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指數是誰發明的

指數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11-18 01:37:31

1. 是誰發明了通貨膨脹指數

貌似沒有這個指數。
有兩個指數可以衡量通貨膨脹,一個是CPI,一個是GDP平減指數版
GDP平減指數 = 名義GDP/實際權GDP*100%
CPI的演算法有點麻煩,要選出一籃子商品,然後選出基準年,
然後CPI=商品乘以今年的價格/商品乘以基準年的價格

2. 指數函數發展歷程

1.函數概念的產生與發展
(1)函數概念的起源
函數概念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對圖形軌跡的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逐漸發現,在所有已經建立起來的數的運算中,某些量之間存在著一種規律:一個或幾個量的變化,會引起另一個量的變化,這種從數學本身的運算中反映出來的量與量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就是函數概念的萌芽。在代數學的方程理論中,對不定方程的求解,使得人們對函數概念逐步由模糊趨向清晰。
(2)函數概念的產生
恩格斯指出:「數學中的轉折點是笛卡兒的變數,有了變數,運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辯證法進入了數學」 。笛卡兒在1637年出版的《幾何學》中,第一次涉及到變數,他稱為「未知和未定的量」,同時也引入了函數的思想。英國數學家格雷果里在1667年給出的函數的定義,被認為是函數解析定義的開始。他在「論圓和雙曲線的求積」中指出:從一些其他量經過一系列代數運算或任何其他可以想像的運算而得到的一個量。這里的運算指的是五種代數運算以及求極限運算,但這一定義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
一般公認最早給出函數定義的是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他在1673年的一篇手稿中,把任何一個隨著曲線上的點變動而變動的幾何量,如切線、法線、點的縱坐標都稱為函數;並且強調這條曲線是由一個方程式給出的。萊布尼茲又在1692年的論文中,稱 冪的 、 、 等為 的冪數,把冪與函數看作同義語,以後又用「函數」表示依賴於一個變數的量。
(3)函數概念的擴張
函數概念被提出後,由於微積分學的發展,函數概念也不斷進行擴張,日趨深化。致使函數概念日趨精確化、科學化。函數概念在發展過程中,大致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的擴張。
第一次擴張主要是解析擴張,提出了「解析的函數概念」。瑞士數學家約翰.伯努利於1698年給出了函數新的定義:由變數 和常量用任何方式構成的量都可以叫做 的函數。這里的「任何方式」包括了代數式子和超越式子。1748年歐拉在《無窮小分析引論》中給出的函數定義是:「變數的函數是一個解析表達式,它是由這個變數和一些常量以任何方式組成的」。1734年歐拉還曾引入了函數符號 ,並區分了顯函數和隱函數、單值函數和多值函數、一元函數和多元函數等。在十八世紀佔主要地位的觀點是,把函數理解為一個解析表達式(有限或無限的)。
函數概念的第二次擴張是從幾何方而的擴張,提出了「幾何的函數概念」。十八世紀中期的一些數學家發展了萊布尼茲將函數看作幾何量的觀點,而把曲線稱為函數(因為解析表達式在幾何上表示為曲線)。達朗貝爾在1746年研究弦振動問題時,提出了用單獨的解析表達式給出的曲線是函數,後來歐拉發現有些曲線不一定是由單個解析式給出的,因此提出了一個新的定義,函數是:「 平面上隨手畫出來的曲線所表示的 與 的關系」。即把函數定義為由單個解析式表達出的連續函數,也包括由若干個解析式表達出的不連續函數(不連續函數的名稱是由歐拉提出的)。
函數概念的第三次擴張,樸素地反映了函數中的辯證因素,體現了「自變」到「因變」的生動過程。形成了「科學函數定義的雛型」。1775年,歐拉在《微分學》一書中,給出了函數的另一定義:「如果某些變數,以這樣一種方式依賴於另一些變數,即當後者變化時,前者也隨之變化,則稱前面的變數為後面變數的函數」。值得指出的是,這里的「依賴」、「隨之變化」等等的含義仍不十分確切。這個定義限制了概念的外延,它只能算函數概念的科學雛型。在這次函數概念的擴張中,十九世紀最傑出的法國數學家柯西在1821年所著的《解析教程》中,給出了如下函數定義:「在某些變數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當一經給定其中某一變數的值,其他變數的值也隨之確定,則將最初的變數稱為自變數,其他各個變數稱為函數」。這個定義把函數概念與曲線、連續、解析式等糾纏不清的關系給予了澄清,也避免了數學意義欠嚴格的「變化」一詞。函數是用一個式子或多個式子表示,甚至是否通過式子表示都無關要緊。
函數概念的第四次擴張,可稱為「科學函數定義」進入精確化階段。德國數學家狄利克雷於1837年給出了函數定義:「若對x(a≤x≤b)的每一個值,y總有完全確定的值與之對應,不管建立起這種對應的法則的方式如何,都稱y是x的函數」。這一定義徹底地拋棄了前面一些定義中解析式的束縛,強調和突出函數概念的本質,即對應思想,使之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因而,此定義才真正可以稱得上是函數的科學定義,為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提供了方便。狄利克雷還給出了著名的函數(人們稱為狄利克雷函數),這個函數是難以用簡單的包含自變數x的解析式表達的,但按照上述定義的確是一個函數。為使函數概念適用范圍更加廣泛,人們對函數定義作了如下補充:「函數y=f(x)的自變數,可以不必取[a,b]中的一切值,而可以僅取其任一部分」,換句話說就是x的取值可以是任意數集,這個集合中可以有有限個數、也可以有無限多個數,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離散的。這樣就使函數成了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但是,自變數及函數仍然僅限於數的范圍,而且也沒有意識到「函數」應當指對應法則本身。
函數概念的第五次擴張,提出了「近代函數定義」。出現了美國數學家維布倫的函數定義,這個定義是建立在重新定義變數、變域和常量的基礎上的。所謂變數,是代表某集合中任意一個「元素」的記號,由變數所表示的任一元素,稱為該變數的值。變數x代表的「元素」的集合,為該變數的變域,而常量是上述集合中只包含一個「元素」情況下的特殊變數。這樣的變數與常量的定義,比原來的定義更趨一般化了,而且克服了以往變數定義的缺陷,變數「變動」改進為變數在變域(集合)中代表一個個元素。利用這一變數的定義,維布倫給出了近代函數定義:「設集合X、Y,如果X中每一個元素x都有Y中唯一確定的元素y與之對應,那麼我們就把此對應叫做從集合X到集合Y的映射,記作f:X Y,y=f(x)」。映射的特殊情況,從數集到數集的映射就是前面狄利克雷的函數定義;從「數集」到「集」僅一字之差,但含意卻大不相同。從而使函數概念擺脫了數的束縛,使得函數概念能廣泛地應用於數學的各個分支及其它學科中。
函數概念的第六次擴張,提出了「現代函數定義」。19世紀康托爾創建了集合論,函數概念進入了集合論的范疇,使函數概念純粹地使用集合論語言進行定義。在這種情形下,函數、映射又歸結為一種更為廣泛的概念——關系。「設集合X、Y,定義X與Y的積集X Y如下:X Y={(x,y)|x X,y Y}。積集X Y中的一個子集R稱為X與Y的一個關系,若(x,y) R,則稱x與y有關系R,記為xR(y);若(x,y) R,則稱x與y無關系R。設 是x與y的關系,即 X Y,如果(x,y)、(x,z) ,必有y=z,那麼稱 為X到Y的映射或函數」。這就是現代的函數定義,它在形式上迴避了「對應」術語,使用的全部是集合論的語言,一掃原來定義中關於「對應」的含義存在著的模糊性,而使函數念更為清晰、正確,應用范圍更加廣泛了。

3. 恆生指數是誰發明的

恆生指數,由香港恆生銀和全資附屬的恆生指數服務有限公司發明編制。

4.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 趙指數是誰發明的

多年以來,中來國使用自的教科書告訴人們,東漢時期蔡倫開始造紙。而二十世紀以來幾項考古發現表明,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紙」,這兩種觀點引起了學術界40多年的爭論。日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紙提供了有力的證明: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紙。
「蔡倫發明造紙術」的根據來源於《後漢書》。由於《後漢書》作者對這一事件的紀錄非常明確,且《後漢書》在當時和歷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地位,所以在沒有其他歷史文獻為證的情況下,後人認定,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5. 什麼是巴格特指數真是俄羅斯人發明的嗎

在網上幫你搜了個相關資料:什麼是巴格特指數?

不炒股所以不是很懂這個,望採納。

6. 指數的發展史是什麼 對數的發展史是什麼

在乘方a^n中,其中的a叫做底數,n叫做指數,結果叫冪,讀「mì」。

對數方法是蘇格蘭的 Merchiston 男爵約翰·納皮爾1614年在書《Mirifici Logarithmorum Canonis Descriptio》中首次公開提出的,(Joost Bürgi獨立的發現了對數;但直到 Napier 之後四年才發表)。這個方法對科學進步有所貢獻,特別是對天文學,使某些繁難的計算成為可能。在計算器和計算機發明之前,它持久的用於測量、航海、和其他實用數學分支中。 約翰·納皮爾/約翰·奈皮爾/約翰·內皮爾(John Napier,1550~1617),蘇格蘭數學家、神學家,對數的發明者。 Napier出身貴族,於1550年在蘇格蘭愛丁堡附近的小鎮梅奇斯頓(Merchiston Castle,Edinburgh,Scotland)出生,是Merchiston城堡的第八代地主,未曾有過正式的職業。 年輕時正值歐洲掀起宗教革命,他行旅其間,頗有感觸。蘇格蘭轉向新教,他也成了寫文章攻擊舊教(天主教)的急先鋒(主要文章於1593年寫成)。其時傳出天主教的西班牙要派無敵艦隊來攻打,Napier就研究兵器(包括拏炮、裝甲馬車、潛水艇等)准備與其拚命。雖然Napier的兵器還沒製成,英國已把無敵艦隊擊垮,他還是成了英雄人物。 他一生研究數學,以發明對數運算而著稱。那時候天文學家Tycho Brahe(第谷,1546~1601)等人做了很多的觀察,需要很多的計算,而且要算幾個數的連乘,因此苦不堪言。1594年,他為了尋求一種球面三角計算的簡便方法,運用了獨特的方法構造出對數方法。這讓他在數學史上被重重地記上一筆,然而完成此對數卻整整花了他20年的工夫。1614年6月在愛丁堡出版的第一本對數專著《奇妙的對數表的描述》("Mirifici logarithmorum canonis descriptio")中闡明了對數原理,後人稱為納皮爾對數:Nap logX。1616年Briggs(亨利·布里格斯,1561 - 1630)去拜訪納皮爾,建議將對數改良一下以十為基底的對數表最為方便,這也就是後來常用的對數了。可惜納皮爾隔年於1617年春天去世,後來就由Briggs以畢生精力繼承納皮爾的未竟事業,以10為底列出一個很詳細的對數表。並且於1619年發表了《奇妙對數規則的結構》,於書中詳細闡述了對數計算和造對表的方法。 納皮爾對數字計算特別有研究,他的興趣在於球面三角學的運算,而球面三角學乃因應天文學的活動而興起的。他重新建立了用於解球面直角三角形的10個公式的巧妙記法——圓的部分法則("納皮爾圓部法則")和解球面非直角三角形的兩個公式——"納皮爾比擬式",以及做乘除法用的"納皮爾算籌"。此外,他還發明了納皮爾尺,這種尺子可以機械地進行數的乘除運算和求數的平方根。

7. 擺動指數是誰發明的

鍾表
鍾表(watch and clock)

鍾和表的統稱。鍾和表都是計量和指示時間的精密儀器。

鍾和表通常是以內機的大小來區別的。按國際慣例,機心直徑超過50毫米、厚度超過12毫米的為鍾;直徑37~50毫米、厚度4~6毫米者,稱為懷表;直徑37毫米以下為手錶;直徑不大於20毫米或機心面積不大於314平方毫米的,稱為女表。手錶是人類所發明的最小、最堅固、最精密的機械之一。

現代鍾表的原動力有機械力和電力兩種。機械鍾表是一種用重錘或彈簧的釋放能量為動力,推動一系列齒輪運轉,借擒縱調速器調節輪系轉速,以指針指示時刻和計量時間的計時器。

鍾表的發展

公元1300年以前,人類主要是利用天文現象和流動物質的連續運動來計時。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計時;漏壺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

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1695年,英國的湯姆平發明工字輪擒縱機構;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又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後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鍾表打下了基礎;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1728~1759年,英國的哈里森製造出高精度的標准航海鍾;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18~19世紀,鍾表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鍾、交流電鍾、電機械表、指針式石英電子鍾表、數字式石英電子鍾表相繼問世,鍾表的日差已小於0.5秒,鍾表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

鍾表的種類

鍾表的應用范圍很廣,品種甚多,可按振動原理、結構和用途特點分類。按振動原理可分為利用頻率較低的機械振動的鍾表,如擺鍾、擺輪鍾等;利用頻率較高的電磁振盪和石英振盪的鍾表,如同步電鍾、石英鍾表等;按結構特點可分為機械式的,如機械鬧鍾、自動、日歷、雙歷、打簧等機械手錶;電機械式的,如電擺鍾、電擺輪鍾表等;電子式的,如擺輪電子鍾表、音叉電子鍾表、指針式和數字顯示式石英電子鍾表 等。

機械鍾表有多種結構形式,但其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由原動系、傳動系、擒縱調速器、指針系和上條撥針系等部分組成。

機械鍾表利用發條作為動力的原動系 ,經過一組齒輪組成的傳動系來推動擒縱調速器工作;再由擒縱調速器反過來控制傳動系的轉速;傳動系在推動擒縱調速器的同時還帶動指針機構,傳動系的轉速受控於擒縱調速器,所以指針能按一定的規律在表盤上指示時刻 ;上條撥針系是上緊發條或撥動指針的機件。

此外,還有一些附加機構,可增加鍾表的功能,如自動上條機構、日歷(雙歷)機構、鬧時裝置、月相指示和測量時段機構等。

原動系是儲存和傳遞工作能量的機構,通常由條盒輪、條盒蓋、條軸、發條和發條外鉤組成。發條在自由狀態時是一個螺旋形或 S形的彈簧,它的內端有一個小孔,套在條軸的鉤上。它的外端通過發條外鉤,鉤在條盒輪的內壁上。上條時,通過上條撥針系使條軸旋轉將發條卷緊在條軸上。發條的彈性作用使條盒輪轉動,從而驅動傳動系。

傳動系是將原動系的能量傳至擒縱調速器的一組傳動齒輪,它是由二輪(中心輪)、三輪(過輪)、四輪(秒輪)和擒縱輪齒軸組成,其中 輪片是主動齒輪,齒軸是從動齒輪。鍾表傳動系的齒形絕大部分是根據理論擺線的原理,經過修正而製作的修正擺線齒形。

擒縱調速器是由擒縱機構和振動系統兩部分組成,它依靠振動系統的周期性震動,使擒縱機構保持精確和規律性的間歇運動,從而取得調速作用。叉瓦式擒縱機構是應用最廣的一種擒縱機構。它由擒縱輪、擒縱叉、雙圓盤和限位釘等組成。它的作用是把原動系的能量傳遞給振動系統,以便維持振動系統作等幅振動,並把振動系統的振動次數傳遞給指示機構,達到計量時間的目的。

振動系統主要由擺輪、擺軸、游絲、活動外樁環、快慢針等組成。游絲的內外端分別固定在擺軸和擺夾板上;擺輪受外力偏離其平衡位置開始擺動時,游絲便被扭轉而產生位能,稱為恢復力矩。擒縱機構完成前述兩動作的過程 ,振動系在游絲位能作用下,進行反方向擺動而完成另半個振動周期,這就是機械鍾表在運轉時擒縱調速器不斷和重復循環工作的原理。

上條撥針系的作用是上條和撥針。它由柄頭、柄軸、 立輪、離合輪、離合桿、離合桿簧、拉檔、壓簧、撥針輪、跨輪、時輪、分輪、大鋼輪、小鋼輪、棘爪、棘爪簧等組成。

上條和撥針都是通過柄頭部件來實現的。上條時,立輪和離合輪處於嚙合狀態,當轉動柄頭時,離合輪帶動立輪,立輪又經小鋼輪和大鋼輪,使條軸卷緊發條。棘爪則阻止大鋼輪逆轉。撥針時,拉出柄頭,拉檔在拉檔軸上旋轉並推動離合桿,使離合輪與立輪脫開,與撥針輪嚙合。此時轉動柄頭便撥針輪通過跨輪帶動時輪和分輪,達到校正時針和分針的目的。

鍾表要求走時准確,穩定可靠。但一些內部因素和外界環境條件都會影響鍾表的走時精度。內部因素包括各組成系統的結構設計、工作性能、選用材料、加工工藝和裝配質量等。例如,發條力矩的穩定性,傳動系工作的平穩性,擒縱調速器的准確性等都影響走時精度。

外界環境條件包括溫度、磁場、濕度、氣壓、震動、碰撞、使用位置等。例如,溫度變化會引起鍾表內潤滑油和擺輪游絲性能的變化,從而引起走時性能的變化;環境的磁場強度大於60奧斯特時,會引起部分零件磁化而走慢;濕度大會引起部分零件氧化和腐蝕 等等。
鍾表的起源

古代人生活簡單,除了飲食漁獵製造工具之外別無所事,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不著爭取時間。進而人類群居有了交易的時候,也不過是『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後來人事漸繁,尤其是農業興起後,人類逐漸體會時間的重要性。時間觀念隨著人類文明程度而有所不同,從早期的「立竿見影」到用圭表或日晷來測度時間,到要求准確時間的測度,而發明了「漏刻」到了後期發明水鍾(water clock),以滴水增加重量推動軸桿或使齒輪運轉,十一世紀正式才有機械鍾,機械鍾是以重錘代水為動力推動齒輪運轉的鍾。

表的發明傳說為十六世紀紐倫堡(德國北部工業首府)的鎖匠所製作出和雞蛋一樣大小,因此有「紐倫堡蛋」之稱,此表零件自身即含有動力,完全是用手工作成的,隨制隨改進,所以製造出來的每件都是不相同的樣式。
瑞士鍾表

瑞士號稱「鍾錶王國」,它的鍾表業獨霸全球達二個半世紀之久,至今仍坐穩了世界同行的頭把椅。

瑞士的鍾表業起源於以日內瓦為中心的法、瑞邊境侏儒山脈山谷與盆地間的小村與城鎮之中,早在15世紀日內瓦的珠寶匠以及金匠便開始製造鍾表。1601年1月20日,日內瓦當局正式批准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鍾錶行業公會,當時的日內瓦大約只有三百多鍾表技工,年產鍾表約五千隻,到了18世紀中,大批的鍾表匠聚集到日內瓦,他們往往在臨街的底樓開店招攬顧客,在頂樓的安靜處製造和修理鍾表,到了19世紀中,日內瓦不僅成了全瑞士的鍾表製造中心,而且還成為全歐洲同行們的領袖。

日內瓦依靠鍾表興旺發達的經驗,啟發了侏儒山脈深處的農夫、牧民,他們也開始造起了齒輪、彈簧、發條。當地一些青年不惜花費十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去日內瓦等城市學習,再返回家鄉開設自己的手工作坊,他們互相分工合作,立志造出世界上質量最好的零件,裝配出最復雜、精密的鍾表,

瑞士鍾表業真正面臨嚴重挑戰發生在19世紀至20世紀之交,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美國人發明的標准化大規模生產風靡全球似乎只有美式的那種大工廠才能賺到足夠的利潤,並生存下去,但瑞士鍾表小作坊最終還是找到了適應現代工業社會的生存方式,它是通過機芯、表帶、表殼等專業零件公司的統一設計和大批量的生產,從而使鍾表昂貴的價值降到一般消費者能的承受的地步,再加上那些技藝高超的工匠以及風格獨特的小型鍾表廠,把買來的零件自行加工改裝,訂製成特別的零件,這樣瑞士鍾表業就能和那些名表和諧地共存,而一向以大批量生產而來勢洶洶的美國產手錶,因為缺乏各個檔次價位產品的支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市場上變得無影無縱 。參考資料:http://bk..com/view/25121.htm

8. 請問是誰發明的造指數

造紙術?

最開始是用次繭反復捶打,這樣既繁瑣復雜又貴。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版了造紙權術,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所以久逐漸普遍使用。

9. 數學中指數表示形式是哪位物理學家發明的

大家公認的數學中指數表示形式的發明者有許多人,許多人都和這個發明有關系。比如,德國的史提非(1487-1567)在1544年所著的《整數算術》中,寫出了兩個數列,左邊是等比數列(叫原數),右邊是一個等差數列(叫原數的代表,或稱指數,德文是Exponent ,有代表之意)。

欲求左邊任兩數的積(商),只要先求出其代表(指數)的和(差),然後再把這個和(差)對向左邊的一個原數,則此原數即為所求之積(商),可惜史提非並未作進一步探索,並沒有真正地引入對數的概念。另外一個和這個發明關系密切的人是納皮爾,納皮爾是一個蘇格蘭數學家,他在大約17世紀的前20年左右獨立發明了對數。但是,納皮爾對數即不是自然對數,也不是常用對數,與現今的對數還有一定的距離。瑞士的彪奇(1552-1632)也獨立地發現了對數,可能比納皮爾較早,但發表較遲(1620)。英國的布里格斯在1624年創造了常用對數。

1619年,倫敦斯彼得所著的《新對數》使對數與自然對數更接近(以e=2.71828...為底)。

對數的發明為當時社會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影響,直到現代,對數的發明和應用對人類社會仍然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希望我們大家記住對數發明的歷史,更好地應用對數來為人類服務,謝謝。

10. 基金指數溫度是誰發明的

閱讀全文

與指數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