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坦克是誰發明的
是英國的斯文頓,斯溫頓中校是世界宣傳史上傳單宣傳戰術的發明者,同時也是坦克的發明者。
乘車戰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早在夏代就有了從狩獵用的田車演變而來的馬拉戰車。但坦克的誕生,則是近代戰爭的要求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軍隊在西線作戰中傷亡慘重。英國一些有識之士驚嘆地面戰血流成河,開始思考突破地面戰的新式武器裝備。斯文頓在一起意外中發現,如果在拖拉機上裝上火炮或機槍,似乎更有戰鬥力。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斯文頓的建議試制了坦克的樣車。
從此各種系列的坦克陸續誕生,且功能殺傷力越來越強大,成為了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之一。
(1)誰發明了戰車擴展閱讀:
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科技的進步往往會最先投入到戰爭當中,各個時期的先進武器最能體現人類智慧的結晶。許多「靈光一現」的奇思妙想造就出偉大的武器。
英國的斯溫頓中校發明坦克的初衷,不過是需要製造一種能夠在遍布鐵絲網的戰場上開辟道路、翻越壕溝並能壓制敵方機槍的武器,卻不想20多年後,坦克成為主宰二戰的「戰爭之王」。
它外形酷似水櫃,所以英文叫TANK,也稱為「陸地戰艦」。坦克具有直射火力、越野能力和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是陸地武器中其重要性唯一高於輪式裝甲車的存在,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陸上力量。
網路-斯溫頓中校
② 戰車是如何被發明的
來自歐亞大陸南部沙漠地帶的閃米特人在大約公元前2300年的時候發明了戰車,可謂軍事史上的一大革新。然而戰車真正被應用到戰場並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則是和人類的另外兩項重大發明分不開的,那就是馬的馴養和冶鐵技術的發明和傳播。正是這兩項發明與戰車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極大的提高了游牧民族的戰斗能力,使得他們成功地佔據了歐亞大陸核心文明區。
據目前所知,在公元前5000年前後中東是最早馴養和乘騎動物的地方。但那時乘騎的主要對象是牛和野驢,而且速度太慢。後來這種馴養動物的做法向北方產有野馬的地方傳播開來,公元前2500年,馬已在當地得到馴養,而且這種馬個頭大,體格壯,速度快,很快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偏愛。他們採取擇優繁殖的方法,使馬的個頭越來越大,承載能力也越來越強。游牧民族還發明了駕馭馬的馬勒、馬嚼子、角狀馬鞍和馬鐙等一系列用具。最初游牧民族利用馬打仗時把馬套到輕便的車上。這種車輪裝有輪輻,因而比起美索不達米亞的笨重的實心車輪有了很大的改進。這樣,這種令人生畏的武器——戰車便誕生了。而冶鐵技術的發明又為游牧民族提供了大量優良的兵器,從而使之得到了更高的戰鬥力。冶鐵技術在公元前兩千紀的中葉在小亞細亞東部發展起來。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國滅亡之後,隨著當地鐵匠的分散而得以廣泛流傳。最初的鐵不易鑄造,耗燃料多,且鋒刃極易失去,後來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進,發明了淬火、與木炭接觸使其變硬等工序,再加上鐵礦分布較之銅和錫更為廣泛而降低了成本,鐵器這才流行開來,從而使游牧民族得到了大量更加優良也更為便宜的新武器。當游牧民族駕駛著戰車掀起入侵浪潮之時,一人馭馬,其他的人彎弓射箭,如雨的箭陣加上密集的戰車,古老文明帝國的步兵根本無法抵禦。
③ 世界上第一輛坦克是誰發明的
威廉·特里頓。
在斯文頓中校的倡議下,1915年2月,英國當時的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二戰時期的英國首相)成立了陸地戰艦委員會。
1915年7月,委託威廉·福特公司的威廉·特里頓利用美國拖拉機履帶製造一種能越野行駛與戰斗的陸地戰車,由英國海軍航空兵威爾遜中尉幫助他去完成這項計劃,於1915年8月製成了試制樣車,稱為「特里頓」車。
樣車進行試驗後作了改進,在12月完成的機關報樣車被命名為「小威廉」,它是設計者威廉·特里頓的愛稱;按意譯的名稱,它就是「小遊民」,是世界上第一輛坦克,現陳列在英國皇家裝甲兵博物館。
(3)誰發明了戰車擴展閱讀:
世界上第一輛坦克的配置:
「小遊民」,全重18.289噸,裝甲厚度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馬克沁重機槍和幾挺7.7毫米「劉易斯」重機槍,發動機功率77.175千瓦,最大時速3.2千米,越壕1.2米,單位功率14.1千瓦/噸,最大速度55千米/時,最大行程500千米。能通過0.3米高的障礙物。
1916年9月15日,有48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但因為各種原因只有18輛投入了戰斗。同時丘吉爾也為了不讓德國人察覺這樣新式武器,於是便以「水箱(tank)」這一海軍術語為這個新式武器命名。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④ 坦克是誰發明的
世界第一種配備發動機和武器的裝甲戰車是由澳大利亞工程師莫爾於1912年發明和設計的。1911年,31歲的莫爾設計了一種履帶式裝甲戰車。1912年,信心十足的莫爾帶著自己的發明到了英國。莫爾熱情地向英國陸軍推薦「能夠行走的履帶機器」——它可以很容易地運載重型載荷在崎嶇道路上行駛並能夠越過戰壕。可是,英國陸軍官員對他發明的「怪物」不感興趣。1913年6月,英軍正式通知他,他的發明被拒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軍隊在西線作戰中傷亡慘重。英國一些有識之士驚嘆地面戰血流成河,開始思考突破地面戰的新式武器裝備。1915年,仍不死心的莫爾希望戰爭能夠改變英軍對他的發明的看法,再次遞交了發明。然而,英軍官員稱,他需要首先製造一個模型,英軍才會考慮他的發明。 他還沒來得及建造新的模型,一種新型裝甲戰車開始在英軍中誕生。英國陸軍工程師斯溫頓中校不知莫爾早已設計了類似的新型裝甲戰車,自行設計了一種拖拉機式的作戰裝備——幾乎與莫爾設計的一樣,獲得了陸軍的首肯。它外形酷似水櫃,所以英文叫TANK,也稱為「陸地戰艦」。 至於為什麼英國陸軍沒有採取莫爾的設計,而是用了斯溫頓的發明。我就不得而知了
⑤ 戰車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來自歐亞大陸南部沙漠地帶的閃米特人在大約公元前2300年的時候發明了戰車,可謂軍事史上的一大革新。然而戰車真正被應用到戰場並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則是和人類的另外兩項重大發明分不開的,那就是馬的馴養和冶鐵技術的發明和傳播。正是這兩項發明與戰車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極大的提高了游牧民族的戰斗能力,使得他們成功地佔據了歐亞大陸核心文明區。
⑥ 裝甲車是由誰發明的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盡管歷史上有許多人曾萌發過製造一種類似於現代坦克的裝甲車的想法,但人們最終還是將發明坦克的功勞歸於英國人厄內斯特·斯溫頓。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戰場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國遠征部隊服役的斯溫頓中校提出,需要製造一種能夠在遍布鐵絲網的戰場上開辟道路、翻越壕溝並能摧毀和壓制機槍火力的裝甲車來打破西部前線的這種沉悶僵局。 據報道,斯溫頓的靈感源自一位朋友的來信。這位朋友在信中把美國的「霍爾特」農用拖拉機描述為「能夠像魔鬼一樣爬行的美國機器」,斯溫頓由此建議製造一種裝有大炮和機槍的重型履帶式拖拉機,他的這一建議於10月20日被提交到英國陸軍部。實際上,斯溫頓當時只是想把現有的機器零部件拼在一起,從而組裝成一輛類似拖拉機的新式裝甲車。 但是,對坦克的發明還有另一種說法:一名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個小鎮的拖拉機製造商在斯溫頓之前就已提出了製造類似坦克裝置的設想,據說是他向英國人提供了詳細的構想甚至藍圖,英國人是在其構想的基礎上製造出了第一輛坦克。這位美國製造商就是埃德溫·惠洛克,當時是明尼蘇達州威諾納城先鋒拖拉機公司的總經理。他聲稱自已一直在致力於這種裝甲車的發明研究,並早在斯溫頓提議的兩個月前就已將構想形成了文字。他還聲稱,因為希望向英國人出售這種裝甲車,所以他向英國人提供了他的計劃,但卻被英國人偷偷地利用了。 據惠洛克的說法,1914年8月他正在加拿大城鎮卡爾加里為他的拖拉機公司爭取一份商業合同。這份合同能否簽訂取決於英國是否向德國宣戰,如果宣戰,他的商業談判即告終止。在返回威諾納城的途中,他極力尋求可以替代拖拉機銷往歐洲的產品,這時他萌發了製造裝甲戰車的念頭。兩天後回到威諾納城時,他對這種裝甲戰車的構想已是成竹在胸。當他試圖在加拿大為其設計的裝甲戰車尋找客戶而遭到失敗後,惠洛克派出銷售代表弗朗西斯·洛威到英國推銷他們的拖拉機,同時希望能引起英國陸軍對其履帶式裝甲車設計的興趣。 1925年,洛威詳細描述了他那次行程的經歷:1915年4月,他到歐洲銷售履帶式裝甲車時,隨身帶去了由惠洛克先生繪制的造價約60000英鎊的裝甲車的一些藍圖。他在倫敦陸軍部見到了機械運輸處處長洛弗特·霍爾登上校,當霍爾登上校得知根據這些設計可以生產出重量只有25噸多一點的裝甲車時,急不可待說,「快說!快說!這又是一種可以贏得戰爭的美國發明。它可以摧毀比利時的任何橋梁。另外,你們美國人不知道我們是在左側行駛而不是右側,這樣它還可以很好地阻斷交通。」最後,霍爾登上校把他介紹給了威爾遜少校。威爾遜拿走了計劃,並留下話,有沒有定單會通知他的。可是直到索姆河之戰,他們再也沒得到任何消息。據報道,就在索姆河戰役中,一種外觀滑稽可笑的「乳酪盒子」出現在戰場上,追趕並不斷碾過德國兵的軀體。 至於惠洛克的這些說法是否真實已無從考證,因為美國歷史上對此事的記載只能說明當時的一些報紙傾向於支持惠洛克的說法。但是,惠洛克後來為美國陸軍製造了獨一無二的骨骼坦克,至少使他的說法贏得了一定的可信度。 惠洛克成全了英國人? 事實上,在洛威去英國之前,英國人一直在努力,試圖使斯溫頓的建議變成現實。但是他們一直未能解決裝甲戰車越野和翻越壕溝的問題。而在洛威英國之行以後,形勢發生了徹底的變化。有關人士回憶說,當時英國戰車的設計工作還在「登陸艦委員會」的指導下進行著,而沒過多久,就聽說從美國搞到了實驗用的履帶式裝甲車。同時,關於在設計上存在的問題,他們與福斯特有限公司(該公司製造了英國首批坦克)的威廉·特里頓先生進行了研究,而當時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威爾遜少校也作為特邀顧問參與了這項工作。設計最終完成,第一批坦克就這樣面世了。難道真的是惠洛克的計劃成就了威爾遜和威廉·特里頓嗎? 洛威對事情過程的生動描述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是真實的,那麼洛威就有可能真的向威爾遜少校提供過計劃和藍圖,而又是這些計劃和藍圖後來幫助英國人解決了裝甲車的靈活性問題,從而使英國造出了第一輛坦克。由於當時的拖拉機都是體型龐大的鐵制裝置,還不具備越野能力,那麼作為一名拖拉機的設計者,系統地闡述將坦克設想變成現實的設計確實是可信的。而後來威爾遜少校和特里頓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最初的設計說明才獲得了殊榮。當然了,在索姆河之戰的新聞報道出現在美國之前,惠洛克並不知道斯溫頓的提議和英國發展坦克的秘密,因為此舉受到英國政府的嚴格保密。 為了自身的商業利益,並且想得到英國政府對坦克發明者的獎金,惠洛克再次派出了他的銷售代表——洛威前往英國。他想搞清楚為什麼在英國坦克與他所設計的機械裝置毫無二致的情況下,他的公司卻沒有得到任何定單。結果,此行無功而返。在他的努力下,洛威最終見到了特里頓。洛威回憶說,「一開始,特里頓以為我是一名記者,所以談話很隨便。但當我問及他是否知道霍爾登和威爾遜時,他直接了當地問我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我告訴他我想為美國爭得那筆10000英鎊的獎金。而他回答說,根據英國的法律,只有英國發明者才能得到這筆發明獎。」在經過兩次不同的聽證會後,英國處理
⑦ 古代馬拉戰車是什麼人發明的
在古代馬拉戰車快速機動有著非常強大的沖擊力,相當於現代世界的坦克部隊威力無比另敵人膽寒。在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國四大聞名古國中,戰車部隊都得到廣泛的應用。那麼到底是什麼人發明了戰車呢?一般認為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最先發明了戰車,不過蘇美爾人的戰車是驢拉的四輪實心戰車,行動慢笨拙不太適用。公元前2000年,採用輻條車輪的馬拉戰車出現了,機動性靈活性大增。
」一輛車配有七十二個步兵,二十五個後勤人員加上三個車兵共百人叫一乘。故古代計算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是以戰車數量計算的,相當於今天的機械化部隊,代表軍隊中最先進的軍事技術裝備。周天孑是萬乘之國,大的諸侯國是千乘之國。晉楚等大的諸侯國有戰車四千乘。使用戰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平原地區才能發揮其快速機動靈活性。如果在奇驅山路和河汊縱橫的地方就無用武之地。為此古代波斯人為發揮戰車鐮刀的優勢,在一次戰役前預設戰場還鏟平一座小山。隨著騎兵部隊的出現,戰車被逐漸淘汰。古代中國戰車部隊一直使用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同匈奴人作戰中大量裝備騎兵部隊。笨重的戰車被逐出歷史武台,其本上用來提供後勤保障,運輸前線所需糧草等戰略物資。
⑧ 古代的「戰車」是誰最先發明的如題 謝謝了
中國古代在戰爭中用於攻守的車輛。攻車直接對敵作戰,守車用於屯守並載運輜重。一般文獻中習慣將攻車稱為戰車,或稱兵車、革車、武車、輕車和長轂。夏朝已有戰車和小規模的車戰。從商經西周至春秋,戰車一直是軍隊的主要裝備,車戰是主要作戰方式。 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在《考工記》中有較詳細的記述。193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車馬坑中,首次出土一輛商朝戰車。坑中南端並排著器具、馬骨,車內外分布著 3套兵器。從出土於商、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古墓中的戰車可以看出,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基本相同,均為:獨轅(輈),兩輪,長轂;橫寬豎短的長方形車廂(輿),車廂門開在後方;車轅後端壓置在車廂與車軸之間,轅尾稍露出廂後,轅前端橫置車衡,衡上縛兩軛用以駕馬(圖1商朝戰車結構圖)。 商朝戰車輪徑較大,約在 130~140厘米之間,春秋時期縮小為124厘米左右;輻條18~24根;車廂寬度一般在130~160厘米之間(山東省膠縣西庵出土的西周戰車車廂寬達 164厘米),進深80~100厘米。由於輪徑大,車廂寬而進深短,而且又是單轅,為了加大穩定性及保護輿側不被敵車迫近,戰車的車轂一般均遠比民用車的車轂長。如西庵出土的西周戰車,車轂長40厘米,軸頭銅軎(音wei4,車軸頭)長13.5厘米,總長度達 53.5厘米(圖2西周戰車復原圖)。根據對有關出土車輛主要部位尺寸的測定和比較可知,商周時期戰車結構的變化是:軌寬逐漸減小,車轅逐漸縮短,而輪上輻條的數目則逐漸增多。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提高戰車的速度和靈活性。 戰車為木質結構,一般在重要部位裝有青銅件,通稱車器,用以加固和裝飾。 西周中期以前,一般採用長型軎飾,其長度為17厘米左右;西周以後則通行短型軎飾,其長度在 8~10厘米之間。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 1件矛狀車軎,通長37.5厘米,它不僅用於保護和裝飾軸頭,而且也是帶有攻擊性質的裝置。車軸是戰車馳騁時急劇轉動的關鍵部件,為防損壞,戰國時期已開始在軸轂之間裝置鐵鐧,以減少軸轂的摩擦。據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戰國車馬坑出土實物可知,鐵鐧為半筒形瓦狀,每輪 4塊,均以鐵釘固定在軸桿上。枒飾是包在車輪輞上的銅片,縱斷面呈 U形,固定在輪輞上的接縫處。輪輞為雙層結構,每層均由兩個半圓形木圈拼成,里外兩面的接縫錯開,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輪輞有4個接縫處,用4個枒飾加以緊固。 戰車每車駕2匹或4匹馬。4匹駕馬中間的2匹稱「兩服」,用縛在衡上的軛駕在車轅兩側。左右的2匹稱「兩驂」,以皮條系在車前。合稱為「駟」。馬具有銅制的馬銜和馬籠嘴,這是御馬的關鍵用具。馬體亦有銅飾,主要有馬鑣、當廬、馬冠、月題、馬脊背飾、馬鞍飾、環、鈴等。 戰車每車載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車之首,稱「車左」,又稱「甲首」;右方甲士執戈(或矛),主擊刺,並有為戰車排除障礙之責,稱「車右」,又稱「參乘」;居中的是駕馭戰車的御者,只隨身佩帶衛體兵器短劍。這種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如在殷墟車馬坑中,3名甲士分布兩處,車後2人,輿側1人;3套兵器,第一套華貴精美,余兩套僅為一般的銅質,有明顯的等級差別,兵器的品種也明顯地有射御之分。據《左傳》等中國古代文獻記載,西周和春秋時期的乘法也與此相同。此外,還有4人共乘之法,稱為「駟乘」,但這是臨時搭載性質,並非通例。除3名甲士隨身佩持的兵器外,車上還備有若干有柄格鬥兵器。據《考工記·廬人》記載,這些兵器是戈、殳、戟、酋矛、夷矛,合稱「車之五兵」,這些兵器插放在戰車輿側,供甲士在作戰中使用。西周青銅器的銘文中有「」,這是較早的一個車字,可以看出輿上高插兵器的形狀。但是在實際出土的戰車上,所配置的兵器品種卻往往不象記載的這樣齊全。 國君所乘的戰車稱為「戎車」,其形制與一般戰車基本相同。春秋中期以後,軍隊中出現了專職將帥,國君已經不必親登戰車指揮作戰,因此戎車便失去其作為國君專乘的意義,而成為將帥的指揮車。 每乘戰車除車上的3名甲士以外,還隸屬有固定數目的徒兵(春秋時期稱為步卒,戰國時期稱為卒)。這些徒兵和每乘戰車編在一起,再加上相應的後勤車輛與徒役,便構成當時軍隊的一個基本編制單位,稱為一乘。這一情況反映出當時的軍隊以戰車為中心的編制特點。商周時期的戰車,是中國奴隸社會軍事技術裝備的集中代表,當時所使用的畜力駕挽的雙輪戰車,增強了軍隊的機動性;車上甲士的青銅兵器裝備,發揮了當時兵器的最大威力;車上還配備有旗鼓鐸鐃,用以保證軍隊的通信聯絡和戰斗指揮。作戰時,甲士站在車上,徒兵跟在車下,而當一方車陣被擊潰之後,勝負便成定局。所以當時的戰爭,主要就是戰車之間的戰斗。 在車戰的起始階段,使用戰車的數量較少。據《呂氏春秋》記載,夏朝末年,商湯與夏人戰於戉邑,僅使用了戰車70乘。商末,在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中,達到一次動用 300乘的規模。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兼並戰爭的加劇,戰車數量有了明顯增加。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諸侯國,如晉國和楚國,擁有戰車的數量已達4000乘以上。到春秋戰國之交,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擁有大量步兵的新型軍隊開始組成。而鐵兵器的採用和弩的改進,又使步兵得以在寬大正面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齊的車陣進攻。戰車車體笨重,駕馭困難,其機動性受地形和道路條件的限制,遂逐漸被步兵、騎兵取代。但是,這一作戰方式的演變過程是極其緩慢的,直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戰車數量仍相當可觀,大規模的車戰仍然時有發生,如《史記·張儀列傳》記載,當時秦軍的組成是「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但這時的戰車已不再擔負主要的作戰任務,車戰也不再是軍隊作戰的主要方式。 秦朝戰車的乘法和使用情況,可以從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戰車兵得到准確反映。盡管出土時木質車體已經朽毀,但從陶質的戰馬、甲士的分布情形可以看出:每乘戰車仍然是前駕4馬,甲士3人,戰車的形制也沒有很大變化。秦漢之交,漢將樊噲曾以輕車和騎兵攻破雍南;汝陰侯夏侯嬰善用戰車,曾 4次以戰車突擊立功;車騎將軍灌嬰曾以車騎追擊項羽至東城。說明在漢初的戰爭中,戰車仍然發揮著一定作用。大約到漢武帝年間(公元前140~前87),漢王朝的軍隊為了與匈奴進行持續的戰爭,發展了大量騎兵部隊,此後,戰車在戰場上便逐漸消失。
⑨ 坦克是誰發明的
[編輯本段]坦克的發明
乘車戰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早在夏代就有了從狩獵用的田車演變而來的馬拉戰車。但坦克的誕生,則是近代戰爭的要求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英國人E.D.斯文頓在一起意外中發現,如果在拖拉機上裝上火炮或機槍,它不就無敵了嗎?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制了坦克的樣車。
1916年生產了「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有60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這種稱為「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世界上已經製造了數十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的主要作戰武器。
坦克是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堅固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它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主要用於與敵方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野戰工事,殲滅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