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三位科學家取得成功的事例中,你對科學的發明、發現或創造有什麼認識
科學理論只有同工業結合,創造出改變人類生活、提高生命質量的發明和創造後,才能是有利於人類的科學理論(或科學探究要有合作精神等等)
❷ 科學發展史上里程碑的發現和創造
柏林大學的誕生被稱為人類教育和科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柏林大學(Universität zu Berlin)是內德國的一所綜容合性高等學校。 原名柏林弗里特里希-威廉大學,設於柏林。1809 年由普魯士王國內務部文教總管威廉·馮·洪堡負責籌建,1810年10月正式開學。是人類教育和科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❸ 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創造力與一般能力的區別在於
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
❹ 科學發現和發明有什麼區別
簡言之,發明就是從無到有,發現就是從未知到已知。觀點如下:
說專法一:什麼是發屬現與發明?科學界也有不同的理解,在馬赫看來,科學創造稱之為發現,其目的在於促進科學洞察或消除智力不安;技術創造則是發明,它具有實用的目的,為的是消除物質方面的困難。而在愛因斯坦看來,科學家是發明還是發現理論的問題,涉及到經驗材料對他們的思維影響程度。愛因斯坦認為所謂發明是指精神跨越感覺和材料,實現概念和原理的創造;所謂的發現是指按照現存的模式或智力圖像整理經驗材料。
說法二:所謂「發現」: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物質或自然規律被人認識而已;所謂「發明」:是人類運用自然規律或科學原理,提出一項新的創造性的技術方案;二者的本質區別在於:發現是立足於弄清客觀存在的事物,查明物質世界的特性、現象和規律,從而創造出新理論、新知識;發明則是著眼於創造出新事物和新方法。
說法三:發明不同於科學發現,發明主要是創造出過去沒有的物,發現主要是揭示未知事物的存在及其屬性。
❺ 什麼是發現新的科學事實和新的科學理論的創造活動.
❻ 老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和創造的能力
每一個學生都有潛在的進行發現和創造的願望,教師如能充分相信學生,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幫助他們樹立起自信心,利用他們的好奇心給予適當的點撥,就會調動他們去發現問題的主動性。當然,怎樣培養學生自己會發現問題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去研究探索。
❼ 有誰知道科學家發明與發現的故事幫幫忙,越短越好!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國利茲,從小家境困難,由親戚撫養成人。175年進入神學院。畢業後大部分時間是做牧師,化學是他的業余愛好。他在化學、電學、自然哲學、神學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寫了許多自以為得意的神學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卻是他的科學著作。1764年他31歲時寫成《電學史》。當時這是一部很有名的書,由於這部書的出版,1766年他就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722年他39歲時,又寫成了一部《光學史》。也是18世紀後期的一本名著。當時,他在利茲一方面擔任牧師,一方面開始從事化學的研究工作。他對氣體的研究是頗有成效的。他利用製得的氫氣研究該氣體對各種金屬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還將木炭置於密閉的容器中燃燒,發現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氣變成碳酸氣,用石灰水吸收後,剩下的氣體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於他虔信燃素說,因此把這種剩下來的氣體叫「被燃素飽和了的空氣」。顯然他用木炭燃燒和鹼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氣中的氧和碳酸氣,製得了氮氣。此外,他發現了氧化氮(NO),並用於空氣的分析上。還發現或研究了氯化氫、氨氣、亞硫酸氣體(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氣等多種氣體。1766年,他的《幾種氣體的實驗和觀察》三卷本書出版。該書詳細敘述各種氣體的制備或性質。由於他對氣體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稱為「氣體化學之父」。
❽ 科學發明和發現的故事有哪些
1、愛迪生
在很久以前沒有發明燈泡的時候,很多人晚上的照明一般是使用蠟燭燈、煤油燈等,那時候的愛迪生內心十分的苦惱,他決心要發明一種能夠耐用的光線明亮的燈泡。愛迪生失敗了一次又一次。
幾年之後愛迪生失敗的經歷被許多的人嘲笑,認為他是做白日夢,尤其是認為愛迪生做了很多失敗的實驗。面對別人的質疑和不信任,愛迪生卻並沒有放棄燈絲實驗計劃,反而以此為動力繼續展開自己的科學實驗。
於是又試驗了一種碳化棉簽作為燈絲材料,把燈泡中抽成真空,這種材料還是堅持很久,可是在四十五小時不久就燒斷了,但是愛迪生已經興奮不已了,他已經嘗試了超過六千多次的實驗了,而這一次無疑是找到突破點。
愛迪生又開始進行了燈絲實驗,功不負有心人,他發現了鎢絲可以作為電燈材料,為此他欣喜若狂,這種材料是燈泡的絕佳材料,發出的光線十分的明亮,又不易燒斷適合長期使用。如此燈泡便慢慢的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成為我們夜晚中必備的照明工具。
2、瓦特
瓦特在原有蒸汽機的基礎上發明的新式蒸汽機結構在之後的50年之內幾乎沒有什麼改變。瓦特蒸汽機發明的重要性是難以估量的,它被廣泛地應用在工廠成為幾乎所有機器的動力,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生產方式,極大地推動了技術進步並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它使得工廠的選址不必再依賴於煤礦而可以建立在更經濟更有效的地方,也不必依賴於水能從而能常年地運轉,這進一步促進了規模化經濟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生產率的同時也使得商業投資更有效率。
蒸汽機為一系列精密加工的革新提供了可能,更高的工藝保證各種機器包括蒸汽機本身的性能提高。經過不斷的努力,引入更高氣壓的蒸汽,蒸汽火車蒸汽輪船便很快相繼問世。
3、牛頓
牛頓1672年創制了反射望遠鏡。他用質點間的萬有引力證明,密度呈球對稱的球體對外的引力都可以用同質量的質點放在中心的位置來代替。他還用萬有引力原理說明潮汐的各種現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月球的位相有關,而且同太陽的方位有關。牛頓預言地球不是正球體。歲差就是由於太陽對赤道突出部分的攝動造成的。
4、居里夫人
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煉出了十分之一克極純凈的氯化鐳,並准確地測定了它的原子量。從此鐳的存在得到了證實。鐳是一種極難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質,它的形體是有光澤的、像細鹽一樣的白色結晶,鐳具有略帶藍色的熒光,而就是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在光譜分析中,它與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譜線都不相同。鐳雖然不是人類第一個發現的放射性元素,但卻是放射性最強的元素。利用它的強大放射性,能進一步查明放射線的許多新性質。以使許多元素得到進一步的實際應用。
鐳射線對於各種不同的細胞和組織,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細胞,一經鐳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壞了。這個發現使鐳成為治療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異常迅速的細胞組成的,鐳射線對於它的破壞遠比周圍健康組織的破壞作用大的多。
這種新的治療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國發展起來。在法蘭西共和國,鐳療術被稱為居里療法。鐳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對於促進科學理論的發展和在實際中的應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萊特兄弟
萊特兄弟是美國著名的發明家哥哥是威爾伯·萊特,弟弟是奧維爾·萊特。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首次試飛了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動力、機身比空氣重、持續滯空不落地的飛機,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
飛機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有人將它與電視和電腦並列為20世紀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三大發明。萊特兄弟首創了讓飛機能受控飛行的飛行控制系統,從而為飛機的實用化奠定了基礎,此項技術至今仍被應用在所有的飛機上。萊特兄弟的偉大發明改變了人類的交通、經濟、生產和日常生活,同時也改變了軍事史。
❾ 急! 倡導「發現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科學興趣和創造能力的教育家是
D布魯納
❿ 怎麼講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教案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達爾文之所以成為偉大的生物學家,就是因為他對大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極大的熱情去野外搜集標本。愛迪生也是一樣,愛因斯坦、牛頓也是同樣,興趣是創新的動力,成功的先導。一個人的創新性成果,無一不是在對所研究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的情況下取得的。正如楊振寧博士在總結科學家成功之道時說:「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所以,教師首先得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用學習的磁石吸引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新。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巧設問題情境,駕馭語言技巧,將引人入勝的寓言、膾炙人口的詩歌、言簡意賅的歇後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慧的謎語、幽默的漫畫等融入教學之中,讓學生每節課都有新感覺、新發現、新體驗。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並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創新意識。
二、巧妙設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教學過程實際就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這就要求教者課前要精心設計疑問,課中巧妙提出疑問。先讓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激勵、誘導學生經過自己努力去尋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當他找到「又一村」後,得到的不僅是成功的快感,同時創新思維也得到了培養。 陶行知說得好:「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教育要善於設疑,巧於設疑,於無題處設疑,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其標準是:能聯系實際,發人深思,給人啟迪;能激發喚醒、鼓勵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助於學生分析、綜合、發散、聚合、觀察、想像等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鼓勵求異,培養學生的獨創精神
學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異。凡事喜歡問個究竟。對此,教者絕不能壓抑而應引導和鼓勵,正如《學記》中所說:「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只有做到「弗牽」, 「弗抑」, 「弗達」,才能「和易以思」。由此得知:思維的求異往往是創造的開始。由於李四光對「中國貧油論」求異,於是才有了大慶油田的開發。伽利略由於對「上帝用六天時間創造世界」這一問題的求異,於是才有了天文望遠鏡的誕生。因此,在教學中要允許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無中生有」,「異想天開」和「胡思亂想」,從而培養學生勇於探索、求異乃至辨證的思維品質。因此,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求異,讓學生懂得不盲從,不滿足現狀,不滿足現成的方法,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去懷疑、去超越、去創新、去做具有獨創精神的新型人才。
四、注重學生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呼喚,鼓勵。」課堂教學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場所,教師要給予學生參與的時間和權利,鼓勵學生討論,質疑,爭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要形成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教者要指導學法,改進教法。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著名教育學家奧尼舒說:「教師要把完成活動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把知識運用於實踐,獨立去獲取知識,並補充和擴展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教是為了不教,進而向參與式教學過渡,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客觀要求。近年來,盡管啟發式教學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運用,但根本談不上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必須創建和實施更先進的參與式教學。主要做到:指導學法,改革教法,廣泛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學生不是被動聽講,而是主動動腦,動手,動口實際操作;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和校園人文環境;教學評價與檢測形式應多樣化,答案多元化,並鼓勵標新立異。在課堂教學中,教者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參與式教學的形式。例如:扮演不同角色進行課堂表演,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合作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自己發表獨到的見解、思想主張……只要教者認真投入,精心策劃,巧妙設計適合教學和學生年齡特點的參與式教學方案,定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就一定會使學生在教學參與中不斷閃現出創新的火花。
綜上所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求我們教者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勇於開拓,敢於創新,才能收獲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