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我愛發明尋鍋

我愛發明尋鍋

發布時間:2021-11-17 16:43:01

『壹』 喜羊羊與灰太狼虎虎生輝里灰太狼為什麼說我愛平底鍋

這里的平底鍋有雙重身份,1是灰太狼夫婦的定情信物(樓主可以去看《尋鍋記》那集)2時灰太狼夫婦愛情的象徵(理由請看下面)
因為紅太狼經常用平底鍋打灰太狼,有一句話叫「打是親罵是愛」,其實紅太狼是很愛灰太狼的,(只不過紅太狼與灰太狼兩只狼愛的方式不同而已)。所以說,平底鍋是灰太狼夫婦愛的象徵。
在虎虎生威里,紅太狼就要被大鐵錘壓住時,灰太狼喊:「我愛平底鍋!」潛能被激發出來了,這就是愛的力量。

樓主可以去聽《我愛平底鍋》這首歌

『貳』 餃子是什麼時候由哪一個人發明

餃子的由來

我國北方人有一種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總要包頓餃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罷年,便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水餃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當人們吃著這滑潤適口滋味鮮美的水餅時,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來歷,誰能不驚嘆我們文明古國的源遠流長的麵食奇苑呢!
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現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叫"餃子"。南方不少地區卻稱之為"餛飩"。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在煎餃,蒸餃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餃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餃子的來歷,除史書記載外,民間還另有一則傳說。從前有一個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顧尋歡作樂,朝里奸臣得寵,忠良受害,鬧得國家貧窮交加,百姓怨聲載道。有一天,人稱"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見皇上,言明他有個好主意,能使皇上長生不老。皇上聽後,滿心喜歡。忙問:"潘愛卿,有何妙法,快講與朕聽!"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師,讓他一日三餐做新樣,吃到百種飯,不就如願以償了嗎?"皇上聽後連連點頭,即出告示,舉國招選。

不幾日,全國各地好多有名廚師陸續被送到京里,經過殿試,手藝高的廚師蘇巧生被選上了。從此,蘇巧生憑著自己高超的技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這一夜,蘇巧生很高興。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樣飯就可以離開這個可恨的昏君,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但到了做飯的時候,竟不知該咋做最後一頓飯了。他想到自殺逃跑,還想到毒死這個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傷的時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亂擱上調料,用白麵皮包了許多小角角,然後放在開水鍋里煮熟,當做最後一樣飯給皇端去。蘇巧生正木獃獃地坐著等死,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後,竟穿著睡衣跑進廚房說:"今日這頓飯最香,這叫什麼名字?"蘇巧生聽罷,長長地嘆了口氣,隨後抬頭看見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蘇巧生繼續給他做飯,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氣憤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著包扁食吃。這樣,一代一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編輯:成子

『叄』 筷子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當西方「四大發明」載人飛船、原子彈、克隆術、網路業風行於世時,史稱擁有東方「四大發明」的那個國度沒寂了。這是由於率先發明造紙、印刷、火葯、指南針的先賢沒能給炎黃子孫帶來永久的殊榮。曾幾何時,西方的造紙與印刷術反超中國,指南針令爾等發現了新大陸和諸多殖民地,火葯與洋槍洋炮最終轟開了自家的門戶。非但如此,中國四小發明陶瓷、紡車、景泰藍、地動儀,與四件國粹絲綢、茶葉、中葯、京劇也每況愈下,難怪不少國人作憂天狀,嗟嘆中國有幾多當代發明就有幾多遺憾。難道沒有一件中國古代大發明可以振奮當代同胞的自豪與自尊?

天方日談——第一發明

面對這困擾人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真不知道如何對孩子的孩子們加以詮釋。我只是憑著多年來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因而近乎偏執地自信,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必定有一種先於古代四大發明、優於異國異邦文明起源的造化物。否則何以在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南部能出息繁衍全人類最龐大的一個族群。物擇天競,適者生存。適應這偉大族群生存與發展的力量和智慧以怎樣的載體、作何等的傳承呢?
循著生命實體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這個崇尚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自華宗漢祖之先民自從懂得刀耕火種而改變茹毛飲血的原始陋習,轉而在火中取栗和湯中取食時的某種需求。由於火焰與熱湯的高溫不允許沿用伸手抓捏的習慣,於是出現了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樹枝。顯然,單枝獨箭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遠不及兩根手指拿捏之便捷。先民們最質朴的思維已經懂得了靈巧的拇指可藉作兩根樹枝而延伸,更何況先民們狩獵和勞動的技能已將手指鍛煉得運用自如,將兩根小樹枝捏在手中,竭盡插扎穿挑夾、撈扒拌攪拉之能事,還可供遞喂播舀、煎卷烤炸,真乃十八般食藝可得心應手。由此可推斷,華漢先民的第一種創造發明得以誕生。其之所以稱之為發明創造,是由於筷子完全符合當今對於發明創造賦予的三大定律: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而且還具有取之有竭的原材料可用來加工批量製作。因此,又可以進而斷言,祖先除發明創造了弓箭長矛和某些農具,那麼最初的第一件民間日用品非筷子莫屬。隨著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製作筷子的材料漸次演變為樹枝、木條、竹枝、竹條、骨條和牙條。其形制和長度也逐漸形成定規。其長度緣於原始部落和圍著食器聚餐的習俗,必須具有一定的長度方能伸手夾取食物。而這長度又必得便捷於手腕在食器與嘴之間作半徑活動,手臂的運動半徑亦受制於腕骨到肘骨這兩個支點的牽制,於是小臂的長度大體成為了筷子的長度標准。這一見解十分重要,先民的長度概念難道真的同筷子有關嗎?事實上,原始人對距離與長度的最初確認,往往是按人體工程學的原理,以自我為尺度來確認的,包括拳頭、手指、步幅,又引伸到長矛和箭的射程,但這類成法顯然不如筷子來得便捷。由於筷子的誕生,不但確定了圍食的習俗,而且依據筷子加手臂的長度作為半徑,確定了用以聚餐的方桌與圓桌的直徑與寬度,確定了餐桌周邊長度與食客空間人數的慣例。最終使得筷子成為原始尺寸的長度單位,一市尺約等於小臂加拳頭的長度,最初的筷子也大體如此。只是由於木竹筷子容易彎曲,加上民居與食器的發展,使人們逐漸從野外移至室內,食桌食器筷子漸漸短小精緻。至於筷子的形製取上方下圓,大概同先民崇尚的天地方圓說相關。既然天圓地方自居中國,將方圓把握於掌股之間亦理所當然。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間的許多理念和原始等級,也由筷子反映出來,依牙骨竹木品質與製作難度,按筷子長短粗細優劣與刻意製作的不同紋飾,決定了執筷人的等級尊卑與長幼身份。為了適應傳統禮儀之邦的各種需求,筷子又演化為禮品供品祭品。當祭祀神靈供三牲五穀時,人們把筷子插入供品。為了確定祭拜的時辰,有人燃點豎著的木竹筷子以作計時之用。繼而又發現某種木料所制筷子燃點後會發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似能起到驅避蚊蠅蟲蟻並驅趕餓鬼厲鬼的作用,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固而有了最初的焚香與火燭,直到後人懂得在筷子上粘裹香料和石蠟,才有了蠟燭與燃香問世,但其載體還是根筷子。
筷子果然妙用無窮,是由於先民賦予它巨大的可塑性,它又轉而啟迪著同胞的創造性。因為原始人部落人發展生產的同時,也在創造著文明與文化,筷子擔當了無可取代的角色。在筷子成為長度單位的同時,人們對量與數引起同等的關注。如何記錄勞動果實呢?在數字誕生前,人們開始以筷子作籌碼,一二三Χ正的遞進式和記碼法應運而生,但當數量累進需使用太多筷子時,為便於替代因而以長短粗細為制,以十根短的換取一根長的,以十根長的換一根粗的,十進位制數學由此形成。初期創造的方塊數字即是長短不均的筷子,加上彎曲的和長短折剩的筷子頭尾,基於形成了橫豎勾折撇捺點的數字雛形。以象徵和會意為特徵加上筷子形制創造的古漢字,必然形成方塊字型,因為作為造字和書寫工具的硬筆原本也是隨手拾起的一支筷子。木竹牙骨之筆在地上桌面牆面勾畫之餘,又發現在筆端紮上羽毛獸毛,醮上植物礦物中提取的顏料或最初的土色獸血,居然大有用場。筷子中尤以竹筷一端空管中充塞羽毛最為易行,於是大量書寫描繪工具的使用產生書法繪畫及塗滿屋宇祭壇物件衣飾上的色彩和紋樣。附著於筷子毛筆上的削刮繪烙雕刻諸般工藝,也堂而皇之附著於甲骨鍾鼎岩玉牆壁殿堂之上。適逢禮祭天文戰事之需,長於玄學道術的先祖立地為壇,劃地為方圓陰陽曲直,設一把筷為占卜問卦之籖,復將長長短短的籖圍繞陰陽魚之圓心而為陰陽之爻,這乃是首以象牙為箸的紂王始所未料的。其實,筷子最初即以「箸」相稱,因俗民諱言其音與「住」相近,復改而寓「快」之意而稱「筷」,認定取食宜快而進餐更屬人生一大快事,何能往而不進?正是非同小可的一雙筷子,令人強化了手指延伸與拿捏夾取的概念,以致派生出火鉗剪刀等物器。又由筷子縱橫交叉的排列法,由小及大由短及長,使得洞穴鳥巢中生息的祖先穎悟了柱樑檁欄和樊籬牢籠的構成與功能,魯班的祖師便用筷子演示了中國古代第一具建築橫型,相沿至今的古建寺塔宮樓中,筷式排列或嚴謹有序或勾心鬥角,當然那鳥籠和牢籠也屬筷子的造化。由此而聯想到同步進化的西方民族,同樣憑著一雙手,拿捏的卻是刀叉,不同的取食進餐法則綿延成不同樣式的文化與理念。左刀右叉一字排開乃至成為長條餐桌。沒有筷子的樂趣,造字成因於手語與指掌的變化,寫字得力於一管羽毛。至於壘屋造房,無論是哥特式羅馬式無非是石頭的堆徹,確乎少了這份筷子的靈性和韻味。直至經歷了幾千年文明發展歷程的歐美賓朋,但凡要享用中國烹調之妙,無一不從筷子學起。然後才明白全人類最文明的美筵絕不是舞動刀叉者流,巧用兩支精美的筷子,隨心所欲地作相對運動,可見「炎黃斯坦」的原始相對法要早於西方人數千年。
豈只是原始相對法則呢,中國人僅僅從一雙筷子中感悟到了太多太多的事物,又由此而形成了中國人獨有的筷子情緒與筷子哲學。毫不誇張地說,縱觀幾千年中國文明史,還有什麼東西比筷子這項發明創造更為偉大的了。倘若筆者把筷子描述為情感的載體和文化的傳承,描繪為中國古代「第一發明」,難道會有人非議我的淺陋和偏頗?是的,自從十餘年前的某一天筆者食不裹腹、迫於飢寒而咬定筷子作杞人狀時,恍然頓悟的我立刻將嘎然咬斷的筷子攥在手心,突發奇想的狂人不禁捧著斷筷如獲至寶。是的,斷筷令我當時鬼使神差般玄想著兩個有關筷子的寓言。其一說的是:公元前周滅商前世道大亂,各地義將聚會為公推首領而紛爭不止。某將當即命眾人把餐桌上筷子拿起折之,果然輕折即斷。該將復使一把筷子攥在手中竟折而不斷,便曉以眾人抱團結幫之理。眾人因之折服稱臣,公推其為周武王,商朝於是滅於西周。其二說的是:古時某大家族因人口眾多,常因取食不均而生事端。家長為此特製三尺長竹筷命家人執筷取食。無奈筷長而不能自喂,只能取食喂於對桌之人。家長因而曉以「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義家規,明理義而使事端煙消雲散。「筷子如此不凡,我當為筷子立言立傳,為列祖列宗立典立碑!畢竟是憑這尋常而非凡的筷子佐餐四十年,才明白同胞們每逢佳節,置筷思親的至德。原來人如筷子,而擺開的筷子就是人字啊……」寫罷一段似乎天方日談的文章,筆下更涌動無盡情思。

羅氏物語——筷子情緒

第一雙中國筷子始於何年何代,發明於何氏何人,皆已無可考。限於學識和佐證,筆者只能以天方夜譚的方式杜撰筷子的變遷史。盡管歷經十餘載研究探索,其間亦撰寫和發表過數篇關於筷子的文章。其中尤以1998年7月16日發表於《中國改革報》學者論壇欄目中的署名文章《藝術新表現主義的哲學思考》;1996年10月在京城大學所作的「哈羅新表現主義演講」;以及2000年12月23日發表於中國科學院主辦、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共辦的《科學時報》頭版文章《第一發表——筷子及其哲學》引人關注。按照文責自負的原則,我毅然勇敢地擔負起了羅氏筷子學說的相關責任,不厭其煩地將同胞們咬來嚼去、伸來縮去的筷子們當成研究對象和話題。我明知缺乏任何史料和佐證,卻要憑著臆想斷言筷子的種種神話,縱然這種推斷有著極大的合理性,但究其學術價值終究難免令人置疑。因此,我寧肯寄希望地執筆提出反證的人們加以辨析或共同探討,否則還得容筆者滔滔不絕地在「羅氏物語」篇中說下去。究竟「筷子情結」又是為何物?
且不說「置筷思親「有多麼悠久的歷史。年夜飯前父母總將美味佳餚上插滿筷子,請祖輩賞光品嘗。中秋佳節倍思親,往往在缺席者的空酒盅旁置筷為念。幼童上桌入席的第一課即是執筷之法以及使筷子就近夾菜的家訓。至今記憶猶新的平生第一次家法,就是因為夾菜位置靠前因而被家父當頭一擊,便聽得兩根筷子點擊著我碩大的腦門。初學字習文時為節省紙筆,便是仿效家父以筷子醮水在一方石塊上塗抹漢字。兒時的寓言又是母親講授的「一根筷子容易斷,一把筷子折不彎」。母親不但知書達理,還工於編織與玻璃畫。她用來編織棕床藤椅的竹針便取材於幾支竹筷,兒子們的毛衣更是用竹筷削成的毛衣針織成,後來我也如此這般把筷子削細切短,串起一堆木珠子,製成了蒙童就讀後的第一把土算盤。我想,祖先發明第一把算盤時,大概也是用筷子串珠而成。此後我用筷子纏上布條,製成少兒打水仗時所用的竹筒水槍中的活塞桿,還截成二胡共鳴筒上的小小琴碼,或削成小風箏上的細龍骨。但此舉未及同媽媽商量便擅自盜用了一小把筷子,還在削龍骨時被菜刀劃傷了小嫩手。媽媽操起筷子要打兒子的小手心,這才看到手指上傷口和血跡,竟又傷心得落下淚來。是的,筷子要緊兒子更要緊。她二話沒說,買回一根竹子來,用她年輕打工時削過蠟燭芯的雙手剖開楠竹,削了大把竹筷子和風箏龍骨。「自己動手做比什麼都強。筷子太短竹子才夠長,這叫物有所短亦有所長……」聽了母訓,我們有所悟,因為我見識了筷子,更看到了竹林。被譽為中國楠竹之鄉的湖南益陽,到處有成百上千畝竹林,用做竹筷的竹子,還被生產成馳名海內外的竹席竹簾竹器的竹工藝品。大到竹樓竹牆竹床,小到竹凳竹籠竹勺,令竹鄉的百姓世代受用。及至我完成初等學業時,正趕上當地政府為發掘繼承千百年的竹器工藝而批准竹藝廠招收藝徒,不足14歲的我因具有美術和雕刻基礎,被破格錄入廠學藝。聽技藝精湛的老師言傳身教,第一堂課當然是講竹藝傳統。「知道嗎,這些竹器原本是我師傅的老師傅的老老師傅傳下來的,到底誰是宗師誰也說不清,但第一件產品就是筷子,傳說益陽還是竹筷的發祥地呢!」言者無心聞者有益。我至少親眼所見全國的第一架竹筷機誕生在此地的廠房中,那質量與工效簡直令手工勞作的匠人們咋舌驚呆。我看著雕刻機、烙花機之類在筷端上完成的福壽喜字或龍鳳花紋,看著成雙成對的禮品筷精品筷封入精美的包裝盒中,益發感受到工友們夜以繼日的辛勞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賦予竹筷們怎樣的情愫。直到某年某月得悉筷子包裝盒上添加了「中國製造」的字樣,才得知近如咫尺的鄰邦國家中除華僑華人,還有著眾多喜歡筷子和中餐的洋人。因為在他們看來,筷子是中國人的特殊情結,也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所為在日本韓國和新馬泰境內,筷子比比皆是,使用筷子的人們在享用中餐時彼此總多一分好感。
筷子的確是這樣的不可思議。一個佔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偉大族群,幾千年來總是不離不棄這件國粹。我想其外觀不及金樽玉簪銀盤瓷碗富麗奢華,而其價值也遠不及與之匹配的禮器祭器飾器食器般珍奇昂貴,但人無分尊卑長幼在筷子面前總看似平等。特別是就其實用性而言,委實是大多數日常器物所無法比擬的。然而,筷子就是筷子,盡管因為它的存在而衍生出那麼多造化物,盡管由於它的功能而影響到億萬萬人的飲食生存,它卻安於其名份和地位,扮演一個極為尋常的角色。時至今日,甚至沒有人把它奉為中國古代一大發明,更鮮為有人從它的誕生發展過程中去詮釋它對於中國文明有過怎樣的偉大貢獻。
筷子僅僅是筷子嗎?如前文所述,豈是一個是與否字能解答的,倘若筆者解析筷子的上述說法能夠成立,那麼,由於筷子而激發的實用主義原則和理想主義思維,在如此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疑投射在國人的精神層面中,並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中國人的思維和情感。又由於這種世世代代的影響力,轉而使人們對筷子賦予了某種人文主義的內涵。就像國人杜撰的生肖,賦予那十數種動物以人格,同時也賦予子虛烏有的龍鳳、朱雀、麒麟之類以人格。人既然可以用諸多生肖來比照自身作自我觀照,必定也可以將自己的許多造化物藉以自比。其實四大發明、四小發明、四大國粹一度是國人最引為自豪的東西,也一直以這些造化物觀造自我,並由此提升自我形象和自我人格。只是由於長期以來將國粹們提升到了不適當的高度,一旦在這些領域中面臨著後來居上的西方人,大多數人便頓時失去了榮耀感和自尊,少數人甚至惶惶然妄自菲薄,一改往日唯我獨尊的那等儀容。恰恰在這時,筷子們不卑不亢地挺起了脊樑,不但砥柱了中國人的神經,還像阿基米德描繪過的那杠桿,顯示出它足以撬動地球的力量。難道不是嗎,有誰能大略地計算出一個億萬萬人口的大國,幾千年間鯨吞過多少噸食物,味必這天文數字一般沉重的食物不足以與地球相比。奇跡就在於這么沉重的食物,原本不過以兩根袖珍型的杠桿便輕而易舉地叼進了嘴巴里。這就是筷子式的邏輯思維,源於筷子情結,卻激發成了難以言述的創新精神與創造力。無怪於倉頡要把筷子拿將過來構文造字,難怪老子要把筷子拿將過來制爻作卦,假如當代人不把筷子也拿將去精心打造,那能對得起喂他養他的這雙筷子、能對得起令他口舌生津精神為之一振的中國筷子嗎?至少「羅氏物語」有如筷人筷語,道出也其中的許多真諦。我輩莫如捫心自問,使筷子吃盡的滋味!只是勸君有些些留心,萬莫狼吞虎咽般暴食筷子,這直來直去的兩根線條可不會隨著胃腸轉彎。

盛世奇言——筷子哲學

當好端端的白紙上第一次顯現「筷子哲學」這一異化於經院體系的新詞條時,這支筆便因此履行著義不容辭的注釋權和辯護權。筆者何其榮幸,大可寫一篇哲文來傳承中國人亘古相傳的一雙筷子。盡寫出筷子文化、筷子情結,一如祖先們最初祭祀神靈般將筷子插滿三牲,而今盡可將筷子遍插我的靈肉,我寧願把自己供奉在哲學的神聖殿堂里。
絕沒有人敢斗膽冒犯和褻瀆先哲。我明白以筷子二字為哲學冠名,確乎會引起大不敬的嫌疑。因為盡人皆知筷子原本不過是區區兩條直線,倘若將其從繁復的功能中抽象出來,這兩條直線還那麼神秘而不可測嗎?答案是肯定的。正所謂愈是簡單的事物,往往富有極為艱深的道理,筷子的高深玄妙也就在這兩條直線之間。筆者因而年復一年地面對這兩條直線,試圖發掘和總結筷子哲學的確切定義。「直面中國古人發明的兩根筷子,從其復雜的材質與功能表象中提取兩根抽象的相輔相成的直線。基於其相對運動中平行或交叉排列,因而呈現所富有的哲學涵義,即:1、人與物體在運動中對立統一的關系;2、一組幾何線條同周邊事物產生互動的聯系;3、古代厚德載物倫理與筷子情結教範釋義;4、實用美學造型及黃金分割點的形成概律;5、人體工程學與力學杠桿作用原理的應用;6、中國古算數量概念及漢字元形成之推論;7、兩條直線導致形象思維創新思維之意義;8、筷子文化寓意理想主義實用主義研究范疇。這八大探討課題構成了筷子哲學所涵蓋的新穎性、潛在性、交叉性、應用性研究領域;形成了中國古代「第一發明」筷子特殊定位的物質屬性、實用價值、文化內涵、理念特質;從而確定了本哲學命題的研究方向與目的——全面論證第一大發明筷子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與傳承,全面論述筷子哲學並弘揚筷子文化這一國粹和瑰寶所象徵的創新精神和民族精神,為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營造祖國千秋盛世而打造品牌和武器。因為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象徵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特殊品牌,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振奮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特殊武器。「我不得不寫下這么一段冗長凝重的「定義」。好在絕無任何人委託筆者起草教科書中的新八股教條,我也沒有理由為了簡練而割捨筷子哲學的教義。且不說筆者為了探竟此定義,迄今已耗費了整整15年的心血,真乃「筆下萬字文,心血十五春」,未曾成篇,我倒要為自己這番苦心而感動了。
豈只是感動或陶醉,我整個靈肉都為這定義而由衷地震顫了。就憑著我們中國人發明和擁有的這雙筷子,就足以表明了中國的偉大。難道還有外人能像超越「四大發明」一般超越中國筷子的造物主么?雖說從製造水準而言,當今日本人使用的日本產漆藝筷、韓國人使用的韓國產不綉鋼筷、南洋人使用的南洋產高檔塑料筷各有千秋。然而,唯有中國人自產的竹木筷子才富於濃厚的筷子情結、筷子文化與筷子哲學內涵。只是這「哲學」二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天經地義般寫來道來更何妨。
讓我們回到筷子哲學的基本定義上來,從這兩條相輔相成的直線中,詮釋相關的哲學概念。首先,請允許筆者回到問題的起點,用較為規范的文字表述中國筷子與中國人之間的最基本關系。簡而言之,發明於中國古代的筷子,乃是以木竹骨牙或金屬塑料等材料製成的中式餐具。使用人以右手或左手的四根或三根手指執筷,靠指關節、手腕、肘臂的協調運動,使筷子按人的意願和進餐規范,將可供餐用的主食和菜餚送入口中食用。於是乎,關於中國筷的一組相關數字便由筆者推算出來。這組天文數字包括5000年間中國總人口、總食用量、筷子的生產總量。
A、中國5000年概念推算人口數:設定5000年前人口基數為20,000人;每30年繁衍1代。迄今共繁衍166代;每300年基數人口增加1倍,迄今共增加17倍。以此法則推算,可知5,000年前基數人口為20,000人,5,000年後基數人口已達1,310,720,000,累計5,000年間中國總人口為157.9億人(計算數為157,900,20,000人≈157.9億人)。
B、中國人口總食菜餚數量:設定人均壽命60年,日均食物1公斤,每人一生60年食用量為21,600公斤,即21.6噸。人均食用總量與人口總量兩組數字相乘,共計全體中國人5,000年食用總量為340,964,432,000噸≈3,400億噸。
C、中國筷子5,000年間生產製作總數:設定中國人均壽命69年,年均使用筷子1雙,每人一生筷子使用量為60雙。已知中國5,000年人口總量為157.9億,將總人口數與人均筷子使用量兩組數字相乘,共計全體中國人5,000年間使用筷子總量為9474億雙。設定中國筷子總產量為總用量加上10%的庫存流轉量,即為總產量=總用量9474億雙+總庫存流轉量947.4億雙,共計生產總量為10421.4億雙≈10,000億雙。
結論是:中國人在5,000文明史中,為總人口159.9億生產製作了約1萬億雙筷子,並用筷子佐餐,輸送了3,400億噸食物!
天文數字啊,若再聯想到筷子的其他相關數字,如總產值、總材耗、總重量等,更會令世人瞪目結舌。不妨作一道趣味數學題,計算5,000年間中國筷子總產量的總長度。已知5,000年間筷子總產量為1萬億雙、2萬億根,設定每根筷子平均長度為0.25米,則總產量與每根長度相乘,乘積為5,000億米,又為5億公里長。已知地球赤道長度約為4萬公里,則中國筷子總長度可繞赤道12,500圈。又知地球全部經緯線共計約為120萬公里長,則中國筷子總長度約為地球經緯線總長度的416倍!416倍於經緯線總長度的中國筷子。能密密匝匝地將地球捆上12,500個圈……
這就是中國古人發明的、被排斥於偉大發明之外的、能將地球捆得死去活來的筷子么?
這就的集18般功能、若乾材質、若干紋樣、適應為餐具、禮品、祭器的第一發明筷子么?
這就是衍生出香燭尺筆、籌碼八卦、籬笆屋檁、算盤字元乃至中國古算+-×÷><=的筷子么?
而今我們大可將筷子解析為兩條相對運動的直線。它是相對的,缺一而不成其為筷子;它是統一的,用兩條直線構成一個簡單而偉大的造化物;它是運動的,在平行和交叉運動中按人的主觀意願,完成選擇、獲取、輸送、改變對象的方位和存在方式,實現人體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中國先民基於筷子,面對兩根手指並延伸為兩根筷子的狹義相對概念具有淺顯而深刻的理解。又基於這兩條幾何直線的運程運勢,以致同周邊事物產生著共存與互動的廣泛聯系.由於佐餐這一生存需求的適應與實現,進而激發和引起改進完善周邊事物並創造新型關系的動機與動因,由一事物衍生近似的或可供借代形制的新事物,促進原始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進程。正是由於筷子在中國社會各階層人群指掌間運用把持,又在民以食為天的土壤中擔當作中介和承載的作用,因而在這個禮義之邦的各種教範中扮演著一招一式不可輕舉妄動的角色,逐漸形成以筷子為特定文化內涵和民族情結。對於先民崇尚的「厚德載物」之民風而言,其實略將文字易位為「厚物載德」,那倒更真切地反映了天工開物年代以物載德的唯物論思想。可以設想,在造化物如此簡陋的初期,民間的每一種工具兵器什物的發明及改進,往往需經由無數人無數次的完善。在人類應用類科學尚沒被總結認識之前,祖先在主要餐具造型上何以發明和選定筷子之形制,而不是勺子叉子刀子之類。而手指執筷的部位不取最高亦不取最低,恰巧取於筷子總長度中上部大約黃金分割點的位置,這一定位點取捨的成功概律究竟如何推算,也許後人永遠也不得而知。但筷子在手,令指腕肘臂、頭頸眼口如此協調合一,又將碗筷餐桌、杯盤菜餚如此統籌兼顧,完全符合現代人體工程學的原理,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以人為本、以我為主、以食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再觀察兩根小小筷子在握,居然將指關節、手腕、臂關節這幾個力學支點及力距力臂設計得無懈可擊。執筷者就餐時操持有度、遠近相宜,舉重若輕,雅俗無涉,一生中竟能夾食數以噸計的美味,真不知該如何感謝那軼名的發明家,說到筷子的杠桿作用,不能不言及數學大亨阿基米德那句名言。但問天下者誰,能憑藉兩條小木竹條敢撬動地球。地球重量雖不得而知,赤道與經緯線長度非不可測量。倘若將筷子視為一根綿長的線,以便織成一個碩大的網袋,大可得地球像西瓜一樣兜在網中。假如阿基米德翁九泉有知,他也許更折服於一把筷子能演繹出中國古代數學中的數量概念及數字漢字雛形字元。如果這一新說能夠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真該將中國筷子當作無比珍貴的活化石和人類遺產。這是一筆無比豐厚的人類遺產,筷子代表的兩條直線,啟迪了多少代人的形象思維與創新思維。這個無窮的「二」,等同於人世間的所有造化物。其線性排列的形式,足可解釋為=或‖的二方連續有序排列,又可解釋為><×÷的交叉斜置和連斷的無序排列-|為重疊與合並現象,井豐卅口中、丁干土上下、又刀力山工、大王父爻木是為基本組合現象。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兩條直線成其為「∧」形時的深思,誰在目睹其狀後能非議筷子不是圓規的原型,豈能斷言筷子式圓規與圓周率面積的概念了無聯系呢?至少「兀」的造型同三根曲直的筷子近似。本人創新思維公式,即是成因於一雙筷子。在近二十年間一度忙於發明創造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時,我曾試圖建立自己的創新思維定律,無意間注視著置於餐桌上的一雙呈「十」字狀的筷子而頓有所悟。沒錯,一就是緯線亦是種概念,|就是經線亦是屬概念,我將一根手指穿過十字交叉點即是斜線和交叉概念,這三條線和三大概念足以構成萬事萬物。「筷子定律」由此產生時正逢愛女十歲生日,我連夜揮毫寫信,將一個碩大的「十」字畫在信中,又以聯想法將與「十」相關的概念如星辰路口醫院基督教紅十字會等,以及筷子定律全然傾注在字里行間。讓一個十歲女兒從「十」字穎悟經緯線、焦點狀、幅射感、四維時空之類艱深的哲理委實太過勉為其難,其實我想說的還不限於此。筷子所代表的一種本土傳統文化,最能代表中國人的理念取向和人生取值。毋寧說筷子就是兩筆構成的一個「人」字,一撇一捺取向於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依存於文化需求和經濟需求,沖突於不偏不倚與亦偏亦倚的雙重境界,奉行於理想主義與實用主義的復合準則。「人」字能惟妙惟肖於這個取中庸為道、冠「中」字為族群和邦國之根基的古老神州。其實,以人為本才是國人所謂天、地、人中的出發點和歸宿,若非是幾千年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桎梏,全球人文思想和人本主義的發祥地原本就在中國。且看華宗漢祖建樹的中國「人」,昂首遠矚,挺胸闊步,靠自己兩條直立的腿標志著從動物種群中

『肆』 我愛發明 20120101 尋鍋記是什麼牌子的

沒有牌子

『伍』 這是什麼材質做的

賦能新匠人,定義新國貨

讓我們一起為新國貨力量打call

百匠大集172號新匠人 黃昌德、黃文正

父子兩代人

將用於太空、海洋、醫學的鈦金屬

用於民用領域

樹立中國鈦金屬生活用品標桿

01

夢幻金屬,十年啟程

1989年的上海,一家名叫「博友」的品牌誕生了。指甲鉗、鑰匙扣……那些靈巧而價廉物美的小五金產品,是它的主打產品。

那時候,品牌創始人黃昌德還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有著十足的拼勁,品牌誕生之初就和韓國「777」等外來知名品牌進行競爭。或許他曾預見過品牌歷經多年發展,必將成為小五金行業民族企業的佼佼者,但他應該不曾想到,他會因為一件偶然的事件,將目光投向一個全新而又陌生的領域: 鈦金屬民用產品。

在2002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某些知名品牌的鍋具存在著重大的健康隱患:鐵鍋含有鐵銹傷肝且不會補鐵;不銹鋼鍋怕酸怕鹽,會有重金屬析出且不易被察覺;特氟龍塗層鍋更會在高溫下散發致癌氣體,並且會造成女性不孕……

「原來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的鍋具存在這么多的問題!」從事了多年的金屬製造領域,黃昌德決定進行一場小小的跨界:從小五金用品領域,進入健康鍋具領域。「我一定要造一口真正健康的鍋!」這是他的目標。

到底什麼材質的鍋具才能做到真正的安全?

隔行如隔山,黃昌德開始了全新的「尋鍋之旅「。和朋友聊天,總會交流烹飪體驗;去朋友家做客,待在廚房的時間甚至比客廳還多;各種各樣的鍋具樣品買了一堆又一堆……漸漸的發現身邊的朋友對於美食很在意,對於炊具安全性的意識卻很差。而且市場主流的鍋具材質就那麼幾種,就算某些高端的外來品牌,也避免不了材質上的隱患。

這種金屬用於太空、深海,他卻盡兩代人之力用它做了一口鍋
一次去醫院,有位醫生無意中的一句話卻給黃昌德打開了新的一扇門。那位醫生建議患者採用鈦金屬的人造骨骼關節,雖然價格高昂,但植入體內無毒安全,無過敏反應,並且可永不摘除。

「鈦」,聽起來如此神奇而美妙。從那開始,沒有大學文憑的黃昌德便鍾情於鈦,翻閱了大量的鈦金屬文獻,拜訪了十幾位金屬行業專家,跑遍了陝西、貴州等中國重要的鈦金屬產地……終於確認,鈦金屬就是他夢寐以求的健康金屬。

鈦,化學符號為Ti,是一種銀白色稀貴金屬,重量輕、強度高、具金屬光澤,鈦及鈦合金擁有穩定的化學性質,耐高溫、耐低溫、抗強酸、抗強鹼,與人體有很好的相容性,廣泛應用於太空、海洋、醫學等領域,被稱為「智慧金屬」「生物金屬」。

這種金屬用於太空、深海,他卻盡兩代人之力用它做了一口鍋
「既然它擁有這么多優點,拿來制鍋怎麼樣?」黃昌德問自己。此時,距離2002年已整整過去10年。

02

兩代人,一件事

2012年,「博友制鈦」事業部成立,開始了鈦制生活用品的科研工作。但鈦金屬從實驗室走到工廠生產,卻是一個相當復雜艱難的過程。

鈦金屬被廣泛用在軍事醫療,航空航海等高科技領域,但要將它用於民用家庭生活,需要攻克很多技術難關。 此時正在德國波恩大學經濟系學習的黃文正也心繫父親,給與支持、交流心得。

為了同一個目標,兩代人心繫一處,在鈦金屬民用產品領域砥礪前行。

鈦金屬表面硬度低,不耐磨損,用純鈦製作鍋具,如何解決摩擦程度大而出現的磨損問題呢?黃文正主持聯合沈陽工業大學,借鑒俄羅斯軍工技術,歷時兩年成功研發「擬弧電滲及急速脈沖淬火技術」,實現了純鈦表面的細晶強化,使純鈦表面硬度可高達到800HV,即微晶鈦硬化技術。

純鈦鍋具採用此技術後,可以使用金屬鍋鏟及鋼絲球、百潔布等工具,而不會傷及鈦層鍋壁,保證食品健康且鍋具美觀。

這種金屬用於太空、深海,他卻盡兩代人之力用它做了一口鍋
此外HMF焊接技術、微晶鈦AN局部強化技術、內膽環保電解技術等一個又一個工藝難題接連被攻克,使鈦在保溫杯、筷子等更多日用品類的應用成為現實,父子倆離最初的目標越來越近。

這種金屬用於太空、深海,他卻盡兩代人之力用它做了一口鍋
由於鈦制生活用品屬於新型行業,國家尚無統一標准, 父子倆卻認為品牌就像人一樣,君子慎獨,無人監督時才能體現真正的品行。 他們以 核心科技為基礎,建立嚴苛的生產及檢驗標准。通過德國LFGB,美國FDA以及瑞士SGS等國際權威質檢;並且通過多家權威機構檢測:鈦製品性能、衛生、鈦純度、抗腐蝕、抑菌、重金屬遷移等多項高標准檢測。

歷時4年,研發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外觀專利14項……這些數據在外人看來或許僅是數據而已,唯有為之奮斗的人才懂得每個數字中所凝結的一切。

03

健康鈦品,未來可期

如今黃昌德家的廚房中,隨處可見的都是鈦產品。健康純鈦復合鍋、純鈦保鮮保溫功能杯、微晶鈦筷、純鈦內膽電飯煲……家裡人閑下來的時候,常邀朋友相聚,做一頓健康而美好的大餐,款待賓客。

「沒有什麼大餐是一口鈦復合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就用兩口。」這是家裡人常調侃的話。

這種金屬用於太空、深海,他卻盡兩代人之力用它做了一口鍋
鈦是世界上公認的健康無毒元素,對人的植物神經和味覺神經沒有不良影響,並且具有抗腐蝕、無重金屬析出、耐高低溫、重量輕等優勢。 鈦鍋可以保持食材的 原汁原味, 也是唯一可以用來熬煎中葯的金屬鍋,因此鈦鍋也有「原味鍋」和「美味鍋」之稱。

這種金屬用於太空、深海,他卻盡兩代人之力用它做了一口鍋
抗酸抗鹼的特性 讓它可以盛放及儲存酸、鹼、咸、辣等各類食物;微晶鈦細密排列的微觀起伏形貌,可降低食物分子的附著力,實現物理不粘,而且隨著使用次數增多,氧化膜增厚,物理不粘性能亦愈加優異;此外它具有少油少煙、容易清潔、導熱迅速等特點。

這種金屬用於太空、深海,他卻盡兩代人之力用它做了一口鍋
2016年至今,博友制鈦品牌強勢登陸中央電視台,驕傲地向國人展示自己民族的鈦生活用品。

如果說,黃昌德將博友鈦品視為自己的孩子,以父親般的慈愛和辛勤養育讓它誕生,黃文正則更像是它的兄長,以年輕果敢的方式帶領它成長,以家族情懷和開創精神成為它新的「監護人」,引領它走向更遠的未來。兩代人的全情投入,開創「博友制鈦」這個朝氣蓬勃的鈦業先鋒,未來將如何一步步引領它走向更大更強?

『陸』 親身試用告訴你 自動烹飪鍋值不值得買

【IT168 評測】中央電視台曾有一檔節目叫做《我愛發明》,在尋鍋記的專題里報道過一款自動烹飪鍋:捷賽JSC-D120S自動烹飪鍋。聽說使用此鍋只需准備好食材,不需手動操作即可製作出美味的菜餚。它的這項功能在現場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節目播出後這款自動烹飪鍋更是備受關注。那麼這款鍋究竟好不好用是不是不懂烹飪也能做出一桌好菜?接下來我們就來一探究竟。(目前這款烹飪鍋在"國美有售
,價格為598元)

▲"捷賽JSC-D120S自動烹飪鍋【點擊查看詳情】

"結論先行:
經過我們的試用,此款自動烹飪鍋優點和缺點都同樣明顯,燒菜過程並沒有想像中容易和順利,燒出來的菜品口味也一般(可能對於北方家庭來說會覺得還不錯)。對於有烹飪經驗的人來說這個鍋有點雞肋,而對於完全不懂烹飪的人來說,除非他有耐心研究用法以及准備食材配料還有較長的等出鍋時間,否則也很難說適合他們。如果你不會做菜但是又好學有耐心,那麼這個鍋對於你來說就是值得買的。

▲捷賽JSC-D120S自動烹飪鍋
首先我們來看這款鍋的外觀非常奇特,一個大的把手橫貫半個鍋面,在把手的一端是一個安全氣閥,起到透氣及防止溢鍋的作用,而寬大的把手也令開鍋更加方便,鍋蓋蓋上後,把手要對准前面板中部的定位槽,以確保鍋蓋蓋緊。
接下來我們看看鍋的操作面板,這個面板向上傾斜便於操作,面板上有一些針對不同菜品以及不同工序的操作按鍵。

▲烹飪程序操作界面

▲預約定時操作界面
預約定時功能我們並沒有測試,從介紹上來看是准備好食材後只需在右邊的操作界面預約好所需的時間,就可以讓自動烹飪鍋准時的自動烹飪食物了。下次我們有機會再為各位奉上這一功能的測試......
配菜方面,雖然菜譜上所需的食材都寫的很清楚了,但還是需要自己動手配置,在烹飪鍋操作界面左下方有自帶的量杯和量勺可以幫助無經驗的朋友准確的配備所需的作料、食材等。但由於菜譜內的菜種量有限,若想做菜譜以外的菜的話就需要你的大膽嘗試了。

▲隨機附送的專用菜譜
這款自動烹飪鍋最大的特點是,你只需要准備食材而不需要手動烹飪了,如果屬實,那麼她對於男人來說簡直就是半個老婆,對於女人來說不用再暴露在充滿油煙的高溫惡劣環境下!到底有沒有這么神奇?首先我們來看一段試用視頻:

從視頻中,我們能看到菜的賣相還是不錯,菜味道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特別是排骨,比較入味,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評,但用時太長(約1小時才做好)。試用後發現此烹飪鍋比較適合做燉煮類的食物。因為自動烹飪鍋主要是以中溫蒸煮的方式,溫度控制在160度左右,所以燒制需爆炒類的食物可能不是那麼理想。

▲用烹飪鍋做出來的菜餚
因為沒有爆炒等會產生大量油煙的製作方法,所以在烹飪過程中也基本無油煙;自動烹飪鍋有糊鍋報警提示,保證沒有糊鍋的情況,必要的時候需要翻炒,不太理想的是此鍋沒有鍋把,需要翻炒時不易固定。在使用自動烹飪鍋的時候還得注意安全,特別是揭開鍋蓋的時候,要小心高溫的水蒸氣。

▲排骨出鍋
"試用總結:

捷賽自動烹飪鍋的優點:在操作功能方面比較方便,確實能自動烹飪食物,在烹飪時無需手動操作(如果幹結還需要翻炒);此烹飪鍋更適合製作燉煮類的食物。此鍋缺點:烹飪前需自己准備食材;烹飪過程中偶爾需要翻炒;沒有鍋把,需要翻炒時鍋會跑動;需要明火爆炒的菜類使用此鍋不容易入味。總的來說這款捷賽自動烹飪鍋更適合有足夠時間但並不樂於烹飪的人士。

最後,我們來普及一下新時代男性標准: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殺得了木馬,翻得了圍牆,開得起好車,買得起好房,斗得過小三,打得過流氓。“下得了廚房”赫然排名第二位,不得不讓人重視起來。力做新時代男性想變得心靈手巧的煮婦們,擁有了這口自動烹飪鍋應該比紅太郎的平底鍋更能征服女人吧。

捷賽JSC-D120S自動烹飪鍋國美售價:598元"【點擊查看詳情】

提示:電商商品價格瞬息萬變,文中價格採集於筆者發稿之時,實際價格請以電商頁面價格為准。

『柒』 餃子是誰發明的

餃子
餃子(jiao-zi; chinese meat ravioli)

中國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民間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Dumpling)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餃子起源於南北朝時期。餃子多以冷水和麵粉為劑,擀成中間略厚周邊較薄的圓皮,包裹餡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以沸水煮熟而成。餃皮也可用燙面、油酥面或米粉製作;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咸;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參、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等,素餡雙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

【起源】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各地的餃子】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現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叫"餃子".南方不少地區卻稱之為"餛飩".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在煎餃,蒸餃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餃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餃子的傳說】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只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

我國北方人有一種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總要包頓餃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罷年,便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水餃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當人們吃著這滑潤適口滋味鮮美的水餅時,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來歷,誰能不驚嘆我們文明古國的源遠流長的麵食奇苑呢!

中國各地餃子的名品甚多,如廣東用澄粉做的蝦餃、上海的鍋貼餃、揚州的蟹黃蒸餃、山東的高湯小餃、東北的老邊餃子、四川的鍾水餃等,都是受人歡迎的品種。西安還創制出餃子宴,用數十種形狀、餡心各異的餃子組成宴席待客。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包餃子】

大年三十包餃子。是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民間過年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年三十的餃子,由於是節日的重要內容,所以,還規定了許多規矩和約定俗成的習俗內容。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配合過年的氣氛需要。

餃子餡的講究

包餃子首先是調拌餃子餡。餃子餡有葷有素,有的地方是嚴格區別的,但更多的是葷素搭配。年三十包的餃子,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全家食用的。除夕夜的餃子餡一般是葷素料相配合,用豬肉或羊肉,切成小肉丁,加調味料腌好,然後把大白菜嫩葉用刀剁成粗粒,擠去部分水分,加人肉餡和調味料調拌而成。在制餡的過程中,最講究的是剁餡,就是用刀細剁大白菜的工序。剁菜時,刀與案板撞擊,發出銼銼有力的「嘭嘭」聲,由於用力大小在不斷地變化,這聲音便發出了富有韻律感的強弱節奏變化,像特別優美的樂曲,傳到四鄰八居。人們都希望自己家的剁菜聲音是全村最響的,也是時間最長的。肉加菜調餡,諧音「有財」,剁餡聲最響且時間要長,美其意曰「長久有餘財」。剁菜的時間越長,說明包的餃子就多,象徵著日子紅火富有。

餃子形狀的講究

年三十包餃子的形狀也有講究,大多數地區習慣保持傳統的彎月形。這種形狀包制時,要把麵皮對折後,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制而成,要捏細捏勻,謂之「捏福」。有的農家,把捏成彎月形的餃子兩角對拉捏在一起,呈「元寶」形,擺在蓋簾上,象徵著財富遍地,金銀滿屋。也有的農家,將餃子捏上麥穗形花紋,像一棵棵顆粒飽滿、碩大無比的麥穗,象徵著新的一年會五穀豐登。但更多的是把餃子包成幾種形狀,預示著來年能財滿屋,糧滿倉,生活蒸蒸日上。

餃子擺放的講究

年三十包的餃子,不僅形制上有講究,就連擺放也有定規。首先是不能亂放。俗話說:「千忙萬忙,不讓餃子亂行。」日常包餃子,橫排豎擺,皆隨其意,年三十包的餃子則不行。山東等地蓋簾子要用圓形的,先在中間擺放幾只元寶形餃子,然後繞著元寶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層擺放整齊,民間俗雲「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規定,蓋簾無論大小,每隻蓋簾上只能擺放99個,且要布滿蓋簾。因此,只能靠調節餃子的間距和行距來實現,謂之「久久福不盡」。關於這個習俗,民間傳說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個貧困的山村,有一戶人家很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到了年三十這一天,家裡沒有白面,也沒有菜,聽著四鄰的剁菜聲,心急如焚。無奈,只好向親友借來米面。和好面後,又胡亂弄了點雜菜湊和成餡,就包起了餃子。因為面是借來的,所以包的餃子就格外珍貴,擺放時,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齊,也很美觀。剛剛從天庭回來的灶王爺看了很高興。同村有個財主,家有萬貫家產,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慣了,根本不把餃子放在眼裡。大年三十這天用肉、蛋等料調餡,包成了餃子,亂放在蓋簾上。小料餃子下鍋煮熟後,一吃味道全變了樣。豬肉餡變成了蘿卜菜。而那戶窮人的餃子卻變成了肉蛋餡的。原來,是灶王爺對財主家包餃子的態度很不滿意,為了懲罰他,就把兩家的餃子給暗中調了包。第二天,這事便在村裡傳揚開來。從此,人們再忙,年三十的餃子也要擺放得整整齊齊,以討個「圈福」的口彩。但是在黑龍江部分地區的農家,餃子卻不能擺成圓圈。據說把餃子擺成圓圈,會使日子越過越死。必須橫著排成行,這樣方能使財源四通八達地涌來。

餃子煮吃的講究

大年三十不僅要包餃子,也要吃餃子。俗語雲:「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說明年夜飯的餃子是親人團聚的象徵。這天的餃子,要在除夕的時候吃,不僅有家人團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義。除夕吃餃子的習俗,由來已久,至少在元明時已經形成。《明宮史》就記錄過過年吃餃子的食俗。「五更起……,吃水點心,即扁食也。」後經傳承完善,便形成了後世民間除夕吃餃子的習俗,以為辭舊更新之義。除夕夜的餃子,是伴隨著辭舊迎新的鞭炮的響聲,將餃子下入沸騰的鍋內,煮熟撈出後要先供諸神、列宗,然後伴著其它食品吃餃子。

年三十夜煮餃子也有講究。燒火用的柴草,要用豆楷桿或芝麻楷桿,寓有火越燒越旺,來年的日子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鍋里煮餃子,不能用鐵鏟亂攪動,要順著一個方向,貼著鍋沿鏟動,形成圓形,與擺放餃子之義相同。在山東東部,煮的餃子一般要故意煮破幾個,但不能說破、碎、爛等忌語,而要說「掙」了或「漲」了。因餃子內有菜,菜諧音「財」,故餃子「掙」了,是「掙財」,圖個吉利,討個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歡樂氣氛。在甘肅中部一些地方,除夕夜煮餃子時,還要加入少許面條共煮,同食,美其名曰「銀絲纏元寶」。面條要細,餃子要包成元寶形,喻意長壽發財,也是圖個吉利,寄託人們的美好希望。

吃餃子時,也有俗規。第一碗要先上供,奉先祖,供諸神。這上供的餃子也有講究,河北民間有「神三鬼四」之說。就是給諸神上供3碗,每碗3個;給列祖列宗上供用4碗,每碗盛4個餃子;唯有灶王爺最不受尊敬,上供只上1碗餃子,碗里只盛1個,但有的人家過意不去,就隨便盛幾個。有的地方,餃子端到供桌之後,家裡老人還要虔誠地念上一段禱告式的順口溜,如:

一個扁食兩頭尖,
下到鍋里成萬千。
金勺舀,銀碗端,
端到桌上敬老天。
天神見了心喜歡,
一年四季保平安。

第二碗餃子要端給牲畜,以表示對牲畜的愛惜。舊時,大牲畜如牛、馬等是農家的主要勞動工具,人們也希望牲畜像人一樣迎來平安順利的一年。第三碗家人才開始食用。除夕的年夜飯,本來種類很多,但其它均可不吃,唯有餃子必須要吃。吃時還要記清,以吃偶數為佳,不能吃單數。有的家裡老人邊吃邊口中念念有詞說:「菜(財)多,菜多」等古語。飯後盛餃子的盤、碗,乃至煮餃子的鍋,擺放生餃子的蓋簾上,都必須故意留下幾個(偶數),謂之「年年有餘」。甚至連包餃子用的萊餡、面團也要有「余頭」。

【異國的餃子】

許多外國人與中國人一樣,每逢春節也吃餃子,但是,他們的做法與吃法都各具特色。

朝鮮餃子

以牛肉為餡,並特別喜歡在牛肉餡里加上大量辣椒,包的餃子是半月形站著。

越南餃子

以魚肉為餡,在餡里加大量橙皮、豬肉、雞蛋,包的餃子卻與朝鮮的餃子相反,一個個仰面朝天躺著。

俄羅斯餃子

俄國人的餃子餡有牛肉、胡蘿卜、雞蛋、蔥頭、鹽和味精,但他們還在餃子餡中加一些辣椒末,而且包的個頭大,他們煮餃子用的是牛骨熬成的清湯。不過,喝煮餃子湯是第一道菜,吃餃子和是第二道菜。

印度餃子

用料、做法與俄羅斯餃子近似,只是個頭還大,但不是煮著吃,而是烤著吃。

墨西哥餃子

他們用洋蔥、牛肉、番茄、荷蘭芹菜做餡,餃子皮不是擀的,而是用手壓成長方形。包好的餃子不是用清水煮,而是放入用番茄、辣椒、洋蔥煮好的調味湯里煮,吃罷餃子再喝湯,「原湯化原食」。

義大利餃子

餡與中國的大異,乾酪、洋蔥、蛋黃是主料,有時也加一些菠菜、牛肉;另外還有一種是以雞肉、乾酪做主料,主要調料有黃油、洋蔥、檸檬皮、肉豆蔻。他們包餃子是把面壓成一長條,一勺勺放好餡,在面的邊緣沾上水,再用同樣的一條面片合在一起壓好,然後用刀一一切開。煮餃子的方法則與中國人一樣。

匈牙利餃子

餡嚴格說來是果醬,連李子、杏、烏梅也腌製做餡。他們用來包餃子的面都要加兩倍一麵粉的土豆泥,還要加上許多豬油、雞蛋、糖和鹽,時還要裹上炸好的麵包茸。

『捌』 是誰發明的餃子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玖』 中國古代是誰發明筷子

大禹為傳說的中國用箸第一人 我國東北有一則民間傳說,相傳大禹在治理水患時三過家門而不入,都在野外進餐,有時時間緊迫,等獸肉剛燒開鍋就急欲進食,然後開拔趕路。但湯水沸滾無法下手,就折樹枝夾肉或粉粢(米飯)食之,這就是筷箸最初的雛形。傳說雖非正史,但因熟食燙手,筷箸因運而生,這是合乎人類生活發展規律的。 《禮記》鄭注雲「以土塗生物,炮而食之」。這是把穀子以樹葉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專家認為這種烤食法也推動了箸之形成。當先民把包好塗泥的穀粒置火灰中烤時,為使其受熟均勻,不斷用樹枝撥動,我們聰明祖先也就是在撥動原始爆米花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天長日久,筷箸的雛形也漸漸地在先民手中出現。 這當然是推測,因為新石器時代末期進入到夏禹時代還沒有文字,當時無法記錄箸之發明過程,但飲食專家的這些推測是不無科學道理的。 《韓非子·喻老》稱筷為「箸」,這再次佐證筷最初是以木竹為材質。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們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國最原始的箸之原料。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者聲」,古人雲: 「箸為挾提」而挾從木,這又一次旁證先民最早以細樹桿或竹為挾食工具。不過用樹枝、細竹從陶鍋中挾取燙食到箸之形成,這是一個數百年甚至更遠的漫長時間。 人類的歷史,是進化的歷史,隨著飲食烹調方法改進,其飲食器具也隨之不斷發展。原始社會,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進餐大多採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燒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從羹中撈取菜肉用餐匙極不方便,而以箸挾取菜葉食之卻得心應手,所以《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用挾,其無菜者不用挾。」鄭玄注「挾,猶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時代羹為副主流,食羹用匙極不方便,以手來抓滾燙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於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總而言之,箸的出現,並不是孤立的。遠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已發現了匕匙。當歷史推進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發展,生活條件也有所改善,單以匕匙進食已不能適應烹飪的進化,箸也就順乎潮流而出現。不過四千年前的夏代,箸還處於雛形,後又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演化,至商湯時代也就漸漸形成比虎口長一些的兩根長短相同的小棍棍。繼而發展到商代末期,紂為滿足於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貴生活需要,而下令獵象鋸牙而製成象箸。 因箸的誕生史無記載,現在只能根據一些專家的種種推論和旁證來追溯占箸的產生,但我們認為箸的如此出現是歷史推衍的必然結果。

閱讀全文

與我愛發明尋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