果如何交流?哪些領域可以探索,哪些領域,如克隆人類、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應該加以限制和禁止?等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規則,建立起必要的秩序。
第四,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世界文化發展與交流的需要。
當代世界,不同國家的文化正在通過先進的傳播手段廣泛交流、滲透。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極大地縮短了人類交往的時間和空間距離,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們在瞬時間進行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溝通成為可能。無處不在的電視、廣播信號,傳輸著大量的信息,發布著這一部分人或那一部分人的見解,甚至使謠言像瘟疫般流行都輕而易舉。在世界貿易總量中,已經有相當比例的份額是文化類的產品,從而使文化消費占據了人類生活的一大部分時間和空間。
自然,在這種文化的流轉中,具有強大實力的美國占據著極大的優勢。如今,美國最大的出口產品已不再是地里的農作物,也不再是工廠里製造的產品,而是批量生產的流行文化——電影、電視節目、音樂、書籍和電腦軟體。世界各地的娛樂界充斥著美國製造的產品。1996年美國軟體和娛樂產品在國際上的銷售額高達602億美元。自1991年以來,美國知識產權的出口額上升了近94%。這還不包括大量的盜版。《讀者文摘》以19種語言發行,它的48種國際版本的發行量為2800萬份。《大都會》月刊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婦女雜志,共有36個外國版本。1997年美國電影在國外取得的票房收入達到58.5億美元。一部《泰坦尼克號》在美國本土凈賺6億美元,而在海外則達12億美元。據報道,加拿大影院上映的影片有96%是外國影片,主要是美國影片。報攤上出售的雜志和書籍分別有4/5和3/5來自國外,主要是美國。1987年,美國在歐洲聯盟電影市場的總體佔有率為56%,1996年達到70%。
面對著如此規模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市場,或者還包括明裡暗裡的文化滲透,如果不趕緊建立國際文明的新秩序,怎能處理由此產生的種種矛盾沖突?怎能保證文化交流規范有序地進行?怎能限制文化霸權主義的擴張?
第五,建立世界文明新秩序,還是正確處理所謂「先進文明」與「落後文明」關系,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需要。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的一些人持有一種片面和盲目的「西方文化優越論」,並常常以此作為借口貶低、干涉、壓制甚至侵略非西方國家。這種「西方文化優越論」,實際上是西方推行霸權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
人類文明的發展確實有差異。不僅有內容、形式的差異,而且就歷史的某一個橫截面而言,也會有發展水平和程度的差異。但這種差異不能成為評價各文明類型對人類文明所作貢獻的唯一標准,更不能成為某一所謂「先進」文明壓制甚至消滅所謂「落後」文明的理由。
為什麼?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往往有某種文明居於比較領先的地位,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異,這種地位往往會由新的其他類型的文明所取代,由此而造成新的歷史橫截面中新的文明格局。這種變動是延續不斷的,所以歷史上先後出現的各種文明類型,很少有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的。當古埃及文明已相當發達時,希臘與羅馬文明還處於很低的層次。而希臘文明,在古代顯然比中歐北歐的文明更為優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歐與北歐文明又超過了希臘文明。
當一種文明處於衰退狀態時,我們不能否認其歷史上對世界文明所作的貢獻;當一種文明比較先進時,也沒有理由妄自尊大,擺出一副舍我其誰的架勢。古代巴比侖文明,雖然後來衰落了,但它的文明成就,如創造楔形文字、編制漢謨拉比法典、測出圓周率為3,確定太陰歷法並設置閏月等,誰能否認其對人類的貢獻?當中國文明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並曾長期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時,今日的「美國文明」當時還沒有誕生,誰又能借這種差異而否認美利堅民族生存、發展的權利?即使在同一時代,無論較為先進的文明類型,還是相對落後的文明體系,都可以對世界文明作出自己的貢獻,都有自己值得珍視的精華。
所以,後進的文明要向先進的文明學習,並拋棄自己的糟粕,但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而先進的文明則要幫助落後的文明,但沒有理由以「文明霸主」自居,鄙視其他文明的國家和民族。為了解決對待文明類型的種種偏見,推動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世界需要和平、安全與穩定。世界也需要走向更高程度的文明。所以,我們在努力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的同時,應該及時和響亮地提出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的要求。
❽ 列舉3個我國不同民族的文明成果
藏族,唐卡
維吾爾族,坎兒井
保安族,保安刀
❾ 各民族對中華文化貢獻的事例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不斷增強了中華文化的活力和影響力。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巨大,回鶻詩人坎曼爾曾作詩說「古來漢人為我師」。
而漢族則有「回鶻衣裝回鶻馬」的現象,從戰國時代就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後來黃道婆向黎族人民學習織錦技術。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終貫穿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
在長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數民族不僅給漢族帶來了胡琴、胡瓜、大宛馬等看得見的物質成果,更主要的,他們為長期生活在農耕文化狀態下的漢族人民增加了一種銳意進取的開拓意識和兼容博納的文化胸襟,使漢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斷得到豐富與升華。
正是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的新鮮注入,中華文化才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特別是每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後,便會迎來中華文化的空前發展,從而造就了宏闊豪邁的「秦漢雄風」、雍容大度的「盛唐氣象」、強健有為的「康乾盛世」,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的幾個輝煌時期。
(9)請你列舉幾個我國不同民族創造的文明成果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然是各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沒有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沒有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積極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使少數民族文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在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進程中,必須大力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以各民族文化的新發展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文化政策,把握少數民族文學發展規律,尊重少數民族作家的創造性勞動,積極幫助少數民族作家深入生活、創作出版、學習進修,不斷壯大少數民族作家隊伍。要加強對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的宣傳推介工作,推動更多少數民族作家和作品走出本民族,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❿ 請你列舉幾個我國不同少數名族創造的文明成果。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