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幾年前,我國宋代科學家是誰指出了指南針的四種放置方法
早在1550年,義大利數學家傑羅姆·卡丹(Jerême Cardan)第一個提出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葯是中國的「三大發明」,認為它們是「整個古代沒有能與之相匹敵的發明」。19世紀下半葉,艾約瑟(Joseph Edkins)和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等來華傳教,將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並列為中國的卓越發明。1943年,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重慶提出了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說法。這個說法一時間轟動了整個中國,進而逐漸被世界廣泛認可。
沈括注重繼承傳統,善於觀察和開拓創新,重視調查研究和科學實驗,對當時中國在磁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進行了系統總結,極大地推動和普及了世人對指南針的認識。不久之後,宋末元初的中國人將方位盤與磁針連成一體構成羅盤,也叫羅經盤,還出現了將磁針穿上小木條浮在水上的指南魚和樞軸支撐式的指南龜,即「水針(水羅盤)」和「旱針(旱羅盤)」的先驅。
中國古人在實踐中觀察到了天然磁石的「吸鐵」和「指向」特性,並經過反復試驗發明了指南針,並開創了指南針導航的歷史。然而,由於缺乏細致深入的科學研究和邏輯嚴密的數理推演,中國古人沒有建立自己的地磁場理論,造成對指南針工作原理的不理解或錯誤認識。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期,指南針傳到歐洲後大放異彩,加上15世紀至16世紀歐洲人的世界地理大發現,最終促成了19世紀中期地球磁場基本模型的建立和指南針工作原理的探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大批來華的傳教士將西方近代磁學知識介紹到中國,才逐漸使中國學者摒棄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的「感應說」,重新從新的視角探討指南針的理論問題。
『貳』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指南針的發明,沒有具體到人。 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的國家。 很早的時候,我國就有了指南針的發明。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同大自然長期斗爭的結果,是我們祖先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晶。 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 公元前600多年管仲的著作《管中》中就記載著:「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意思說,如果山上有磁石時,山裡就藏有鐵礦。我國古地理名著《山海經》中,也曾記載「題灌山中多磁石」。《水經注》里記載了秦國阿房宮前面,用磁石製成大門,防避有人進宮謀刺暗殺,如壞人暗披盔甲、暗藏兵器入宮,就會被門吸住而被發現,這說明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磁石的吸鐵性,並加以利用了。 在長期的生產斗爭中,我國勞動人民進一步利用磁體的指極性,製成指示方向的機械,這就是指南針。這在《韓非子·有度篇》中和《鬼穀子》一書中都有記載。在《鬼穀子》中記載說,鄭國人到深山密林中去採集玉石時,為了不迷失方向,帶著「司南」。這「司南」就是指南針這種機械。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描述過「司南」,它象只水勺,用天然磁石磨製面成,勺底為球面體,勺呈橢圓狀,勺柄通體漸漸縮成柱狀。為了確定方向,還配有一個「地盤」,它是銅質或塗漆木製盤,中央是平滑圓槽,形狀可能是內圓外方,框上刻劃出定向的刻度,用「干」、「支」(即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以及八卦等表明二十四方位。將會投於地盤中央時,它的柄部就會大體停止在指南的方位上。以上可知司南是現代指南針(磁羅盤)的體型。「指南」是張衡在《東京賦》中第一次提出來的,以後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直到宋代經過一千多年才逐漸發展起來了。宋代傑出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指南針發展的當時狀況作了詳盡的論述。當時在生產和科學實驗發展的推動下,特別是航海事業和外貿的興起擴大下,指南針逐步發展起來。沈括總結了勞動人民在實踐在創造的四種指南針的裝置方法。第一種是水浮法,將磁針浮於水面進行指南,雖然比較平穩,但容易動盪不定;第二種是指甲旋定法,將磁針置於指甲上,轉動靈活,也容易滑落;第三種是碗唇旋定法,將磁針置於碗口邊上,轉動較靈活,但易滑落;第四種是縷旋法,用蠶絲將磁針懸掛起來,可達到轉動靈活而又穩定。他還記載了人工授磁方法即「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這種用人工製成磁體,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此外,還曾制出過「指南魚」、「旱針」、「水針」。旱針、水針這兩種指南針,成為近代指南針(羅盤針)的基本結構原理奠定了基礎。沈括在研究指南針的過程中,還總結和發現了地磁有偏角存在。也就是說,指南針指示的方向,「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我國對地磁學作出的偉大貢獻。 指南針的迅速發展,對我國的航海事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如宋、元、明時期,航海事業迅速發展,明初有鄭和七下西洋,經歷了30餘國,最遠曾到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沿途航線均用羅盤針指明方向,而不用星辰定向了,可見我國明初指南針就廣泛應用了。 國外,特別是歐洲指南針的出現和應用比我國晚得多。大約在公元1200年,才在外國文獻里見到有關指南針的記載。 指南針的發明,不僅對我國,對世界各國的航海事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指南針的發明,對以後創制定向裝置和推進自動化科學技術的出現,起了先導作用
『叄』 指南針是誰發明出來的哪個朝代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發明的年代較早,具體年代和發明人已不可考。
地球是個大磁體,其地磁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地磁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指南針[1]在地球的磁場中受磁場力的作用,所以會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輾轉傳入歐洲後在航海大發現中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科學史家清楚,最早解答「指南針為何能夠指南」問題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科學家吉爾伯特。那麼,中國發明指南針後對指南針理論作過什麼樣的探討?吉爾伯特的理論是否及時傳到了中國?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又對我國指南針理論的發展有過哪些影響?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關增建從2003年起開始著手研究這些基本上還是空白的問題。「中國最早的指南針理論,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的『感應說』。」關增建介紹,11世紀中葉時我國大科學家沈括還對指南針感到匪夷所思,他的《夢溪筆談》介紹了指南針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發現和指南針的架設方法,但對指南針為什麼會指南卻沒有一點概念——「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隨後,文人學者們從陰陽五行學說出發,結合當時人們對大地形狀的認識,提出各種指南針理論。例如,最晚成書於宋代的《管氏地理指蒙》,首先提出如下邏輯:「磁針是鐵打磨成的,鐵屬金,按五行生剋說,金生水,而北方屬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鐵產生於磁石,磁石是受陽氣的孕育而產生的,陽氣屬火,位於南方,因此南方相當於磁針之母。這樣,磁針既要眷顧母親,又要留戀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關增建表示,從近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蒙氏理論」完全異想天開,但從事物的屬性出發解釋其行為,在東西方科學史上都是常用的做法。我國古代陰陽學說昌盛,用陰陽學說闡釋指南針指南及「常微偏東」的原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特別是,該理論認為磁石不同端面有不同屬性,它們決定磁針的指向,這種說法很容易啟發人們發現磁石的兩極,並進一步聯想到磁極與磁針指向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找到可能的途徑。南宋人的指南針原理,仍認為「指南針之所指,即陽氣之所在」,只是圍繞磁偏角現象,立論依據更多轉向地理方位的坐標系統——中國古人認為地是平的、大小有限,這樣地表面必然有個中心,過該中心的那條子午線就是唯一的南北方向。南宋人曾三異等認為,一旦測量地點不在這條南北線上,指南針所指向自然「少偏」。到明代,有人假託南唐人著作指出,指南正針由大地方位系統決定,而偏角則由天體方位劃分系統所決定。關增建認為,這種說法「體現了傳統指南針理論在陰陽感應學說和磁偏角的存在這一矛盾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窘迫」。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傳教士來華,帶來西方的指南針理論、地球學說以及相關科技知識。受其影響,中國學者開始從新的視角探討指南針理論問題,在此過程中,陰陽五行的作用不斷淡化,力學角度的分析不斷增加,但吉爾伯特1600年提出的科學理論連西方學界都沒統一,更談不上入主東土。傳教士中,1658年抵華的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的指南針理論最系統,但他認為決定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的地理南北兩極本身,理論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學的范圍,而不像吉爾伯特認識到地球本身存在一個磁體。南懷仁理論在中國影響深遠,直到19世紀中葉,我國仍有學者用它解釋指南針問題。而此時,清末來華的傳教士已開始著手把西方近代磁學知識介紹給中國了。
『肆』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在什麼朝代
據《古礦錄》記載,它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慈山地區。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思南。
據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道,慈山(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是指南針的誕生地,指南針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據《古礦錄》記載,明代地理志記載「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礦。」
又《明一統治》稱:「磁州武安縣西南部有磁山,產磁鐵礦」。古礦志中也記載,明朝第一個朝代稱慈山,位於縣城西南30里,是一種原生礦石。國名取此。慈山是指南針的故鄉。
拓展資料
思南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一種指南針,是早期指南針的形狀。指南針與造紙、火葯、印刷術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科學技術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
錫南是由一個磁性勺子和一個銅的網站。勺子是由天然磁鐵製成的,它的手柄與磁鐵的南極相對應。地域形態體現了青銅器「天圓地圓」的思想。在中間圓形區域的外側,有四維、八個主幹和十二個分支,用來表示24個方向。
第四個維度是黔(西北)、根(東北)、荀(東南)、坤(西南);第八個維度是除吳、姬外的十大天干中的八個(吳、姬因生長土壤而未被選中,所以代表中心土壤);第十二個維度是十二個地上分支,其中「子」代表北方。
外面有二十八個星座,即東蒼龍七星座為角、康、地、方、心、尾、跳;北玄武七星座為斗、牛、怒、徐、衛、石、璧;西白虎七星座為魁、樓、衛、昴宿星、璧、禧、神。
南方紅雀的第七宮是井、鬼、柳、星、張、易、福。似乎是指另外24個方向(方、徐、昴宿星和星對應著東、南、西和北,所以少了4個方向)。
銅板中間的圓形區域像鏡子一樣光滑。使用時,將勺子放在銅板的中心區域並使其旋轉。當旋轉停止時,湯匙柄的方向正好是南方,湯匙口的方向正好是北方——理論上。
『伍』 指南針誰發明的
指南針是我國最早發明的,但它是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漸發展改進而成的。
大約在戰國時代,我國已發現了磁石和它的吸鐵性。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在他所著的《管子》一書中有這樣記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慈石"就是磁石,"銅金"就是一種鐵礦。可見至少在2600年前的管仲時期,已經知道磁石的存在,並已掌握了磁石能夠吸鐵這一性能了。
古代,我國人民發現有一種石頭能吸鐵,就把它叫做磁石或吸鐵石。後來,又發現磁石能指南,就把磁石磨成一個勺,把勺放在一個光滑的標有方向的銅盤上。這個磁石磨成的勺在銅盤上會旋轉,停下來後,勺柄正好指著南方。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指南儀器,人們把它叫做「司南」。(板書「司南」)
後來,人們學會了人工製作磁鐵,就製成了磁針,把磁針放在一個盛有水的、邊上標有方向的盤子里;磁針浮在水上,能自由旋轉,靜止時兩端分別指向南北方向。這種指南儀器比司南進了一步,比較好製作,也更靈敏。人們把這種指南儀器叫做羅盤。
到了宋代,我國古代科學家沈括,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指南儀器進行了改進,製作出各種樣式的指南針。
『陸』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指南針的發明並無確切的時間及發明者出現,在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中曾提及在行軍時用「指南魚」來幫助辨別方向,至於「指南魚」則是一片薄如魚狀的鋼片,五分寬,兩寸長,肚皮處有下凹,形狀有如小船般,在經過磁化的步驟後,浮於水面!
指南針
談到指南針,許多人都會聯想到黃帝大戰蚩尤的故事。
但是實際上故事中所提到的指南器具並非指南針,當然黃帝更非指南針的發明者。傳說中的指南器具是指南車,並非指南針。
指南車是利用齒輪讓木車上的木人手指永遠指向南方,完全和磁性無關,而指南針卻得利用磁體的指極性製作,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事物。
指南針的起源
談到指南針的起源就得上推至戰國時代,當時有一種稱為「司南」的指南器具,那就是指南針的雛形。
在戰國時代,采玉的工人四處去采玉時,往往需要帶著「司南」以幫忙指引方向。至於「司南」究竟形狀、使用方法為何,依據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中的敘述,它應該是以一塊天然的磁石仔細雕琢成勺子的形狀,南極位在勺子的長柄,在雕琢過程中還需使勺子的重心位在底部中心,再加上由「四維」(即乾、坤、巽、艮)、「八干」(即今之天干)、「十二支」(即今之地支)組成二十四向而雕刻其上的底盤。
其使用方法,則是先把底盤放正,再把「司南」放上讓其旋轉,一旦「司南」停止,長柄所指之處就是南方。
指南針的發明
指南針的發明並無確切的時間及發明者出現,在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中曾提及在行軍時用「指南魚」來幫助辨別方向,至於「指南魚」則是一片薄如魚狀的鋼片,五分寬,兩寸長,肚皮處有下凹,形狀有如小船般,在經過磁化的步驟後,浮在水面就能辨別南北。
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更記載往後對於指南針的製作方法、及世上最早發現磁偏角、人工磁化製作指南針這三件關於指南針的相關記載,除了記錄下當時發展,沈括更把製作方法加以比較出優劣,成為了解當時指南針發明的最佳參考資料。
指南針的發展
一般談到指南針的發展,就讓人立刻聯想到「羅盤」。
所謂的「羅盤」指得是磁針和方位盤的相結合,它又稱為「羅經盤」,我國在南宋時代就出現了,當時稱為「地螺」。
「羅盤」依照磁針在方位盤的放置方法而分為水針和旱針兩種,兩者分述如下:
水針
出現年代:宋代
製作方式:磁針用水浮法放在方位盤上
史書證明:1、徐競所著之《宣和奉使高麗田經》
2、《事林廣記》中所稱之指南魚
旱針
出現年代:宋末元初
製作方式:不用水浮法者即是
史書證明:1、於《事林廣記》中所稱之指南龜│
外傳與影響
指南針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之際,傳到阿拉伯,然後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後來歐洲演變出旱羅盤,再於明代時經日本傳回我國。
指南針對西方最大的影響莫過於西方開始海外大探險。
結合當時國家有計畫的海外探險,以及天文、地理、造船、航海技術的配合,再加上羅盤的使用,因而造成西方一連串的海外探險。
在各國相競的向外發展下,新航線、新大陸逐一被發現,讓歐洲人在短時間內看到更多不同的事物與民族,進而促使歐洲人以客觀的觀察和比較的眼光來看待不同的民族與文化,是為指南針的另外更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http://content.e.tw/primary/society/ks_ck/culture/three/images/new_page_3.htm
『柒』 指南針發明於何時到底是戰國時期還是宋代發明的,我想寫戰國但又怕他是指司南,到底指南針發明於何時
戰國。四大發明裡面除了活字印刷是宋其他都是很早以前就有了。
提供如下資料供你參考:戰國時期人們利用磁石能指南北的特性製造的用來辨認方向和測定時間的儀器稱之為「司南」,是為原始的指南針。但由於司南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磁性較弱,轉動時與底盤摩擦力較大,因此指南效果較差。 北宋初期,人們利用人工磁化法使鋼片變成磁鐵,製成指南針。這一發明在沈括所著《夢溪筆談》卷24《雜志》中有所記載,並介紹了四種裝置方法(詳見北師大版《歷史》七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第138頁)。
『捌』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